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16
速度(字/分钟)
1
倒计时
3
字体颜色
背景颜色
镜像

翻译名义集卷第三

宋姑苏景德寺普润大师法云编

宗翻译主篇第十一
彦琮法师云。夫预翻译。有八备十条。一诚心受法。志在益人。二将践胜场。先牢戒是。三文诠三藏。义贯五乘。四傍涉文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五[怡-台+禁]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六沈于道术。淡于名利。不欲高炫。七要识梵言不坠彼学。八传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十条者。一句韵。二问答。三名义。四经论。五歌颂。六咒功。七品题。八专业。九字部。十字声。宋僧传云。译场经馆。设官分职可得闻乎。曰此务所司。先宗译主。即赍叶书之三藏。明练显密二教者。是也。次则笔受者。必言通华梵。学综有空。相问委知。然后下笔。西晋伪秦已来。立此员者。即沙门道含玄。赜姚嵩聂(女涉)承远父子。至于帝王执翰即兴梁武太后中宗。又谓之缀文也。次则度语。正云译语。亦名传语。传度转令生解矣。如翻显识论。沙门战陀译语是也。次则证梵本者。求其量果。密以证知。能诠不差。所显无谬矣。如居士伊舍罗证译毗柰耶梵本是也。至有立证梵义一员。乃明西义得失。贵令华语下不失梵义也。复立证禅义一员。沙门大通曾充之。次则润文一位。员数不恒。令通内外学者充之。良以笔受在其油素。文言岂无俚俗。傥不失于佛意。何妨刊而正之。故义净译场。李峤韦嗣立卢藏用等二十余人。次文润色也。次则证义一位。盖证已译之文。所诠之义也。如译婆沙论。慧嵩道朗等三百人。考证文义。唐复礼累场充其任焉。次有梵呗者。法筵肇启。梵呗前兴。用作先容。令生物善。唐永泰中。方闻此位也。次有校勘清。随彦琮覆疏文义。盖重慎之至也。次有监护大使。后周平高公侯寿。为总监校校。唐房梁公为奘师监护相。次观杨慎交杜行顗等充之。或用僧员。则隋以明穆昙迁等十人。监掌翻译事。诠定宗旨也。译经图纪云。惟孝明皇帝。永平三年。岁次庚申。帝梦金人。项有日光。飞来殿庭。上问群臣。太史傅毅对曰。臣闻西域有神。号之为佛。陛下所梦。其必是乎。至七年。岁次甲子。帝敕郎中蔡愔(挹淫)中郎将秦景博士王遵等一十八人。西寻佛法。至印度国。请迦叶摩腾竺法兰。用白马驮经。并将画释迦佛像。以永平十年岁次丁卯。至于洛阳。帝悦。造白马寺。译四十二章经。至十四年正月一日。五岳道士褚善信等。负情不悦。因朝正之次。表请较试。敕遣尚书令宋庠引入长乐宫。帝曰。此月十五日。大集白马寺南门。尔日信等以灵宝诸经。置道东坛上。帝以经像舍利。置道西七宝行殿上。信等绕坛涕泣。启请天尊。词情恳切。以栴檀柴等烧经。冀经无损。并为灰烬。先时升天。入火履水隐形。皆不复能。善禁咒者呼策不应。时太傅张衍语信曰。所试无验印是虚妄。宜就西域真法。时南岳道士费叔才等惭忸。自感而死。时佛舍利光明五色。直上空中。旋环如盖。遍覆大众。映蔽日轮。摩腾先是阿罗汉。即以神足游空。飞行坐卧。神化自在。时天雨宝华。及奏众乐。感动人惰。摩腾复坐。法兰说法。时众咸喜。得未曾有。时后宫阴夫人王婕(音接)妤(以诸)等。一百九十人出家。司空杨城侯刘善峻等。二百六十人出家。四岳道士吕慧通等六百二十人出家。京都张子尚等。三百九十一人出家。帝亲与群宫为出家者。剃发给施供养。经三十日。造寺城外。七所安僧。城内三寺安尼。具如汉明法本内传(道家尹文操斥法本内传。是罗什门僧妄造。通惠辨云。明帝梦金人事。出后汉纪。此若虚妄。岂名信史耶。又吴书阚泽对吴主云。褚善信费叔才自感而死。岂是罗什门徒所造)

迦叶摩腾。中印度人。婆罗门种。幼而敏悟。兼有风姿。博学多闻。特明经律。思力精拔。探赜钩深。敷文析理。义出神表。尝游西印度有一小国。请腾讲金光明经。俄而邻国兴师来将践境。辄有事碍兵不能进。彼国兵众疑有异术。密遣使[古*见](敕廉)。但见君臣安然共听其所讲经。明地神王护国之法。于是彼国睹斯神验。请和求法。时蔡愔等殷请于腾。腾与愔等俱来见帝。终于洛阳。

竺法兰。中印度人。少而机悟。淹雅博爱。多通禅思。妙穷毗尼。诵经百余万言。学徒千余。居不求安。常怀弘利。戒轨严峻。众莫能窥。遇愔求请。便有轻举之志。而国主不听。密与腾同来间行后至。共译四十二章。腾卒自译五经。

昙摩迦罗。此云法时。印度人也。幼而才敏。质像傀(公回)伟。善四韦陀妙五明论。图谶运变靡所不该。自谓在世无过于己。尝入僧坊遇见法腾毗昙。殷勤寻省。莫知旨趣。乃深叹曰。佛法钩深。因即出家。诵大小乘。游化许洛。事钞云。自汉明夜梦之始。迦竺。传法已来。迄至曹魏之初。僧徒极盛。未禀归戒。止以翦落殊俗。设复斋忏。事同祀祠。后有中天竺昙摩迦罗。诵诸部毗尼。以魏嘉平至雒阳。立羯磨受法。中夏戒律始也。准用十僧。大行佛法。改先妄习。出僧只戒心。又有安息国沙门昙谛。亦善律学。出昙无德羯磨。即大僧受法之初也。

康僧铠。印度人。广学群经义畅幽旨。嘉平四年。于洛阳白马寺。译无量寿经。

支谦。月氏国优婆塞也。汉末游洛。该览经籍及诸伎艺。善诸国语。细长黑瘦白眼黄晴。时人语曰。支郎眼中黄。形躯虽细。是智囊。武烈皇帝。以其才慧。拜为博士。谦译经典。深得义旨。

维只难。此云障碍。印度人。学通三藏。妙善四含。游化为业。武昌译经。

康僧会。康居国。大丞相之长子。世居印度。年未齿学。俱丧二亲。至性笃孝服毕入道。厉行清高。弘雅有量。解通三藏慧贯五明。辩于枢机。颇属文翰。以吴初染佛法大化未全。欲使江左兴立图寺。赤乌四年。仗锡建康。杨都译经。

竺昙摩罗察。此云法护。月氏国人。甚有识量。天性纯懿。操行精苦。笃志好学。万里寻师。届兹未久。博览六经。游心七籍。解三十六种书。诘训音义无不备识。日诵万言过目咸记。先居炖煌。后处青门。大周目录云。太康七年译正法华。

尸利密多罗。此云吉友。西域太子。以国让弟。遂为沙门。天姿高朗。风神俊迈。仪貌卓然。出于物表。晋元帝世来。游建康。王公雅重。世号高座法师。译灌顶等经。

瞿昙僧伽提婆。或名提和。此云众天。罽宾国人。风采可范。枢机有彰。沈虑四禅。研心三藏。初于符秦帝国。译阿毗昙八犍度等。

卑摩罗叉。此云无垢眼。罽宾国人。澄静有志履道苦节。世号青目律师。罗什师事。改译什公十诵。

佛驮跋陀罗。此云觉贤。大乘三果人。甘露饭王之苗裔。于此与罗什相见。什所有疑多就咨决。东晋义熙十四年。于谢司空寺。译华严六十卷。堂前池内。有二童子。常从池出。捧香散华。

法显。姓袭。平阳武阳人。常玩经律舛缺。誓志寻求。以晋安帝隆安三年岁次己亥。游历印度。义熙元年岁次乙已泛海而还。杨都译经。

昙摩耶舍。此云法称。罽宾国人。少而好学。长而弥笃。神爽高雅。该览经律。陶思八禅。游心七觉。明悟出群。幽鉴物表。欲苦节求果。天神语云。何不观方弘化。而独守小善。于是历游诸国。译差摩等经。

鸠摩罗什婆。此云童寿。祖印度人。父以聪敏见称。龟兹王闻。以女妻之。而生于什。什居胎日。母增辩慧。七岁出家。日诵千偈。义旨亦通。至年九岁。与外道论义。辨挫邪锋咸皆愧伏。年十二有罗汉奇之。谓其母曰。常守护之。若年三十五不破戒者。当大兴佛法。度无数人。又习五明四韦陀典。阴阳星算。必穷其妙。后转习大乘数破外道。近远诸国。咸谓神异。母生什后亦即出家。聪拔众尼。得第三果。什既受具。母谓之曰。方等深教。应大阐秦都。于汝自身。无利如何。什曰。菩萨之行。利物亡躯。大化必行。炉镬无恨。从此已后。广诵大乘。洞其秘奥。西域诸王请什讲说。必长跪座侧。命什蹋登。符坚建元九年。太史奏云。有德星现外国。当有大德智人入辅中国。坚曰。朕闻西域有罗什。襄阳有道安。将非此耶。后遣将军吕光等。率兵七万。西伐龟兹。光与什同来。什在道数言应变。光尽用之。光据西凉。亦请什留。至姚秦弘始三牢。兴灭西吕。方入长安。秦主兴厚加礼之。延入西明阁。及逍遥园别馆安置。敕僧[契-大+石](音略)等八百沙门。咨受什旨。兴卑万乘之心。尊三宝之教。于草堂寺。共三千僧。手执旧经。而参定之。莫不精究洞其深旨。时有僧睿兴甚嘉焉。什所译经。睿并参正。然什词喻婉约出言成章。神情鉴彻。骜岸出群。应机领会鲜有其匹。且笃性仁厚。泛爱为心。虚已善诱。终日无倦。南山律师。尝问天人陆玄畅云。什师一代所翻之经。至今若新。受持转盛何耶。答云。其人聪明。善解大乘。已下诸人。并皆俊又。一代之宝也。绝后光前仰之所不及。故其所译。以悟达为先。得佛遗寄之意也。又从毗婆尸佛已来译经。又云。什师位阶三贤。文殊指授令其删定。

佛驮耶舍。此云觉明。罽宾国人。操行贞白。戒节坚固。仪止祥淑视瞻不凡。五明四韦之论。三藏十二之典。特悟深致。流辩无滞。以姚秦弘始年达于姑藏。什先师之。劝兴往邀。兴即敕迎。并有赠遗。笑不受曰。明旨既降。便应载驰。檀越待士既厚。脱如罗什见处未敢闻命。重使敦喻。方至长安。兴自出迎。别立新省于逍遥园。四事供养。并皆不受。时至分卫一食而已。耶舍赤髭。时人号为赤髭毗婆沙。兴凡所供给。衣服卧具。满三间屋。不以关心。兴为货之造寺。

昙摩谶。或昙无谶。此云法丰。中印度人。日诵万言。初学小乘。五明诸论。后遇白头禅师教以大乘。十日交诤方悟大旨。谶明解咒术。所向皆验。西域号为大神咒师。以北凉沮渠玄始元年。至姑藏。赍涅槃经前分十卷并菩萨戒。止于传舍。虑失经本。枕之而卧。夜有神人。牵谶堕地。谶谓为盗。如是三夕。乃闻空中声曰。此是如来解脱之藏。何为枕之。谶闻渐寤。乃安高处。盗者夜捉提举不能。明旦谶持不以为重。盗谓圣人。悉来拜谢。逊闻谶名厚遇请译。

佛驮斯那。此翻觉军。天才聪朗。诵半亿偈经。明了禅法。西方诸国。号为人中师子。口诵梵本。北凉译经。

浮陀跋摩。此云觉铠。西域人。志操明直。聪悟出群。虽复遍集三藏。遍善毗婆沙论。常诵此部。用为心要。

智猛。雍州人禀性端厉。明行清白。少袭法服。修业专诚。志度宏邈情深佛法。西寻灵迹。北凉永和年中。西还翻译。

昙摩蜜多。此云法秀。罽宾国人。生而连眉。沉邃慧鉴。常有善神潜形密护。每之国境神梦告王。去亦如之。宋文元嘉建业翻译。

畺梁耶舍。此云时称。西域人性刚直寡嗜欲。深善三藏多所谙知。尤工禅思。宋文元嘉元年。钟山翻译。僧含笔受。

伊叶波罗。此云自在。西域人。善通三藏。解贯四含。宋文元嘉彭城翻译。

智严。凉州人。道化所被。幽显咸伏。未出家前。曾犯五戒。后受僧具。疑不得戒。遂泛海至印度。咨问罗汉。亦不能决。为询弥勒。慈氏答云。得戒严甚喜焉。得经梵本。宋文元嘉杨都。翻译。

求那跋摩。宋云功德铠。罽宾王之少子。洞明九部博晓四含。深达律品。妙入禅要。诵经百余万言。罽宾王薨。众请绍位。恐为戒障。遂林栖谷饮。孤行山野。遁迹人世。形仪感物。见者发心。宋文元嘉。达于建业。帝曰。弟子常欲斋戒不杀。迫以身徇于物。不获从志。法师何以教之。对曰。夫道在心不在事。法由己非由人。且帝王与匹夫。所修各异。匹夫身贱名劣。言令不威。若不克己苦躬。将何为用。帝王以四海为家。兆民为子。出一嘉言士女咸悦。布一善政。人神以和。固当刑不夭命。役无劳力。则使风雨适时。寒暖应节。百谷滋繁。桑麻郁茂。如此持斋。斋亦大矣。如此不杀德亦众矣。宁在缺半日之食。全一禽之命。然后方为弘济耶。帝大悦曰。法师所言。真谓开悟人心。明达物理。谈尽于人天之际矣。事钞云。宋元嘉七年。至杨州译善戒等经。为比丘尼受具初缘。又后有师子国尼八人。来至云。宋地未经有尼。何得二众受戒。摩云。尼不作本法者。得戒得罪。寻佛制意。法出大僧。但使僧法成就自然得戒。所以先令作本法者。正欲生其信心为受戒方便耳。至于得戒。在太僧羯磨时生也。诸尼苦求更受。答曰善哉。夫戒定慧品从微至著。若欲增明。甚相随喜。且令西尼学语。更往中国请尼令足十数。至元嘉十年。有僧伽跋摩者。此云众铠。解律杂心。自涉流沙至杨州。初求那许尼重受。未备而终。俄而师子国尼。铁索罗等三人。至京足前十数。便请众铠。为师于坛上。为尼重受。

宝云。证第二果。西凉州人。自少出家。精勤硕学。志韵刚洁不偶世群。求法恳恻。忘身徇道。以晋隆安年初。西寻灵迹。经罗刹之野。闻天鼓之音。礼释迦影迹。受罗汉之语。历游西方。善梵书语。印度字音训释词旬悉皆备解。后来长安。复至江左。

求那跋陀罗。此云功德贤。中印度人。幼学五明四韦陀论。志性明敏。度量该博。后遇杂心。莫测涯际。方悟佛法崇深。投簪落彩。专精志业。博通三藏。慈和恭恪。事师尽礼。舍小学大。深悟幽旨。宋文敕住只洹。荆州刺史。南谯王刘义宣。尝请讲华严经。跋陀自愧未善宋言。旦夕礼忏求观世音。忽梦。有人白服。持剑擎一人头。来谓陀曰。何故忧耶。陀以意对。答曰不须多忧。即便以剑。易于陀首。更安新头。问曰得无痛耶。答曰不痛。既寤。心神喜悦。于是就讲。辨注若流。后还杨都。属帝宴会王公毕集。帝欲试其机辨。并解人意不。帝见其白首。而谓曰。师今日不负远来之意。自外知何。唯有一在。贤即答言。慕化远来。天子恩遇。垂三十载。今年七十一。唯一死在。帝大悦。

昙无竭。此云法勇。亦云法上。姓李。黄龙人。幼为沙弥。勤修苦行。持戒诵经。为师所重。尝闻法显躬践佛国。慨然在忘身之誓。以武帝永初年。招集同志僧猛等。二十五人。共游西域。二十余年。自余并死。唯竭独还。于罽宾。得梵经本。杨都翻译。

功德直。西域人。道契既广。善诱日新。宋大明年。到荆州。为释玄畅。翻译畅刊正文义。词旨婉密。舒手出香。掌中流水。莫之测也。

达摩摩提。此云法意。西域人。悟物情深随方启喻。齐武。永明译提婆达多品。

求那毗地。此云德进。中印度人。诵大小乘二十万言。阴阳图谶。莫不穷究。执锡戒涂。威仪端肃。齐武永明翻译。

昙摩流支。此云法希。亦曰法乐。南印度人。偏以律藏传名弘道。为务。感物而动。游魏洛阳。

菩提流支。此名觉希。北印度人。遍通三藏。妙入物持。志在弘法。广流视听。魏宣武帝。洛阳翻译。

勒那摩提。或云婆提。此言宝意。中印度人。诵一亿偈博瞻之富。理事兼通。光明禅法。魏宣武帝。请讲华严。词义开悟。忽于高座。见大官执笏云。天帝请师。讲华严。意曰。今法席未终。经讫从命。然法不独资都讲香火。维那梵呗。请亦定之。使如其言。请将了见前使来迎。果与都讲等五人俱于座终。道俗咸睹。

曼陀罗。此言弱声。亦云弘弱。扶南国人。神解超悟。幽明毕观。无惮夷险。志存弘化。梁武杨都翻译。

波罗末陀。此云真谛。亦云拘那罗陀。此曰亲依。西印度优禅尼国人。景行澄明。器宇清肃。风神爽拔。悠然自远。群藏广部。冈不措怀。艺术异解。遍素谙练。梁武泰清于宝云殿。译经。属侯景纷纠。乃适豫章。始兴南康等。虽复恓惺译业无辍。即泛舶西归。业风赋命。飘还广州。住制止寺。翻译讫陈秦建。译五十部。

阇那崛多。此言志德。北印度人。刹帝利种。少怀达量。长垂清范。游涉行化。来达兹境。周武帝世译普门重颂。

达摩笈多。隋言法密。南贤豆国人。开皇十年。来届瓜州。文帝延入京寺。义理允正。称经微旨。然而慈恕。立身。恭和成性。心非道外。行在说前。戒地夷而静。定水幽而洁。经洞字原。论探声意。容仪祥正。勤节高猛。诵响继昏晨。法言通内外。好端居而简务。负寡欲。而息求无倦诲人。有踰利己。至炀帝定鼎东都置翻译馆。

波罗颇迦罗。唐言作明知识。或云波颇。此云智光。中印度人。刹帝利种。识度通敏。器宇冲邃。博穷内外。研精大小。誓传法化不惮艰危。远涉葱河。贞观届此。

玄奘。河南洛阳人。俗姓陈氏。颖川陈仲弓之后。鸠车之龄落[髟/采]。竹马之齿通玄。墙仞干霄风神朗月。京洛名德咸用器之。戒具云毕偏肆毗尼。仪止祥淑。妙式群范。阅筌蹄乎九丘。探幽旨于八藏。常慨教缺传匠。理翳译人。遂使如意之宝不全。雪山之偈犹半。于是杖锡。裹足履险若夷。既戾梵境筹咨无倦。五明。四含之典。三藏十二之筌。七例八转之音。三声六释之句。皆尽其微。毕究其妙。法师讨论。一十七周。游览百有余国。贞观十九年。回靶(布讶)上京。敕弘福寺翻译。已上多出静迈法师。译经图纪。

伽梵达摩。智升续译经图纪云。唐云尊法。西印度人。译大悲经。

阿地瞿多。唐言无极高。中印度人。学穷满字。行洁圆珠。精练五明。妙通三藏。天皇永征长安翻译。

那提。唐言福生。具依梵言。则云布如焉伐耶。此但讹略。而云那提也。本中印度人。慈恩翻译。

地婆诃罗。唐言日照。中印度人。洞明八藏。博晓四含。戒行清高。学业优瞻。尤工咒术。兼洞五明。志在利生。来译弘福。

佛陀多罗。唐云觉救。罽宾人也。于白马寺。译圆觉经。

佛陀波利。唐云觉护。罽宾国人。忘身徇道。遍观灵迹。闻文殊在清凉山。远沙流沙。躬来礼谒。天皇仪凤元年。杖锡五台。虔礼圣容。倏见一翁从山出来。作婆罗门语。谓波利曰。师何所求。波利答曰。闻文殊隐山。来欲瞻礼。翁曰。师将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来不。此土众生。多造诸罪。佛顶咒。除罪秘方。若不将经徒来无益。纵见文殊。何必能识。可还西国取经传此。弟子当示文殊所在。波利便礼。举头不见老人。遂返本国。取得经来。状奏天皇。遂令杜行顗。及日照三藏于内共译。经留在内。波利泣奏。志在利人。请布流行。帝愍专志遂留所译之经。还其梵本。波利将向西明。与僧顺贞。共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所愿已毕。持经梵本。入于五台。于今不出。

实叉难陀。唐言学喜。于阗国人。智度弘旷。利物为心。善大小乘。兼异学论。天后明扬佛日。敬重大乘。以华严旧经。处会未备。远闻于阗。有斯梵本。发使迎请。实叉与经同来。赴洛重译。

义净。齐州人。俗姓张。字文明。髫龀之年。辞荣落[髟/采]。遍询名匠。广探群籍。内外通晓。今古遍知。年十有五。志游西域。遍师名匠学大小乘。所为事周。还归故里。凡所游历。三十余国。往来问道。出二十年。天后证圣。河洛翻译。

达摩流支。唐言法希。天后改为菩提流志。唐云觉爱。南印度人。波罗门种。姓迦叶氏。聪睿绝伦。风神爽异。生年十二。外道出家。年登耳顺。自谓孤行。撩僧论议。货(居委)以身事。时有耶舍瞿沙。知其根熟。遂与交论。未越机关。词理俱屈。始知佛日高明。匪萤灯并照。法海深广。岂涓渧等润。投身敬事。专学佛乘。未越五年。通达三藏。天皇远闻雅誉。遣使往邀。未及使还。白云遽驾。暨天后御极。赴京翻译。至和帝龙兴。译宝积经。此经玄奘。昔翻数行。乃叹此土群生未有缘矣。余气力衰竭。因而遂辍。和帝命志续奘余功。遂译于世。

般刺蜜帝。唐云极量。中印度人。怀道观方。随缘济度。展转游化。达我支那。乃于广州制旨道场。译首楞严。自汉至唐。翻译儒释总有二百九十二人。今略编集现行经人。苟欲具知。当披新旧译经图纪。

释迦弥多罗。此云能支。师子国长寿沙门三果圣人。唐高宗敬重。

弥伽释迦。说题云。释迦稍讹。正云铄佉。此曰云峰。璇云此云能降伏。

七众弟子篇第十二
大论云。佛弟子七众。一比丘。二比丘尼。三学戒尼。四沙弥。五沙弥尼。六优婆塞。七优婆夷。然诸经中标四众者。自古皆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为四众。天台乃立发起。当机。影响。结缘。以为四众。是则七众虽别。四众咸通。七四共成二十八众。

室洒。旧翻弟子。新云所教。南山曰。学在我后名弟。解从师生名子。天台云。师有匠成之能。学者具资禀之德。资则舍父从师。敬师如父。师之谦让。处资如弟。故夫子云。回也处余如父。余也处回如弟。律云。和尚于弟子。当生儿想。弟子于和尚。当生父想。司马彪曰。徒弟子谓门徒弟子。老子云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南山云。佛法僧之广大。实由师资相摄。互相敦遇。财法两济。日益业深。行久德固。皆赖此矣。比真教陵迟。慧风掩扇。俗怀侮慢道出非法。并由师无率诱之心。资缺奉行之志。二彼相舍。妄流鄙境。欲令道光焉可得乎。

比丘。大论云。比丘名乞士。清净活命故。复次比名破。丘名烦恼。能破烦恼故。复次比名怖。丘名能。能怖魔王及魔人民。净名疏云。或言有翻。或言无翻。言有翻者。翻云除馑。众生薄福。在因无法自资得报。多所馑乏。出家戒行是良福田。能生物善。除因果之馑乏也。言无翻者。名含三义。智论云。一破恶。二怖魔。三乞士。一破恶者。如初得戒。即言比丘。以三羯磨。发善律仪。破恶律仪。故言破恶。若通就行解。戒防形非。定除心乱。慧悟想虚。能破见思之恶。故名破恶。二怖魔者。既能破恶。魔罗念言。此人非但出我界域。或有传灯。化我眷属。空我宫殿。故生惊怖。通而言之。三魔亦怖。三名乞士者。乞是乞求之名。士是清雅之称。出家之人。内修清雅之德。必须远离四邪。净命自居。福利众生。破憍慢心。谦下自卑。告求资身。以成清雅之德。故名乞士。又云此具三义。一杀贼。从破恶以得名。二不生。从怖魔而受称。三应供。因乞士以成德。涅槃说四种比丘。一者毕竟道(无学)二者示道(初二三果)三者受道(通内外凡)。四者污道。犯四重者。善见论云。善来得戒。三衣及瓦钵贯著左肩上。钵色如青郁钵罗华。袈裟鲜明如赤莲华。针线斧子漉囊备具。

比丘尼。善见云。尼者女也。文句云。通称女为尼。智论云尼得无量律仪故。应次比丘。佛以仪法不便故。在沙门后。比丘尼称阿姨师姨者。通慧指归云。阿平声即无遏音。盖阿音转为遏也。有人云。以爱道尼是佛姨故。效唤阿姨。今详梵云。阿梨夷。此云尊者。或翻圣者。今言阿姨略也。僧祗云。阿梨耶僧听是也。事钞尼众篇云。善见佛初不度女人出家。为灭正法五百年。后为说八敬听出家。依教行故。还得千年。今时不行。随处法灭。会正记云。佛成道后十四年。姨母求出家。佛不许度。阿难为陈三请。佛令庆喜传八敬向说。若能行者。听汝出家。彼云顶戴持。言八敬者。一者。百岁比丘尼。见初受戒比丘。当起迎逆。礼拜问讯。请令坐。二者。比丘尼。不得骂谤比丘。三者。不得举比丘罪。说其过失。比丘得说尼过。四者。式叉摩那。已学于戒。应从众僧求受大戒。五者。尼犯僧残。应半月在二部僧中。行摩那埵。六者。尼半月内。当于僧中求教授人。七者。不应在无比丘处夏安居。八者。夏讫当诣僧中求自恣人。如此八法。应尊重恭敬赞叹。尽形不应违。今述颂曰。礼不骂谤不举过。从僧受戒行摩那。半月僧中求教授。安居近僧请自恣。

式叉摩那。此云学法女。四分十八童女。应二岁学戒。又云。小年曾嫁年十岁者。与六法。十诵中。六法练心也。能持六法。方与受具。二年者练身也。可知有胎无胎。事钞云。式叉尼具学三法。一学根本。谓四重是。二学六法。即羯磨。所谓染心相触。盗人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也。三学行法。谓一切大尼戒行。并须学之。若学法中犯者。更与二年羯磨。僧只云。在大尼下沙弥尼上坐。今述颂曰。染心相触。盗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戒非时食及饮酒。是名式叉学六法。

沙弥。南山沙弥别行篇云。此翻息慈。谓息世染之情。以慈济群生也。又云。初入佛法。多存俗情故。须息恶行慈也。音义云。沙弥二字。古讹略也。唐三藏云。室利摩拏路迦。此翻勤策男。寄归传云。授十戒已名室罗末尼。译为求寂。最下七岁。至年十三者。皆名驱乌沙弥。若年十四至十九。名应法沙弥。若年二十已上。皆号名字沙弥。

沙弥尼。奘三藏云。室利摩拏埋迦。此云勤策女。

优婆塞。优婆夷。肇曰。义名信士男信士女。净名疏云。此云清净士清净女。亦云善宿男善宿女。虽在居家。持五戒。男女不同宿。故云善宿。此未可定用。荆溪云。依余经文。但云近佛得善宿名。不可定云男女不同宿也。涅槃疏云。一日一夜。受八戒者。名为善宿。优婆塞。西域记云。邬波索迦。唐言近事男。旧曰伊蒲塞。又曰优婆塞。皆讹也。邬波斯迦。唐言近事女。旧优婆斯。又曰优婆夷。皆讹也。言近事者。亲近承事诸佛法故。后汉书名伊蒲塞。注云。即优婆塞也。中华翻为近住。言受戒行堪近僧住也。或名檀那者。要览曰。梵语陀那钵底。唐言施主。今称檀那。讹陀为檀。去钵底留那也。思大乘论云。能破悭吝嫉妒。及贫穷下贱苦故称陀。后得大富。及能引福德资粮。故称那。又称檀越者。檀即施也。此人行施。越贫穷海。

内学智慧-世界内学智慧学会官方网站

翻译名义集卷第三

翻译名义集卷第三

宋姑苏景德寺普润大师法云编

宗翻译主篇第十一
彦琮法师云。夫预翻译。有八备十条。一诚心受法。志在益人。二将践胜场。先牢戒是。三文诠三藏。义贯五乘。四傍涉文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五[怡-台+禁]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六沈于道术。淡于名利。不欲高炫。七要识梵言不坠彼学。八传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十条者。一句韵。二问答。三名义。四经论。五歌颂。六咒功。七品题。八专业。九字部。十字声。宋僧传云。译场经馆。设官分职可得闻乎。曰此务所司。先宗译主。即赍叶书之三藏。明练显密二教者。是也。次则笔受者。必言通华梵。学综有空。相问委知。然后下笔。西晋伪秦已来。立此员者。即沙门道含玄。赜姚嵩聂(女涉)承远父子。至于帝王执翰即兴梁武太后中宗。又谓之缀文也。次则度语。正云译语。亦名传语。传度转令生解矣。如翻显识论。沙门战陀译语是也。次则证梵本者。求其量果。密以证知。能诠不差。所显无谬矣。如居士伊舍罗证译毗柰耶梵本是也。至有立证梵义一员。乃明西义得失。贵令华语下不失梵义也。复立证禅义一员。沙门大通曾充之。次则润文一位。员数不恒。令通内外学者充之。良以笔受在其油素。文言岂无俚俗。傥不失于佛意。何妨刊而正之。故义净译场。李峤韦嗣立卢藏用等二十余人。次文润色也。次则证义一位。盖证已译之文。所诠之义也。如译婆沙论。慧嵩道朗等三百人。考证文义。唐复礼累场充其任焉。次有梵呗者。法筵肇启。梵呗前兴。用作先容。令生物善。唐永泰中。方闻此位也。次有校勘清。随彦琮覆疏文义。盖重慎之至也。次有监护大使。后周平高公侯寿。为总监校校。唐房梁公为奘师监护相。次观杨慎交杜行顗等充之。或用僧员。则隋以明穆昙迁等十人。监掌翻译事。诠定宗旨也。译经图纪云。惟孝明皇帝。永平三年。岁次庚申。帝梦金人。项有日光。飞来殿庭。上问群臣。太史傅毅对曰。臣闻西域有神。号之为佛。陛下所梦。其必是乎。至七年。岁次甲子。帝敕郎中蔡愔(挹淫)中郎将秦景博士王遵等一十八人。西寻佛法。至印度国。请迦叶摩腾竺法兰。用白马驮经。并将画释迦佛像。以永平十年岁次丁卯。至于洛阳。帝悦。造白马寺。译四十二章经。至十四年正月一日。五岳道士褚善信等。负情不悦。因朝正之次。表请较试。敕遣尚书令宋庠引入长乐宫。帝曰。此月十五日。大集白马寺南门。尔日信等以灵宝诸经。置道东坛上。帝以经像舍利。置道西七宝行殿上。信等绕坛涕泣。启请天尊。词情恳切。以栴檀柴等烧经。冀经无损。并为灰烬。先时升天。入火履水隐形。皆不复能。善禁咒者呼策不应。时太傅张衍语信曰。所试无验印是虚妄。宜就西域真法。时南岳道士费叔才等惭忸。自感而死。时佛舍利光明五色。直上空中。旋环如盖。遍覆大众。映蔽日轮。摩腾先是阿罗汉。即以神足游空。飞行坐卧。神化自在。时天雨宝华。及奏众乐。感动人惰。摩腾复坐。法兰说法。时众咸喜。得未曾有。时后宫阴夫人王婕(音接)妤(以诸)等。一百九十人出家。司空杨城侯刘善峻等。二百六十人出家。四岳道士吕慧通等六百二十人出家。京都张子尚等。三百九十一人出家。帝亲与群宫为出家者。剃发给施供养。经三十日。造寺城外。七所安僧。城内三寺安尼。具如汉明法本内传(道家尹文操斥法本内传。是罗什门僧妄造。通惠辨云。明帝梦金人事。出后汉纪。此若虚妄。岂名信史耶。又吴书阚泽对吴主云。褚善信费叔才自感而死。岂是罗什门徒所造)

迦叶摩腾。中印度人。婆罗门种。幼而敏悟。兼有风姿。博学多闻。特明经律。思力精拔。探赜钩深。敷文析理。义出神表。尝游西印度有一小国。请腾讲金光明经。俄而邻国兴师来将践境。辄有事碍兵不能进。彼国兵众疑有异术。密遣使[古*见](敕廉)。但见君臣安然共听其所讲经。明地神王护国之法。于是彼国睹斯神验。请和求法。时蔡愔等殷请于腾。腾与愔等俱来见帝。终于洛阳。

竺法兰。中印度人。少而机悟。淹雅博爱。多通禅思。妙穷毗尼。诵经百余万言。学徒千余。居不求安。常怀弘利。戒轨严峻。众莫能窥。遇愔求请。便有轻举之志。而国主不听。密与腾同来间行后至。共译四十二章。腾卒自译五经。

昙摩迦罗。此云法时。印度人也。幼而才敏。质像傀(公回)伟。善四韦陀妙五明论。图谶运变靡所不该。自谓在世无过于己。尝入僧坊遇见法腾毗昙。殷勤寻省。莫知旨趣。乃深叹曰。佛法钩深。因即出家。诵大小乘。游化许洛。事钞云。自汉明夜梦之始。迦竺。传法已来。迄至曹魏之初。僧徒极盛。未禀归戒。止以翦落殊俗。设复斋忏。事同祀祠。后有中天竺昙摩迦罗。诵诸部毗尼。以魏嘉平至雒阳。立羯磨受法。中夏戒律始也。准用十僧。大行佛法。改先妄习。出僧只戒心。又有安息国沙门昙谛。亦善律学。出昙无德羯磨。即大僧受法之初也。

康僧铠。印度人。广学群经义畅幽旨。嘉平四年。于洛阳白马寺。译无量寿经。

支谦。月氏国优婆塞也。汉末游洛。该览经籍及诸伎艺。善诸国语。细长黑瘦白眼黄晴。时人语曰。支郎眼中黄。形躯虽细。是智囊。武烈皇帝。以其才慧。拜为博士。谦译经典。深得义旨。

维只难。此云障碍。印度人。学通三藏。妙善四含。游化为业。武昌译经。

康僧会。康居国。大丞相之长子。世居印度。年未齿学。俱丧二亲。至性笃孝服毕入道。厉行清高。弘雅有量。解通三藏慧贯五明。辩于枢机。颇属文翰。以吴初染佛法大化未全。欲使江左兴立图寺。赤乌四年。仗锡建康。杨都译经。

竺昙摩罗察。此云法护。月氏国人。甚有识量。天性纯懿。操行精苦。笃志好学。万里寻师。届兹未久。博览六经。游心七籍。解三十六种书。诘训音义无不备识。日诵万言过目咸记。先居炖煌。后处青门。大周目录云。太康七年译正法华。

尸利密多罗。此云吉友。西域太子。以国让弟。遂为沙门。天姿高朗。风神俊迈。仪貌卓然。出于物表。晋元帝世来。游建康。王公雅重。世号高座法师。译灌顶等经。

瞿昙僧伽提婆。或名提和。此云众天。罽宾国人。风采可范。枢机有彰。沈虑四禅。研心三藏。初于符秦帝国。译阿毗昙八犍度等。

卑摩罗叉。此云无垢眼。罽宾国人。澄静有志履道苦节。世号青目律师。罗什师事。改译什公十诵。

佛驮跋陀罗。此云觉贤。大乘三果人。甘露饭王之苗裔。于此与罗什相见。什所有疑多就咨决。东晋义熙十四年。于谢司空寺。译华严六十卷。堂前池内。有二童子。常从池出。捧香散华。

法显。姓袭。平阳武阳人。常玩经律舛缺。誓志寻求。以晋安帝隆安三年岁次己亥。游历印度。义熙元年岁次乙已泛海而还。杨都译经。

昙摩耶舍。此云法称。罽宾国人。少而好学。长而弥笃。神爽高雅。该览经律。陶思八禅。游心七觉。明悟出群。幽鉴物表。欲苦节求果。天神语云。何不观方弘化。而独守小善。于是历游诸国。译差摩等经。

鸠摩罗什婆。此云童寿。祖印度人。父以聪敏见称。龟兹王闻。以女妻之。而生于什。什居胎日。母增辩慧。七岁出家。日诵千偈。义旨亦通。至年九岁。与外道论义。辨挫邪锋咸皆愧伏。年十二有罗汉奇之。谓其母曰。常守护之。若年三十五不破戒者。当大兴佛法。度无数人。又习五明四韦陀典。阴阳星算。必穷其妙。后转习大乘数破外道。近远诸国。咸谓神异。母生什后亦即出家。聪拔众尼。得第三果。什既受具。母谓之曰。方等深教。应大阐秦都。于汝自身。无利如何。什曰。菩萨之行。利物亡躯。大化必行。炉镬无恨。从此已后。广诵大乘。洞其秘奥。西域诸王请什讲说。必长跪座侧。命什蹋登。符坚建元九年。太史奏云。有德星现外国。当有大德智人入辅中国。坚曰。朕闻西域有罗什。襄阳有道安。将非此耶。后遣将军吕光等。率兵七万。西伐龟兹。光与什同来。什在道数言应变。光尽用之。光据西凉。亦请什留。至姚秦弘始三牢。兴灭西吕。方入长安。秦主兴厚加礼之。延入西明阁。及逍遥园别馆安置。敕僧[契-大+石](音略)等八百沙门。咨受什旨。兴卑万乘之心。尊三宝之教。于草堂寺。共三千僧。手执旧经。而参定之。莫不精究洞其深旨。时有僧睿兴甚嘉焉。什所译经。睿并参正。然什词喻婉约出言成章。神情鉴彻。骜岸出群。应机领会鲜有其匹。且笃性仁厚。泛爱为心。虚已善诱。终日无倦。南山律师。尝问天人陆玄畅云。什师一代所翻之经。至今若新。受持转盛何耶。答云。其人聪明。善解大乘。已下诸人。并皆俊又。一代之宝也。绝后光前仰之所不及。故其所译。以悟达为先。得佛遗寄之意也。又从毗婆尸佛已来译经。又云。什师位阶三贤。文殊指授令其删定。

佛驮耶舍。此云觉明。罽宾国人。操行贞白。戒节坚固。仪止祥淑视瞻不凡。五明四韦之论。三藏十二之典。特悟深致。流辩无滞。以姚秦弘始年达于姑藏。什先师之。劝兴往邀。兴即敕迎。并有赠遗。笑不受曰。明旨既降。便应载驰。檀越待士既厚。脱如罗什见处未敢闻命。重使敦喻。方至长安。兴自出迎。别立新省于逍遥园。四事供养。并皆不受。时至分卫一食而已。耶舍赤髭。时人号为赤髭毗婆沙。兴凡所供给。衣服卧具。满三间屋。不以关心。兴为货之造寺。

昙摩谶。或昙无谶。此云法丰。中印度人。日诵万言。初学小乘。五明诸论。后遇白头禅师教以大乘。十日交诤方悟大旨。谶明解咒术。所向皆验。西域号为大神咒师。以北凉沮渠玄始元年。至姑藏。赍涅槃经前分十卷并菩萨戒。止于传舍。虑失经本。枕之而卧。夜有神人。牵谶堕地。谶谓为盗。如是三夕。乃闻空中声曰。此是如来解脱之藏。何为枕之。谶闻渐寤。乃安高处。盗者夜捉提举不能。明旦谶持不以为重。盗谓圣人。悉来拜谢。逊闻谶名厚遇请译。

佛驮斯那。此翻觉军。天才聪朗。诵半亿偈经。明了禅法。西方诸国。号为人中师子。口诵梵本。北凉译经。

浮陀跋摩。此云觉铠。西域人。志操明直。聪悟出群。虽复遍集三藏。遍善毗婆沙论。常诵此部。用为心要。

智猛。雍州人禀性端厉。明行清白。少袭法服。修业专诚。志度宏邈情深佛法。西寻灵迹。北凉永和年中。西还翻译。

昙摩蜜多。此云法秀。罽宾国人。生而连眉。沉邃慧鉴。常有善神潜形密护。每之国境神梦告王。去亦如之。宋文元嘉建业翻译。

畺梁耶舍。此云时称。西域人性刚直寡嗜欲。深善三藏多所谙知。尤工禅思。宋文元嘉元年。钟山翻译。僧含笔受。

伊叶波罗。此云自在。西域人。善通三藏。解贯四含。宋文元嘉彭城翻译。

智严。凉州人。道化所被。幽显咸伏。未出家前。曾犯五戒。后受僧具。疑不得戒。遂泛海至印度。咨问罗汉。亦不能决。为询弥勒。慈氏答云。得戒严甚喜焉。得经梵本。宋文元嘉杨都。翻译。

求那跋摩。宋云功德铠。罽宾王之少子。洞明九部博晓四含。深达律品。妙入禅要。诵经百余万言。罽宾王薨。众请绍位。恐为戒障。遂林栖谷饮。孤行山野。遁迹人世。形仪感物。见者发心。宋文元嘉。达于建业。帝曰。弟子常欲斋戒不杀。迫以身徇于物。不获从志。法师何以教之。对曰。夫道在心不在事。法由己非由人。且帝王与匹夫。所修各异。匹夫身贱名劣。言令不威。若不克己苦躬。将何为用。帝王以四海为家。兆民为子。出一嘉言士女咸悦。布一善政。人神以和。固当刑不夭命。役无劳力。则使风雨适时。寒暖应节。百谷滋繁。桑麻郁茂。如此持斋。斋亦大矣。如此不杀德亦众矣。宁在缺半日之食。全一禽之命。然后方为弘济耶。帝大悦曰。法师所言。真谓开悟人心。明达物理。谈尽于人天之际矣。事钞云。宋元嘉七年。至杨州译善戒等经。为比丘尼受具初缘。又后有师子国尼八人。来至云。宋地未经有尼。何得二众受戒。摩云。尼不作本法者。得戒得罪。寻佛制意。法出大僧。但使僧法成就自然得戒。所以先令作本法者。正欲生其信心为受戒方便耳。至于得戒。在太僧羯磨时生也。诸尼苦求更受。答曰善哉。夫戒定慧品从微至著。若欲增明。甚相随喜。且令西尼学语。更往中国请尼令足十数。至元嘉十年。有僧伽跋摩者。此云众铠。解律杂心。自涉流沙至杨州。初求那许尼重受。未备而终。俄而师子国尼。铁索罗等三人。至京足前十数。便请众铠。为师于坛上。为尼重受。

宝云。证第二果。西凉州人。自少出家。精勤硕学。志韵刚洁不偶世群。求法恳恻。忘身徇道。以晋隆安年初。西寻灵迹。经罗刹之野。闻天鼓之音。礼释迦影迹。受罗汉之语。历游西方。善梵书语。印度字音训释词旬悉皆备解。后来长安。复至江左。

求那跋陀罗。此云功德贤。中印度人。幼学五明四韦陀论。志性明敏。度量该博。后遇杂心。莫测涯际。方悟佛法崇深。投簪落彩。专精志业。博通三藏。慈和恭恪。事师尽礼。舍小学大。深悟幽旨。宋文敕住只洹。荆州刺史。南谯王刘义宣。尝请讲华严经。跋陀自愧未善宋言。旦夕礼忏求观世音。忽梦。有人白服。持剑擎一人头。来谓陀曰。何故忧耶。陀以意对。答曰不须多忧。即便以剑。易于陀首。更安新头。问曰得无痛耶。答曰不痛。既寤。心神喜悦。于是就讲。辨注若流。后还杨都。属帝宴会王公毕集。帝欲试其机辨。并解人意不。帝见其白首。而谓曰。师今日不负远来之意。自外知何。唯有一在。贤即答言。慕化远来。天子恩遇。垂三十载。今年七十一。唯一死在。帝大悦。

昙无竭。此云法勇。亦云法上。姓李。黄龙人。幼为沙弥。勤修苦行。持戒诵经。为师所重。尝闻法显躬践佛国。慨然在忘身之誓。以武帝永初年。招集同志僧猛等。二十五人。共游西域。二十余年。自余并死。唯竭独还。于罽宾。得梵经本。杨都翻译。

功德直。西域人。道契既广。善诱日新。宋大明年。到荆州。为释玄畅。翻译畅刊正文义。词旨婉密。舒手出香。掌中流水。莫之测也。

达摩摩提。此云法意。西域人。悟物情深随方启喻。齐武。永明译提婆达多品。

求那毗地。此云德进。中印度人。诵大小乘二十万言。阴阳图谶。莫不穷究。执锡戒涂。威仪端肃。齐武永明翻译。

昙摩流支。此云法希。亦曰法乐。南印度人。偏以律藏传名弘道。为务。感物而动。游魏洛阳。

菩提流支。此名觉希。北印度人。遍通三藏。妙入物持。志在弘法。广流视听。魏宣武帝。洛阳翻译。

勒那摩提。或云婆提。此言宝意。中印度人。诵一亿偈博瞻之富。理事兼通。光明禅法。魏宣武帝。请讲华严。词义开悟。忽于高座。见大官执笏云。天帝请师。讲华严。意曰。今法席未终。经讫从命。然法不独资都讲香火。维那梵呗。请亦定之。使如其言。请将了见前使来迎。果与都讲等五人俱于座终。道俗咸睹。

曼陀罗。此言弱声。亦云弘弱。扶南国人。神解超悟。幽明毕观。无惮夷险。志存弘化。梁武杨都翻译。

波罗末陀。此云真谛。亦云拘那罗陀。此曰亲依。西印度优禅尼国人。景行澄明。器宇清肃。风神爽拔。悠然自远。群藏广部。冈不措怀。艺术异解。遍素谙练。梁武泰清于宝云殿。译经。属侯景纷纠。乃适豫章。始兴南康等。虽复恓惺译业无辍。即泛舶西归。业风赋命。飘还广州。住制止寺。翻译讫陈秦建。译五十部。

阇那崛多。此言志德。北印度人。刹帝利种。少怀达量。长垂清范。游涉行化。来达兹境。周武帝世译普门重颂。

达摩笈多。隋言法密。南贤豆国人。开皇十年。来届瓜州。文帝延入京寺。义理允正。称经微旨。然而慈恕。立身。恭和成性。心非道外。行在说前。戒地夷而静。定水幽而洁。经洞字原。论探声意。容仪祥正。勤节高猛。诵响继昏晨。法言通内外。好端居而简务。负寡欲。而息求无倦诲人。有踰利己。至炀帝定鼎东都置翻译馆。

波罗颇迦罗。唐言作明知识。或云波颇。此云智光。中印度人。刹帝利种。识度通敏。器宇冲邃。博穷内外。研精大小。誓传法化不惮艰危。远涉葱河。贞观届此。

玄奘。河南洛阳人。俗姓陈氏。颖川陈仲弓之后。鸠车之龄落[髟/采]。竹马之齿通玄。墙仞干霄风神朗月。京洛名德咸用器之。戒具云毕偏肆毗尼。仪止祥淑。妙式群范。阅筌蹄乎九丘。探幽旨于八藏。常慨教缺传匠。理翳译人。遂使如意之宝不全。雪山之偈犹半。于是杖锡。裹足履险若夷。既戾梵境筹咨无倦。五明。四含之典。三藏十二之筌。七例八转之音。三声六释之句。皆尽其微。毕究其妙。法师讨论。一十七周。游览百有余国。贞观十九年。回靶(布讶)上京。敕弘福寺翻译。已上多出静迈法师。译经图纪。

伽梵达摩。智升续译经图纪云。唐云尊法。西印度人。译大悲经。

阿地瞿多。唐言无极高。中印度人。学穷满字。行洁圆珠。精练五明。妙通三藏。天皇永征长安翻译。

那提。唐言福生。具依梵言。则云布如焉伐耶。此但讹略。而云那提也。本中印度人。慈恩翻译。

地婆诃罗。唐言日照。中印度人。洞明八藏。博晓四含。戒行清高。学业优瞻。尤工咒术。兼洞五明。志在利生。来译弘福。

佛陀多罗。唐云觉救。罽宾人也。于白马寺。译圆觉经。

佛陀波利。唐云觉护。罽宾国人。忘身徇道。遍观灵迹。闻文殊在清凉山。远沙流沙。躬来礼谒。天皇仪凤元年。杖锡五台。虔礼圣容。倏见一翁从山出来。作婆罗门语。谓波利曰。师何所求。波利答曰。闻文殊隐山。来欲瞻礼。翁曰。师将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来不。此土众生。多造诸罪。佛顶咒。除罪秘方。若不将经徒来无益。纵见文殊。何必能识。可还西国取经传此。弟子当示文殊所在。波利便礼。举头不见老人。遂返本国。取得经来。状奏天皇。遂令杜行顗。及日照三藏于内共译。经留在内。波利泣奏。志在利人。请布流行。帝愍专志遂留所译之经。还其梵本。波利将向西明。与僧顺贞。共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所愿已毕。持经梵本。入于五台。于今不出。

实叉难陀。唐言学喜。于阗国人。智度弘旷。利物为心。善大小乘。兼异学论。天后明扬佛日。敬重大乘。以华严旧经。处会未备。远闻于阗。有斯梵本。发使迎请。实叉与经同来。赴洛重译。

义净。齐州人。俗姓张。字文明。髫龀之年。辞荣落[髟/采]。遍询名匠。广探群籍。内外通晓。今古遍知。年十有五。志游西域。遍师名匠学大小乘。所为事周。还归故里。凡所游历。三十余国。往来问道。出二十年。天后证圣。河洛翻译。

达摩流支。唐言法希。天后改为菩提流志。唐云觉爱。南印度人。波罗门种。姓迦叶氏。聪睿绝伦。风神爽异。生年十二。外道出家。年登耳顺。自谓孤行。撩僧论议。货(居委)以身事。时有耶舍瞿沙。知其根熟。遂与交论。未越机关。词理俱屈。始知佛日高明。匪萤灯并照。法海深广。岂涓渧等润。投身敬事。专学佛乘。未越五年。通达三藏。天皇远闻雅誉。遣使往邀。未及使还。白云遽驾。暨天后御极。赴京翻译。至和帝龙兴。译宝积经。此经玄奘。昔翻数行。乃叹此土群生未有缘矣。余气力衰竭。因而遂辍。和帝命志续奘余功。遂译于世。

般刺蜜帝。唐云极量。中印度人。怀道观方。随缘济度。展转游化。达我支那。乃于广州制旨道场。译首楞严。自汉至唐。翻译儒释总有二百九十二人。今略编集现行经人。苟欲具知。当披新旧译经图纪。

释迦弥多罗。此云能支。师子国长寿沙门三果圣人。唐高宗敬重。

弥伽释迦。说题云。释迦稍讹。正云铄佉。此曰云峰。璇云此云能降伏。

七众弟子篇第十二
大论云。佛弟子七众。一比丘。二比丘尼。三学戒尼。四沙弥。五沙弥尼。六优婆塞。七优婆夷。然诸经中标四众者。自古皆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为四众。天台乃立发起。当机。影响。结缘。以为四众。是则七众虽别。四众咸通。七四共成二十八众。

室洒。旧翻弟子。新云所教。南山曰。学在我后名弟。解从师生名子。天台云。师有匠成之能。学者具资禀之德。资则舍父从师。敬师如父。师之谦让。处资如弟。故夫子云。回也处余如父。余也处回如弟。律云。和尚于弟子。当生儿想。弟子于和尚。当生父想。司马彪曰。徒弟子谓门徒弟子。老子云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南山云。佛法僧之广大。实由师资相摄。互相敦遇。财法两济。日益业深。行久德固。皆赖此矣。比真教陵迟。慧风掩扇。俗怀侮慢道出非法。并由师无率诱之心。资缺奉行之志。二彼相舍。妄流鄙境。欲令道光焉可得乎。

比丘。大论云。比丘名乞士。清净活命故。复次比名破。丘名烦恼。能破烦恼故。复次比名怖。丘名能。能怖魔王及魔人民。净名疏云。或言有翻。或言无翻。言有翻者。翻云除馑。众生薄福。在因无法自资得报。多所馑乏。出家戒行是良福田。能生物善。除因果之馑乏也。言无翻者。名含三义。智论云。一破恶。二怖魔。三乞士。一破恶者。如初得戒。即言比丘。以三羯磨。发善律仪。破恶律仪。故言破恶。若通就行解。戒防形非。定除心乱。慧悟想虚。能破见思之恶。故名破恶。二怖魔者。既能破恶。魔罗念言。此人非但出我界域。或有传灯。化我眷属。空我宫殿。故生惊怖。通而言之。三魔亦怖。三名乞士者。乞是乞求之名。士是清雅之称。出家之人。内修清雅之德。必须远离四邪。净命自居。福利众生。破憍慢心。谦下自卑。告求资身。以成清雅之德。故名乞士。又云此具三义。一杀贼。从破恶以得名。二不生。从怖魔而受称。三应供。因乞士以成德。涅槃说四种比丘。一者毕竟道(无学)二者示道(初二三果)三者受道(通内外凡)。四者污道。犯四重者。善见论云。善来得戒。三衣及瓦钵贯著左肩上。钵色如青郁钵罗华。袈裟鲜明如赤莲华。针线斧子漉囊备具。

比丘尼。善见云。尼者女也。文句云。通称女为尼。智论云尼得无量律仪故。应次比丘。佛以仪法不便故。在沙门后。比丘尼称阿姨师姨者。通慧指归云。阿平声即无遏音。盖阿音转为遏也。有人云。以爱道尼是佛姨故。效唤阿姨。今详梵云。阿梨夷。此云尊者。或翻圣者。今言阿姨略也。僧祗云。阿梨耶僧听是也。事钞尼众篇云。善见佛初不度女人出家。为灭正法五百年。后为说八敬听出家。依教行故。还得千年。今时不行。随处法灭。会正记云。佛成道后十四年。姨母求出家。佛不许度。阿难为陈三请。佛令庆喜传八敬向说。若能行者。听汝出家。彼云顶戴持。言八敬者。一者。百岁比丘尼。见初受戒比丘。当起迎逆。礼拜问讯。请令坐。二者。比丘尼。不得骂谤比丘。三者。不得举比丘罪。说其过失。比丘得说尼过。四者。式叉摩那。已学于戒。应从众僧求受大戒。五者。尼犯僧残。应半月在二部僧中。行摩那埵。六者。尼半月内。当于僧中求教授人。七者。不应在无比丘处夏安居。八者。夏讫当诣僧中求自恣人。如此八法。应尊重恭敬赞叹。尽形不应违。今述颂曰。礼不骂谤不举过。从僧受戒行摩那。半月僧中求教授。安居近僧请自恣。

式叉摩那。此云学法女。四分十八童女。应二岁学戒。又云。小年曾嫁年十岁者。与六法。十诵中。六法练心也。能持六法。方与受具。二年者练身也。可知有胎无胎。事钞云。式叉尼具学三法。一学根本。谓四重是。二学六法。即羯磨。所谓染心相触。盗人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也。三学行法。谓一切大尼戒行。并须学之。若学法中犯者。更与二年羯磨。僧只云。在大尼下沙弥尼上坐。今述颂曰。染心相触。盗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戒非时食及饮酒。是名式叉学六法。

沙弥。南山沙弥别行篇云。此翻息慈。谓息世染之情。以慈济群生也。又云。初入佛法。多存俗情故。须息恶行慈也。音义云。沙弥二字。古讹略也。唐三藏云。室利摩拏路迦。此翻勤策男。寄归传云。授十戒已名室罗末尼。译为求寂。最下七岁。至年十三者。皆名驱乌沙弥。若年十四至十九。名应法沙弥。若年二十已上。皆号名字沙弥。

沙弥尼。奘三藏云。室利摩拏埋迦。此云勤策女。

优婆塞。优婆夷。肇曰。义名信士男信士女。净名疏云。此云清净士清净女。亦云善宿男善宿女。虽在居家。持五戒。男女不同宿。故云善宿。此未可定用。荆溪云。依余经文。但云近佛得善宿名。不可定云男女不同宿也。涅槃疏云。一日一夜。受八戒者。名为善宿。优婆塞。西域记云。邬波索迦。唐言近事男。旧曰伊蒲塞。又曰优婆塞。皆讹也。邬波斯迦。唐言近事女。旧优婆斯。又曰优婆夷。皆讹也。言近事者。亲近承事诸佛法故。后汉书名伊蒲塞。注云。即优婆塞也。中华翻为近住。言受戒行堪近僧住也。或名檀那者。要览曰。梵语陀那钵底。唐言施主。今称檀那。讹陀为檀。去钵底留那也。思大乘论云。能破悭吝嫉妒。及贫穷下贱苦故称陀。后得大富。及能引福德资粮。故称那。又称檀越者。檀即施也。此人行施。越贫穷海。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内学智慧 » 翻译名义集卷第三

世界内学智慧学会

英文简称(WEMPA),总部设在香港,是经香港特区政府批准成立的非盈利性质的社会团体。 我们的宗旨是:促进世界各地内学智慧的研修与推广发展,在内学研修的发展方向和内典文化传播方面进行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关于WEMPA联系我们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