字体大小
16
速度(字/分钟)
1
倒计时
3
字体颜色
背景颜色
镜像

普超三昧经

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译
  1. 普超三昧经卷第一
    正士品第一
    化佛品第二
    奉钵品第三
  2. 普超三昧经卷第二
    幼童品第四
    无吾我品第五
    总持品第六
    三藏品第七
    不退转轮品第八
  3. 普超三昧经卷第三
    变动品第九
    决疑品第十
  4. 普超三昧经卷第四
    心本净品第十一
    月首受决品第十二
    嘱累品第十三

 

 

普超三昧经卷第一
正士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游王舍城灵鹫山。与大比丘众俱。比丘三万二千。菩萨八万四千。一切圣达靡所不明。开士大士神通已畅。已得总持辩才无碍。得无所著不起法忍。晓了定行见众生心。随所应度而为说法。四天王天帝释梵忍天王。及余无数诸天龙神犍沓和阿须伦加留罗真陀罗摩休勒。人与非人。各百千众而俱来会。

尔时软首童真菩萨。在山一面异处梁上。与二十五正士俱而讲论法。其名曰龙首菩萨。龙施菩萨。首具菩萨。首藏菩萨。莲首菩萨。莲首藏菩萨。持人菩萨。持地菩萨。宝掌菩萨。宝印手菩萨。师子意菩萨。师子步雷音菩萨。虚空藏菩萨。发意转法轮菩萨。辩诸句菩萨。辩积菩萨。海意菩萨。大山菩萨。喜见菩萨。喜王菩萨。察无圻菩萨。游无际法行菩萨。超魔见菩萨。无忧施菩萨。诸议告菩萨。是为二十五正士。兜率天上有四天子。俱造软首童真于后侍焉。其名普华天子。光华天子。美香天子。常进法行天子。复有异天子不可计数佥然来侍。如斯正士诸天子等。亦悉会坐各各讲论。如是之俦迭相谓曰。仁者。欲知佛之智慧弘普无限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能灭度尽极际者。不可以小意思原大德铠。当以何方便誓被戒德铠而能逮兹大乘佛乘。诸通慧乘。不可思乘。斯应道乎。

龙首菩萨曰。积累功德不以厌足建立休祚不可限量而不毁失戒德之铠。一切所作无所悕望。则应大乘诸通慧矣。

龙施菩萨曰。普弘等心调和其志。温润其性。柔软其意。而心仁厚坚住正愿。于诸通慧被戒德铠化度生死。则应大乘诸通慧矣。

首具菩萨曰不可计劫趣斯大乘被戒德铠。于无数劫不念劫数。则应大乘诸通慧矣。首藏菩萨曰。其自建立独安己者。不能逮趣大乘通慧。舍己之安建立众生。欲使大安随其所便。令无侥冀而无所起。劝进群黎立于道法。则应大乘诸通慧矣。

莲首菩萨曰。族姓子。忆如来所讲。假使有人自不柔顺无有静寂。不随律教而欲调伏静寂于他。以律劝人者未之有也。其自调顺静寂奉律。乃能化励刚强愦乱抑挫犯禁。则应大乘诸通慧矣。

莲首藏菩萨曰。其同尘劳于世法者则不度世。其不同尘于世法者乃能度世。是故菩萨有利无利。若誉若毁有名无名。若苦若乐不动不摇。则应大乘诸通慧矣。

持人菩萨曰。不可从他而致大乘诸通慧也。吾独一己而无有侣。以众生故誓被德铠设护一切。则吾所应将济救摄。须臾精进而不懈怠。教化黎元建发学。斯则应大乘诸通慧矣。持地菩萨曰譬如仁者地之所载。一切众果百谷药木因地而生。地无所置亦不求报。群庶品类皆仰地活。地不辞厌不以为劳。开士大士亦当如是。发心如地心无所著。不以喜怒劝诸黎元。使趣佛慧而不想报。则应大乘诸通慧矣。

宝掌菩萨曰。仁者当知。被上德铠乃至佛慧。无能沮败令释大乘。若于梦中不志二乘声闻缘觉常以宝心诸通慧心为人讲宣。于珍宝心无所贪惜无所爱吝。劝众大乘誓被德铠。彼所学乘非无有乘不增不减。其心如是无所歆慕。则应大乘诸通慧矣。

宝印手菩萨曰。睹于群黎堕坠六趣。而发愍哀惠施众生授以法手。其无信者为造信手。其少智者为博闻手。其悭贪者为惠施手。其犯戒者为护禁手。其嗔怒者为忍辱手。其懈怠者为精进手。其乱意者为一心手。其邪智者为智慧手。而随众生离清白法。各各应时具设法手。开士殖斯德本之手印于三宝。何谓三。具立群生于佛智慧。劝助至于宝印之手。成已德本则宝印手。念一切法犹如虚空则宝印手。兴立如斯是则为三。则应大乘诸通慧矣。

师子意菩萨曰。仁者当知。被无畏铠是为无惧。所誓德铠。无难铠。无挂碍铠。无怯弱铠。无懈怠铠。斯则佛慧。是故行者不当恐怖。无难无碍无怯无怠。离诸危懅衣毛不竖。在于终始无有瑕秽。亦不希仰泥洹之德。等住苦乐而无二行。则应大乘诸通慧矣。

师子步雷音菩萨曰。仁者当知。其斯事者非下才行。则为正士之所建造。其正士者。归趣平等离于邪见。其正士者。其心质朴而无谀谄。其正士者。劳谦柔顺尊师敬圣。其正士者。劝学不惓所受根究。其正士者。钦悦正治建立正业。其正士者。若有所欲损废秽法。其正士者。若有嗔怒意无结恨。其正士者。若有愚痴照除幽冥。其正士者。寂然澹泊近于定藏。其正士者。具足恩施惠及贫厄一切辄济。其正士者。护身口意喟而静寞。其正士者。言行相副情性质直。其正士者。所志坚强尚真谛法。其正士者。离于非法亲存正典。其正士者。乐于法乐护以正法。其正士者。轻忽身命不释众生。其正士者。所立铿然善施无羡。其正士者。志纯淑法消化凶伪。其正士者。则以宝藏救济贫匮。其正士者。则为良药疗诸疹疾。其正士者。护诸畏惧令得自归。其正士者。导诸邪见至无崖际。其正士者。勉济劳秽劝以经典。其正士者。调忍嗔怒而顺所宜。是故建立正士之法。则应大乘诸通慧矣。

虚空藏菩萨曰。修以无量虚空之慈。其精进行未曾释废大哀之行。诸根悦豫悉怀踊跃。于诸爱欲所可娱乐。察如虚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等如虚空。则应大乘诸通慧矣。发意转法轮菩萨曰。发菩萨意所发意者。不当发意令魔得便。无令如来而不欣乐。使诸天人所不悦喜。不令德本而有耗减。若欲兴建为道意者。随顺诱劝当令弊魔不得其便。顺如来意天人悦豫。不失己身所造德本。所修如斯一切发意则转法轮。所以者何。其菩萨者。诸所发意因缘所造而无所生。晓了诸法永无所起。无所起者。诸佛如来顺如正觉之转法轮。如是发心被戒德铠。则应大乘诸通慧矣。

辩诸句菩萨曰。正士当知。其道心者。正士普入尘劳怒害。有漏无漏有为无为。亦入于罪不罪殃福。亦入于善亦入不善。亦入世法度世之法。亦入终始无为之为。亦入断灭有常之计。亦入诸阴衰入之事。亦入地水火风。所以者何。此诸因缘悉为自然。志性本净所在之处有所言说。一切所讲皆悉为空而无所有。譬如虚空无所不入。道心如是一切普至。菩萨喜乐如是慧者。除弃一切文字辩才。分别众庶逮得辩慧。若能入斯一圣达者。则应大乘诸通慧矣。

辩积菩萨曰。一切所说皆无有言。一切音声而不可得。菩萨喜乐如斯慧者。好言恶言不悦不戚。譬如太山风来吹之。寻复还反山不动摇。菩萨如是。于诸异学一切语言不动不摇。在诸外径亦无所著。若如来言外径异语等法察之。不以增减亦无所乱。见诸辩才一切法尽。于诸尽法不念自天亦无所思。菩萨能行如斯慧者。则应大乘诸通慧矣。

海意菩萨曰。菩萨所入当如入海觉了大道。一切声闻所不能及。信乐专心于一法味。入若干法无有若干。观深妙法未曾惑乱。于缘起法不增不减。于诸经典无有若干。是则名曰不生不起。一切众生所业起者。不殖德本福无有尽所教无边。当分别了弃捐断灭有常之事。不受诸法不断诸法。当建立志为无量器。不忘舍法习诸通慧。亦不释法以平等法为众生说。当习一切诸德善法。如是具足无数佛法。以如是心被戒德铠。则应大乘诸通慧矣。

大山菩萨曰。仁者当知。其此乘者。普超诸世则谓佛慧。其行所入不可限量。由是之故超度一切世间志性。已能超度世间所行。其所信者过于俗间。已过俗间其所施者。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亦复如是。悉能超度一切世间之所有慧。其所造福过于世间所兴福祚。则应大乘诸通慧矣。

喜见菩萨曰。假使菩萨目所视色而无所恶。色之自然其心清净。耳所听闻亦无所恶。音声自然其心清净。鼻香舌味及身更心法。于六情界而无所恶。其六情界自然本寂其心清净。其于憎爱心无所著其心清净。观于众生顺佛法者器无不应。又其众生处邪见者。亦复睹之在佛法器。其爱己者在于王者欢喜习俗。有所施与寻复悔者等敬若兹。菩萨大士所行如是。则应大乘诸通慧矣。

喜王菩萨曰。假使有人骂詈诽谤。轻易毁辱挝捶打扑。于菩萨者心不怀恨而加喜悦。以善友想待遇对者。而能忍辱现于忍力。其心欣豫思惟其法。何所是骂谁为骂者。信解内空不疑外空。自见己身又睹他人则欢喜悦。便能惠施身命支体头眼手足。妻子男女国城丘聚。财谷珍宝倍复踊跃。宁闻一颂恬忽世荣转轮王位。常乐为人讲说经法不羡帝释。思开一人使发道心不侥梵天。愿见如来。不贪三千大千世界满溢珂珍。从生明达不乏诸根。信乐爱敬诸道品法。如是悦乐所造行者。则应大乘诸通慧矣。

察无圻菩萨曰。假使见一切法度于彼岸。不堕贪身净诸佛土。睹诸佛国皆亦清净亦无想行。见一切佛不发色想。见诸群黎想虽有肉眼睹罪福净。具足天眼得无所坏。虽得慧眼离诸尘劳。信乐佛眼具足成就十八不共诸佛之法。已得法眼具足如来十种之力。假使菩萨所被德铠信行如斯。则应大乘诸通慧矣。

游无际法行菩萨曰。族姓子。知一切缘菩萨所为则悉归趣诸通敏慧。所以者何。观诸所有一切因缘。不住于内不处于外不在口言。假使菩萨不住因缘。亦不御趣尘劳之碍。亦不劝导罪福之碍。无报应碍无诸根碍。无诸法碍无非慧碍。已度罪福尘垢魔界。则应大乘诸通慧矣。

超魔见菩萨曰。惟族姓子。已住吾我自见己身。则便处于魔之事业。已断吾我不睹所虚。已除所见则无诸阴。已除诸阴则不见魔。已度魔界则寻逮成无碍脱门。菩萨已逮无碍脱门。则应大乘诸通慧矣。

无忧施菩萨曰。仁者当知。其犯恶者后怀汤火。其为善业后无忧戚。是故菩萨当修善业。其所作者无能说短。所兴造者后无所悔无诸碍盖。假使众生愁忧不乐。则为讲说离忧之法。菩萨大士如是行者。则应大乘诸通慧矣。

诸议告菩萨曰。惟族姓子。其有士夫奉禁戒者所愿必获。已获所愿。所获立本由无放逸。立无逸已具道品法。已能具立道品之法。则诸通慧戒禁之正也。菩萨已住无逸道法。则应大乘诸通慧矣。

普花天子曰。譬族姓子。树花盛时多所饶益于一切人。菩萨以功德本而自庄严。犹树花茂饶益群黎。如忉利天昼度之树纷葩茂盛。忉利诸天莫不敬仰。菩萨如是以诸法门而自挍饰。诸天龙神揵沓和世人阿须伦靡不宗戴。犹如天上明月之珠。无有瑕秽众德具足。开士志性清净无瑕德议显备。则应大乘诸通慧矣。

光华天子曰。譬族姓子。日出光明灭除众冥终始光现。菩萨如是具足慧光慧法施世。为诸愚冥无明众生。显示大光导自然法。其幽闇者不能蔽晖。其光明者则能消冥。导示径路已住径路。菩萨大士其在邪径示现正路已住正路则应大乘诸通慧矣。

心华香天子曰。譬族姓子。心华之树其香普熏周四十里其香无想。菩萨如是。以戒博闻定慧解度知见之香。以为芬熏三千大千世界。以法之香靡不周遍。一切众病香即疗愈。假使菩萨被此法香则应大乘诸通慧矣。

常进法行天子曰。仁者当知。其精进者无懈怠心。是故菩萨修诸德本而不厌惓。常当遵崇志八法行。何等八。六度无极。四等梵行。游步五通。而以四恩救摄群萌。志三脱门逮得法忍。劝勉佛慧开化众生令发道意。导权方便接齐有为所有诸法。是为八。遵崇八法之行。则应大乘诸通慧矣。

于是软首语诸正士及天子曰。仁者。欲知菩萨精进若不精进至诸通慧。所以者何。其玩习者行在三界。若遵修者谓诸往见。其玩习者是谓为内。亦不玩习是谓为外。其玩习者谓声闻地。若遵修者谓缘觉地。其玩习者谓在众结所行勤劳。若遵修者则谓所著凡夫之法。其玩习者即谓为名。若遵修者则谓为色。其玩习者即谓报应。若遵修者则谓所见。其玩习者谓有所著。若遵修者则谓有所得。其玩习者即谓我所。若遵修者则谓吾身。其玩习者即谓悭贪。若遵修者则谓布施而不想慢。其玩习者即谓犯戒。若遵修者则谓持戒而不想慢。其玩习者谓嗔怒。若遵修者则谓忍辱而不想慢。其玩习者谓懈怠。若遵修者则谓精进而不想慢。其玩习者谓乱意。若遵修者则谓一心而不想慢。其玩习者谓愚痴。若遵修者则谓智慧而不想慢。其玩习者谓不善本。若遵修者谓等善本而不想慢。其玩习者谓无福根。若遵修者谓殖德本而不想慢。其玩习者谓世俗法。若遵修者谓度世法而不想慢。其玩习者谓有为法。若遵修者谓无为法而不想慢。其玩习者谓为罪。若遵修者谓无罪法而不想慢。其玩习者谓诸漏。若遵修者则谓无漏而不想慢。是谓玩习至于遵修离诸所见不著不断。菩萨指趣则应大乘诸通慧矣。又次仁者。而不得至于诸通慧。何故不至。以何等至诸通敏慧。诸通慧者离诸所作。其诸通慧亦无所至亦无有逮。诸通慧者又诸通慧亦无色像。亦无痛痒思想生死识之形貌也。其诸通慧亦无法则亦无非法。其诸通慧亦无有施。所以者何。诸通慧者则为施与。又诸通慧无有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所以者何。诸通慧者则自然圣。诸通慧者无去来今。所以者何。其诸通慧超度三世。诸通慧者无眼耳鼻口身心识。所以者何。度诸界故。诸仁。欲知诸通慧者。若有菩萨欲得通慧住如通慧。当云何住。于一切法而无所住。斯则为住于诸通慧。一切诸法皆非我所。斯诸通慧于一切法无所猗著。斯诸通慧等凡夫地等于佛地。于一切法亦为平等。斯诸通慧又行菩萨不当于余求。诸通慧惟当从此四大界求自然造行。所以者何。斯自然者此无所有。斯自然者则无有形。于是善法名曰我身。于我身者而无有身无有善恶无我无寿无命无人。假令我身则无所有。亦复无有彼则无行亦无所有。彼所有形则亦无实。其所见者亦无所有亦无有实。其慧见于所有无有有实无实等。斯诸慧则诸通慧。软首童真说是语时。二千天子。得不起法忍。万二千人。皆发无上正真道意。

化佛品第二
于是辩积菩萨。白软首曰。且当俱往觐于如来面问大圣。菩萨大士当兴何行。软首寻于其处化作如来。其体形像如能仁佛。软首童真谓辩积曰。族姓子。如来在斯。何不启问菩萨大士所设之行。于是辩积问化如来。唯然世尊。菩萨大士当设何行。时佛告曰。如我所设菩萨亦当修如是行。又问。云何世尊所造立行。其佛答曰。亦不行施。不行禁戒。不行忍辱。不行精进。不行一心。不行智慧。不行欲界。不行色界。不行无色界。不造身行。不造言行。心无念行。一切无行亦无因缘。是菩萨行。于族姓子心趣云何。其化现者岂有行乎。答曰。天中天。化者无行。报曰。如是。族姓子。菩萨大士当造斯行。辩积菩萨白软首曰。岂所见佛将无化乎。软首答曰。仁者。不闻一切诸法化自然乎。幻变之相而不退转。报曰。如是。诸法实化自然幻变而不退转。答曰。今族姓子。何故发言今现如来将无化乎。一切诸佛及一切法岂不化耶。又问。谁为化者。答曰。自然业净而化之耳。又族姓子。菩萨不当住于我人寿命。佛之圣道及凡夫者而计有住。辩积问化如来。世尊。何学自致得佛。答曰。无所学者则菩萨学。菩萨所学无有形像。亦无伦比。亦无所受。亦非不受。亦无想念。亦不离想。亦无所行。无行不行。则菩萨学。无著不著。无慢不慢。亦不调戏。亦不遵修。不离遵修。无想无取。无所游居。亦无有想。不起不灭。不来不去。无住无化。亦无有形。亦无言词。普离一切诸所想行。则菩萨学。其作斯学是为等学。造斯学者则无所趣。则无所增。亦无所损。造斯学者亦无所著。亦无所脱。亦无所染。亦无离尘。亦无结恨。不堕愚冥。如是学者乃名为学。学如斯者不诣诸趣。是故族姓子。菩萨大士欲得逮成无上正真道者学我所学。又问。云何佛学。答曰。如我无戒。亦无所犯。不施不受。不戒不犯。不忍不嗔。不进不怠。不禅不乱。不智不愚。无学非无学。无所不行。而吾无得。亦无所等。无佛无法。亦无我想。亦无人想。亦无寿想。亦无命想。亦无法想。亦无有想。亦无无想。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悉无所造。一切诸法以无所造。自然如幻。亦无有相。亦无有二。一切诸法离诸所乐。一切诸法而不可见。一切诸法超度眼句。诸法平等而无差特。诸法愚冥亦无所径。无为无人。故无人言教。故无处所。无有言教则无所生。其信此者不念所信。亦不自大。亦不念道。是故族姓子。若有菩萨如是比类学佛道者。不恐不惧不难不畏乃为菩萨。如族姓子。虚空之畏。不畏于火。不畏于风。不畏于雨。不畏于雾。不畏于尘。不畏于雷。不畏于云。不畏于电。不畏于雪。所以者何。空者自然故曰空畏。菩萨如是于一切法而无所畏。于一切法不念苦乐。假使菩萨心等如是。则能成佛降伏众魔。则成无上正真之道为最正觉。亦能导利一切众生。时化如来说此语竟。寻即化灭不知其处。辩积菩萨问软首曰。今者如来为所至凑。答曰。从所来处。又问。何所从来。答曰。如所去处。又问。软首。其化现者。无所从来。无所从去。答曰。族姓子。譬如化者。无所从来。无所从去。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一切众生等无有异。不来不去。又问。软首。一切诸法为何所趣。答曰。所趣自然。又问。一切众生为何所归。答曰。随其所作。又问。软首。一切诸法无作无报。答曰。族姓子。其法界者无作无报无往。等御诸法则为法界。又问。云何言有作有报有往而谓无往。答曰。族姓子。如其所作如其所报所往亦然。又问软首曰。何谓为作云何报应何因所往。答曰。如所作者报应亦如所往亦如。又问。软首。其如无本者。亦无有作无有报应无有往趣。答曰。如族姓子。如无本者。亦无所作亦无报应亦无往趣。所作报应往趣亦然。无来无去。所作报应所往至处。其如无本无所归趣。说是语时。如在世尊能仁佛前。贤者舍利弗。贤者阿难。及余大弟子悉闻斯讲。舍利弗白佛。唯然如来。怪未曾有。斯诸正士为大圣人。而师子吼等同一法。说若干种音声言说。与法会同而无错谬。谁闻斯者不发无上正真之道乎。佛告舍利弗。诚如所云。菩萨大学无挂碍故。今者所说无所挂碍。如其所种必获其果。如其所出报应亦然。菩萨如是学无挂碍。从其圣慧而分别说。如舍利弗本所学禁。自故斯慧辩才亦然。光净菩萨问世尊曰。何谓声闻学。何谓菩萨学。佛言。有限有碍是声闻学。无限无碍是菩萨学。其声闻学因其所限而致挂碍。由是之故所说有限致于挂碍。而诸菩萨学无有限致无挂碍。由是之故所说无限无有挂碍。光净菩萨前白佛言。惟天中天。愿现感应使诸正士来至于斯。令此众会闻所说法。各得其所无令唐举。所以者何。软首童真所行深奥。所论经法亦复要妙。尔时世尊即现瑞应。软首寻时与二十五正士及诸天子。往诣佛所稽首足下迁住一面。光净菩萨谓软首曰。仁者。何故越如来会。独于屏处而论讲经。软首答曰。族姓子。知如来甚尊而不可当。诸佛大圣由是之故。一切所说。或惧不可故在一面。又问软首。说何所法可如来乎。软首答曰。如吾所说世尊知之。光净曰。虽尔愿说其意。答曰。如吾所及今当宣现。惟族姓子。如有所说不违法界。不失本无不失本际所说如是则可如来。又若所说无所讼理。无所呵叱。无所兴为。亦无因缘。无有色像。亦无比类。如是说者奉顺如来。无我同像。无他人形。不等法貌。无非法貌。无终始貌。无泥洹貌。如是说者为可如来。于是世尊告软首曰。善哉善哉。快说此言诚如所云。如是说者不违如来。又次软首。假使悉离一切戏乐而无愦乱。若不平要离诸所想无有众想。有所说者所趣寂然而不动转。被一德铠定意说法。无能毁败其经典者。不见诸法有所增者有所减者。如斯所说则可如来。说是语时。八百菩萨得不起法忍。

奉钵品第三
尔时天子千二百人在于会中。乃于往古造菩萨行。则忘道意志不坚固。心自念曰。佛慧巍巍不可限量。无上正真道意难可获致。菩萨所学而不可逮。最正觉者甚难可得。吾等于是不能学办。不如改求声闻缘觉而取灭度。尔时世尊。知诸天子心之所念。以此等伦堪成无上正真之道为最正觉。而欲中废随取小乘。佛欲劝化诸天子故。离于道场在众会表化作长者。手擎满钵百种饮食赍诣佛所。白世尊曰。惟愿大圣。加哀受食。佛即取钵软首菩萨兴诣佛所。叉手启曰。今食盛膳当念故恩。吾诚信闻。大圣虽食而不以法惠及于鄙。惟宜加施以法相惠克复往意。于是贤者舍利弗。心自念言。软首往古有何恩德。于世尊所而言虽食顾前法恩则白佛言。软首童真宿有何恩于大圣乎。而置如来虽当食者念前法恩。佛告。且待斯须自当发遣。如来所知非尔所及。佛即寻时舍钵于地。钵即下没游诸佛土。诸佛正觉今现在者。各各见钵降其足下。在于下方过七十二江河沙等诸佛国土。至光明王如来国界。界号昭耀。钵住于彼处于虚空。无执持者自然而立。所往诸佛弟子众。各各前启问其世尊钵所从来。诸佛各告说其意故。上方世界界号为忍。彼有如来名曰能仁。现在说法。能仁如来故降斯钵。而欲劝化诸异菩萨志退落者。于时世尊告舍利弗。汝行求钵察知所在而赴致来。即时受教自以智力承佛圣旨三昧正受。以一万定超万佛土。遍求索钵不知所在。还白佛言。唯然世尊。求之不见不知所在。于时世尊告大目连。汝今且行求索钵来。察其所在为处何方。目连受教以神足力承佛圣旨。三昧正受入八千定。倏忽超过八千佛国。求之不见不知所处。还白佛言。辄竭神力不蒙执钵焉能致乎。世尊复告须菩提曰。汝行求钵知其所归索赍致来。即亦受教三昧正受。万二千定恍惚超越万二千佛土。求不见钵不知所止。如是五百诸大声闻。在于虚空各现神足。三昧之力神通圣势天眼彻瞻。各行求钵不知所在亦不能得。时须菩提即前告白慈氏菩萨曰。仁者高才一生补处如来所莂当为无上正真道成最正觉。仁慈恩广智慧弘达众所不及。独步三界而无有侣。当知钵处惟能致之奉赍来耳。幸屈威尊而举钵还。慈氏菩萨报须菩提曰。诚如所云。受如来慧当成正觉。今者软首所兴定意进止坐起。予所不及不能晓了于斯三昧。惟须菩提。虽于来世吾当成佛。佛菩萨众数如江河沙。悉为软首之所开道。欲知一步举足所念不识所归。是故仁者。当请软首。惟斯大士知钵处所所止之土堪任致来。时须菩提启世尊曰。愿垂恩教。大圣则遣软首取钵。软首奉命自思念曰。吾不起座不离众会而举钵来。软首三昧名曰普超。是诸菩萨定意正受。于时软首伸其右掌。而内于地过踰下方。所经诸佛无极大圣。一一次第以首礼之。其手掌中自然有音。称能仁如来至真等正觉。敬问无量。兴处轻利力势如常游居安耶。其掌手臂一一毛孔。寻自然出忆百千。垓光曜之明。一一光明各各变现百千莲花。一一莲花各化如来相好具足。处莲花上加趺而坐。一一世尊各各赞扬能仁如来名德功勋。所可游历诸佛之土。应时诸国六反震动。又诸佛国自然大光靡不周遍。一切佛国各各而现有斯手掌。又诸佛土自然悬缯幢幡众盖莫不庄严。遍散众花处处挍饰。软首手掌过七十二江河沙等诸佛国土。礼诸佛竟。斯须之间忽然即至照曜世界光明王佛国。礼毕自然有大音出称。能仁如来敬问无量。光明王如来。有侍菩萨名曰光英。自启如来。此何手掌。殊妙魏魏威神难及。而自然出亿百千垓光明晖赫。一一光明而各化出亿百千垓严净莲华。一一莲花如来各坐。咨嗟能仁圣哲之勋。光明王佛告光英曰。有族姓子。上方去此。七十二江河沙等诸佛国土。有忍世界。如来至真等正觉号曰能仁。现在说法。彼有大士名曰软首。被戒德铠不可思议。一切神通力度无极。自在于座而不移起延手掌来欲举钵还。时光明王佛土诸菩萨众皆共渴仰。欲得睹见彼忍世界能仁如来软首大士。光明王佛。悉知众会意之所见。便放眉顶相光。其光通照七十二江河沙等诸佛国土。上至忍界靡不晃昱。其有众生被蒙光者。一切获安无有诸患。如四域皇帝转轮圣王。诸修行者专精学定。被斯光者悉得道迹。其得禅者悉过三界获四证德。其漏尽者得八脱门。禅定罗汉得无著原。其诸菩萨光照身者。普皆逮得日光三昧。如是之比。光明王边如来佛土菩萨大士。见斯忍界世尊能仁。软首童真。一切声闻比丘圣众。诸菩萨等。光英菩萨。睹忍世界诸菩萨众。寻即泪出便说斯言自白佛曰。唯然世尊。如妙水精如意明珠。堕不净中诚可矜惜。此诸菩萨生忍界者。亦复如是甚可怜感。光明王佛谓光英曰。勿宣是语。所以者何。在此佛土精修禅行至于十劫。不如忍界从明晨旦至早食顷。兴发慈心哀念众生。此之功德最胜无伦难可逮及。所以者何。斯诸菩萨大士之众。无有阴盖尘劳以尽。其于忍界护正法者德不可量。尔时忍界诸菩萨众光明照身。则问能仁天中天曰。唯然世尊。此何光明孰演出来。灭诸尘劳令无瑕秽。时佛告曰。有族姓子。下方度此七十二江河沙等诸佛国土。而有世界名曰照曜。彼有如来号光明王。现在说法。其光明王如来至真放眉顶光。其光通照七十二江河沙等诸佛国土。而大晃昱逮照斯土。时诸菩萨及众声闻。各启佛曰。唯然世尊。我等欲见照曜世界光明王如来诸菩萨众。能仁如来放足心千辐轮光。其光普照下方七十二江河沙等诸佛国土。至照曜界靡不周遍。下方世界诸菩萨众身蒙斯光。皆悉逮得须弥光明三昧。当尔之时。于斯佛土及彼世界。斯土见彼彼土见此。转相睹达。犹如此土阎浮提人。住于地上仰瞻日月。下方世界观诸菩萨能仁如来及忍世界亦复如是。此土人民见于下方。犹如诸天住须弥顶。俯于天下阎浮提城。斯诸菩萨见光明王如来诸菩萨等。被大德铠难及难量。于是软首以右掌至照曜界彼光明王如来佛土。于虚空中即握取钵。与无央数亿百千垓诸菩萨众。眷属围绕踊出上方。手掌擎钵所历佛国转来上者。光明莲花稍便不现。右手执钵还忍世界。于大圣前跪而奉授。启世尊曰。垂恩受之。佛即受钵。时诸菩萨与软首掌而俱来者。前诣佛所稽首于地。各各自宣如来之名。某佛大圣致敬无量。圣体胜常游步无限慧力平康。诸菩萨众敬问已毕。退坐一面如佛所教安隐之座。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今且听斯善思念之。今为若说。乃去往古吾身造行为菩萨时。则是软首本所建发。今者所以宣置斯惠。世尊虽食当念畴昔法施之恩。乃曩过去久远世时。无央数不可计会。亿百千劫复踰此数。尔时有佛名莫能胜幢如来至真等正觉。世界名无别异。莫能胜幢如来。诸声闻众八万四千。菩萨大士十二亿众。其佛世尊于五浊世演三乘教。有一比丘而为法师名曰慧王。明旦著衣执持应器。入弘广国而行分卫。得百味饭若干种食。分卫竟出行于街路有尊者子名离垢臂。为乳母所抱而行游戏。时离垢臂遥见比丘。游行趣之下乳母抱。寻随比丘从求饭食。于时比丘与模持蜜搏幼童即食知其甘美。遂随比丘蜜搏欲尽。顾眄乳母意欲还抱。比丘复授蜜搏。幼童复进稍稍转至莫能胜幢如来之所。稽首足下则住其前。于时比丘慧王。所得分卫食膳授与幼童而谓之曰。童子受斯分卫之具。供养如来寻即受之。已满佛钵食不减损。次与声闻八万四千。菩萨十二亿。佛及圣众。皆悉充饱。如是之供至于七日。饭则如故亦不损减。于时幼童踊跃欢喜善心生焉。住世尊前则而颂曰。

佛圣众饱满  钵食不损耗
奉事于众佑  福田无有疑
世吼食充足  肴膳而不减
献进于众佑  不疑道无尽
其膳既不损  供具转弘多
恭敬等正觉  增长清白法

佛告舍利弗。于时幼童以一钵食。供养世尊及圣众。承佛圣旨已心清白。具足七日食不损耗。慧王比丘教训幼童。归命于佛及法圣众。令受禁戒克心悔过。劝使请问发无上正真道意。于时父母求索其子。便诣莫能胜幢如来所。稽首作礼退住一面。幼童拜谒问讯父母。以偈赞曰。

我志愿佛道  愍哀诸群生
闲暇难得值  亲亦宜誓意
且观正觉身  诸相好庄严
慧度于无极  孰不发道意
惟父母见释  得出弃捐家
顺妙智慧教  得学为寂志
父母即答曰  我等好乐道
从尔为明则  亦欲愿舍家

佛告舍利弗。于时幼童化其父母及五百人。悉念学法志于无上正真之道。皆于佛世弃家为道。时佛教之行菩萨道。六度无极四等四恩。分别解空精进不懈自致得佛。卿舍利弗。欲知。尔时慧王比丘为法师者。岂异人乎。勿作斯观。所以者何。则软首童真也。其离垢臂尊者子者。则吾是也。昔往古世。软首童真以膳见施供养佛众。令发无上正真道意。则是本身初发意原。以是之故而当知之。今者如来所成圣觉无极之慧。十种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无挂碍慧。皆是软首所劝之恩。所以者何。因从发意至诸通慧。如佛所蒙因致大道。今吾观睹十方世界。不可称限不可计会。诸佛国土今现在者。诸佛世尊同号能仁。悉是仁者软首所劝。或号咸圣。或号明星。或名所欢。或名锭光。或谓离漏。或谓妙胜佛告舍利弗。今我一劫若过一劫。宣扬演说诸佛名号。软首大士所开化者。于今现在转于法轮不可称限。何况有行菩萨乘者。或有处于兜率天者。或有退来入母胞胎。而复出生舍家为道。或坐佛树。或处道场。成最正觉不可限喻。其有欲说诚谛之事审实无虚。软首童真则诸菩萨之父母也。愍哀劝化兴显大道。所生亲者则当谓于软首童真。向者软首宣扬报恩今复伸说。虽当食者施我钵膳所食之余。吾前世时先有所施正谓于斯。尔时千二百诸天子欲堕落者各心念言。当坚其志恭敬于法察诸因缘去诸根原。今者现在世尊前所发愿。软首劝化及开余人。使至于道而不退转于无上正真。吾等云何而欲堕落。吾等何故在如来前。兴卑贱意志崇小节。今当舍于声闻缘觉殷勤志求无上正真道意。软首伸掌示现变化。乃至下方光明王佛所处国土。而致钵来一切普入。又复讲说往古开化所说经典。下方佛土此世尊界。不可计数众生之类即发道心。十方世界群萌之俦。悉来供养软首童真。诸佛世尊皆遣宝盖供施经典。彼时宝盖则覆三千大千佛国。从其宝盖自然出音。诚如能仁尊。如如来所赞称扬。悉是软首之所劝化。

 

内学智慧-世界内学智慧学会官方网站

普超三昧经

普超三昧经

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译
  1. 普超三昧经卷第一
    正士品第一
    化佛品第二
    奉钵品第三
  2. 普超三昧经卷第二
    幼童品第四
    无吾我品第五
    总持品第六
    三藏品第七
    不退转轮品第八
  3. 普超三昧经卷第三
    变动品第九
    决疑品第十
  4. 普超三昧经卷第四
    心本净品第十一
    月首受决品第十二
    嘱累品第十三

 

 

普超三昧经卷第一
正士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游王舍城灵鹫山。与大比丘众俱。比丘三万二千。菩萨八万四千。一切圣达靡所不明。开士大士神通已畅。已得总持辩才无碍。得无所著不起法忍。晓了定行见众生心。随所应度而为说法。四天王天帝释梵忍天王。及余无数诸天龙神犍沓和阿须伦加留罗真陀罗摩休勒。人与非人。各百千众而俱来会。

尔时软首童真菩萨。在山一面异处梁上。与二十五正士俱而讲论法。其名曰龙首菩萨。龙施菩萨。首具菩萨。首藏菩萨。莲首菩萨。莲首藏菩萨。持人菩萨。持地菩萨。宝掌菩萨。宝印手菩萨。师子意菩萨。师子步雷音菩萨。虚空藏菩萨。发意转法轮菩萨。辩诸句菩萨。辩积菩萨。海意菩萨。大山菩萨。喜见菩萨。喜王菩萨。察无圻菩萨。游无际法行菩萨。超魔见菩萨。无忧施菩萨。诸议告菩萨。是为二十五正士。兜率天上有四天子。俱造软首童真于后侍焉。其名普华天子。光华天子。美香天子。常进法行天子。复有异天子不可计数佥然来侍。如斯正士诸天子等。亦悉会坐各各讲论。如是之俦迭相谓曰。仁者。欲知佛之智慧弘普无限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能灭度尽极际者。不可以小意思原大德铠。当以何方便誓被戒德铠而能逮兹大乘佛乘。诸通慧乘。不可思乘。斯应道乎。

龙首菩萨曰。积累功德不以厌足建立休祚不可限量而不毁失戒德之铠。一切所作无所悕望。则应大乘诸通慧矣。

龙施菩萨曰。普弘等心调和其志。温润其性。柔软其意。而心仁厚坚住正愿。于诸通慧被戒德铠化度生死。则应大乘诸通慧矣。

首具菩萨曰不可计劫趣斯大乘被戒德铠。于无数劫不念劫数。则应大乘诸通慧矣。首藏菩萨曰。其自建立独安己者。不能逮趣大乘通慧。舍己之安建立众生。欲使大安随其所便。令无侥冀而无所起。劝进群黎立于道法。则应大乘诸通慧矣。

莲首菩萨曰。族姓子。忆如来所讲。假使有人自不柔顺无有静寂。不随律教而欲调伏静寂于他。以律劝人者未之有也。其自调顺静寂奉律。乃能化励刚强愦乱抑挫犯禁。则应大乘诸通慧矣。

莲首藏菩萨曰。其同尘劳于世法者则不度世。其不同尘于世法者乃能度世。是故菩萨有利无利。若誉若毁有名无名。若苦若乐不动不摇。则应大乘诸通慧矣。

持人菩萨曰。不可从他而致大乘诸通慧也。吾独一己而无有侣。以众生故誓被德铠设护一切。则吾所应将济救摄。须臾精进而不懈怠。教化黎元建发学。斯则应大乘诸通慧矣。持地菩萨曰譬如仁者地之所载。一切众果百谷药木因地而生。地无所置亦不求报。群庶品类皆仰地活。地不辞厌不以为劳。开士大士亦当如是。发心如地心无所著。不以喜怒劝诸黎元。使趣佛慧而不想报。则应大乘诸通慧矣。

宝掌菩萨曰。仁者当知。被上德铠乃至佛慧。无能沮败令释大乘。若于梦中不志二乘声闻缘觉常以宝心诸通慧心为人讲宣。于珍宝心无所贪惜无所爱吝。劝众大乘誓被德铠。彼所学乘非无有乘不增不减。其心如是无所歆慕。则应大乘诸通慧矣。

宝印手菩萨曰。睹于群黎堕坠六趣。而发愍哀惠施众生授以法手。其无信者为造信手。其少智者为博闻手。其悭贪者为惠施手。其犯戒者为护禁手。其嗔怒者为忍辱手。其懈怠者为精进手。其乱意者为一心手。其邪智者为智慧手。而随众生离清白法。各各应时具设法手。开士殖斯德本之手印于三宝。何谓三。具立群生于佛智慧。劝助至于宝印之手。成已德本则宝印手。念一切法犹如虚空则宝印手。兴立如斯是则为三。则应大乘诸通慧矣。

师子意菩萨曰。仁者当知。被无畏铠是为无惧。所誓德铠。无难铠。无挂碍铠。无怯弱铠。无懈怠铠。斯则佛慧。是故行者不当恐怖。无难无碍无怯无怠。离诸危懅衣毛不竖。在于终始无有瑕秽。亦不希仰泥洹之德。等住苦乐而无二行。则应大乘诸通慧矣。

师子步雷音菩萨曰。仁者当知。其斯事者非下才行。则为正士之所建造。其正士者。归趣平等离于邪见。其正士者。其心质朴而无谀谄。其正士者。劳谦柔顺尊师敬圣。其正士者。劝学不惓所受根究。其正士者。钦悦正治建立正业。其正士者。若有所欲损废秽法。其正士者。若有嗔怒意无结恨。其正士者。若有愚痴照除幽冥。其正士者。寂然澹泊近于定藏。其正士者。具足恩施惠及贫厄一切辄济。其正士者。护身口意喟而静寞。其正士者。言行相副情性质直。其正士者。所志坚强尚真谛法。其正士者。离于非法亲存正典。其正士者。乐于法乐护以正法。其正士者。轻忽身命不释众生。其正士者。所立铿然善施无羡。其正士者。志纯淑法消化凶伪。其正士者。则以宝藏救济贫匮。其正士者。则为良药疗诸疹疾。其正士者。护诸畏惧令得自归。其正士者。导诸邪见至无崖际。其正士者。勉济劳秽劝以经典。其正士者。调忍嗔怒而顺所宜。是故建立正士之法。则应大乘诸通慧矣。

虚空藏菩萨曰。修以无量虚空之慈。其精进行未曾释废大哀之行。诸根悦豫悉怀踊跃。于诸爱欲所可娱乐。察如虚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等如虚空。则应大乘诸通慧矣。发意转法轮菩萨曰。发菩萨意所发意者。不当发意令魔得便。无令如来而不欣乐。使诸天人所不悦喜。不令德本而有耗减。若欲兴建为道意者。随顺诱劝当令弊魔不得其便。顺如来意天人悦豫。不失己身所造德本。所修如斯一切发意则转法轮。所以者何。其菩萨者。诸所发意因缘所造而无所生。晓了诸法永无所起。无所起者。诸佛如来顺如正觉之转法轮。如是发心被戒德铠。则应大乘诸通慧矣。

辩诸句菩萨曰。正士当知。其道心者。正士普入尘劳怒害。有漏无漏有为无为。亦入于罪不罪殃福。亦入于善亦入不善。亦入世法度世之法。亦入终始无为之为。亦入断灭有常之计。亦入诸阴衰入之事。亦入地水火风。所以者何。此诸因缘悉为自然。志性本净所在之处有所言说。一切所讲皆悉为空而无所有。譬如虚空无所不入。道心如是一切普至。菩萨喜乐如是慧者。除弃一切文字辩才。分别众庶逮得辩慧。若能入斯一圣达者。则应大乘诸通慧矣。

辩积菩萨曰。一切所说皆无有言。一切音声而不可得。菩萨喜乐如斯慧者。好言恶言不悦不戚。譬如太山风来吹之。寻复还反山不动摇。菩萨如是。于诸异学一切语言不动不摇。在诸外径亦无所著。若如来言外径异语等法察之。不以增减亦无所乱。见诸辩才一切法尽。于诸尽法不念自天亦无所思。菩萨能行如斯慧者。则应大乘诸通慧矣。

海意菩萨曰。菩萨所入当如入海觉了大道。一切声闻所不能及。信乐专心于一法味。入若干法无有若干。观深妙法未曾惑乱。于缘起法不增不减。于诸经典无有若干。是则名曰不生不起。一切众生所业起者。不殖德本福无有尽所教无边。当分别了弃捐断灭有常之事。不受诸法不断诸法。当建立志为无量器。不忘舍法习诸通慧。亦不释法以平等法为众生说。当习一切诸德善法。如是具足无数佛法。以如是心被戒德铠。则应大乘诸通慧矣。

大山菩萨曰。仁者当知。其此乘者。普超诸世则谓佛慧。其行所入不可限量。由是之故超度一切世间志性。已能超度世间所行。其所信者过于俗间。已过俗间其所施者。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亦复如是。悉能超度一切世间之所有慧。其所造福过于世间所兴福祚。则应大乘诸通慧矣。

喜见菩萨曰。假使菩萨目所视色而无所恶。色之自然其心清净。耳所听闻亦无所恶。音声自然其心清净。鼻香舌味及身更心法。于六情界而无所恶。其六情界自然本寂其心清净。其于憎爱心无所著其心清净。观于众生顺佛法者器无不应。又其众生处邪见者。亦复睹之在佛法器。其爱己者在于王者欢喜习俗。有所施与寻复悔者等敬若兹。菩萨大士所行如是。则应大乘诸通慧矣。

喜王菩萨曰。假使有人骂詈诽谤。轻易毁辱挝捶打扑。于菩萨者心不怀恨而加喜悦。以善友想待遇对者。而能忍辱现于忍力。其心欣豫思惟其法。何所是骂谁为骂者。信解内空不疑外空。自见己身又睹他人则欢喜悦。便能惠施身命支体头眼手足。妻子男女国城丘聚。财谷珍宝倍复踊跃。宁闻一颂恬忽世荣转轮王位。常乐为人讲说经法不羡帝释。思开一人使发道心不侥梵天。愿见如来。不贪三千大千世界满溢珂珍。从生明达不乏诸根。信乐爱敬诸道品法。如是悦乐所造行者。则应大乘诸通慧矣。

察无圻菩萨曰。假使见一切法度于彼岸。不堕贪身净诸佛土。睹诸佛国皆亦清净亦无想行。见一切佛不发色想。见诸群黎想虽有肉眼睹罪福净。具足天眼得无所坏。虽得慧眼离诸尘劳。信乐佛眼具足成就十八不共诸佛之法。已得法眼具足如来十种之力。假使菩萨所被德铠信行如斯。则应大乘诸通慧矣。

游无际法行菩萨曰。族姓子。知一切缘菩萨所为则悉归趣诸通敏慧。所以者何。观诸所有一切因缘。不住于内不处于外不在口言。假使菩萨不住因缘。亦不御趣尘劳之碍。亦不劝导罪福之碍。无报应碍无诸根碍。无诸法碍无非慧碍。已度罪福尘垢魔界。则应大乘诸通慧矣。

超魔见菩萨曰。惟族姓子。已住吾我自见己身。则便处于魔之事业。已断吾我不睹所虚。已除所见则无诸阴。已除诸阴则不见魔。已度魔界则寻逮成无碍脱门。菩萨已逮无碍脱门。则应大乘诸通慧矣。

无忧施菩萨曰。仁者当知。其犯恶者后怀汤火。其为善业后无忧戚。是故菩萨当修善业。其所作者无能说短。所兴造者后无所悔无诸碍盖。假使众生愁忧不乐。则为讲说离忧之法。菩萨大士如是行者。则应大乘诸通慧矣。

诸议告菩萨曰。惟族姓子。其有士夫奉禁戒者所愿必获。已获所愿。所获立本由无放逸。立无逸已具道品法。已能具立道品之法。则诸通慧戒禁之正也。菩萨已住无逸道法。则应大乘诸通慧矣。

普花天子曰。譬族姓子。树花盛时多所饶益于一切人。菩萨以功德本而自庄严。犹树花茂饶益群黎。如忉利天昼度之树纷葩茂盛。忉利诸天莫不敬仰。菩萨如是以诸法门而自挍饰。诸天龙神揵沓和世人阿须伦靡不宗戴。犹如天上明月之珠。无有瑕秽众德具足。开士志性清净无瑕德议显备。则应大乘诸通慧矣。

光华天子曰。譬族姓子。日出光明灭除众冥终始光现。菩萨如是具足慧光慧法施世。为诸愚冥无明众生。显示大光导自然法。其幽闇者不能蔽晖。其光明者则能消冥。导示径路已住径路。菩萨大士其在邪径示现正路已住正路则应大乘诸通慧矣。

心华香天子曰。譬族姓子。心华之树其香普熏周四十里其香无想。菩萨如是。以戒博闻定慧解度知见之香。以为芬熏三千大千世界。以法之香靡不周遍。一切众病香即疗愈。假使菩萨被此法香则应大乘诸通慧矣。

常进法行天子曰。仁者当知。其精进者无懈怠心。是故菩萨修诸德本而不厌惓。常当遵崇志八法行。何等八。六度无极。四等梵行。游步五通。而以四恩救摄群萌。志三脱门逮得法忍。劝勉佛慧开化众生令发道意。导权方便接齐有为所有诸法。是为八。遵崇八法之行。则应大乘诸通慧矣。

于是软首语诸正士及天子曰。仁者。欲知菩萨精进若不精进至诸通慧。所以者何。其玩习者行在三界。若遵修者谓诸往见。其玩习者是谓为内。亦不玩习是谓为外。其玩习者谓声闻地。若遵修者谓缘觉地。其玩习者谓在众结所行勤劳。若遵修者则谓所著凡夫之法。其玩习者即谓为名。若遵修者则谓为色。其玩习者即谓报应。若遵修者则谓所见。其玩习者谓有所著。若遵修者则谓有所得。其玩习者即谓我所。若遵修者则谓吾身。其玩习者即谓悭贪。若遵修者则谓布施而不想慢。其玩习者即谓犯戒。若遵修者则谓持戒而不想慢。其玩习者谓嗔怒。若遵修者则谓忍辱而不想慢。其玩习者谓懈怠。若遵修者则谓精进而不想慢。其玩习者谓乱意。若遵修者则谓一心而不想慢。其玩习者谓愚痴。若遵修者则谓智慧而不想慢。其玩习者谓不善本。若遵修者谓等善本而不想慢。其玩习者谓无福根。若遵修者谓殖德本而不想慢。其玩习者谓世俗法。若遵修者谓度世法而不想慢。其玩习者谓有为法。若遵修者谓无为法而不想慢。其玩习者谓为罪。若遵修者谓无罪法而不想慢。其玩习者谓诸漏。若遵修者则谓无漏而不想慢。是谓玩习至于遵修离诸所见不著不断。菩萨指趣则应大乘诸通慧矣。又次仁者。而不得至于诸通慧。何故不至。以何等至诸通敏慧。诸通慧者离诸所作。其诸通慧亦无所至亦无有逮。诸通慧者又诸通慧亦无色像。亦无痛痒思想生死识之形貌也。其诸通慧亦无法则亦无非法。其诸通慧亦无有施。所以者何。诸通慧者则为施与。又诸通慧无有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所以者何。诸通慧者则自然圣。诸通慧者无去来今。所以者何。其诸通慧超度三世。诸通慧者无眼耳鼻口身心识。所以者何。度诸界故。诸仁。欲知诸通慧者。若有菩萨欲得通慧住如通慧。当云何住。于一切法而无所住。斯则为住于诸通慧。一切诸法皆非我所。斯诸通慧于一切法无所猗著。斯诸通慧等凡夫地等于佛地。于一切法亦为平等。斯诸通慧又行菩萨不当于余求。诸通慧惟当从此四大界求自然造行。所以者何。斯自然者此无所有。斯自然者则无有形。于是善法名曰我身。于我身者而无有身无有善恶无我无寿无命无人。假令我身则无所有。亦复无有彼则无行亦无所有。彼所有形则亦无实。其所见者亦无所有亦无有实。其慧见于所有无有有实无实等。斯诸慧则诸通慧。软首童真说是语时。二千天子。得不起法忍。万二千人。皆发无上正真道意。

化佛品第二
于是辩积菩萨。白软首曰。且当俱往觐于如来面问大圣。菩萨大士当兴何行。软首寻于其处化作如来。其体形像如能仁佛。软首童真谓辩积曰。族姓子。如来在斯。何不启问菩萨大士所设之行。于是辩积问化如来。唯然世尊。菩萨大士当设何行。时佛告曰。如我所设菩萨亦当修如是行。又问。云何世尊所造立行。其佛答曰。亦不行施。不行禁戒。不行忍辱。不行精进。不行一心。不行智慧。不行欲界。不行色界。不行无色界。不造身行。不造言行。心无念行。一切无行亦无因缘。是菩萨行。于族姓子心趣云何。其化现者岂有行乎。答曰。天中天。化者无行。报曰。如是。族姓子。菩萨大士当造斯行。辩积菩萨白软首曰。岂所见佛将无化乎。软首答曰。仁者。不闻一切诸法化自然乎。幻变之相而不退转。报曰。如是。诸法实化自然幻变而不退转。答曰。今族姓子。何故发言今现如来将无化乎。一切诸佛及一切法岂不化耶。又问。谁为化者。答曰。自然业净而化之耳。又族姓子。菩萨不当住于我人寿命。佛之圣道及凡夫者而计有住。辩积问化如来。世尊。何学自致得佛。答曰。无所学者则菩萨学。菩萨所学无有形像。亦无伦比。亦无所受。亦非不受。亦无想念。亦不离想。亦无所行。无行不行。则菩萨学。无著不著。无慢不慢。亦不调戏。亦不遵修。不离遵修。无想无取。无所游居。亦无有想。不起不灭。不来不去。无住无化。亦无有形。亦无言词。普离一切诸所想行。则菩萨学。其作斯学是为等学。造斯学者则无所趣。则无所增。亦无所损。造斯学者亦无所著。亦无所脱。亦无所染。亦无离尘。亦无结恨。不堕愚冥。如是学者乃名为学。学如斯者不诣诸趣。是故族姓子。菩萨大士欲得逮成无上正真道者学我所学。又问。云何佛学。答曰。如我无戒。亦无所犯。不施不受。不戒不犯。不忍不嗔。不进不怠。不禅不乱。不智不愚。无学非无学。无所不行。而吾无得。亦无所等。无佛无法。亦无我想。亦无人想。亦无寿想。亦无命想。亦无法想。亦无有想。亦无无想。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悉无所造。一切诸法以无所造。自然如幻。亦无有相。亦无有二。一切诸法离诸所乐。一切诸法而不可见。一切诸法超度眼句。诸法平等而无差特。诸法愚冥亦无所径。无为无人。故无人言教。故无处所。无有言教则无所生。其信此者不念所信。亦不自大。亦不念道。是故族姓子。若有菩萨如是比类学佛道者。不恐不惧不难不畏乃为菩萨。如族姓子。虚空之畏。不畏于火。不畏于风。不畏于雨。不畏于雾。不畏于尘。不畏于雷。不畏于云。不畏于电。不畏于雪。所以者何。空者自然故曰空畏。菩萨如是于一切法而无所畏。于一切法不念苦乐。假使菩萨心等如是。则能成佛降伏众魔。则成无上正真之道为最正觉。亦能导利一切众生。时化如来说此语竟。寻即化灭不知其处。辩积菩萨问软首曰。今者如来为所至凑。答曰。从所来处。又问。何所从来。答曰。如所去处。又问。软首。其化现者。无所从来。无所从去。答曰。族姓子。譬如化者。无所从来。无所从去。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一切众生等无有异。不来不去。又问。软首。一切诸法为何所趣。答曰。所趣自然。又问。一切众生为何所归。答曰。随其所作。又问。软首。一切诸法无作无报。答曰。族姓子。其法界者无作无报无往。等御诸法则为法界。又问。云何言有作有报有往而谓无往。答曰。族姓子。如其所作如其所报所往亦然。又问软首曰。何谓为作云何报应何因所往。答曰。如所作者报应亦如所往亦如。又问。软首。其如无本者。亦无有作无有报应无有往趣。答曰。如族姓子。如无本者。亦无所作亦无报应亦无往趣。所作报应往趣亦然。无来无去。所作报应所往至处。其如无本无所归趣。说是语时。如在世尊能仁佛前。贤者舍利弗。贤者阿难。及余大弟子悉闻斯讲。舍利弗白佛。唯然如来。怪未曾有。斯诸正士为大圣人。而师子吼等同一法。说若干种音声言说。与法会同而无错谬。谁闻斯者不发无上正真之道乎。佛告舍利弗。诚如所云。菩萨大学无挂碍故。今者所说无所挂碍。如其所种必获其果。如其所出报应亦然。菩萨如是学无挂碍。从其圣慧而分别说。如舍利弗本所学禁。自故斯慧辩才亦然。光净菩萨问世尊曰。何谓声闻学。何谓菩萨学。佛言。有限有碍是声闻学。无限无碍是菩萨学。其声闻学因其所限而致挂碍。由是之故所说有限致于挂碍。而诸菩萨学无有限致无挂碍。由是之故所说无限无有挂碍。光净菩萨前白佛言。惟天中天。愿现感应使诸正士来至于斯。令此众会闻所说法。各得其所无令唐举。所以者何。软首童真所行深奥。所论经法亦复要妙。尔时世尊即现瑞应。软首寻时与二十五正士及诸天子。往诣佛所稽首足下迁住一面。光净菩萨谓软首曰。仁者。何故越如来会。独于屏处而论讲经。软首答曰。族姓子。知如来甚尊而不可当。诸佛大圣由是之故。一切所说。或惧不可故在一面。又问软首。说何所法可如来乎。软首答曰。如吾所说世尊知之。光净曰。虽尔愿说其意。答曰。如吾所及今当宣现。惟族姓子。如有所说不违法界。不失本无不失本际所说如是则可如来。又若所说无所讼理。无所呵叱。无所兴为。亦无因缘。无有色像。亦无比类。如是说者奉顺如来。无我同像。无他人形。不等法貌。无非法貌。无终始貌。无泥洹貌。如是说者为可如来。于是世尊告软首曰。善哉善哉。快说此言诚如所云。如是说者不违如来。又次软首。假使悉离一切戏乐而无愦乱。若不平要离诸所想无有众想。有所说者所趣寂然而不动转。被一德铠定意说法。无能毁败其经典者。不见诸法有所增者有所减者。如斯所说则可如来。说是语时。八百菩萨得不起法忍。

奉钵品第三
尔时天子千二百人在于会中。乃于往古造菩萨行。则忘道意志不坚固。心自念曰。佛慧巍巍不可限量。无上正真道意难可获致。菩萨所学而不可逮。最正觉者甚难可得。吾等于是不能学办。不如改求声闻缘觉而取灭度。尔时世尊。知诸天子心之所念。以此等伦堪成无上正真之道为最正觉。而欲中废随取小乘。佛欲劝化诸天子故。离于道场在众会表化作长者。手擎满钵百种饮食赍诣佛所。白世尊曰。惟愿大圣。加哀受食。佛即取钵软首菩萨兴诣佛所。叉手启曰。今食盛膳当念故恩。吾诚信闻。大圣虽食而不以法惠及于鄙。惟宜加施以法相惠克复往意。于是贤者舍利弗。心自念言。软首往古有何恩德。于世尊所而言虽食顾前法恩则白佛言。软首童真宿有何恩于大圣乎。而置如来虽当食者念前法恩。佛告。且待斯须自当发遣。如来所知非尔所及。佛即寻时舍钵于地。钵即下没游诸佛土。诸佛正觉今现在者。各各见钵降其足下。在于下方过七十二江河沙等诸佛国土。至光明王如来国界。界号昭耀。钵住于彼处于虚空。无执持者自然而立。所往诸佛弟子众。各各前启问其世尊钵所从来。诸佛各告说其意故。上方世界界号为忍。彼有如来名曰能仁。现在说法。能仁如来故降斯钵。而欲劝化诸异菩萨志退落者。于时世尊告舍利弗。汝行求钵察知所在而赴致来。即时受教自以智力承佛圣旨三昧正受。以一万定超万佛土。遍求索钵不知所在。还白佛言。唯然世尊。求之不见不知所在。于时世尊告大目连。汝今且行求索钵来。察其所在为处何方。目连受教以神足力承佛圣旨。三昧正受入八千定。倏忽超过八千佛国。求之不见不知所处。还白佛言。辄竭神力不蒙执钵焉能致乎。世尊复告须菩提曰。汝行求钵知其所归索赍致来。即亦受教三昧正受。万二千定恍惚超越万二千佛土。求不见钵不知所止。如是五百诸大声闻。在于虚空各现神足。三昧之力神通圣势天眼彻瞻。各行求钵不知所在亦不能得。时须菩提即前告白慈氏菩萨曰。仁者高才一生补处如来所莂当为无上正真道成最正觉。仁慈恩广智慧弘达众所不及。独步三界而无有侣。当知钵处惟能致之奉赍来耳。幸屈威尊而举钵还。慈氏菩萨报须菩提曰。诚如所云。受如来慧当成正觉。今者软首所兴定意进止坐起。予所不及不能晓了于斯三昧。惟须菩提。虽于来世吾当成佛。佛菩萨众数如江河沙。悉为软首之所开道。欲知一步举足所念不识所归。是故仁者。当请软首。惟斯大士知钵处所所止之土堪任致来。时须菩提启世尊曰。愿垂恩教。大圣则遣软首取钵。软首奉命自思念曰。吾不起座不离众会而举钵来。软首三昧名曰普超。是诸菩萨定意正受。于时软首伸其右掌。而内于地过踰下方。所经诸佛无极大圣。一一次第以首礼之。其手掌中自然有音。称能仁如来至真等正觉。敬问无量。兴处轻利力势如常游居安耶。其掌手臂一一毛孔。寻自然出忆百千。垓光曜之明。一一光明各各变现百千莲花。一一莲花各化如来相好具足。处莲花上加趺而坐。一一世尊各各赞扬能仁如来名德功勋。所可游历诸佛之土。应时诸国六反震动。又诸佛国自然大光靡不周遍。一切佛国各各而现有斯手掌。又诸佛土自然悬缯幢幡众盖莫不庄严。遍散众花处处挍饰。软首手掌过七十二江河沙等诸佛国土。礼诸佛竟。斯须之间忽然即至照曜世界光明王佛国。礼毕自然有大音出称。能仁如来敬问无量。光明王如来。有侍菩萨名曰光英。自启如来。此何手掌。殊妙魏魏威神难及。而自然出亿百千垓光明晖赫。一一光明而各化出亿百千垓严净莲华。一一莲花如来各坐。咨嗟能仁圣哲之勋。光明王佛告光英曰。有族姓子。上方去此。七十二江河沙等诸佛国土。有忍世界。如来至真等正觉号曰能仁。现在说法。彼有大士名曰软首。被戒德铠不可思议。一切神通力度无极。自在于座而不移起延手掌来欲举钵还。时光明王佛土诸菩萨众皆共渴仰。欲得睹见彼忍世界能仁如来软首大士。光明王佛。悉知众会意之所见。便放眉顶相光。其光通照七十二江河沙等诸佛国土。上至忍界靡不晃昱。其有众生被蒙光者。一切获安无有诸患。如四域皇帝转轮圣王。诸修行者专精学定。被斯光者悉得道迹。其得禅者悉过三界获四证德。其漏尽者得八脱门。禅定罗汉得无著原。其诸菩萨光照身者。普皆逮得日光三昧。如是之比。光明王边如来佛土菩萨大士。见斯忍界世尊能仁。软首童真。一切声闻比丘圣众。诸菩萨等。光英菩萨。睹忍世界诸菩萨众。寻即泪出便说斯言自白佛曰。唯然世尊。如妙水精如意明珠。堕不净中诚可矜惜。此诸菩萨生忍界者。亦复如是甚可怜感。光明王佛谓光英曰。勿宣是语。所以者何。在此佛土精修禅行至于十劫。不如忍界从明晨旦至早食顷。兴发慈心哀念众生。此之功德最胜无伦难可逮及。所以者何。斯诸菩萨大士之众。无有阴盖尘劳以尽。其于忍界护正法者德不可量。尔时忍界诸菩萨众光明照身。则问能仁天中天曰。唯然世尊。此何光明孰演出来。灭诸尘劳令无瑕秽。时佛告曰。有族姓子。下方度此七十二江河沙等诸佛国土。而有世界名曰照曜。彼有如来号光明王。现在说法。其光明王如来至真放眉顶光。其光通照七十二江河沙等诸佛国土。而大晃昱逮照斯土。时诸菩萨及众声闻。各启佛曰。唯然世尊。我等欲见照曜世界光明王如来诸菩萨众。能仁如来放足心千辐轮光。其光普照下方七十二江河沙等诸佛国土。至照曜界靡不周遍。下方世界诸菩萨众身蒙斯光。皆悉逮得须弥光明三昧。当尔之时。于斯佛土及彼世界。斯土见彼彼土见此。转相睹达。犹如此土阎浮提人。住于地上仰瞻日月。下方世界观诸菩萨能仁如来及忍世界亦复如是。此土人民见于下方。犹如诸天住须弥顶。俯于天下阎浮提城。斯诸菩萨见光明王如来诸菩萨等。被大德铠难及难量。于是软首以右掌至照曜界彼光明王如来佛土。于虚空中即握取钵。与无央数亿百千垓诸菩萨众。眷属围绕踊出上方。手掌擎钵所历佛国转来上者。光明莲花稍便不现。右手执钵还忍世界。于大圣前跪而奉授。启世尊曰。垂恩受之。佛即受钵。时诸菩萨与软首掌而俱来者。前诣佛所稽首于地。各各自宣如来之名。某佛大圣致敬无量。圣体胜常游步无限慧力平康。诸菩萨众敬问已毕。退坐一面如佛所教安隐之座。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今且听斯善思念之。今为若说。乃去往古吾身造行为菩萨时。则是软首本所建发。今者所以宣置斯惠。世尊虽食当念畴昔法施之恩。乃曩过去久远世时。无央数不可计会。亿百千劫复踰此数。尔时有佛名莫能胜幢如来至真等正觉。世界名无别异。莫能胜幢如来。诸声闻众八万四千。菩萨大士十二亿众。其佛世尊于五浊世演三乘教。有一比丘而为法师名曰慧王。明旦著衣执持应器。入弘广国而行分卫。得百味饭若干种食。分卫竟出行于街路有尊者子名离垢臂。为乳母所抱而行游戏。时离垢臂遥见比丘。游行趣之下乳母抱。寻随比丘从求饭食。于时比丘与模持蜜搏幼童即食知其甘美。遂随比丘蜜搏欲尽。顾眄乳母意欲还抱。比丘复授蜜搏。幼童复进稍稍转至莫能胜幢如来之所。稽首足下则住其前。于时比丘慧王。所得分卫食膳授与幼童而谓之曰。童子受斯分卫之具。供养如来寻即受之。已满佛钵食不减损。次与声闻八万四千。菩萨十二亿。佛及圣众。皆悉充饱。如是之供至于七日。饭则如故亦不损减。于时幼童踊跃欢喜善心生焉。住世尊前则而颂曰。

佛圣众饱满  钵食不损耗
奉事于众佑  福田无有疑
世吼食充足  肴膳而不减
献进于众佑  不疑道无尽
其膳既不损  供具转弘多
恭敬等正觉  增长清白法

佛告舍利弗。于时幼童以一钵食。供养世尊及圣众。承佛圣旨已心清白。具足七日食不损耗。慧王比丘教训幼童。归命于佛及法圣众。令受禁戒克心悔过。劝使请问发无上正真道意。于时父母求索其子。便诣莫能胜幢如来所。稽首作礼退住一面。幼童拜谒问讯父母。以偈赞曰。

我志愿佛道  愍哀诸群生
闲暇难得值  亲亦宜誓意
且观正觉身  诸相好庄严
慧度于无极  孰不发道意
惟父母见释  得出弃捐家
顺妙智慧教  得学为寂志
父母即答曰  我等好乐道
从尔为明则  亦欲愿舍家

佛告舍利弗。于时幼童化其父母及五百人。悉念学法志于无上正真之道。皆于佛世弃家为道。时佛教之行菩萨道。六度无极四等四恩。分别解空精进不懈自致得佛。卿舍利弗。欲知。尔时慧王比丘为法师者。岂异人乎。勿作斯观。所以者何。则软首童真也。其离垢臂尊者子者。则吾是也。昔往古世。软首童真以膳见施供养佛众。令发无上正真道意。则是本身初发意原。以是之故而当知之。今者如来所成圣觉无极之慧。十种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无挂碍慧。皆是软首所劝之恩。所以者何。因从发意至诸通慧。如佛所蒙因致大道。今吾观睹十方世界。不可称限不可计会。诸佛国土今现在者。诸佛世尊同号能仁。悉是仁者软首所劝。或号咸圣。或号明星。或名所欢。或名锭光。或谓离漏。或谓妙胜佛告舍利弗。今我一劫若过一劫。宣扬演说诸佛名号。软首大士所开化者。于今现在转于法轮不可称限。何况有行菩萨乘者。或有处于兜率天者。或有退来入母胞胎。而复出生舍家为道。或坐佛树。或处道场。成最正觉不可限喻。其有欲说诚谛之事审实无虚。软首童真则诸菩萨之父母也。愍哀劝化兴显大道。所生亲者则当谓于软首童真。向者软首宣扬报恩今复伸说。虽当食者施我钵膳所食之余。吾前世时先有所施正谓于斯。尔时千二百诸天子欲堕落者各心念言。当坚其志恭敬于法察诸因缘去诸根原。今者现在世尊前所发愿。软首劝化及开余人。使至于道而不退转于无上正真。吾等云何而欲堕落。吾等何故在如来前。兴卑贱意志崇小节。今当舍于声闻缘觉殷勤志求无上正真道意。软首伸掌示现变化。乃至下方光明王佛所处国土。而致钵来一切普入。又复讲说往古开化所说经典。下方佛土此世尊界。不可计数众生之类即发道心。十方世界群萌之俦。悉来供养软首童真。诸佛世尊皆遣宝盖供施经典。彼时宝盖则覆三千大千佛国。从其宝盖自然出音。诚如能仁尊。如如来所赞称扬。悉是软首之所劝化。

 

1 2 3 4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内学智慧 » 普超三昧经

世界内学智慧学会

英文简称(WEMPA),总部设在香港,是经香港特区政府批准成立的非盈利性质的社会团体。 我们的宗旨是:促进世界各地内学智慧的研修与推广发展,在内学研修的发展方向和内典文化传播方面进行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关于WEMPA联系我们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