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为便于有缘师友学习蕅益大师所著《弥陀要解》,
本文中绿色文字注音部分由持心居士于2023年注释。
1、要解重刻序
2、五重玄义
3、初序分
4、正序分:启信
5、正序分:劝愿
6、正序分:示行
7、流通分
注:橙色文字部分为《阿弥陀佛经》原文;
蓝色文字为藕益大师要解原注释与科判文。
印光法师推荐: 《弥陀要解》乃大师自注,文渊深而易知,理圆顿而唯心。妙无以加,宜常研阅。 《弥陀要解》一书,为蕅益最精最妙之注。自佛说此经以来之注,当推第一。 即令古佛再出于世,现广长舌相,重注此经,当亦不能超出其上。 《弥陀要解》为自有此经以来之妙注,实为修净业者之指南。 蕅益老人《弥陀要解》,实为千古绝无而仅有之良导。
蕅益智旭(1599—1655),明代高僧。被奉为净土宗第九祖,与憨山德清、紫柏真可、云栖袾宏并称“明代四大高僧”。据《八不道人传》、《灵峰宗论》卷一载,俗姓钟,字蕅益,名际明,号“八不道人”。苏州木渎人。十二岁读儒书,斥佛老。十七岁因读袾宏著作产生佛教信仰,二十四岁从德清弟子雪岭出家,二十七岁专心律学,遍阅律藏,发愿弘律。三十二岁起研究天台宗教义。曾历游江浙闽皖诸省,平生专注于研究各类佛典并讲经和著述。对佛教各宗均有研究,主张融合天台、华严、唯识各派,而以天台为主;主张禅、教、律统一,并重视净土信仰。蕅益大师著述颇丰,除《佛说阿弥陀经要解》外,另有《阅藏知津》等四十余种,弟子编其遗文,题为《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十卷,今人辑其著作为《蕅益大师全集》,所有著述约六十余种,一百六十四卷。弟子有成时、照南、灵晟、性旦、等慈等。
净土深旨,滥始于观经之观佛,汇泽于小本之持名。二经盖不思议,无上心要也。
释妙观者,有天台圣祖大宗,称经发明,要矣。释小本者,振古于斯,诸美毕备。以言心要,似有待焉。
岁在丁亥,灵峰大师述成《要解》。如灯照色,而非光华。以义定名,而非拟议。不过道屋里事,而聆[líng]者若惊。不外布帛菽[shū]粟[sù]之谭,而未曾有。
诸凡横竖四土事理一心。罔[rù]焉矣。
弗精义入神,要归允当。使学者了然,知生信发愿以起妙行,无缛尔小本得是疏,便觉一行三昧,横吞万派而卓立孤标,事出非常而道在伊迩[ěr]。深固幽远之藏,一旦尽开。
吾闻善善之家,机理双契。是故矢[shǐ]必应[yìng]弦,药必应[yìng]病。今《要解》逗末世机,能提深警彻悟之人。俾[bǐ]其法界圆昭,尽杜虗[xū]解邪僻之习。又能使中下之辈,信而有勇。
至于正讹[é]订误,纤[xiān]巨不遗。浑然德音,方正不割。诚诸祖所密印,诸佛所共加。以为劫外优昙,掌中摩勒,匪阿[ē]也。
癸[guǐ]巳[sì]岁,大师在歙[shè]浦演说,释义分科,间有不同。尤觉闻所未闻,信所未信。
华阳学人性旦录出,名歙[shè]浦本。今重梓[zǐ]十要,遂以此本授锓[qǐn]。谨序而识[zhì]之。
时 戊申 端阳 后三日也
古歙[shè]学人 成时 和南 书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姚秦 三藏 法师 鸠摩罗什 译
清 西有沙门 蕅益智旭 解
原夫诸佛悯[mǐn]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
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则莫若信愿专持名号。
是故净土三经并行于世,而古人独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岂非有见于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尤为不可思议也哉!
古来注疏,代不乏人,世远就湮[yān],所存无几。云栖和尚著为《疏钞》,广大精微。幽溪师伯述《圆中钞》,高深洪博。盖如日月中天,有目皆睹,特以文富义繁,边涯莫测,或致初机浅识,信愿难阶。
故复弗揣庸愚,再述《要解》。不敢与二翁竞异,亦不必与二翁强同。譬如侧看成峰,横看成岭,纵皆不尽庐山真境,要不失为各各亲见庐山而已。
将释经文,五重玄义。
第一释名。此经以能说所说人为名。
佛者,此土能说之教主,即释迦牟尼。乘大悲愿力,生五浊恶世。以先觉觉后觉,无法不知,无法不见者也。
说者,悦所怀也。佛以度生为怀,众生成佛机熟,为说难信法,令究竟脱,故悦也。
阿弥陀,所说彼土之导师,以四十八愿,接信愿念佛众生生极乐世界,永阶不退者也。
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亦云无量光。
要之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庄严,说法化度,一一无量也。
一切金口,通名为经。对上五字,是通、别合为题也。教行理三,各论通别,广如台藏所明。
第二辨体。大乘经皆以实相为正体。
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非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非香,非味,非触,非法。觅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
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而缘虑分别,语言文字,非离此别有自性。要之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
实相之体,非寂非照,而复寂而恒照,照而恒寂。照而寂,强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强名清净法身。
又照寂强名法身,寂照强名报身。又性德寂照名法身,修德寂照名报身。又修德照寂名受用身,修德寂照名应化身。
寂照不二,身土不二,性修不二,真应不二,无非实相。实相无二,亦无不二。
是故举体作依作正,作法作报,作自作他。乃至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
第三明宗。宗是修行要径,会体枢[shū]机,而万行之纲领也。提纲则众目张,挈[qiè]领则襟袖至。故体后应须辨宗。
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
经中先陈依正以生信,次劝发愿以导行,次示持名以径登不退。
信则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
愿则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行则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信自者,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
信他者,信释迦如来决无诳[kuáng]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广长舌决无二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
信因者,深信散乱称名,犹为成佛种子,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是名信因。
信果者,深信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决无虚弃。是名信果。
信事者,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不同庄生寓言。是名信事。
信理者,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一念心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是名信理。
如此信已,则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应厌离。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应欣求。
厌秽须舍至究竟,方无可舍。欣净须取至究竟,方无可取。故《妙宗》云: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设不从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是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不圆。
若达全事即理,则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无非法界。故次信而明愿也。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故使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也。
然诸经示净土行,万别千差。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净土。
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
故云: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也。
信愿持名,以为一乘真因。四种净土,以为一乘妙果。举因则果必随之,故以信愿持名为经正宗。
其四种净土之相,详在《妙宗钞》及《梵网玄义》,兹不具述。俟[sì]后释依正文中,当略示耳。
第四明力用。此经以往生不退为力用。往生有四土,各论九品。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
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
若持至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则生方便有余净土;若至理一心不乱,豁[huò]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则生实报庄严净土,亦分证常寂光土;
若无明断尽,则是上上实报,究竟寂光也。
不退有四义:
一、念不退。破无明,显佛性,径生实报,分证寂光。
二、行不退。见思既落,尘沙亦破,生方便土,进趋极果。
三、位不退。带业往生,在同居土,莲华托质,永离退缘。
四、毕竟不退。不论至心散心,有心无心,或解不解,但弥陀名号,或六方佛名,此经名字,一经于耳,假使千万劫后,毕竟因斯度脱。如闻涂毒鼓,远近皆丧,食少金刚,决定不消也。
复次,只带业生同居净证位不退者,皆与补处俱,亦皆一生必补佛位。夫上善一处,是生同居,即已横生上三土,一生补佛。是位不退,即已圆证三不退。
如斯力用,乃千经万论所未曾有。较彼顿悟正因,仅为出尘阶渐,生生不退,始可期于佛阶者,不可同日语矣。宗教之士,如何勿思?
第五教相。此大乘菩萨藏摄。又是无问自说,彻底大慈之所加持,能令末法多障有情,依斯径登不退。
故当来经法灭尽,特留此经住世百年,广度含识。阿伽陀药,万病总持,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智者自当知之。
此三名初善、中善、后善。
序如首,五官具存。正宗如身,脏腑无阙[quē]。流通如手足,运行不滞。故智者释《法华》,初一品皆为序,后十一品半皆为流通。又一时迹本二门,各分三段。则法师等五品,皆为迹门流通。
盖序必提一经之纲,流通则法施不壅[yōng],关系非小。后人不达,见经文稍涉义理,便判入正宗。致序及流通,仅存故套。安所称初语亦善,后语亦善也哉。
(甲)初序分二:初、通序;二、别序。
(乙)初中二:初、标法会时处,二、引大众同闻。
(丙)二、引大众同闻三:初、声闻众,二、菩萨众,三、天人众。
声闻居首者,出世相故,常随从故,佛法赖僧传故。菩萨居中者,相不定故,不常随故,表中道义故。天人列后者,世间相故,凡圣品杂故,外护职故。
(丁)初、声闻众又三:初、明类标数,二、表位叹德,三、列上首名。
(戊)今初。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大比丘,受具足戒出家人也。比丘梵语,含三义:
一、乞士,一钵资身,无所蓄藏,专求出要;
二、破恶,正慧观察,破烦恼恶,不堕爱见;
三、怖魔,发心受戒,羯磨成就,魔即怖也。
僧者,具云僧伽,此翻和合众。
同证无为解脱,名理和。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见同解,戒同修,利同均,名事和也。
千二百五十人者,三迦叶师资共千人,身子、目连师资二百人,耶舍子等五十人。皆佛成道,先得度脱,感佛深恩,常随从也。
(戊)二、表位叹德。
皆是大阿罗汉(之位),(其德为)众所知识。
阿罗汉亦含三义:
一、应供,即乞士果;二、杀贼,即破恶果;三、无生,即怖魔果。
复有慧解脱、俱解脱、无疑解脱三种不同,今是无疑解脱,故名大。又本是法身大士,示作声闻,证此净土不思议法,故名大也。
从佛转轮,广利人天,故为众所知识。
(戊)三、列上首名。
长老舍利弗(此云身子)、摩诃目犍连(大采菽氏)、摩诃迦叶[shè](大饮光)、摩诃迦旃延(大文饰)、摩诃俱絺[chī]罗(大膝)、离婆多(星宿[xiù])、周利槃陀伽(继道)、难陀(喜)、阿难陀(庆喜)、罗睺罗(覆障)、憍[jiāo]梵波提(牛呞)、宾头卢颇罗堕(不动利根)、迦留陀夷(黑光)、摩诃劫宾那(房宿[xiù])、薄拘罗(善容)、阿㝹[nóu]楼驮(无贫),如是等诸大弟子。
德腊俱尊,故名长老。
身子尊者声闻众中,智慧第一。
目连尊者神通第一。
饮光尊者身有金光,传佛心印为初祖,头陀行第一。
文饰尊者婆罗门种,论议第一。
大膝尊者答问第一。
星宿尊者无倒乱第一。
继道尊者因根钝仅持一偈,辩才无尽,义持第一。
喜尊者佛之亲弟,仪容第一。
庆喜尊者佛之堂弟,复为侍者,多闻第一。
覆障尊者佛之太子,密行第一。
牛呞尊者宿世恶口,感此余报,受天供养第一。
不动尊者久住世间,应末世供,福田第一。
黑光尊者为佛使者,教化第一。
房宿尊者知星宿第一。
善容尊者寿命第一。
无贫尊者亦佛堂弟,天眼第一。
此等常随众,本法身大士,示作声闻,为影响众。今闻净土摄受功德,得第一义悉檀之益,增道损生,自净佛土,复名当机众矣。
(丁)二、菩萨众。
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此云妙德)法王子、阿逸多(此云无能胜,弥勒菩萨之名)菩萨、乾陀诃提(此云不休息)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菩萨摩诃萨,此云大道心成就有情。乃悲智双运,自他兼利之称。
佛为法王,文殊绍佛家业,名法王子,菩萨众中,智慧第一。非勇猛实智,不能证解净土法门,故居初。
弥勒当来成佛,现居等觉,以究竟严净佛国为要务,故次列。
不休息者,旷劫修行不暂停故。
常精进者,自利利他无疲倦故。
此等深位菩萨,必皆求生净土,以不离见佛,不离闻法,不离亲近供养众僧,乃能速疾圆满菩提故。
(丁)三、天人众。
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释提桓因,此云能为主,即忉利天王。等者,下等四王,上等夜摩、兜率、化乐、他化,色、无色无量诸天也。
大众俱,谓十方天人八部修罗人非人等无不与会,无非净土法门所摄之机也。
通序竟。
(乙)二、别序。发起序也。
净土妙门,不可思议,无人能问,佛自唱依正名字为发起。
又佛智鉴机无谬[miù],见此大众应闻净土妙门而获四益,故不俟[sì]问,便自发起。如《梵网》下卷自唱位号云“我今卢舍那”等,智者判作发起序,例可知也。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净土法门,三根普摄,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圆收圆超一切法门,甚深难信。故特告大智慧者,非第一智慧,不能直下无疑也。
西方者,横亘[gèn]直西,标示现处也。十万亿者,千万曰[yuē]亿,今积亿至十万也。
佛土者,三千大千世界,通为一佛所化。且以此土言之,一须弥山,东西南北各一洲,同一日月所照,一铁围山所绕,名一四天下。千四天下名小千世界,千小千名中千世界,千中千名大千世界。过如此佛土十万亿之西,是极乐世界也。
问:何故极乐在西方?
答:此非善问。假使极乐在东,汝又问何故在东,岂非戏论?况自十一万亿佛土视之,又在东矣,何足致疑?
有世界名曰极乐,序依报国土之名也。竖约三际以辨时劫,横约十方以定疆隅[yú],故称世界。
极乐者,梵语须摩提,亦云安养、安乐、清泰等,乃永离众苦第一安隐之谓,如下广释。然佛土有四,各分净秽。
凡圣同居土,五浊重者秽,五浊轻者净。
方便有余土,析空拙度证入者秽,体空巧度证入者净。
实报无障碍土,次第三观证入者秽,一心三观证入者净。
常寂光土,分证者秽,究竟满证者净。
今云极乐世界,正指同居净土,亦即横具上三净土也。(此论修德,不论性德。性德则一切微尘,法尔具足四种净秽佛土。今约信愿行三,弥陀名号不可思议故。能令凡夫所感同居极乐,最极清净也。此则十方佛土所无,极乐同居独擅[shàn],方是极乐净土宗旨。下明义处皆然。)
有佛号阿弥陀,序正报教主之名也,翻译如下广释。佛有三身,各论单复。
法身单,指所证理性。
报身单,指能证功德智慧。
化身单,指所现相好色像。
法身复者,自性清净法身,离垢妙极法身。
报身复者,自受用报身,他受用报身。
化身复者,示生化身,应现化身。
又佛界化身,随类化身。虽辨单复三身,实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不纵横,不并别,离过绝非,不可思议。
今云阿弥陀佛,正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仍复即报即法也。
复次世界及佛皆言有者,具四义:
的[dí]标实境,令欣求故;
诚语指示,令专一故;
简非乾城阳焰,非权现曲[qū]示,非缘影虚妄,非保真偏但,破魔邪权小故(非权,破华严合论之讹[é]。非邪,破末世积迷之习。此二料简,尤大有关系);
圆彰性具,令深证故。
今现在说法者,简上依正二有,非过去已灭,未来未成,正应发愿往生,亲觐[jìn]听法,速成正觉也。
复次二有现在,劝信序也;
世界名极乐,劝愿序也;
佛号阿弥陀,劝持名妙行序也。
复次阿弥序佛,说法序法,现在海会序僧。佛法僧同一实相,序体;
从此起信愿行,序宗;
信愿行成,必得往生见佛闻法,序用;
唯一佛界为所缘境,不杂余事,序教相也。
言略意周矣。
(甲)二、正宗分三:初、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
信愿持名,一经要旨。
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
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
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
(乙)初文为二:初、依报妙;二、正报妙。
(丙)初又二:初、征释;二、广释。
(丁)初又二:初、征;二、释。
(戊[wù])今初。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戊[wù])二释,又二:初、约能受用释;二、约所受用释。
(己)今初。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众生是能受用人,等觉以还皆可名。今且约人民言,以下下例上上也。
娑婆苦乐杂。其实苦是苦苦,逼身心故。乐是坏苦,不久住故。非苦非乐是行苦,性迁流故。彼土永离三苦,不同此土对苦之乐,乃名极乐。一往分别。
同居五浊轻,无分段八苦,但受不病不老,自在游行,天食天衣,诸善聚会等乐。
方便体观巧,无沈[chén]空滞寂之苦,但受游戏神通等乐。
实报心观圆,无隔别不融之苦,但受无碍不思议乐。
寂光究竟等,无法身渗漏,真常流注之苦,但受称性圆满究竟乐。
然同居众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圆净四土,圆受诸乐也。复次,极乐最胜,不在上三土,而在同居。
良以上之,则十方同居,逊其殊特,下又可与此土较量。所以凡夫优入而从容,横超而度越。佛说苦乐,意在于此。
(己)二、约所受用释(此亦转释上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之故,下广释一科亦然。)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chóng]栏楯[shǔn](以严际畔),七重罗网(以严空界),七重行[háng]树(以严露地),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七重[chóng],表七科道品。四宝,表常、乐、我、净四德。周匝围绕者,佛菩萨等无量住处也。皆四宝则自功德深,周匝绕则他贤圣遍,此极乐真因缘也。
此等庄严,同居净土是增上善业所感,亦圆五品观所感,以缘生胜妙五尘为体;
方便净土是即空观智所感,亦相似三观所感,以妙真谛无漏五尘为体;
实报净土是妙假观智所感,亦分证三观所感,以妙俗谛无尽五尘为体;
常寂光土是即中观智所感,亦究竟三观所感,以妙中谛称性五尘为体。
欲令易解,作此分别,实四土庄严,无非因缘所生法,无不即空假中。所以极乐同居净境,真俗圆融,不可限量。下皆仿此。
问:寂光惟理性,何得有此庄严?
答:一一庄严全体理性,一一理性具足庄严,方是诸佛究竟依果。若寂光不具胜妙五尘,何异偏真法性。
(丁)二、广释二:初、别释所受;二、合释能受所受。
(戊)初又二:初、释生处;二、结示佛力。
(己)今初。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qú
]、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上明住处,今明生处。宝池金银等所成,不同此方土石也。
八功德者:一、澄清,异此方浑浊;二、清冷,异寒热;三、甘美,异咸淡劣味;四、轻软,异沉重;五、润泽,异㴼[sù]腐褪色;六、安和,异急暴;七、除饥渴,异生冷;八、长[zhǎng]养诸根,异损坏诸根及沴[lì]戾[lì]增病没溺等也。
充满其中,异枯竭泛滥。底纯金沙,异污泥。阶道四宝,异砖石。陛[bì]级名阶,坦途名道,重[chóng]屋名楼,岑[cén]楼名阁。七宝楼阁,异此方土木丹青也。楼阁是住处及法会处。
但得宝池莲胞开敷,便可登四岸,入法会,见佛闻法也。华轮者,轮王金轮大四十里,且举最小者言。若据《观经》及《无量寿会》,大小实不可量,由同居净土身相不等故也。
青色名优钵罗,黄色名拘勿头,赤色名钵头摩,白色名芬陀利。由生身有光,故莲胞亦有光。然极乐莲华,光色无量,此亦略言耳。
微妙香洁,略叹莲华四德。质而非形曰[yuē]微。无碍曰妙。非形则非尘,故洁也。莲胞如此,生身可知。
(己)二、结示佛力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明上住处、生处种种庄严,皆是阿弥陀佛大愿、大行称性功德之所成就。故能遍严四种净土,普摄十方三世一切凡圣令往生也。
复次,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非今非当[dāng]。
此则以阿弥种种庄严作增上本质,带起众生自心种种庄严。全佛即生,全他即自。故曰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戊)二、合释能受所受,又二:初约五根五尘明受用;次约耳根声尘明受用。
(己)初又二:初、正明;二、结示。
(庚)今初。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空中)常作天乐,(下是)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上严空界下严金地)。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gé],盛[chéng]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乐是声尘,地是色尘,华是色香二尘,食是味尘,盛华、散华、经行是触尘,众生五根对五尘可知。
常作者,即六时也。黄金为地者,七宝所严地界,体是黄金也。日分初、中、后,名昼三时。夜分初、中、后,名夜三时。故云昼夜六时。然彼土依正各有光明,不假日月,安分昼夜?且顺此方假说分际耳。
曼陀罗,此云适意,又云白华。衣裓[gé],是盛[chéng]华器。众妙华,明非曼陀罗一种,应如妙经四华,表四因位。
供养他方佛,表真因会趋极果,果德无不遍也。且据娑婆言十万亿佛,意显生极乐已,还供释迦、弥勒,皆不难耳。若阿弥神力所加,何远不到哉?
食时,即清旦,故云即以。明其神足不可思议,不离彼土,常遍十方,不假逾时回还也。
此文显极乐一声、一尘、一刹那,乃至跨步弹指,悉与十方三宝贯彻无碍。又显在娑婆则浊重恶障,与极乐不隔而隔。生极乐则功德甚深,与娑婆隔而不隔也。
饭食经行者,念食食至,不假安排。食毕钵去,不劳举拭。但经行金地,华乐[yuè]娱乐,任运进修而已。
(庚)二、结示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己)二、约耳根声尘明受用。
以此方耳根最利,故别就法音广明。其实极乐摄法界机,五尘一一圆妙,出生一切法门也。
又二:初,别明;二、总结。
(庚)初中二:初、化有情声;二、化无情声。
(辛)初又二:初、鸟音法利;二、征释略显。
(壬)今初。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种种奇妙杂色,言多且美也,下略出六种。
舍利,旧云鹙[qiū]鹭[lù],琦禅师云是春莺,或然。
迦陵频伽,此云妙音,未出㲉[què]时,音超众鸟。
共命,一身两头,识别报同。
此二种西域雪山等处有之,皆寄此间爱赏者言其似而已。
六时出音,则知净土不以鸟栖[qī]为夜,良以莲华托生之身,本无昏睡,不假夜卧也。
五根等者,三十七道品也。所谓:
四念处:一、身念处;二、受念处;三、心念处;四、法念处。
四正勤:一、已生恶法令断;二、未生恶法不令生;三、未生善法令生;四、已生善法令增长。
四如意足:一、欲如意足;二、精进如意足;三、心如意足;四、思惟如意足。
五根者:信正道及助道法,名信根;
行正道及诸助道善法,勤求不息,名精进根;
念正道及诸助道善法,更无他念,名念根;
摄心在正道及诸助道善法中,相应不散,名定根;
为正道及诸助道善法,观于苦等四谛,名慧根。
五力者:信根增长,能破疑惑,破诸邪信,及破烦恼,名信力;
精进根增长,破种种身心懈怠,成办出世大事,名精进力;
念根增长,破诸邪念,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名念力;
定根增长,能破乱想,发诸事理禅定,名定力;
慧根增长,能遮通别诸惑,发真无漏,名慧力。
七菩提分,亦名七觉分。
智慧观诸法时,善能简别真伪,不谬取诸虚伪法,名择法觉分。
精进修诸道法时,善能觉了,不谬行于无益苦行,常勤心在真法中行,名精进觉分。
若心得法喜,善能觉了此喜,不依颠倒之法而喜,住真法喜,名喜觉分。
若断除诸见烦恼之时,善能觉了,除诸虚伪,不损真正善根,名除觉分。
若舍所见念著境时,善能觉了所舍之境虚伪不实,永不追忆,名舍觉分。
若发诸禅定之时,善能觉了诸禅虚假,不生爱见妄想,名定觉分。
若修出世道时,善能觉了,常使定慧均平;或心沉没,当念用择法、精进、喜三觉分以察起之;或心浮动,当念用除、舍、定三觉分以摄持之;调和适中,名念觉分。
八圣道分,亦名八正道分。
修无漏行观,见四谛分明,名正见。
以无漏心相应思惟动发觉知筹量,为令增长入大涅槃,名正思惟。
以无漏慧除四邪命,摄诸口业,住一切正语中,名正语。
以无漏慧除身一切邪业,住清净正身业中,名正业。
以无漏慧通除三业中五种邪命,住清净正命中,名正命。
以无漏慧相应勤精进修涅槃道,名正精进。
以无漏慧相应念正道及助道法,名正念。
以无漏慧相应入定,名正定。
此等道品,依生灭四谛而修,即藏[zàng]教道品。依无生四谛而修,即通教道品。依无量四谛而修,即别教道品。依无作四谛而修,即圆教道品。
藏[zàng]道品名半字法门,净土浊轻,似不必用,为小种先熟者或暂用之。
通道品名大乘初门,三乘共禀,同居净土多说之。
别道品名独菩萨法,同居方便净土多说之。
圆道品名无上佛法,有利根者,于四净土皆得闻也。
如是等法者,等前念处、正勤、如意足,等余四摄、六度、十力无畏无量法门也。三十七品,收法虽尽,而机缘不等,作种种开合名义不同,随所欲闻,无不演畅。
故令闻者念三宝,发菩提心,伏灭烦恼也。灼[zhuó]见慈威不可思议,故念佛。法喜入心,法味充足,故念法。同闻共禀,一心修证,故念僧。
能念即三观。所念三宝,有别相、一体及四教意义,三谛权实之不同,如上料简道品,应知。
(壬)二、征释略显
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征释可知。
问:白鹤等非恶道名耶?
答:既非罪报,则一一名字,皆诠如来究竟功德。所谓究竟白鹤等,无非性德美称,岂恶名哉。
问:化作众鸟何义?
答:有四悉檀因缘。凡情喜此诸鸟,顺情而化,令欢喜故;鸟尚说法,令闻生善故;不于鸟起下劣想,对治分别心故;鸟即弥陀,令悟法身平等,无不具无不造故。此中显微风、树、网等音,及一切依正假实,当体即是阿弥陀佛三身四德,毫无差别也。
(辛)二、化无情声
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háng]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yuè]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情与无情,同宣妙法。四教道品,无量法门,同时演说,随类各解,能令闻者念三宝也。念三宝是从悉檀获益。
凡夫创闻,大踊遍身,是欢喜益;
与三宝气分交接,必能发菩提心,是生善益;由此伏灭烦恼,是破恶益;
证悟一体三宝,是入理益也。
初别明竟。
(庚)二、总结
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重重[chóng]结示,令深信一切庄严,皆导师愿行所成,种智所现;皆吾人净业所感,唯识所变。佛心生心,互为影质,如众灯明,各遍似一。
全理成事,全事即理,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亦可深长思矣!奈何离此净土,别谈唯心净土,甘堕鼠即鸟空之诮[qiào]也哉!
初依报妙 竟。
(丙)二、正报妙二:初、征释名号;二、别释主伴。
(丁)初中二:初、征;二、释。
(戊)今初。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此经的[dí]示持名妙行,故特征释名号,欲人深信万德洪名不可思议,一心执持,无复疑贰也。
(戊)二、释二:初、约光明释;二、约寿命释。
阿弥陀,正翻无量,本不可说。本师以光、寿二义,收尽一切无量。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横竖交彻,即法界体。
举此体作弥陀身土,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持名,即始觉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
(己)今初。
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心性寂而常照,故为光明。今彻证心性无量之体,故光明无量也。诸佛皆彻性体,皆照十方,皆可名无量光。而因中愿力不同,随因缘立别名。
弥陀为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有光明恒照十方之愿,今果成如愿也。法身光明无分际,报身光明称真性,此则佛佛道同。应身光明有照一由旬者,十百千由旬者,一世界十百千世界者。唯阿弥普照,故别名无量光。
然三身不一不异,为令众生得四益故,作此分别耳。当知无障碍,约人民言。由众生与佛缘深,故佛光到处,一切世间无不圆见也。
(己)二、约寿命释
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寿命皆)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心性照而常寂,故为寿命。今彻证心性无量之体,故寿命无量也。法身寿命无始无终,报身寿命有始无终。此亦佛佛道同,皆可名无量寿。
应身随愿随机,延促不等。法藏愿王,有佛及人寿命皆无量之愿,今果成如愿,别名无量寿也。
阿僧祇,无边、无量,皆算数名,实有量之无量。然三身不一不异,应身亦可即是无量之无量矣。及者,并也。人民,指等觉以还。谓佛寿命并其人民寿命,皆无量等也。
当知光寿名号,皆本众生建立。以生佛平等,能令持名者,光明寿命同佛无异也。复次由无量光义,故众生生极乐即生十方,见阿弥陀佛即见十方诸佛,能自度即普利一切。
由无量寿义,故极乐人民,即是一生补处,皆定此生成佛,不至异生。当知离却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何处有阿弥陀佛名号?而离却阿弥陀佛名号,何由彻证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愿深思之,愿深思之!
(丁)二、别释主伴二:初、别释;二、结示。
(戊)初又二:初、主;二、伴。
(己)今初,此亦释别序中今现在说法句。
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
此明极乐世界教主成就也。然法身无成无不成,不应论劫。报身因圆果满名成,应身为物示生名成,皆可论劫。
又法身因修德显,亦可论成论劫。报身别无新得,应身如月印川,亦无成不成,不应论劫。但诸佛成道,各有本迹,本地并不可测。且约极乐示成之迹而言,即是三身一成一切成,亦是非成非不成而论成也。
又佛寿无量,今仅十劫。则现在说法,时正未央。普劝三世众生速求往生,同佛寿命,一生成办也。又下文无数声闻菩萨及与补处,皆十劫所成就。正显十方三世往生不退者,多且易也。
(己)二、伴
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
他方定性二乘,不得生彼。若先习小行,临终回向菩提,发大誓愿者,生彼国已,佛顺机说法,令断见思,故名罗汉。
如别教七住断见思之类,非实声闻也。盖藏、通二教,不闻他方佛名,今闻弥陀名号,信愿往生,总属别、圆二教所摄机矣。
(戊)二、结示
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佛及声闻菩萨,并是弥陀因中愿行所成,亦是果上一成一切成。是则,佛、菩萨、声闻各各非自非他,自他不二,故云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能令信愿持名者,念念亦如是成就也。
(乙)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二:初、揭示无上因缘;二、特劝。
净土殊胜,谓带业往生,横出三界;同居横具四土,开显四教法轮;众生圆净四土,圆见三身,圆证三不退;人民皆一生成佛。如是等胜异超绝,全在此二科点示,须谛研之。
(丙)今初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阿鞞跋致,此云不退。一位不退,入圣流,不堕凡地。二行不退,恒度生,不堕二乘地。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萨婆若海。
若约此土藏初果、通见地、别初住、圆初信,名位不退。通菩萨、别十行、圆十信,名行不退。别初地、圆初住、名念不退。
今净土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然据教道,若是凡夫,则非初果等;若是二乘,则非菩萨等;若是异生,则非同生性等。又念不退,非复异生;行不退,非仅见道;位不退,非是人民。躐[liè]等则成大妄,进步则舍故称。
唯极乐同居,一切俱非,一切俱是。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xūn],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
一生补处者,只一生补佛位,如弥勒、观音等。极乐人民普皆一生成佛,人人必实证补处。故其中多有此等上善,不可数知也。
复次,释迦一代时教,惟《华严》明一生圆满。而一生圆满之因,则末后《普贤行愿品》中,十大愿王导归安养,且以此劝进华藏海众。
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鲜[xiǎn]疑多,辞繁义蚀[shí],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
(丙)二、特劝
舍利弗,(如上无上大事因缘)众生(幸得)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前罗汉菩萨,但可云善人。唯补处居因位之极,故云上。其数甚多,故云诸。俱会一处,犹言凡圣同居。寻常由实圣过去有漏业,权圣大慈悲愿,故凡夫得与圣人同居。
至实圣灰身,权圣机尽,便升沈[chén]硕异,苦乐悬殊。乃暂同,非究竟同也。又天壤之间,见闻者少。幸获见闻,亲近步趋者少。又佛世圣人纵多,如珍如瑞,不能遍满国土,如众星微尘。
又居虽同,而所作所办,则迥[jiǒng]不同。今同以无漏不思议业,感生俱会一处为师友,如埙如篪[chí],同尽无明,同登妙觉。是则下凡众生于念不退中,超尽四十一因位。
若谓是凡夫,却不历异生,必补佛职,与观音、势至无别。若谓是一生补处,却可名凡夫,不可名等觉菩萨。此皆教网所不能收,刹网所不能例。
当知吾人大事因缘,同居一关,最难透脱。唯极乐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了此,方能深信弥陀愿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也。具此深信,方能发于大愿。
文中应当二字,即指深信。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dí]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
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大本《阿弥陀经》,亦以发菩提愿为要,正与此同。
(乙)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二:初、正示无上因果;二、重劝。
(丙)今初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菩提正道名善根,即亲因。种种助道施、戒、禅等名福德,即助缘。声闻、缘觉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皆不可生净土。
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散心称名,福善亦不可量,况一心不乱哉?故使感应道交,文成印坏。弥陀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行人心识,不往而往,托质宝莲也。
善男女者,不论出家、在家,贵贱老少,六趣四生,但闻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五逆十恶皆名善也。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qìng]无不尽。
故即以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至简易,至直捷也。闻而信,信而愿,乃肯执持。不信不愿,与不闻等,虽为远因,不名闻慧。执持则念念忆佛名号,故是思慧,然有事持、理持。
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
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
一日至七日者,克期办事也。利根一日即不乱,钝根七日方不乱,中根二、三、四、五、六日不定。又,利根能七日不乱,钝根仅一日不乱,中根六、五、四、三、二日不定。
一心亦二种。不论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理一心不为二边所乱,即修慧也。
不为见思乱,故感变化身佛及诸圣众现前,心不复起娑婆界中三有颠倒,往生同居、方便二种极乐世界。
不为二边乱,故感受用身佛及诸圣众现前,心不复起生死涅槃二见颠倒,往生实报、寂光二种极乐世界。
当知执持名号,既简易直捷,仍至顿至圆。以念念即佛故,不劳观想,不必参究,当下圆明,无余无欠。上上根不能踰[yú]其阃[kǔn],下下根亦能臻[zhēn
]其域。
其所感佛,所生土,往往胜进,亦不一概。可谓横该八教,竖彻五时。所以彻底悲心,无问自说,且深叹其难信也。
问:《观经》专明作观,何谓不劳观想?
答:此义即出《观经》,彼经因胜观非凡夫心力所及,故于第十三别开劣像之观。而障重者犹不能念彼佛,故于第十六大开称名之门。今经因末世障重者多,故专主第十六观。当知人根虽钝,而丈六八尺之像身,无量寿佛之名字,未尝不心作心是。故观劣者不劳胜观,而称名者并不劳观想也。
问:天奇、毒峰诸祖,皆主参念佛者是谁,何谓不必参究?
答:此义即出天奇诸祖,前祖因念佛人不契释迦彻底悲心,故傍不甘,直下诘问,一猛提醒,何止长夜复旦?我辈至今日,犹不肯死心念佛,苦欲执敲门瓦子,向屋里打亲生爷娘,则于诸祖成恶逆,非善顺也。
进问:此在肯心者则可,未肯者何得相应?
曰:噫,正唯未肯,所以要你肯心相应。汝等正信未开,如生牛皮,不可屈折。当知有目者,固无日下燃灯之理。而无目者,亦何必于日中苦觅灯炬?大势至法王子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此一行三昧中大火聚语也,敢有触者,宁不被烧。
问:临终佛现,宁保非魔?
答:修心人不作佛观,而佛忽现,非本所期,故名魔事。念佛见佛,已是相应。况临终非致魔时,何须疑虑。
问:七日不乱,平时耶?临终耶?
答:平时也。
问:七日不乱之后,复起惑造业,亦得生耶?
答:果得一心不乱之人,无更起惑造业之事。
问:大本十念,宝王一念,平时耶?临终耶?
答:十念通二时。晨朝十念属平时。十念得生,与《观经》十念称名同,属临终时。一念则但约临终时。
问:十念一念并得生,何须七日?
答:若无平时七日功夫,安有临终十念一念?纵下下品逆恶之人,并是夙[sù]因成熟,故感临终遇善友,闻便信愿。此事万中无一,岂可侥幸?《净土或问》斥此最详,今人不可不读。
问:西方去此十万亿土,何得即生?
答:十万亿土,不出我现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无外故。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何难即生?如镜中照数十层山水楼阁,层数宛然,实无远近,一照俱了,见无先后。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亦如是。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亦如是。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亦如是。当知字字皆海印三昧,大圆镜智之灵文也。
问:持名判行行,则是助行,何名正行?
答:依一心说信愿行,非先后,非定三。盖无愿、行不名真信,无行、信不名真愿,无信、愿不名真行。今全由信愿持名,故信愿行三,声声圆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缘。《观经》称佛名故,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此之谓也。若福善不多,安能除罪如此之大?
问:临终猛切,能除多罪,平日至心称名,亦除罪否?
答:如日出,群暗消。称洪名,万罪灭。
问:散心称名,亦除罪否?
答: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宁不除罪,但不定往生。以悠悠散善,难敌无始积罪故。当知积罪假使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虽百年昼夜弥陀十万,一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然所灭罪如爪上土,未灭罪如大地土。
唯念至一心不乱,则如健人突围而出,非复三军能制耳。然称名便为成佛种子,如金刚终不可坏。佛世一老人求出家,五百圣众皆谓无善根。佛言:“此人无量劫前为虎逼,失声称南无佛。今此善根成熟,值我得道,非二乘道眼所知也。”
由此观之,《法华》明过去佛所,散乱称名,皆已成佛,岂不信哉?伏愿缁素智愚,于此简易直捷无上圆顿法门,勿视为难而辄[zhé]生退诿[wěi],勿视为易而漫不策勤。勿视为浅而妄致藐轻,勿视为深而弗敢承任。
盖所持之名号,真实不可思议。能持之心性,亦真实不可思议。持一声,则一声不可思议。持十百千万无量无数声,声声皆不可思议也。
(丙)二、重劝。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我见者,佛眼所见究尽明了也。是利者,横出五浊,圆净四土,直至不退位尽,是为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也。
复次,是利约命终时心不颠倒而言。盖秽土自力修行,生死关头,最难得力。无论顽修狂慧,懡[mǒ]㦬[luǒ]无功。即悟门深远,操履潜确之人,倘分毫习气未除,未免随强偏坠。
永明祖师所谓十人九蹉[cuō]路,阴境若现前,瞥[piē]尔随他去。此诚可寒心者也。初果昧于出胎,菩萨昏于隔阴。者里岂容强作主宰,侥幸颟[mān]顸[hān]?
唯有信愿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愿,定不唐捐。弥陀圣众,现前慰导,故得无倒,自在往生。佛见众生临终倒乱之苦,特为保任此事,所以殷勤再劝发愿,以愿能导行故也。
问:佛既心作心是,何不竟言自佛?而必以他佛为胜,何也?
答:此之法门,全在了他即自。若讳[huì]言他佛,则是他见未忘。若偏重自佛,却成我见颠倒。
又悉檀四益,后三益事不孤起。倘不从世界深发庆信,则欣厌二益尚不能生,何况悟入理佛?唯即事持达理持,所以弥陀圣众现前,即是本性明显。往生彼土,见佛闻法,即是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法门深妙,破尽一切戏论,斩尽一切意见。唯马鸣、龙树、智者、永明之流,彻底担荷得去。其余世智辩聪,通儒禅客,尽思度量,愈推愈远。
又不若愚夫妇老实念佛者,为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也。我见是利,故说此言,分明以佛眼佛音,印定此事。岂敢违抗,不善顺入也哉?
(甲)三、流通分。
信愿持名一法,圆收圆超一切法门。竖与一切法门浑同,横与一切法门迥异(诸经论中,亦有横义,乃随断惑浅深,即于同居见上三土。是则约证名横,约断仍竖也)。
既无问自说,谁堪倡募流通?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此经唯佛境界,唯佛佛可与流通耳。
文为二:初、普劝;二、结劝。
(乙)初中三:初、劝信流通;二、劝愿流通;三、劝行流通。
(丙)初中二:初、略引标题;二、征释经题。
(丁)初中六:初东方,(至)六上方。唐译十方,今略摄故。
(戊)今初。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东方亦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不可思议,略有五意:
一、横超三界,不俟[sì]断惑;
二、即西方横具四土,非由渐证;
三、但持名号,不假禅观诸方便;
四、一七为期,不藉多劫、多生、多年月;
五、持一佛名,即为诸佛护念,不异持一切佛名。
此皆导师大愿行之所成就,故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又行人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故亦曰[yuē]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下又曰[yuē]诸佛不可思议功德,我不可思议功德,是诸佛、释迦,皆以阿弥为自也。
阿閦鞞,此云无动。佛有无量德,应有无量名。随机而立,或取因,或取果,或性,或相,或行愿等。虽举一隅[yú],仍具四悉。随一一名,显所诠德。劫寿说之,不能悉也。
东方虚空不可尽,世界亦不可尽。世界不可尽,住世诸佛亦不可尽。略举恒河沙耳。此等诸佛,各出广长舌劝信此经。而众生犹不生信,顽冥极矣。
常人三世不妄语,舌能至鼻。藏果头佛,三大僧祇劫不妄语,舌薄广长可覆面。今证大乘净土妙门,所以遍覆三千。表理诚称真,事实非谬[miù]也。
标出经题,流通之本。什师顺此方好,略译今题,巧合持名妙行。奘师译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文有详略,义无增减。
(戊)二、南方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戊)三、西方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无量寿佛,与弥陀同名。十方各方面同名诸佛无量也,然即是导师亦可。为度众生,不妨转赞释迦如来所说。
(戊)四、北方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戊)五、下方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此界水轮、金轮、风轮之下,复有下界非非想天等,乃至重重无尽也。达摩,此云法。
(戊)六、上方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此界非非想天之上,复有上界风轮、金轮及三界等,重重无尽也。
问:诸方必有净土,何偏赞西方?
答:此亦非善问。假使赞阿閦佛国,汝又疑偏东方,展转戏论。
问:何不遍缘法界?
答:有三义。令初机易标心故,阿弥本愿胜故,佛与此土众生偏有缘故。盖佛度生,生受化,其间难易浅深,总在于缘。
缘之所在,恩德弘深,种种教启,能令欢喜信入,能令触动宿[sù]种,能令魔障难遮,能令体性开发。诸佛本从法身垂迹,固结缘种,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议。
尊隆于教乘[shèng],举扬于海会,沁[qìn]入于苦海,慈契于寂光,所以万德钦承,群灵拱极。当知佛种从缘起,缘即法界。
一念一切念,一生一切生。一香一华,一声一色,乃至受忏授记,摩顶垂手。十方三世,莫不遍融。故此增上缘因,名法界缘起。此正所谓遍缘法界者也。
浅位人便可决志专求,深位人亦不必舍西方而别求华藏。若谓西方是权,华藏是实,西方小,华藏大者,全堕众生遍计执情。以不达权实一体,大小无性故也。
(丁)二、征释经题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称赞功德之名,上来已详言矣)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耶)?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此经独诠无上心要,诸佛名字,并诠无上圆满究竟万德,故闻者皆为诸佛护念。又闻经受持,即执持名号。阿弥名号,诸佛所护念故。
问:但闻诸佛名而未持经,亦得护念不退耶?
答:此义有局有通。《占[zhān]察》谓:“杂乱垢心,虽诵我名而不为闻。以不能生决定信解,但获世间善报,不得广大深妙利益。若到一行三昧,则成广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无生法忍,乃为得闻十方佛名。”此亦应尔。故须闻已执持至一心不乱,方为闻诸佛名,蒙诸佛护念。此局义也。
通义者,诸佛慈悲,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亦不可思议。故一闻佛名,不论有心无心,若信若否,皆成缘种。况佛度众生,不简怨亲,恒无疲倦,苟闻佛名,佛必护念,又何疑焉?
然据《金刚三论》,根熟菩萨为佛护念,位在别地圆住。盖约自力,必入同生性乃可护念。今仗他力,故相似位即蒙护念。乃至相似位以还,亦皆有通护念之义。下至一闻佛名,于同体法性有资发力,亦得远因终不退也。
阿耨多罗,此云无上。三藐三菩提,此云正等正觉。即大乘[shèng]果觉也。圆三不退,乃一生成佛异名。故劝身子等皆当信受。闻名功德如此,释迦及十方诸佛同所宣说,可不信乎?
初劝信流通竟。
(丙)二、劝愿流通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已愿已生,今愿今生,当愿当生,正显依信所发之愿无虚也。非信不能发愿,非愿信亦不生。故云若有信者,应当发愿。又愿者,信之券,行之枢[shū],尤为要务。举愿则信行在其中,所以殷勤三劝也。
复次,愿生彼国,即欣、厌二门。厌离娑婆,与依苦、集二谛所发二种弘誓相应。欣求极乐,与依道、灭二谛所发二种弘誓相应。故得不退转于大菩提道。
问:今发愿但可云当生,何名今生?
答:此亦二义。
一、约一期名今,现生发愿持名,临终定生净土。
二、约刹那名今,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妙因妙果,不离一心,如称两头,低昂时等。何俟[sì]娑婆报尽,方育珍池。只今信愿持名,莲萼[è]光荣,金台影现,便非娑婆界内人矣。
极圆极顿,难议难思,唯有大智,方能谛信。
(丙)三、劝行流通二:初、诸佛转赞;二、教主结叹。
(丁)今初。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诸佛功德智慧,虽皆平等,而施化则有难易。净土成菩提易,浊世难。为净土众生说法易,为浊世众生难。为浊世众生说渐法犹易,说顿法难。为浊世众生说余顿法犹易,说净土横超顿法尤难。
为浊世众生说净土横超顿修顿证妙观,已自不易,说此无藉[jiè]劬[qú]劳修证,但持名号,径登不退,奇特胜妙超出思议第一方便,更为难中之难。故十方诸佛,无不推我释迦偏为勇猛也。
劫浊者,浊法聚会之时。劫浊中,非带业横出之行,必不能度。
见浊者,五利使,邪见增盛。谓身见、边见、见取、戒取及诸邪见,昏昧汩[gǔ]没[mò],故名为浊。见浊中,非不假方便之行,必不能度。
烦恼浊者,五钝使,烦惑增盛。谓贪、瞋、痴、慢、疑,烦动恼乱,故名为浊。烦恼浊中,非即凡心是佛心之行,必不能度。
众生浊者,见烦恼所感粗弊五阴和合,假名众生,色心并皆陋劣,故名为浊。众生浊中,非欣厌之行,必不能度。
命浊者,因果并劣,寿命短促,乃至不满百岁,故名为浊。命浊中,非不费时劫,不劳勤苦之行,必不能度。
复次,只此信愿庄严一声阿弥陀佛,转劫浊为清净海会,转见浊为无量光,转烦恼浊为常寂光,转众生浊为莲华化生,转命浊为无量寿。
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诸众生,别指五浊恶人。一切世间,通指四土器世间,九界有情世间也。
(丁)二、教主结叹。
前劝信流通是诸佛付嘱,此本师付嘱。嘱语略别从通,但云一切世间,犹前诸佛所云汝等众生。当知文殊、迦叶[shè]等,皆在所嘱也。
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信愿持名一行,不涉施为,圆转五浊。唯信乃入,非思议所行境界。设非本师来入恶世,示得菩提,以大智大悲,见此、行此、说此,众生何由禀此也哉?
然吾人处劫浊中,决定为时所囿[yòu],为苦所逼。处见浊中,决定为邪智所缠,邪师所惑。处烦恼浊中,决定为贪欲所陷,恶业所螫[zhē]。处众生浊中,决定安于臭秽而不能洞觉,甘于劣弱而不能奋飞。处命浊中,决定为无常所吞,石火电光,措手不及。
若不深知其甚难,将谓更有别法可出五浊,熢[péng]㶿[bó]宅里,戏论纷然。唯深知其甚难,方肯死尽偷心,宝此一行。此本师所以极口说其难甚,而深嘱我等当知也。
初普劝竟。
(乙)二、结劝
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法门不可思议,难信难知,无一人能发问者。佛智鉴机,知众生成佛缘熟,无问自说,令得四益,如时雨化,故欢喜信受也。
身心怡悦名欢喜。毫无疑惑名信。领纳不忘名受。感大恩德,投身归命,名作礼。依教修持,一往不退,名而去。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竟
蕅益大师跋
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呜呼!今正是其时矣。舍此不思议法门,其何能淑[shū]。
旭[xù]出家时,宗乘自负,藐视教典。妄谓持名,曲为中下。后因大病,发意西归。
复研《妙宗》、《圆中》二钞,及云栖《疏钞》等书,始知念佛三昧,实无上宝王,方肯死心执持名号,万牛莫挽也。
吾友去病,久事净业,欲令此经大旨,辞不繁而炳著,请余为述要解。余欲普与法界有情同生极乐,理不可却。
举笔于丁亥九月二十有七,脱稿于十月初五,凡九日告成。
所愿一句一字,咸作资粮。一见一闻,同阶不退。信疑皆植道种,赞谤等归解脱。仰唯诸佛菩萨摄受证明,同学友人随喜加被。
西有道人 蕅益智旭 阁笔故跋
时年四十有九
原 跋
经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古人云:念自性弥陀,生唯心净土。合观之,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之义明矣。
后人不达,舍西方极乐,别言唯心净土。舍万德慈尊,别言自性弥陀。不几心外有佛,佛外有心耶?
灵峰大师深悟心性无外之体。特为此经,拈出要解。一展读时,信愿持名,人可自操其券。不唯言简意周。且使希有甚难之宗,如声鼓铎[duó]。尽开经藏[zàng],无复匿藏[cáng]。诚古今所未有也。名曰要解,其斯为无上心要矣乎。
古吴 净业弟子 正知去病氏 谨识。
歙[shè]浦讲录跋
此本系性旦癸[guǐ]巳[sì]岁,在歙[shè]浦栖云院所听录者。于时随允持循[xún],苍晖晟[shèng],坚密时,诸公之后,获闻法要。觉老人此翻,心胆尽吐。盖秘密之藏,会当大启于今时,非偶然也。因退而纪之。
甲午冬,老人病中口授数处令改正,此本遂称允当。及老人西逝。性旦以病拙薮[sǒu]逋[bū],薄福多障,无缘流通阐播。聊识其后,以志不忘云。
庚子夏 华阳学人 性旦 拭涕跋。
相关链接: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