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16
速度(字/分钟)
1
倒计时
3
字体颜色
背景颜色
镜像

一实二观法门学修群

  • 学修日志列表: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08  |  09  |  10  |  11  |  1213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本群以深入学修地藏菩萨在占察经下卷所传一实二观的圆顿法门为目标宗旨,除讨论与学修主題相关的话题外,不发任何无关外链、视频、语音、图片,不发广告等无关信息!

请诸位师友遵守群规,凡违规者直接请出本群,不再另行通知,望海涵!
南无常住佛法僧三宝
南无占察会上佛菩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地藏菩萨摩诃萨

  • 学习参考资料:

  1. [经]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下
  2. [忏]占察忏仪 
  3. [疏]占察善恶业报经疏·卷下

入群学习请添加微信号:ipczlfn

 

相关链接:

相关经典:

 

学修日志列表

第1节
一实二观法门学修群 2022-08-28 学习内容如下:

经:【尔时,坚净信菩萨摩诃萨问地藏菩萨摩诃萨言:云何开示求向大乘者进趣方便?】

疏:上来已为末世钝根,巧设除疑转障之法,然而障转疑除之后,正可进趣大乘;欲趣大乘,必假方便,故今特问之也。

经:【地藏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若有众生欲向大乘者,应当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业。其最初所行根本业者,所谓依止一实境界以修信解,因修信解力增长故,速疾得入菩萨种性。】

疏:最初所行根本之业,即大佛顶经所谓最初方便也。一实境界,谓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惟一实相,更无他物,即大佛顶经所谓阴入处界七大,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也。依此不生不灭为本修因,然后圆成果地修证,中间永无诸委曲相,故能速入菩萨种性。

 

本期视频:

 

第2节
一实二观法门学修群 2022-08-29 学习内容如下:

经:【所言一实境界者,谓众生心体,从本以来,不生不灭,自性清净,无障无碍,犹如虚空,离分别故。】

疏:众生,指十法界一切有情也。十界众生,同一心体,迷之而为蜎飞蠕动,心体无减;悟之而为诸佛菩萨,心体无增。以一切十界,从来无有二心,惟是一心真体。又一一含生,即具心之全体,非是心之少分。良由心体绝待,不可割裂,无有方隅,不思议故。譬如日光,遍照一切隙中,一一隙中,皆见日之全体大用,非是日之少分。又一刹那中所见日光,即是恒古恒今日光,除此现前日光之外,更无过去未来日光。可别贮积何处。夫日光仅是色法,尚尔不可思议,况一心灵妙而不尔耶!又如人世岁朝,则普天下人同增一岁,秖一岁朝,人人各得其全,不可分此一岁以为多分,使天下人各得少分;又不可谓天下之人各增一岁,遂使共成多多岁朝。夫岁时仅是假法,尚尔不可思议,况一心实体而不尔耶。是故不论昏迷倒惑蠢动含灵,现前一念心体,无不从本以来,不生不灭,乃至离分别故;非待成佛之后,方证不生不灭乃至离分别也。从本不生不灭者,譬如翳目见空中华,华即是空,故有翳时,华本不生;纵翳尽时,华本不灭,以无实华可灭故也。众生于无生灭中,妄见生灭。生实不生,灭实不灭也。从本自性清净者,譬如烟雾腾于虚空,虚空之性原无垢染,众生于清净中,妄见垢染,垢染自性恒清净也。从本无障无碍者,譬如方圆器妄现方圆空,空体原无方圆。众生于无障碍体中,妄见障碍,障碍即无障碍也。犹如虚空离分别故者,譬如虚空,离四句,绝百非,不可谓有,不可谓无,无分际,无动摇,无形质,无方隅,无彼此,无内外,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无在无不在,离诸戏论,不可分别,一切众生现前一念心性,亦如是也。此是直指现前一念昏迷倒惑心体本来如此,故云:一切众生,皆证圆觉。又云:如来成正觉时,悉见一切众生成正觉也。如此方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若离现前一念,别谈真心,何异离波觅水耶。

本期视频:

 

第3节
一实二观法门学修群 2022-08-30 学习内容如下:

经:【平等普遍,无所不至,圆满十方,究竟一相,无二无别,不变不异,无增无减。】

疏:此直指众生现前一念心体,从来竖穷横遍,不可区局也。现前一念,虽复觅之了不可得,而遍知一切根身器界,无有遗余。
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故云:平等普遍无所不至,圆满十方也。又知色之时,知非是色;知声之时,知非是声;知香之时,知非是香;知味之时,知非是味;知触之时,知非是触;知法之时,知非是法。
故云究竟一相也。又色声香味触法,无是知者,无非知者,不可分析,不可指陈,故云无二无别也。又发白面皱,知体无皱;六尘迁灭,知体无迁,故云不迁不异也。又遍缘法界,知体不舒,清心户堂,知体不缩,故云无增无减也。

经:【以一切众生心,一切声闻、辟支佛心,一切菩萨心,一切诸佛心,皆同不生不灭,无染无净,真如相故。】

疏:此直指现前一念心体,法尔具足十法界也。一切众生,即六凡法界,并声闻,辟支,菩萨,诸佛,如此十界,皆同现前一念不生不灭无染无净真如相故。
除此现前一念心体之外,更无十法界心可得,是故若约诸佛,则余九界,皆是佛心中之九界,九界无非佛心所具;若约地狱,则余九界,亦皆地狱心中九界,九界无非地狱心中所具。中间八界,并可例知。
譬如一室而有十灯,随一灯光,必能遍摄余九灯光,同为一光,互在互融也。又一界既具九界,则彼九界,法尔亦必还各互具,便是百界。每界各论十如,便是千如。约五阴实法,亦具千如,约众生假名,亦具千如。约依报国土,亦具千如。便是三千性相,总不离现前一念心体也。
譬如一隙中之日光,顿摄日轮全体,则必遍摄百千隙中日轮全体同归此一隙中,亦必将彼一一隙中日轮所有遍照百千隙之功能,同归此一隙中。又必将彼过去未来一一刹那所有遍照遍在全体功能,并同归此一隙一刹那中,断断不可分剖,无有分剂故也。初显真竟。

 

本期视频:

 

第4节
一实二观法门学修群 2022-08-31 学习内容如下:

经:【所以者何?一切有心起分别者,犹如幻化,无有真实,所谓识受想行,忆念缘虑觉知等法,种种心数,非青非黄,非赤非白,亦非杂色,无有长短方圆大小,乃至尽于十方虚空一切世界,求心形状,无一区分而可得者,但以众生无明痴暗熏习因缘,现妄境界,令生念著。所谓此心不能自知妄自谓有,起觉知想,计我我所,而实无有觉知之相,以此妄心毕竟无体,不可见故。】

疏:识,即八识心王;受想,即遍行五数之二;行,即指余四十九心数法。此等心心数法,虽有忆念缘虑觉知,而非显色,故非青黄赤白杂色;亦非形色,故无长短方圆大小;亦非内外中间诸处,故无形状区分可得。是则但有觉知之名,实无觉知之相,毕竟无体,觅之了不可得。如波以水为体,别无自体也。大佛顶经七处征心,正欲显此妄心无体,若达无体,必不[忏-千+吴]认所推影子以为能推矣。

 

本期视频:

 

 

第5节
一实二观法门学修群 2022-09-01 学习内容如下:

经:【若无觉知能分别者,则无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别之相。】

疏:前云熏习因缘,现妄境界,是由心生故,种种法生也。又云令生念著,是由法生故,种种心生也。然境界犹似可以指陈,妄心毕竟觅不可得,是夺心不夺境也。今明由分别故,妄见境界差别。既无觉知能分别者,那有境界为所分别。如无眼见,那得有色;如无耳闻,那得有声,则是心境俱夺,五蕴皆空,非待灭而后空也。初会妄即空竟。

 

本期视频:

 

第6节
一实二观法门学修群 2022-09-02 学习内容如下:

经:【以一切法,皆不能自有,但依妄心分别故有。所谓一切境界,各各不自念为有,知此为自,知彼为他,是故一切法不能自有,则无别异,唯依妄心,不知不了内自无故,谓有前外所知境界,妄生种种法想,谓有谓无,谓彼谓此,谓是谓非,谓好谓恶,乃至妄生无量无边法想。当如是知一切诸法,皆从妄想生,依妄心为本。】

疏:不知不了内自无故者,谓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也。依此无内之内,虚妄分别无外之外,而生有无、彼此、是非、好恶,种种情。谓如是诸法,非实有生,但从妄想生耳。妄想尚不可得,况有所生法耶。但有假名境界而已。

经:【然此妄心无自相故,亦依境界而有,所谓缘念觉知前境界故,说名为心。】

疏:此即所谓心本无生、因境有也,然虽说名为心,究竟觅之了不可得,以非显色形色,亦非内外中间故也,但有假名心、心数法而已。

 

本期视频:

 

第7节
一实二观法门学修群 2022-09-03学习内容如下:

经:【又此妄心,与前境界,虽俱相依,起无先后。而此妄心,能为一切境界源主。所以者何?谓依妄心不了法界一相故,说心有无明;依无明力因故,现妄境界;亦依无明灭故,一切境界灭。非依一切境界自不了故,说境界有无明;亦非依境界故,生于无明。以一切诸佛,于一切境界不生无明故。又复不依境界灭故,无明心灭,以一切境界,从本已来体性自灭,未曾有故。因如此义,是故但说一切诸法依心为本。】

疏:前明境界依妄心有,则是心生法生,可名唯心;次明妄心依境界有,则是法生心生,似非唯心之义。今故合明虽俱相依,仍以心为主也。当知境界依妄心有,是自证分为增上缘,转成相分;妄心依境界有,是由相分为所缘缘,显示见分。见相二分,起必同时,故无先后。而此妄心,总摄见分及内二分,同名为心,但指相分以为境界,见、相俱依自证而起,是故离心无别境界,但说诸法皆依心也。问:既但唯心,何故台宗复云唯色唯香等耶?答:正以六尘相分,依自证起,体即是心,故唯色唯香,仍即唯心,不相违也。倘计色香别有自体,如何能使一切法趣,今依一心而有相、见,种种相、见,全体是心,故可互摄互入互遍互融耳。二会妄即假竟。

 

本期视频:

 

第8节
一实二观法门学修群 2022-09-04 学习内容如下:

经:【当知一切诸法,悉名为心,以义、体不异,为心所摄故。】

 

疏:义不异者,同是因缘生法,同皆即空即假即中也。体不异者,同以三德秘藏为体也。为心所摄者,见、相二分,皆依自证分起摄末归本,总名唯识。唯识即唯心也。

 

经:【又一切诸法,从心所起,与心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灭,同无有住。以一切境界,但随心所缘,念念相续故,而得住持,暂时为有。】

 

疏:从心所起,即依自证分而起相分也。与心作相,即与见分为亲所缘缘也。和合而有,谓不可分别心境之际畔也。共生共灭,谓刹那无前后也。同无有住,谓心境无不初生即灭,终不迁至第二念也。第二念之心境,但与前念相似相续,所以似常似一,昧者不知,妄计为常一耳。初明体竟。

 

本期视频:

 

第9节
一实二观法门学修群 2022-09-05 学习内容如下:

经:【如是所说心义者,有二种相,何等为二:一者心内相,二者心外相。心内相者,复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真,二者妄。】

疏:上明众生心体,体无分别,量周横竖,具同十界,全妄即空假中,不可思议,那得论相,然以无相,无所不相,故得有二种相,当知二相即皆无相,所以名为相大也,心内相者,实非在内,但以自证分及证自证分,微妙幽密,不可见故,故名心之内相。心外相者,实非在外,但以相分及与见分,作用显然,世共许故,故名心之外相。内相外相,同名为心,则心外更无他物也。又于内相分真妄者,真即诸心心数四分所依理体,亦名实相,此真虽遍内外二相,以微密故,且名为内;妄即诸心心数各内二分,迷真而起,即以真如为体,无别自体,故名为妄,此妄亦无方隅分剂,以不可见,且名为内也。

 

本期视频:

 

第10节
一实二观法门学修群 2022-09-06 学习内容如下:

经:【所言真者,谓心体本相,如如不异,清净圆满,无障无碍,微密难见,以遍一切处常恒不坏,建立生长一切法故。】

疏:上明体中,则摄一切生灭同归真如,以真如外无生灭故。今明相中,则摄一切真如同归生灭,以生灭外无真如故。所言真者,犹起信论所言觉义也。心体本相者,即所谓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故云如如不异清净圆满等也。秖此觉义,则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故云建立生长一切法也。又如如不异,即性体;圆满难见,即性量;建立生长,即性具。

经:【所言妄者,谓起念分别觉知缘虑忆想等事,虽复相续,能生一切种种境界,而内虚伪,无有真实,不可见故。】

疏:所言妄者,犹起信论所言不觉义也。起念即是业相,不觉心动,说名为业。即诸心心数,各有内二分也。分别觉知缘虑忆想,即能见相,诸心心数各有见分是也。所生一切境界,即境界相,诸心心数各有相分是也。而内虚伪无有真实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念无自相,不离本觉,若离觉性,则无不觉,故此不觉,别无真实自体可得见也。

 

本期视频:

 

第11节
一实二观法门学修群 2022-09-07 学习内容如下:

经:【所言心外相者,谓一切诸法种种境界等,随有所念,境界现前,故知有内心及内心差别。】

疏:随有所念,境界现前,即依自证分起相分也。故知有内心及内心差别,即由所缘相分,显示有能缘见分也。相分如镜像,见分如镜光,故名心之外相,非谓在心外也。自证分如镜面,证自证分如镜背,故名心之内相,非谓在心内也。譬如镜面镜背,以铜为体,别无自体,故名为妄;本觉真如,譬如镜铜,故名为真。以真收妄,则若背若面若光若像,无非是铜。即生灭门是真如门,依真起妄,则秖此一铜,为背为面为光为像,即真如门是生灭门,约相分别,则铜及背面皆属于体,故名内相;光之与像皆属于用,故名外相也。二别释竟。

 

本期视频:

 

第12节
一实二观法门学修群 2022-09-08 学习内容如下:

经:【如是当知,内妄相者,为因为体;外妄相者,为果为用。依如此等义,是故我说一切诸法悉名为心。】

疏:因果体用,统惟一心。心外无法,即显此心无外之相,名为相大也。

 

本期视频:

 

第13节
一实二观法门学修群 2022-09-09 学习内容如下:

经:【又复当知,心外相者,如梦所见种种境界,唯心想作,无实外事。一切境界,悉亦如是,以皆依无明识梦所见,妄想作故。复次,应知内心念念不住故,所见所缘一切境界亦随心念念不住,所谓心生故种种法生,心灭故种种法灭。是生灭相,但有名字,实不可得。以心不往至于境界,境界亦不来至于心,如镜中像,无来无去。是故一切法,求生灭定相,了不可得。所谓一切法毕竟无体,本来常空,实不生灭故。】

疏:一切众生,恒迷外相,不达惟心,所以更须会归一理也。如梦所见下,是立喻。一切境界下,是法合。复次应知下,重明境界实不生灭,心生故种种法生,则但是心生,非别有法而得生也。心灭故种种法灭,则但是心灭,非别有法而可灭也。故曰: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又曰: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如镜中像,体秖是铜,生何曾生,灭何曾灭耶。

 

本期视频:

 

第14节
一实二观法门学修群 2022-09-10 学习内容如下:

经:【如是一切法实不生灭者,则无一切境界差别之相,寂静一味,名为真如第一义谛自性清净心。彼自性清净心,湛然圆满,以无分别相故。】

疏:假如眼所见之一色,鼻所嗅之一香,此色此香,实不生灭;既不生灭,则无差别,即是寂静一味,即是真如第一义谛,即自湛然圆满。故云: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也。中道体无分剂,扩同太空,故名性量,色香既尔,法法皆然。

 

本期视频:

 

第15节
一实二观法门学修群 2022-09-11 学习内容如下:

经:【无分别相者,于一切处,无所不在。无所不在者,以能依持建立一切法故。】

疏:假如一色一香,扩同太空,无分别相,则必无所不在,普能依持建立一切诸法。故云:一切法趣色,是趣不过;一切法趣香,是趣不过也。依持建立,故名性具,色香既尔,法法亦然。夫一切法实不生灭,则因缘即中;一切法无分别相,则因缘即空;一切法皆能依持建立一切诸法,则因缘即假。相分尚尔,况见分耶。况自证分、证自证分耶。诸心心数四分之相,同是一实境界之相明矣。二明相竟。

 

本期视频:

 

第16节
一实二观法门学修群 2022-09-12 学习内容如下:

经:【复次,彼心名如来藏,所谓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无漏清净功德之业。以诸佛法身,从无始本际来,无障无碍,自在不灭,一切现化,种种功业,恒常炽然,未曾休息。所谓遍一切世界,皆示作业,种种化益故。以一佛身,即是一切诸佛身;一切诸佛身,即是一佛身。所有作业,亦皆共一,所谓无分别相,不念彼此,平等无二,以依一法性而有作业,同自然化,体无别异故。】

疏:

彼心,正指众生现前一念心也。众生现前一念心体,具足无漏功德之业,即是平等无二如来之藏,诸佛证此以为法身,不过全证众生理本,此理从无始来,相本无障无碍,体本自在不灭,用本一切现化,非俟成佛,然后有也。但诸众生,虽即同共依此法性,由妄分别,妄念彼此,故于一体横计别异。诸佛已破我法二执,断无明源,证此一性,故遍一切十方三世,所示作业,种种化益,亦皆共一也。

 

本期视频:

 

第17节
一实二观法门学修群 2022-09-13 学习内容如下:

经:【如是诸佛法身,遍一切处,圆满不动故,随诸众生死此生彼,恒为作依。】

众生心体,既即诸佛法身,法身遍满不动,当知即是众生心体遍满不动也。但众生在迷不觉,故约诸佛所证以显法身,秖此法身流转六道,名曰众生,设无诸佛法身以为所依,何处得有众生死此生彼。

经:【譬如虚空,悉能容受一切色像种种形类,以一切色像种种形类,皆依虚空而有建立生长,住虚空中,为虚空处所摄,以虚空为体,无有能出虚空界分者,当知色像之中,虚空之界不可毁灭,色像坏时,还归虚空,而虚空本界,无增无减,不动不变。】

此借虚空以喻诸佛法身,借彼色像形类以喻众生果报烦恼也。

经:【诸佛法身,亦复如是。悉能容受一切众生种种果报,以一切众生种种果报,皆依诸佛法身而有建立生长,住法身中,为法身处所摄,以法身为体,无有能出法身界分者;当知一切众生身中,诸佛法身亦不可毁灭。若烦恼断坏时,还归法身,而法身本界无增无减,不动不变。】

此以诸佛法身,合虚空喻;以众生果报,合彼色像形类喻也。依法身而建立生长,故名即假;为法身处所摄,故名即空;以法身为体,故名即中。众生身中法身不可毁灭,故原无减;烦恼断时,还归法身,故亦无增也。由烦恼故,妄于法身之中,见有种种果报。果报似动,而法身不动;果报似变,而法身不变。譬如翳目,见空中华。华相飞舞似动,而空本不动;华相生灭似变,而空本不变也。问曰:喻中既云色像坏时,还归虚空。今法合应云果报坏时,还归法身,胡乃云烦恼断坏耶!答曰:果报无体,全以法身为体。由烦恼故,不见果报体即法身,若断烦恼究竟尽时,便见身诸毛孔,量同虚空,遍含尘刹,不可思议,岂更有果报可坏,令其扩同顽空耶!问曰:设云果报坏时还归法身,亦有何过?答曰:有过,若烦恼未断,则果报坏时,复生异熟,何能证会法身。若烦恼断时,则幻化空身,本即法身,何俟更坏果报。问曰:此则法喻有不齐过?答曰:凡言喻者,秖是少分相似。如雪山喻象,岂可责其尾牙。满月喻面,岂可求其眉目。今以虚空而喻法身,岂可责其灵知寂照。当知众生现前一念心体,即是诸佛所证究竟法身。绝待真常,不可为喻。但由烦恼自覆,有而不知,故不得已,须设众喻,欲明举体随缘,则喻以如金铸十界像,仍恐迷者谓有造作,谓有分剂;欲明对至即现,则喻以如镜写妍丑容,仍恐迷者谓有彼此,谓有内外;欲明迷悟无性,则喻以空华起灭,冰水互成,仍恐迷者谓迷能生悟,悟亦生迷;欲明智断不坏,则喻以如金出矿,如木成灰,仍恐迷者谓一分是常,一分无常,所以一切言诠,皆不能及。譬如盲人欲辨乳色,闻鹤谓动,闻雪谓冷,闻粖为软,闻贝谓坚,种种忆想,终不能见乳之真色。圆觉经云:云驶月运,舟行岸移,未证无为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此之谓也。今不得已,更助观心一释,令有智者,直下荐取,现前一念心体,悉能容受一切众生种种果报。以一切众生种种果报,皆依现前一念心体而有建立生长,住于现前一念心体之中,为现前一念心体所摄,以现前一念心体为体,无有能出现前一念心体界分者;当知一切众生身中现前一念心体,不可毁灭,若烦恼断坏时,还证现前一念心体,而现前一念心体本界,无增无减,不动不变,思之思之。问:若果报即是法身,不须灭者,则烦恼即是般若,亦何须断?答:若知烦恼即是般若,般若现前,无复烦恼,名烦恼灭,乃是非灭非不灭而论灭耳,岂真有烦恼实体而可灭耶?又问:若烦恼非灭非不灭而得论灭,则果报亦非灭非不灭,何不论灭?答:烦恼如形,果报如影;烦恼如声,果报如响;烦恼如目翳,果报如空华。故但论烦恼灭,不须更论果报灭也。问:以虚空喻诸佛法身,几义相似,几不相似?答:一无始终,二不生灭,三无处不遍,四包容无外,五无障无碍,六不可撮摩,此是似义。一虚空顽然,法身真觉;二虚空但名,法身有体;三虚空凝然不变,法身举体随缘;四虚空荡无一物,法身具无边德;五虚空与色为二,法身众生不二;六虚空但是心心数之相分,法身总摄心心数之四分,四分无非法身体故,此即不相似也。若能了达四分无非法身,则此虚空相分,亦即法身全体,非是法身少分,所以芥子中空,便同十方太空,便同十界众色,此岂烦恼情谓所计对色之空也哉。二就佛界明具九竟。

 

本期视频:

 

第18节
一实二观法门学修群 2022-09-14 学习内容如下:

经:【但从无始世来,与无明心俱,痴暗因缘熏习力故,现妄境界。以依妄境界熏习因缘故,起妄相应心,计我我所,造集诸业,受生死苦,说彼法身名为众生。】

疏:无明心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即根本住地无明,所谓界外同体惑也。由此根本无明痴心所故,令法身体,举体而为业相,即成诸心心数自证分及证自证分之内体也。痴暗因缘熏习力故,现妄境界者,即无明熏真如体,令彼心心数体,幻成见相二分也。依妄境界熏习因缘,乃至计我我所者,从根本无明法执,而起枝末无明我我所执,所谓界内见思惑也。造集诸业者,无明缘行,造于有漏善恶不动三种业也。受生死苦者,三界分段生死,乐是坏苦,苦是苦苦,不乐不苦是行苦也。即是法身流转六道,故名众生。设无法身,即无众生之名可得矣。

经:【若如是众生中,法身熏习而有力者,烦恼渐薄,能厌世间,求涅槃道,信归一实,修六波罗蜜等一切菩提分法,名为菩萨。若如是菩萨中,修行一切善法满足,究竟得离无明睡者,转名为佛。】

疏:法身熏习者,即以本觉之性而为法身,由众生无不具此本觉性故,得受有漏闻思修等熏习,由熏习力为增上缘,资本觉性,令起无漏出世间智;更不资熏烦恼种子,故得烦恼渐薄;由烦恼薄,故能厌离世间虚伪果报。厌离虽同,发心有异。若其无始法执重者,则先求涅槃道;若其无始法执轻者,则能信归一实。若约发心差别,则求涅槃者,名为二乘;信一实者,乃名菩萨。若约究竟所行,则一是渐悟,一是顿悟,同名菩萨也。究竟离无明睡,即转名佛,设无众生,亦无菩萨、佛可得矣。初明迷悟差别竟。

 

本期视频:

第19节
一实二观法门学修群 2022-09-15 学习内容如下:

经:【当知如是众生、菩萨、佛等,但依世间假名言说故,而有差别;而法身之体,毕竟平等,无有异相。】

疏:法身喻如湿性,众生如冰,佛如纯水,二乘菩萨,如冰渐泮而未尽也。冰之湿性无减,水之湿性无增,故云毕竟平等。可谓但转其名无实性矣。二广释竟。

经:【善男子!是名略说一实境界义。】

疏:合前心体心相及如来藏三义,乃可略显一实境界,以为进趣最初方便也。初示一实境界以开圆解竟。

 

本期视频:

 

20
一实二观法门学修群 2022-09-16 学习内容如下:

经:【若欲依一实境界修信解者,应当学习二种观道,何等为二:一者唯心识观,二者真如实观。学唯心识观者,所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有所作业,】

疏:一切时,谓行住坐卧等时,一切处,谓见色闻声等处,随身口意有所作业,谓做作语言攀缘等业,以要言之,不出六行六境,一一无非所观境也。六行者,一行,二住,三坐,四卧,五语言,六做作。六境者,一见色,二闻声,三嗅香,四受味,五觉触,六知法。于此十二事中,并须修学唯心识观。

经:【悉当观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当察知,勿令使心无记攀缘,不自觉知。于念念间,悉应观察,随心有所缘念,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所谓内心自生长短好恶、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见,无量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于分别。当知一切境界自无分别想故,即自非长非短、非好非恶,乃至非有非无,离一切相,如是观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离心,则无一法一相而能自见有差别也。】

疏:此唯心识观,乃是破法执之利刀,烧烦恼之猛焰,证涅槃之要津,成菩提之秘诀,至简至易,至妙至玄。子科有五,初云悉当观察知唯是心者,总示唯心止观门也。次云乃至一切讫不自觉知,示分别性观门也。心若住念于一切境,则成遍计所执,名分别性,今即察知,勿令无记攀缘不觉,故名为观此言无记,与三性中无记不同,三性中无记性者,于善不善不可记别,故名无记,今以唯心识观守记内心,名之为记。若复忘失唯心识观,妄想攀缘计有外境,名为无记也。三云于念念间讫令心自知,示分别性止门也。悉应观察,谓当观察知唯是心,正大乘止观所明强观诸法唯是心相,虚状无实也。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者,正大乘止观所谓次第以后念破前念令知无实念也,然亦不可妄计前念为所观,后念为能观,以后念起时,前念已灭,不得成所观境,但借前念之非实,以知后念之本虚,仍是当念为能观,后念为所观,由此能观,令于所观不起实执耳。四云知已(「已」疑为「己」)内心讫起于分别,示依他性中观门也。内心自生想念,谓长谓短,谓好谓恶,谓是谓非,谓得谓失,谓衰谓利,谓有谓无,于依他起而成遍计,而诸境界,本无有念,亦无分别,不过皆是自心之相分耳。五云当知一切已下,示依他性中止门也。一切诸法,既唯自心相分,则有即非有,无生无灭,并不执此虚相矣。言一切境界即自非长非短等者,且如有境于此,短者视之,则以为长,境非长也。长者视之,则以为短。境非短也。喜者视之,则以为好,境非好也。厌者视之,则以为恶,境非恶也。同想视之,则以为是,境无是也。异想视之,则以为非,境无非也。虚妄摄受,则以为得,境非得也。虚妄分离,则以为失,境非失也。违其妄情,则以为衰,境非衰也。顺其妄情,则以为利,境非利也。计彼是实,则以为有,境非有也。计彼是虚,则以为无,境非无也。譬如同在一处,天见琉璃,鱼见窟宅,人见清水,鬼见脓血炭火,离彼四类有情心想,何尝别有法相可得。又如同一美女,有欲男子视之,以为妙好,等辈妒妇视之,以为怨家。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不净观人视之,以为行厕。出世圣人视之,知其本空,入假菩萨视之,知其能为十界染净缘起,佛眼视之,知即法界实相,举此一法,总不出于十界各自心量心外无境,一切诸法,例皆可知,摄法归心,则心外无法,因缘即空也。心生想念,则法随心现,无量差别,因缘即假也。法唯心生,以心为体,非有非无,离一切相,本无差别,不生不灭,因缘即中也。若能念念如此观察,则何执不破,何惑不消,执破惑消,朗然大觉,方知诸法本来寂灭,不复更灭矣。

 

本期视频:

 

21
一实二观法门学修群 2022-09-17 学习内容如下:

经:【常应如是守记内心,知唯妄念,无实境界,勿令休废,是名修学唯心识观。】

疏:守者,不令驰散,即是定也。记者,恒令分明,即是慧也。内心者,不念前境,了知心外无法,故名为内,非枯守一腔之谓,不可不知。

经:【若心无记,不知自心念者,即谓有前境界,不名唯心识观。】

疏:设有外境当情,即是慧心失照,不可不觉察也。初观境唯心竟。

经:【又守记内心者,则知贪想,嗔想,及愚痴邪见想;知善,知不善,知无记,知心劳虑种种诸苦。】

疏:众生无始以来,由于自心所现境界不了知故,但能内(编者注:「内」一作「向」)外妄生分别,不能反观内自心相,今由善修唯心识观,知境唯心,心不外驰,故想起即知,不随想而漂堕也。贪嗔邪见,根本三毒,一起便知,知便不令相续,阿含经中所以贵知恶也。与信惭等善法相应,名之为善,与无惭等恶法相应,名为不善,俱不相应,名为无记。知此三性差别,则必能断不善无记,令其恒善。知心劳虑种种诸苦,则必能息虚妄尘劳,令证寂灭一心法界矣。

经:【若于坐时,随心所缘,念念观知唯心生灭。譬如水流灯焰,无暂时住。从是当得色寂三昧。】

疏:前论修观,通一切时及一切处。今约入定,则四威仪中,坐为最胜也。知惟心生,则色本无生,知唯心灭,则色本无灭,故得色寂三昧,又心生灭相,譬如水流灯焰无暂时住,则刹那才生,无间即灭,无容从此转至余方,既无动转,心相本寂,心既本寂,色岂不然,观色唯心而悟本寂,故名色寂三昧,非谓色寂而心不寂也。得此三昧,是圆五品观行即佛。初正示观门竟。

 

本期视频:

 

第22
一实二观法门学修群 2022-09-18 学习内容如下:

经:【得此三昧已,次应学习信奢摩他观心,及信毗婆舍那观心。】

疏:从事入理,名奢摩他,即一心三止也。从体起用,名毗婆舍那,即一心三观也。二皆名观心者,皆有智慧照了故也。皆言信者,指圆十信位中不二妙止观也。前于名字位中,修行唯心识观,而登五品色寂三昧,非无一心不二止观,但以定慧未深,未得名信,今既得此色寂三昧,观行位极,故应学习信二观心,念念冥理,念念起用,令其平等正直,速登佛慧也。

经:【习信奢摩他观心者,思惟内心不可见相,圆满不动,无来无去,本性不生不灭,离分别故。】

疏:修行唯心识观,已能了达实无外境,唯有内心,今即思惟此内心相,觅之了不可得,故不可见,是即空也横遍十方,故圆满不动,竖穷三际,故无来无去,是即假也。体即法身,法界常住,故本性不生不灭,离于分别,是即中也。一念内心,本是因缘生法,观其即空假中,无一事而非理,故名奢摩他观,此观遍能止息三惑,遍能停止三境,遍不分别止与不止,是故亦名一(编者注:「一」一作「三」)心妙止。

经:【习信毗婆舍那观心者,想见内外色,随心生,随心灭;乃至习想见佛色身,亦复如是,随心生,随心灭,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镜中像。非心,不离心;非来,非不来;非去,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作,非不作。】

疏:先知境界唯心,又知此心即空假中,则无事而非理矣。事既即理,理能成事,故设欲想见内色生,则内色便随心生,设欲想见内色灭,则内色便随心灭,设欲想见外色生灭,亦复如是。具如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所明也。所执受色,名为内色,不执受色,名为外色,背舍胜处及一切处,小乘修之,止名不坏法观,今以圆解修之,便成圆行也。乃至习想见佛色身者,观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事。中间超略余九法界,及与佛界依报眷属等想。故云乃至也,如此若自若他十界色像,无不随心而生,随心而灭,从体起用,转变自在,一一皆如幻化水月镜像,非有似有,有而非有也。巧术力故,种种变现,名之为幻,心是能幻,十法界色皆所幻也。神通力故,无而示有,名之为化,心是能化,十法界色皆所化也。此心如水,十界月影恒于中现,而非外来,此心如镜,十界形像对至即现,而无出入,心本无色,故十界色一一非心,由心有色,故十界色皆不离心,心外无色,故十界色皆悉非来,心生色生,故十界色皆非不来,色秖是心,故十界色皆悉非去,心灭色灭,故十界色皆非不去,有而不有,故十界色皆即非生,不有而有,故十界色皆非不生,缘起无性,故十界色皆即非作,无性缘起,故十界色皆非不作,即中之空假,名为非不来非不去非不生非不作,是心作十界色也。即空假之中,名为非来非去非生非作,是心是十界色也。随于背舍胜处及一切处乃至佛身观中,一一了达一心三观,故名毗婆舍那,此观遍能观穿三惑,遍能观达三谛,遍不分别观与不观,是故亦名一心妙观。二别示二观竟。

经:【善男子!若能习信此二观心者,速得趣会一乘之道,】

疏:二观成胜进竟。

经:【当知如是唯心识观,名为最上智慧之门,所谓能令其心猛利,长信解力,疾入空义,得发无上大菩提心故。】

疏:了知心外无法,而修一心圆顿止观,从五品位,增长信解而登六根净位,则得疾入第一义空,不堕凡夫及二乘地,任运三心圆发,入圆初住,名为无上大菩提心也。初释唯心识观竟。

 

本期视频:

第23
一实二观法门学修群 2022-09-19 学习内容如下:

经:【若学习真如实观者,思惟心性无生无灭,不住见闻觉知,永离一切分别之想。】

疏:前依他性止门,已知一切法唯心想生,唯心生灭,无暂时住,今即因此而入真实性中观门,故云思惟心性无生无灭也。何者,不了法界,似有心生,生时觅之了不可得,则性即无生,既无有生。云何有灭?灭则无心,而心性非无,故无灭也。次入真实性中止门,故云不住见闻觉知,何者?心性虽无生灭,本非色声香味触法,如何可得见闻觉知,设有可见可闻可觉可知,便非心性,以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见心故,又复不得别认不可见闻觉知境界以为心性,故云永离一切分别之想。何者?心性虽复不可见闻觉知,而见闻觉知,体即是心,不可别唤不见不闻不觉不知境界以为心也。

经:【渐渐能过空处,识处,无少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定境界相,得相似空三昧。】

疏:观行位中习此真如实观,直观心性,永离分别,则虽不学次第禅门,自渐能超四空定境,以彼四空定境,皆不能离分别想故,且如入空处定者,必先厌患色笼,修观破色,缘无边空而入于定,定心与彼空处相应,住此觉知,是分别想,非无分别也。次入识处定者,必先厌患虚空,舍空缘识而入于定,定心与彼识处相应,住此觉知,亦是分别,非无分别也。次入无少处定者,亦名无所有处,必先厌患于识,舍识缘无所有而入于定,定心与彼无所有处相应,住此觉知,亦是分别,非无分别也。次入非想非非想处定者,必先厌患无所有处,舍无所有想,缘非想非非想而入于定,定心与彼非想非非想处相应,住此微细觉知,犹复是分别想,非无分别,所以报尽还堕,不证真常也。今修真如实观,永离一切分别之想,所以观行位中,即已善超三有,而得相似空三昧门。

经:【得相似空三昧时,识想受行粗分别相不现在前。从此修学,为善知识大慈悲者守护长养,是故离诸障碍,勤修不废,展转能入心寂三昧。】

疏:既登观行一品,即能圆伏五住烦恼,故心心数粗分别相不现在前,十方诸佛菩萨真善知识,同皆守护,令得长养,乃至能入心寂三昧,由观心性无生无灭而入三昧,故名心寂,心寂则色亦寂矣。初正示观门竟。

 

本期视频:

第24节
一实二观法门学修群 2022-09-20 学习内容如下:

经:【得是三昧已,即复能入一行三昧。入是一行三昧已,见佛无数,发深广行心,住坚信位,所谓于奢摩他、毗婆舍那二种观道,决定信解,能决定向。】

疏:心寂色寂,是五品之终,一行三昧,是十信之始,观行位极,相似解发,故云即复能入也。言一行者,圆信圆解,一行即一切行,一切行即一行,所谓系缘法界,一念法界,法界无外,更无余行,以即空故,名圆圣行,以即假故,名圆梵行及婴病行,以即中故,名圆天行,又事即理故,一心圆具圣梵天行,体即用故,一心圆兴婴儿病行。又入一行三昧,即前所明信奢摩他观心,见佛无数发深广行心,即前所明信毗婆舍那观心,由此一心圆顿止观,住六根净坚信位中,此但名为决定信解,决定能向一乘大菩提心,登圆住也。圆住以上,乃名真实奢摩他毗婆舍那道故。

经:【随所修学世间诸禅三昧之业,无所乐著。乃至遍修一切善根菩提分法,于生死中无所怯畏,不乐二乘。】

疏:圆教坚信位人,仍有二种,一者直修顿观,中中流入,二者或修渐及不定两观,双照二边,虽照二边,恒契中道,故学世间禅三昧时,不同凡夫之著有,修出世间菩提分时,不同二乘之乐空也。二观成胜进竟。

经:【以依能习向二观心最妙巧便,众智所依,行根本故。】

疏:明此真如实观,乃是能向奢摩他毗婆舍那二观心之最妙巧便,依此得成一心三智,故是众智所依,从此发生五行万行,故是行之根本也。二别释二观竟。

经:【复次,修学如上信解者,人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利根,二者钝根。其利根者,先已能知一切外诸境界,唯心所作,虚诳不实,如梦如幻等,决定无有疑虑,阴盖轻微,散乱心少,如是等人,即应学习真如实观。其钝根者,先未能知一切外诸境界,悉唯是心,虚诳不实故,染著情厚,盖障数起,心难调伏,应当先学唯心识观。】

疏:虽依一实境界以修信解,并属圆教名字位人,而此圆人,仍有利钝,若久熏圆解,知境唯心,五浊习轻者,则阴盖轻微,散乱亦少,所以即可体达识心本寂,了知三千宛然即空假中,名为学习真如实观也。若初获圆闻,染情尚厚,五浊习重者,则盖障数起,心难调伏,所以必须照于起心变造十界,知其无不即空假中,名为先学唯心识观也。然钝根之人,不可即修真如实观,而利根之人,不妨亦修唯心识观,但以理摄事,则名真如实观,从事入理,则名唯心识观耳。设欲舍事观理,则既非唯心识观,又非真如实观,所以大乘止观,深诫初心之人,不可越前二性,径依第三性修,但可念念之中三番并学,资成第三番也。准此,则名字位中,止可先习唯心识观,以其未能不起九界心故,观行初品,便可随意修此二观,若起九界心时,则观唯识,若不起九界心时,则观真如,观唯识,则色寂而心亦寂,观真如,则心寂而色亦寂也。初正明二观竟。

 

本期视频:

 

第25节
一实二观法门学修群 2022-09-21 学习内容如下:

经:【若人虽学如是信解,而善根业薄,未能进趣;诸恶烦恼,不得渐伏;其心疑怯,畏堕三恶道,生八难处,畏不常值佛菩萨等,不得供养听受正法;畏菩提行难可成就。有如此疑怖及种种障碍等者,】

疏:虽学如是信解,谓依一实境界而学信解,亦即名字初心人也。净熏习浅,故善根业薄,染熏习厚,故烦恼不伏,此须四句料简,自有善根厚而烦恼薄者,如前即应学习真如实观者是也。自有善根厚而烦恼厚者,如前应当先学唯心识观者是也。若善根虽薄,烦恼亦薄者,事可两向,以烦恼薄故,可习真如实观,以善根薄故,或先学唯心识观也。今为善根薄而烦恼厚者,多疑多障,并不能即修唯心识观,须为别示善巧方便也。

经:【应于一切时一切处,常勤诵念我之名字。】

疏:诸佛菩萨真实功德,通别名号,并由证真实性,称性所成缘起作用,能与众生作增上缘,众生不了,计有心外佛菩萨名,即为净分分别性摄,若知名号,是我自心所现相分,即为净分依他性摄,能于一切时处常勤诵念,勿令间断,则心不散乱,名为妙止,名号历然,名为妙观,便可助显唯心识观,兼有灭障胜功能矣。

 

本期视频:

第26
一实二观法门学修群 2022-09-22 学习内容如下:

经:【若得一心,善根增长,其意猛利。当观我法身,及一切诸佛法身,与己自身,体性平等,无二无别,不生不灭,常乐我净,功德圆满,是可归依。】

疏:若得一心善根增长者,由前一切时处勤念称名,伏除昏散也。昏散既除,意即猛利,堪依一实境界以修信解,观察地藏大士,及一切诸佛,同皆证此现前一念自性清净心如来之藏以为法身,我身亦复全揽自性清净心如来之藏以为其体,迷悟虽殊,性恒平等,生佛唯此一心,故无二,不因迷悟而有隔异,故无别,无始成就,故不生,永永常住,故不灭,无对待,故常,无所受,故乐,无戏论,故我,无所离,故净,性具不可思议无漏清净之业究竟显发,故功德圆满,是则归依大士及佛,全即归依自心,故云自归依佛、自归依法、自归依僧也。除自法外,更于何处别有三宝可归依耶!一切归依三宝,无论达与不达,克实论之,皆是自归依耳。

经:【又复观察己身心相,无常,苦,无我,不净,如幻如化,是可厌离。】

疏:现前一念心性,本与大士诸佛体同,而由无始迷惑,妄认四大为己身相,妄认六尘缘影为己心相,譬如弃海认沤,安得不于常住之中妄见无常,乐中受苦,自在性中,不得自在,清净性中妄成杂染。而此无常苦无我不净之妄身妄心,仍依现前一念心性而起,但如幻化,非别有实,何乃被此虚诳不实身心所惑,而起诸恶烦恼耶。修此厌离,对治分别染著,则能成就二种观道也。二示方便竟。

 

本期视频:

第27
一实二观法门学修群 2022-09-23 学习内容如下:

经:【若能修学如是观者,速得增长净信之心,所有诸障,渐渐损减。何以故?此人名为学习闻我名者,亦能学习闻十方诸佛名者;名为学至心礼拜供养我者,亦能学至心礼拜供养十方诸佛者;名为学闻大乘深经者;名为学执持书写供养恭敬大乘深经者;名为学受持读诵大乘深经者;名为学远离邪见,于深正义中不堕谤者;名为于究竟甚深第一实义中学信解者;名为能除诸罪障者;名为当得无量功德聚者。此人舍身,终不堕恶道、八难之处,还闻正法,习信修行,亦能随愿往生他方净佛国土。】

疏:学如是观,双指法身及厌离观也,现前一念之心,即是依他起性;今观法身,则能显出依他性中圆成实性;复修厌离,则能除灭依他性中遍计执性。由显圆成,则净信增长;由除遍计,则诸障损减也。何以故下,叹其善学,盖我及十方诸佛,不过转灭依他中之遍计,令其净尽;转显依他中之圆成,令其满足,秖此所显圆成实性,名为一体三宝,亦名究竟甚深第一实义,何者?如如之理,名为法宝;如如之智,名为佛宝;理智不二,名为僧宝。满证一体三宝者,名为十方诸佛;分证一体三宝者,名为诸大菩萨;诠显一体三宝者,名为大乘深经;闻此一体三宝而不疑惑,名为闻慧;观察一体三宝而无滞碍,名为思慧;念念觉此一体三宝而无间断,名为修慧。今此行人,既能一心称名,观察法身,厌离妄执,则闻地藏洪名,即为遍闻十方佛名,礼拜供养地藏,即为遍礼遍供十方诸佛。可谓佛不说法,恒闻梵音;口无言声,遍诵众典;手不执卷,常演是经;心不思惟,普照法界矣。有何罪障而不除?有何功德而不满?有何恶趣门而不闭?有何净佛土而不生耶?初现离障缘竟。

经:【复次,若人欲生他方现在净国者,应当随彼世界佛之名字,专意诵念,一心不乱,如上观察者,决定得生彼佛净国,善根增长,速获不退。】

疏:上文既明求离障缘者,修三方便,不惟现离诸障,兼能随愿往生。今更特明求生净土者,若能修三方便,不惟决生净土,亦能现获不退也。专意诵念彼佛名字,令离昏散,即名一心不乱,即是称名方便也。如上观察,即观法身及修厌离二方便也。具三方便,则舍身定生彼国,现在善根增长,速获不退,故知持名有大功德,不可视作浅近法门。

 

本期视频:

第28
一实二观法门学修群 2022-09-24 学习内容如下:

经:【当知如上一心系念思惟诸佛平等法身,一切善根中,其业最胜。所谓勤修习者,渐渐能向一行三昧,若到一行三昧者,则成广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无生法忍。】

疏:依于一实境界以开圆解,知十方佛、我及众生,同一净心为体,是名一心。常勤称念佛之名字,是为系念。观于诸佛法身与己平等,是为思惟诸佛平等法身,此于一切善根,则为最胜。故阿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执持名号,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即得往生。由此执持名号,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故也。上明修二观者,须得色寂心寂三昧,方能入于一行三昧,今即以系念名字而当唯心识观;思惟法身而当真如实观;故即能向一行三昧也。了达一心而持名号,其功若此,奈何弗信。

经:【以能得闻我名字故,亦能得闻十方佛名字故;以能至心礼拜供养我故,亦能至心礼拜供养十方诸佛故。以能得闻大乘深经故,能执持书写供养恭敬大乘深经故,能受持读诵大乘深经故,能于究竟甚深第一实义中不生怖畏,远离诽谤,得正见心,能信解故,决定除灭诸罪障故,现证无量功德聚故。】

疏:谓由圆闻、圆思、圆修,所以能到一行三昧也。闻我名,闻十方佛名,闻大乘深经,即名字位中闻慧也。至心礼拜供养我及诸佛,执持读诵大乘深经,不生怖畏,得正见心,即观行位中思慧也。决定除灭罪障,现证无量功德,即相似位中修慧也。

经:【所以者何?谓无分别菩提心,寂静智现,起发方便业种种愿行故,能闻我名者,谓得决定信利益行故,乃至一切所能者,皆得不退一乘因故。】

疏:无分别菩提心,即信解一实境界之心也。寂静智现,即习信奢摩他观也。起发方便业种种愿行,即习信毗婆舍那观也。由得决定信利益行,方为能闻我名,由得不退一乘因,方为能至心礼拜等一切所能。初叹一心业胜竟。

经:【若杂乱垢心,虽复称诵我之名字,而不名为闻,以不能生决定信解,但获世间善报,不得广大深妙利益。】

疏:不达心外无法,名之为杂。自心还取自心,名之为乱。妄起种种染著,名之为垢,所以虽复称诵,不得为闻。以未闻地藏二字之实义故,地即心地,藏即性藏,心性无二,安得有杂;既本无杂,何由有乱;既已无乱,何得有垢。今彼不达无二心性,所以本无杂乱垢中,妄成杂乱垢障,不闻地藏之圆名也。若于名字位中,圆闻一实境界而生于慧,则心无杂;随于观行位中,圆思唯识真如而生于慧,则心无乱;次于相似位中,圆修一行三昧而生于慧,则心无垢乃成决定信解也。然虽杂乱垢心称诵名字,亦获世间种种善报,所谓现离衰恼,后生人天,渐渐熏习,终成佛道,但现前不能即得广大深妙利益耳。

经:【如是杂乱垢心,随其所修一切诸善,皆不能得深大利益。】

疏:意显若开圆解,则随所修善,皆得大益。所谓圆人受法,无法不圆也。二示二种观道以显圆行竟。

 

本期视频:

第29
一实二观法门学修群 2022-09-25学习内容如下:

经:【善男子!当知如上勤心修学无相禅者,不久能获深大利益,渐次作佛。】

疏:无相禅,即指依于一实境界所修唯识、真如二种观也。此二种观,无生死相,无涅槃相,故名无相。而悉具足止观定慧,故名为禅。梵语禅那,此翻静虑。静即止定,虑即观慧,亦即寂照之异名也。深大利益,意指功德庄严;渐次作佛,意指智慧庄严。又利益约忍,约无间道;作佛约智,约解脱道也。

经:【深大利益者,所谓得入坚信法位,成就信忍故;入坚修位,成就顺忍故;入正真位,成就无生忍故。】

疏:十发趣心,名坚信忍;十长养心,名坚法忍;十金刚心,名坚修忍。今但合称为坚修位。体性十地,名无生忍。分证法身,名入菩萨正位也。然诸经明忍,开合多少不同,大小横竖亦异,今须略辩,以示方隅;复须以义定名,令其不滥,共为三意:一、列名,二、解释,三、结属。一列名者,或明二忍,谓一生忍,二法忍;或明三忍,如此文;或明四忍,谓一伏忍,二顺忍,三无生忍,四寂灭忍;或明五忍,谓加第二信忍;或明六忍,谓加第三和从忍。顺为第四也。二解释者:小乘以耐怨害为生忍,耐勤苦为法忍,非今所用。别教以地前名生忍则浅,地上名法忍则深,亦非所用。圆教明十界假名皆空故为生忍,十界实法皆空,故为法忍;圆观二空,无次第无浅深也。三忍者,别教则十信为信忍,三十心为顺忍,登地为无生忍。圆教则初后皆信实相,悉名信忍;初后皆与实相不相违背,悉名顺忍;初后皆不起二边心,悉名为无生忍也。四忍者,别教则以十信为伏忍,顺忍、无生忍如前说,妙觉名寂灭忍。圆教则从初心至金刚顶,皆悉圆伏五住,皆名伏忍。初后皆悉休息众行,通得名寂灭忍。顺及无生,例如前说也。五忍者,别教以十信初心为伏,后心为信,顺等如前,圆亦如前说也。六忍者,别教则分十住以为和从,十行十向为顺,圆教则始终不乖实相,悉得名和从也。三结属者,今经言局意圆,不论二忍三忍四忍五忍六忍,但取观行位中所有诸忍,束之以为信忍;相似位中所有诸忍,束之以为顺忍;分证乃至极位所有诸忍,束为无生忍也。

经:【又成就信忍者,能作如来种性故;成就顺忍者,能解如来行故;成就无生忍者,得如来业故。】

疏:如来无漏智慧所依妙定,名之为忍。依于此忍,发一切智,作如来种,故名信忍。依于此忍,发道种智,解如来行,故名顺忍。依于此忍而发一切种智,得如来业,名无生忍。非横非竖,可横可竖,竖约三位,横约一心也。初释利益竟。

 

本期视频:

30
一实二观法门学修群 2022-09-26学习内容如下:

经:【渐次作佛者,略说有四种。何等为四?,一者,信满法故作佛。所谓依种性地,决定信诸法不生不灭,清净平等,无可愿求故。二者,解满法故作佛。所谓依解行地,深解法性,知如来业无造无作,于生死涅槃,不起二想,心无所怖故。三者,证满法故作佛。所谓依净心地,以得无分别寂静法智,及不思议自然之业,无求想故。四者,一切功德行满足故作佛。所谓依究竟菩萨地,能除一切诸障,无明梦尽故。】

疏:满法,谓一实境界圆满无分别法也。信满法故,观行即佛;解满法故,相似即佛;证满法故,分证即佛;功德行满足故,究竟即佛。性恒平等,故皆名佛。修分明昧,故说有四。圆家之渐,渐无不圆。天台六即,盖本诸此,除慢除怯,尽美尽善之法门也。二别释竟。

经:【复次,当知,若修学世间有相禅者,有三种。何等为三?一者,无方便信解力故,贪受诸禅三昧功德而生憍慢,为禅所缚,退求世间。二者,无方便信解力故,依禅发起偏厌离行,怖怯生死,退堕二乘。三者,有方便信解力,所谓依止一实境界,习近奢摩他、毗婆舍那二种观道故,能信解一切法唯心想生,如梦如幻等,虽获世间诸禅功德,而不坚著,不复退求三有之果;又信知生死即涅槃故,亦不怖怯,退求二乘。】

疏:上明修出世间无相禅者,速能成就三忍四佛;今简修学世间有相禅者,则有三种差别,欲人先学大乘进趣方便,依于一实境界而修信解,庶不[忏-千+吴]堕世间及二乘也。言有相者,即是十二门禅,所谓四禅、四等、四无色定,皆有境相可攀缘也。贪受诸禅而生憍慢,名增上慢,甫伏欲界思惑,仍起上界思惑,暂离欲缚,仍被禅缚,故遂违远菩提,退求世间色无色界果报乐也。依禅发起偏厌离行者,谓由证得初禅等故,定心观察三界过患,见生死苦,断烦恼集,欣涅槃灭,修永离道,不复发起大悲方便也。若依一实境界以为最初方便,习学奢摩他、毗婆舍那不二止观,则知一切诸法,唯心想生,皆如梦幻,当体不实,何容于此梦幻之法,而生坚著、生怖怯耶?是知无方便信解者,贪著诸禅,则成生死有相;依禅起厌,则成涅槃空相。若有方便信解者,游戏诸禅,禅不能缚,即生死之有;便是实相之有,深观涅槃,亦不取证,即涅槃之空,便是第一义空。实相之有,有无有相;第一义空,空无空相,一一皆成无相禅矣。

 

本期视频:

 

31
一实二观法门学修群 2022-09-27 学习内容如下:

经:【如是修学一切诸禅三昧法者,当知有十种次第相门,具足摄取禅定之业,能令学者成就相应,不错不谬,何等为十:】
疏:此明不论修学无相有相诸禅,并须知此十种相门,方能成就不错谬也。若不得此十门意者,世间初禅,尚难成就,况出世间上上禅耶?若得此十门意,则一切禅定之业,无不具足摄取成就。
经:【一者,摄念方便相;】
疏:此如天台止观所明二十五前方便也,不论修学世、出世禅,并须具之。一、具五缘,二、诃五欲,三、弃五盖,四、调五事,五、行五法。幸自细简摩诃止观、禅波罗蜜等书。
经:【二者,欲住境界相;】
疏:此是内方便之初门,谓或系缘止,或制心止,或体真止(编者注:原文为「正」,误。),必各各有所观境也。
经:【三者,初住境界,分明了了知出、知入相;】
疏:此是内方便中初学安心法也。随所观境不令昏散,坐起则知出相,坐时则知入相。
经:【四者,善住境界得坚固相;】
疏:此是内方便中已得安心法也。且如修安般者,则心善住于出入息;乃至修体真者,则心善住诸法空等。
经:【五者,所作思惟,方便勇猛转求进趣相;】
疏:且如修安般者,已得欲界粗住,转求细住;乃至修体真者,历观诸法无不空也。
经:【六者,渐得调顺,称心喜乐,除疑惑信解,自安慰相;】
疏:且如修安般者,证欲界定觉心明净,与定相应,定法持心,无分散意;乃至修体真者,了了信解诸法本空也。
经:【七者,克获胜进,意所专者,少分相应,觉知利益相;】
疏:且如修安般者,从未到定,泯然虚豁,失于欲界之身,始证初禅八触,或动或痒,或凉或暖,或轻或重,或涩或滑,随发一触,则有十种善法功德相应俱起:一定,二空,三明净,四喜悦,五乐,六善心生,七知见明了,八无累解脱,九境界现前,十心调柔软,故云少分相应觉知利益相也;乃至修体真者,发得初禅,与法空理少得相应,觉知利益也。
经:【八者,转修增明,所习坚固,得胜功德,对治成就相;】
疏:且如修安般者,已发初禅,五支成就,所谓一觉,二观,三喜,四乐,五一心支,不退不转,对治欲散,具足成就初禅功德;乃至修体真者,空理增明,断诸有结也。
经:【九者,随心有所念作,外现功业,如意相应,不错不谬相;】
疏:且如证初禅者,能起二种变化,谓初禅化,欲界化;证二禅者,能起三化;证三禅者,能起四化;证四禅者,能起五化;共名十四变化;乃至证体真者,能起六神通也。
经:【十者,若更异修,依前所得而起方便,次第成就,出入随心,超越自在相;】
疏:且如证初禅者,若更异修四禅、四等、四无色定,并及观练熏修一切诸禅,无不依于所得初禅而起方便,乃可次第成就;既成就已,乃能出入随心,既随心已;乃能超越自在。又如已证体真止者,或更异修方便随缘止,乃至息二边分别止,亦无不依于所得体真止而起方便,乃能次第成就,出入随心,超越自在也。
经:【是名十种次第相门,摄修禅定之业。】
疏:纵令修学唯心识观真如实观出世无相禅者,亦必有此十种次第相门,方获成就,方与奢摩他、毗婆舍那恒得相应,思之思之。二示进趣义竟。

 

本期视频:

 

相关链接:

相关经典:

 

内学智慧-世界内学智慧学会官方网站

一实二观法门学修群

一实二观法门学修群

  • 学修日志列表: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08  |  09  |  10  |  11  |  1213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本群以深入学修地藏菩萨在占察经下卷所传一实二观的圆顿法门为目标宗旨,除讨论与学修主題相关的话题外,不发任何无关外链、视频、语音、图片,不发广告等无关信息!

请诸位师友遵守群规,凡违规者直接请出本群,不再另行通知,望海涵!
南无常住佛法僧三宝
南无占察会上佛菩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地藏菩萨摩诃萨

  • 学习参考资料:

  1. [经]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下
  2. [忏]占察忏仪 
  3. [疏]占察善恶业报经疏·卷下

入群学习请添加微信号:ipczlfn

 

相关链接:

相关经典:

 

学修日志列表

第1节
一实二观法门学修群 2022-08-28 学习内容如下:

经:【尔时,坚净信菩萨摩诃萨问地藏菩萨摩诃萨言:云何开示求向大乘者进趣方便?】

疏:上来已为末世钝根,巧设除疑转障之法,然而障转疑除之后,正可进趣大乘;欲趣大乘,必假方便,故今特问之也。

经:【地藏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若有众生欲向大乘者,应当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业。其最初所行根本业者,所谓依止一实境界以修信解,因修信解力增长故,速疾得入菩萨种性。】

疏:最初所行根本之业,即大佛顶经所谓最初方便也。一实境界,谓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惟一实相,更无他物,即大佛顶经所谓阴入处界七大,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也。依此不生不灭为本修因,然后圆成果地修证,中间永无诸委曲相,故能速入菩萨种性。

 

本期视频:

 

第2节
一实二观法门学修群 2022-08-29 学习内容如下:

经:【所言一实境界者,谓众生心体,从本以来,不生不灭,自性清净,无障无碍,犹如虚空,离分别故。】

疏:众生,指十法界一切有情也。十界众生,同一心体,迷之而为蜎飞蠕动,心体无减;悟之而为诸佛菩萨,心体无增。以一切十界,从来无有二心,惟是一心真体。又一一含生,即具心之全体,非是心之少分。良由心体绝待,不可割裂,无有方隅,不思议故。譬如日光,遍照一切隙中,一一隙中,皆见日之全体大用,非是日之少分。又一刹那中所见日光,即是恒古恒今日光,除此现前日光之外,更无过去未来日光。可别贮积何处。夫日光仅是色法,尚尔不可思议,况一心灵妙而不尔耶!又如人世岁朝,则普天下人同增一岁,秖一岁朝,人人各得其全,不可分此一岁以为多分,使天下人各得少分;又不可谓天下之人各增一岁,遂使共成多多岁朝。夫岁时仅是假法,尚尔不可思议,况一心实体而不尔耶。是故不论昏迷倒惑蠢动含灵,现前一念心体,无不从本以来,不生不灭,乃至离分别故;非待成佛之后,方证不生不灭乃至离分别也。从本不生不灭者,譬如翳目见空中华,华即是空,故有翳时,华本不生;纵翳尽时,华本不灭,以无实华可灭故也。众生于无生灭中,妄见生灭。生实不生,灭实不灭也。从本自性清净者,譬如烟雾腾于虚空,虚空之性原无垢染,众生于清净中,妄见垢染,垢染自性恒清净也。从本无障无碍者,譬如方圆器妄现方圆空,空体原无方圆。众生于无障碍体中,妄见障碍,障碍即无障碍也。犹如虚空离分别故者,譬如虚空,离四句,绝百非,不可谓有,不可谓无,无分际,无动摇,无形质,无方隅,无彼此,无内外,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无在无不在,离诸戏论,不可分别,一切众生现前一念心性,亦如是也。此是直指现前一念昏迷倒惑心体本来如此,故云:一切众生,皆证圆觉。又云:如来成正觉时,悉见一切众生成正觉也。如此方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若离现前一念,别谈真心,何异离波觅水耶。

本期视频:

 

第3节
一实二观法门学修群 2022-08-30 学习内容如下:

经:【平等普遍,无所不至,圆满十方,究竟一相,无二无别,不变不异,无增无减。】

疏:此直指众生现前一念心体,从来竖穷横遍,不可区局也。现前一念,虽复觅之了不可得,而遍知一切根身器界,无有遗余。
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故云:平等普遍无所不至,圆满十方也。又知色之时,知非是色;知声之时,知非是声;知香之时,知非是香;知味之时,知非是味;知触之时,知非是触;知法之时,知非是法。
故云究竟一相也。又色声香味触法,无是知者,无非知者,不可分析,不可指陈,故云无二无别也。又发白面皱,知体无皱;六尘迁灭,知体无迁,故云不迁不异也。又遍缘法界,知体不舒,清心户堂,知体不缩,故云无增无减也。

经:【以一切众生心,一切声闻、辟支佛心,一切菩萨心,一切诸佛心,皆同不生不灭,无染无净,真如相故。】

疏:此直指现前一念心体,法尔具足十法界也。一切众生,即六凡法界,并声闻,辟支,菩萨,诸佛,如此十界,皆同现前一念不生不灭无染无净真如相故。
除此现前一念心体之外,更无十法界心可得,是故若约诸佛,则余九界,皆是佛心中之九界,九界无非佛心所具;若约地狱,则余九界,亦皆地狱心中九界,九界无非地狱心中所具。中间八界,并可例知。
譬如一室而有十灯,随一灯光,必能遍摄余九灯光,同为一光,互在互融也。又一界既具九界,则彼九界,法尔亦必还各互具,便是百界。每界各论十如,便是千如。约五阴实法,亦具千如,约众生假名,亦具千如。约依报国土,亦具千如。便是三千性相,总不离现前一念心体也。
譬如一隙中之日光,顿摄日轮全体,则必遍摄百千隙中日轮全体同归此一隙中,亦必将彼一一隙中日轮所有遍照百千隙之功能,同归此一隙中。又必将彼过去未来一一刹那所有遍照遍在全体功能,并同归此一隙一刹那中,断断不可分剖,无有分剂故也。初显真竟。

 

本期视频:

 

第4节
一实二观法门学修群 2022-08-31 学习内容如下:

经:【所以者何?一切有心起分别者,犹如幻化,无有真实,所谓识受想行,忆念缘虑觉知等法,种种心数,非青非黄,非赤非白,亦非杂色,无有长短方圆大小,乃至尽于十方虚空一切世界,求心形状,无一区分而可得者,但以众生无明痴暗熏习因缘,现妄境界,令生念著。所谓此心不能自知妄自谓有,起觉知想,计我我所,而实无有觉知之相,以此妄心毕竟无体,不可见故。】

疏:识,即八识心王;受想,即遍行五数之二;行,即指余四十九心数法。此等心心数法,虽有忆念缘虑觉知,而非显色,故非青黄赤白杂色;亦非形色,故无长短方圆大小;亦非内外中间诸处,故无形状区分可得。是则但有觉知之名,实无觉知之相,毕竟无体,觅之了不可得。如波以水为体,别无自体也。大佛顶经七处征心,正欲显此妄心无体,若达无体,必不[忏-千+吴]认所推影子以为能推矣。

 

本期视频:

 

 

第5节
一实二观法门学修群 2022-09-01 学习内容如下:

经:【若无觉知能分别者,则无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别之相。】

疏:前云熏习因缘,现妄境界,是由心生故,种种法生也。又云令生念著,是由法生故,种种心生也。然境界犹似可以指陈,妄心毕竟觅不可得,是夺心不夺境也。今明由分别故,妄见境界差别。既无觉知能分别者,那有境界为所分别。如无眼见,那得有色;如无耳闻,那得有声,则是心境俱夺,五蕴皆空,非待灭而后空也。初会妄即空竟。

 

本期视频:

 

第6节
一实二观法门学修群 2022-09-02 学习内容如下:

经:【以一切法,皆不能自有,但依妄心分别故有。所谓一切境界,各各不自念为有,知此为自,知彼为他,是故一切法不能自有,则无别异,唯依妄心,不知不了内自无故,谓有前外所知境界,妄生种种法想,谓有谓无,谓彼谓此,谓是谓非,谓好谓恶,乃至妄生无量无边法想。当如是知一切诸法,皆从妄想生,依妄心为本。】

疏:不知不了内自无故者,谓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也。依此无内之内,虚妄分别无外之外,而生有无、彼此、是非、好恶,种种情。谓如是诸法,非实有生,但从妄想生耳。妄想尚不可得,况有所生法耶。但有假名境界而已。

经:【然此妄心无自相故,亦依境界而有,所谓缘念觉知前境界故,说名为心。】

疏:此即所谓心本无生、因境有也,然虽说名为心,究竟觅之了不可得,以非显色形色,亦非内外中间故也,但有假名心、心数法而已。

 

本期视频:

 

第7节
一实二观法门学修群 2022-09-03学习内容如下:

经:【又此妄心,与前境界,虽俱相依,起无先后。而此妄心,能为一切境界源主。所以者何?谓依妄心不了法界一相故,说心有无明;依无明力因故,现妄境界;亦依无明灭故,一切境界灭。非依一切境界自不了故,说境界有无明;亦非依境界故,生于无明。以一切诸佛,于一切境界不生无明故。又复不依境界灭故,无明心灭,以一切境界,从本已来体性自灭,未曾有故。因如此义,是故但说一切诸法依心为本。】

疏:前明境界依妄心有,则是心生法生,可名唯心;次明妄心依境界有,则是法生心生,似非唯心之义。今故合明虽俱相依,仍以心为主也。当知境界依妄心有,是自证分为增上缘,转成相分;妄心依境界有,是由相分为所缘缘,显示见分。见相二分,起必同时,故无先后。而此妄心,总摄见分及内二分,同名为心,但指相分以为境界,见、相俱依自证而起,是故离心无别境界,但说诸法皆依心也。问:既但唯心,何故台宗复云唯色唯香等耶?答:正以六尘相分,依自证起,体即是心,故唯色唯香,仍即唯心,不相违也。倘计色香别有自体,如何能使一切法趣,今依一心而有相、见,种种相、见,全体是心,故可互摄互入互遍互融耳。二会妄即假竟。

 

本期视频:

 

第8节
一实二观法门学修群 2022-09-04 学习内容如下:

经:【当知一切诸法,悉名为心,以义、体不异,为心所摄故。】

 

疏:义不异者,同是因缘生法,同皆即空即假即中也。体不异者,同以三德秘藏为体也。为心所摄者,见、相二分,皆依自证分起摄末归本,总名唯识。唯识即唯心也。

 

经:【又一切诸法,从心所起,与心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灭,同无有住。以一切境界,但随心所缘,念念相续故,而得住持,暂时为有。】

 

疏:从心所起,即依自证分而起相分也。与心作相,即与见分为亲所缘缘也。和合而有,谓不可分别心境之际畔也。共生共灭,谓刹那无前后也。同无有住,谓心境无不初生即灭,终不迁至第二念也。第二念之心境,但与前念相似相续,所以似常似一,昧者不知,妄计为常一耳。初明体竟。

 

本期视频:

 

第9节
一实二观法门学修群 2022-09-05 学习内容如下:

经:【如是所说心义者,有二种相,何等为二:一者心内相,二者心外相。心内相者,复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真,二者妄。】

疏:上明众生心体,体无分别,量周横竖,具同十界,全妄即空假中,不可思议,那得论相,然以无相,无所不相,故得有二种相,当知二相即皆无相,所以名为相大也,心内相者,实非在内,但以自证分及证自证分,微妙幽密,不可见故,故名心之内相。心外相者,实非在外,但以相分及与见分,作用显然,世共许故,故名心之外相。内相外相,同名为心,则心外更无他物也。又于内相分真妄者,真即诸心心数四分所依理体,亦名实相,此真虽遍内外二相,以微密故,且名为内;妄即诸心心数各内二分,迷真而起,即以真如为体,无别自体,故名为妄,此妄亦无方隅分剂,以不可见,且名为内也。

 

本期视频:

 

第10节
一实二观法门学修群 2022-09-06 学习内容如下:

经:【所言真者,谓心体本相,如如不异,清净圆满,无障无碍,微密难见,以遍一切处常恒不坏,建立生长一切法故。】

疏:上明体中,则摄一切生灭同归真如,以真如外无生灭故。今明相中,则摄一切真如同归生灭,以生灭外无真如故。所言真者,犹起信论所言觉义也。心体本相者,即所谓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故云如如不异清净圆满等也。秖此觉义,则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故云建立生长一切法也。又如如不异,即性体;圆满难见,即性量;建立生长,即性具。

经:【所言妄者,谓起念分别觉知缘虑忆想等事,虽复相续,能生一切种种境界,而内虚伪,无有真实,不可见故。】

疏:所言妄者,犹起信论所言不觉义也。起念即是业相,不觉心动,说名为业。即诸心心数,各有内二分也。分别觉知缘虑忆想,即能见相,诸心心数各有见分是也。所生一切境界,即境界相,诸心心数各有相分是也。而内虚伪无有真实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念无自相,不离本觉,若离觉性,则无不觉,故此不觉,别无真实自体可得见也。

 

本期视频:

 

第11节
一实二观法门学修群 2022-09-07 学习内容如下:

经:【所言心外相者,谓一切诸法种种境界等,随有所念,境界现前,故知有内心及内心差别。】

疏:随有所念,境界现前,即依自证分起相分也。故知有内心及内心差别,即由所缘相分,显示有能缘见分也。相分如镜像,见分如镜光,故名心之外相,非谓在心外也。自证分如镜面,证自证分如镜背,故名心之内相,非谓在心内也。譬如镜面镜背,以铜为体,别无自体,故名为妄;本觉真如,譬如镜铜,故名为真。以真收妄,则若背若面若光若像,无非是铜。即生灭门是真如门,依真起妄,则秖此一铜,为背为面为光为像,即真如门是生灭门,约相分别,则铜及背面皆属于体,故名内相;光之与像皆属于用,故名外相也。二别释竟。

 

本期视频:

 

第12节
一实二观法门学修群 2022-09-08 学习内容如下:

经:【如是当知,内妄相者,为因为体;外妄相者,为果为用。依如此等义,是故我说一切诸法悉名为心。】

疏:因果体用,统惟一心。心外无法,即显此心无外之相,名为相大也。

 

本期视频:

 

第13节
一实二观法门学修群 2022-09-09 学习内容如下:

经:【又复当知,心外相者,如梦所见种种境界,唯心想作,无实外事。一切境界,悉亦如是,以皆依无明识梦所见,妄想作故。复次,应知内心念念不住故,所见所缘一切境界亦随心念念不住,所谓心生故种种法生,心灭故种种法灭。是生灭相,但有名字,实不可得。以心不往至于境界,境界亦不来至于心,如镜中像,无来无去。是故一切法,求生灭定相,了不可得。所谓一切法毕竟无体,本来常空,实不生灭故。】

疏:一切众生,恒迷外相,不达惟心,所以更须会归一理也。如梦所见下,是立喻。一切境界下,是法合。复次应知下,重明境界实不生灭,心生故种种法生,则但是心生,非别有法而得生也。心灭故种种法灭,则但是心灭,非别有法而可灭也。故曰: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又曰: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如镜中像,体秖是铜,生何曾生,灭何曾灭耶。

 

本期视频:

 

第14节
一实二观法门学修群 2022-09-10 学习内容如下:

经:【如是一切法实不生灭者,则无一切境界差别之相,寂静一味,名为真如第一义谛自性清净心。彼自性清净心,湛然圆满,以无分别相故。】

疏:假如眼所见之一色,鼻所嗅之一香,此色此香,实不生灭;既不生灭,则无差别,即是寂静一味,即是真如第一义谛,即自湛然圆满。故云: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也。中道体无分剂,扩同太空,故名性量,色香既尔,法法皆然。

 

本期视频:

 

第15节
一实二观法门学修群 2022-09-11 学习内容如下:

经:【无分别相者,于一切处,无所不在。无所不在者,以能依持建立一切法故。】

疏:假如一色一香,扩同太空,无分别相,则必无所不在,普能依持建立一切诸法。故云:一切法趣色,是趣不过;一切法趣香,是趣不过也。依持建立,故名性具,色香既尔,法法亦然。夫一切法实不生灭,则因缘即中;一切法无分别相,则因缘即空;一切法皆能依持建立一切诸法,则因缘即假。相分尚尔,况见分耶。况自证分、证自证分耶。诸心心数四分之相,同是一实境界之相明矣。二明相竟。

 

本期视频:

 

第16节
一实二观法门学修群 2022-09-12 学习内容如下:

经:【复次,彼心名如来藏,所谓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无漏清净功德之业。以诸佛法身,从无始本际来,无障无碍,自在不灭,一切现化,种种功业,恒常炽然,未曾休息。所谓遍一切世界,皆示作业,种种化益故。以一佛身,即是一切诸佛身;一切诸佛身,即是一佛身。所有作业,亦皆共一,所谓无分别相,不念彼此,平等无二,以依一法性而有作业,同自然化,体无别异故。】

疏:

彼心,正指众生现前一念心也。众生现前一念心体,具足无漏功德之业,即是平等无二如来之藏,诸佛证此以为法身,不过全证众生理本,此理从无始来,相本无障无碍,体本自在不灭,用本一切现化,非俟成佛,然后有也。但诸众生,虽即同共依此法性,由妄分别,妄念彼此,故于一体横计别异。诸佛已破我法二执,断无明源,证此一性,故遍一切十方三世,所示作业,种种化益,亦皆共一也。

 

本期视频:

 

第17节
一实二观法门学修群 2022-09-13 学习内容如下:

经:【如是诸佛法身,遍一切处,圆满不动故,随诸众生死此生彼,恒为作依。】

众生心体,既即诸佛法身,法身遍满不动,当知即是众生心体遍满不动也。但众生在迷不觉,故约诸佛所证以显法身,秖此法身流转六道,名曰众生,设无诸佛法身以为所依,何处得有众生死此生彼。

经:【譬如虚空,悉能容受一切色像种种形类,以一切色像种种形类,皆依虚空而有建立生长,住虚空中,为虚空处所摄,以虚空为体,无有能出虚空界分者,当知色像之中,虚空之界不可毁灭,色像坏时,还归虚空,而虚空本界,无增无减,不动不变。】

此借虚空以喻诸佛法身,借彼色像形类以喻众生果报烦恼也。

经:【诸佛法身,亦复如是。悉能容受一切众生种种果报,以一切众生种种果报,皆依诸佛法身而有建立生长,住法身中,为法身处所摄,以法身为体,无有能出法身界分者;当知一切众生身中,诸佛法身亦不可毁灭。若烦恼断坏时,还归法身,而法身本界无增无减,不动不变。】

此以诸佛法身,合虚空喻;以众生果报,合彼色像形类喻也。依法身而建立生长,故名即假;为法身处所摄,故名即空;以法身为体,故名即中。众生身中法身不可毁灭,故原无减;烦恼断时,还归法身,故亦无增也。由烦恼故,妄于法身之中,见有种种果报。果报似动,而法身不动;果报似变,而法身不变。譬如翳目,见空中华。华相飞舞似动,而空本不动;华相生灭似变,而空本不变也。问曰:喻中既云色像坏时,还归虚空。今法合应云果报坏时,还归法身,胡乃云烦恼断坏耶!答曰:果报无体,全以法身为体。由烦恼故,不见果报体即法身,若断烦恼究竟尽时,便见身诸毛孔,量同虚空,遍含尘刹,不可思议,岂更有果报可坏,令其扩同顽空耶!问曰:设云果报坏时还归法身,亦有何过?答曰:有过,若烦恼未断,则果报坏时,复生异熟,何能证会法身。若烦恼断时,则幻化空身,本即法身,何俟更坏果报。问曰:此则法喻有不齐过?答曰:凡言喻者,秖是少分相似。如雪山喻象,岂可责其尾牙。满月喻面,岂可求其眉目。今以虚空而喻法身,岂可责其灵知寂照。当知众生现前一念心体,即是诸佛所证究竟法身。绝待真常,不可为喻。但由烦恼自覆,有而不知,故不得已,须设众喻,欲明举体随缘,则喻以如金铸十界像,仍恐迷者谓有造作,谓有分剂;欲明对至即现,则喻以如镜写妍丑容,仍恐迷者谓有彼此,谓有内外;欲明迷悟无性,则喻以空华起灭,冰水互成,仍恐迷者谓迷能生悟,悟亦生迷;欲明智断不坏,则喻以如金出矿,如木成灰,仍恐迷者谓一分是常,一分无常,所以一切言诠,皆不能及。譬如盲人欲辨乳色,闻鹤谓动,闻雪谓冷,闻粖为软,闻贝谓坚,种种忆想,终不能见乳之真色。圆觉经云:云驶月运,舟行岸移,未证无为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此之谓也。今不得已,更助观心一释,令有智者,直下荐取,现前一念心体,悉能容受一切众生种种果报。以一切众生种种果报,皆依现前一念心体而有建立生长,住于现前一念心体之中,为现前一念心体所摄,以现前一念心体为体,无有能出现前一念心体界分者;当知一切众生身中现前一念心体,不可毁灭,若烦恼断坏时,还证现前一念心体,而现前一念心体本界,无增无减,不动不变,思之思之。问:若果报即是法身,不须灭者,则烦恼即是般若,亦何须断?答:若知烦恼即是般若,般若现前,无复烦恼,名烦恼灭,乃是非灭非不灭而论灭耳,岂真有烦恼实体而可灭耶?又问:若烦恼非灭非不灭而得论灭,则果报亦非灭非不灭,何不论灭?答:烦恼如形,果报如影;烦恼如声,果报如响;烦恼如目翳,果报如空华。故但论烦恼灭,不须更论果报灭也。问:以虚空喻诸佛法身,几义相似,几不相似?答:一无始终,二不生灭,三无处不遍,四包容无外,五无障无碍,六不可撮摩,此是似义。一虚空顽然,法身真觉;二虚空但名,法身有体;三虚空凝然不变,法身举体随缘;四虚空荡无一物,法身具无边德;五虚空与色为二,法身众生不二;六虚空但是心心数之相分,法身总摄心心数之四分,四分无非法身体故,此即不相似也。若能了达四分无非法身,则此虚空相分,亦即法身全体,非是法身少分,所以芥子中空,便同十方太空,便同十界众色,此岂烦恼情谓所计对色之空也哉。二就佛界明具九竟。

 

本期视频:

 

第18节
一实二观法门学修群 2022-09-14 学习内容如下:

经:【但从无始世来,与无明心俱,痴暗因缘熏习力故,现妄境界。以依妄境界熏习因缘故,起妄相应心,计我我所,造集诸业,受生死苦,说彼法身名为众生。】

疏:无明心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即根本住地无明,所谓界外同体惑也。由此根本无明痴心所故,令法身体,举体而为业相,即成诸心心数自证分及证自证分之内体也。痴暗因缘熏习力故,现妄境界者,即无明熏真如体,令彼心心数体,幻成见相二分也。依妄境界熏习因缘,乃至计我我所者,从根本无明法执,而起枝末无明我我所执,所谓界内见思惑也。造集诸业者,无明缘行,造于有漏善恶不动三种业也。受生死苦者,三界分段生死,乐是坏苦,苦是苦苦,不乐不苦是行苦也。即是法身流转六道,故名众生。设无法身,即无众生之名可得矣。

经:【若如是众生中,法身熏习而有力者,烦恼渐薄,能厌世间,求涅槃道,信归一实,修六波罗蜜等一切菩提分法,名为菩萨。若如是菩萨中,修行一切善法满足,究竟得离无明睡者,转名为佛。】

疏:法身熏习者,即以本觉之性而为法身,由众生无不具此本觉性故,得受有漏闻思修等熏习,由熏习力为增上缘,资本觉性,令起无漏出世间智;更不资熏烦恼种子,故得烦恼渐薄;由烦恼薄,故能厌离世间虚伪果报。厌离虽同,发心有异。若其无始法执重者,则先求涅槃道;若其无始法执轻者,则能信归一实。若约发心差别,则求涅槃者,名为二乘;信一实者,乃名菩萨。若约究竟所行,则一是渐悟,一是顿悟,同名菩萨也。究竟离无明睡,即转名佛,设无众生,亦无菩萨、佛可得矣。初明迷悟差别竟。

 

本期视频:

第19节
一实二观法门学修群 2022-09-15 学习内容如下:

经:【当知如是众生、菩萨、佛等,但依世间假名言说故,而有差别;而法身之体,毕竟平等,无有异相。】

疏:法身喻如湿性,众生如冰,佛如纯水,二乘菩萨,如冰渐泮而未尽也。冰之湿性无减,水之湿性无增,故云毕竟平等。可谓但转其名无实性矣。二广释竟。

经:【善男子!是名略说一实境界义。】

疏:合前心体心相及如来藏三义,乃可略显一实境界,以为进趣最初方便也。初示一实境界以开圆解竟。

 

本期视频:

 

20
一实二观法门学修群 2022-09-16 学习内容如下:

经:【若欲依一实境界修信解者,应当学习二种观道,何等为二:一者唯心识观,二者真如实观。学唯心识观者,所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有所作业,】

疏:一切时,谓行住坐卧等时,一切处,谓见色闻声等处,随身口意有所作业,谓做作语言攀缘等业,以要言之,不出六行六境,一一无非所观境也。六行者,一行,二住,三坐,四卧,五语言,六做作。六境者,一见色,二闻声,三嗅香,四受味,五觉触,六知法。于此十二事中,并须修学唯心识观。

经:【悉当观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当察知,勿令使心无记攀缘,不自觉知。于念念间,悉应观察,随心有所缘念,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所谓内心自生长短好恶、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见,无量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于分别。当知一切境界自无分别想故,即自非长非短、非好非恶,乃至非有非无,离一切相,如是观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离心,则无一法一相而能自见有差别也。】

疏:此唯心识观,乃是破法执之利刀,烧烦恼之猛焰,证涅槃之要津,成菩提之秘诀,至简至易,至妙至玄。子科有五,初云悉当观察知唯是心者,总示唯心止观门也。次云乃至一切讫不自觉知,示分别性观门也。心若住念于一切境,则成遍计所执,名分别性,今即察知,勿令无记攀缘不觉,故名为观此言无记,与三性中无记不同,三性中无记性者,于善不善不可记别,故名无记,今以唯心识观守记内心,名之为记。若复忘失唯心识观,妄想攀缘计有外境,名为无记也。三云于念念间讫令心自知,示分别性止门也。悉应观察,谓当观察知唯是心,正大乘止观所明强观诸法唯是心相,虚状无实也。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者,正大乘止观所谓次第以后念破前念令知无实念也,然亦不可妄计前念为所观,后念为能观,以后念起时,前念已灭,不得成所观境,但借前念之非实,以知后念之本虚,仍是当念为能观,后念为所观,由此能观,令于所观不起实执耳。四云知已(「已」疑为「己」)内心讫起于分别,示依他性中观门也。内心自生想念,谓长谓短,谓好谓恶,谓是谓非,谓得谓失,谓衰谓利,谓有谓无,于依他起而成遍计,而诸境界,本无有念,亦无分别,不过皆是自心之相分耳。五云当知一切已下,示依他性中止门也。一切诸法,既唯自心相分,则有即非有,无生无灭,并不执此虚相矣。言一切境界即自非长非短等者,且如有境于此,短者视之,则以为长,境非长也。长者视之,则以为短。境非短也。喜者视之,则以为好,境非好也。厌者视之,则以为恶,境非恶也。同想视之,则以为是,境无是也。异想视之,则以为非,境无非也。虚妄摄受,则以为得,境非得也。虚妄分离,则以为失,境非失也。违其妄情,则以为衰,境非衰也。顺其妄情,则以为利,境非利也。计彼是实,则以为有,境非有也。计彼是虚,则以为无,境非无也。譬如同在一处,天见琉璃,鱼见窟宅,人见清水,鬼见脓血炭火,离彼四类有情心想,何尝别有法相可得。又如同一美女,有欲男子视之,以为妙好,等辈妒妇视之,以为怨家。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不净观人视之,以为行厕。出世圣人视之,知其本空,入假菩萨视之,知其能为十界染净缘起,佛眼视之,知即法界实相,举此一法,总不出于十界各自心量心外无境,一切诸法,例皆可知,摄法归心,则心外无法,因缘即空也。心生想念,则法随心现,无量差别,因缘即假也。法唯心生,以心为体,非有非无,离一切相,本无差别,不生不灭,因缘即中也。若能念念如此观察,则何执不破,何惑不消,执破惑消,朗然大觉,方知诸法本来寂灭,不复更灭矣。

 

本期视频:

 

21
一实二观法门学修群 2022-09-17 学习内容如下:

经:【常应如是守记内心,知唯妄念,无实境界,勿令休废,是名修学唯心识观。】

疏:守者,不令驰散,即是定也。记者,恒令分明,即是慧也。内心者,不念前境,了知心外无法,故名为内,非枯守一腔之谓,不可不知。

经:【若心无记,不知自心念者,即谓有前境界,不名唯心识观。】

疏:设有外境当情,即是慧心失照,不可不觉察也。初观境唯心竟。

经:【又守记内心者,则知贪想,嗔想,及愚痴邪见想;知善,知不善,知无记,知心劳虑种种诸苦。】

疏:众生无始以来,由于自心所现境界不了知故,但能内(编者注:「内」一作「向」)外妄生分别,不能反观内自心相,今由善修唯心识观,知境唯心,心不外驰,故想起即知,不随想而漂堕也。贪嗔邪见,根本三毒,一起便知,知便不令相续,阿含经中所以贵知恶也。与信惭等善法相应,名之为善,与无惭等恶法相应,名为不善,俱不相应,名为无记。知此三性差别,则必能断不善无记,令其恒善。知心劳虑种种诸苦,则必能息虚妄尘劳,令证寂灭一心法界矣。

经:【若于坐时,随心所缘,念念观知唯心生灭。譬如水流灯焰,无暂时住。从是当得色寂三昧。】

疏:前论修观,通一切时及一切处。今约入定,则四威仪中,坐为最胜也。知惟心生,则色本无生,知唯心灭,则色本无灭,故得色寂三昧,又心生灭相,譬如水流灯焰无暂时住,则刹那才生,无间即灭,无容从此转至余方,既无动转,心相本寂,心既本寂,色岂不然,观色唯心而悟本寂,故名色寂三昧,非谓色寂而心不寂也。得此三昧,是圆五品观行即佛。初正示观门竟。

 

本期视频:

 

第22
一实二观法门学修群 2022-09-18 学习内容如下:

经:【得此三昧已,次应学习信奢摩他观心,及信毗婆舍那观心。】

疏:从事入理,名奢摩他,即一心三止也。从体起用,名毗婆舍那,即一心三观也。二皆名观心者,皆有智慧照了故也。皆言信者,指圆十信位中不二妙止观也。前于名字位中,修行唯心识观,而登五品色寂三昧,非无一心不二止观,但以定慧未深,未得名信,今既得此色寂三昧,观行位极,故应学习信二观心,念念冥理,念念起用,令其平等正直,速登佛慧也。

经:【习信奢摩他观心者,思惟内心不可见相,圆满不动,无来无去,本性不生不灭,离分别故。】

疏:修行唯心识观,已能了达实无外境,唯有内心,今即思惟此内心相,觅之了不可得,故不可见,是即空也横遍十方,故圆满不动,竖穷三际,故无来无去,是即假也。体即法身,法界常住,故本性不生不灭,离于分别,是即中也。一念内心,本是因缘生法,观其即空假中,无一事而非理,故名奢摩他观,此观遍能止息三惑,遍能停止三境,遍不分别止与不止,是故亦名一(编者注:「一」一作「三」)心妙止。

经:【习信毗婆舍那观心者,想见内外色,随心生,随心灭;乃至习想见佛色身,亦复如是,随心生,随心灭,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镜中像。非心,不离心;非来,非不来;非去,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作,非不作。】

疏:先知境界唯心,又知此心即空假中,则无事而非理矣。事既即理,理能成事,故设欲想见内色生,则内色便随心生,设欲想见内色灭,则内色便随心灭,设欲想见外色生灭,亦复如是。具如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所明也。所执受色,名为内色,不执受色,名为外色,背舍胜处及一切处,小乘修之,止名不坏法观,今以圆解修之,便成圆行也。乃至习想见佛色身者,观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事。中间超略余九法界,及与佛界依报眷属等想。故云乃至也,如此若自若他十界色像,无不随心而生,随心而灭,从体起用,转变自在,一一皆如幻化水月镜像,非有似有,有而非有也。巧术力故,种种变现,名之为幻,心是能幻,十法界色皆所幻也。神通力故,无而示有,名之为化,心是能化,十法界色皆所化也。此心如水,十界月影恒于中现,而非外来,此心如镜,十界形像对至即现,而无出入,心本无色,故十界色一一非心,由心有色,故十界色皆不离心,心外无色,故十界色皆悉非来,心生色生,故十界色皆非不来,色秖是心,故十界色皆悉非去,心灭色灭,故十界色皆非不去,有而不有,故十界色皆即非生,不有而有,故十界色皆非不生,缘起无性,故十界色皆即非作,无性缘起,故十界色皆非不作,即中之空假,名为非不来非不去非不生非不作,是心作十界色也。即空假之中,名为非来非去非生非作,是心是十界色也。随于背舍胜处及一切处乃至佛身观中,一一了达一心三观,故名毗婆舍那,此观遍能观穿三惑,遍能观达三谛,遍不分别观与不观,是故亦名一心妙观。二别示二观竟。

经:【善男子!若能习信此二观心者,速得趣会一乘之道,】

疏:二观成胜进竟。

经:【当知如是唯心识观,名为最上智慧之门,所谓能令其心猛利,长信解力,疾入空义,得发无上大菩提心故。】

疏:了知心外无法,而修一心圆顿止观,从五品位,增长信解而登六根净位,则得疾入第一义空,不堕凡夫及二乘地,任运三心圆发,入圆初住,名为无上大菩提心也。初释唯心识观竟。

 

本期视频:

第23
一实二观法门学修群 2022-09-19 学习内容如下:

经:【若学习真如实观者,思惟心性无生无灭,不住见闻觉知,永离一切分别之想。】

疏:前依他性止门,已知一切法唯心想生,唯心生灭,无暂时住,今即因此而入真实性中观门,故云思惟心性无生无灭也。何者,不了法界,似有心生,生时觅之了不可得,则性即无生,既无有生。云何有灭?灭则无心,而心性非无,故无灭也。次入真实性中止门,故云不住见闻觉知,何者?心性虽无生灭,本非色声香味触法,如何可得见闻觉知,设有可见可闻可觉可知,便非心性,以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见心故,又复不得别认不可见闻觉知境界以为心性,故云永离一切分别之想。何者?心性虽复不可见闻觉知,而见闻觉知,体即是心,不可别唤不见不闻不觉不知境界以为心也。

经:【渐渐能过空处,识处,无少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定境界相,得相似空三昧。】

疏:观行位中习此真如实观,直观心性,永离分别,则虽不学次第禅门,自渐能超四空定境,以彼四空定境,皆不能离分别想故,且如入空处定者,必先厌患色笼,修观破色,缘无边空而入于定,定心与彼空处相应,住此觉知,是分别想,非无分别也。次入识处定者,必先厌患虚空,舍空缘识而入于定,定心与彼识处相应,住此觉知,亦是分别,非无分别也。次入无少处定者,亦名无所有处,必先厌患于识,舍识缘无所有而入于定,定心与彼无所有处相应,住此觉知,亦是分别,非无分别也。次入非想非非想处定者,必先厌患无所有处,舍无所有想,缘非想非非想而入于定,定心与彼非想非非想处相应,住此微细觉知,犹复是分别想,非无分别,所以报尽还堕,不证真常也。今修真如实观,永离一切分别之想,所以观行位中,即已善超三有,而得相似空三昧门。

经:【得相似空三昧时,识想受行粗分别相不现在前。从此修学,为善知识大慈悲者守护长养,是故离诸障碍,勤修不废,展转能入心寂三昧。】

疏:既登观行一品,即能圆伏五住烦恼,故心心数粗分别相不现在前,十方诸佛菩萨真善知识,同皆守护,令得长养,乃至能入心寂三昧,由观心性无生无灭而入三昧,故名心寂,心寂则色亦寂矣。初正示观门竟。

 

本期视频:

第24节
一实二观法门学修群 2022-09-20 学习内容如下:

经:【得是三昧已,即复能入一行三昧。入是一行三昧已,见佛无数,发深广行心,住坚信位,所谓于奢摩他、毗婆舍那二种观道,决定信解,能决定向。】

疏:心寂色寂,是五品之终,一行三昧,是十信之始,观行位极,相似解发,故云即复能入也。言一行者,圆信圆解,一行即一切行,一切行即一行,所谓系缘法界,一念法界,法界无外,更无余行,以即空故,名圆圣行,以即假故,名圆梵行及婴病行,以即中故,名圆天行,又事即理故,一心圆具圣梵天行,体即用故,一心圆兴婴儿病行。又入一行三昧,即前所明信奢摩他观心,见佛无数发深广行心,即前所明信毗婆舍那观心,由此一心圆顿止观,住六根净坚信位中,此但名为决定信解,决定能向一乘大菩提心,登圆住也。圆住以上,乃名真实奢摩他毗婆舍那道故。

经:【随所修学世间诸禅三昧之业,无所乐著。乃至遍修一切善根菩提分法,于生死中无所怯畏,不乐二乘。】

疏:圆教坚信位人,仍有二种,一者直修顿观,中中流入,二者或修渐及不定两观,双照二边,虽照二边,恒契中道,故学世间禅三昧时,不同凡夫之著有,修出世间菩提分时,不同二乘之乐空也。二观成胜进竟。

经:【以依能习向二观心最妙巧便,众智所依,行根本故。】

疏:明此真如实观,乃是能向奢摩他毗婆舍那二观心之最妙巧便,依此得成一心三智,故是众智所依,从此发生五行万行,故是行之根本也。二别释二观竟。

经:【复次,修学如上信解者,人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利根,二者钝根。其利根者,先已能知一切外诸境界,唯心所作,虚诳不实,如梦如幻等,决定无有疑虑,阴盖轻微,散乱心少,如是等人,即应学习真如实观。其钝根者,先未能知一切外诸境界,悉唯是心,虚诳不实故,染著情厚,盖障数起,心难调伏,应当先学唯心识观。】

疏:虽依一实境界以修信解,并属圆教名字位人,而此圆人,仍有利钝,若久熏圆解,知境唯心,五浊习轻者,则阴盖轻微,散乱亦少,所以即可体达识心本寂,了知三千宛然即空假中,名为学习真如实观也。若初获圆闻,染情尚厚,五浊习重者,则盖障数起,心难调伏,所以必须照于起心变造十界,知其无不即空假中,名为先学唯心识观也。然钝根之人,不可即修真如实观,而利根之人,不妨亦修唯心识观,但以理摄事,则名真如实观,从事入理,则名唯心识观耳。设欲舍事观理,则既非唯心识观,又非真如实观,所以大乘止观,深诫初心之人,不可越前二性,径依第三性修,但可念念之中三番并学,资成第三番也。准此,则名字位中,止可先习唯心识观,以其未能不起九界心故,观行初品,便可随意修此二观,若起九界心时,则观唯识,若不起九界心时,则观真如,观唯识,则色寂而心亦寂,观真如,则心寂而色亦寂也。初正明二观竟。

 

本期视频:

 

第25节
一实二观法门学修群 2022-09-21 学习内容如下:

经:【若人虽学如是信解,而善根业薄,未能进趣;诸恶烦恼,不得渐伏;其心疑怯,畏堕三恶道,生八难处,畏不常值佛菩萨等,不得供养听受正法;畏菩提行难可成就。有如此疑怖及种种障碍等者,】

疏:虽学如是信解,谓依一实境界而学信解,亦即名字初心人也。净熏习浅,故善根业薄,染熏习厚,故烦恼不伏,此须四句料简,自有善根厚而烦恼薄者,如前即应学习真如实观者是也。自有善根厚而烦恼厚者,如前应当先学唯心识观者是也。若善根虽薄,烦恼亦薄者,事可两向,以烦恼薄故,可习真如实观,以善根薄故,或先学唯心识观也。今为善根薄而烦恼厚者,多疑多障,并不能即修唯心识观,须为别示善巧方便也。

经:【应于一切时一切处,常勤诵念我之名字。】

疏:诸佛菩萨真实功德,通别名号,并由证真实性,称性所成缘起作用,能与众生作增上缘,众生不了,计有心外佛菩萨名,即为净分分别性摄,若知名号,是我自心所现相分,即为净分依他性摄,能于一切时处常勤诵念,勿令间断,则心不散乱,名为妙止,名号历然,名为妙观,便可助显唯心识观,兼有灭障胜功能矣。

 

本期视频:

第26
一实二观法门学修群 2022-09-22 学习内容如下:

经:【若得一心,善根增长,其意猛利。当观我法身,及一切诸佛法身,与己自身,体性平等,无二无别,不生不灭,常乐我净,功德圆满,是可归依。】

疏:若得一心善根增长者,由前一切时处勤念称名,伏除昏散也。昏散既除,意即猛利,堪依一实境界以修信解,观察地藏大士,及一切诸佛,同皆证此现前一念自性清净心如来之藏以为法身,我身亦复全揽自性清净心如来之藏以为其体,迷悟虽殊,性恒平等,生佛唯此一心,故无二,不因迷悟而有隔异,故无别,无始成就,故不生,永永常住,故不灭,无对待,故常,无所受,故乐,无戏论,故我,无所离,故净,性具不可思议无漏清净之业究竟显发,故功德圆满,是则归依大士及佛,全即归依自心,故云自归依佛、自归依法、自归依僧也。除自法外,更于何处别有三宝可归依耶!一切归依三宝,无论达与不达,克实论之,皆是自归依耳。

经:【又复观察己身心相,无常,苦,无我,不净,如幻如化,是可厌离。】

疏:现前一念心性,本与大士诸佛体同,而由无始迷惑,妄认四大为己身相,妄认六尘缘影为己心相,譬如弃海认沤,安得不于常住之中妄见无常,乐中受苦,自在性中,不得自在,清净性中妄成杂染。而此无常苦无我不净之妄身妄心,仍依现前一念心性而起,但如幻化,非别有实,何乃被此虚诳不实身心所惑,而起诸恶烦恼耶。修此厌离,对治分别染著,则能成就二种观道也。二示方便竟。

 

本期视频:

第27
一实二观法门学修群 2022-09-23 学习内容如下:

经:【若能修学如是观者,速得增长净信之心,所有诸障,渐渐损减。何以故?此人名为学习闻我名者,亦能学习闻十方诸佛名者;名为学至心礼拜供养我者,亦能学至心礼拜供养十方诸佛者;名为学闻大乘深经者;名为学执持书写供养恭敬大乘深经者;名为学受持读诵大乘深经者;名为学远离邪见,于深正义中不堕谤者;名为于究竟甚深第一实义中学信解者;名为能除诸罪障者;名为当得无量功德聚者。此人舍身,终不堕恶道、八难之处,还闻正法,习信修行,亦能随愿往生他方净佛国土。】

疏:学如是观,双指法身及厌离观也,现前一念之心,即是依他起性;今观法身,则能显出依他性中圆成实性;复修厌离,则能除灭依他性中遍计执性。由显圆成,则净信增长;由除遍计,则诸障损减也。何以故下,叹其善学,盖我及十方诸佛,不过转灭依他中之遍计,令其净尽;转显依他中之圆成,令其满足,秖此所显圆成实性,名为一体三宝,亦名究竟甚深第一实义,何者?如如之理,名为法宝;如如之智,名为佛宝;理智不二,名为僧宝。满证一体三宝者,名为十方诸佛;分证一体三宝者,名为诸大菩萨;诠显一体三宝者,名为大乘深经;闻此一体三宝而不疑惑,名为闻慧;观察一体三宝而无滞碍,名为思慧;念念觉此一体三宝而无间断,名为修慧。今此行人,既能一心称名,观察法身,厌离妄执,则闻地藏洪名,即为遍闻十方佛名,礼拜供养地藏,即为遍礼遍供十方诸佛。可谓佛不说法,恒闻梵音;口无言声,遍诵众典;手不执卷,常演是经;心不思惟,普照法界矣。有何罪障而不除?有何功德而不满?有何恶趣门而不闭?有何净佛土而不生耶?初现离障缘竟。

经:【复次,若人欲生他方现在净国者,应当随彼世界佛之名字,专意诵念,一心不乱,如上观察者,决定得生彼佛净国,善根增长,速获不退。】

疏:上文既明求离障缘者,修三方便,不惟现离诸障,兼能随愿往生。今更特明求生净土者,若能修三方便,不惟决生净土,亦能现获不退也。专意诵念彼佛名字,令离昏散,即名一心不乱,即是称名方便也。如上观察,即观法身及修厌离二方便也。具三方便,则舍身定生彼国,现在善根增长,速获不退,故知持名有大功德,不可视作浅近法门。

 

本期视频:

第28
一实二观法门学修群 2022-09-24 学习内容如下:

经:【当知如上一心系念思惟诸佛平等法身,一切善根中,其业最胜。所谓勤修习者,渐渐能向一行三昧,若到一行三昧者,则成广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无生法忍。】

疏:依于一实境界以开圆解,知十方佛、我及众生,同一净心为体,是名一心。常勤称念佛之名字,是为系念。观于诸佛法身与己平等,是为思惟诸佛平等法身,此于一切善根,则为最胜。故阿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执持名号,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即得往生。由此执持名号,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故也。上明修二观者,须得色寂心寂三昧,方能入于一行三昧,今即以系念名字而当唯心识观;思惟法身而当真如实观;故即能向一行三昧也。了达一心而持名号,其功若此,奈何弗信。

经:【以能得闻我名字故,亦能得闻十方佛名字故;以能至心礼拜供养我故,亦能至心礼拜供养十方诸佛故。以能得闻大乘深经故,能执持书写供养恭敬大乘深经故,能受持读诵大乘深经故,能于究竟甚深第一实义中不生怖畏,远离诽谤,得正见心,能信解故,决定除灭诸罪障故,现证无量功德聚故。】

疏:谓由圆闻、圆思、圆修,所以能到一行三昧也。闻我名,闻十方佛名,闻大乘深经,即名字位中闻慧也。至心礼拜供养我及诸佛,执持读诵大乘深经,不生怖畏,得正见心,即观行位中思慧也。决定除灭罪障,现证无量功德,即相似位中修慧也。

经:【所以者何?谓无分别菩提心,寂静智现,起发方便业种种愿行故,能闻我名者,谓得决定信利益行故,乃至一切所能者,皆得不退一乘因故。】

疏:无分别菩提心,即信解一实境界之心也。寂静智现,即习信奢摩他观也。起发方便业种种愿行,即习信毗婆舍那观也。由得决定信利益行,方为能闻我名,由得不退一乘因,方为能至心礼拜等一切所能。初叹一心业胜竟。

经:【若杂乱垢心,虽复称诵我之名字,而不名为闻,以不能生决定信解,但获世间善报,不得广大深妙利益。】

疏:不达心外无法,名之为杂。自心还取自心,名之为乱。妄起种种染著,名之为垢,所以虽复称诵,不得为闻。以未闻地藏二字之实义故,地即心地,藏即性藏,心性无二,安得有杂;既本无杂,何由有乱;既已无乱,何得有垢。今彼不达无二心性,所以本无杂乱垢中,妄成杂乱垢障,不闻地藏之圆名也。若于名字位中,圆闻一实境界而生于慧,则心无杂;随于观行位中,圆思唯识真如而生于慧,则心无乱;次于相似位中,圆修一行三昧而生于慧,则心无垢乃成决定信解也。然虽杂乱垢心称诵名字,亦获世间种种善报,所谓现离衰恼,后生人天,渐渐熏习,终成佛道,但现前不能即得广大深妙利益耳。

经:【如是杂乱垢心,随其所修一切诸善,皆不能得深大利益。】

疏:意显若开圆解,则随所修善,皆得大益。所谓圆人受法,无法不圆也。二示二种观道以显圆行竟。

 

本期视频:

第29
一实二观法门学修群 2022-09-25学习内容如下:

经:【善男子!当知如上勤心修学无相禅者,不久能获深大利益,渐次作佛。】

疏:无相禅,即指依于一实境界所修唯识、真如二种观也。此二种观,无生死相,无涅槃相,故名无相。而悉具足止观定慧,故名为禅。梵语禅那,此翻静虑。静即止定,虑即观慧,亦即寂照之异名也。深大利益,意指功德庄严;渐次作佛,意指智慧庄严。又利益约忍,约无间道;作佛约智,约解脱道也。

经:【深大利益者,所谓得入坚信法位,成就信忍故;入坚修位,成就顺忍故;入正真位,成就无生忍故。】

疏:十发趣心,名坚信忍;十长养心,名坚法忍;十金刚心,名坚修忍。今但合称为坚修位。体性十地,名无生忍。分证法身,名入菩萨正位也。然诸经明忍,开合多少不同,大小横竖亦异,今须略辩,以示方隅;复须以义定名,令其不滥,共为三意:一、列名,二、解释,三、结属。一列名者,或明二忍,谓一生忍,二法忍;或明三忍,如此文;或明四忍,谓一伏忍,二顺忍,三无生忍,四寂灭忍;或明五忍,谓加第二信忍;或明六忍,谓加第三和从忍。顺为第四也。二解释者:小乘以耐怨害为生忍,耐勤苦为法忍,非今所用。别教以地前名生忍则浅,地上名法忍则深,亦非所用。圆教明十界假名皆空故为生忍,十界实法皆空,故为法忍;圆观二空,无次第无浅深也。三忍者,别教则十信为信忍,三十心为顺忍,登地为无生忍。圆教则初后皆信实相,悉名信忍;初后皆与实相不相违背,悉名顺忍;初后皆不起二边心,悉名为无生忍也。四忍者,别教则以十信为伏忍,顺忍、无生忍如前说,妙觉名寂灭忍。圆教则从初心至金刚顶,皆悉圆伏五住,皆名伏忍。初后皆悉休息众行,通得名寂灭忍。顺及无生,例如前说也。五忍者,别教以十信初心为伏,后心为信,顺等如前,圆亦如前说也。六忍者,别教则分十住以为和从,十行十向为顺,圆教则始终不乖实相,悉得名和从也。三结属者,今经言局意圆,不论二忍三忍四忍五忍六忍,但取观行位中所有诸忍,束之以为信忍;相似位中所有诸忍,束之以为顺忍;分证乃至极位所有诸忍,束为无生忍也。

经:【又成就信忍者,能作如来种性故;成就顺忍者,能解如来行故;成就无生忍者,得如来业故。】

疏:如来无漏智慧所依妙定,名之为忍。依于此忍,发一切智,作如来种,故名信忍。依于此忍,发道种智,解如来行,故名顺忍。依于此忍而发一切种智,得如来业,名无生忍。非横非竖,可横可竖,竖约三位,横约一心也。初释利益竟。

 

本期视频:

30
一实二观法门学修群 2022-09-26学习内容如下:

经:【渐次作佛者,略说有四种。何等为四?,一者,信满法故作佛。所谓依种性地,决定信诸法不生不灭,清净平等,无可愿求故。二者,解满法故作佛。所谓依解行地,深解法性,知如来业无造无作,于生死涅槃,不起二想,心无所怖故。三者,证满法故作佛。所谓依净心地,以得无分别寂静法智,及不思议自然之业,无求想故。四者,一切功德行满足故作佛。所谓依究竟菩萨地,能除一切诸障,无明梦尽故。】

疏:满法,谓一实境界圆满无分别法也。信满法故,观行即佛;解满法故,相似即佛;证满法故,分证即佛;功德行满足故,究竟即佛。性恒平等,故皆名佛。修分明昧,故说有四。圆家之渐,渐无不圆。天台六即,盖本诸此,除慢除怯,尽美尽善之法门也。二别释竟。

经:【复次,当知,若修学世间有相禅者,有三种。何等为三?一者,无方便信解力故,贪受诸禅三昧功德而生憍慢,为禅所缚,退求世间。二者,无方便信解力故,依禅发起偏厌离行,怖怯生死,退堕二乘。三者,有方便信解力,所谓依止一实境界,习近奢摩他、毗婆舍那二种观道故,能信解一切法唯心想生,如梦如幻等,虽获世间诸禅功德,而不坚著,不复退求三有之果;又信知生死即涅槃故,亦不怖怯,退求二乘。】

疏:上明修出世间无相禅者,速能成就三忍四佛;今简修学世间有相禅者,则有三种差别,欲人先学大乘进趣方便,依于一实境界而修信解,庶不[忏-千+吴]堕世间及二乘也。言有相者,即是十二门禅,所谓四禅、四等、四无色定,皆有境相可攀缘也。贪受诸禅而生憍慢,名增上慢,甫伏欲界思惑,仍起上界思惑,暂离欲缚,仍被禅缚,故遂违远菩提,退求世间色无色界果报乐也。依禅发起偏厌离行者,谓由证得初禅等故,定心观察三界过患,见生死苦,断烦恼集,欣涅槃灭,修永离道,不复发起大悲方便也。若依一实境界以为最初方便,习学奢摩他、毗婆舍那不二止观,则知一切诸法,唯心想生,皆如梦幻,当体不实,何容于此梦幻之法,而生坚著、生怖怯耶?是知无方便信解者,贪著诸禅,则成生死有相;依禅起厌,则成涅槃空相。若有方便信解者,游戏诸禅,禅不能缚,即生死之有;便是实相之有,深观涅槃,亦不取证,即涅槃之空,便是第一义空。实相之有,有无有相;第一义空,空无空相,一一皆成无相禅矣。

 

本期视频:

 

31
一实二观法门学修群 2022-09-27 学习内容如下:

经:【如是修学一切诸禅三昧法者,当知有十种次第相门,具足摄取禅定之业,能令学者成就相应,不错不谬,何等为十:】
疏:此明不论修学无相有相诸禅,并须知此十种相门,方能成就不错谬也。若不得此十门意者,世间初禅,尚难成就,况出世间上上禅耶?若得此十门意,则一切禅定之业,无不具足摄取成就。
经:【一者,摄念方便相;】
疏:此如天台止观所明二十五前方便也,不论修学世、出世禅,并须具之。一、具五缘,二、诃五欲,三、弃五盖,四、调五事,五、行五法。幸自细简摩诃止观、禅波罗蜜等书。
经:【二者,欲住境界相;】
疏:此是内方便之初门,谓或系缘止,或制心止,或体真止(编者注:原文为「正」,误。),必各各有所观境也。
经:【三者,初住境界,分明了了知出、知入相;】
疏:此是内方便中初学安心法也。随所观境不令昏散,坐起则知出相,坐时则知入相。
经:【四者,善住境界得坚固相;】
疏:此是内方便中已得安心法也。且如修安般者,则心善住于出入息;乃至修体真者,则心善住诸法空等。
经:【五者,所作思惟,方便勇猛转求进趣相;】
疏:且如修安般者,已得欲界粗住,转求细住;乃至修体真者,历观诸法无不空也。
经:【六者,渐得调顺,称心喜乐,除疑惑信解,自安慰相;】
疏:且如修安般者,证欲界定觉心明净,与定相应,定法持心,无分散意;乃至修体真者,了了信解诸法本空也。
经:【七者,克获胜进,意所专者,少分相应,觉知利益相;】
疏:且如修安般者,从未到定,泯然虚豁,失于欲界之身,始证初禅八触,或动或痒,或凉或暖,或轻或重,或涩或滑,随发一触,则有十种善法功德相应俱起:一定,二空,三明净,四喜悦,五乐,六善心生,七知见明了,八无累解脱,九境界现前,十心调柔软,故云少分相应觉知利益相也;乃至修体真者,发得初禅,与法空理少得相应,觉知利益也。
经:【八者,转修增明,所习坚固,得胜功德,对治成就相;】
疏:且如修安般者,已发初禅,五支成就,所谓一觉,二观,三喜,四乐,五一心支,不退不转,对治欲散,具足成就初禅功德;乃至修体真者,空理增明,断诸有结也。
经:【九者,随心有所念作,外现功业,如意相应,不错不谬相;】
疏:且如证初禅者,能起二种变化,谓初禅化,欲界化;证二禅者,能起三化;证三禅者,能起四化;证四禅者,能起五化;共名十四变化;乃至证体真者,能起六神通也。
经:【十者,若更异修,依前所得而起方便,次第成就,出入随心,超越自在相;】
疏:且如证初禅者,若更异修四禅、四等、四无色定,并及观练熏修一切诸禅,无不依于所得初禅而起方便,乃可次第成就;既成就已,乃能出入随心,既随心已;乃能超越自在。又如已证体真止者,或更异修方便随缘止,乃至息二边分别止,亦无不依于所得体真止而起方便,乃能次第成就,出入随心,超越自在也。
经:【是名十种次第相门,摄修禅定之业。】
疏:纵令修学唯心识观真如实观出世无相禅者,亦必有此十种次第相门,方获成就,方与奢摩他、毗婆舍那恒得相应,思之思之。二示进趣义竟。

 

本期视频:

 

相关链接:

相关经典: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内学智慧 » 一实二观法门学修群

世界内学智慧学会

英文简称(WEMPA),总部设在香港,是经香港特区政府批准成立的非盈利性质的社会团体。 我们的宗旨是:促进世界各地内学智慧的研修与推广发展,在内学研修的发展方向和内典文化传播方面进行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关于WEMPA联系我们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