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16
速度(字/分钟)
1
倒计时
3
字体颜色
背景颜色
镜像

四念处

 

隋天台山修禅寺智者大师   说

门人章安灌顶大师         记

日本本纯守笃             分科

末学沙门礼贤             会本

 

目录

 

卷第一

卷第二

卷第三

卷第四

 

 

四念处

卷第一

 

隋天台山修禅寺智者大师   说

门人章安灌顶大师         记

日本本纯守笃             分科

末学沙门礼贤             会本

 

○释文大分二,初通叙四教念处说意二,初明实理不可思说三,初总明

一切诸法皆不可思议,不可思想图度,不可言语商略。何以故?言语道断故不可议,心行处灭故不可思。《大经》云:“生生不可说,生不生不可说,不生生不可说,不生不生不可说。”既不可说,亦不可思。

○二别释二,初别示三谛不可说

《大品》云:“色不可说,乃至识不可说;眼不可说,乃至意不可说;色不可说,乃至法不可说;眼界不可说,乃至法界不可说。”当知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皆不可说,此指俗谛不可说也。“四念处不可说,乃至根、力、觉、道皆不可说。须陀洹不可说,乃至阿罗汉亦不可说”,此指真谛不可说。“佛十力不可说,四无畏、十八不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皆不可说”,此指中道第一义谛不可说也。

 

 

○二总叹三谛绝思议

《大论》云:“实法不颠倒,念想观已除,言语法皆灭。无量众罪除,清净心常一,如是尊妙人,则能见般若。”此总指三谛不可思说也。

○三结示二,初提《法华》叹法结显

《法华》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又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当知不可以心思口议,亦不可以无心口思议,不可以有无,不可以非有非无。非方非数,非法非喻,寂然无为。群经之极说,众圣之诚言,深深若此,明明若彼,境智双冥,能所俱寂。

○二寄《净名》入门结显

《净名》诸菩萨以言言于无言,文殊以无言言于无言,净名不以言、不以无言,默然无言,文殊叹曰:“真入不二法门。”当知玄妙玄妙,不可思议复不可思议,但可冥悟,不可以彰辩。

○二明悉檀而可思说二,初征

问:若不可说不可说,何故言满龙宫?若不可思不可思,何故雪山深思此义?

○二答三,初正约四句明说相二,初巧说四句

答:佛常乐寂而哀于蒙,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慈悲权巧,指画虚空,撝方示月,作种种说。或作生生说,或作生不生说,或作不生生说,或作不生不生说。

○二四门四悉

若作生生说时,又非一种,或作有说,或作无说,或作亦有亦无说,或作非有非无说。引诸根性,从四方门入清凉池,闻悦、善生、恶亡、理显,得四利益。余三句亦如是。

○二重约因果辨说相三,初引诸经点示

欲令此义明了,更引诸经。《大经》名“诸佛法界”,佛即果人,法界即果法,于无果中而作果说。《大品》云:“诸法实相慧,名摩诃般若。”此慧有能度、所度,今取能度名般若,于无因中而作因说。《大集》云:“菩萨观一切法平等,众生性同涅槃性。”若观平等,即因也;同涅槃,即果也,此约亦因亦果说也。《华严》云:“游心法界如虚空,则知诸佛之境界。”游心即因,佛境界即果,如前说。《法华》云:“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此即非因非果说也。

○二明作四说意

法门甚众,“广说令智退,略则义不周,我今处中说”。方则四句,略则因果。闻而修行,名之为因;与法相应,名之为果。约果更修,故言因因;从因又得果,故言果果。若初若后,究竟寂灭,故言非因非果。

○三释显门悉益

初生生四门,亦作因果四说;乃至不生不生亦作四门,门门亦作因果之说。一一说中悦种种众生,立种种善根,治种种罪垢,从于种种入第一义。故初中后,重说无咎。说即是教,禀教修观,以修观故,名修四念处。此义广,可思之。

○三略叙佛化定所从二,初揭化意叙顿渐二,初顿说

元佛出世,为一大事因缘,开发众生诸觉宝藏。譬如日出,先照高山,先喜、先利、先治、先益。《大经》云:“若欲盛贮,先用完净;若欲耕垦,先种肥良;若欲乘御,先驾调壮;若欲教诏,先教孝明。”斯皆积习深厚,烦恼障薄,先闻雷震,先沐甘雨,先出笼樊,先获正观。皆由往昔数数勤修,今世道成,最初四益。

 

○二渐化

其未度者,更设方便而涂熨之。隐其无量神德,以贫所乐法趣波罗奈,“便有涅槃音,法僧差别名”,则是从顿次渐,而调熟之。

○二定所从开章段

今从此义,粗为四说。说即是教,依教修观,即是四种四念处,所谓生生四念处,乃至不生不生四念处,亦名三藏、通、别、圆四念处。

○二别释四教念处观法四,初三藏念处观二,初开章

若三藏四念处,更为三,大意、五停、四念。

○二随释三,初明大意二,初略释教名二,初释三字

所言三者,其义有八,谓理、教、智、断、行、位、因、果。理三者,声闻谓理在正使外,缘觉谓理在习气外,菩萨谓理在正习外,三人出三种外,方乃见理,故言理三也;教三者,声闻禀四谛,缘觉禀十二缘,菩萨禀六度;声闻修总相智,缘觉修别相智,菩萨修总别智;声闻断正,缘觉断习,菩萨断正习;声闻为自修戒定慧,缘觉为自修乐独善寂,菩萨为众生修六度五通;声闻住学无学,缘觉住无学,菩萨三僧祇登道场;声闻带果行因,缘觉望果行因,菩萨伏惑行因;声闻断正,如烧木为炭,缘觉断习,如烧木为灰,菩萨正习尽,如烧木无灰炭。具此八三,故言三也。

○二释藏字二,初释义

藏者,谓修多罗藏、毘尼藏、阿毘昙藏。修多罗藏,谓四《阿含》,《增一阿含》说人天因果,《长阿含》破邪见,《杂阿含》明诸禅法,《中阿含》明诸深义,具如彼(云云);毘尼藏明持犯轻重,如《律藏》中说;阿毘昙藏名无比分别,无比分别(云云)

○二引证

《大经》云:“此是契经甚深之义,此是戒律轻重之义,此是阿毘昙分别法句。”皆佛自释三藏名也,今不具论。

○二释念处意二,初引教略立

然佛临涅槃,阿难心没忧海,阿楼驮语云:“汝持佛法人,应问将来事,云何啼哭?”阿难即醒悟,乃问四事,佛皆具答,今出其二:“比丘当依四念处行道,依波罗提木叉住。”

○二从要释旨二,初释依木叉住二,初通叙客旧三学二,初叙旧

木叉有二,一旧,二客。旧又二,一邪,二正。正谓十善,邪谓鷄狗牛马等(云云)。定有二,一旧,二客。旧又二,一正,二邪。正谓三四十二,邪谓邪禅鬼定等(云云)。慧有二,一旧,二客。旧又二,一正,二邪。正谓识因识果,邪谓拨无因果。三种旧邪,堕三恶道,佛弃而不用。三种旧正,升三善道,佛会而取之。

○二明客

更说三种客法:客戒者,谓三归、五戒、二百五十等;客定者,谓九想、八背等;客慧者,谓四谛智也。

○二正释木叉名体二,初释戒为师

佛之遗嘱,以戒为师。师训七支,弟子奉行,莫令污染。仁让贞信,和雅真正,战战兢兢,动静和谐,故言以戒为师也。

○二释依而住二,初就恶保脱释

依木叉住者,木叉名保得解脱。若依木叉住者,保脱世间热恼。所谓居家逼迫,牢狱热恼;妻子榔档,系缚热恼;财业产货,怨贼热恼;王难逼迫,水火热恼。若依木叉,保脱如此热恼也。

○二约善保住释

又复住者,未来住安乐之处也。若能住戒者,不耐恶声,惟欣善法,未来保住四天王住处也;若住戒者,则是供养三宝,供养父母,未来保住三十三天也;若住戒者,能发麤住,保得住于炎摩天住处也;若住戒者,能发细住,保住兜率陀天;若持戒者,能得欲界定,保住自在天;若住戒者,能发未来禅,保住他化自在天;若持戒者,能发四禅、四空,保得住于色无色界诸天住处也,是名依波罗提木叉住也。

○二释依念处行二,初明辨失显得

依念处行道者,若无念处慧,一切行法皆非佛法,非行道人。皆空剃头如放牧者;空着染衣,如木头旛;虽执鉢锡,如病人乞具;虽读诵经书,如盲人诵赋;虽复礼拜,如碓上下;虽复坐禅,如树木叶;虽复兴造,媒衒客作。种树贸易,沈沦生死,蚕茧自缚,无解脱期。舍身命财,但得名施,非波罗蜜;虽复持戒,不免鷄狗;虽复精进精进无绣媚;虽复坐禅,如彼株杌;虽复知解,狂颠智慧。常在此岸,不到彼岸,不降爱见,不破取相。不得入道品,非贤圣位,不成四枯树,非波罗蜜。何以故?无念慧故,以念慧能破邪显正。

○二明对破功能三,初引经明能破所破

《大经》云:“旧医乳药,其实是毒。如虫食木,偶成字耳,是虫不知是字非字。更有新医从远方来,晓八种术,谓四枯四荣,以新四枯破其旧乳。”《法华》亦云:“大火从四面起。”即斯例也。

○二叙所破斜执二,初正释三,初叙一切智外道三,初广明世性

执倒略有三种,一、一切智六师,故六臣白王:“我师是一切智,王若见者,罪垢消灭。”此执世性也《大论》云:“得宿命智,见八万劫事,过是已不复能知。但见初受胎身中阴之识,而自思惟:‘此识不应无因缘。’忆想分别:‘有法名世性,非五情所知,极微细故。’于世性冥初生觉,觉即中阴识;从觉生我;从我生五尘,谓色、声、香、味、触;从声尘生空大,从声、触生风大,从色、声、触生火大,从色、声、触、味生水大,从色、声、触、味、香生地大;从空生耳根,从风生身根,从火生眼根,从水生舌根,从地生鼻根。如是渐渐从细至麤,还从麤至细。譬如泥丸中具有瓶盆等性,瓶盆等破还为泥,都无所失。世性是常,无所从来,此僧佉所执也。”

○二略列余计

“复有执微尘,微尘常不可破,至微细故。但待罪福因缘,因缘和合故有身,若天、人、地狱等。以父母故,罪福尽则散坏。复有执自然为世界始,贫富贵贱,非愿行所得。复有人言:天主是世界主,始造吉凶,灭时还天摄取。复有人言:世世受苦乐尽,自到边。譬如山上投缕丸,尽自止。受罪福,命归于尽。”

○三结判斜执

是诸邪外,皆于禅定知见,不从他闻,亦不从韦陀中闻,执此明利,故云“是事实,余妄语”,即此意也。复计自在天,复计父母等,皆是一切智之执也。

○二叙神通外道

二者神通,六师修得五通,停河在耳十二年,变释为羊,千根在体,毘富罗城变为卤土等是也。

○三叙韦陀外道

三者韦陀,六师解星文地理、十八《大经》,知吉凶等是也。

○二略判

虽知世性,无神通,是小;知世性、通,是次;知三种备足,是大六师。

○三明能破念处二,初正明对破二,初总标

《阿毘昙》中明三种念处,谓性、共、缘,对破此三外道。

○二别释三,初性念破一切智

有人释性念处,谓观无生浅,名为生;深细观无生,见细法皆生死苦谛,名性念处。有人专用慧数,缘无生空理,发真断结,得慧解脱罗汉,对破邪因缘、无因缘颠倒执性,一切智外道也。

○二共念破神通

共念处者,以禅定助道,正助合修,亦名事理共观,发得无漏三明、六通、八解,成俱解脱罗汉,对破根本爱慢,得五通外道也。

○三缘念破韦陀

缘念处者,缘佛三藏十二部文言,及一切世间名字,所缘处广。非如支佛出无佛世,不禀声教,但作神通以悦众生,不能说法。缘念处人,了达根性,善知四辩,堪集法藏,成无疑大罗汉,对破世间韦陀,星文地理文字鄙狭。

○二结示劝修

当知邪正真伪,犹金比铁,萤日迹海。故《大经》云:“于诸想中,无常为最;于诸耕中,秋耕为最;于诸迹中,象迹为最。”无常譬性,耕譬神通,迹譬文字也。经云:“诸优婆塞善解诸法对治之门,所谓常无常等。”故知心行理外,未入正真。破邪之义,可解。

○二明五停三,初标示摄法三,初标列

二明五停心者,谓数息、不净、慈心、界方便、因缘观也。

○二示意

停名停住,行人闻生灭四谛,发心观苦谛,欲出生死,为烦恼风摇动,慧灯照境不了,为除此障,修五停心。

○三摄法

息门有数、随、观等,不净门有九想、八背等,慈心、界方便、十二因缘皆如《禅门》中广说,今不委论。

 

○二略释行相二,初明治相

此五停门复有五意,谓对、转、不转、兼、亦对亦转亦不转亦兼。对者,数息对觉观,不净对贪欲,慈心对瞋恚,方便对我,因缘对痴。对治若成,烦恼不起,又发禅定。禅定持心,安隐出入,故云五停心也。心既调定,乃可习观。若对治未益,更须用后四种治之。

○二示治益

行者善用四随,巧修五治,烦恼不能障,观心停住,即入初贤位,具如《禅门》广说。

○三问答料简三,初辨念佛停心废立二,初问

问:此中何不用念佛停心

 

○二答

答:作五度门则不用,作六度门即须用,因缘对等分,念佛对逼迫障(云云)。

○二简贤名是非得失二,初问

问:停心得住名初贤者,今人数息,或得不净,或二三四五,是为贤不?

○二答二,初直斥邪滥

答:若以爱见心修禅,乃至非想,尚非初贤,况数息、不净乃发浅法而名为贤耶?经说多修福德名为愚,多修智慧名为狂,岂可以狂愚为贤?

○二四句拣判

旧云:隣圣为贤。此语太高,今言善直曰贤。应作四句,一随爱见、破戒、乱心,此非直非善,如无目无足,不能入清凉池;二持戒、修禅而生邪见,此善而不直,亦不名贤,如有足无目,亦不能入清凉池;三信心正见而破戒、心乱,此直而不善,亦非是贤,如有目无足,不能入清凉池;四信解正智,得佛教意,持戒清净,修安般、不净等观,心得停住,名直名善,有目有足,能入清凉池。是四初贤,善直义成也。

○三简显教意之得不二,初问

问:云何名得佛教意?

○二答

答:《中论》云:“佛去世后,像法中人,人根转钝,深着诸法,求十二因缘、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决定相,但著文字,此不知佛意。”佛意者,生生不可说;有因缘故,作生生说,令物离生死,得涅槃。若著文字,兴毁诤竞,则三界火猛,不得佛意,非贤人也(云云)。

○三释念处三,初释通名二,初略释名

三释四念处,四者,数也;念者,观慧也;处者,境也。

○二辨四数二,初正辨四数

数有开合,若迷心不迷色,则数为五阴;若迷色不迷心,则数为十二入;若俱迷者,则数为十八界,如《毘婆沙》也(云云)。今言四者,人于五阴起四倒,于色多起净倒,于受多起乐倒,于想、行多起我倒,于心多起常倒。举四倒,故言四也。

○二兼明次第

若相生次第,应言识、受、想、行、色;若麤细次第者,应言色、行、想、受、识。今从语便,故言身、受、心、法。文从起倒,多如前说。

 

○二示要意二,初明十乘二,初明十观二,初别辨十,初正因缘境

然三藏要意,正厌生死,欣入涅槃,须信解正因缘,三世、二世、一世十二因缘。因缘支是四谛,无明、行、爱、取、有是集谛,五果是苦谛,知苦断集是道谛,无集苦是灭谛。识此无明、老死,破外人邪、无因缘生一切法种种颠倒,不随虚想邪僻,深信正因缘也。

○二真正发心

二真正发心者,惊觉无常之火烧诸世间,一心求出,剎那不懈,莫念名利。如麞在围,跳透求脱;似犊失母,惆慞呜呼。修习禅慧,如救头然(云云)。

○三巧修定慧

三巧修定慧,出世之行,欲界乱心如风中灯,是故依静求定。若定无慧,如暗中无所见。巧修二法,如二手互相揩摩,亦如乘马,亦爱亦策。善用四随,信法两行,八句得所(云云)。

○四破法遍

四破法遍者,观因缘生灭,破一切爱见戏论诸法遍。知一一爱见中有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以其药去病除(云云)。

 

○五善知通塞

五善知通塞者,知一切爱见之法皆有道灭之理名通,悉有苦集名为塞。

○六善修道品

六善修道品者,于诸见动而修念处。若别若总,乃至三解脱门(云云)。

○七善修助道

七善修助道,即是五停心、共念、缘念,六番观禅,谓八念、九想、十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等也。

○八善知次位

八善知次位者,善识七贤位,不叨滥增上慢,成惭愧有羞僧。内外明照,善识邪正、佛法非佛法,破诸邪外也。

○九能安忍

九安忍强软两贼,外则眷属,恶名秽称,若不忍者,则为所坏。内忍种种证得诸禅,着则生爱,为软贼所坏;境界逼迫,是强贼也。

○十无法爱

十顺道法爱不生,发外凡、内凡种种顺道善法,心不爱着也。是为要意(云云)。

○二结意

末代求声闻人,知此十法分明,不著文字戏论。内有智性,求于圣道,厌患三界,修五停心,入初贤位,即是善知佛教。

○二辨十境

发种种诸禅境,或有增益触,或有增病触,或有二十种坏禅触,或有十种成禅觉。行者因停心故,得欲界定,或得对治心,在静中功德法门起,即便观之。观之略为十,一阴界入境,乃至第十菩萨境。自有行人,或次第,或不次第,或是善,或是邪。今作十双料简,一次第不次第,乃至第十三障四魔。次第者,如上。不次第者,不如上,别有所出(云云)。

○二辨六即

问:大乘生死即涅槃,得有理即,乃至六即之义,三藏亦得作六即不?答:欲作亦得。三乘同有偏真之理,是理即;三藏中习学名相语言,是名字即;五停心、别相、总相念处,是观行即;四善根,是相似即;苦忍真明,至第九无碍道,是分真即;至佛三十四心断烦恼及习,是究竟即(云云)。

○三明观法二,初大师正说二,初广释二,初标

已知三藏要意,须识三人念处不同。

○二释三,初声闻念处二,初明观二,初开章

先明声闻别四念处,后说总四念处。

○二随释二,初约爱使为观三,初性念处观二,初明观法二,初别相念处三,初标

别者,身、受、心、法也。

○二释四,初观身不净二,初立境

云何观身?一切色法名之为身,内身、外身、内外身。己名内身,眷属及他名外身,若己若他名内外身。

○二明观三,初讨因标果

此三种色,皆从前世不净业生。前世不畏生死,不厌系缚,不欣解脱,不尚涅槃,于四圣谛了无愿乐,种颠倒业。业缚于识,将入母胎,则有五种不净,谓生处、种子、相、性、究竟。

○二释五不净五,初生处不净

生处者,女人之体是不净聚,虫脓秽恶,合集成立,筋缠血涂,皮裹其上。如彼土壁,假以泥治,虚庄粉墡。经十月日,二藏间夹,窄隘如狱。《释论》云:“此身非莲华,亦不由栴檀,粪秽所长养,但从尿道出(云云)。”

 

○二种子不净

种子不净者,揽于遗体赤白二渧,于中而住,是识随母气息,是为受身最初种子不净也。

○三相不净

相不净者,头等六分,从首至足,纯是秽物。譬如死狗,尽海水洗,洗死尸尽,唯余一尘,一尘亦臭。犹如粪秽,多少俱臭。从头至足,皆不净相也。

○四性不净

性不净者,根本从秽业生,托于秽物长养,其性自尔,不可改变。身中有三十六物,内有十二名性不净,外有十二名相不净,中有十二通于相性(云云)。

○五究竟不净

究竟不净者,业尽报终,捐弃冢间,如朽败木。大小不净盈流于外,体生诸虫唼食其肉,狐狼鵄鹫啄裂其外,尚不可眼见耳闻,况鼻齅耽湎?

 

 

○三结过自责

毘昙偈云:“是身不净相,真实性常空。”其始终麤细,过患若此。而言净者,是大颠倒,如狂如醉,如痴小儿捉粪唼噉,是何可耻(云云)!

○二观受是苦二,初所观

受念处者,领纳名受,有内受、外受、内外受。缘内名内受,缘外名外受,缘内外名内外受。又意根受名内受,五根受名外受,六根受名内外受。于一一根有顺受、违受、不违不顺受,于顺生乐受,于违生苦受,于不违不顺生不苦不乐受;于六根即有十八受;根尘能所,合三十六受;约三世,有百八受。

○二能观

诸受皆苦:乐受是坏苦,苦受是苦苦,不乐不苦受是行苦。诸受麤细,无不是苦。如食有毒,食消则苦,乐受坏则苦。如搔疥,初美后苦,乐受坏苦,亦复如是。余两苦,可知(云云)。

○三观心无常二,初对辨前后

心念处者,若依麤细,应先法念处;今依说便,明心念处。

 

○二正明境观

心者心王,异乎木石。心例上有内心、外心、内外心。心王不住,体性流动,若麤若细,若内若外,皆悉无常,无奢无促。今日虽存,明亦难保。一比丘不保七月,乃至不保一日,佛诃:“皆懈怠。”一比丘言:“出息不保入息。”佛言:“善哉。”剎那,促时无常;老死至近,是一期无常;佛法欲灭,是转变无常。山水溜斵石光,若不及时,后悔无益(云云)。

○四观法无我二,初所观

法念处者,法名轨则,有善法、恶法、无记法。人皆约法计我,我能行善、行恶、行无记。若于心王计我,已属心念处摄;若于心数计我,从九心数,一切善数、恶数、通大地数,并属行阴法念处摄。

 

○二能观二,初正明无我观

此等法中求我,决不可得,龟毛兔角,但有名字,实不可得。若善法是我,恶法应无我;若恶法有我,善法应无我,又恶法是我,何容为恶自害?若无记是我者,无记不能起业,但名因等起,因此无记,起善起恶,善恶业尚非我,因等起何得是我?当知皆无有我,但是行阴。故经云:“起唯法起,灭唯法灭。”但是阴法起灭,无人、无我、众生、寿命。虽有法起,亦是颠倒。颠倒者,即是身边二见,名为污秽五阴。无记亦是污秽五阴,无记缘报法起,故皆无我也。

○二辨王数同异

虽心王、心数同时俱起,用有强弱。若心强,属心念处;若数强,属法念处。《释论》云:“觉观虽同时,觉时观不明了,观时觉不明了,故分觉观之异。”今心念、法念,逐其强弱,亦复如是。如是善恶等法,求我不可得,故名法念处也。

○三结

说别相念处竟。

○二总相念处

总相念处者,缘一境,总为四观。此中应四句料简,谓境观俱别、境观俱总、境别观总、观别境总。初是别观四念处,后三句是总四念处也。略说如此。

○二明功能二,初伤凡夫四倒之失

夫一切众生,生死流转,皆由颠倒。颠倒纵横,如猪嗜粪,肉肥内饱,外油祖父之铠(云云),斯甚惑矣!似鱼吞钩,如蛾赴火,以苦舍苦,斯甚惑矣!掣电野马,水泡石火,以无常为常,斯甚惑矣!兔角龟毛,黄门子,石女儿,无人谓有人,无物谓有物,斯惑甚矣!

○二明念处谛观之益

今以念处智慧破之,知身受心法,是知苦;不起倒惑,是知集;厌苦息集,是修道;苦集寂然,是知灭。《大经》云:“我昔与汝等,不见四真谛,是故久流转,生死大苦海。若能见四谛,即得断生死,生有既已尽,更不受诸有。”《中论》云:“能观身,破二十种身见,得须陀洹。”观身,是知苦;身见不起,是无集;破二十种身见,是有得道;得须陀洹,是证灭。经论孱同,当知念处之慧有大利益(云云)。

○二共念处观三,初显示共义

共念处观者,《大论》云:“观身为首,因缘生道,若有漏,若无漏。受、心、法念处亦如是。”道从因缘生,即是共义。观身为首,共三四十二,即是有漏生也;共八背、八胜、十一切处,即是共无漏生也。南岳师云:“九想、八背诸对治,助开三脱门,故名共念处也。”经云:“亦当念空法,修心观不净”,即此意也(云云)。

○二正明修证

《毘昙》有门观生空,名为空法。修心不净,从不坏内外色,以不净心观之,名初背舍。若内外色,增广一村,乃至多村,一禽兽乃至一切飞鸟走兽,悉皆不净,是名大不净。若内无色相,以不净心观外色,入二背舍,乃至八背舍、八胜、一切处、九次第、师子奋迅、超越。欲界、初禅皆不净,破净颠倒,以事助道,故名共念处。发真之时,理慧成就,事定具足,三明六通,俱解脱罗汉,堪可结集法藏,破神通外道。

○三助证共义

有人经云:“非禅不慧。”从五停禅生四念处,发闻慧也。若“非慧不禅”者,此从四念处生四如意足也。私谓:此禅及慧共修证,共修念处应便也。

○三缘念处观

缘念处者,《大论》云:“一切色法名身,一入及十入少分既是色,色属身也;六受为受;六识为心;想、行两阴及无为法名法。”通一切境界,皆名缘念处观。有人言:“十二因缘境,慈悲皆缘,名缘念处。”南岳师云:“教所诠一切入界、事理名义、言语音辞、因果体用,观达无碍,能生四辩。”于一切色,心无所碍,成无疑解脱罗汉,破韦陀外道。

○二约破见修观二,初结前生后

齐此约爱使为观意,次破见惑明三种念处者。

○二正释观法二,初别相念处三,初广明性念处观二,初简辨境观二,初引教标邪正

《大论》云:“真空人亦破一切法,邪见人亦破一切法,云何有异?答:邪见有三种,一破因不破果,二因果俱破,三破因果又破一切法。瞋处生瞋,爱处生爱,痴处生痴,是为邪见。真空人破诸法,瞋、爱、痴处不生,以此为异(云云)。”

○二寄破示正观三,初叙古判非

有人破空有两门云:“道非有无,毕竟不可说。”今问:空有是断常者,此则瞋处生瞋,同彼外道;毕竟不可说者,此则亦爱处生爱,过同邪见,又是自然计耳。

○二依经立句

经言:“于诸见不动,而修三十七品。”此应作四句,动修、不动修、亦动亦不动修、非动非不动修。四句对四门:皆动修是析法道品,四句皆不动修是体法道品。

○三结句责非

若论见者,四句皆见,云何弃两云是断常,取一句言是清净?若论修道品,四句皆得修,云何言一句是修道,两句非修道?若识四句皆是身边五阴,身边五阴即有集。既识苦集,即可修于道品。若不识四句,身、边、戒取、邪、疑者,不知苦集,即是愚痴,与长爪何异

○二正明修观

《大品》云:“色若麤若细,若常无常,乃至非常非无常,是见皆依色起。若起我见,若麤若细,若常若无常,乃至非常非无常,是见皆依色起,即是身见。受、心、法亦如是。”常见有三假,一假有四句,三假十二句;四假则有四十八句;能所合九十六句;受、心、法一一皆有九十六句。

 

○二略例余二念处

观性念既尔,共念、缘念亦如是。

○三结明得失邪正二,初明观成得失

若阿毘昙人,善识见有中六因、四缘,因缘无性无常,生灭四谛可得道,能破六十二见。若《成论》见空,善识见空中四缘,三假四谛,能破六十二见。见有、见空俱得道,即是“于诸见不动而修三十七品”,成四枯念处。若不识者,只是有见、空见,都未入贤,况于圣位?设极修善,只得人天。若复为恶,三途是宅,佛法无分。

○二明结观伤叹

当知四念处观,邪正分门。若得四念处,一切法正;若不得者,一切法邪。今时行人,不识此意,悲痛奚言?若值众师,广听多论,无能了者,尚不成四枯,岂得四荣?可悲转深(云云)。

○二总相念处二,初正明总相观二,初立句简别

总四念处者,有人言:共念处即总相念处。今谓:不尔,应作四句分别,前已说,今更叙。一境别观别,二境别而观总,三境总而观别,四观总境亦总。境观别者,正是别相性念处;次境别观总、观别境总,此二是总相四念处之方便;四境观俱总,是总相四念处。

○二略点正观

若作一身念处观,或总二阴,乃至总五阴,是名境观俱总也。受、心、法念处,亦复如是。总相缘念处、总相共念处,亦如是,类之可解。

○二明进修后品二,初正明修证

若解前方便者,入总相念处,修总相正勤、如意、根、力、觉、道,类前可解,总相法深细为异耳。若安隐八正道中行,能观四谛,生暖法。故《大论》云:“八正道中行,得善有漏五阴,名为暖法。”当知有方便者,即得三十七品也。

○二简漏无漏

问:八正、七觉是修道,今何得四念处中说耶?答:《萨婆多》云:“八正在前,七觉在后,决定是无漏。若七觉在前,八正在后,通有漏无漏也。”

○二结位

此三贤人,并名干慧地,未证善有漏五阴相似之理,定水未霑,名干;既有观行,能伏诸见,故名为慧;住持生善法,名之为地。故名干慧地,亦名外凡位(云云)。

○二支佛念处四,初释名二,初据《智论》明大小二,初翻名标类

次明支佛观者,佛者,此间名觉,觉有二种,有独觉、缘觉,俱有小大。

○二明小辟支迦罗

小者,在人中生,是时无佛,自能得须陀洹,七生又满,不受八生,自性成道,是人不名为佛,亦非罗汉。论其道力,不如舍利弗,而诸大罗汉呼此为小辟支迦罗。

○二明大辟支迦罗

大者,于二百劫行行,三多倍隆,智慧又强,得三十二相,或三十一相,或三十、二十九,乃至一相。于九种罗汉胜,于总相、别相能知能入,久修习空,常乐独处,是名大辟支迦罗。

○二约因缘判大小二,初正判大小

皆历三种因缘十种十二因缘,分别大小。若闻因缘,修性念处,观十二因缘,善根淳熟,因于远离,自然独觉,成小迦罗;若修共念处、缘念处,事理善根淳熟,独觉自悟,具足三明、八解、六通,成大迦罗。

○二简佛世缘觉

若闻生灭十二因缘,即发四辩,在声闻数中。故经云:“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法华》云:“若人有福,曾供养佛,志求胜法,为说缘觉”也。

○二明观二,初广明性念处观二,初属爱十二因缘二,初开章

次论十二因缘观者,初从爱支为首,一推寻,二观破。

 

○二随释二,初推寻三,初明投足

推寻者,是人闻正因缘生灭之法,信解分明,知一切属爱烦恼皆是十二因缘。观之入空,息心达本源,求自然慧,乐独善寂。修五停心,得诸禅定,于定中知属爱烦恼即是无明。逆顺推寻,见十二因缘。

○二明修观

推此贪爱,因何而生?即知此贪,因受而生。受因何生?即知因触。触因六入,六入因名色,名色因识,识因行,行因无明,无明因过去一切烦恼。又顺推:此爱能生取,取生有,有生未来二十五有生、死,因生有老,忧悲苦聚,输回无际。

○三明功能

若因停心,入深禅定,如是逆寻,或见歌罗逻初受身,乃至见过去身起业烦恼时,乃至二生、十生、百生,千万无量世界;顺推寻取有,若因禅定之力,或见未来一生,乃至十生、百千无量生。若见过去、未来事,其心悲喜,道心精进,转复增盛。

○二观破三,初标

二、观破属爱十二因缘者,即是性念处历别观十二缘也。性念处,如前说。

 

○二释

观爱即是污秽五阴,性四念处;若观受、触、六入、名色,即是果报无记五阴,性四念处;若观无明,即过去污秽烦恼五阴,性四念处;若观于取,即是污秽烦恼五阴,性四念处;若观于有,即善不善五阴,性四念处;若观未来生、死,即果报生死无记,性四念处。是名逆顺观察,破四颠倒。颠倒灭是无明灭,一切烦恼,行乃至老死忧悲苦灭。

○三结

是名用性念处历别观爱烦恼十二缘观也。

○二属见十二因缘二,初明正观二,初开章

二明破属见十二缘,又二,一推寻,二观破。

○二随释二,初推寻二,初通明见相

寻者,若见神及世间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是则现在生身边四见。因此身边四见,生十四难、六十二见

○二别推因缘

此身边四见即四取,逆顺寻此四取因四爱,四爱因四受,四受因四触,四触因四入,四入因四名色,四名色因四识,四识因四行,四行因四无明。复顺寻四取,四取生四有,四有生一切二十五有生死忧悲苦聚。若深识见惑,过去、未来生事,如前说(云云)。

○二观破二,初见道用观

二明性念处观破四取身边四见,如是次第,乃至无明,破过去如去、不如去、亦如去亦不如去、非如去非不如去,身边二见污秽五阴也。又顺观四取,乃至未来生、老死,破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非有边非无边,身边二见污秽五阴。能如是用性念处,破三世身边二见四见,即破十四难、六十二见,一切属见烦恼一时皆灭,则无明灭,乃至老死灭。

○二修道用观

属见烦恼既灭,即还用前观爱十二因缘性念处观,破欲爱、色、无色爱,三界烦恼道、业道,名有余涅槃;若苦道灭,即是无余涅槃。是名性念处智慧,观十二因缘入涅槃也。

○二示要意二,初证破惑见理之功

经云:“十二因缘,其义甚深,难解难知。”佛说《涅槃》时,有外道名富那,问:“云何令我知神及世间常,乃至非常非无常?”佛答:“汝能毕故不造新,即能知神及世间常、无常,乃至非常非无常。”梵志悟解,求索出家,为佛弟子。又《中论》明声闻经入第一义,并约观十二因缘,破六十二见,入第一义。若深得此意,不止破外道。

○二明行者得失所由

若佛弟子学问坐禅,发种种见,取诤论,起烦恼,作二十五有生死业,皆是属见烦恼十二因缘。若觉知者,能用性念处检校,即得解脱。其迷此者,流转生死,无有边际。故《中论》云:“真法及说者,听众难得故,如是则生死,非有边非无边。”

○二略例余二念处

共念处、缘念处观十二因缘,类前可知。

○三料简五,初料简须闻法

问:宿世自然能悟,何须佛说?答:闻说疾得,不说未悟。譬如果熟,虽自应落,急摇即堕。

○二料简不制果

问:支佛何不制果?答:声闻钝,故制果;支佛利,久习智慧,不须制果。譬如二人共行,身羸,须止息处;身强者直到,故不制果。复次总相断结,智慧麤故,但除正使,名声闻;若别相智慧细,侵习气,名支佛。复次声闻钝,先观苦谛;缘觉利故,先观集。

○三料简总别胜劣

问:声闻亦别相为麤,总相故为胜,今那得总相故为麤,别相为胜?答:若前四谛中,明别相是麤;今历别十二因缘,故别为胜也。复次声闻禅定力浅,天眼但见小千;支佛久植,定力深,天眼过三千,见他方世界。

○四料简方便道

问:支佛乘何故无方便道?答:支佛根利,未值佛,已悟道,何须前方便入道耶?

○五料简受戒事二,初第一料简

问:支佛自悟,得道共戒,更须受戒不?答:若发无作,未必更受。

○二第二料简

若尔,小罗汉沙弥,应不受戒耶?答:受者和僧耳。

○四结门

今三藏有门缘觉,观十二缘,破属爱见,观门不具足说之。若行者,自善思之。余三门,例可见

○三菩萨念处三,初略明行位

三明菩萨异凡圣,异圣则四弘誓愿,异凡行六度行也。二乘断烦恼证真,菩萨不断惑不入真,故异圣人也;凡夫任烦恼流,菩萨降烦恼,伏生死,作佛事,故与凡夫异也。

○二释念处观二,初总明自修调他

于檀中修性念处观,不与二乘断烦恼证真同,亦不与凡夫随生死流转同。伏烦恼,住下忍中修檀,学一切世智,调熟众生。

○二别破爱见二惑二,初破爱使二,初明正慧治六蔽

若人为贪,应堕地狱,菩萨于念处行檀,破贪蔽,令脱地狱苦;若众生破戒,应堕地狱,菩萨修尸,令脱地狱;若众生多瞋,应堕地狱,菩萨修羼破之,令脱地狱;若众生多怠,应堕地狱,菩萨行毘离耶破之,令脱地狱;若众生乱想,应堕地狱,菩萨修禅破之,自行、教他、赞叹行者、行法等,上四下一,皆如是;菩萨修念处观,乃至行般若波罗蜜,破一切众生爱烦恼,贪着果报,作二十五有业,受生死苦果。

○二明念处成法门三,初成四谛法门

菩萨修三种念处,破六蔽属爱二十五有因,即是拔苦;令修三种念处,即是道,是名与乐。

○二成六度法门

修性念处,成四波罗蜜;修共念处,成禅波罗蜜;修缘念处,成般若波罗蜜。前四度修性,力弱不成,更修共念处,成破爱也。

○三成四弘誓愿

又修性念处故,为成大悲拔苦;修共念处,为成大慈与乐;修缘念处,为双成两誓愿也。

○二破见惑二,初正明破见观

第二破属见烦恼,若众生谓此贪心有、无,乃至非有非无,菩萨尔时修念处行檀,破有见中三假、无见中三假,乃至非有非无中三假,自、他、共、无因,四十八句;若有众生,谓此破戒心有、无,乃至非有非无,菩萨修性念处行尸,破有见乃至非有非无见中三假;众生谓此瞋心有、无,乃至非有非无,菩萨修性念处,行忍破之;若众生谓懈怠心有、无,乃至非有非无,菩萨行进破之;若众生谓乱心有、无,乃至非有非无,菩萨修禅破之,有无三假,乃至非有非无,四十八句破之;若谓痴心有、无,乃至非有非无,行般若破之,从有无乃至四十八句破之。

○二结进修成道

无生淳熟,然后三十四心断结成道,转三藏法轮,入涅槃。

○三四门料简二,初总明四门

此应四门,《毘昙》是有门,《成论》是空门,《昆勒》是亦有亦无门,《那陀迦旃延》是非有非无门。二门不度,《大论》标名指之。《俱舍论》破拔和弗多罗部中,明非空非有,正解此义。

○二别释二门二,初从要略释二,初和通二门得道之诤二,初叙诤计之失

《大论》引《毘婆沙菩萨品》,行因证果,《成论》无文。若论师破数人见有不得道,言见空得道。若作此语,互是互非。通论两见,见有只是常见,见无只是断见。断常二见,岂不相破?故龙树云:“若不得般若方便,入《毘昙》堕有中;若入无,堕空中,皆不得道。”

○二约悉檀和通二,初双释

若不用四悉檀对缘不同,或用世界入理,故云见有得道也。《大论》云:“色若麤若细,总而观之,无常无我。”即发真得生空,有门入道也。麤是事观,细是理观。但得生,不得法者,如经云:“当起法想,但有五阴空法。”用为人悉檀,破有显空。菩萨随根机有益者,宜闻有门得道。今宜闻空门入道,是故破有明空。

○二双证

故两菩萨作二论,伸三藏中空有二门,前后虽异,得道是同。故云:“断见之人说一念断,常见之人说异念断。”断结虽异,得道是一。

○二点示二空浅深之相二,初的示二空之相

三假入生空,五阴空是平等空,为二圣行。生空是假名空,法空是实法空。“是老死,谁老死,二俱邪见”,是声闻经中说生法二空相。是老死,生空;谁老死,是法空,是三藏中辩四缘三假入空。

○二结判二门利钝

而有门终是钝,只得生空;于拙度中空门是利,故得法空。

○二结略示知

共念处、缘念处亦如是。示知大意,细作可解。但无菩萨义,唯明二十七贤圣位。

○二总结二,初结前

若作四句,此是一周说法。于三藏教中,四门修生灭四圣谛四念处竟。

○二释疑二,初疑问

问:何不先说大乘四念处?

○二释通二,初泛明有二次第

答:经中具二义:日照高山则先大,若初至鹿苑则先小。

○二克明先小十意

今先说小,其意有十。一为用故,如净名为国王长者说无常、苦、空等(云云)。二为破故,无砧宁得运槌?如净名破十弟子(云云)。三为摄故,如净名室内说身有苦而不乐于涅槃(云云)。四为会故,如《大品·会宗》明诸法皆是摩诃衍(云云)。五为开故,如《法华》:“决了声闻法,是诸经之王”,《大经》云:“为诸声闻,开发慧眼(云云)”。六为学者识外邪内曲,不为邪曲所误(云云)。七为声闻人破曲,知其失佛方便,闻末世僻说,知其坏乱半满。如有人言:《毘昙》见有得道,《成论》见空得道,道非有、空,见有、空那得道?若从此师之说,佛小乘教有无二门便是无用。若无用者,《中论》那云:“欲闻声闻法中入第一义,如后两品说”?箇师翳佛四枯之教,今为申之(云云)。八末世禅人内证空解,同未括尼犍,破戒行恶,食粪裸形,谓是大乘;同戒取尼犍,坏乱佛法方便道,今双申之。九为学者令识内外孟浪之说、孟浪之行,精明荣枯法门(云云)。十为令学者内证之时,悬别邪曲门户,小大硕异,取舍得宜,不谬持瓦砾谓琉璃珠。为此十意,须说四枯观也。

○二记者杂录三,初辨四教发观不同三,初明缘谛不同

私记者杂录。声闻念处,苦谛为首;缘觉,集谛为首;菩萨,道谛为首。通菩萨灭谛为首,别菩萨界外道谛为首,圆菩萨界外灭谛为首。

○二明用观不同

又声闻总相观,缘觉别相观,菩萨总别双观;界内外次第观界内外圆观

○三明破假不同

又声闻因成假观为首,缘觉相续假为首,菩萨相待假为首。

○二简六度道品正助二,初明六度为助道

问:道品、六度,何者为正?答:《大经》云:“一地至十地,名智慧庄严;六度波罗蜜,名福德庄严。”《法华》明五品,一念随喜为正,兼行六度为助道。《净名》:“道品善知识,六度为等侣。”凡三经,皆以六度为助道。

○二明道品为正道

《大论》云:“三十七品为正道,三解脱助开门。乃至不净助破贪,胜处助缘中不自在,十一切处助缘中不广普,无量心助福德,并助开门法。”

○二简道品漏无漏意三,初泛出论说

问:道品是有漏?是无漏?答:《大论》对位,各有差降,或有漏无漏(云云)。《成论》明念处不退,数人明暖法退为阐提,顶退为五逆。《成论》明念处伏惑,成假名空;数人但是闻慧。

○二明今家意

今明若通说,从初至后,皆是道品,逐胜分品,节级受名(云云)。《大论》云:“初从师受,前用念持,名念处;四种精进,名正勤;四种定生,名如意足;五善根生,名五根;五烦恼破,名五力;分别道用,名七觉;安隐道中行,名八正道。”此乃胜者受名,皆通念处位,只是有漏耳。

○三引论证成

故《论》云:“八正道中行,初得善有漏五阴,名为暖法。”若不许四念处通至八道,亦不得八道通四念处。故《婆沙》云:“若八正在七觉前,决定是无漏;若八正在七觉后,亦有漏亦无漏。”此通修语耳。若八正是见道位,判在前;七觉在后,是证道位(云云)。

 

 

四念处卷第一

四念处

卷第二

 

隋天台山修禅寺智者大师   说

门人章安灌顶大师         记

日本本纯守笃             分科

末学沙门礼贤             会本

 

○二通教念处观二,初开章

(第二通教四念处)分章为三,大意、停心、念处。

○二随释三,初大意二,初释三,初总明教意

大意者,前性、共、缘只见生灭之理,发真断结,乃至极果,犹是四枯拙度。今无生四圣谛,即事而真,麤细等观,皆如幻化,四荣巧度。《大经》云:“声闻有苦有苦谛,菩萨解苦无苦而有真谛。”《大品》云:“欲得声闻,欲得缘觉,欲得菩萨,皆当学般若。”故名通教四念处也。

○二别释通义二,初释八通

通义有八,谓理、教、智、断、行、位、因、果。理通者,同缘即色是空故;教通者,同禀无生之说故;智通者,诸法不生般若生故;断通者,须陀洹若断,同是无生法忍故;行通者,同乘摩诃衍乘故;位通者,同是干慧地乃至佛地故;因通者,同学般若波罗蜜故;果通者,同到萨婆若故。三人八义不殊,故名通也。

○二辨三通二,初标列

复次通有三义,一因果皆通,二因通果不通,三通别通圆。

○二释义二,初略释三义

因果俱通者,如上八通说,近通偏真四枯拙度;因通果不通者,乃是别果来接通因,得见佛性,成四荣双树;通别通圆者,别圆因果皆与通异,藉通开导,得入别圆因,成非枯非荣双树之果也。

 

○二重辨所以二,初约义辨别三,初与前藏教辨异

若通因果,正是小大、半满分门,亦是析体、拙巧、声闻藏、菩萨藏、羊鹿异路。何者?三藏未断惑,犹是凡夫,住下忍位,伏见思惑,以誓愿乘五通,住生死,化众生。二乘断正使,拙度保涅槃,不能前进,故从此分门。

○二正立三通所以

若三人同以无言说道断烦恼者,是满字摩诃衍门,多所含容。即开为三,一通,二别,三圆。

○三辨别三通伏断三,初通通

体诸法如幻化,不生不灭,不断而断。三人通位,从干慧、性地,为伏道;见地至七地,断正尽;缘觉根利能侵习,位齐八地;若菩萨断正尽,留习扶誓,受生死,化众生,八地、九地断尘沙无知,学道种智,此即通教通三乘人意也。

 

○二通别

若通别者,初因通门,得入十住,断界内惑尽;十行断界外尘沙,学道种智;十回向学中道;十地破无明,见佛性,是为通于别意也。

○三通圆

通圆意者,初因通门入十信,断界内惑,任运自尽;登住见佛性,断无明;十行、十回向,并断别惑,此通圆意也。故知大乘断伏,永异小乘。

○二引文释出二,初据《大品》三种发心二,初正引释三义

如《习应》中,“有菩萨从初发心与萨婆若相应”,是声闻一切智通通教意;若“菩萨从初发心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者,通别意也;若“从初发心即坐道场,转法轮,度众生,是菩萨为如佛”,通圆意也。

○二兼引证三异

故《大论》举三人喻,谓步、马、神通。马虽胜步,不及神通一念即至,譬圆教力大,不妨余也。

○二据《大论》三处燋炷二,初引释三,初释干慧初炎

又《大论》明灯炷云:“干慧为初炎,佛地为后炎。”此即通家名干慧非断道,而为初炎者,乃是论主申含容,引外人作此解,乃以相似灯炷为初炎耳。若言二地是菩萨断道者,此取性地为断道,至六地与罗汉齐;或取八人地是断道,此以三地为断道,七地齐罗汉。而今不取二地、三地,乃取干慧者,故知是通三人之初,以似道为初炎耳。

○二释欢喜初炎

复有人言:“欢喜为初炎,佛地为后炎。”此约别教断道为初炎,别家初地,见常住理,断无明,见中道,故名欢喜是初炎。

○三释初住初炎

复有人言:“初住为初炎,佛地为后炎。”是圆教意,初住见中性,圆断一品无明,故初住为初炎。

○二结证

此是通教通别通圆之义。

○三四门料简二,初正辨四门二,初引教立门

通教四门者,《大论》云:“一切实一切不实,一切亦实亦不实,一切非实非不实。”为向道人说,闻即得悟,皆名第一义悉檀(云云)。《中论·观法品又作四句,证诸法实相,三人共得,即其例也。

○二释入门义

若幻化有门,则通五人;四门门门有五人,是则二十人。三藏虽四,多用有门,通多用空门,别多用亦空亦有门,圆多用非空非有门。天亲虽说别圆,多明别阶级。龙树虽明幻化影像,十喻喻之,有不离无,无不失有,非有非无,不思议之理教也。

○二问答释疑二,初释滥藏别之疑二,初问

问:若尔,三藏亦有三人同入,何不名通?通亦有三人之殊,何不名别?

 

○二答

答:三藏三人,一人不入,故不名通。通虽三人,而皆入但空,不得称别(云云)。

○二释归灰断之疑二,初问

问:通是满字门,而称通者,何故停灰断耶?

○二答二,初入门之譬

答:譬如朱雀台门,虽通贵庶,有停私室者,有至府省者,有见天颜者。如前所释,通通、通别、通圆,此义可知。

○二眠梦之喻

又譬如因心有眠有梦,梦喻于空,眠喻于假,心喻于中。声闻观四谛无生,如幻如化以入空;缘觉观十二缘无生,如幻化以入空;菩萨观六度无生,如幻化以入空。不深见假、中,故同住灰断。若能寻梦得眠,寻眠得心,非但见空,亦见不空,亦见非空非不空。

○二结

释大意竟。

○二五停二,初明五停心观二,初标异三藏

二五停心者,名数同前,云何有异?鱼目明珠,质同理别,曲直体析,巧拙料简,已如前。

○二本教解行二,初明发心信解二,初明弘誓境

《大经》明果报五阴,色、受、想、行、识只是一法,凡夫为苦为恼,二乘缘不净无常出生死,菩萨观阴即是于真更无别理。如薄福者,覩金成蛇,为之所害;福人见宝,得而用之。苦谛既然,三谛亦尔。众生不知,没在于苦,造二十五有,轮环宛转,无解脱期。

○二发心立行

菩萨为此而起大悲,发弘誓愿,拔苦与乐。虽发誓愿,所度如度虚空;虽誓断,如空共鬪;虽安,如空种树;虽灭,实无得度。观一切无所有,无所有故空,空故不生,不生故不灭,毕竟清净。

○二明修习五停三,初总明修意

行者虽作此观,其心浮逸,如犬逐块。若欲摄散,睡眠昏熟,如鼍得暖。当知不修停心,心不得住。虽作此解,是直作善,如有眼无足,不得入池。若善用四悉檀修五停心者,即得住观,如密室无风,照物得了。当知阿那波那,三世佛入道初门。又云:“亦为甘露门。”光明:“即开甘露门,入、处、食等(云云)。”

○二具明观法二,初标列

既信解已,当修五停,谓阿那波那等(云云)。

○二释义五,初多觉观

觉观多者,当观入息不生,出息不灭,不生不灭,息即是空。无能观所观,皆不可得,不可得即真,真即心停也。

○二多贪欲

多贪欲者,当观贪欲非垢,无贪欲非净,非垢故不生,非净故不灭,不生不灭故即空,空即真,真故心停。

○三多瞋恚

多瞋恚者,当观于慈,恚即不生,亦不灭,不生不灭即是空,空即真,真故心停。又观骂者是谁?谁受骂者?何等是骂?骂者与诸佛等,受骂者与毕竟空等,骂法与萨婆若等。打者、受打者、打法,亦如是。一一音声不能见骂,众多音声亦不能骂,唯当自责过去烦恼多,今世瞋恚盛。若不能忍,心则螫毒,生死无畔,应当息之令停也。

 

○四多着我

着我多者,当观其身,如屠牛四分,但见四大、六种、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何处有我?即破我见。

○五多愚痴

五愚痴者,对因缘观,三世因缘破断常,二世破果报我,一世破性我。

○三结示功能

善用五法治心,心则安住,得观无生。无生现前,即破烦恼,有直有善,名为初贤。《大论》云:“观行是智慧性,何故言三昧?答:若不定心中修,此是颠倒智慧。”如前说狂愚之人,岂是贤圣善直之意也?

○二辨十乘六即二,初辨十乘三,初明须知境观意

作是修时,种种诸境发,一阴界入境,乃至菩萨境,善当识别,去取得宜,无生正观破之,一一皆是摩诃衍故。乃至二十种坏禅觉,十种成禅觉,皆须识知。故《大经》云:“迦罗迦果有九分,镇头迦果纔有一分,城中人不识,食之即死。”行者若明十法,即镇头迦。

○二略明十乘观法

十法者,一善识无生正因缘境,如空无相,无方维上下,心性亦尔;二真正发心;三止观修习;四破爱见诸法徧;五善识通塞,爱见中苦集为塞,灭道为通;六用三十七品调适;七修助道,开三脱门;八善识次位;九安忍;十顺道法爱不生。此十法成乘,即入菩萨位,得三乘道(云云)。

○三料简能障所障

问:何等烦恼障定慧?答:有人言:爱生烦恼障慧,散动无知障定。复有人言:百八烦恼障定,性得绳障慧。今不尔,但随偏多为障也。

○二明六即

问:通家若为明六即?答:无生,理即;幻化,名字即;干慧地,观行即;性地,相似即;八人已上为分真即;佛地为究竟即(云云)。

○三念处二,初释名

三明四念处者,念是无生观慧,处是所观境。

○二明观三,初声闻念处二,初别相念处二,初约属爱明二,初明念处观二,初略明二,初总明无生观慧

先明属爱烦恼者,《大品》云:“即色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观空无色,观色无空,能观、智境并不生不灭。智即是境,境即是智,非智灭境,智性自境。即生无生,故名无生,非谓无有生名无生。

○二略明三种观相

观内身、外身、内外身,一切色法,若麤若细,皆如幻化,即是约身修性念处。受、心、法皆是苦性,苦性即空,皆如幻化。若作共念处者,“亦当念空法,修心观不净”,背舍、胜处、一切处皆即空,是为共意。缘念处者,缘佛无生方等十二部经,乃至知众生根性即空(云云)。

○二广释三,初性念处观二,初约身不净具明三假观二,初明观法三,初因成假观三,初总标麤细色如幻

云何修身性念处?色若麤若细,总而观之,如梦,如幻、响、化。

○二别破麤细色因成二,初破麤色二,初事观

此色缘不净,如我此身歌罗逻时,父母二滴为缘,业烦恼为因,因缘和合生此报身;九孔常流,脓囊涕唾,三十六物,性、相、种子、究竟不净。贪爱计净,是颠倒见。若见不净,即破净倒。

○二理观三,初引教标不生不灭

《中论》:“劫初谷子不生,世间现见故;劫初谷不灭,世间现见故。因缘合集名为生,因缘散名为灭。散故不常,集故不断,是名世间不常不断。”此文正表内种子十二因缘和合不生不灭也。

○二约句推问色身生二,初总破

问:若种子生即从自生,若从遗体生即是他性生,自种子、遗体合即是共生,若非种非遗即无因生。

○二别破四,初破自性二,初对他缘破

若从种子生,何用遗体?若从和合,复属何缘?若无父母之他,云何得种子之自?无自故,从谁生?汝种子能自生,未有父母之他,无种子之自。若已有种子之自,即不从他也。

○二对心王破

:汝过去业与六识心俱不?若其事灭,业附心识,来于现在。难:六识生灭,业亦生灭,不为自生。若灭,不应附心来。若不依阿梨耶识,义不成也。

 

○二破他性

若从父母生,是从他生。汝自性尚不能生,云何从他生?难:犹有自性故,即有他性能生。若无自性,父母为谁作他?

○三破共性

若自他共能生者,汝于自、他若能生,共可能生,俱既不能,和合亦不生。若能生,即有两过。自既不生,他亦不生,即两不能生,两法相助成生,为是自?为是他?如两砂无油,合亦无油。若自、他不能生,合时亦不能。若合能生者,并:亦应两砂无油,合时应有油。若两合无油,当知自他本不能生,合亦不能生。如一盲不见,二盲亦不见。

○四破无因

若谓非种子、非父母生,从无因生。难:无因得果,果复应无。如无泥而能生瓶者,亦应从木生,等是无因故。从因缘生尚不可,况无因耶?是则因果倒乱,罪人获福(云云),坏世间法。若无世谛,即无出世,是大邪见人。

○三结观显不生不灭

若四句责生不可得,是则无生。无生而生,是名假生。假生非生,但有名字;“是字不住,亦不不住,是字无所有故”。自、他、共、无因,毕竟不见身生处,不可得;若无生处,亦无灭处;生灭不生灭;非生灭非不生灭,清净平等正观。

○二破细色二,初正明境观

观身细色,如隣虚尘,即有十方分。若有十方分,即具四微所成色、香、味、触。色为自,香、味为他,即因成假义。若从色生,即是自性;若从香、味生,即是从他性生;合是共生;离色、离香、味是无因生。四句检之,生不可得,是故说无生。无生而说生,是名假生,是名细色无生。

○二引《论》重释

:“若有极微色,是则四微所成。”又云:“若有极微色,即有十方分,则不名极微。”四微成色,此即因成假。

○三总结无生因成观

观此假因成,如梦幻,细色、麤色无生,是苦圣谛。《思益》云:“菩萨知苦无生,名苦圣谛。”此色身四句因成中检无生,名身念处。

○二相续假观

问:此色为从灭生?为从不灭生?为从灭不灭生?离灭不灭生?若从不灭生是自生,若从灭生则从他生,若从灭不灭生是共生,离生则无因生。:“不自、不他、不共、不无因,四句生皆不可得,是故说无生。”无生而说生,是名假生。色不净,破净倒。

○三相待假观

又问:此色为待色?待无色?乃至共、离?皆不可得,是则无生。无生而说生,是则假生。是皆不净,破净倒。

○二结得失

是性身念处,以智慧性,观属爱身色生相,得慧解脱须陀洹,乃至慧解脱阿罗汉。若作是观时,未能得道,于中生着,是愚痴。“法名无染,若染于法,乃至涅槃,是则染着”。

○二辨三假异略例受心法

随情三种念处,如前三藏中说。若随理三种念处,即如通中说。随情是事相,随理是无生念处。乃至心、法亦如是。

○二共念处观

共念处者,行人观念处,修八背舍事中诸禅,乃至熏、修等。如明眼开仓见谷粟,种种不净。不同《大论》明骨想,即解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乃至烧想。诸论师疑文误,何意从骨想,即解十力、无所畏耶?今师云:人不得《论》意,此中为修共念处,又不坏骨人,成俱解脱,三明、六通、八解悉皆具足。受、心、法亦如是,为成摩诃衍故,非《论》误也。

○三缘念处观

缘念处者,缘佛十二部经,四辩说法,悉皆无碍,教化众生,心缘普徧也。

○二进修后品

四念处四种精进,名四正勤;四种定,名四如意足;五善生,名为根;破烦恼,名为力;分别道用,名七觉;安隐道中行,名八正道。

○二约破见明二,初正明观法二,初释三,初性念处观二,初明念处四,初身念处观二,初别破四见二,初标明境观

次破属见烦恼,观身如幻化,非垢非净。若起见,谓净、不净、亦净亦不净、非净非不净,是事实,余妄语,是见皆依色。若谓此净等过去如去、不如去、亦如去亦不如去、非如去非不如去,未来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非有边非无边,即阴、离阴十四难,约三世五阴,六十二身见,是污秽无记五阴,即具三假。

○二能观观法二,初破有见

净法尘对意根生意识者,为意生?为尘生?为合生?为离生?若意生是自生,乃至离生是无因,即破因成假。若意根灭生,不灭生,亦灭亦不灭生,非灭非不灭生,皆堕四句,则破相续假。若待无有识生,若待有有识生,若待亦有亦无识生,若待非有非无而识生,皆堕四句,则破相待假。所破、能破例十二,是破有见中十四难、六十二见。

○二破余三

不净无见中亦三假十二句,能破亦例十二句;亦净亦不净,亦有亦无见,三假十二句破,能观亦十二句例破;非净非不净,非有非无见,亦十二句破,能观亦十二句破。

○二总结身念

用性念处观之,破身念处九十六句。破生见不可得,成无生身性念处。

○二受念处观三,初引经立境观

次观受念处破生见,经云:“受受,受不受,受亦受亦不受,受非受非不受。”又云:“行亦不受,云何受受?不行亦不受,云何受不受?行不行亦不受,云何受亦受亦不受?非行非不行亦不受,云何受非受非不受?”

○二释所破见相

受受故是有见,是见依受起;受不受故是无见,是见依受起;受亦受亦不受故是亦有亦无见,是见依受起;受非受非不受故,是非有非无见,是见依受起,是事实,余妄语。过去如去、不如去,乃至非如去非不如去;未来有边、无边,乃至非有边非无边;即阴、离阴为十四难,约三世有六十;即阴、离阴合成六十二。

○三明能观观法

有见中三假能所二十四,破生见;无见中三假能所亦二十四,无生见;亦有亦无见中三假能所二十四句,亦生亦无生;非有非无见中三假能所二十四句,破非生非无生。合成九十六句破生见,成无生受性四念处。

○三心念处观

次观心性四念处,观心常、无常,乃至非常非无常,是见依识起;过去如去,乃至非如去非不如去;未来有边、无边,乃至非有边非无边。即、离为十四难,约三世为六十,即、离为六十二见。常见中三假能所二十四句,无常见中三假二十四句,亦常亦无常见中三假能所二十四句,非常非无常见中三假能所二十四句,九十六句破生见,成无生也。

○四法念处观

法性四念处观,有我、无我、亦有我亦无我、非有我非无我,是见皆依法起。过去四见,未来四见,即、离为十四难,约三世五阴为六十二。有见中三假能所破有二十四句,破后例尔,九十六句破我见。

○二结进修

是名四念处,乃至八正道,是破属见中三十七品。故经言:“我断一切,诸见缠等,以智慧刀,割断破裂”也。

○二共念处观

若共念处,观九想、八背等一切禅,亦名得解观,非实观也。三十七品例前,受、心、法亦如是。

○三缘念处观

缘念处观,见中有一切佛法,无生四谛教理,名字句义,通达无壅。随众生根性,乐欲、便宜、对治、第一义而为说法。三十七品例前,受、心、法亦如是

○二结

是为破属见烦恼中修三种别相四念处观。

○二料简双非二,初问

问:何意通教明非苦非乐是苦果,非苦非乐应是乐?

 

○二答二,初对辨藏通二枯不同

答:此作四句,若通论非苦非乐,此意通四句不可说,有因缘故说。非苦非乐,结成生灭苦乐,是三藏意;若非苦非乐,结成无苦无乐之苦乐,属通教摄也。

○二约后三教辨四念异三,初通教四枯

《净名》云迦旃延五义,“五受阴通达,空无所起,是苦义”,结受念处;如《大品》:“不净观即是摩诃衍,皆不可得故”,以是不净心观色,自念我身未脱是法,未免三界生,犹应受百千生死,故言未脱,引《广乘品》成身念处观;“诸法不生不灭,是无常义”,结成心念处观;“于我、无我而不二,是无我义”,结成法念处观。

○二别教四荣

若作非常非无常,结成常;非垢非净,结成净;非苦非乐,结成乐;非我非无我,结成我。即成别教义常、乐、我、净,断惑历别来证也。

○三圆教双照

若作非垢非净,双照垢净;非苦非乐,双照苦乐;非常非无常,双照常无常;非我非无我,双照我无我。结成圆教,圆心修习,不断烦恼而入涅槃也。

○二总相念处三,初与前辨同异

于干慧地中修总相三种四念处,如前三藏中分别。但有如幻如化,体法即空之异耳,是为无生总相四念处。

○二略明修观相

但是总相念处,修身即空,阴入界一切法亦如是,是名身念处;受、心、法亦如是。观此位是总相念处,修四正勤、如意、根力觉道,三十七品。共、缘念处,亦如是。

○三结显修观功

虽未发,相似无漏法水,而总相观五阴,智慧深利,胜别相念处,是故名总相念处,属干慧地外凡也。

 

○二支佛念处

辟支迦罗,名目大小,如前。亦修三种念处,十二因缘过去无明,只是不净烦恼五阴;诸行,只是善恶五阴;从识乃至受,是果报无记五阴;爱、取,烦恼五阴;有,是善恶五阴;未来生、死,是果报无记五阴。若麤若细,总而观之,如幻如化,是名性念处因缘觉也。共、缘念处例前。亦有性、共、缘三种观,三人大小也。

○三菩萨念处二,初略标修念处观

菩萨发菩提心,慈悲誓愿,观此身、受、心、法三种念处。

○二具辨所成果位二,初泛明成十地位

修性身时,观此身色,若无生如幻如化,能发暖、顶等法,成五停心、别、总四念处,名伏忍;四善根,名柔顺忍;发真断结,八人地,名无生忍;须陀洹,名无生法忍果;斯陀含,名游戏神通;阿那含,名离欲清净;阿罗汉,名已办地;八地,名辟支佛地;九地,名菩萨地;十地,名佛地。

○二具辨智断因果二,初明菩萨所成

性念处观成,破界内见思通惑,得一切智,与罗汉齐。八地修界内道种智,破界内尘沙无知,是共念处。九地已上,学一切种智,是缘念处。十地当知为如佛,佛是通教佛,成就四枯,庄严双树,故云四念处坐道场。断通惑正习尽,见偏真之理,于二谛中观照纯熟,是名坐道场。般涅槃者,即有余、无余二种涅槃。转法轮者,转通教无生偏真之法轮,令一切众生同入偏真法性,非中道不空法性。故《法华》云:“我等同入法性,不见佛性。”

○二辨三乘同异二,初明当教三乘果别

二乘俱得此理,并有坐道场、转法轮,而罗汉不断习气,只是四枯庄严;支佛小深侵习,亦是四枯;菩萨不断习,以誓愿力熏行,处处受生,调熟众生,学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是名通教佛,只是四枯庄严双树。

○二与三藏对辨诸异

但三藏是拙度,观门既拙,解空亦浅,如迦旃延五义是;通教体假入空,观门既深。三藏是事观为疎,通教理观为密。三藏附事为伪,通教缘理为真。比至证得真时,无复为别异也。

 

 

四念处卷第二

 

四念处

卷第三

 

隋天台山修禅寺智者大师   说

门人章安灌顶大师         记

日本本纯守笃             分科

末学沙门礼贤             会本

 

○三别教念处观二,初开章

(第三别教四念处)开章为三,一大意,二五停,三念处。

○二释义三,初释大意二,初正释四,初略叙兴致判是一说

大意者,四句虽略,网罗罄尽,若绝若说,若世出世,已如上辩,今依不生生而明别也。《中论》名假名,即此句也。

○二具诠四门专用双亦二,初正明

别家四门,且指《大经》云:“佛性如暗室瓶盆,井中七宝”,有门也;“众生佛性犹如虚空,毕竟清净”,无门也;“譬如乳中亦有酪性,亦无酪性”,亦有亦无门也;“佛性非空非有”,第四门也。虽列四门,若说若行,多用亦有亦无门也。

○二简滥

问:有门可明佛性,空门云何有性?复滥通家。答:别教是不但空,所以得见佛性。通家但空局,不但空广,广、局云何相滥?

○三探取诸经叙位行意三,初约诸经明位数多少三,初历叙顿渐大乘位数

众经诸门列位,位数增减。《华严》初无十信,后无等觉,于十住中多明圆义,于登地中多明别义。若住若地,皆说界外行位,不语界内(云云)。方等前分,对缘散说,得道而已,未论地位。至《璎珞》总结阶级,明五十二地,前后数整,界内亦分明。诸般若前分,亦对缘散说,亦未有阶次。《胜天王》但明十地,前无三十心,后无等觉。金光明,无前无后,但明十地。《仁王般若》明五十一位,无等觉。推诸经意,如军师荡寇竟,方叙勋劳,定其爵禄,所以前散后结

○二料简《法华》《涅槃》无位

问:《法华》是后经,那不明位?答:前明一部之前后,《法华》是一期之后。良以《璎珞》结诸方等,《仁王》结般若竟,《法华》在后,不明次位,但决了诸权而入于实。《涅槃》亦不明次位,同开佛性,入祕密藏。

○三深示地义甚微难解二,初劝诫初学不了

但地义深微,非圣证不了,凡下莫知。对缘增减,随机广略,出没宜尔。但顺佛语,依修多罗,不得执此诃彼,各兴诤竞,非法毁人,诬佛谤典(云云)。

○二引证证者能解

南岳师释《大品》三处明位,初四十二字门,初阿后荼,皆具一切法,判属圆教四十二位也;次明初地修治地业,乃至第十修治地业,判属别教位;后明干慧地乃至佛地,判属通教位。此深得经意,文义朗然!

○二约《大品》三观明伏断四,初结前生后

然佛一期诸大乘经,门门不同,位位数异,行人采用各异。若论数整,须依《璎珞》;若扶三观次第,须依《大品》;若凡夫得预,须依《涅槃》。数整可解。

○二引《大品》经文

扶三观者,“欲以道慧具足道种慧,当学般若;欲以道种慧具足一切智,当学般若;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当学般若;欲以一切种智断烦恼及习,当学般若。”

○三释出扶三观

初五方便伏见思,从假入空观,十住是道慧,断见思;从空入假,学道种慧,断尘沙;若从假入空破偏假,从空入假破偏空,至十回向中,学不假不空,一切智,伏无明;登地,得一切种智;若至等觉,一时断烦恼及习。若不明等觉,只十地断烦恼习也,是以三观相扶(云云)。

○四因出六种姓

若《璎珞》明十信、十住为习种性,十行为道种性,十回向为性种性,十地圣种性,等觉性,妙觉性。略则七位,广说五十二位也。

○三约《涅槃》对法门辨位二,初正释

依《涅槃》五行十功,五味半满,次第相扶。始自凡夫,得预修学,具有别圆界内界外四四谛意。菩萨住堪忍地,铁轮位中修生灭四谛,十住中修无生四谛,十行中修无量四谛,十回向中修相似无作四谛,登地见中,得一切种智、五行十功。

○二料简二,初简《涅槃》中藏通两教二,初问答《涅槃》有藏通

问:藏通云何得入《涅槃》中修学耶?答:《涅槃》扶律而说,故名赎命。若别圆有法身慧命,何须赎命?赎命意在藏通灰断之命,令得法身常住也。

 

○二料简所赎慧命二,初明异昔小

问:三藏生灭慧,云何赎成常住慧?答:今《涅槃》引藏通中昔日灰断,不明佛性,今俱引见佛性。当知三慧被决,不同先日。若论戒,则五支诸戒,小乘所无也;若论定,从八背舍,十信中伏通惑,住堪忍地,教化众生,岂同二乘?

○二征释所以

问:何以得知?答:一以义推可见二以声闻相异

○二料简别教用小名教

问:别教登地,犹用界内通名名四依义,何意不用界内方便耶?答:即得用。既以通名名断道,何意不得用方便伏道暖等位耶?又复佛法名教通用,小乘名教在方便中尚用大乘方便道,见谛断道何意不用耶?

○四例约八义释别教名二,初标八义

所言别教,其义有八,谓理、教、智、断、行、位、因、果(云云)。

○二释八别二,初正释二,初释初四义四,初理别

理别者,三谛之理,理隔不融,信而修之,从浅至深,历别有异。浅与别,后与前别,当体间隔,是名理别。

○二教别

教别者,佛日先照菩萨,二乘聋痖,岂况凡夫?《璎珞》《仁王》《地论》《摄论》不明界内,故凡圣异闻。《大论》明一与声闻共说,二不共说,不共说即教别也。《大经》五行不融。《大品》三慧属三人,《释论》释之:“实是一法,为向人说,令易解故,三慧为三,如一时说三相。”此即教别也。

○三智别

智别者,圆意难显,要假方便,然后可见。如因作入无作,因无常以入常。外人难:因无常,果云何常?佛答:汝因是常而果无常,何故不听我法中因无常而果是常(云云)?别菩萨欲学常住佛性,先修无量四圣谛,后观诸法实相,中道佛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次第梯隥,先观空,次学恒沙佛法,后开如来藏。次第修三眼三智,是名智别。

○四断别

断惑别者,无量义:“众生欲性无量。欲性无量,说法无量。”说法无量故,药病无量;药病无量故,通塞无量。分别校计生灭、无生灭、无量、无作苦集灭道皆无量,覆如来藏,藏暗故造作二十五有业,受诸生死。愍此长夜,发菩提心,兴四弘誓,自脱无量系缚,亦脱众生无量系缚,是名断惑别。

○二例后四义

行、位、因、果等别,可知也。

○二料简二,初料简不缘无作

问:无作既胜,何不缘无作发菩提心?答:别家以无作是果,果不通因,故非发心正意。意者,缘无量发心,至果方成无作耳。

○二重简无作分极

问:若尔,初地已得无作,何意不缘发心耶?答:初地分得,妙觉时乃究竟。例如三藏初生灭,果方无生;通则不尔,发心即观无生;别人初缘无量,后乃无作;圆人发心,初则无作。

○二总结

大意竟(云云)。

○二释五停三,初明五停二,初辨异前后停心

二停心者,前三藏数息、不净等停心,疎、远、事、伪。通以观息不生不灭停心,即事而理,近、密、真。今别教以持戒之根本;“若我住世无异此也”,即佛;依此而住,即僧。虽尔,望于三藏,是密是真;望于实相,非近非密,非真非理。与前别后别,居季孟之间,此义可知(云云)。

○二广明戒定停心二,初正释二,初引经总标三圣行

《大经》云:“菩萨作是思惟:出家闲旷,犹若虚空,一切善法因之增长。在家逼迫,犹如牢狱,一切恶法因之而生。往诣僧坊,闻佛有无上道,无上正法,大众正行,即求出家。”佛是非果之果人也;无上道是慧圣行,正法是定圣行,大众是戒圣行,此是非因之因也。

○二约念处修五停心二,初约性念处修四停心二,初引经文具释二,初戒圣行对数息停心二,初具明戒行二,初坚持律仪戒

菩萨受持时,如秉浮囊,度于大海。尔时爱见罗剎来乞浮囊,若全、若半、若手、若指、若尘,令汝安隐得入涅槃,谓称情畅乐名涅槃。钝使造恶,多堕三涂;利使执见破戒,亦堕三涂;或执见修善,多牵天上,久后还堕。

○二明五支十戒二,初明自行五支

若不随爱见,能生五支诸戒,一根本业清净戒,谓四重也;二前后眷属余清净戒,前后是方便、偷兰遮等,余是诸四篇等也;非诸恶觉觉清净戒,定共戒也;护持正念念清净戒,道共戒也;回向菩提,大乘戒也。

○二明愿他十戒

后有九种,与《释论》十种相似,一清净戒,谓受得清净也;二善法戒,谓动不动皆毘尼也,若护持不犯,生止行两善,谓法也;三不缺戒,谓五篇不破也;四不析戒,析假入空、体假入空,皆道共戒也;五大乘戒,即菩萨初信心,经云:“汝等但发菩提心,则出家禁戒具足也。”六不退戒,即十住不退也;七随顺戒,对十行随道戒也;八究竟戒、九回向戒,断界内正习也;十具足诸波罗蜜戒者,登初地乃至等觉也。

○二结示停心

于一戒中具足尔许法门,即是别家停心。如前数息,身命之要,今戒为法本,道之根源,故以戒为停心也。

○二定圣行对次三停心二,初明修停心之意

菩萨虽信佛法常住之理,内解分明,犹自觉观不住,直而非善。尔时更学定圣行停心,即共念处也。

○二依经具明修相二,初随息对治觉观

依经即是随息停心,此知阿那出息入息,绳长知长,绳短知短。元治觉观,发根本净、特胜、通明等净,如开仓见谷粟。经云:“复有梵行。”谓见身中三十六物,是修念处实观也。

○二不净对治贪欲二,初广明观禅二,初释二,初约共念处修发诸禅二,初明大小不净背舍观二,初明小背舍二,初明近地禅

次不净观治贪欲,经云:“复有圣行。”谓除却皮肉,谛观白骨,一一节间有我不耶?作此观时,即见骨中青、黄、赤、鸽色,是背舍欲界定相。四色转明,心与色青合,故一切皆青,余亦尔,是未到地相。

○二正明背舍二,初明初三背舍三,初明初背舍

尔时不坏内色,不坏外色,内外俱不灭色相,以是不净心观内外色,即见额上骨中八色,光明煜煜而出照天下,即初禅觉支相。声闻但有光不见佛,菩萨多修念佛见佛,或为说法,即初背舍,初禅摄。

○二明二背舍

内无色相,以是不净心观外色者,内灭却骨人,以不净心观外色。外色有二,一身外之色,即是死尸等;二骨人所放八色光明,是界外之色。所以须观者,去欲界近,用以防过。故界内色、外色皆不净,故言以不净心观外色。若作修家方便,自有观法灭却骨人。今但言证法,见骨人自然消磨不见,但有八色及外不净,故言内无色外观色。此骨人灭时,即有未到地相,亦是初禅摄。二禅内净起,起时八色一陪更明,青、黄、赤、鸽非复前比。亦有内净、喜、乐、一心四支,不同根本、特胜、通明中,是为二背舍,二禅摄也(云云)。

○三第三背舍二,初判依地

三净背舍身作证时,是三禅相。旧云:三禅无胜处,四禅无背舍。《释论》明净背舍身作证,三禅徧身乐,得为证,四禅无乐,何所为身作证?成论人以三禅共为一净背舍。今用三、四两禅,从容共为一净背舍无嫌。三禅身证为净背初门,成就在第四禅,第四禅具足胜处也。

○二释净义

何故言净?《大论》云:“缘净故净。”八色是净法,未被练不得净。今三禅、四禅法起,来触此八色,为作净缘。三四禅等,此是色界极净之色,用此为缘,故言缘净。触八色更净,故言缘净。是乐遍身受,故知是三禅中。净有四义:三如前两背舍即是;“缘净故净”,此意也。

○二明后五背舍二,初略辨修发相二,初略明修发

四空四背舍、无色更无别法,但以空无相心修。若凡夫人自地地爱染,圣人深心智慧利,直去不回,故名背舍。

○二料简斥旧

问:旧云:此无别法,但以无漏修此,可然,前何意无别法?不可指旧禅为别法,不可指邪禅鬼定、外道事为别法(云云)。

○二明修得进不

今次四禅得修,若不得禅,作观不成。设修,虽不发无漏,亦名修背舍,而不名解脱。若有宿习,发此何嫌?但灭受一背舍,不得无漏,修则不成,故不论发宿习也。九次第、师子、超越等,三藏中无有凡夫修得此定,大乘或有(云云)。

○二明大不净二,初略辨大小

次大不净,亦名大背舍,良以假想厌力小,若假想厌背大,皆由缘处广狭。

○二具辨相异四,初明修发相二,初修相

若观骨人不净,除却皮肉,或观一尸、一两城邑聚落等所有正报,故言小不净、小背舍。若大不净,絓是依报国土、钱财谷帛、山川林园、江河池沼,大地一切色法悉皆不净,虫脓流出,臭腥流溃,山如聚脓,河海秽浊,衣服如臭尸皮,饮食皆虫汁。《大经》云:“观好美羹作秽汁想,饭如虫聚,宅如冢墓,大地无可爱处。”

○二发相

若幻术诳人,今神通得法道理。故酥蜡金铁,遇暖则流,遇冷冰结。凡夫遇净缘成净,遇不净缘便不净,达此道理,得其转变。良以昔曾修得,今发宿习,故大地依正悉是不净。初学乍有兴废,数习成性,任运不净。譬如钻火,发不择薪,乃至江河干竭。此观亦尔,初止一尸二尸,一两聚落。若成大势,一切依正无非不净,故言大不净观也。

○二明破结功

又福人感色净。又人心着净重,于秽轻,破此大着,皆为不净,不可定执山河国土而言为净。如僧护见地狱,一百二十五所,所见大地是身,为他所耕,叫唤苦恼,是名田地狱。又见身是树,众苦竞集,宛转呼咤。若山若屋、衣裳浴室、房法事等,悉皆受苦。何者?昔触境生着起爱,今触境秽恶受苦。今为转此爱染,修大不净观,破净颠倒,亦名大不净、大背舍。

○三判漏无漏

若凡夫所修八禅,但除下地,不能除自地;佛弟子所修,能除下地,亦除自地,未是无漏,不能除上地;若无漏缘通,则自地、下、上皆能除也。

○四约明背舍

若内观骨人外观色,名初背舍,初禅摄;若内无色外观色,外八色正依皆不净时,名二背舍,二禅摄,此两背约依正判大小。若三禅入净背舍则不论,何者?根本是小,所得不净,成小背舍。若根本是大,成大背舍。乃至四空、灭受,例如此(云云)。

○二约两不净修胜处定二,初明八胜处定二,初辨大小示来意

若约两不净为胜处,还依依正判大小。若约多少好丑成小胜处,亦约依正多少好丑成大胜处。所以厌背心未能转变自在,胜处更来熟之。

○二正明修发之相三,初明初二胜处

一尸少,二尸多;十少,百多;一国少,大千多。衣食多少亦尔。初未能多少,少习既成,即能多,今发还尔。若好若丑者,此约两报为好丑,端陋慧愚、富贫贵贱而论好丑,好丑皆不净,此亦小不净耳。大则好山恶山、好国恶国,好丑皆不净,此则大也。次依正俱丑,骨人所放八色为好。此两俱不净者,而名好丑,此为胜处,初禅摄。

○二明三四胜处二,初明修发

若内无色外观色,若多若少,若好若丑,胜知胜见,二禅摄。虽无骨人,而外有八色,复有依正,若多若少,好丑如前(云云)。胜知胜见者,了此心于色,不为色所缚,心能转色,故言胜知胜见。净不净等,皆于己心能得自在,观解成就,故言胜知胜见。

○二明功能

行者如此观胜之时,岂更贪世?己身尚不惜,何容贪他?上古贤隐,推位让国,还牛洗耳,皆昔经成此,今于五欲无复染意。若不得此心,贪之至死。

○三明后四胜处

后四胜处在四禅中,三禅味乐多,不能转变。于声闻法如此,菩萨岂无胜处耶?《大论》云“青黄赤白”,《璎珞》云“地水火风”,此亦无在,四色是名,地水是其体。此中但多少转变,无好丑。何以故?内外色尽故,但八色流光,故无好丑。

○二明十一切处定二,初正明修发

四胜处在第四禅中,十一切处亦在四禅中。初禅觉观多,二禅喜动,三禅乐动,不得广一切处,唯此不动念慧,则能一切处以一青遍十方皆青,余色亦如是。若一切入者,将一青色入一黄色,遍一切处;一黄入青,亦遍一切处,而青黄不失。余色相入亦如是,为一切入。

○二因破他解

此是内心所放八色遍一切处,那言取少树叶为缘遍一切处?若内心无此力,外不能遍,不应取外色为缘也。《大论》取优鉢罗华者,为人不解,借外喻内,不可以喻为是。亦有此义,若通明观中无骨人,不放八色,是时修八解脱,借外为缘可尔。今不坏法人有八色,自不用之,取外树叶,此不成义,今不用(云云)。

○二于胜处中修缘念处二,初明胜处具法门二,初约六度明所摄

次明菩萨修缘念处,于依正中转变自在,具诸波罗蜜。悭心既破,尚不惜身,何得为身贪求他物?是名檀;得是观时,终不为此依正偷、杀、妄语,危他自安,顺理行心,名尸;若彼触己,终不生瞋,发言动身口加报,是名忍辱;终不倚此不净生身,懈逸耽着,恣情以自秽杂,是名精进;善巧方便,四随得所,所观调适,念慧现前,或不净、背舍、胜处、神通变化、愿智熏修,絓是诸禅,于中转变,得成三昧,百千变化,一切道、一切定皆在此禅而得具足,是名为禅;作此观时,身受心法,非因非果,非世出世,若苦集灭道,悉皆不净,能观所观一切诸法皆不可得,无所有故,毕竟清净,无一可得,不生不灭,名般若波罗蜜。

○二例诸法结自在

是名于胜处中转变为一切法门,是心定故,随意自在,随作随成。胜处之观,如好马能破前阵,复能调制其马,欲去欲住,回转自在。作诸法门,亦复如是,不可穷尽。

○二结示修发功能二,初结修发

是名菩萨于四念处修胜处观,观中广修诸法,悉于胜处修习。若发宿世善根时,亦于胜处中发。

○二示功能

是时观净,无魔入坏此法。何以故?心得自在,无障碍故。作于心师,心使于魔,魔不能破心也。行四三昧人,多转入五种佛子之位,或即入五品弟子之位。何故尔?并是助道力大,大助开门,入清凉池。

○二结

齐此是观禅发相也。

○二略示练等

若九次第定、师子、超越等,有二位:依三藏,阿那含人得无漏,心地调柔,方能修九定,凡人修不得;大乘人修习者,如发心二不别,别教菩萨历别修习,但不取证也。

○二总结示停心

若案经前有持戒对数息;次有不净观;一一节间求我不得,即对界方便;光中见佛,即是念佛停心。齐此是性念处对四停心也

○二约缘念处修慈悲停心二,初正明慈定成停心三,初简法缘属界方便

次修缘念处观,学四无量心。修法缘慈定,分明开发,观法无我,不可得故,是界方便观。

○二明无缘为慈定本

四无量心者,通论慈悲始终皆有无缘,即以实相为慈,慈即如来,慈即解脱,慈即法身。此乃实相之理、无缘之慈,不修众生、法缘之慈。不修众生、法缘事慈,正修无缘大慈,事慈自发,应须识知。

○三约生缘修慈心定五,初明修发

所言事慈者,即众生缘慈。发有两义,一发此慈熏定,定法转深,因此慈定,即发根本;二者或先得欲界,或得未到地,或得根本,于根本中有慈,亦言发此慈。一切众生得乐之相,无怨无恼,欢喜称心适意,或得人中乐,或得天中乐。若修得慈定,分明想其得乐,无一众生而不得乐,此名慈心定。

○二辨三相

但此定缘众生有三种,若缘亲人得乐,名为广;缘中人得乐,名为大;缘怨人得乐与亲人等,名无量。又缘一方众生得乐,名为广;缘四维,名为大;缘十方,名无量。

○三辨隐没

此定有两,一隐没,二不隐没。若缘众生得乐,心中明净决定,所缘之处,实不见此众生得受于乐,但想而已,是为内不隐没而外隐没。自有内心明净,作得乐想,而外所缘十方众生,分明见其得乐,或得人中,或得天中,其相分明,是名内外不隐没。

○四发五支

若慈定中见三种人得此乐相后,始复发根本五支,五支功德倍胜根本。如砂糖、石蜜和水,岂方单冷?悲、喜、舍附定起,亦如是。

○五明功能

菩萨修此禅定,内思力强,故住堪忍地。在十信位中,靡所不作。故迦叶问:“菩萨有缘得破戒不?”答:“有缘亦得。”如仙豫杀五百施甘露鼓十劫之寿,乃至为众生地狱(云云)。

○二进明慧观发暖法

次性共念处合修生灭四谛调心,探观无生四谛,助伏见惑。至断见时,还用无生四谛断。故《大经》云:“苦是逼迫相,集是能生相,灭是寂灭相,道是大乘相。”如三藏中,要须禅助伏见惑,暖法方得发。今亦如此,菩萨知此惑障深重,不可即断,借生灭方便,发十住暖法也。

○二料简二,初简信住位退不退

问:十住、十信中退不?答:经明六心退,七心不退。

○二简戒定不同声闻二,初料简戒学

问:别教只用此戒,与声闻异不?答:虽同而异,菩萨戒具足五支及究竟诸波罗蜜,二乘不能究竟,或身智俱亡,入无余灰断。

○二料简定学

问:禅复若为?答:声闻法中断欲界,方得修初禅。菩萨不尔,于十信修共念处观,学背舍,安忍成就,为众生修一切护持正法,“畏于二乘道如惜命者”,二乘岂能如此?

○二明十观二,初明能观观三,初明十法至极

菩萨修十信,初心即具十行。经云:“十法为道,一信有十,十信有百。”乃至十地,只是十法。但一受不失,胜者受名耳。四念处亦如此,只是观解转深,名转胜,即是别家干慧地初贤位。

 

○二与圆信辨异

问:此十信与圆十信云何?答:圆伏无明,见思自尽,六根清净,皆能互用。故言:“若干种一时皆悉知”,“身如净明镜,能现诸色像,唯独自明了,余人所不见”。

○三正简释十观二,初通比决前教十法

问:别与通十观若为?答:通用十法,传传简别。若三藏十法,止破外道,成三乘人。外人不知暖法人所行处,况有十法?通教十法异三藏,三藏后心亦不知通家初心,通家初心亦不知别教初心,况后心耶?

○二别明十法异通教二,初逐观简别

别教十法异者,一善识正因缘无明佛性之境,通教但识无生真谛幻化境耳。二真正发真正无量四圣谛心,求常住佛果,能度法界众生;通家只发心缘无生四真,令得有余涅槃,度界内众生。三止观调适者,止成一切禅,观成一切种智;通家但通三乘共止观,愿智顶禅耳。四破法遍者,破界内界外法次第遍;通家止破界内二谛遍耳。五善识通塞者,如来藏显为通,取相、尘沙遮障为塞;通家只约四谛见爱中论通塞耳。六三十七道品调适者,《大经》云:“修无量三十七品,是大涅槃因。”通家但是偏真小涅槃因耳。七善修助道者,修十波罗蜜,一切万行恒沙佛法,开三脱门;通家但开四谛,助三脱门耳。八善识五十二地七位,广略皆知;通家只三乘共十位耳。九安忍强软两贼者,忍法界众生二十五有,空强软;通家只忍爱见为强软耳。十顺道法爱不生者,于大涅槃不生贪着,况小涅槃?通家守果,爱小涅槃,是生死贪着故。

○二结异判功

如此分别,十法大异。又具十番观门入十信,成堪忍地,上菩萨位。亦可以十法对十信

○二辨所观境

菩萨修三种念处,发诸境界,种种诸法,或真或伪,或益或损,不出于十。十者,谓阴界入、烦恼、病患、业相、魔、禅、见、慢、二乘、菩萨等,今不委释,如彼具明。若不顶堕,得入初贤位。

○三明六即

问:别教六即如何?答:中道佛性为理即;解五十二地,文义通畅无碍,名字即;十信为观行即;三十心为相似即;登地至等觉为分真即;妙觉为究竟即也。

○三释念处二,初明修观二,初总叙假诸方便意二,初略明

第三念处观者,远缘如来藏理,其理难明,而假方便,真实得开。至如三藏、通教,用世间方法、世间行人五种、七种以为方便;别教以出世方法、出世行人三十心等以为方便。

○二譬显

譬如钻火,暖在前出。亦如入海先见平相《法华》以无漏为涅槃相。当知析假是三藏方便,体假是无生方便,析体无量是别方便。方便性念处,显真实性念处;方便共念处,显真实共念处;方便缘念处,显真实缘念处。生灭、无生灭、无量,皆是别家方便。方便若成,可称火相、平相。方便不成,无暖无平,大海难得。

○二别明修三种念处四,初修三藏观法入十信二,初明修观

其观云何?初以五停心,遮烦恼风,善直成就。慧灯照了阴身不净,五种秽恶;受有百八,悉皆是苦;介尔违顺,念念无常;善中无我,恶中亦无我,非善非恶何处有我?别相、总相,循环宛转,寂入涅槃。

○二明入位

此观成时,开五停成十信,亦名外凡,亦名干慧地,亦名善有漏五阴,能伏界内净等四颠倒,然不动

○二修无生观法入十住四,初明修无生观

声闻厌苦,欲速涅槃。菩萨不尔,舍生灭四谛观,正修无生四谛观。观苦本不生,不生故不灭;不生故不有,不灭故不无;不常不断,毕竟清净,净若虚空。尚无有苦,云何颠倒?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二明入位功能

是观成时,进入十住,入理解心,名为内凡,亦名暖法,亦名亦有漏亦无漏,约界内名亦无漏,约界外名亦有漏,故名似解。十行、十回向似解,亦漏无漏,登地乃名无漏。正用无生四谛慧,断界内见思。故《大经》云:“菩萨解苦无苦而有于真,三谛亦如是。”

○三明住中功德

故云:“入理般若名为住。”有二种般若,若发中道,是圆般若;若发空,是偏般若。于界内为真,于界外为假,亦名一品相似中道。论其所断,断界内通惑尽,与通七地齐,亦得界外相似慧眼。故须菩提云:“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经典”,即此义也。又断界外上品尘沙,又伏无明,犹是暖法内凡也。

○四释十种住心

地人以五佛子,谓四果、支佛,开五为十,对十住。今不尔,《大论》云:“先于五佛子果人中叹,今何故独叹菩萨?答:声闻、诸菩萨未得果,大乘菩萨得果,故独叹菩萨。”今不用前五佛子对十住,若欲作者,取《法华》五品弟子,开五品为十,对十信。故《仁王》云:“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十善即十信,十信尚断惑,况十住耶(云云)?

○三修无量观慧入十行二,初明修观二,初明四谛观

若欲前进,应舍无生四谛,正修无量四谛。无明与法性合,起无量取相,感无量生死;无量尘沙,招无量果报;无量无明,受无量报身,则有色受想行识,皆是苦谛。无量受阴,所有烦恼皆是集谛。无量能观之智,皆是道谛。无量集尽苦除,皆是灭谛。

○二明入假观

如是无量根性,无量药法,无量授药法,无量方便,菩萨为此而起大悲,发四弘誓:未度界内外五阴,乃至余有一生在者,皆令得度;未解通别见思四谛、尘沙、无明者,皆令得解;未安偏道者,并令得安;未入小涅槃者,皆令得入,常乐我净,四德具足。

○二明入位

修是观时,进入十行。从理进趣,方修一切众行,故名为行,亦名登顶。断界外中品尘沙,得界外相似法眼,见恒沙佛法,相似如来藏(云云)。

○四修无作四谛入十向二,初当位释观二,初示入门得失

若进入十回向者,应舍无量四谛,正观无作四谛。云何观?初从有门观佛性,但无明重故不见。《大品》云:“诸法如是有,如是无所有。是事不知,名曰无明。”无明覆心,不见佛性,四门俱塞。巧用四随,四门俱开。门虽有四,只是不二法门也。

○二明用观入位二,初明用观三,初寄破他解推自他二句二,初问定

观此无明,为从无明生?为从法性生?

○二推难二,初举经论赴机所说

《璎珞》及《地论》皆解云“从法性生”,《摄论》云“从无明生”。依阿黎耶识起,此识是无记。如地有金、土,依染如土,依净如金,故言依他也。黎耶识依业生,故言依他也。若他依者,六识所起善恶业,六识谢灭,种子依黎耶摄持得生,故名他依。偈言:“此识无始时,一切所依止。”

○二破晚人偏执自他二,初牒计

三藏学士述难小乘人云:汝六识中起善恶业,六识谢过,善恶亦应随灭。若灭,现不得起。若不灭,无黎耶,依何摄持?

○二今难

今还难之:汝偈道他依,汝那道依黎耶?黎耶是无明客法为他,法性是本法为自。若法性为自,黎耶成他,但依他,何处有自?若他等是客法,唤六识为他,何意不得唤黎耶为他?又难:六识依黎耶,六识为他,黎耶依法性,黎耶亦是他(云云)。若黎耶他是自性,自性应是他。如此定时,随彼意答,若自若他,俱被破耳。

○二正辨行用明四句推检

问:一切善恶从无明生?法性生?无明法性共生?为离无明法性生?法性生是自生,无明生是他性生,无明法性合故生是共性生,离无明离法性生者是无因生。“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无生说生,假生非生,但有名字,是字不住,亦不不住,是字无所有故。无明为自,法性为他者,亦作此破(云云)。

○三重约梦喻详破性显理二,初正明

师云:虽四句不立,而人多执共生。譬如眠法与眠心合即生眠,眠故有无量梦事起(云云)。无明与法性合,生无量六道事,六道事皆从无量烦恼生;又生无量不思议尘沙烦恼,起无量界外事。菩萨修四念处,寻此无量烦恼、无量事相依无明起。若得无明即得法性,得法性故见佛性。

○二反显

若通教,只寻六识如幻如化即空之观,但断枝条,不寻根本无明,不见如来藏。以不见故,不得无明,不得法性。不得无明,不得法性故,不见佛性。如寻梦得眠,不得眠心。良由六识中观浅,但是化城止息,不能深观如来藏恒沙佛法。菩萨深观如来藏,破无量取相,破无量尘沙,破无量无明,破无量身相,破无量受相、无量心相、无量法相,识无量病相,知无量药。

○二明入位

作此观时,即入十回向。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己济他,故名回向。此位正是解行终心,麤惑已融,似中慧净,断界外下品尘沙,伏无明转强。如向山,趣前渐易。见相似中道,见恒沙佛法,断恒沙烦恼。入相似是自行,出界假是化他。

○二通前引证二,初证前三十心是相似位

《地持》解自性禅是三十心位,未至初地。《大经》明初依之人,具烦恼性,能知如来祕密之藏,未得第二、第三住处,正是三十心位。

○二证地前方便修三念处

又《地持》明三十心为三分,一观分,二止分,三二分同类。正是地前方便道中,修三种念处。观分是修性念处,止分是修共念处,二分同类是修缘念处也。

○二明证果二,初约初地广明二,初总明

相似中道观,于一剎那顷,真解开发,登于初地。断一品无明,得一分无作四谛解,五行成就,诸功德满。

○二别明三,初明念处分成

若通对位,一一位中各有三种念处。若别对者,十住修性念处观;十行修共念处观;十回向回别向圆,修缘念处观;至初地,三种念处分成就。

○二明三智分证

若对《大品》,“欲以道慧,当学般若”,对十住,性念处位;“欲以道慧,具足道种慧”,对十行,共念处位;“欲以道种慧,具足一切智”,对十回向,缘念处位;“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对十地位。一往如此。

○三明种种功德三,初约《地持》三禅二,初标列三禅

若登地,中道显时,真性法身显,成就一切禅。一切禅有三,一现法乐禅,二出生三昧禅,三利益众生禅。

○二别释三禅三,初释现法乐禅

登初地时,名味皆转。观分转,名现法乐禅,能生十力种性三摩跋提,破无明,法身显,现佛性。一法界一切法界,一切法界一法界,非一非一切,谛自在。能百佛世界作佛,诸佛加之,能为十地菩萨说法。菩萨不谛,谓是真极。《法华》中,佛加声闻,为菩萨说法,“诸佛子等,从我闻法,佛为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诸声闻尚尔,况加诸菩萨等?色心神通,相好光天动地,形声两益,法眼开朗,知众生根,有机即应,善巧分别。犹如虚空,不可穷尽。闻说法者,皆得道果。此是观分,亦是观身内法性理显,名性念处力也。

○二出生三昧禅二,初自行成就

止分转,名出生三昧禅,出生百八三昧,普现色身,名三昧王,一切三昧悉入其中。住首楞严,修治于心,犹如虚空。能一法门一切法门,一切法门一法门,非一非一切,无碍自在。破无明,显真我性、十波罗蜜、诸陀罗尼门,如来藏海,理内之事,皆悉明显。

 

○二化他成就

若化众生,假作名字,说种种五阴,破种种颠倒;说种种法药,破种种病;作无量医王,应病与药,令得服行;皆令悟入菩萨正位,是名檀波罗蜜以施众生。故经言:“有法门名无尽灯”,即此意也。下九波罗蜜例尔。彼解十波罗蜜对十地,初檀满但是约位耳。直于禅中修,具百波罗蜜。观法界神通,遍照法界一切众生。众生蒙光,罪垢烦恼皆悉除灭,是名止分,亦是共念处力(云云)。

○三利益众生禅

二分同类,以修缘念处观,得法界缘起,以无缘慈悲,修身赴机。得如来一身为无量身,无量身为一身,非一非无量。自在能现十法界像,处处应现往。

○二约《涅槃》三德二,初标意

只同是一五阴,用有强弱。界内力弱,只见偏真;界外力强,能见圆满。今时三种念处,具足三德。

 

 

○二释义四,初对三德

性念处显为法身,共念处显名摩诃般若,缘念处显名解脱,所调伏众生之处名为解脱。复次亦以性念处为般若,共念处为解脱,缘念处为法身。

○二融三一

法身即法性,见法性即见佛性,即得中道。得中道即得菩提,得菩提即住大涅槃,即得诸佛法界。法界即法身,法身遍法界用,故住大涅槃,种种示现。三种念处名三点,不纵不横,为大涅槃。

○三明四德

得色解脱,受想行识,五种涅槃,具二十德,名四念处,坐道场,转法轮。若圆为双树,非偏非圆中间入涅槃,诸行功德庄严,名常乐我净。是称叹新医,从远方来,晓八种术。

○四明化他

远方者,从法身地,起慈悲誓愿应众生。众生根缘不同,是以现种种身,说种种法。《法华》云:“长者惊入火宅,为度众生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愚蔽三毒之火,教化令得三菩提(云云)。”

○三约圣行得果三,初性念处所证

登初地时,得二十五三昧,凡十番破二十五有,破二十五空,破二十五无明。得无畏地,不畏三恶四趣有边,不畏声闻缘觉空边,不畏大众威德,二边中间皆不畏,以修性念处故(云云)。

○二共念处所证

得自在地,若至地狱,不受炽然碎身等苦,至一切处,无一切苦。能以须弥入芥子,芥子含须弥,毛孔注满四海,海内一毛孔,以修共念处力(云云)。

○三缘念处所证

得二十五三昧,一切三昧悉入其中。一切事、一切理,皆无所畏,皆自在,皆名王三昧,以本修缘念处故。

○二例后位结劝

初地既如此,从二地乃至妙觉,可以意知,不俟更说。当知四念处有如此大功德力,何况后诸法门耶?有眼有意者,自当耽味,何俟嘱耶?

 

四念处卷第三

四念处

卷第四

 

隋天台山修禅寺智者大师   说

门人章安灌顶大师         记

日本本纯守笃             分科

末学沙门礼贤             会本

 

○四圆教念处观二,初开章

第四圆教四念处者,为三,一大意,二停心,三念处。

○二释义三,初大意二,初释二,初略标四门傍正

大意开四门(云云)。若说若行,多用非有非无门(云云)。

○二详简别圆不同二,初标列

余法易知,别圆须解,一明位有高下,二明法之偏圆,三明断不断,四明具不具,五明通不通。

○二随释五,初明位有高下三,初先叙别伏断为所格

位高下者,别教十信伏界内见思;十住断界内见思,又断界外上品尘沙;十行断中品尘沙;十回向断下品尘沙,伏无明;登初地,见中道,断无明;乃至等觉、妙觉,断无明尽。

 

○二具举圆伏断为格量

圆教初有五品弟子,名外凡;十信名内凡,皆圆伏无明,而界内见思自然而尽。如火烧铁,铁虽未融,垢在前去。正慧观无明,无明未除,见思前尽。若登初住,断一品无明,乃至十住断十品无明,与别家十地齐。若登初行,又断一品无明,与别家等觉齐。若至二行,与别家妙觉齐。若登三行,所有智断,别人不识其名,况知其法?四行乃至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所有智断,皆非境界。但知十二品断无明,为己家之极果,不知是他家之下因。

○三重引事喻以明权实

譬如构塼石为基,以金宝饰上,岂如从基至顶,悉累金刚?非唯高低有殊,亦宝非宝别。法说譬说,简别朗然,不须惑矣。

○二明法之偏圆二,初明偏圆二断义对辨二,初类小乘明偏断之相

二法偏圆者,类如小乘断通惑,不除别惑,闻甄迦罗弹琴,迦叶起舞,天冠问曰:“耆年解脱,何故如此?”迦叶答言:“声闻之惑我己断尽,此是菩萨胜妙功德,故吾于此不能自安。如四方风不动须弥,毘岚风至碎如腐草。”当知声闻断通,不能知别,无漏力弱,不能自安。

○二正辨别教偏断之义二,初明界内界外二断并偏

别教初心止伏见思,地前止断界内见思,登地分分伏无明,分分断无明,此则偏断,非圆伏也。若作界外别说者,登地断别见,二地至六地断别欲界思,七地断别色无色界思,此亦偏断之义耳。

○二明见思至极验判偏断三,初明思惑至极

又作不思议六尘义者,入无量禅,作无记变化色;住复入力禅,舍复入力禅;起复入力禅,无量百千亿劫,倒修凡夫事。至八地已上,犹是无色界果报,不可思议六尘。

○二征释偏圆义

何以得知?《地持》解等觉无垢地,始得离见见清净禅。当知离欲界、色、无色惑,俱至等觉乃尽,方是圆义。若八地始离无色界果报者,是偏断之义也。

○三明见惑至后

故《大经》云:“十地为无我轮惑所转。”无我只是见惑,若见惑先断,不应至无垢地。若见至无垢地者,乃圆义耳。以是推之,偏断则是别意也。

○二别明圆断之义结异

圆断惑者,始外内凡,即圆伏三界之惑,初住即圆断无明,二住至等觉皆圆断无明。以此推之,圆别断则明矣。

○三明断不断二,初略对辨同异

三断不断者,别但明断,不论不断。圆具二义,若教道明断,证道不断。例如小乘方便论断,证真不论断不断。今亦如是。

○二别释不断旨二,初直明不断妙旨

若不思议观,内不见有烦恼可断,烦恼性不障菩提,菩提不障烦恼,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故《净名》云:“佛为增上慢人,说断婬怒痴,名为解脱。无增上慢者,婬怒痴性,即是解脱。”《无行经》云:“婬怒即是道。”又云:“六十二见为如来种。”

○二重证不障之相

即六根六尘,而无限碍。只眼中见色,亦眼中入三解脱门。《华严》明十眼,乃至六根皆明于十。于一尘中具十方三世诸佛,八相成道,转法轮,度众生,皆不断而明了也。

○四明具不具

四具不具者,若只作一法,不作一切法者,此是别意。若一法趣一切法,一切法趣一法,是趣不过,趣尚不可得,况有趣非趣?趣一即法性,法性即法界,无一法出法界外。若有一法过涅槃者,我亦说如幻如化。故知一法具一切法,即圆意也。

○五明通不通二,初征释功德通不通

五诸功德通不通者,若别意,只一地不关余地。若圆意,一地一切诸地。故《大品》云:“若闻阿字门,即解一切义,过荼无字可说。初阿具足四十一字,后荼亦具四十一字。”从初地具有住持、生长、荷负义,至后究竟,亦具三义。《大论》云:“有始入、中入、终入,实是一入而有初、中、后。”

○二约通不通判二谛

问:若作圆意,若为判不思议二谛?答:偏圆俱通,是世谛相;非通非塞,是真谛相。

○二结

大意竟。

○二五停二,初对前教立五停三,初约《法华》五品位三,初总明

二五停心者,私谓:五品是也。即事而理,其相自彰。

○二别释五,初随喜品当数息观

何者?初教以数息事,停散动,圆家以信理除疑惑;又信是道元,故当初品;又信是功德母,如彼气命;又信顺不动,即是停心,故信品是一停心也。

○二读诵品当不净观

初教以不净事观,停贪欲,圆家以读诵除秽染。若著文字,染污法性,是为染法,非求法也。“文字性离即是解脱”,解脱清净,是第二停心也。

○三说法品当慈悲观

初教以慈停瞋,圆以慈故有说,说无祕悋。悋有祕恚,则非慈相。当知慈故能说,第三品停心也。

 

○四兼行六度当因缘观

初教以因缘观停痴,圆以六度,度于六蔽,暗去明生,是第四品停心也。

○五正行六度当念佛观

初教以念佛停逼迫,圆以即事而理。理即法佛,法佛岂逼迫?法佛无能逼、所逼,无逼、无逼者、无逼法,是第五停心。

○三结示

当知信事即理、文字即解脱、慈即宽弘、度蔽彼岸、一切平等,是圆家五停心也。

○二约四誓四三昧二,初结前生后

以五品为停心,其义已显,更重举四弘、四三昧。

○二正对五停二,初四弘誓为初四停心

生死苦谛即是涅槃,无二无别,此则信事顺理,道元功德母,未度苦谛令度苦谛,是初停心;烦恼即菩提,无二无别,是为未解集谛令解集谛,即第二读诵解脱停心也,大悲拔苦,兴两誓愿(云云);未安道谛令安道谛,即是以无悋之慈而说法,第三停心也;未入灭谛令入灭谛,即是兼行六度,度蔽彼岸,第四停心也,大慈兴两誓愿(云云)。

○二四三昧为第五停心二,初总明念佛破障

又指四三昧为第五停心,此四三昧皆修念佛,破障道罪。自有人数息,觉观不休。若念佛,若称佛名,即破觉观,帖然心定。故《普门品》云:“若有众生多于贪欲,常念观音,即便得离”,破根本无明。《净名》云:“一念知一切法,是为坐道场”,皆是念佛法门也。

○二别释四种念佛四,初常行

常行出《般舟》,诸佛倚立现前,覩法界佛也。

○二常坐

常坐出《文殊问般若》,系缘法界,一念法界,而念佛也。

○三半行半坐

半行半坐,出《方等》《法华》。如是作已,却坐思惟诸佛实法。《法华》云:“当成就四法,一为诸佛护念(云云)。”此语初心行人。久行道者,如《安乐行》:“常好坐禅,在于闲处,修摄其心。”“观心无心,法不住法。我心自空,罪福无主。作是忏悔,名大忏悔(云云)”。

○四非行非坐

非行非坐通四法,一通众经;二通诸善;三通诸恶,如贤者军戎家业等,不妨用心;四通无记,行住坐卧语默,皆是摩诃衍,以不可得故。

○三重约谛誓合论二,初叙意

夫达者悬解,迷者未悟。如囊中有宝,不探示人,人无见者。今更点对,冀得超然。

○二正释三,初约四谛为二停心

前三藏中以事缘事,谓数息、不净,乃至念相好等。今则不尔,以理观缘理,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生死是众生之息命,涅槃是法身之息命,虽不可数而可散动明寂,对于数息也;烦恼是底下之秽恶,菩提是尊极之净理,对前显后,故以文字解脱对不净停心也。

○二约四誓为二停心

大悲誓愿,拔因果苦。若有我所,尚不自出,况拔他苦?若无我所,以慈悲心,自拔拔他,对前显后(云云)。大慈誓愿,与因果乐者,若十二因缘痴,尚无自乐,况与他乐?今自无痴,故能与乐耳,对前(云云)。

○三约四行治障道罪

行四三昧,皆是念佛,破障道罪。前教念生身应相好,今念法身相好,事理永殊大异,故举四三昧为第五停心也。

○二修十观成五停心二,初明修观成停心二,初广释十,初不思议境二,初信一实谛

次修十观成五停者,五停上求,上求何等?一信顺不思议一实四谛是也。信一念具十法界,生死即苦谛;一心具十法界,烦恼即集谛;集谛即菩提,菩提是道谛也;生死苦谛即涅槃,是灭谛也。此四非四,此一非一,而名实谛。

○二结成停心

烦恼遍一切处,一切处皆是菩提,弃此菩提,更何处求菩提?如此生死苦谛遍一切处,皆是涅槃,弃此涅槃,更何处求涅槃?毕定停心,于此烦恼上求菩提;毕定停心,于此生死上求涅槃。信即是求,非别求也,是名信一实谛成于停心也。

○二真正发心二,初释发心下化

又云何停心?停心欲下化,须发真正心。众生不知生死即涅槃,未度苦谛,菩萨为此而起大悲誓,令得解脱,既得脱已,即是令度苦谛;众生未知烦恼即菩提,菩萨为此而起大悲,令得解脱,既得脱已,即是令度集谛;众生若解烦恼即是菩提,即是安于道谛;众生若解生死即是涅槃,即是而得灭谛,是为菩萨下化众生。

○二简显真正义二,初释集道二谛

言真正者,无行经:“若发心求菩提,是人去佛远,譬如天与地。”盖指发三方便菩提心也,此乃菩提心魔。《大经》云:“自此之前,我等皆名邪见人也。”若人为说此法,名善知识魔。

○二释苦灭二谛

经言涅槃为生死者,指贪着界外涅槃,成变易生死也。经言生死即涅槃者,指分段生死即大涅槃,况复变易而非涅槃?以真正菩提心,真正化也。将此下化,以成停心。

○三善巧止观

初名上求,次名下化。乘何等法向上向下?所谓善修止观。生死即涅槃,涅槃名止也。止心心性,名为大定。大涅槃者,深禅定窟,故涅槃即是止也。观烦恼即是菩提,即观也。实相之慧名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名为般若。《法华》曰:“定慧力庄严”,即上求;“以此度众生”,即是下化。当知止观是所乘之法,专此止观,成于停心。

○四横竖破遍

既能乘之向上向下,向上应得果,向下应得度。既不果不度者,何物妨碍而令不获?当知破法不遍。当研生死即涅槃,横破十法界鲠塞;烦恼即菩提,竪破十法界鲠塞。菩提、涅槃,道即通也。不即六法,那忽即六法?是故须破;不离六法,那忽离六法?是故须破。不即不离,菩提道通,以此破法,成于停心(云云)。

○五善识通塞

既破法遍,应与理会,那犹不合?当更细检。一切诸法中皆有安乐性,那忽并破?一切诸法皆魔罗网,那忽并取?须明识通塞。若迷生死非涅槃,十法界皆塞;迷烦恼非菩提,十法界亦塞。达生死即涅槃,十法界寂灭,名之为通;烦恼即菩提,十法界痴如虚空不可尽,老死如虚空不可尽,穷无明,见始见终,名之为通。如此善知不思议险道通塞之相,以成停心(云云)。

○六道品调适二,初简显圆道品

既识通塞,云何于坦道中修于道品?若生死身不净,乃至心无常,此析法四枯道品;涅槃即生死,指此意也。若初修不净,后修于净,乃至初修无常,后修于常,此即四荣道品;生死成涅槃,此之谓也。若即不净,即修非净非不净,乃至即无常,修非常非无常,此是非枯非荣;于其中间入般涅槃,此之谓也。

 

 

○二明初心圆修

故经言:“从初发心,常观涅槃行道。”具百句解脱,名百斤金。烦恼即菩提,名首楞严三昧,“修治于心,犹如虚空”,亦名王三昧,是名善修道品以成停心也。

○七对治助开

既善修道品,自能流入三解脱门。未入而难起、方救他而难起,皆何对治?若悭蔽难起,观悭即菩提,受、不受、亦受亦不受,乃至五不受,檀即法界,“檀义摄于六,资生无畏法,是中一二三”。悭即菩提,不取不舍,余蔽亦如是。又对治、转治、不转、兼、非等(云云),是名助道成于停心(云云)。

○八善知次位

行人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增上慢起,当如之何?观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理涅槃也;能如此解,与修多罗合,名字涅槃也;所观如文,文如所观,观行涅槃也;六根清净,相似涅槃也;无明破,佛性理显,分真涅槃也;等诸佛,同大觉,究竟涅槃也。当自观察,是何等位?抚臆论心,莫自欺欺他,是名识次位助成停心也。

○九安忍无着

行人行道,欲熟未熟,多动内外障难,每须安忍,令内外障不能动摇,“能忍成道事,不动亦不退,是心名萨埵”。外谓毁誉八风,内谓强软两贼。生死不能罗,烦恼不能染。十法界见爱皆为侍者,分段、变易,二死寂然,以安侍者。侍者以供给役运,是名安忍以成停心也。

○十法爱不生

顺道法爱不生者,夫将登而崩,将过而堕,此非小事,大有所失,行者慎之,莫起法爱。故云:“涅槃即生死,涅槃贪着故;生死即涅槃,无退不生故。”于十法界法,一无所染,名顺爱不生而生般若。般若者,如人有眼,能避险从平,何须傍教?

○二总结

是名十观成五停心,一一停心皆须十观,总有五十观(云云)。

○二明观成入品信二,初明入五品位

初品观十法界众生即是佛;十法界五阴即是法,众生与佛无二无别,众生阴、佛阴无毫芥之殊;三世佛事、众生四仪,无不具足诸波罗蜜,是名为僧。《大论》云:“众生无上佛是,法无上涅槃是。”又至名僧者,第一义是。信顺随喜而无疑惑,是名初随喜品;将此心读诵,名第二品;能少分说,名第三品;兼行六度,名第四品;具足六度,造立僧坊,四事如理,乃至般若,名第五品。五品成熟,名观行位。

○二明入十信位三,初释十信心二,初具释十心二,初总明

一品既须十观,四品亦如是。十观成五品,如上说。以想慧纯熟,转为十信心。

○二别释十,初不思议境

初随喜一实之理,无二无别,转成信心。信慧分别,冏冏无滞,于此信中具一切佛法。如金刚宝藏,无所缺减故。

○二真正发心

二真正发心,度下崇上,转成念慧真正。故经云:“百生千生,千万亿生,令心正念。”以正念故,如来善护念。又如七觉中,心沈以念起之,破生死即涅槃;若心散时,以念观摄之,令烦恼即菩提,是为真正发念也。

○三善巧止观

三善修止观,转成精进心者,经言:“一心勤精进故,得三菩提。”一切众行,精进为本。正观明白,纯无间杂,为精;不染爱见,为进(云云)。

○四破法遍

四破法遍,转成定心。涅槃即生死,菩提即烦恼,是大散乱。今观十界生死即涅槃,达一切法解脱相、离相、究竟常寂灭相,终归于空,体常寂灭,是名横破生死,转成定心;起染爱烦恼,烦恼即菩提,是竪破十法界无,彻至法性,转成定心也。

 

○五善知通塞

五善知通塞,转成慧心。若起十界愚痴,名为生死;若起十界贪、瞋,名为烦恼。观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菩提非一非三,是名慧心也。

○六道品调适

六善修三十七品,转成不退心。若四枯道品,虽不退入分段,而不进变易,犹名为退。今四道品,又非荣非枯道品,出到不生不生彼岸,故名不退心也。

○七对治助开

七修对治助道,转成回向心。回生死向涅槃,回烦恼向菩提,回因向果,回事入理,故言回向心也。

○八善识次位

八善识次位,转成护心。若叨上滥下,起增上慢,即是菩萨旃陀罗。今不执生死作涅槃,不执烦恼作菩提,又三业于涅槃无染,于菩提无着,是名护心也。

○九安忍无着

九安忍内外强软,转成戒心。菩萨戒具防形、心,若起二乘心是破戒。知诸法不生,无心无念,不倚不着,名不破戒。大集:“宁舍身命,不求小乘”,名持戒心也。

○十法爱不生

十顺道法爱不生,转成愿心者,菩萨发愿求大涅槃,不取《大品》云:“愿求菩提,不以为足。”足即是住,以不足故,涅槃不应住。

○二总结道本

用此十心成一一住,十住有百,名百法明门。十行、十向、十地,展转增倍,千法明门,万法明门,千万、百万、不可说不可说明门。故《璎珞》云:“十信为诸道。”胜者受名,名住、行、向、地耳。

○二结位明德二,初结位名标功德

若复前推十信,是内凡相似之位,名柔顺忍,亦名伏忍。界内烦恼圆融,无明圆伏,得六根清净。

○二广明六根功德二,初明六根清净功德二,初直明清净

云何净?眼中取相净、尘沙净、无明净,乃至意根亦三种净。三种净故,不障三身三德。三身三德皆与真相似,相似故名六根清净,广说如《法华》。

○二明互清净三,初引文

云何六根互清净?《大品》云:“眼中眼不可得,眼中耳不可得,乃至眼中鼻、舌、身、意皆不可得”,是为六根互清净;又眼中眼相不可得,眼中耳相不可得,乃至鼻、舌、身、意相皆不可得,是为六根相互清净;眼中眼性不可得,眼中耳性不可得,乃至鼻、舌、身、意性皆不可得,是为六根性互清净。

○二判释

若名不可得,是俗清净;相不可得,是真清净;性不可得,是中清净。又名、相、性皆不可得,是俗清净;不可得亦不可得,是真清净;非俗非真不可得,是中清净。

○三结例

但以眼为本,互净诸根。耳、鼻、舌、身、意各各为本,各各互净诸根。互净,如上说。

○二明六根互用功德二,初广明互用之相二,初约眼根具明六,初眼根本用

云何六根互用?于眼根中,能见无量百千万亿,不可说不可说、不可思议不可思议虚空等世界中十法界众生色,若依若正,若内若外,若上若下,悉见悉知,是为眼根用。

○二眼中耳用

即于眼中闻无量百千万亿,不可说不可说、不可思议不可思议虚空等世界中十法界众生,若依若正,两种音声。地狱烧煮声,《大论》云“考掠声”;象马车牛楚毒声;饿鬼求食声;修罗鬪诤高大声;无数种人声,苦受等三受声;乃至有顶,入禅出禅声,《大论》云“所爱时声”;比丘、比丘尼读诵音声;空无我声;菩萨解义声;诸佛演法声。“其耳明利故,悉能分别知”,是为眼能耳用。

○三眼中鼻用

又于眼中知无量百千万亿,不可说、不可思虚空十法界香,若依若正。铁围大海地中诸众生,修罗男女,大势小轮,群臣诸宫人,乃至于梵世,光音及有顶,比丘众、菩萨众,在在方世尊,闻香悉能知,是为眼有鼻用。

○四眼中舌用

即于眼中知无量百千万亿,不可说、不可思虚空世界中众味法门。于食等,于法亦等,如纯陀八斛四斗为涅槃佛事。若好不好,若美不美,至其舌根变成上味,如天甘露无不美者。又知十法界众生堪能法味,于大众中出深妙声,能入其心,皆令欢喜;又令天龙人神,闻其所说,言论次第,皆乐来听受;又诸菩萨、诸佛常乐向其处说法,闻皆受持;又能出深妙之音,是为眼有舌用。

○五眼中身用

即于眼中知十法界众生,百千万亿,不可说、不可思虚空等触。身如净明镜,众生皆喜见。其身净故,三千内外依正,山林河海,皆于身中现。地狱已上,有顶已还,所有正报生时死时,若好若丑,悉于身中现;二乘、菩萨悉于身中现,唯独自明了,余人所不见;十方三世佛,从初发心,中间行行,乃至成道、转法轮、入涅槃,悉于身中现。佛境界既尔,况复余耶?是为眼中有身用。

○六眼中意用

又于眼中能知百千万亿不可说、不可思虚空等十法界,“所念若干种,一时能悉知”,是为眼中有意用。

○二例余根互用

其闻声、知香、味、触、法,亦有互用,皆如上说。

○二深明互用所由三,初探明三因种性

当知六识所有无明,所有智慧,并是缘因、缘因种、缘因性;七识所有无明,所有智慧,并是了因、了因种、了因性;八识所有无明,所有智慧,并是正因、正因种、正因性。如是三种、三相、三性未发,名为六根清净;三种若发,即是真证,开佛知见。

○二克示法门妙用

若小乘法门,析灭诸根,入空取证。今大乘报身,即是法界,不须更灭,能于诸根作此互用。一根具六,六六三十六法门,正受清净,能此互用。故《净名》云:“或有佛土光明为佛事,或佛土音声为佛事,或以香味衣服为佛事,或无言寂灭为佛事”,皆此意也。此有似有真,如《法华》所明,即相似;如《华严》所说,即是真。

○三明断不断妙旨

故明暗不相除,显出佛菩提。只言断,而言即解脱;只言不断,复云“结习尽者,华不着身”。非断非不断中论断,断中论不断。此乃不思议圆融方便,宜断即断,如此土大士,度刚强众生;宜不断即不断,如香积土闻香,即入律行也。

○三引证真似二,初正引三经证似

《仁王》云:“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十善,即十信也。三界苦,即界内惑圆融也。《大经》云:“学大乘者,虽有肉眼,名为佛眼。”《法华》云:“虽未得无漏,而其眼根清净若此。”此皆明相似位之文也。

○二并证发真显功

若观如来藏心地法门,即是观如来眼、耳、鼻、舌、身,豁然真发,得见佛性。或因闻发,三智现前,三身具足。华严:“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所有慧身,不由他悟”,“得如来一身无量身,湛然应一切”。众生机感,即能垂应,作八相成道,百世界作佛。或现二乘身利益众生,乃至作地狱身利益众生。诸佛加之,能为大菩萨说法,此即发真之文也。

○三念处三,初明教相二,初约《大经》所说简显偏圆二,初引四喻对枯明荣四,初乳药譬

三明四念处观者,先约经示。《大经》云:“其后不久,王复得病,医占王病,定应服乳。”王者,八倒众生也。其后病者,初倒伏,后倒起,故言不久也。定服乳者,应授四荣之术也,正是今之念处意耳。

○二毒鼓譬

又譬有人,以毒涂鼓,众中打之,近者近死,远者未死;后打毒鼓,近远俱死。”初涂四枯,止枯分,故言未死。今涂四荣,无明根断,故近远俱死,亦是今四念处意也。

○三二鸟譬

又云:“如鸟出笼,纔得离网。”今二鸟俱飞,高翔远游,去住自在,正是今四念处也。

○四果实譬

又云初枯生死,不能照明佛法,不能开悟众生,于佛法无工夫,于众生无利益,故言枯双树。今圆显佛法,大益众生,夫有心者皆当作佛,八千声闻得见佛性,如秋收冬藏,成大果实,故言四荣庄严双树。

 

○二就一喻独明圆顿

《大经》:“不令噉酒糟麦,不与特牛同共一群,不在高原,亦不下湿。”下湿者,凡邪四倒也。高原者,偏曲四倒也。酒糟是愚痴,麦是瞋恚,特牛是贪欲。选择中原,安处其子。

○二引《法华》开显唯明圆顿二,初约成四一通明开显

《法华》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不令二乘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解王顶上明珠与之。“我本立大愿,普令一切众,亦同得此道,无智者错乱,迷惑不信受,是故于今日,决定说大乘”。

○二约破八倒结示念处

又云:“诸佛法久后,要当说真实。”真实者,非生死非涅槃,无邪无偏,无倒无正。咄哉丈夫,示昔系珠;咄哉去来,宝处在近。是故从本垂迹,与法身眷属,隐实扬权,藏高设下,共化众生,开示正道,内祕外现。今开显令得入妙,正是此四念处也。

○二释名义二,初释四之一字二,初释三,初总明不思议四

所言四者,不可思议数也。一即无量,无量即一,一一皆是法界。三谛具足,摄一切法,出法界外,更无有法。法界无法界,具足法界。虽无法,具足诸法,是不思议数也。

○二具引四经证会四,初《华严经》

《华严》云:“一微尘中具一切尘及一切法,于一念具一切念及一切法。”尘即是色,念即是心,色、心即念处异名耳。

○二《大品经》

《大品》云“四念处即摩诃衍,摩诃衍即四念处”者,于一念处,与三念处无二无别,一切法趣四念处,是趣不过,念处尚不可得,云何当有趣不趣?此亦不思议意同也。

○三《普贤观》

《普贤观》云:“观心无心,法不住法,名大忏悔,名庄严忏悔。”观心既然,观色亦尔。

○四《涅槃经》二,初正证不思议四

《大经》云:“佛性者,亦一、非一、非一非非一。亦一者,一切众生悉一乘故;非一者,说三乘故;非一非非一者,数非数不决定故。”当知四数不可决定,即不思议之四也。

○二因释《法华》同异二,初辨明同异

《法华经》中,八千声闻得见佛性。《大经》云:“为诸声闻,开发慧眼。”天亲以七种佛性释《法华》。当知二经,佛性理同,同圆、同妙、同大,更不异也。而《法华》以一乘为宗,约智明法相;《涅槃》以常为宗,约定明法相。智、定,左右之异耳。

○二案文证成

《法华》指前经,亦云:“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当文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涅槃》开前经云:“为赎命故,说大涅槃”,明历别五行十功德。当文云:“复有一行是如来行,所谓大乘大般涅槃。”故知二经是同。

○三结示不思议四

今取究竟实说处,即是圆极不可思议四念处也。

○二结

释数竟。

○二释念处二字二,初略释名义

念者,观慧也。《大论》云:“念、想、智者,一法异名。初录心名念,次习行为想,后成办名智。”处者,境也。

○二释境智旨二,初对一实境智

从初不离萨婆若,能观之智,照而常寂,名之为念;所观之境,寂而常照,名之为处。境寂智亦寂,智照境亦照。一相无相,无相一相,即是实相。实相即一实谛,亦名虚空佛性,亦名大般涅槃。

○二释境智不二二,初依教具释

如是境智,无二无异。如如之境即如如之智,智即是境,“说智及智处,皆名为般若”。亦例云:说处及处智,皆名为所谛。是非境之境而言为境,非智之智而名为智。亦名心寂三昧,亦名色寂三昧,亦是明心三昧,亦是明色三昧。《请观音》云:“身出大智光,如烧紫金山。”《大经》云:“光明者,即是智慧。”《金光明》云:“不可思议智境,不可思议智照。”

○二结显念处

此诸经皆明念只是处,处只是念。色心不二,不二而二,为化众生,假名说二耳。

○三明修观二,初明能观妙观二,初直明不思议境观二,初略明四,初正明观法

此之观慧,只观众生一念无明心。此心即是法性,为因缘所生,即空即假即中,一心三心,三心一心。此观亦名一切种智,此境亦名一圆谛,一谛三谛,三谛一谛。

○二引教称叹

诸佛为此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欲令众生佛之知见开,诸佛出世事足。《大经》云:“如王夷坦道。”《无量义经》云:“行大直道,无留难故。”《法华》名“具足道”。虽言三智,其实一心。为向人说,令易解故,而说为三。

○三观法胜异二,初明能成智断二德

若教道为言,所断烦恼,如翻大地,河海俱覆;似崩大树,根枝悉倒。用此智断惑,亦复如是。通别尘沙、无明,一时清净。无量功德,诸波罗蜜,万行法门具足无减,佛法祕藏悉现在前。《大品》云:“诸法虽空,一心具万行。”

○二明能成究竟极果

《大经》云:“发心毕竟二不别。”《法华》云:“本末究竟等。”故名妙觉平等道。当知此慧即法界心灵之源,三世诸佛无上法母。以法常故,诸佛亦常。乐、我、净等,亦复如是。亦名宝所,亦名祕藏,佛及一切之所同归。

○四结圆念处二,初对偏辨圆

前三藏隘路,不得并行;通教共禀、共行、共入,入不能深;别教纡回,历别遥远,即不能达;今此念处,旷若虚空,际于无际,“犹如直绳直入西”,故名圆教四念处耳。

○二引譬重叹

张衡曰:“翔鵾仰而不逮,况青鸟与黄雀?”当知前三念处,所不能及。唯圆念处,孤飞独运,凌摩绛霄,无上、无等、无等等。竪无高盖,故言无上;横无俦列,故言无等;无等于十方三世诸佛,故言无等等也。

○二广明二,初明色心法界遍开妙解四,初引《唯识论》为义本

欲重说此义,更引天亲唯识论。唯是一识,复有分别识、无分别识。分别识者,是识识;无分别者,似尘识,一切法界所有瓶衣车乘等,皆是无分别识。成三无性,无性名非安立谛,如彼具说。

○二以识例色论唯色二,初义立二色名

龙树云:“四念处即摩诃衍,摩诃衍即四念处。”一切法趣身念处,即是一性色,得有分别色、无分别色。分别色,如言“光明即是智慧”是也;无分别色,即是十法界四大所成色,皆是无分别。等是色心不二,彼既得作两识之名,此亦作两色之说。

○二明不二遍融

若色心相对,离色无心,离心无色。若不得作此分别色、无分别色,云何得作分别识、无分别识耶?若圆说者,亦得唯色、唯声、唯香、唯味、唯触、唯识。若合论,一一法皆具足法界。

○三约难易解融偏说

诸法等故,般若等。内照既等,外化亦等。即是四随逐物,情有难易。《大论》曰:“一切法并空,何须更用十喻?答:空有二种,一难解空,二易解空。十喻是易解空,今以易解空,喻难解空。”唯识意亦如是,但约唯识具一切法门。

○四随二根机示二观

而众生有两种,一多着外色,少着内识;二多着内识,少着外色。如上界多着内识,下二界着外色多内识少。如学问人,多向外解。若约识为《唯识论》者,破外向内,令观明白。十法界法,皆是一识,识空十法界空,识假十法界假,识中十法界亦中,专以内心破一切法。若外观十法界,即见内心。

○二约一念阴心修妙境观三,初明性德境二,初明不思议境

当知若色若识,皆是唯识;若色若识,皆是唯色。今虽说色心两名,其实只一念无明法性十法界,即是不可思议,一心具一切。“因缘所生法”一句,名为一念无明法性心。若广说四句成一偈,即“因缘所生心,即空即假即中”。故《般若》云:“受持一四句偈,与十方虚空等。”《法华》云:“闻一偈亦与菩提记。”一句亦然,三世亦如是。

○二明观心之功

今只观此一心即不可思,十界恒现前,入心地法门。故能不起寂灭,现身八会。只是一句,一句有无量,无量中只一句,是为不思议故。“如心诸佛然,如佛众生然,是三无差别。”“诸佛解脱,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众生心亦当于诸佛解脱中求,始是般若究竟等。

○二明化他境二,初蹑前性德本离言说

未了者,一切法正,一切法邪。不以心分别,即一切法正若以心分别,一切法邪。“心起想即痴,无想即泥洹”。此不思议,非青黄赤白、方圆长短,无名无相,究竟寂灭。唯当心知,口不能说。

○二明次化他巧说妙境二,初约诱化明思议境

若有因缘,善方便用悉檀亦可得说,“以方便力,为比丘说”。众生无量劫,自性心不为烦恼所染,不染而染,难可了知。迷妄即染,染即覆心,不见净性。是以久处生死,不能返本还源。源实难解,二乘尚不闻其名,何况凡夫?今佛为作习因,如大通智胜所系珠,至释迦时方成果实。今此种子,渐渐积习,后遇声光,发此种子,转凡入圣。“渐渐积功德,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

○二就理性结成妙境三,初引造明具

若不尔者,无明覆法性,出十法界五阴,重迷积沓。若能超悟,起二乘五阴,乃至佛阴。《华严》云:“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无不由心造。”诸阴只心作耳。观无明心毕竟无所有,而能出十界诸阴,此即不思议。

○二引事喻具二,初正明

如《法华》云一念梦,行因得果,在一念眠中。无明心与法性合,起无量烦恼。寻此烦恼,即得法性。

 

○二料简

问:别圆俱作此譬,云何异?答:别则隔历,圆则一念具。如芥子含须弥山,故名不思议。

○三性德本具

《华严·性起》云:“一微尘中有大千经卷,智人开尘出经。”是一念无明心,有烦恼法,有智慧法。烦恼是恶尘、善尘、无记尘,开出法身、般若、解脱。《法华》云:“如是性、相等。”一界十界,百千法界,究竟皆等。

○三明修德境二,初正明三观推性德境

今观此无明心从何而生,为从无明?为从法性?为共?为离?若自若他,四皆叵得,名空解脱门。只观心性,为有?为无?为共?为离?若常若断,四倒不可得,名无相解脱门。只此心性,为真?为缘?为共?为离?非四句所作,名无作解脱门。无生而说生,生十法界相性也。无明性即是实性,亦言无明即是明,明亦不可得,是为入不二法门。但众生迷倒,不见心之无心,明成无明(云云)。

○二重讨迷起为发观要二,初问

问:众生自性清净,不为烦恼所染,云何有无明生?

○二答三,初明四句不可答以责问

答:如前责生相不可得,而作十四难,佛皆不答。设答,只长邪见。《大品》中:“问:有亦不得道,无亦不得道,乃至四句俱不得道,将非世尊不得道耶?佛答:实得,非四句耳。”金刚般若:“须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大论》:“摩干提云:‘痖法应得道。’佛答:‘汝若证我法,是时自当痖。’”

○二约有益亦答难为答意

佛有时知利益,亦答十四难。如答净梵志:“毕故不造新。”答:“我已知。”“汝云何知?”“无明名故,取、有名新。若知无明,不起取、有,即知神及世间常无常。”

○三明迷性由爱见酬来问

众生只为爱见,迷于自性,随逐诸妄,缘轮不息,去道甚远,五百由旬。《普贤观》云:“为恩爱奴,色使我眼。”《法华》云:“贪着生爱,则为所烧”、“诸苦所因,贪欲为本”。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无明烦恼是如来种。若断烦恼,即断佛种,故言烦恼是道场。“断烦恼不名涅槃,不生烦恼乃名涅槃”。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意在此。

○二点示三种念处观二,初别明三念处观法二,初通明所观阴

修三种念处,观十界色名身,十界受名受,十界识名心,十界想、行名法。法性色,一色一切色,一切色一色;一受一切受,一切受一受;一心一切心,一切心一心;一想、行法一切法,一切法一法。

○二别明能观观三,初性念处观

将智慧性观十法界色性,名为观;了达色中非垢非净,名为处。智慧性观十界受性,名观;了达受中非苦非乐性,名为处。智慧性观十界心性,名为观;了达心性非常非无常性,名为处。智慧性观十法界法性,名为观;了达法性非我非无我,名为处。能所合标,名性念处观也。

○二共念处观

次释共念处观,观十法界色,非垢非净,双照二谛,垢之与净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次观十界受,非苦非乐,双照二谛,苦之与乐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次观十界心,非常非无常,双照二谛,常与无常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次观十界法,非我非无我,双照二谛,我与无我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是名共念处观。

○三缘念处观

次释缘念处,菩萨观此身受心法,无缘慈悲,无缘无念。如磁石吸铁,寂而常照。虽无念,不动而运,大慈普覆十界众生。众生无量,慈悲亦无量,非一、广大、不可尽,誓愿非一、广大、不可尽,是名缘念处。

○二总明一念心具足

三种一心具足:观此身受心法智慧性,名性念处,一性念处一切性念处;观身受心法,定慧均和,能助大道,名共念处,一共念处一切共念处;观身受心法,所有慈悲,名缘念处,一缘念处一切缘念处。

○二明观成所显三,初正明成极果三相

观此一念无明心即是众生,众生即法性,法性即摩诃衍,摩诃衍即十法界性念处。利益十法界众生,同于四念处,坐道场,转不思议种种法轮。一切种智以为根本,无量功德之所庄严,皆令众生安置十地,十种珍宝以为脚足,枯荣智慧以为双树。若见佛性,非荣非枯为中间而般涅槃,双照二谛。

○二寄结四教念处观二,初约《中论》偈结为三谛二,初结成一念三谛

总结四念处,虽别说示人,文言难见。只一剎那心,即是因缘所生法。因缘心生灭,即是三藏三十七品;因缘心空,是通三十七品;因缘心假,是别三十七品;因缘心中,非空非假,即是圆三十七品。

○二释显不可思议

只是一念心,若横无际,若竪无穷,尽三谛源。然此一念,不横不竪。若心即空即假即中,是横;观此心先见空,次见假,后见中,即是纵。今谛观心中三句,实不纵不横,不前不后,毕竟清净。

○二因约诸经说结诸法门三,初依《华严》结成三宝

广大法界,究竟虚空”。观心实性,无有微尘知觉,即是法名不觉;不觉而觉,名为佛;具足恒沙法藏,虚空法门。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一微尘中,法界佛、法、僧,究尽实相,而无积聚。

○二依《涅槃》结成三德

譬如贫人,多所积聚,乃名为藏。解脱不尔,无所积聚。无所积聚即真解脱,解脱即是如来。无所积聚,乃名虚空。能观此藏,是读大千经卷;开此大藏,是开佛知见。知见故五眼具足,五眼具足即成菩提,菩提即摩诃般若,即得法身,法身即真解脱。三点不纵不横,名大涅槃,涅槃名诸佛法界。

○三结成《法华》三行

作是观心,是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举足下足,从道场来,住于佛法矣。如来遗嘱,令于念处修道,要在兹乎!

○三料简明果上功德

问:前五停心,六根互用,今念处证何功德?答:前说似解,相貌如上。今修念处,进发十住真位。前覩海边平相,旷荡若斯,况大海深广,渺渺浩浩?可以智知,无俟更说。

 

四念处卷第四

 

内学智慧-世界内学智慧学会官方网站

四念处-会本

四念处

 

隋天台山修禅寺智者大师   说

门人章安灌顶大师         记

日本本纯守笃             分科

末学沙门礼贤             会本

 

目录

 

卷第一

卷第二

卷第三

卷第四

 

 

四念处

卷第一

 

隋天台山修禅寺智者大师   说

门人章安灌顶大师         记

日本本纯守笃             分科

末学沙门礼贤             会本

 

○释文大分二,初通叙四教念处说意二,初明实理不可思说三,初总明

一切诸法皆不可思议,不可思想图度,不可言语商略。何以故?言语道断故不可议,心行处灭故不可思。《大经》云:“生生不可说,生不生不可说,不生生不可说,不生不生不可说。”既不可说,亦不可思。

○二别释二,初别示三谛不可说

《大品》云:“色不可说,乃至识不可说;眼不可说,乃至意不可说;色不可说,乃至法不可说;眼界不可说,乃至法界不可说。”当知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皆不可说,此指俗谛不可说也。“四念处不可说,乃至根、力、觉、道皆不可说。须陀洹不可说,乃至阿罗汉亦不可说”,此指真谛不可说。“佛十力不可说,四无畏、十八不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皆不可说”,此指中道第一义谛不可说也。

 

 

○二总叹三谛绝思议

《大论》云:“实法不颠倒,念想观已除,言语法皆灭。无量众罪除,清净心常一,如是尊妙人,则能见般若。”此总指三谛不可思说也。

○三结示二,初提《法华》叹法结显

《法华》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又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当知不可以心思口议,亦不可以无心口思议,不可以有无,不可以非有非无。非方非数,非法非喻,寂然无为。群经之极说,众圣之诚言,深深若此,明明若彼,境智双冥,能所俱寂。

○二寄《净名》入门结显

《净名》诸菩萨以言言于无言,文殊以无言言于无言,净名不以言、不以无言,默然无言,文殊叹曰:“真入不二法门。”当知玄妙玄妙,不可思议复不可思议,但可冥悟,不可以彰辩。

○二明悉檀而可思说二,初征

问:若不可说不可说,何故言满龙宫?若不可思不可思,何故雪山深思此义?

○二答三,初正约四句明说相二,初巧说四句

答:佛常乐寂而哀于蒙,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慈悲权巧,指画虚空,撝方示月,作种种说。或作生生说,或作生不生说,或作不生生说,或作不生不生说。

○二四门四悉

若作生生说时,又非一种,或作有说,或作无说,或作亦有亦无说,或作非有非无说。引诸根性,从四方门入清凉池,闻悦、善生、恶亡、理显,得四利益。余三句亦如是。

○二重约因果辨说相三,初引诸经点示

欲令此义明了,更引诸经。《大经》名“诸佛法界”,佛即果人,法界即果法,于无果中而作果说。《大品》云:“诸法实相慧,名摩诃般若。”此慧有能度、所度,今取能度名般若,于无因中而作因说。《大集》云:“菩萨观一切法平等,众生性同涅槃性。”若观平等,即因也;同涅槃,即果也,此约亦因亦果说也。《华严》云:“游心法界如虚空,则知诸佛之境界。”游心即因,佛境界即果,如前说。《法华》云:“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此即非因非果说也。

○二明作四说意

法门甚众,“广说令智退,略则义不周,我今处中说”。方则四句,略则因果。闻而修行,名之为因;与法相应,名之为果。约果更修,故言因因;从因又得果,故言果果。若初若后,究竟寂灭,故言非因非果。

○三释显门悉益

初生生四门,亦作因果四说;乃至不生不生亦作四门,门门亦作因果之说。一一说中悦种种众生,立种种善根,治种种罪垢,从于种种入第一义。故初中后,重说无咎。说即是教,禀教修观,以修观故,名修四念处。此义广,可思之。

○三略叙佛化定所从二,初揭化意叙顿渐二,初顿说

元佛出世,为一大事因缘,开发众生诸觉宝藏。譬如日出,先照高山,先喜、先利、先治、先益。《大经》云:“若欲盛贮,先用完净;若欲耕垦,先种肥良;若欲乘御,先驾调壮;若欲教诏,先教孝明。”斯皆积习深厚,烦恼障薄,先闻雷震,先沐甘雨,先出笼樊,先获正观。皆由往昔数数勤修,今世道成,最初四益。

 

○二渐化

其未度者,更设方便而涂熨之。隐其无量神德,以贫所乐法趣波罗奈,“便有涅槃音,法僧差别名”,则是从顿次渐,而调熟之。

○二定所从开章段

今从此义,粗为四说。说即是教,依教修观,即是四种四念处,所谓生生四念处,乃至不生不生四念处,亦名三藏、通、别、圆四念处。

○二别释四教念处观法四,初三藏念处观二,初开章

若三藏四念处,更为三,大意、五停、四念。

○二随释三,初明大意二,初略释教名二,初释三字

所言三者,其义有八,谓理、教、智、断、行、位、因、果。理三者,声闻谓理在正使外,缘觉谓理在习气外,菩萨谓理在正习外,三人出三种外,方乃见理,故言理三也;教三者,声闻禀四谛,缘觉禀十二缘,菩萨禀六度;声闻修总相智,缘觉修别相智,菩萨修总别智;声闻断正,缘觉断习,菩萨断正习;声闻为自修戒定慧,缘觉为自修乐独善寂,菩萨为众生修六度五通;声闻住学无学,缘觉住无学,菩萨三僧祇登道场;声闻带果行因,缘觉望果行因,菩萨伏惑行因;声闻断正,如烧木为炭,缘觉断习,如烧木为灰,菩萨正习尽,如烧木无灰炭。具此八三,故言三也。

○二释藏字二,初释义

藏者,谓修多罗藏、毘尼藏、阿毘昙藏。修多罗藏,谓四《阿含》,《增一阿含》说人天因果,《长阿含》破邪见,《杂阿含》明诸禅法,《中阿含》明诸深义,具如彼(云云);毘尼藏明持犯轻重,如《律藏》中说;阿毘昙藏名无比分别,无比分别(云云)

○二引证

《大经》云:“此是契经甚深之义,此是戒律轻重之义,此是阿毘昙分别法句。”皆佛自释三藏名也,今不具论。

○二释念处意二,初引教略立

然佛临涅槃,阿难心没忧海,阿楼驮语云:“汝持佛法人,应问将来事,云何啼哭?”阿难即醒悟,乃问四事,佛皆具答,今出其二:“比丘当依四念处行道,依波罗提木叉住。”

○二从要释旨二,初释依木叉住二,初通叙客旧三学二,初叙旧

木叉有二,一旧,二客。旧又二,一邪,二正。正谓十善,邪谓鷄狗牛马等(云云)。定有二,一旧,二客。旧又二,一正,二邪。正谓三四十二,邪谓邪禅鬼定等(云云)。慧有二,一旧,二客。旧又二,一正,二邪。正谓识因识果,邪谓拨无因果。三种旧邪,堕三恶道,佛弃而不用。三种旧正,升三善道,佛会而取之。

○二明客

更说三种客法:客戒者,谓三归、五戒、二百五十等;客定者,谓九想、八背等;客慧者,谓四谛智也。

○二正释木叉名体二,初释戒为师

佛之遗嘱,以戒为师。师训七支,弟子奉行,莫令污染。仁让贞信,和雅真正,战战兢兢,动静和谐,故言以戒为师也。

○二释依而住二,初就恶保脱释

依木叉住者,木叉名保得解脱。若依木叉住者,保脱世间热恼。所谓居家逼迫,牢狱热恼;妻子榔档,系缚热恼;财业产货,怨贼热恼;王难逼迫,水火热恼。若依木叉,保脱如此热恼也。

○二约善保住释

又复住者,未来住安乐之处也。若能住戒者,不耐恶声,惟欣善法,未来保住四天王住处也;若住戒者,则是供养三宝,供养父母,未来保住三十三天也;若住戒者,能发麤住,保得住于炎摩天住处也;若住戒者,能发细住,保住兜率陀天;若持戒者,能得欲界定,保住自在天;若住戒者,能发未来禅,保住他化自在天;若持戒者,能发四禅、四空,保得住于色无色界诸天住处也,是名依波罗提木叉住也。

○二释依念处行二,初明辨失显得

依念处行道者,若无念处慧,一切行法皆非佛法,非行道人。皆空剃头如放牧者;空着染衣,如木头旛;虽执鉢锡,如病人乞具;虽读诵经书,如盲人诵赋;虽复礼拜,如碓上下;虽复坐禅,如树木叶;虽复兴造,媒衒客作。种树贸易,沈沦生死,蚕茧自缚,无解脱期。舍身命财,但得名施,非波罗蜜;虽复持戒,不免鷄狗;虽复精进精进无绣媚;虽复坐禅,如彼株杌;虽复知解,狂颠智慧。常在此岸,不到彼岸,不降爱见,不破取相。不得入道品,非贤圣位,不成四枯树,非波罗蜜。何以故?无念慧故,以念慧能破邪显正。

○二明对破功能三,初引经明能破所破

《大经》云:“旧医乳药,其实是毒。如虫食木,偶成字耳,是虫不知是字非字。更有新医从远方来,晓八种术,谓四枯四荣,以新四枯破其旧乳。”《法华》亦云:“大火从四面起。”即斯例也。

○二叙所破斜执二,初正释三,初叙一切智外道三,初广明世性

执倒略有三种,一、一切智六师,故六臣白王:“我师是一切智,王若见者,罪垢消灭。”此执世性也《大论》云:“得宿命智,见八万劫事,过是已不复能知。但见初受胎身中阴之识,而自思惟:‘此识不应无因缘。’忆想分别:‘有法名世性,非五情所知,极微细故。’于世性冥初生觉,觉即中阴识;从觉生我;从我生五尘,谓色、声、香、味、触;从声尘生空大,从声、触生风大,从色、声、触生火大,从色、声、触、味生水大,从色、声、触、味、香生地大;从空生耳根,从风生身根,从火生眼根,从水生舌根,从地生鼻根。如是渐渐从细至麤,还从麤至细。譬如泥丸中具有瓶盆等性,瓶盆等破还为泥,都无所失。世性是常,无所从来,此僧佉所执也。”

○二略列余计

“复有执微尘,微尘常不可破,至微细故。但待罪福因缘,因缘和合故有身,若天、人、地狱等。以父母故,罪福尽则散坏。复有执自然为世界始,贫富贵贱,非愿行所得。复有人言:天主是世界主,始造吉凶,灭时还天摄取。复有人言:世世受苦乐尽,自到边。譬如山上投缕丸,尽自止。受罪福,命归于尽。”

○三结判斜执

是诸邪外,皆于禅定知见,不从他闻,亦不从韦陀中闻,执此明利,故云“是事实,余妄语”,即此意也。复计自在天,复计父母等,皆是一切智之执也。

○二叙神通外道

二者神通,六师修得五通,停河在耳十二年,变释为羊,千根在体,毘富罗城变为卤土等是也。

○三叙韦陀外道

三者韦陀,六师解星文地理、十八《大经》,知吉凶等是也。

○二略判

虽知世性,无神通,是小;知世性、通,是次;知三种备足,是大六师。

○三明能破念处二,初正明对破二,初总标

《阿毘昙》中明三种念处,谓性、共、缘,对破此三外道。

○二别释三,初性念破一切智

有人释性念处,谓观无生浅,名为生;深细观无生,见细法皆生死苦谛,名性念处。有人专用慧数,缘无生空理,发真断结,得慧解脱罗汉,对破邪因缘、无因缘颠倒执性,一切智外道也。

○二共念破神通

共念处者,以禅定助道,正助合修,亦名事理共观,发得无漏三明、六通、八解,成俱解脱罗汉,对破根本爱慢,得五通外道也。

○三缘念破韦陀

缘念处者,缘佛三藏十二部文言,及一切世间名字,所缘处广。非如支佛出无佛世,不禀声教,但作神通以悦众生,不能说法。缘念处人,了达根性,善知四辩,堪集法藏,成无疑大罗汉,对破世间韦陀,星文地理文字鄙狭。

○二结示劝修

当知邪正真伪,犹金比铁,萤日迹海。故《大经》云:“于诸想中,无常为最;于诸耕中,秋耕为最;于诸迹中,象迹为最。”无常譬性,耕譬神通,迹譬文字也。经云:“诸优婆塞善解诸法对治之门,所谓常无常等。”故知心行理外,未入正真。破邪之义,可解。

○二明五停三,初标示摄法三,初标列

二明五停心者,谓数息、不净、慈心、界方便、因缘观也。

○二示意

停名停住,行人闻生灭四谛,发心观苦谛,欲出生死,为烦恼风摇动,慧灯照境不了,为除此障,修五停心。

○三摄法

息门有数、随、观等,不净门有九想、八背等,慈心、界方便、十二因缘皆如《禅门》中广说,今不委论。

 

○二略释行相二,初明治相

此五停门复有五意,谓对、转、不转、兼、亦对亦转亦不转亦兼。对者,数息对觉观,不净对贪欲,慈心对瞋恚,方便对我,因缘对痴。对治若成,烦恼不起,又发禅定。禅定持心,安隐出入,故云五停心也。心既调定,乃可习观。若对治未益,更须用后四种治之。

○二示治益

行者善用四随,巧修五治,烦恼不能障,观心停住,即入初贤位,具如《禅门》广说。

○三问答料简三,初辨念佛停心废立二,初问

问:此中何不用念佛停心

 

○二答

答:作五度门则不用,作六度门即须用,因缘对等分,念佛对逼迫障(云云)。

○二简贤名是非得失二,初问

问:停心得住名初贤者,今人数息,或得不净,或二三四五,是为贤不?

○二答二,初直斥邪滥

答:若以爱见心修禅,乃至非想,尚非初贤,况数息、不净乃发浅法而名为贤耶?经说多修福德名为愚,多修智慧名为狂,岂可以狂愚为贤?

○二四句拣判

旧云:隣圣为贤。此语太高,今言善直曰贤。应作四句,一随爱见、破戒、乱心,此非直非善,如无目无足,不能入清凉池;二持戒、修禅而生邪见,此善而不直,亦不名贤,如有足无目,亦不能入清凉池;三信心正见而破戒、心乱,此直而不善,亦非是贤,如有目无足,不能入清凉池;四信解正智,得佛教意,持戒清净,修安般、不净等观,心得停住,名直名善,有目有足,能入清凉池。是四初贤,善直义成也。

○三简显教意之得不二,初问

问:云何名得佛教意?

○二答

答:《中论》云:“佛去世后,像法中人,人根转钝,深着诸法,求十二因缘、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决定相,但著文字,此不知佛意。”佛意者,生生不可说;有因缘故,作生生说,令物离生死,得涅槃。若著文字,兴毁诤竞,则三界火猛,不得佛意,非贤人也(云云)。

○三释念处三,初释通名二,初略释名

三释四念处,四者,数也;念者,观慧也;处者,境也。

○二辨四数二,初正辨四数

数有开合,若迷心不迷色,则数为五阴;若迷色不迷心,则数为十二入;若俱迷者,则数为十八界,如《毘婆沙》也(云云)。今言四者,人于五阴起四倒,于色多起净倒,于受多起乐倒,于想、行多起我倒,于心多起常倒。举四倒,故言四也。

○二兼明次第

若相生次第,应言识、受、想、行、色;若麤细次第者,应言色、行、想、受、识。今从语便,故言身、受、心、法。文从起倒,多如前说。

 

○二示要意二,初明十乘二,初明十观二,初别辨十,初正因缘境

然三藏要意,正厌生死,欣入涅槃,须信解正因缘,三世、二世、一世十二因缘。因缘支是四谛,无明、行、爱、取、有是集谛,五果是苦谛,知苦断集是道谛,无集苦是灭谛。识此无明、老死,破外人邪、无因缘生一切法种种颠倒,不随虚想邪僻,深信正因缘也。

○二真正发心

二真正发心者,惊觉无常之火烧诸世间,一心求出,剎那不懈,莫念名利。如麞在围,跳透求脱;似犊失母,惆慞呜呼。修习禅慧,如救头然(云云)。

○三巧修定慧

三巧修定慧,出世之行,欲界乱心如风中灯,是故依静求定。若定无慧,如暗中无所见。巧修二法,如二手互相揩摩,亦如乘马,亦爱亦策。善用四随,信法两行,八句得所(云云)。

○四破法遍

四破法遍者,观因缘生灭,破一切爱见戏论诸法遍。知一一爱见中有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以其药去病除(云云)。

 

○五善知通塞

五善知通塞者,知一切爱见之法皆有道灭之理名通,悉有苦集名为塞。

○六善修道品

六善修道品者,于诸见动而修念处。若别若总,乃至三解脱门(云云)。

○七善修助道

七善修助道,即是五停心、共念、缘念,六番观禅,谓八念、九想、十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等也。

○八善知次位

八善知次位者,善识七贤位,不叨滥增上慢,成惭愧有羞僧。内外明照,善识邪正、佛法非佛法,破诸邪外也。

○九能安忍

九安忍强软两贼,外则眷属,恶名秽称,若不忍者,则为所坏。内忍种种证得诸禅,着则生爱,为软贼所坏;境界逼迫,是强贼也。

○十无法爱

十顺道法爱不生,发外凡、内凡种种顺道善法,心不爱着也。是为要意(云云)。

○二结意

末代求声闻人,知此十法分明,不著文字戏论。内有智性,求于圣道,厌患三界,修五停心,入初贤位,即是善知佛教。

○二辨十境

发种种诸禅境,或有增益触,或有增病触,或有二十种坏禅触,或有十种成禅觉。行者因停心故,得欲界定,或得对治心,在静中功德法门起,即便观之。观之略为十,一阴界入境,乃至第十菩萨境。自有行人,或次第,或不次第,或是善,或是邪。今作十双料简,一次第不次第,乃至第十三障四魔。次第者,如上。不次第者,不如上,别有所出(云云)。

○二辨六即

问:大乘生死即涅槃,得有理即,乃至六即之义,三藏亦得作六即不?答:欲作亦得。三乘同有偏真之理,是理即;三藏中习学名相语言,是名字即;五停心、别相、总相念处,是观行即;四善根,是相似即;苦忍真明,至第九无碍道,是分真即;至佛三十四心断烦恼及习,是究竟即(云云)。

○三明观法二,初大师正说二,初广释二,初标

已知三藏要意,须识三人念处不同。

○二释三,初声闻念处二,初明观二,初开章

先明声闻别四念处,后说总四念处。

○二随释二,初约爱使为观三,初性念处观二,初明观法二,初别相念处三,初标

别者,身、受、心、法也。

○二释四,初观身不净二,初立境

云何观身?一切色法名之为身,内身、外身、内外身。己名内身,眷属及他名外身,若己若他名内外身。

○二明观三,初讨因标果

此三种色,皆从前世不净业生。前世不畏生死,不厌系缚,不欣解脱,不尚涅槃,于四圣谛了无愿乐,种颠倒业。业缚于识,将入母胎,则有五种不净,谓生处、种子、相、性、究竟。

○二释五不净五,初生处不净

生处者,女人之体是不净聚,虫脓秽恶,合集成立,筋缠血涂,皮裹其上。如彼土壁,假以泥治,虚庄粉墡。经十月日,二藏间夹,窄隘如狱。《释论》云:“此身非莲华,亦不由栴檀,粪秽所长养,但从尿道出(云云)。”

 

○二种子不净

种子不净者,揽于遗体赤白二渧,于中而住,是识随母气息,是为受身最初种子不净也。

○三相不净

相不净者,头等六分,从首至足,纯是秽物。譬如死狗,尽海水洗,洗死尸尽,唯余一尘,一尘亦臭。犹如粪秽,多少俱臭。从头至足,皆不净相也。

○四性不净

性不净者,根本从秽业生,托于秽物长养,其性自尔,不可改变。身中有三十六物,内有十二名性不净,外有十二名相不净,中有十二通于相性(云云)。

○五究竟不净

究竟不净者,业尽报终,捐弃冢间,如朽败木。大小不净盈流于外,体生诸虫唼食其肉,狐狼鵄鹫啄裂其外,尚不可眼见耳闻,况鼻齅耽湎?

 

 

○三结过自责

毘昙偈云:“是身不净相,真实性常空。”其始终麤细,过患若此。而言净者,是大颠倒,如狂如醉,如痴小儿捉粪唼噉,是何可耻(云云)!

○二观受是苦二,初所观

受念处者,领纳名受,有内受、外受、内外受。缘内名内受,缘外名外受,缘内外名内外受。又意根受名内受,五根受名外受,六根受名内外受。于一一根有顺受、违受、不违不顺受,于顺生乐受,于违生苦受,于不违不顺生不苦不乐受;于六根即有十八受;根尘能所,合三十六受;约三世,有百八受。

○二能观

诸受皆苦:乐受是坏苦,苦受是苦苦,不乐不苦受是行苦。诸受麤细,无不是苦。如食有毒,食消则苦,乐受坏则苦。如搔疥,初美后苦,乐受坏苦,亦复如是。余两苦,可知(云云)。

○三观心无常二,初对辨前后

心念处者,若依麤细,应先法念处;今依说便,明心念处。

 

○二正明境观

心者心王,异乎木石。心例上有内心、外心、内外心。心王不住,体性流动,若麤若细,若内若外,皆悉无常,无奢无促。今日虽存,明亦难保。一比丘不保七月,乃至不保一日,佛诃:“皆懈怠。”一比丘言:“出息不保入息。”佛言:“善哉。”剎那,促时无常;老死至近,是一期无常;佛法欲灭,是转变无常。山水溜斵石光,若不及时,后悔无益(云云)。

○四观法无我二,初所观

法念处者,法名轨则,有善法、恶法、无记法。人皆约法计我,我能行善、行恶、行无记。若于心王计我,已属心念处摄;若于心数计我,从九心数,一切善数、恶数、通大地数,并属行阴法念处摄。

 

○二能观二,初正明无我观

此等法中求我,决不可得,龟毛兔角,但有名字,实不可得。若善法是我,恶法应无我;若恶法有我,善法应无我,又恶法是我,何容为恶自害?若无记是我者,无记不能起业,但名因等起,因此无记,起善起恶,善恶业尚非我,因等起何得是我?当知皆无有我,但是行阴。故经云:“起唯法起,灭唯法灭。”但是阴法起灭,无人、无我、众生、寿命。虽有法起,亦是颠倒。颠倒者,即是身边二见,名为污秽五阴。无记亦是污秽五阴,无记缘报法起,故皆无我也。

○二辨王数同异

虽心王、心数同时俱起,用有强弱。若心强,属心念处;若数强,属法念处。《释论》云:“觉观虽同时,觉时观不明了,观时觉不明了,故分觉观之异。”今心念、法念,逐其强弱,亦复如是。如是善恶等法,求我不可得,故名法念处也。

○三结

说别相念处竟。

○二总相念处

总相念处者,缘一境,总为四观。此中应四句料简,谓境观俱别、境观俱总、境别观总、观别境总。初是别观四念处,后三句是总四念处也。略说如此。

○二明功能二,初伤凡夫四倒之失

夫一切众生,生死流转,皆由颠倒。颠倒纵横,如猪嗜粪,肉肥内饱,外油祖父之铠(云云),斯甚惑矣!似鱼吞钩,如蛾赴火,以苦舍苦,斯甚惑矣!掣电野马,水泡石火,以无常为常,斯甚惑矣!兔角龟毛,黄门子,石女儿,无人谓有人,无物谓有物,斯惑甚矣!

○二明念处谛观之益

今以念处智慧破之,知身受心法,是知苦;不起倒惑,是知集;厌苦息集,是修道;苦集寂然,是知灭。《大经》云:“我昔与汝等,不见四真谛,是故久流转,生死大苦海。若能见四谛,即得断生死,生有既已尽,更不受诸有。”《中论》云:“能观身,破二十种身见,得须陀洹。”观身,是知苦;身见不起,是无集;破二十种身见,是有得道;得须陀洹,是证灭。经论孱同,当知念处之慧有大利益(云云)。

○二共念处观三,初显示共义

共念处观者,《大论》云:“观身为首,因缘生道,若有漏,若无漏。受、心、法念处亦如是。”道从因缘生,即是共义。观身为首,共三四十二,即是有漏生也;共八背、八胜、十一切处,即是共无漏生也。南岳师云:“九想、八背诸对治,助开三脱门,故名共念处也。”经云:“亦当念空法,修心观不净”,即此意也(云云)。

○二正明修证

《毘昙》有门观生空,名为空法。修心不净,从不坏内外色,以不净心观之,名初背舍。若内外色,增广一村,乃至多村,一禽兽乃至一切飞鸟走兽,悉皆不净,是名大不净。若内无色相,以不净心观外色,入二背舍,乃至八背舍、八胜、一切处、九次第、师子奋迅、超越。欲界、初禅皆不净,破净颠倒,以事助道,故名共念处。发真之时,理慧成就,事定具足,三明六通,俱解脱罗汉,堪可结集法藏,破神通外道。

○三助证共义

有人经云:“非禅不慧。”从五停禅生四念处,发闻慧也。若“非慧不禅”者,此从四念处生四如意足也。私谓:此禅及慧共修证,共修念处应便也。

○三缘念处观

缘念处者,《大论》云:“一切色法名身,一入及十入少分既是色,色属身也;六受为受;六识为心;想、行两阴及无为法名法。”通一切境界,皆名缘念处观。有人言:“十二因缘境,慈悲皆缘,名缘念处。”南岳师云:“教所诠一切入界、事理名义、言语音辞、因果体用,观达无碍,能生四辩。”于一切色,心无所碍,成无疑解脱罗汉,破韦陀外道。

○二约破见修观二,初结前生后

齐此约爱使为观意,次破见惑明三种念处者。

○二正释观法二,初别相念处三,初广明性念处观二,初简辨境观二,初引教标邪正

《大论》云:“真空人亦破一切法,邪见人亦破一切法,云何有异?答:邪见有三种,一破因不破果,二因果俱破,三破因果又破一切法。瞋处生瞋,爱处生爱,痴处生痴,是为邪见。真空人破诸法,瞋、爱、痴处不生,以此为异(云云)。”

○二寄破示正观三,初叙古判非

有人破空有两门云:“道非有无,毕竟不可说。”今问:空有是断常者,此则瞋处生瞋,同彼外道;毕竟不可说者,此则亦爱处生爱,过同邪见,又是自然计耳。

○二依经立句

经言:“于诸见不动,而修三十七品。”此应作四句,动修、不动修、亦动亦不动修、非动非不动修。四句对四门:皆动修是析法道品,四句皆不动修是体法道品。

○三结句责非

若论见者,四句皆见,云何弃两云是断常,取一句言是清净?若论修道品,四句皆得修,云何言一句是修道,两句非修道?若识四句皆是身边五阴,身边五阴即有集。既识苦集,即可修于道品。若不识四句,身、边、戒取、邪、疑者,不知苦集,即是愚痴,与长爪何异

○二正明修观

《大品》云:“色若麤若细,若常无常,乃至非常非无常,是见皆依色起。若起我见,若麤若细,若常若无常,乃至非常非无常,是见皆依色起,即是身见。受、心、法亦如是。”常见有三假,一假有四句,三假十二句;四假则有四十八句;能所合九十六句;受、心、法一一皆有九十六句。

 

○二略例余二念处

观性念既尔,共念、缘念亦如是。

○三结明得失邪正二,初明观成得失

若阿毘昙人,善识见有中六因、四缘,因缘无性无常,生灭四谛可得道,能破六十二见。若《成论》见空,善识见空中四缘,三假四谛,能破六十二见。见有、见空俱得道,即是“于诸见不动而修三十七品”,成四枯念处。若不识者,只是有见、空见,都未入贤,况于圣位?设极修善,只得人天。若复为恶,三途是宅,佛法无分。

○二明结观伤叹

当知四念处观,邪正分门。若得四念处,一切法正;若不得者,一切法邪。今时行人,不识此意,悲痛奚言?若值众师,广听多论,无能了者,尚不成四枯,岂得四荣?可悲转深(云云)。

○二总相念处二,初正明总相观二,初立句简别

总四念处者,有人言:共念处即总相念处。今谓:不尔,应作四句分别,前已说,今更叙。一境别观别,二境别而观总,三境总而观别,四观总境亦总。境观别者,正是别相性念处;次境别观总、观别境总,此二是总相四念处之方便;四境观俱总,是总相四念处。

○二略点正观

若作一身念处观,或总二阴,乃至总五阴,是名境观俱总也。受、心、法念处,亦复如是。总相缘念处、总相共念处,亦如是,类之可解。

○二明进修后品二,初正明修证

若解前方便者,入总相念处,修总相正勤、如意、根、力、觉、道,类前可解,总相法深细为异耳。若安隐八正道中行,能观四谛,生暖法。故《大论》云:“八正道中行,得善有漏五阴,名为暖法。”当知有方便者,即得三十七品也。

○二简漏无漏

问:八正、七觉是修道,今何得四念处中说耶?答:《萨婆多》云:“八正在前,七觉在后,决定是无漏。若七觉在前,八正在后,通有漏无漏也。”

○二结位

此三贤人,并名干慧地,未证善有漏五阴相似之理,定水未霑,名干;既有观行,能伏诸见,故名为慧;住持生善法,名之为地。故名干慧地,亦名外凡位(云云)。

○二支佛念处四,初释名二,初据《智论》明大小二,初翻名标类

次明支佛观者,佛者,此间名觉,觉有二种,有独觉、缘觉,俱有小大。

○二明小辟支迦罗

小者,在人中生,是时无佛,自能得须陀洹,七生又满,不受八生,自性成道,是人不名为佛,亦非罗汉。论其道力,不如舍利弗,而诸大罗汉呼此为小辟支迦罗。

○二明大辟支迦罗

大者,于二百劫行行,三多倍隆,智慧又强,得三十二相,或三十一相,或三十、二十九,乃至一相。于九种罗汉胜,于总相、别相能知能入,久修习空,常乐独处,是名大辟支迦罗。

○二约因缘判大小二,初正判大小

皆历三种因缘十种十二因缘,分别大小。若闻因缘,修性念处,观十二因缘,善根淳熟,因于远离,自然独觉,成小迦罗;若修共念处、缘念处,事理善根淳熟,独觉自悟,具足三明、八解、六通,成大迦罗。

○二简佛世缘觉

若闻生灭十二因缘,即发四辩,在声闻数中。故经云:“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法华》云:“若人有福,曾供养佛,志求胜法,为说缘觉”也。

○二明观二,初广明性念处观二,初属爱十二因缘二,初开章

次论十二因缘观者,初从爱支为首,一推寻,二观破。

 

○二随释二,初推寻三,初明投足

推寻者,是人闻正因缘生灭之法,信解分明,知一切属爱烦恼皆是十二因缘。观之入空,息心达本源,求自然慧,乐独善寂。修五停心,得诸禅定,于定中知属爱烦恼即是无明。逆顺推寻,见十二因缘。

○二明修观

推此贪爱,因何而生?即知此贪,因受而生。受因何生?即知因触。触因六入,六入因名色,名色因识,识因行,行因无明,无明因过去一切烦恼。又顺推:此爱能生取,取生有,有生未来二十五有生、死,因生有老,忧悲苦聚,输回无际。

○三明功能

若因停心,入深禅定,如是逆寻,或见歌罗逻初受身,乃至见过去身起业烦恼时,乃至二生、十生、百生,千万无量世界;顺推寻取有,若因禅定之力,或见未来一生,乃至十生、百千无量生。若见过去、未来事,其心悲喜,道心精进,转复增盛。

○二观破三,初标

二、观破属爱十二因缘者,即是性念处历别观十二缘也。性念处,如前说。

 

○二释

观爱即是污秽五阴,性四念处;若观受、触、六入、名色,即是果报无记五阴,性四念处;若观无明,即过去污秽烦恼五阴,性四念处;若观于取,即是污秽烦恼五阴,性四念处;若观于有,即善不善五阴,性四念处;若观未来生、死,即果报生死无记,性四念处。是名逆顺观察,破四颠倒。颠倒灭是无明灭,一切烦恼,行乃至老死忧悲苦灭。

○三结

是名用性念处历别观爱烦恼十二缘观也。

○二属见十二因缘二,初明正观二,初开章

二明破属见十二缘,又二,一推寻,二观破。

○二随释二,初推寻二,初通明见相

寻者,若见神及世间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是则现在生身边四见。因此身边四见,生十四难、六十二见

○二别推因缘

此身边四见即四取,逆顺寻此四取因四爱,四爱因四受,四受因四触,四触因四入,四入因四名色,四名色因四识,四识因四行,四行因四无明。复顺寻四取,四取生四有,四有生一切二十五有生死忧悲苦聚。若深识见惑,过去、未来生事,如前说(云云)。

○二观破二,初见道用观

二明性念处观破四取身边四见,如是次第,乃至无明,破过去如去、不如去、亦如去亦不如去、非如去非不如去,身边二见污秽五阴也。又顺观四取,乃至未来生、老死,破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非有边非无边,身边二见污秽五阴。能如是用性念处,破三世身边二见四见,即破十四难、六十二见,一切属见烦恼一时皆灭,则无明灭,乃至老死灭。

○二修道用观

属见烦恼既灭,即还用前观爱十二因缘性念处观,破欲爱、色、无色爱,三界烦恼道、业道,名有余涅槃;若苦道灭,即是无余涅槃。是名性念处智慧,观十二因缘入涅槃也。

○二示要意二,初证破惑见理之功

经云:“十二因缘,其义甚深,难解难知。”佛说《涅槃》时,有外道名富那,问:“云何令我知神及世间常,乃至非常非无常?”佛答:“汝能毕故不造新,即能知神及世间常、无常,乃至非常非无常。”梵志悟解,求索出家,为佛弟子。又《中论》明声闻经入第一义,并约观十二因缘,破六十二见,入第一义。若深得此意,不止破外道。

○二明行者得失所由

若佛弟子学问坐禅,发种种见,取诤论,起烦恼,作二十五有生死业,皆是属见烦恼十二因缘。若觉知者,能用性念处检校,即得解脱。其迷此者,流转生死,无有边际。故《中论》云:“真法及说者,听众难得故,如是则生死,非有边非无边。”

○二略例余二念处

共念处、缘念处观十二因缘,类前可知。

○三料简五,初料简须闻法

问:宿世自然能悟,何须佛说?答:闻说疾得,不说未悟。譬如果熟,虽自应落,急摇即堕。

○二料简不制果

问:支佛何不制果?答:声闻钝,故制果;支佛利,久习智慧,不须制果。譬如二人共行,身羸,须止息处;身强者直到,故不制果。复次总相断结,智慧麤故,但除正使,名声闻;若别相智慧细,侵习气,名支佛。复次声闻钝,先观苦谛;缘觉利故,先观集。

○三料简总别胜劣

问:声闻亦别相为麤,总相故为胜,今那得总相故为麤,别相为胜?答:若前四谛中,明别相是麤;今历别十二因缘,故别为胜也。复次声闻禅定力浅,天眼但见小千;支佛久植,定力深,天眼过三千,见他方世界。

○四料简方便道

问:支佛乘何故无方便道?答:支佛根利,未值佛,已悟道,何须前方便入道耶?

○五料简受戒事二,初第一料简

问:支佛自悟,得道共戒,更须受戒不?答:若发无作,未必更受。

○二第二料简

若尔,小罗汉沙弥,应不受戒耶?答:受者和僧耳。

○四结门

今三藏有门缘觉,观十二缘,破属爱见,观门不具足说之。若行者,自善思之。余三门,例可见

○三菩萨念处三,初略明行位

三明菩萨异凡圣,异圣则四弘誓愿,异凡行六度行也。二乘断烦恼证真,菩萨不断惑不入真,故异圣人也;凡夫任烦恼流,菩萨降烦恼,伏生死,作佛事,故与凡夫异也。

○二释念处观二,初总明自修调他

于檀中修性念处观,不与二乘断烦恼证真同,亦不与凡夫随生死流转同。伏烦恼,住下忍中修檀,学一切世智,调熟众生。

○二别破爱见二惑二,初破爱使二,初明正慧治六蔽

若人为贪,应堕地狱,菩萨于念处行檀,破贪蔽,令脱地狱苦;若众生破戒,应堕地狱,菩萨修尸,令脱地狱;若众生多瞋,应堕地狱,菩萨修羼破之,令脱地狱;若众生多怠,应堕地狱,菩萨行毘离耶破之,令脱地狱;若众生乱想,应堕地狱,菩萨修禅破之,自行、教他、赞叹行者、行法等,上四下一,皆如是;菩萨修念处观,乃至行般若波罗蜜,破一切众生爱烦恼,贪着果报,作二十五有业,受生死苦果。

○二明念处成法门三,初成四谛法门

菩萨修三种念处,破六蔽属爱二十五有因,即是拔苦;令修三种念处,即是道,是名与乐。

○二成六度法门

修性念处,成四波罗蜜;修共念处,成禅波罗蜜;修缘念处,成般若波罗蜜。前四度修性,力弱不成,更修共念处,成破爱也。

○三成四弘誓愿

又修性念处故,为成大悲拔苦;修共念处,为成大慈与乐;修缘念处,为双成两誓愿也。

○二破见惑二,初正明破见观

第二破属见烦恼,若众生谓此贪心有、无,乃至非有非无,菩萨尔时修念处行檀,破有见中三假、无见中三假,乃至非有非无中三假,自、他、共、无因,四十八句;若有众生,谓此破戒心有、无,乃至非有非无,菩萨修性念处行尸,破有见乃至非有非无见中三假;众生谓此瞋心有、无,乃至非有非无,菩萨修性念处,行忍破之;若众生谓懈怠心有、无,乃至非有非无,菩萨行进破之;若众生谓乱心有、无,乃至非有非无,菩萨修禅破之,有无三假,乃至非有非无,四十八句破之;若谓痴心有、无,乃至非有非无,行般若破之,从有无乃至四十八句破之。

○二结进修成道

无生淳熟,然后三十四心断结成道,转三藏法轮,入涅槃。

○三四门料简二,初总明四门

此应四门,《毘昙》是有门,《成论》是空门,《昆勒》是亦有亦无门,《那陀迦旃延》是非有非无门。二门不度,《大论》标名指之。《俱舍论》破拔和弗多罗部中,明非空非有,正解此义。

○二别释二门二,初从要略释二,初和通二门得道之诤二,初叙诤计之失

《大论》引《毘婆沙菩萨品》,行因证果,《成论》无文。若论师破数人见有不得道,言见空得道。若作此语,互是互非。通论两见,见有只是常见,见无只是断见。断常二见,岂不相破?故龙树云:“若不得般若方便,入《毘昙》堕有中;若入无,堕空中,皆不得道。”

○二约悉檀和通二,初双释

若不用四悉檀对缘不同,或用世界入理,故云见有得道也。《大论》云:“色若麤若细,总而观之,无常无我。”即发真得生空,有门入道也。麤是事观,细是理观。但得生,不得法者,如经云:“当起法想,但有五阴空法。”用为人悉檀,破有显空。菩萨随根机有益者,宜闻有门得道。今宜闻空门入道,是故破有明空。

○二双证

故两菩萨作二论,伸三藏中空有二门,前后虽异,得道是同。故云:“断见之人说一念断,常见之人说异念断。”断结虽异,得道是一。

○二点示二空浅深之相二,初的示二空之相

三假入生空,五阴空是平等空,为二圣行。生空是假名空,法空是实法空。“是老死,谁老死,二俱邪见”,是声闻经中说生法二空相。是老死,生空;谁老死,是法空,是三藏中辩四缘三假入空。

○二结判二门利钝

而有门终是钝,只得生空;于拙度中空门是利,故得法空。

○二结略示知

共念处、缘念处亦如是。示知大意,细作可解。但无菩萨义,唯明二十七贤圣位。

○二总结二,初结前

若作四句,此是一周说法。于三藏教中,四门修生灭四圣谛四念处竟。

○二释疑二,初疑问

问:何不先说大乘四念处?

○二释通二,初泛明有二次第

答:经中具二义:日照高山则先大,若初至鹿苑则先小。

○二克明先小十意

今先说小,其意有十。一为用故,如净名为国王长者说无常、苦、空等(云云)。二为破故,无砧宁得运槌?如净名破十弟子(云云)。三为摄故,如净名室内说身有苦而不乐于涅槃(云云)。四为会故,如《大品·会宗》明诸法皆是摩诃衍(云云)。五为开故,如《法华》:“决了声闻法,是诸经之王”,《大经》云:“为诸声闻,开发慧眼(云云)”。六为学者识外邪内曲,不为邪曲所误(云云)。七为声闻人破曲,知其失佛方便,闻末世僻说,知其坏乱半满。如有人言:《毘昙》见有得道,《成论》见空得道,道非有、空,见有、空那得道?若从此师之说,佛小乘教有无二门便是无用。若无用者,《中论》那云:“欲闻声闻法中入第一义,如后两品说”?箇师翳佛四枯之教,今为申之(云云)。八末世禅人内证空解,同未括尼犍,破戒行恶,食粪裸形,谓是大乘;同戒取尼犍,坏乱佛法方便道,今双申之。九为学者令识内外孟浪之说、孟浪之行,精明荣枯法门(云云)。十为令学者内证之时,悬别邪曲门户,小大硕异,取舍得宜,不谬持瓦砾谓琉璃珠。为此十意,须说四枯观也。

○二记者杂录三,初辨四教发观不同三,初明缘谛不同

私记者杂录。声闻念处,苦谛为首;缘觉,集谛为首;菩萨,道谛为首。通菩萨灭谛为首,别菩萨界外道谛为首,圆菩萨界外灭谛为首。

○二明用观不同

又声闻总相观,缘觉别相观,菩萨总别双观;界内外次第观界内外圆观

○三明破假不同

又声闻因成假观为首,缘觉相续假为首,菩萨相待假为首。

○二简六度道品正助二,初明六度为助道

问:道品、六度,何者为正?答:《大经》云:“一地至十地,名智慧庄严;六度波罗蜜,名福德庄严。”《法华》明五品,一念随喜为正,兼行六度为助道。《净名》:“道品善知识,六度为等侣。”凡三经,皆以六度为助道。

○二明道品为正道

《大论》云:“三十七品为正道,三解脱助开门。乃至不净助破贪,胜处助缘中不自在,十一切处助缘中不广普,无量心助福德,并助开门法。”

○二简道品漏无漏意三,初泛出论说

问:道品是有漏?是无漏?答:《大论》对位,各有差降,或有漏无漏(云云)。《成论》明念处不退,数人明暖法退为阐提,顶退为五逆。《成论》明念处伏惑,成假名空;数人但是闻慧。

○二明今家意

今明若通说,从初至后,皆是道品,逐胜分品,节级受名(云云)。《大论》云:“初从师受,前用念持,名念处;四种精进,名正勤;四种定生,名如意足;五善根生,名五根;五烦恼破,名五力;分别道用,名七觉;安隐道中行,名八正道。”此乃胜者受名,皆通念处位,只是有漏耳。

○三引论证成

故《论》云:“八正道中行,初得善有漏五阴,名为暖法。”若不许四念处通至八道,亦不得八道通四念处。故《婆沙》云:“若八正在七觉前,决定是无漏;若八正在七觉后,亦有漏亦无漏。”此通修语耳。若八正是见道位,判在前;七觉在后,是证道位(云云)。

 

 

四念处卷第一

四念处

卷第二

 

隋天台山修禅寺智者大师   说

门人章安灌顶大师         记

日本本纯守笃             分科

末学沙门礼贤             会本

 

○二通教念处观二,初开章

(第二通教四念处)分章为三,大意、停心、念处。

○二随释三,初大意二,初释三,初总明教意

大意者,前性、共、缘只见生灭之理,发真断结,乃至极果,犹是四枯拙度。今无生四圣谛,即事而真,麤细等观,皆如幻化,四荣巧度。《大经》云:“声闻有苦有苦谛,菩萨解苦无苦而有真谛。”《大品》云:“欲得声闻,欲得缘觉,欲得菩萨,皆当学般若。”故名通教四念处也。

○二别释通义二,初释八通

通义有八,谓理、教、智、断、行、位、因、果。理通者,同缘即色是空故;教通者,同禀无生之说故;智通者,诸法不生般若生故;断通者,须陀洹若断,同是无生法忍故;行通者,同乘摩诃衍乘故;位通者,同是干慧地乃至佛地故;因通者,同学般若波罗蜜故;果通者,同到萨婆若故。三人八义不殊,故名通也。

○二辨三通二,初标列

复次通有三义,一因果皆通,二因通果不通,三通别通圆。

○二释义二,初略释三义

因果俱通者,如上八通说,近通偏真四枯拙度;因通果不通者,乃是别果来接通因,得见佛性,成四荣双树;通别通圆者,别圆因果皆与通异,藉通开导,得入别圆因,成非枯非荣双树之果也。

 

○二重辨所以二,初约义辨别三,初与前藏教辨异

若通因果,正是小大、半满分门,亦是析体、拙巧、声闻藏、菩萨藏、羊鹿异路。何者?三藏未断惑,犹是凡夫,住下忍位,伏见思惑,以誓愿乘五通,住生死,化众生。二乘断正使,拙度保涅槃,不能前进,故从此分门。

○二正立三通所以

若三人同以无言说道断烦恼者,是满字摩诃衍门,多所含容。即开为三,一通,二别,三圆。

○三辨别三通伏断三,初通通

体诸法如幻化,不生不灭,不断而断。三人通位,从干慧、性地,为伏道;见地至七地,断正尽;缘觉根利能侵习,位齐八地;若菩萨断正尽,留习扶誓,受生死,化众生,八地、九地断尘沙无知,学道种智,此即通教通三乘人意也。

 

○二通别

若通别者,初因通门,得入十住,断界内惑尽;十行断界外尘沙,学道种智;十回向学中道;十地破无明,见佛性,是为通于别意也。

○三通圆

通圆意者,初因通门入十信,断界内惑,任运自尽;登住见佛性,断无明;十行、十回向,并断别惑,此通圆意也。故知大乘断伏,永异小乘。

○二引文释出二,初据《大品》三种发心二,初正引释三义

如《习应》中,“有菩萨从初发心与萨婆若相应”,是声闻一切智通通教意;若“菩萨从初发心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者,通别意也;若“从初发心即坐道场,转法轮,度众生,是菩萨为如佛”,通圆意也。

○二兼引证三异

故《大论》举三人喻,谓步、马、神通。马虽胜步,不及神通一念即至,譬圆教力大,不妨余也。

○二据《大论》三处燋炷二,初引释三,初释干慧初炎

又《大论》明灯炷云:“干慧为初炎,佛地为后炎。”此即通家名干慧非断道,而为初炎者,乃是论主申含容,引外人作此解,乃以相似灯炷为初炎耳。若言二地是菩萨断道者,此取性地为断道,至六地与罗汉齐;或取八人地是断道,此以三地为断道,七地齐罗汉。而今不取二地、三地,乃取干慧者,故知是通三人之初,以似道为初炎耳。

○二释欢喜初炎

复有人言:“欢喜为初炎,佛地为后炎。”此约别教断道为初炎,别家初地,见常住理,断无明,见中道,故名欢喜是初炎。

○三释初住初炎

复有人言:“初住为初炎,佛地为后炎。”是圆教意,初住见中性,圆断一品无明,故初住为初炎。

○二结证

此是通教通别通圆之义。

○三四门料简二,初正辨四门二,初引教立门

通教四门者,《大论》云:“一切实一切不实,一切亦实亦不实,一切非实非不实。”为向道人说,闻即得悟,皆名第一义悉檀(云云)。《中论·观法品又作四句,证诸法实相,三人共得,即其例也。

○二释入门义

若幻化有门,则通五人;四门门门有五人,是则二十人。三藏虽四,多用有门,通多用空门,别多用亦空亦有门,圆多用非空非有门。天亲虽说别圆,多明别阶级。龙树虽明幻化影像,十喻喻之,有不离无,无不失有,非有非无,不思议之理教也。

○二问答释疑二,初释滥藏别之疑二,初问

问:若尔,三藏亦有三人同入,何不名通?通亦有三人之殊,何不名别?

 

○二答

答:三藏三人,一人不入,故不名通。通虽三人,而皆入但空,不得称别(云云)。

○二释归灰断之疑二,初问

问:通是满字门,而称通者,何故停灰断耶?

○二答二,初入门之譬

答:譬如朱雀台门,虽通贵庶,有停私室者,有至府省者,有见天颜者。如前所释,通通、通别、通圆,此义可知。

○二眠梦之喻

又譬如因心有眠有梦,梦喻于空,眠喻于假,心喻于中。声闻观四谛无生,如幻如化以入空;缘觉观十二缘无生,如幻化以入空;菩萨观六度无生,如幻化以入空。不深见假、中,故同住灰断。若能寻梦得眠,寻眠得心,非但见空,亦见不空,亦见非空非不空。

○二结

释大意竟。

○二五停二,初明五停心观二,初标异三藏

二五停心者,名数同前,云何有异?鱼目明珠,质同理别,曲直体析,巧拙料简,已如前。

○二本教解行二,初明发心信解二,初明弘誓境

《大经》明果报五阴,色、受、想、行、识只是一法,凡夫为苦为恼,二乘缘不净无常出生死,菩萨观阴即是于真更无别理。如薄福者,覩金成蛇,为之所害;福人见宝,得而用之。苦谛既然,三谛亦尔。众生不知,没在于苦,造二十五有,轮环宛转,无解脱期。

○二发心立行

菩萨为此而起大悲,发弘誓愿,拔苦与乐。虽发誓愿,所度如度虚空;虽誓断,如空共鬪;虽安,如空种树;虽灭,实无得度。观一切无所有,无所有故空,空故不生,不生故不灭,毕竟清净。

○二明修习五停三,初总明修意

行者虽作此观,其心浮逸,如犬逐块。若欲摄散,睡眠昏熟,如鼍得暖。当知不修停心,心不得住。虽作此解,是直作善,如有眼无足,不得入池。若善用四悉檀修五停心者,即得住观,如密室无风,照物得了。当知阿那波那,三世佛入道初门。又云:“亦为甘露门。”光明:“即开甘露门,入、处、食等(云云)。”

○二具明观法二,初标列

既信解已,当修五停,谓阿那波那等(云云)。

○二释义五,初多觉观

觉观多者,当观入息不生,出息不灭,不生不灭,息即是空。无能观所观,皆不可得,不可得即真,真即心停也。

○二多贪欲

多贪欲者,当观贪欲非垢,无贪欲非净,非垢故不生,非净故不灭,不生不灭故即空,空即真,真故心停。

○三多瞋恚

多瞋恚者,当观于慈,恚即不生,亦不灭,不生不灭即是空,空即真,真故心停。又观骂者是谁?谁受骂者?何等是骂?骂者与诸佛等,受骂者与毕竟空等,骂法与萨婆若等。打者、受打者、打法,亦如是。一一音声不能见骂,众多音声亦不能骂,唯当自责过去烦恼多,今世瞋恚盛。若不能忍,心则螫毒,生死无畔,应当息之令停也。

 

○四多着我

着我多者,当观其身,如屠牛四分,但见四大、六种、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何处有我?即破我见。

○五多愚痴

五愚痴者,对因缘观,三世因缘破断常,二世破果报我,一世破性我。

○三结示功能

善用五法治心,心则安住,得观无生。无生现前,即破烦恼,有直有善,名为初贤。《大论》云:“观行是智慧性,何故言三昧?答:若不定心中修,此是颠倒智慧。”如前说狂愚之人,岂是贤圣善直之意也?

○二辨十乘六即二,初辨十乘三,初明须知境观意

作是修时,种种诸境发,一阴界入境,乃至菩萨境,善当识别,去取得宜,无生正观破之,一一皆是摩诃衍故。乃至二十种坏禅觉,十种成禅觉,皆须识知。故《大经》云:“迦罗迦果有九分,镇头迦果纔有一分,城中人不识,食之即死。”行者若明十法,即镇头迦。

○二略明十乘观法

十法者,一善识无生正因缘境,如空无相,无方维上下,心性亦尔;二真正发心;三止观修习;四破爱见诸法徧;五善识通塞,爱见中苦集为塞,灭道为通;六用三十七品调适;七修助道,开三脱门;八善识次位;九安忍;十顺道法爱不生。此十法成乘,即入菩萨位,得三乘道(云云)。

○三料简能障所障

问:何等烦恼障定慧?答:有人言:爱生烦恼障慧,散动无知障定。复有人言:百八烦恼障定,性得绳障慧。今不尔,但随偏多为障也。

○二明六即

问:通家若为明六即?答:无生,理即;幻化,名字即;干慧地,观行即;性地,相似即;八人已上为分真即;佛地为究竟即(云云)。

○三念处二,初释名

三明四念处者,念是无生观慧,处是所观境。

○二明观三,初声闻念处二,初别相念处二,初约属爱明二,初明念处观二,初略明二,初总明无生观慧

先明属爱烦恼者,《大品》云:“即色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观空无色,观色无空,能观、智境并不生不灭。智即是境,境即是智,非智灭境,智性自境。即生无生,故名无生,非谓无有生名无生。

○二略明三种观相

观内身、外身、内外身,一切色法,若麤若细,皆如幻化,即是约身修性念处。受、心、法皆是苦性,苦性即空,皆如幻化。若作共念处者,“亦当念空法,修心观不净”,背舍、胜处、一切处皆即空,是为共意。缘念处者,缘佛无生方等十二部经,乃至知众生根性即空(云云)。

○二广释三,初性念处观二,初约身不净具明三假观二,初明观法三,初因成假观三,初总标麤细色如幻

云何修身性念处?色若麤若细,总而观之,如梦,如幻、响、化。

○二别破麤细色因成二,初破麤色二,初事观

此色缘不净,如我此身歌罗逻时,父母二滴为缘,业烦恼为因,因缘和合生此报身;九孔常流,脓囊涕唾,三十六物,性、相、种子、究竟不净。贪爱计净,是颠倒见。若见不净,即破净倒。

○二理观三,初引教标不生不灭

《中论》:“劫初谷子不生,世间现见故;劫初谷不灭,世间现见故。因缘合集名为生,因缘散名为灭。散故不常,集故不断,是名世间不常不断。”此文正表内种子十二因缘和合不生不灭也。

○二约句推问色身生二,初总破

问:若种子生即从自生,若从遗体生即是他性生,自种子、遗体合即是共生,若非种非遗即无因生。

○二别破四,初破自性二,初对他缘破

若从种子生,何用遗体?若从和合,复属何缘?若无父母之他,云何得种子之自?无自故,从谁生?汝种子能自生,未有父母之他,无种子之自。若已有种子之自,即不从他也。

○二对心王破

:汝过去业与六识心俱不?若其事灭,业附心识,来于现在。难:六识生灭,业亦生灭,不为自生。若灭,不应附心来。若不依阿梨耶识,义不成也。

 

○二破他性

若从父母生,是从他生。汝自性尚不能生,云何从他生?难:犹有自性故,即有他性能生。若无自性,父母为谁作他?

○三破共性

若自他共能生者,汝于自、他若能生,共可能生,俱既不能,和合亦不生。若能生,即有两过。自既不生,他亦不生,即两不能生,两法相助成生,为是自?为是他?如两砂无油,合亦无油。若自、他不能生,合时亦不能。若合能生者,并:亦应两砂无油,合时应有油。若两合无油,当知自他本不能生,合亦不能生。如一盲不见,二盲亦不见。

○四破无因

若谓非种子、非父母生,从无因生。难:无因得果,果复应无。如无泥而能生瓶者,亦应从木生,等是无因故。从因缘生尚不可,况无因耶?是则因果倒乱,罪人获福(云云),坏世间法。若无世谛,即无出世,是大邪见人。

○三结观显不生不灭

若四句责生不可得,是则无生。无生而生,是名假生。假生非生,但有名字;“是字不住,亦不不住,是字无所有故”。自、他、共、无因,毕竟不见身生处,不可得;若无生处,亦无灭处;生灭不生灭;非生灭非不生灭,清净平等正观。

○二破细色二,初正明境观

观身细色,如隣虚尘,即有十方分。若有十方分,即具四微所成色、香、味、触。色为自,香、味为他,即因成假义。若从色生,即是自性;若从香、味生,即是从他性生;合是共生;离色、离香、味是无因生。四句检之,生不可得,是故说无生。无生而说生,是名假生,是名细色无生。

○二引《论》重释

:“若有极微色,是则四微所成。”又云:“若有极微色,即有十方分,则不名极微。”四微成色,此即因成假。

○三总结无生因成观

观此假因成,如梦幻,细色、麤色无生,是苦圣谛。《思益》云:“菩萨知苦无生,名苦圣谛。”此色身四句因成中检无生,名身念处。

○二相续假观

问:此色为从灭生?为从不灭生?为从灭不灭生?离灭不灭生?若从不灭生是自生,若从灭生则从他生,若从灭不灭生是共生,离生则无因生。:“不自、不他、不共、不无因,四句生皆不可得,是故说无生。”无生而说生,是名假生。色不净,破净倒。

○三相待假观

又问:此色为待色?待无色?乃至共、离?皆不可得,是则无生。无生而说生,是则假生。是皆不净,破净倒。

○二结得失

是性身念处,以智慧性,观属爱身色生相,得慧解脱须陀洹,乃至慧解脱阿罗汉。若作是观时,未能得道,于中生着,是愚痴。“法名无染,若染于法,乃至涅槃,是则染着”。

○二辨三假异略例受心法

随情三种念处,如前三藏中说。若随理三种念处,即如通中说。随情是事相,随理是无生念处。乃至心、法亦如是。

○二共念处观

共念处者,行人观念处,修八背舍事中诸禅,乃至熏、修等。如明眼开仓见谷粟,种种不净。不同《大论》明骨想,即解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乃至烧想。诸论师疑文误,何意从骨想,即解十力、无所畏耶?今师云:人不得《论》意,此中为修共念处,又不坏骨人,成俱解脱,三明、六通、八解悉皆具足。受、心、法亦如是,为成摩诃衍故,非《论》误也。

○三缘念处观

缘念处者,缘佛十二部经,四辩说法,悉皆无碍,教化众生,心缘普徧也。

○二进修后品

四念处四种精进,名四正勤;四种定,名四如意足;五善生,名为根;破烦恼,名为力;分别道用,名七觉;安隐道中行,名八正道。

○二约破见明二,初正明观法二,初释三,初性念处观二,初明念处四,初身念处观二,初别破四见二,初标明境观

次破属见烦恼,观身如幻化,非垢非净。若起见,谓净、不净、亦净亦不净、非净非不净,是事实,余妄语,是见皆依色。若谓此净等过去如去、不如去、亦如去亦不如去、非如去非不如去,未来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非有边非无边,即阴、离阴十四难,约三世五阴,六十二身见,是污秽无记五阴,即具三假。

○二能观观法二,初破有见

净法尘对意根生意识者,为意生?为尘生?为合生?为离生?若意生是自生,乃至离生是无因,即破因成假。若意根灭生,不灭生,亦灭亦不灭生,非灭非不灭生,皆堕四句,则破相续假。若待无有识生,若待有有识生,若待亦有亦无识生,若待非有非无而识生,皆堕四句,则破相待假。所破、能破例十二,是破有见中十四难、六十二见。

○二破余三

不净无见中亦三假十二句,能破亦例十二句;亦净亦不净,亦有亦无见,三假十二句破,能观亦十二句例破;非净非不净,非有非无见,亦十二句破,能观亦十二句破。

○二总结身念

用性念处观之,破身念处九十六句。破生见不可得,成无生身性念处。

○二受念处观三,初引经立境观

次观受念处破生见,经云:“受受,受不受,受亦受亦不受,受非受非不受。”又云:“行亦不受,云何受受?不行亦不受,云何受不受?行不行亦不受,云何受亦受亦不受?非行非不行亦不受,云何受非受非不受?”

○二释所破见相

受受故是有见,是见依受起;受不受故是无见,是见依受起;受亦受亦不受故是亦有亦无见,是见依受起;受非受非不受故,是非有非无见,是见依受起,是事实,余妄语。过去如去、不如去,乃至非如去非不如去;未来有边、无边,乃至非有边非无边;即阴、离阴为十四难,约三世有六十;即阴、离阴合成六十二。

○三明能观观法

有见中三假能所二十四,破生见;无见中三假能所亦二十四,无生见;亦有亦无见中三假能所二十四句,亦生亦无生;非有非无见中三假能所二十四句,破非生非无生。合成九十六句破生见,成无生受性四念处。

○三心念处观

次观心性四念处,观心常、无常,乃至非常非无常,是见依识起;过去如去,乃至非如去非不如去;未来有边、无边,乃至非有边非无边。即、离为十四难,约三世为六十,即、离为六十二见。常见中三假能所二十四句,无常见中三假二十四句,亦常亦无常见中三假能所二十四句,非常非无常见中三假能所二十四句,九十六句破生见,成无生也。

○四法念处观

法性四念处观,有我、无我、亦有我亦无我、非有我非无我,是见皆依法起。过去四见,未来四见,即、离为十四难,约三世五阴为六十二。有见中三假能所破有二十四句,破后例尔,九十六句破我见。

○二结进修

是名四念处,乃至八正道,是破属见中三十七品。故经言:“我断一切,诸见缠等,以智慧刀,割断破裂”也。

○二共念处观

若共念处,观九想、八背等一切禅,亦名得解观,非实观也。三十七品例前,受、心、法亦如是。

○三缘念处观

缘念处观,见中有一切佛法,无生四谛教理,名字句义,通达无壅。随众生根性,乐欲、便宜、对治、第一义而为说法。三十七品例前,受、心、法亦如是

○二结

是为破属见烦恼中修三种别相四念处观。

○二料简双非二,初问

问:何意通教明非苦非乐是苦果,非苦非乐应是乐?

 

○二答二,初对辨藏通二枯不同

答:此作四句,若通论非苦非乐,此意通四句不可说,有因缘故说。非苦非乐,结成生灭苦乐,是三藏意;若非苦非乐,结成无苦无乐之苦乐,属通教摄也。

○二约后三教辨四念异三,初通教四枯

《净名》云迦旃延五义,“五受阴通达,空无所起,是苦义”,结受念处;如《大品》:“不净观即是摩诃衍,皆不可得故”,以是不净心观色,自念我身未脱是法,未免三界生,犹应受百千生死,故言未脱,引《广乘品》成身念处观;“诸法不生不灭,是无常义”,结成心念处观;“于我、无我而不二,是无我义”,结成法念处观。

○二别教四荣

若作非常非无常,结成常;非垢非净,结成净;非苦非乐,结成乐;非我非无我,结成我。即成别教义常、乐、我、净,断惑历别来证也。

○三圆教双照

若作非垢非净,双照垢净;非苦非乐,双照苦乐;非常非无常,双照常无常;非我非无我,双照我无我。结成圆教,圆心修习,不断烦恼而入涅槃也。

○二总相念处三,初与前辨同异

于干慧地中修总相三种四念处,如前三藏中分别。但有如幻如化,体法即空之异耳,是为无生总相四念处。

○二略明修观相

但是总相念处,修身即空,阴入界一切法亦如是,是名身念处;受、心、法亦如是。观此位是总相念处,修四正勤、如意、根力觉道,三十七品。共、缘念处,亦如是。

○三结显修观功

虽未发,相似无漏法水,而总相观五阴,智慧深利,胜别相念处,是故名总相念处,属干慧地外凡也。

 

○二支佛念处

辟支迦罗,名目大小,如前。亦修三种念处,十二因缘过去无明,只是不净烦恼五阴;诸行,只是善恶五阴;从识乃至受,是果报无记五阴;爱、取,烦恼五阴;有,是善恶五阴;未来生、死,是果报无记五阴。若麤若细,总而观之,如幻如化,是名性念处因缘觉也。共、缘念处例前。亦有性、共、缘三种观,三人大小也。

○三菩萨念处二,初略标修念处观

菩萨发菩提心,慈悲誓愿,观此身、受、心、法三种念处。

○二具辨所成果位二,初泛明成十地位

修性身时,观此身色,若无生如幻如化,能发暖、顶等法,成五停心、别、总四念处,名伏忍;四善根,名柔顺忍;发真断结,八人地,名无生忍;须陀洹,名无生法忍果;斯陀含,名游戏神通;阿那含,名离欲清净;阿罗汉,名已办地;八地,名辟支佛地;九地,名菩萨地;十地,名佛地。

○二具辨智断因果二,初明菩萨所成

性念处观成,破界内见思通惑,得一切智,与罗汉齐。八地修界内道种智,破界内尘沙无知,是共念处。九地已上,学一切种智,是缘念处。十地当知为如佛,佛是通教佛,成就四枯,庄严双树,故云四念处坐道场。断通惑正习尽,见偏真之理,于二谛中观照纯熟,是名坐道场。般涅槃者,即有余、无余二种涅槃。转法轮者,转通教无生偏真之法轮,令一切众生同入偏真法性,非中道不空法性。故《法华》云:“我等同入法性,不见佛性。”

○二辨三乘同异二,初明当教三乘果别

二乘俱得此理,并有坐道场、转法轮,而罗汉不断习气,只是四枯庄严;支佛小深侵习,亦是四枯;菩萨不断习,以誓愿力熏行,处处受生,调熟众生,学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是名通教佛,只是四枯庄严双树。

○二与三藏对辨诸异

但三藏是拙度,观门既拙,解空亦浅,如迦旃延五义是;通教体假入空,观门既深。三藏是事观为疎,通教理观为密。三藏附事为伪,通教缘理为真。比至证得真时,无复为别异也。

 

 

四念处卷第二

 

四念处

卷第三

 

隋天台山修禅寺智者大师   说

门人章安灌顶大师         记

日本本纯守笃             分科

末学沙门礼贤             会本

 

○三别教念处观二,初开章

(第三别教四念处)开章为三,一大意,二五停,三念处。

○二释义三,初释大意二,初正释四,初略叙兴致判是一说

大意者,四句虽略,网罗罄尽,若绝若说,若世出世,已如上辩,今依不生生而明别也。《中论》名假名,即此句也。

○二具诠四门专用双亦二,初正明

别家四门,且指《大经》云:“佛性如暗室瓶盆,井中七宝”,有门也;“众生佛性犹如虚空,毕竟清净”,无门也;“譬如乳中亦有酪性,亦无酪性”,亦有亦无门也;“佛性非空非有”,第四门也。虽列四门,若说若行,多用亦有亦无门也。

○二简滥

问:有门可明佛性,空门云何有性?复滥通家。答:别教是不但空,所以得见佛性。通家但空局,不但空广,广、局云何相滥?

○三探取诸经叙位行意三,初约诸经明位数多少三,初历叙顿渐大乘位数

众经诸门列位,位数增减。《华严》初无十信,后无等觉,于十住中多明圆义,于登地中多明别义。若住若地,皆说界外行位,不语界内(云云)。方等前分,对缘散说,得道而已,未论地位。至《璎珞》总结阶级,明五十二地,前后数整,界内亦分明。诸般若前分,亦对缘散说,亦未有阶次。《胜天王》但明十地,前无三十心,后无等觉。金光明,无前无后,但明十地。《仁王般若》明五十一位,无等觉。推诸经意,如军师荡寇竟,方叙勋劳,定其爵禄,所以前散后结

○二料简《法华》《涅槃》无位

问:《法华》是后经,那不明位?答:前明一部之前后,《法华》是一期之后。良以《璎珞》结诸方等,《仁王》结般若竟,《法华》在后,不明次位,但决了诸权而入于实。《涅槃》亦不明次位,同开佛性,入祕密藏。

○三深示地义甚微难解二,初劝诫初学不了

但地义深微,非圣证不了,凡下莫知。对缘增减,随机广略,出没宜尔。但顺佛语,依修多罗,不得执此诃彼,各兴诤竞,非法毁人,诬佛谤典(云云)。

○二引证证者能解

南岳师释《大品》三处明位,初四十二字门,初阿后荼,皆具一切法,判属圆教四十二位也;次明初地修治地业,乃至第十修治地业,判属别教位;后明干慧地乃至佛地,判属通教位。此深得经意,文义朗然!

○二约《大品》三观明伏断四,初结前生后

然佛一期诸大乘经,门门不同,位位数异,行人采用各异。若论数整,须依《璎珞》;若扶三观次第,须依《大品》;若凡夫得预,须依《涅槃》。数整可解。

○二引《大品》经文

扶三观者,“欲以道慧具足道种慧,当学般若;欲以道种慧具足一切智,当学般若;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当学般若;欲以一切种智断烦恼及习,当学般若。”

○三释出扶三观

初五方便伏见思,从假入空观,十住是道慧,断见思;从空入假,学道种慧,断尘沙;若从假入空破偏假,从空入假破偏空,至十回向中,学不假不空,一切智,伏无明;登地,得一切种智;若至等觉,一时断烦恼及习。若不明等觉,只十地断烦恼习也,是以三观相扶(云云)。

○四因出六种姓

若《璎珞》明十信、十住为习种性,十行为道种性,十回向为性种性,十地圣种性,等觉性,妙觉性。略则七位,广说五十二位也。

○三约《涅槃》对法门辨位二,初正释

依《涅槃》五行十功,五味半满,次第相扶。始自凡夫,得预修学,具有别圆界内界外四四谛意。菩萨住堪忍地,铁轮位中修生灭四谛,十住中修无生四谛,十行中修无量四谛,十回向中修相似无作四谛,登地见中,得一切种智、五行十功。

○二料简二,初简《涅槃》中藏通两教二,初问答《涅槃》有藏通

问:藏通云何得入《涅槃》中修学耶?答:《涅槃》扶律而说,故名赎命。若别圆有法身慧命,何须赎命?赎命意在藏通灰断之命,令得法身常住也。

 

○二料简所赎慧命二,初明异昔小

问:三藏生灭慧,云何赎成常住慧?答:今《涅槃》引藏通中昔日灰断,不明佛性,今俱引见佛性。当知三慧被决,不同先日。若论戒,则五支诸戒,小乘所无也;若论定,从八背舍,十信中伏通惑,住堪忍地,教化众生,岂同二乘?

○二征释所以

问:何以得知?答:一以义推可见二以声闻相异

○二料简别教用小名教

问:别教登地,犹用界内通名名四依义,何意不用界内方便耶?答:即得用。既以通名名断道,何意不得用方便伏道暖等位耶?又复佛法名教通用,小乘名教在方便中尚用大乘方便道,见谛断道何意不用耶?

○四例约八义释别教名二,初标八义

所言别教,其义有八,谓理、教、智、断、行、位、因、果(云云)。

○二释八别二,初正释二,初释初四义四,初理别

理别者,三谛之理,理隔不融,信而修之,从浅至深,历别有异。浅与别,后与前别,当体间隔,是名理别。

○二教别

教别者,佛日先照菩萨,二乘聋痖,岂况凡夫?《璎珞》《仁王》《地论》《摄论》不明界内,故凡圣异闻。《大论》明一与声闻共说,二不共说,不共说即教别也。《大经》五行不融。《大品》三慧属三人,《释论》释之:“实是一法,为向人说,令易解故,三慧为三,如一时说三相。”此即教别也。

○三智别

智别者,圆意难显,要假方便,然后可见。如因作入无作,因无常以入常。外人难:因无常,果云何常?佛答:汝因是常而果无常,何故不听我法中因无常而果是常(云云)?别菩萨欲学常住佛性,先修无量四圣谛,后观诸法实相,中道佛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次第梯隥,先观空,次学恒沙佛法,后开如来藏。次第修三眼三智,是名智别。

○四断别

断惑别者,无量义:“众生欲性无量。欲性无量,说法无量。”说法无量故,药病无量;药病无量故,通塞无量。分别校计生灭、无生灭、无量、无作苦集灭道皆无量,覆如来藏,藏暗故造作二十五有业,受诸生死。愍此长夜,发菩提心,兴四弘誓,自脱无量系缚,亦脱众生无量系缚,是名断惑别。

○二例后四义

行、位、因、果等别,可知也。

○二料简二,初料简不缘无作

问:无作既胜,何不缘无作发菩提心?答:别家以无作是果,果不通因,故非发心正意。意者,缘无量发心,至果方成无作耳。

○二重简无作分极

问:若尔,初地已得无作,何意不缘发心耶?答:初地分得,妙觉时乃究竟。例如三藏初生灭,果方无生;通则不尔,发心即观无生;别人初缘无量,后乃无作;圆人发心,初则无作。

○二总结

大意竟(云云)。

○二释五停三,初明五停二,初辨异前后停心

二停心者,前三藏数息、不净等停心,疎、远、事、伪。通以观息不生不灭停心,即事而理,近、密、真。今别教以持戒之根本;“若我住世无异此也”,即佛;依此而住,即僧。虽尔,望于三藏,是密是真;望于实相,非近非密,非真非理。与前别后别,居季孟之间,此义可知(云云)。

○二广明戒定停心二,初正释二,初引经总标三圣行

《大经》云:“菩萨作是思惟:出家闲旷,犹若虚空,一切善法因之增长。在家逼迫,犹如牢狱,一切恶法因之而生。往诣僧坊,闻佛有无上道,无上正法,大众正行,即求出家。”佛是非果之果人也;无上道是慧圣行,正法是定圣行,大众是戒圣行,此是非因之因也。

○二约念处修五停心二,初约性念处修四停心二,初引经文具释二,初戒圣行对数息停心二,初具明戒行二,初坚持律仪戒

菩萨受持时,如秉浮囊,度于大海。尔时爱见罗剎来乞浮囊,若全、若半、若手、若指、若尘,令汝安隐得入涅槃,谓称情畅乐名涅槃。钝使造恶,多堕三涂;利使执见破戒,亦堕三涂;或执见修善,多牵天上,久后还堕。

○二明五支十戒二,初明自行五支

若不随爱见,能生五支诸戒,一根本业清净戒,谓四重也;二前后眷属余清净戒,前后是方便、偷兰遮等,余是诸四篇等也;非诸恶觉觉清净戒,定共戒也;护持正念念清净戒,道共戒也;回向菩提,大乘戒也。

○二明愿他十戒

后有九种,与《释论》十种相似,一清净戒,谓受得清净也;二善法戒,谓动不动皆毘尼也,若护持不犯,生止行两善,谓法也;三不缺戒,谓五篇不破也;四不析戒,析假入空、体假入空,皆道共戒也;五大乘戒,即菩萨初信心,经云:“汝等但发菩提心,则出家禁戒具足也。”六不退戒,即十住不退也;七随顺戒,对十行随道戒也;八究竟戒、九回向戒,断界内正习也;十具足诸波罗蜜戒者,登初地乃至等觉也。

○二结示停心

于一戒中具足尔许法门,即是别家停心。如前数息,身命之要,今戒为法本,道之根源,故以戒为停心也。

○二定圣行对次三停心二,初明修停心之意

菩萨虽信佛法常住之理,内解分明,犹自觉观不住,直而非善。尔时更学定圣行停心,即共念处也。

○二依经具明修相二,初随息对治觉观

依经即是随息停心,此知阿那出息入息,绳长知长,绳短知短。元治觉观,发根本净、特胜、通明等净,如开仓见谷粟。经云:“复有梵行。”谓见身中三十六物,是修念处实观也。

○二不净对治贪欲二,初广明观禅二,初释二,初约共念处修发诸禅二,初明大小不净背舍观二,初明小背舍二,初明近地禅

次不净观治贪欲,经云:“复有圣行。”谓除却皮肉,谛观白骨,一一节间有我不耶?作此观时,即见骨中青、黄、赤、鸽色,是背舍欲界定相。四色转明,心与色青合,故一切皆青,余亦尔,是未到地相。

○二正明背舍二,初明初三背舍三,初明初背舍

尔时不坏内色,不坏外色,内外俱不灭色相,以是不净心观内外色,即见额上骨中八色,光明煜煜而出照天下,即初禅觉支相。声闻但有光不见佛,菩萨多修念佛见佛,或为说法,即初背舍,初禅摄。

○二明二背舍

内无色相,以是不净心观外色者,内灭却骨人,以不净心观外色。外色有二,一身外之色,即是死尸等;二骨人所放八色光明,是界外之色。所以须观者,去欲界近,用以防过。故界内色、外色皆不净,故言以不净心观外色。若作修家方便,自有观法灭却骨人。今但言证法,见骨人自然消磨不见,但有八色及外不净,故言内无色外观色。此骨人灭时,即有未到地相,亦是初禅摄。二禅内净起,起时八色一陪更明,青、黄、赤、鸽非复前比。亦有内净、喜、乐、一心四支,不同根本、特胜、通明中,是为二背舍,二禅摄也(云云)。

○三第三背舍二,初判依地

三净背舍身作证时,是三禅相。旧云:三禅无胜处,四禅无背舍。《释论》明净背舍身作证,三禅徧身乐,得为证,四禅无乐,何所为身作证?成论人以三禅共为一净背舍。今用三、四两禅,从容共为一净背舍无嫌。三禅身证为净背初门,成就在第四禅,第四禅具足胜处也。

○二释净义

何故言净?《大论》云:“缘净故净。”八色是净法,未被练不得净。今三禅、四禅法起,来触此八色,为作净缘。三四禅等,此是色界极净之色,用此为缘,故言缘净。触八色更净,故言缘净。是乐遍身受,故知是三禅中。净有四义:三如前两背舍即是;“缘净故净”,此意也。

○二明后五背舍二,初略辨修发相二,初略明修发

四空四背舍、无色更无别法,但以空无相心修。若凡夫人自地地爱染,圣人深心智慧利,直去不回,故名背舍。

○二料简斥旧

问:旧云:此无别法,但以无漏修此,可然,前何意无别法?不可指旧禅为别法,不可指邪禅鬼定、外道事为别法(云云)。

○二明修得进不

今次四禅得修,若不得禅,作观不成。设修,虽不发无漏,亦名修背舍,而不名解脱。若有宿习,发此何嫌?但灭受一背舍,不得无漏,修则不成,故不论发宿习也。九次第、师子、超越等,三藏中无有凡夫修得此定,大乘或有(云云)。

○二明大不净二,初略辨大小

次大不净,亦名大背舍,良以假想厌力小,若假想厌背大,皆由缘处广狭。

○二具辨相异四,初明修发相二,初修相

若观骨人不净,除却皮肉,或观一尸、一两城邑聚落等所有正报,故言小不净、小背舍。若大不净,絓是依报国土、钱财谷帛、山川林园、江河池沼,大地一切色法悉皆不净,虫脓流出,臭腥流溃,山如聚脓,河海秽浊,衣服如臭尸皮,饮食皆虫汁。《大经》云:“观好美羹作秽汁想,饭如虫聚,宅如冢墓,大地无可爱处。”

○二发相

若幻术诳人,今神通得法道理。故酥蜡金铁,遇暖则流,遇冷冰结。凡夫遇净缘成净,遇不净缘便不净,达此道理,得其转变。良以昔曾修得,今发宿习,故大地依正悉是不净。初学乍有兴废,数习成性,任运不净。譬如钻火,发不择薪,乃至江河干竭。此观亦尔,初止一尸二尸,一两聚落。若成大势,一切依正无非不净,故言大不净观也。

○二明破结功

又福人感色净。又人心着净重,于秽轻,破此大着,皆为不净,不可定执山河国土而言为净。如僧护见地狱,一百二十五所,所见大地是身,为他所耕,叫唤苦恼,是名田地狱。又见身是树,众苦竞集,宛转呼咤。若山若屋、衣裳浴室、房法事等,悉皆受苦。何者?昔触境生着起爱,今触境秽恶受苦。今为转此爱染,修大不净观,破净颠倒,亦名大不净、大背舍。

○三判漏无漏

若凡夫所修八禅,但除下地,不能除自地;佛弟子所修,能除下地,亦除自地,未是无漏,不能除上地;若无漏缘通,则自地、下、上皆能除也。

○四约明背舍

若内观骨人外观色,名初背舍,初禅摄;若内无色外观色,外八色正依皆不净时,名二背舍,二禅摄,此两背约依正判大小。若三禅入净背舍则不论,何者?根本是小,所得不净,成小背舍。若根本是大,成大背舍。乃至四空、灭受,例如此(云云)。

○二约两不净修胜处定二,初明八胜处定二,初辨大小示来意

若约两不净为胜处,还依依正判大小。若约多少好丑成小胜处,亦约依正多少好丑成大胜处。所以厌背心未能转变自在,胜处更来熟之。

○二正明修发之相三,初明初二胜处

一尸少,二尸多;十少,百多;一国少,大千多。衣食多少亦尔。初未能多少,少习既成,即能多,今发还尔。若好若丑者,此约两报为好丑,端陋慧愚、富贫贵贱而论好丑,好丑皆不净,此亦小不净耳。大则好山恶山、好国恶国,好丑皆不净,此则大也。次依正俱丑,骨人所放八色为好。此两俱不净者,而名好丑,此为胜处,初禅摄。

○二明三四胜处二,初明修发

若内无色外观色,若多若少,若好若丑,胜知胜见,二禅摄。虽无骨人,而外有八色,复有依正,若多若少,好丑如前(云云)。胜知胜见者,了此心于色,不为色所缚,心能转色,故言胜知胜见。净不净等,皆于己心能得自在,观解成就,故言胜知胜见。

○二明功能

行者如此观胜之时,岂更贪世?己身尚不惜,何容贪他?上古贤隐,推位让国,还牛洗耳,皆昔经成此,今于五欲无复染意。若不得此心,贪之至死。

○三明后四胜处

后四胜处在四禅中,三禅味乐多,不能转变。于声闻法如此,菩萨岂无胜处耶?《大论》云“青黄赤白”,《璎珞》云“地水火风”,此亦无在,四色是名,地水是其体。此中但多少转变,无好丑。何以故?内外色尽故,但八色流光,故无好丑。

○二明十一切处定二,初正明修发

四胜处在第四禅中,十一切处亦在四禅中。初禅觉观多,二禅喜动,三禅乐动,不得广一切处,唯此不动念慧,则能一切处以一青遍十方皆青,余色亦如是。若一切入者,将一青色入一黄色,遍一切处;一黄入青,亦遍一切处,而青黄不失。余色相入亦如是,为一切入。

○二因破他解

此是内心所放八色遍一切处,那言取少树叶为缘遍一切处?若内心无此力,外不能遍,不应取外色为缘也。《大论》取优鉢罗华者,为人不解,借外喻内,不可以喻为是。亦有此义,若通明观中无骨人,不放八色,是时修八解脱,借外为缘可尔。今不坏法人有八色,自不用之,取外树叶,此不成义,今不用(云云)。

○二于胜处中修缘念处二,初明胜处具法门二,初约六度明所摄

次明菩萨修缘念处,于依正中转变自在,具诸波罗蜜。悭心既破,尚不惜身,何得为身贪求他物?是名檀;得是观时,终不为此依正偷、杀、妄语,危他自安,顺理行心,名尸;若彼触己,终不生瞋,发言动身口加报,是名忍辱;终不倚此不净生身,懈逸耽着,恣情以自秽杂,是名精进;善巧方便,四随得所,所观调适,念慧现前,或不净、背舍、胜处、神通变化、愿智熏修,絓是诸禅,于中转变,得成三昧,百千变化,一切道、一切定皆在此禅而得具足,是名为禅;作此观时,身受心法,非因非果,非世出世,若苦集灭道,悉皆不净,能观所观一切诸法皆不可得,无所有故,毕竟清净,无一可得,不生不灭,名般若波罗蜜。

○二例诸法结自在

是名于胜处中转变为一切法门,是心定故,随意自在,随作随成。胜处之观,如好马能破前阵,复能调制其马,欲去欲住,回转自在。作诸法门,亦复如是,不可穷尽。

○二结示修发功能二,初结修发

是名菩萨于四念处修胜处观,观中广修诸法,悉于胜处修习。若发宿世善根时,亦于胜处中发。

○二示功能

是时观净,无魔入坏此法。何以故?心得自在,无障碍故。作于心师,心使于魔,魔不能破心也。行四三昧人,多转入五种佛子之位,或即入五品弟子之位。何故尔?并是助道力大,大助开门,入清凉池。

○二结

齐此是观禅发相也。

○二略示练等

若九次第定、师子、超越等,有二位:依三藏,阿那含人得无漏,心地调柔,方能修九定,凡人修不得;大乘人修习者,如发心二不别,别教菩萨历别修习,但不取证也。

○二总结示停心

若案经前有持戒对数息;次有不净观;一一节间求我不得,即对界方便;光中见佛,即是念佛停心。齐此是性念处对四停心也

○二约缘念处修慈悲停心二,初正明慈定成停心三,初简法缘属界方便

次修缘念处观,学四无量心。修法缘慈定,分明开发,观法无我,不可得故,是界方便观。

○二明无缘为慈定本

四无量心者,通论慈悲始终皆有无缘,即以实相为慈,慈即如来,慈即解脱,慈即法身。此乃实相之理、无缘之慈,不修众生、法缘之慈。不修众生、法缘事慈,正修无缘大慈,事慈自发,应须识知。

○三约生缘修慈心定五,初明修发

所言事慈者,即众生缘慈。发有两义,一发此慈熏定,定法转深,因此慈定,即发根本;二者或先得欲界,或得未到地,或得根本,于根本中有慈,亦言发此慈。一切众生得乐之相,无怨无恼,欢喜称心适意,或得人中乐,或得天中乐。若修得慈定,分明想其得乐,无一众生而不得乐,此名慈心定。

○二辨三相

但此定缘众生有三种,若缘亲人得乐,名为广;缘中人得乐,名为大;缘怨人得乐与亲人等,名无量。又缘一方众生得乐,名为广;缘四维,名为大;缘十方,名无量。

○三辨隐没

此定有两,一隐没,二不隐没。若缘众生得乐,心中明净决定,所缘之处,实不见此众生得受于乐,但想而已,是为内不隐没而外隐没。自有内心明净,作得乐想,而外所缘十方众生,分明见其得乐,或得人中,或得天中,其相分明,是名内外不隐没。

○四发五支

若慈定中见三种人得此乐相后,始复发根本五支,五支功德倍胜根本。如砂糖、石蜜和水,岂方单冷?悲、喜、舍附定起,亦如是。

○五明功能

菩萨修此禅定,内思力强,故住堪忍地。在十信位中,靡所不作。故迦叶问:“菩萨有缘得破戒不?”答:“有缘亦得。”如仙豫杀五百施甘露鼓十劫之寿,乃至为众生地狱(云云)。

○二进明慧观发暖法

次性共念处合修生灭四谛调心,探观无生四谛,助伏见惑。至断见时,还用无生四谛断。故《大经》云:“苦是逼迫相,集是能生相,灭是寂灭相,道是大乘相。”如三藏中,要须禅助伏见惑,暖法方得发。今亦如此,菩萨知此惑障深重,不可即断,借生灭方便,发十住暖法也。

○二料简二,初简信住位退不退

问:十住、十信中退不?答:经明六心退,七心不退。

○二简戒定不同声闻二,初料简戒学

问:别教只用此戒,与声闻异不?答:虽同而异,菩萨戒具足五支及究竟诸波罗蜜,二乘不能究竟,或身智俱亡,入无余灰断。

○二料简定学

问:禅复若为?答:声闻法中断欲界,方得修初禅。菩萨不尔,于十信修共念处观,学背舍,安忍成就,为众生修一切护持正法,“畏于二乘道如惜命者”,二乘岂能如此?

○二明十观二,初明能观观三,初明十法至极

菩萨修十信,初心即具十行。经云:“十法为道,一信有十,十信有百。”乃至十地,只是十法。但一受不失,胜者受名耳。四念处亦如此,只是观解转深,名转胜,即是别家干慧地初贤位。

 

○二与圆信辨异

问:此十信与圆十信云何?答:圆伏无明,见思自尽,六根清净,皆能互用。故言:“若干种一时皆悉知”,“身如净明镜,能现诸色像,唯独自明了,余人所不见”。

○三正简释十观二,初通比决前教十法

问:别与通十观若为?答:通用十法,传传简别。若三藏十法,止破外道,成三乘人。外人不知暖法人所行处,况有十法?通教十法异三藏,三藏后心亦不知通家初心,通家初心亦不知别教初心,况后心耶?

○二别明十法异通教二,初逐观简别

别教十法异者,一善识正因缘无明佛性之境,通教但识无生真谛幻化境耳。二真正发真正无量四圣谛心,求常住佛果,能度法界众生;通家只发心缘无生四真,令得有余涅槃,度界内众生。三止观调适者,止成一切禅,观成一切种智;通家但通三乘共止观,愿智顶禅耳。四破法遍者,破界内界外法次第遍;通家止破界内二谛遍耳。五善识通塞者,如来藏显为通,取相、尘沙遮障为塞;通家只约四谛见爱中论通塞耳。六三十七道品调适者,《大经》云:“修无量三十七品,是大涅槃因。”通家但是偏真小涅槃因耳。七善修助道者,修十波罗蜜,一切万行恒沙佛法,开三脱门;通家但开四谛,助三脱门耳。八善识五十二地七位,广略皆知;通家只三乘共十位耳。九安忍强软两贼者,忍法界众生二十五有,空强软;通家只忍爱见为强软耳。十顺道法爱不生者,于大涅槃不生贪着,况小涅槃?通家守果,爱小涅槃,是生死贪着故。

○二结异判功

如此分别,十法大异。又具十番观门入十信,成堪忍地,上菩萨位。亦可以十法对十信

○二辨所观境

菩萨修三种念处,发诸境界,种种诸法,或真或伪,或益或损,不出于十。十者,谓阴界入、烦恼、病患、业相、魔、禅、见、慢、二乘、菩萨等,今不委释,如彼具明。若不顶堕,得入初贤位。

○三明六即

问:别教六即如何?答:中道佛性为理即;解五十二地,文义通畅无碍,名字即;十信为观行即;三十心为相似即;登地至等觉为分真即;妙觉为究竟即也。

○三释念处二,初明修观二,初总叙假诸方便意二,初略明

第三念处观者,远缘如来藏理,其理难明,而假方便,真实得开。至如三藏、通教,用世间方法、世间行人五种、七种以为方便;别教以出世方法、出世行人三十心等以为方便。

○二譬显

譬如钻火,暖在前出。亦如入海先见平相《法华》以无漏为涅槃相。当知析假是三藏方便,体假是无生方便,析体无量是别方便。方便性念处,显真实性念处;方便共念处,显真实共念处;方便缘念处,显真实缘念处。生灭、无生灭、无量,皆是别家方便。方便若成,可称火相、平相。方便不成,无暖无平,大海难得。

○二别明修三种念处四,初修三藏观法入十信二,初明修观

其观云何?初以五停心,遮烦恼风,善直成就。慧灯照了阴身不净,五种秽恶;受有百八,悉皆是苦;介尔违顺,念念无常;善中无我,恶中亦无我,非善非恶何处有我?别相、总相,循环宛转,寂入涅槃。

○二明入位

此观成时,开五停成十信,亦名外凡,亦名干慧地,亦名善有漏五阴,能伏界内净等四颠倒,然不动

○二修无生观法入十住四,初明修无生观

声闻厌苦,欲速涅槃。菩萨不尔,舍生灭四谛观,正修无生四谛观。观苦本不生,不生故不灭;不生故不有,不灭故不无;不常不断,毕竟清净,净若虚空。尚无有苦,云何颠倒?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二明入位功能

是观成时,进入十住,入理解心,名为内凡,亦名暖法,亦名亦有漏亦无漏,约界内名亦无漏,约界外名亦有漏,故名似解。十行、十回向似解,亦漏无漏,登地乃名无漏。正用无生四谛慧,断界内见思。故《大经》云:“菩萨解苦无苦而有于真,三谛亦如是。”

○三明住中功德

故云:“入理般若名为住。”有二种般若,若发中道,是圆般若;若发空,是偏般若。于界内为真,于界外为假,亦名一品相似中道。论其所断,断界内通惑尽,与通七地齐,亦得界外相似慧眼。故须菩提云:“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经典”,即此义也。又断界外上品尘沙,又伏无明,犹是暖法内凡也。

○四释十种住心

地人以五佛子,谓四果、支佛,开五为十,对十住。今不尔,《大论》云:“先于五佛子果人中叹,今何故独叹菩萨?答:声闻、诸菩萨未得果,大乘菩萨得果,故独叹菩萨。”今不用前五佛子对十住,若欲作者,取《法华》五品弟子,开五品为十,对十信。故《仁王》云:“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十善即十信,十信尚断惑,况十住耶(云云)?

○三修无量观慧入十行二,初明修观二,初明四谛观

若欲前进,应舍无生四谛,正修无量四谛。无明与法性合,起无量取相,感无量生死;无量尘沙,招无量果报;无量无明,受无量报身,则有色受想行识,皆是苦谛。无量受阴,所有烦恼皆是集谛。无量能观之智,皆是道谛。无量集尽苦除,皆是灭谛。

○二明入假观

如是无量根性,无量药法,无量授药法,无量方便,菩萨为此而起大悲,发四弘誓:未度界内外五阴,乃至余有一生在者,皆令得度;未解通别见思四谛、尘沙、无明者,皆令得解;未安偏道者,并令得安;未入小涅槃者,皆令得入,常乐我净,四德具足。

○二明入位

修是观时,进入十行。从理进趣,方修一切众行,故名为行,亦名登顶。断界外中品尘沙,得界外相似法眼,见恒沙佛法,相似如来藏(云云)。

○四修无作四谛入十向二,初当位释观二,初示入门得失

若进入十回向者,应舍无量四谛,正观无作四谛。云何观?初从有门观佛性,但无明重故不见。《大品》云:“诸法如是有,如是无所有。是事不知,名曰无明。”无明覆心,不见佛性,四门俱塞。巧用四随,四门俱开。门虽有四,只是不二法门也。

○二明用观入位二,初明用观三,初寄破他解推自他二句二,初问定

观此无明,为从无明生?为从法性生?

○二推难二,初举经论赴机所说

《璎珞》及《地论》皆解云“从法性生”,《摄论》云“从无明生”。依阿黎耶识起,此识是无记。如地有金、土,依染如土,依净如金,故言依他也。黎耶识依业生,故言依他也。若他依者,六识所起善恶业,六识谢灭,种子依黎耶摄持得生,故名他依。偈言:“此识无始时,一切所依止。”

○二破晚人偏执自他二,初牒计

三藏学士述难小乘人云:汝六识中起善恶业,六识谢过,善恶亦应随灭。若灭,现不得起。若不灭,无黎耶,依何摄持?

○二今难

今还难之:汝偈道他依,汝那道依黎耶?黎耶是无明客法为他,法性是本法为自。若法性为自,黎耶成他,但依他,何处有自?若他等是客法,唤六识为他,何意不得唤黎耶为他?又难:六识依黎耶,六识为他,黎耶依法性,黎耶亦是他(云云)。若黎耶他是自性,自性应是他。如此定时,随彼意答,若自若他,俱被破耳。

○二正辨行用明四句推检

问:一切善恶从无明生?法性生?无明法性共生?为离无明法性生?法性生是自生,无明生是他性生,无明法性合故生是共性生,离无明离法性生者是无因生。“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无生说生,假生非生,但有名字,是字不住,亦不不住,是字无所有故。无明为自,法性为他者,亦作此破(云云)。

○三重约梦喻详破性显理二,初正明

师云:虽四句不立,而人多执共生。譬如眠法与眠心合即生眠,眠故有无量梦事起(云云)。无明与法性合,生无量六道事,六道事皆从无量烦恼生;又生无量不思议尘沙烦恼,起无量界外事。菩萨修四念处,寻此无量烦恼、无量事相依无明起。若得无明即得法性,得法性故见佛性。

○二反显

若通教,只寻六识如幻如化即空之观,但断枝条,不寻根本无明,不见如来藏。以不见故,不得无明,不得法性。不得无明,不得法性故,不见佛性。如寻梦得眠,不得眠心。良由六识中观浅,但是化城止息,不能深观如来藏恒沙佛法。菩萨深观如来藏,破无量取相,破无量尘沙,破无量无明,破无量身相,破无量受相、无量心相、无量法相,识无量病相,知无量药。

○二明入位

作此观时,即入十回向。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己济他,故名回向。此位正是解行终心,麤惑已融,似中慧净,断界外下品尘沙,伏无明转强。如向山,趣前渐易。见相似中道,见恒沙佛法,断恒沙烦恼。入相似是自行,出界假是化他。

○二通前引证二,初证前三十心是相似位

《地持》解自性禅是三十心位,未至初地。《大经》明初依之人,具烦恼性,能知如来祕密之藏,未得第二、第三住处,正是三十心位。

○二证地前方便修三念处

又《地持》明三十心为三分,一观分,二止分,三二分同类。正是地前方便道中,修三种念处。观分是修性念处,止分是修共念处,二分同类是修缘念处也。

○二明证果二,初约初地广明二,初总明

相似中道观,于一剎那顷,真解开发,登于初地。断一品无明,得一分无作四谛解,五行成就,诸功德满。

○二别明三,初明念处分成

若通对位,一一位中各有三种念处。若别对者,十住修性念处观;十行修共念处观;十回向回别向圆,修缘念处观;至初地,三种念处分成就。

○二明三智分证

若对《大品》,“欲以道慧,当学般若”,对十住,性念处位;“欲以道慧,具足道种慧”,对十行,共念处位;“欲以道种慧,具足一切智”,对十回向,缘念处位;“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对十地位。一往如此。

○三明种种功德三,初约《地持》三禅二,初标列三禅

若登地,中道显时,真性法身显,成就一切禅。一切禅有三,一现法乐禅,二出生三昧禅,三利益众生禅。

○二别释三禅三,初释现法乐禅

登初地时,名味皆转。观分转,名现法乐禅,能生十力种性三摩跋提,破无明,法身显,现佛性。一法界一切法界,一切法界一法界,非一非一切,谛自在。能百佛世界作佛,诸佛加之,能为十地菩萨说法。菩萨不谛,谓是真极。《法华》中,佛加声闻,为菩萨说法,“诸佛子等,从我闻法,佛为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诸声闻尚尔,况加诸菩萨等?色心神通,相好光天动地,形声两益,法眼开朗,知众生根,有机即应,善巧分别。犹如虚空,不可穷尽。闻说法者,皆得道果。此是观分,亦是观身内法性理显,名性念处力也。

○二出生三昧禅二,初自行成就

止分转,名出生三昧禅,出生百八三昧,普现色身,名三昧王,一切三昧悉入其中。住首楞严,修治于心,犹如虚空。能一法门一切法门,一切法门一法门,非一非一切,无碍自在。破无明,显真我性、十波罗蜜、诸陀罗尼门,如来藏海,理内之事,皆悉明显。

 

○二化他成就

若化众生,假作名字,说种种五阴,破种种颠倒;说种种法药,破种种病;作无量医王,应病与药,令得服行;皆令悟入菩萨正位,是名檀波罗蜜以施众生。故经言:“有法门名无尽灯”,即此意也。下九波罗蜜例尔。彼解十波罗蜜对十地,初檀满但是约位耳。直于禅中修,具百波罗蜜。观法界神通,遍照法界一切众生。众生蒙光,罪垢烦恼皆悉除灭,是名止分,亦是共念处力(云云)。

○三利益众生禅

二分同类,以修缘念处观,得法界缘起,以无缘慈悲,修身赴机。得如来一身为无量身,无量身为一身,非一非无量。自在能现十法界像,处处应现往。

○二约《涅槃》三德二,初标意

只同是一五阴,用有强弱。界内力弱,只见偏真;界外力强,能见圆满。今时三种念处,具足三德。

 

 

○二释义四,初对三德

性念处显为法身,共念处显名摩诃般若,缘念处显名解脱,所调伏众生之处名为解脱。复次亦以性念处为般若,共念处为解脱,缘念处为法身。

○二融三一

法身即法性,见法性即见佛性,即得中道。得中道即得菩提,得菩提即住大涅槃,即得诸佛法界。法界即法身,法身遍法界用,故住大涅槃,种种示现。三种念处名三点,不纵不横,为大涅槃。

○三明四德

得色解脱,受想行识,五种涅槃,具二十德,名四念处,坐道场,转法轮。若圆为双树,非偏非圆中间入涅槃,诸行功德庄严,名常乐我净。是称叹新医,从远方来,晓八种术。

○四明化他

远方者,从法身地,起慈悲誓愿应众生。众生根缘不同,是以现种种身,说种种法。《法华》云:“长者惊入火宅,为度众生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愚蔽三毒之火,教化令得三菩提(云云)。”

○三约圣行得果三,初性念处所证

登初地时,得二十五三昧,凡十番破二十五有,破二十五空,破二十五无明。得无畏地,不畏三恶四趣有边,不畏声闻缘觉空边,不畏大众威德,二边中间皆不畏,以修性念处故(云云)。

○二共念处所证

得自在地,若至地狱,不受炽然碎身等苦,至一切处,无一切苦。能以须弥入芥子,芥子含须弥,毛孔注满四海,海内一毛孔,以修共念处力(云云)。

○三缘念处所证

得二十五三昧,一切三昧悉入其中。一切事、一切理,皆无所畏,皆自在,皆名王三昧,以本修缘念处故。

○二例后位结劝

初地既如此,从二地乃至妙觉,可以意知,不俟更说。当知四念处有如此大功德力,何况后诸法门耶?有眼有意者,自当耽味,何俟嘱耶?

 

四念处卷第三

四念处

卷第四

 

隋天台山修禅寺智者大师   说

门人章安灌顶大师         记

日本本纯守笃             分科

末学沙门礼贤             会本

 

○四圆教念处观二,初开章

第四圆教四念处者,为三,一大意,二停心,三念处。

○二释义三,初大意二,初释二,初略标四门傍正

大意开四门(云云)。若说若行,多用非有非无门(云云)。

○二详简别圆不同二,初标列

余法易知,别圆须解,一明位有高下,二明法之偏圆,三明断不断,四明具不具,五明通不通。

○二随释五,初明位有高下三,初先叙别伏断为所格

位高下者,别教十信伏界内见思;十住断界内见思,又断界外上品尘沙;十行断中品尘沙;十回向断下品尘沙,伏无明;登初地,见中道,断无明;乃至等觉、妙觉,断无明尽。

 

○二具举圆伏断为格量

圆教初有五品弟子,名外凡;十信名内凡,皆圆伏无明,而界内见思自然而尽。如火烧铁,铁虽未融,垢在前去。正慧观无明,无明未除,见思前尽。若登初住,断一品无明,乃至十住断十品无明,与别家十地齐。若登初行,又断一品无明,与别家等觉齐。若至二行,与别家妙觉齐。若登三行,所有智断,别人不识其名,况知其法?四行乃至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所有智断,皆非境界。但知十二品断无明,为己家之极果,不知是他家之下因。

○三重引事喻以明权实

譬如构塼石为基,以金宝饰上,岂如从基至顶,悉累金刚?非唯高低有殊,亦宝非宝别。法说譬说,简别朗然,不须惑矣。

○二明法之偏圆二,初明偏圆二断义对辨二,初类小乘明偏断之相

二法偏圆者,类如小乘断通惑,不除别惑,闻甄迦罗弹琴,迦叶起舞,天冠问曰:“耆年解脱,何故如此?”迦叶答言:“声闻之惑我己断尽,此是菩萨胜妙功德,故吾于此不能自安。如四方风不动须弥,毘岚风至碎如腐草。”当知声闻断通,不能知别,无漏力弱,不能自安。

○二正辨别教偏断之义二,初明界内界外二断并偏

别教初心止伏见思,地前止断界内见思,登地分分伏无明,分分断无明,此则偏断,非圆伏也。若作界外别说者,登地断别见,二地至六地断别欲界思,七地断别色无色界思,此亦偏断之义耳。

○二明见思至极验判偏断三,初明思惑至极

又作不思议六尘义者,入无量禅,作无记变化色;住复入力禅,舍复入力禅;起复入力禅,无量百千亿劫,倒修凡夫事。至八地已上,犹是无色界果报,不可思议六尘。

○二征释偏圆义

何以得知?《地持》解等觉无垢地,始得离见见清净禅。当知离欲界、色、无色惑,俱至等觉乃尽,方是圆义。若八地始离无色界果报者,是偏断之义也。

○三明见惑至后

故《大经》云:“十地为无我轮惑所转。”无我只是见惑,若见惑先断,不应至无垢地。若见至无垢地者,乃圆义耳。以是推之,偏断则是别意也。

○二别明圆断之义结异

圆断惑者,始外内凡,即圆伏三界之惑,初住即圆断无明,二住至等觉皆圆断无明。以此推之,圆别断则明矣。

○三明断不断二,初略对辨同异

三断不断者,别但明断,不论不断。圆具二义,若教道明断,证道不断。例如小乘方便论断,证真不论断不断。今亦如是。

○二别释不断旨二,初直明不断妙旨

若不思议观,内不见有烦恼可断,烦恼性不障菩提,菩提不障烦恼,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故《净名》云:“佛为增上慢人,说断婬怒痴,名为解脱。无增上慢者,婬怒痴性,即是解脱。”《无行经》云:“婬怒即是道。”又云:“六十二见为如来种。”

○二重证不障之相

即六根六尘,而无限碍。只眼中见色,亦眼中入三解脱门。《华严》明十眼,乃至六根皆明于十。于一尘中具十方三世诸佛,八相成道,转法轮,度众生,皆不断而明了也。

○四明具不具

四具不具者,若只作一法,不作一切法者,此是别意。若一法趣一切法,一切法趣一法,是趣不过,趣尚不可得,况有趣非趣?趣一即法性,法性即法界,无一法出法界外。若有一法过涅槃者,我亦说如幻如化。故知一法具一切法,即圆意也。

○五明通不通二,初征释功德通不通

五诸功德通不通者,若别意,只一地不关余地。若圆意,一地一切诸地。故《大品》云:“若闻阿字门,即解一切义,过荼无字可说。初阿具足四十一字,后荼亦具四十一字。”从初地具有住持、生长、荷负义,至后究竟,亦具三义。《大论》云:“有始入、中入、终入,实是一入而有初、中、后。”

○二约通不通判二谛

问:若作圆意,若为判不思议二谛?答:偏圆俱通,是世谛相;非通非塞,是真谛相。

○二结

大意竟。

○二五停二,初对前教立五停三,初约《法华》五品位三,初总明

二五停心者,私谓:五品是也。即事而理,其相自彰。

○二别释五,初随喜品当数息观

何者?初教以数息事,停散动,圆家以信理除疑惑;又信是道元,故当初品;又信是功德母,如彼气命;又信顺不动,即是停心,故信品是一停心也。

○二读诵品当不净观

初教以不净事观,停贪欲,圆家以读诵除秽染。若著文字,染污法性,是为染法,非求法也。“文字性离即是解脱”,解脱清净,是第二停心也。

○三说法品当慈悲观

初教以慈停瞋,圆以慈故有说,说无祕悋。悋有祕恚,则非慈相。当知慈故能说,第三品停心也。

 

○四兼行六度当因缘观

初教以因缘观停痴,圆以六度,度于六蔽,暗去明生,是第四品停心也。

○五正行六度当念佛观

初教以念佛停逼迫,圆以即事而理。理即法佛,法佛岂逼迫?法佛无能逼、所逼,无逼、无逼者、无逼法,是第五停心。

○三结示

当知信事即理、文字即解脱、慈即宽弘、度蔽彼岸、一切平等,是圆家五停心也。

○二约四誓四三昧二,初结前生后

以五品为停心,其义已显,更重举四弘、四三昧。

○二正对五停二,初四弘誓为初四停心

生死苦谛即是涅槃,无二无别,此则信事顺理,道元功德母,未度苦谛令度苦谛,是初停心;烦恼即菩提,无二无别,是为未解集谛令解集谛,即第二读诵解脱停心也,大悲拔苦,兴两誓愿(云云);未安道谛令安道谛,即是以无悋之慈而说法,第三停心也;未入灭谛令入灭谛,即是兼行六度,度蔽彼岸,第四停心也,大慈兴两誓愿(云云)。

○二四三昧为第五停心二,初总明念佛破障

又指四三昧为第五停心,此四三昧皆修念佛,破障道罪。自有人数息,觉观不休。若念佛,若称佛名,即破觉观,帖然心定。故《普门品》云:“若有众生多于贪欲,常念观音,即便得离”,破根本无明。《净名》云:“一念知一切法,是为坐道场”,皆是念佛法门也。

○二别释四种念佛四,初常行

常行出《般舟》,诸佛倚立现前,覩法界佛也。

○二常坐

常坐出《文殊问般若》,系缘法界,一念法界,而念佛也。

○三半行半坐

半行半坐,出《方等》《法华》。如是作已,却坐思惟诸佛实法。《法华》云:“当成就四法,一为诸佛护念(云云)。”此语初心行人。久行道者,如《安乐行》:“常好坐禅,在于闲处,修摄其心。”“观心无心,法不住法。我心自空,罪福无主。作是忏悔,名大忏悔(云云)”。

○四非行非坐

非行非坐通四法,一通众经;二通诸善;三通诸恶,如贤者军戎家业等,不妨用心;四通无记,行住坐卧语默,皆是摩诃衍,以不可得故。

○三重约谛誓合论二,初叙意

夫达者悬解,迷者未悟。如囊中有宝,不探示人,人无见者。今更点对,冀得超然。

○二正释三,初约四谛为二停心

前三藏中以事缘事,谓数息、不净,乃至念相好等。今则不尔,以理观缘理,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生死是众生之息命,涅槃是法身之息命,虽不可数而可散动明寂,对于数息也;烦恼是底下之秽恶,菩提是尊极之净理,对前显后,故以文字解脱对不净停心也。

○二约四誓为二停心

大悲誓愿,拔因果苦。若有我所,尚不自出,况拔他苦?若无我所,以慈悲心,自拔拔他,对前显后(云云)。大慈誓愿,与因果乐者,若十二因缘痴,尚无自乐,况与他乐?今自无痴,故能与乐耳,对前(云云)。

○三约四行治障道罪

行四三昧,皆是念佛,破障道罪。前教念生身应相好,今念法身相好,事理永殊大异,故举四三昧为第五停心也。

○二修十观成五停心二,初明修观成停心二,初广释十,初不思议境二,初信一实谛

次修十观成五停者,五停上求,上求何等?一信顺不思议一实四谛是也。信一念具十法界,生死即苦谛;一心具十法界,烦恼即集谛;集谛即菩提,菩提是道谛也;生死苦谛即涅槃,是灭谛也。此四非四,此一非一,而名实谛。

○二结成停心

烦恼遍一切处,一切处皆是菩提,弃此菩提,更何处求菩提?如此生死苦谛遍一切处,皆是涅槃,弃此涅槃,更何处求涅槃?毕定停心,于此烦恼上求菩提;毕定停心,于此生死上求涅槃。信即是求,非别求也,是名信一实谛成于停心也。

○二真正发心二,初释发心下化

又云何停心?停心欲下化,须发真正心。众生不知生死即涅槃,未度苦谛,菩萨为此而起大悲誓,令得解脱,既得脱已,即是令度苦谛;众生未知烦恼即菩提,菩萨为此而起大悲,令得解脱,既得脱已,即是令度集谛;众生若解烦恼即是菩提,即是安于道谛;众生若解生死即是涅槃,即是而得灭谛,是为菩萨下化众生。

○二简显真正义二,初释集道二谛

言真正者,无行经:“若发心求菩提,是人去佛远,譬如天与地。”盖指发三方便菩提心也,此乃菩提心魔。《大经》云:“自此之前,我等皆名邪见人也。”若人为说此法,名善知识魔。

○二释苦灭二谛

经言涅槃为生死者,指贪着界外涅槃,成变易生死也。经言生死即涅槃者,指分段生死即大涅槃,况复变易而非涅槃?以真正菩提心,真正化也。将此下化,以成停心。

○三善巧止观

初名上求,次名下化。乘何等法向上向下?所谓善修止观。生死即涅槃,涅槃名止也。止心心性,名为大定。大涅槃者,深禅定窟,故涅槃即是止也。观烦恼即是菩提,即观也。实相之慧名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名为般若。《法华》曰:“定慧力庄严”,即上求;“以此度众生”,即是下化。当知止观是所乘之法,专此止观,成于停心。

○四横竖破遍

既能乘之向上向下,向上应得果,向下应得度。既不果不度者,何物妨碍而令不获?当知破法不遍。当研生死即涅槃,横破十法界鲠塞;烦恼即菩提,竪破十法界鲠塞。菩提、涅槃,道即通也。不即六法,那忽即六法?是故须破;不离六法,那忽离六法?是故须破。不即不离,菩提道通,以此破法,成于停心(云云)。

○五善识通塞

既破法遍,应与理会,那犹不合?当更细检。一切诸法中皆有安乐性,那忽并破?一切诸法皆魔罗网,那忽并取?须明识通塞。若迷生死非涅槃,十法界皆塞;迷烦恼非菩提,十法界亦塞。达生死即涅槃,十法界寂灭,名之为通;烦恼即菩提,十法界痴如虚空不可尽,老死如虚空不可尽,穷无明,见始见终,名之为通。如此善知不思议险道通塞之相,以成停心(云云)。

○六道品调适二,初简显圆道品

既识通塞,云何于坦道中修于道品?若生死身不净,乃至心无常,此析法四枯道品;涅槃即生死,指此意也。若初修不净,后修于净,乃至初修无常,后修于常,此即四荣道品;生死成涅槃,此之谓也。若即不净,即修非净非不净,乃至即无常,修非常非无常,此是非枯非荣;于其中间入般涅槃,此之谓也。

 

 

○二明初心圆修

故经言:“从初发心,常观涅槃行道。”具百句解脱,名百斤金。烦恼即菩提,名首楞严三昧,“修治于心,犹如虚空”,亦名王三昧,是名善修道品以成停心也。

○七对治助开

既善修道品,自能流入三解脱门。未入而难起、方救他而难起,皆何对治?若悭蔽难起,观悭即菩提,受、不受、亦受亦不受,乃至五不受,檀即法界,“檀义摄于六,资生无畏法,是中一二三”。悭即菩提,不取不舍,余蔽亦如是。又对治、转治、不转、兼、非等(云云),是名助道成于停心(云云)。

○八善知次位

行人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增上慢起,当如之何?观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理涅槃也;能如此解,与修多罗合,名字涅槃也;所观如文,文如所观,观行涅槃也;六根清净,相似涅槃也;无明破,佛性理显,分真涅槃也;等诸佛,同大觉,究竟涅槃也。当自观察,是何等位?抚臆论心,莫自欺欺他,是名识次位助成停心也。

○九安忍无着

行人行道,欲熟未熟,多动内外障难,每须安忍,令内外障不能动摇,“能忍成道事,不动亦不退,是心名萨埵”。外谓毁誉八风,内谓强软两贼。生死不能罗,烦恼不能染。十法界见爱皆为侍者,分段、变易,二死寂然,以安侍者。侍者以供给役运,是名安忍以成停心也。

○十法爱不生

顺道法爱不生者,夫将登而崩,将过而堕,此非小事,大有所失,行者慎之,莫起法爱。故云:“涅槃即生死,涅槃贪着故;生死即涅槃,无退不生故。”于十法界法,一无所染,名顺爱不生而生般若。般若者,如人有眼,能避险从平,何须傍教?

○二总结

是名十观成五停心,一一停心皆须十观,总有五十观(云云)。

○二明观成入品信二,初明入五品位

初品观十法界众生即是佛;十法界五阴即是法,众生与佛无二无别,众生阴、佛阴无毫芥之殊;三世佛事、众生四仪,无不具足诸波罗蜜,是名为僧。《大论》云:“众生无上佛是,法无上涅槃是。”又至名僧者,第一义是。信顺随喜而无疑惑,是名初随喜品;将此心读诵,名第二品;能少分说,名第三品;兼行六度,名第四品;具足六度,造立僧坊,四事如理,乃至般若,名第五品。五品成熟,名观行位。

○二明入十信位三,初释十信心二,初具释十心二,初总明

一品既须十观,四品亦如是。十观成五品,如上说。以想慧纯熟,转为十信心。

○二别释十,初不思议境

初随喜一实之理,无二无别,转成信心。信慧分别,冏冏无滞,于此信中具一切佛法。如金刚宝藏,无所缺减故。

○二真正发心

二真正发心,度下崇上,转成念慧真正。故经云:“百生千生,千万亿生,令心正念。”以正念故,如来善护念。又如七觉中,心沈以念起之,破生死即涅槃;若心散时,以念观摄之,令烦恼即菩提,是为真正发念也。

○三善巧止观

三善修止观,转成精进心者,经言:“一心勤精进故,得三菩提。”一切众行,精进为本。正观明白,纯无间杂,为精;不染爱见,为进(云云)。

○四破法遍

四破法遍,转成定心。涅槃即生死,菩提即烦恼,是大散乱。今观十界生死即涅槃,达一切法解脱相、离相、究竟常寂灭相,终归于空,体常寂灭,是名横破生死,转成定心;起染爱烦恼,烦恼即菩提,是竪破十法界无,彻至法性,转成定心也。

 

○五善知通塞

五善知通塞,转成慧心。若起十界愚痴,名为生死;若起十界贪、瞋,名为烦恼。观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菩提非一非三,是名慧心也。

○六道品调适

六善修三十七品,转成不退心。若四枯道品,虽不退入分段,而不进变易,犹名为退。今四道品,又非荣非枯道品,出到不生不生彼岸,故名不退心也。

○七对治助开

七修对治助道,转成回向心。回生死向涅槃,回烦恼向菩提,回因向果,回事入理,故言回向心也。

○八善识次位

八善识次位,转成护心。若叨上滥下,起增上慢,即是菩萨旃陀罗。今不执生死作涅槃,不执烦恼作菩提,又三业于涅槃无染,于菩提无着,是名护心也。

○九安忍无着

九安忍内外强软,转成戒心。菩萨戒具防形、心,若起二乘心是破戒。知诸法不生,无心无念,不倚不着,名不破戒。大集:“宁舍身命,不求小乘”,名持戒心也。

○十法爱不生

十顺道法爱不生,转成愿心者,菩萨发愿求大涅槃,不取《大品》云:“愿求菩提,不以为足。”足即是住,以不足故,涅槃不应住。

○二总结道本

用此十心成一一住,十住有百,名百法明门。十行、十向、十地,展转增倍,千法明门,万法明门,千万、百万、不可说不可说明门。故《璎珞》云:“十信为诸道。”胜者受名,名住、行、向、地耳。

○二结位明德二,初结位名标功德

若复前推十信,是内凡相似之位,名柔顺忍,亦名伏忍。界内烦恼圆融,无明圆伏,得六根清净。

○二广明六根功德二,初明六根清净功德二,初直明清净

云何净?眼中取相净、尘沙净、无明净,乃至意根亦三种净。三种净故,不障三身三德。三身三德皆与真相似,相似故名六根清净,广说如《法华》。

○二明互清净三,初引文

云何六根互清净?《大品》云:“眼中眼不可得,眼中耳不可得,乃至眼中鼻、舌、身、意皆不可得”,是为六根互清净;又眼中眼相不可得,眼中耳相不可得,乃至鼻、舌、身、意相皆不可得,是为六根相互清净;眼中眼性不可得,眼中耳性不可得,乃至鼻、舌、身、意性皆不可得,是为六根性互清净。

○二判释

若名不可得,是俗清净;相不可得,是真清净;性不可得,是中清净。又名、相、性皆不可得,是俗清净;不可得亦不可得,是真清净;非俗非真不可得,是中清净。

○三结例

但以眼为本,互净诸根。耳、鼻、舌、身、意各各为本,各各互净诸根。互净,如上说。

○二明六根互用功德二,初广明互用之相二,初约眼根具明六,初眼根本用

云何六根互用?于眼根中,能见无量百千万亿,不可说不可说、不可思议不可思议虚空等世界中十法界众生色,若依若正,若内若外,若上若下,悉见悉知,是为眼根用。

○二眼中耳用

即于眼中闻无量百千万亿,不可说不可说、不可思议不可思议虚空等世界中十法界众生,若依若正,两种音声。地狱烧煮声,《大论》云“考掠声”;象马车牛楚毒声;饿鬼求食声;修罗鬪诤高大声;无数种人声,苦受等三受声;乃至有顶,入禅出禅声,《大论》云“所爱时声”;比丘、比丘尼读诵音声;空无我声;菩萨解义声;诸佛演法声。“其耳明利故,悉能分别知”,是为眼能耳用。

○三眼中鼻用

又于眼中知无量百千万亿,不可说、不可思虚空十法界香,若依若正。铁围大海地中诸众生,修罗男女,大势小轮,群臣诸宫人,乃至于梵世,光音及有顶,比丘众、菩萨众,在在方世尊,闻香悉能知,是为眼有鼻用。

○四眼中舌用

即于眼中知无量百千万亿,不可说、不可思虚空世界中众味法门。于食等,于法亦等,如纯陀八斛四斗为涅槃佛事。若好不好,若美不美,至其舌根变成上味,如天甘露无不美者。又知十法界众生堪能法味,于大众中出深妙声,能入其心,皆令欢喜;又令天龙人神,闻其所说,言论次第,皆乐来听受;又诸菩萨、诸佛常乐向其处说法,闻皆受持;又能出深妙之音,是为眼有舌用。

○五眼中身用

即于眼中知十法界众生,百千万亿,不可说、不可思虚空等触。身如净明镜,众生皆喜见。其身净故,三千内外依正,山林河海,皆于身中现。地狱已上,有顶已还,所有正报生时死时,若好若丑,悉于身中现;二乘、菩萨悉于身中现,唯独自明了,余人所不见;十方三世佛,从初发心,中间行行,乃至成道、转法轮、入涅槃,悉于身中现。佛境界既尔,况复余耶?是为眼中有身用。

○六眼中意用

又于眼中能知百千万亿不可说、不可思虚空等十法界,“所念若干种,一时能悉知”,是为眼中有意用。

○二例余根互用

其闻声、知香、味、触、法,亦有互用,皆如上说。

○二深明互用所由三,初探明三因种性

当知六识所有无明,所有智慧,并是缘因、缘因种、缘因性;七识所有无明,所有智慧,并是了因、了因种、了因性;八识所有无明,所有智慧,并是正因、正因种、正因性。如是三种、三相、三性未发,名为六根清净;三种若发,即是真证,开佛知见。

○二克示法门妙用

若小乘法门,析灭诸根,入空取证。今大乘报身,即是法界,不须更灭,能于诸根作此互用。一根具六,六六三十六法门,正受清净,能此互用。故《净名》云:“或有佛土光明为佛事,或佛土音声为佛事,或以香味衣服为佛事,或无言寂灭为佛事”,皆此意也。此有似有真,如《法华》所明,即相似;如《华严》所说,即是真。

○三明断不断妙旨

故明暗不相除,显出佛菩提。只言断,而言即解脱;只言不断,复云“结习尽者,华不着身”。非断非不断中论断,断中论不断。此乃不思议圆融方便,宜断即断,如此土大士,度刚强众生;宜不断即不断,如香积土闻香,即入律行也。

○三引证真似二,初正引三经证似

《仁王》云:“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十善,即十信也。三界苦,即界内惑圆融也。《大经》云:“学大乘者,虽有肉眼,名为佛眼。”《法华》云:“虽未得无漏,而其眼根清净若此。”此皆明相似位之文也。

○二并证发真显功

若观如来藏心地法门,即是观如来眼、耳、鼻、舌、身,豁然真发,得见佛性。或因闻发,三智现前,三身具足。华严:“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所有慧身,不由他悟”,“得如来一身无量身,湛然应一切”。众生机感,即能垂应,作八相成道,百世界作佛。或现二乘身利益众生,乃至作地狱身利益众生。诸佛加之,能为大菩萨说法,此即发真之文也。

○三念处三,初明教相二,初约《大经》所说简显偏圆二,初引四喻对枯明荣四,初乳药譬

三明四念处观者,先约经示。《大经》云:“其后不久,王复得病,医占王病,定应服乳。”王者,八倒众生也。其后病者,初倒伏,后倒起,故言不久也。定服乳者,应授四荣之术也,正是今之念处意耳。

○二毒鼓譬

又譬有人,以毒涂鼓,众中打之,近者近死,远者未死;后打毒鼓,近远俱死。”初涂四枯,止枯分,故言未死。今涂四荣,无明根断,故近远俱死,亦是今四念处意也。

○三二鸟譬

又云:“如鸟出笼,纔得离网。”今二鸟俱飞,高翔远游,去住自在,正是今四念处也。

○四果实譬

又云初枯生死,不能照明佛法,不能开悟众生,于佛法无工夫,于众生无利益,故言枯双树。今圆显佛法,大益众生,夫有心者皆当作佛,八千声闻得见佛性,如秋收冬藏,成大果实,故言四荣庄严双树。

 

○二就一喻独明圆顿

《大经》:“不令噉酒糟麦,不与特牛同共一群,不在高原,亦不下湿。”下湿者,凡邪四倒也。高原者,偏曲四倒也。酒糟是愚痴,麦是瞋恚,特牛是贪欲。选择中原,安处其子。

○二引《法华》开显唯明圆顿二,初约成四一通明开显

《法华》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不令二乘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解王顶上明珠与之。“我本立大愿,普令一切众,亦同得此道,无智者错乱,迷惑不信受,是故于今日,决定说大乘”。

○二约破八倒结示念处

又云:“诸佛法久后,要当说真实。”真实者,非生死非涅槃,无邪无偏,无倒无正。咄哉丈夫,示昔系珠;咄哉去来,宝处在近。是故从本垂迹,与法身眷属,隐实扬权,藏高设下,共化众生,开示正道,内祕外现。今开显令得入妙,正是此四念处也。

○二释名义二,初释四之一字二,初释三,初总明不思议四

所言四者,不可思议数也。一即无量,无量即一,一一皆是法界。三谛具足,摄一切法,出法界外,更无有法。法界无法界,具足法界。虽无法,具足诸法,是不思议数也。

○二具引四经证会四,初《华严经》

《华严》云:“一微尘中具一切尘及一切法,于一念具一切念及一切法。”尘即是色,念即是心,色、心即念处异名耳。

○二《大品经》

《大品》云“四念处即摩诃衍,摩诃衍即四念处”者,于一念处,与三念处无二无别,一切法趣四念处,是趣不过,念处尚不可得,云何当有趣不趣?此亦不思议意同也。

○三《普贤观》

《普贤观》云:“观心无心,法不住法,名大忏悔,名庄严忏悔。”观心既然,观色亦尔。

○四《涅槃经》二,初正证不思议四

《大经》云:“佛性者,亦一、非一、非一非非一。亦一者,一切众生悉一乘故;非一者,说三乘故;非一非非一者,数非数不决定故。”当知四数不可决定,即不思议之四也。

○二因释《法华》同异二,初辨明同异

《法华经》中,八千声闻得见佛性。《大经》云:“为诸声闻,开发慧眼。”天亲以七种佛性释《法华》。当知二经,佛性理同,同圆、同妙、同大,更不异也。而《法华》以一乘为宗,约智明法相;《涅槃》以常为宗,约定明法相。智、定,左右之异耳。

○二案文证成

《法华》指前经,亦云:“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当文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涅槃》开前经云:“为赎命故,说大涅槃”,明历别五行十功德。当文云:“复有一行是如来行,所谓大乘大般涅槃。”故知二经是同。

○三结示不思议四

今取究竟实说处,即是圆极不可思议四念处也。

○二结

释数竟。

○二释念处二字二,初略释名义

念者,观慧也。《大论》云:“念、想、智者,一法异名。初录心名念,次习行为想,后成办名智。”处者,境也。

○二释境智旨二,初对一实境智

从初不离萨婆若,能观之智,照而常寂,名之为念;所观之境,寂而常照,名之为处。境寂智亦寂,智照境亦照。一相无相,无相一相,即是实相。实相即一实谛,亦名虚空佛性,亦名大般涅槃。

○二释境智不二二,初依教具释

如是境智,无二无异。如如之境即如如之智,智即是境,“说智及智处,皆名为般若”。亦例云:说处及处智,皆名为所谛。是非境之境而言为境,非智之智而名为智。亦名心寂三昧,亦名色寂三昧,亦是明心三昧,亦是明色三昧。《请观音》云:“身出大智光,如烧紫金山。”《大经》云:“光明者,即是智慧。”《金光明》云:“不可思议智境,不可思议智照。”

○二结显念处

此诸经皆明念只是处,处只是念。色心不二,不二而二,为化众生,假名说二耳。

○三明修观二,初明能观妙观二,初直明不思议境观二,初略明四,初正明观法

此之观慧,只观众生一念无明心。此心即是法性,为因缘所生,即空即假即中,一心三心,三心一心。此观亦名一切种智,此境亦名一圆谛,一谛三谛,三谛一谛。

○二引教称叹

诸佛为此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欲令众生佛之知见开,诸佛出世事足。《大经》云:“如王夷坦道。”《无量义经》云:“行大直道,无留难故。”《法华》名“具足道”。虽言三智,其实一心。为向人说,令易解故,而说为三。

○三观法胜异二,初明能成智断二德

若教道为言,所断烦恼,如翻大地,河海俱覆;似崩大树,根枝悉倒。用此智断惑,亦复如是。通别尘沙、无明,一时清净。无量功德,诸波罗蜜,万行法门具足无减,佛法祕藏悉现在前。《大品》云:“诸法虽空,一心具万行。”

○二明能成究竟极果

《大经》云:“发心毕竟二不别。”《法华》云:“本末究竟等。”故名妙觉平等道。当知此慧即法界心灵之源,三世诸佛无上法母。以法常故,诸佛亦常。乐、我、净等,亦复如是。亦名宝所,亦名祕藏,佛及一切之所同归。

○四结圆念处二,初对偏辨圆

前三藏隘路,不得并行;通教共禀、共行、共入,入不能深;别教纡回,历别遥远,即不能达;今此念处,旷若虚空,际于无际,“犹如直绳直入西”,故名圆教四念处耳。

○二引譬重叹

张衡曰:“翔鵾仰而不逮,况青鸟与黄雀?”当知前三念处,所不能及。唯圆念处,孤飞独运,凌摩绛霄,无上、无等、无等等。竪无高盖,故言无上;横无俦列,故言无等;无等于十方三世诸佛,故言无等等也。

○二广明二,初明色心法界遍开妙解四,初引《唯识论》为义本

欲重说此义,更引天亲唯识论。唯是一识,复有分别识、无分别识。分别识者,是识识;无分别者,似尘识,一切法界所有瓶衣车乘等,皆是无分别识。成三无性,无性名非安立谛,如彼具说。

○二以识例色论唯色二,初义立二色名

龙树云:“四念处即摩诃衍,摩诃衍即四念处。”一切法趣身念处,即是一性色,得有分别色、无分别色。分别色,如言“光明即是智慧”是也;无分别色,即是十法界四大所成色,皆是无分别。等是色心不二,彼既得作两识之名,此亦作两色之说。

○二明不二遍融

若色心相对,离色无心,离心无色。若不得作此分别色、无分别色,云何得作分别识、无分别识耶?若圆说者,亦得唯色、唯声、唯香、唯味、唯触、唯识。若合论,一一法皆具足法界。

○三约难易解融偏说

诸法等故,般若等。内照既等,外化亦等。即是四随逐物,情有难易。《大论》曰:“一切法并空,何须更用十喻?答:空有二种,一难解空,二易解空。十喻是易解空,今以易解空,喻难解空。”唯识意亦如是,但约唯识具一切法门。

○四随二根机示二观

而众生有两种,一多着外色,少着内识;二多着内识,少着外色。如上界多着内识,下二界着外色多内识少。如学问人,多向外解。若约识为《唯识论》者,破外向内,令观明白。十法界法,皆是一识,识空十法界空,识假十法界假,识中十法界亦中,专以内心破一切法。若外观十法界,即见内心。

○二约一念阴心修妙境观三,初明性德境二,初明不思议境

当知若色若识,皆是唯识;若色若识,皆是唯色。今虽说色心两名,其实只一念无明法性十法界,即是不可思议,一心具一切。“因缘所生法”一句,名为一念无明法性心。若广说四句成一偈,即“因缘所生心,即空即假即中”。故《般若》云:“受持一四句偈,与十方虚空等。”《法华》云:“闻一偈亦与菩提记。”一句亦然,三世亦如是。

○二明观心之功

今只观此一心即不可思,十界恒现前,入心地法门。故能不起寂灭,现身八会。只是一句,一句有无量,无量中只一句,是为不思议故。“如心诸佛然,如佛众生然,是三无差别。”“诸佛解脱,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众生心亦当于诸佛解脱中求,始是般若究竟等。

○二明化他境二,初蹑前性德本离言说

未了者,一切法正,一切法邪。不以心分别,即一切法正若以心分别,一切法邪。“心起想即痴,无想即泥洹”。此不思议,非青黄赤白、方圆长短,无名无相,究竟寂灭。唯当心知,口不能说。

○二明次化他巧说妙境二,初约诱化明思议境

若有因缘,善方便用悉檀亦可得说,“以方便力,为比丘说”。众生无量劫,自性心不为烦恼所染,不染而染,难可了知。迷妄即染,染即覆心,不见净性。是以久处生死,不能返本还源。源实难解,二乘尚不闻其名,何况凡夫?今佛为作习因,如大通智胜所系珠,至释迦时方成果实。今此种子,渐渐积习,后遇声光,发此种子,转凡入圣。“渐渐积功德,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

○二就理性结成妙境三,初引造明具

若不尔者,无明覆法性,出十法界五阴,重迷积沓。若能超悟,起二乘五阴,乃至佛阴。《华严》云:“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无不由心造。”诸阴只心作耳。观无明心毕竟无所有,而能出十界诸阴,此即不思议。

○二引事喻具二,初正明

如《法华》云一念梦,行因得果,在一念眠中。无明心与法性合,起无量烦恼。寻此烦恼,即得法性。

 

○二料简

问:别圆俱作此譬,云何异?答:别则隔历,圆则一念具。如芥子含须弥山,故名不思议。

○三性德本具

《华严·性起》云:“一微尘中有大千经卷,智人开尘出经。”是一念无明心,有烦恼法,有智慧法。烦恼是恶尘、善尘、无记尘,开出法身、般若、解脱。《法华》云:“如是性、相等。”一界十界,百千法界,究竟皆等。

○三明修德境二,初正明三观推性德境

今观此无明心从何而生,为从无明?为从法性?为共?为离?若自若他,四皆叵得,名空解脱门。只观心性,为有?为无?为共?为离?若常若断,四倒不可得,名无相解脱门。只此心性,为真?为缘?为共?为离?非四句所作,名无作解脱门。无生而说生,生十法界相性也。无明性即是实性,亦言无明即是明,明亦不可得,是为入不二法门。但众生迷倒,不见心之无心,明成无明(云云)。

○二重讨迷起为发观要二,初问

问:众生自性清净,不为烦恼所染,云何有无明生?

○二答三,初明四句不可答以责问

答:如前责生相不可得,而作十四难,佛皆不答。设答,只长邪见。《大品》中:“问:有亦不得道,无亦不得道,乃至四句俱不得道,将非世尊不得道耶?佛答:实得,非四句耳。”金刚般若:“须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大论》:“摩干提云:‘痖法应得道。’佛答:‘汝若证我法,是时自当痖。’”

○二约有益亦答难为答意

佛有时知利益,亦答十四难。如答净梵志:“毕故不造新。”答:“我已知。”“汝云何知?”“无明名故,取、有名新。若知无明,不起取、有,即知神及世间常无常。”

○三明迷性由爱见酬来问

众生只为爱见,迷于自性,随逐诸妄,缘轮不息,去道甚远,五百由旬。《普贤观》云:“为恩爱奴,色使我眼。”《法华》云:“贪着生爱,则为所烧”、“诸苦所因,贪欲为本”。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无明烦恼是如来种。若断烦恼,即断佛种,故言烦恼是道场。“断烦恼不名涅槃,不生烦恼乃名涅槃”。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意在此。

○二点示三种念处观二,初别明三念处观法二,初通明所观阴

修三种念处,观十界色名身,十界受名受,十界识名心,十界想、行名法。法性色,一色一切色,一切色一色;一受一切受,一切受一受;一心一切心,一切心一心;一想、行法一切法,一切法一法。

○二别明能观观三,初性念处观

将智慧性观十法界色性,名为观;了达色中非垢非净,名为处。智慧性观十界受性,名观;了达受中非苦非乐性,名为处。智慧性观十界心性,名为观;了达心性非常非无常性,名为处。智慧性观十法界法性,名为观;了达法性非我非无我,名为处。能所合标,名性念处观也。

○二共念处观

次释共念处观,观十法界色,非垢非净,双照二谛,垢之与净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次观十界受,非苦非乐,双照二谛,苦之与乐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次观十界心,非常非无常,双照二谛,常与无常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次观十界法,非我非无我,双照二谛,我与无我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是名共念处观。

○三缘念处观

次释缘念处,菩萨观此身受心法,无缘慈悲,无缘无念。如磁石吸铁,寂而常照。虽无念,不动而运,大慈普覆十界众生。众生无量,慈悲亦无量,非一、广大、不可尽,誓愿非一、广大、不可尽,是名缘念处。

○二总明一念心具足

三种一心具足:观此身受心法智慧性,名性念处,一性念处一切性念处;观身受心法,定慧均和,能助大道,名共念处,一共念处一切共念处;观身受心法,所有慈悲,名缘念处,一缘念处一切缘念处。

○二明观成所显三,初正明成极果三相

观此一念无明心即是众生,众生即法性,法性即摩诃衍,摩诃衍即十法界性念处。利益十法界众生,同于四念处,坐道场,转不思议种种法轮。一切种智以为根本,无量功德之所庄严,皆令众生安置十地,十种珍宝以为脚足,枯荣智慧以为双树。若见佛性,非荣非枯为中间而般涅槃,双照二谛。

○二寄结四教念处观二,初约《中论》偈结为三谛二,初结成一念三谛

总结四念处,虽别说示人,文言难见。只一剎那心,即是因缘所生法。因缘心生灭,即是三藏三十七品;因缘心空,是通三十七品;因缘心假,是别三十七品;因缘心中,非空非假,即是圆三十七品。

○二释显不可思议

只是一念心,若横无际,若竪无穷,尽三谛源。然此一念,不横不竪。若心即空即假即中,是横;观此心先见空,次见假,后见中,即是纵。今谛观心中三句,实不纵不横,不前不后,毕竟清净。

○二因约诸经说结诸法门三,初依《华严》结成三宝

广大法界,究竟虚空”。观心实性,无有微尘知觉,即是法名不觉;不觉而觉,名为佛;具足恒沙法藏,虚空法门。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一微尘中,法界佛、法、僧,究尽实相,而无积聚。

○二依《涅槃》结成三德

譬如贫人,多所积聚,乃名为藏。解脱不尔,无所积聚。无所积聚即真解脱,解脱即是如来。无所积聚,乃名虚空。能观此藏,是读大千经卷;开此大藏,是开佛知见。知见故五眼具足,五眼具足即成菩提,菩提即摩诃般若,即得法身,法身即真解脱。三点不纵不横,名大涅槃,涅槃名诸佛法界。

○三结成《法华》三行

作是观心,是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举足下足,从道场来,住于佛法矣。如来遗嘱,令于念处修道,要在兹乎!

○三料简明果上功德

问:前五停心,六根互用,今念处证何功德?答:前说似解,相貌如上。今修念处,进发十住真位。前覩海边平相,旷荡若斯,况大海深广,渺渺浩浩?可以智知,无俟更说。

 

四念处卷第四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内学智慧 » 四念处-会本

世界内学智慧学会

英文简称(WEMPA),总部设在香港,是经香港特区政府批准成立的非盈利性质的社会团体。 我们的宗旨是:促进世界各地内学智慧的研修与推广发展,在内学研修的发展方向和内典文化传播方面进行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关于WEMPA联系我们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