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16
速度(字/分钟)
1
倒计时
3
字体颜色
背景颜色
镜像

翻译名义集卷第十九

宋姑苏景德寺普润大师法云编

斋法四食篇第六十二
佛地论云。任持名食。谓能任持色身令不断坏。长养善法。身依食住。命托食存。流入五脏充浃四肢。补气益肌。身心适悦(食有三德。一轻软。二净洁。三如法。味有六种。谓苦酸甘辛咸淡)。楞严云。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是故佛言。一切众生皆依食住。槜李释曰。言段食者。段谓形段。以香味触三尘为体。入腹变坏资益诸根。故言段食(起世经云。粗段微细食。阎浮提人。饭麨豆肉等。名粗段食。按摩澡浴拭膏等名微细食。古译经律皆名搏食。说文搏圜也。礼云。无搏食。通俗文手团曰搏。熏闻云。其义则局。如浆饮等不可搏故。于是后译皆云段食)言触食者。触谓触对。取六识中相应触对前境而生喜乐。故名触食(通慧云。如男与女相对为触。触能资身。故得食名。准僧只。见色爱著名食。岂非触食义耶。设非触食何以观戏剧等终日不食而自饱耶。起世经云。一切卵生得身故以触为食。[流-ㄊ+ㄙ]疏云。冷暖触等亦名触食)。言思食者。思谓意思。取第六识相应思于可意境生希望故(起世经云。思食者若有众生。意思资润。诸根增长。如鱼鳖蛇虾蟆伽罗瞿陀等及余众生。以意思润益诸根寿命者。此等用思为食。熏闻云。相应触及相应思者。皆心所遍行法中也。[流-ㄊ+ㄙ]疏云。思想饮食令人不死。亦名思食)。言识食者。识即第八执持之相。由前三食势分所资令此识增胜能执持诸根大种故(起世经云。识食地狱众生及无边识处天等。皆用识持以为其食)。若约三界辨之。段食唯在欲界。以色无色无香味二尘。余之三食遍通三界(中阴但有三食。亦有段食。如杂心论云。如人中阴还食人中所食香气也。但现阴粗。故多[藉-耒+糸]段食。中阴细故。多藉三食耳)。此乃总叙四食也。

僧跋。即等供之唱法也。寄归传云。三钵罗佉多。旧讹云僧跋。梵摩难国王经云。夫欲施食者。皆当平等不问大小。于是佛令阿难临饭唱僧跋。僧跋者众僧饭皆平等。故庄严论明。尸利鞠多长者受外道嘱。以毒和食。请佛及众。佛知令阿难唱僧跋。唱已方食。唱已毒散。事钞云。况僧食十方普同。彼取自分理应随喜。而人情忌。陕用心不等。或有闭门限碍客僧者。不亦[山/一/虫]乎。鸣钟本意岂其然哉。出家舍著。尤不应尔。但以危脆之身不能坚护正法。浮假之命不肯远通僧食。违诸佛之教。损檀越之福。伤一时众情。塞十方僧路。传谬后生所败远矣。改前迷而复道。不亦善哉(悭食独啖饿鬼之业)。或问僧事有限。外容无穷以有限之食。供无穷之僧事必不立。答曰。此乃鄙俗之浅度。琐人之短怀。岂谓清智之深识达士之高见。夫四事之供养。三宝之福田。犹天地之生长山海之受用。何有尽哉。故佛藏经云。当一心行道随顺法行勿念衣食所须者。如来白毫相中一分。供诸一切出家弟子。亦不能尽。由此言之。勤修戒行。至诚护法。由道得利。以道通用。寺寺开门。处处同食。必当供足。判无乏少。凡受食时。应作五观。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大论云。复次思惟。此食垦植耘除。收获蹂治。舂磨淘汰。炊煮乃成。用功甚重。计一钵之饭。作夫流汗集合。量之食少汗多。此食作之功重。辛苦如是。入口食之。即成不净。更无所直宿昔之间变为屎尿。本是美味。人之所嗜。变成不净)德(乌故不欲见。行者自思惟。如此弊食。我若贪著。当堕地狱啖烧铁丸。从地狱出当作畜生牛羊骆驼。偿其宿债或作猪狗。常啖粪除。如是观食。则生厌想)。二忖已德行。

全缺多减。三防心显过。不过三毒。四正事良药。取济形苦。五为成道业。世报非意。事钞。食不过三匙。初匙断一切恶。中匙修一切善。后匙度一切众生。增一云。多食致苦患。少食气力衰。处中而食者如秤无高下。

逋沙他。此云斋日。请观音经疏云。斋者齐也。齐身口业也。齐者只是中道也。后不得食者。表中道法界外更无别法也。中前得啖而非正中。此得明表前方便。但似道之中得有证义。故得啖也。亦是表中道法界外有法也。阐义引祭统云。斋之为言齐也。齐不齐以致斋者也。是故君子非有大事也。非有恭敬也。则不斋。不斋则于物无防也。嗜欲无止也。及其将斋也。防其邪物讫其嗜欲。耳不听乐。今释氏以不过中食为斋。亦取其防邪讫欲齐不齐之义也。毗罗三昧经。瓶沙王问佛。何故日中佛食。答云。旱起诸天食。日中三世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鬼神食。佛制断六趣因。令同三世佛食故。今约理解。故云斋者秖是中道。后不得食者。即佛制中后。不得食也。今表初住初地圆证中道。心外无法如中后不食也。中前得啖者。佛制中前非正食皆得啖之。毗婆沙论云。夫斋者以过中不食为体。以八事助成斋体。共相支持名八支斋法。报恩经云。以无终身戒。不名优婆塞。但名中间人。智论问曰。何故六斋日受八戒修福德。答是日恶鬼逐人。欲夺人命。疾病凶衰。令人不吉。是故劫初圣人教人持斋修善作福。以避凶衰。是时斋法。不受八戒。直以一日不食为斋。后佛出世教语之言。汝当一日一夜如诸佛持八戒不过中食(云云)。是功德将人至涅槃。如四天王经中佛说。月六斋日。使者太子及四天王自下。观察众生。布施持戒孝顺父母少者。便上忉利以启。帝释诸天心皆不悦说言。阿修罗种多。诸天种减少。若布施持戒孝顺父母多者。诸天帝释心皆欢喜说言。增诸天众。减损阿修罗(云云)。又提谓经明八王日。何等为八王日。谓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是谓八王日。天地诸神阴阳交代。故名八王日。

乌晡沙他。此云受斋。又云增长。谓受持斋法。增长善根。南齐沈约字休文撰论云。人所以不得道者。由于心神昏惑。心神所以昏惑。由于外物扰之。扰之大者其事有三。一则荣名势利。二则妖奸靡曼。三则甘旨肥浓。荣名虽日用于心。要无晷刻之累。妖奸靡曼。方之已深。甘旨肥浓。为累甚切。万事(云云)皆三者之枝叶耳。圣人知不断此三事故求道无从可得。不为之立法而使易从也。若直言三事惑本。并宜禁绝。而此三事是人情所惑甚。念累所难遣。虽有禁约之旨。事难卒从。譬于方舟济河。岂不欲直至彼岸。河流既急。会无直济之理。不得不从邪流靡。久而获至。非不愿速。事难故也。禁此三事宜有其端。何则食之于人不可顿息。于其情性所累莫甚。故以此晚食并置中前。自中之后。清虚无事。因此无事。念虑得简。在始未专。在久自习。于是束八支。纡以禁戒。靡曼之欲。无由得前。荣名众累。稍从事遣。故云。往古诸佛过中不食。盖是遣累之筌[竺-二+(囚/弟)]。适道之捷径。而惑者谓。止于不食。此乃迷于向方。不知厥路者也。处处经佛言。中后不食。有五福。一少淫。二少睡。三得一心。四无有下风。五身得安稳。亦不作病。四分戒云。若比丘非时食。波逸提。

蒲阇尼。四分律云。有五种蒲阇尼。此云正食。谓麨饭干饭鱼肉也。僧只云。时食谓时得食。非时不得食。多论云。从旦至中其明转盛。名之为时。中后明没。名为非时。今言中食。以天中日午时得食。僧只云。午时日影过一发一瞬。即是非时。宋文帝饭僧同众。御于地筵。班食迟。众疑将旰不食。帝曰。始可中矣。生公曰。白日丽天。天言始中。何得非中。遂取钵便食。众从之。帝大悦。

佉阇尼。四分云。五种佉阇尼。此云不正食。谓枝叶华果细末磨食。

半者蒲善尼。寄归传云。唐言五啖食。谓饭饼麨等。

半者珂但尼。此云五嚼食。谓根茎叶华果等。寄归传云。若已食前五必不食后五。若先食后五则前五随意啖之。今僧斋后不食果菜是。

佉陀尼。或蹇茶。此云可食物。

钵和罗。应法师据自誓经云钵和兰。亦梵语轻重耳。此云自恣食。应法师云坐腊腊饼。谓夏罢献佛之饼。名佛腊食。又西方以佛从天降下王宫之日。供养佛食。名佛腊食。会正记云。即自恣日食待佛比丘。

分卫。善见论云。此云乞食。僧只律云。乞食分施僧尼卫护令修道业。故云分卫。是则论从梵语。律谓华言。两说未详。应法师云。讹略。正言傧茶波多。此云团堕。言食堕在钵中也。或云傧茶夜。此云团。团者食团。谓行乞食也。十二头陀明常乞食。大论释三种食。一受请食。二众僧食。三常乞食。若前二食起诸漏因缘。所以者何。受请食者。若得作是念。我是福德好人。故得。若不得则嫌恨请者。彼为无所别识。不应请者请。应请者不请。或自鄙薄。懊恼自情。而生忧苦。是贪爱法则能遮道。众僧食者。入众中当随众法断事料理僧事处分作使。心则散乱妨废行道。有如是等乱事。故受常乞食法。辅行云。诸律论文。乞食之法不一处足。为福他故令至七家。肇法师云。乞食有四意。一为福利群生。二为折伏憍慢。三为知身有苦。四为除去滞著。宝雨经云。乞食成就十法。一为摄受诸有情。二为次第。三为不疲厌。四为知足。五为分布。六为不耽嗜。七为知量。八为善品现前。九为善根圆满。十为离我执。宝云经明乞食四分。一分奉同梵行者。一与穷乞人。一与诸鬼神。一分自食。辅行云。昔有长者。名曰鸠留。不信因果。与五百俱行远见丛树。想是居家。到彼唯见树神。作礼已说己饥渴。神即攀手五指。自然出于饮食。甘美难言。食讫大哭。神问其故。答曰。有五百伴。亦大饥渴。神令呼来。如前与食。众人皆饱。长者问曰。何福所致。答曰。我本迦叶佛时极贫。于城门外磨镜每有沙门乞食。常以此指。示分卫处及佛精舍。如是非一。寿终生此。长者大悟。日饭八千僧。淘米汁流出城外可以乘船。

怛钵那。此云麨。通慧指归云。谓将杂米糗碎蒸曝。母论二种散糗。又将糖蜜持之。或言糒(音备)与糗不同。后堂云。糒是釜煮连釜硬干饭也。辅篇云。取干饭糗三过磨筛作之。称为糒也。孟子曰。舜糗饭茹菜。糗去久反干饭屑也。

迦师。后堂云。唐言错麦。慈和云。此人呼为燕麦。南人呼为雀麦。南泉抄。以错麦为大麦。十诵指迦师为小麦饭。事钞错麦与迦师一物也。

修陀。此译云白。或云须陀。此天食也。

天台禅师观心食法。既敷座坐已。听维那进止鸣磬。后敛手供养一体三宝。遍十方施作佛事。次出生饭称施六道。即表六波罗蜜。然后受此食。夫食者众生之外命。若不入观。即润生死。若能知入观。分别生死有边无边。不问分卫与清众净食。皆须作观。观之者自恐此身自旧食。皆是无明烦恼。润益生死。今之所食皆是般若。想于旧食从毛孔次第而出。食既出已。心路即开。食今新食照诸闇灭成于般若。故净名云。于食等者。于法亦等。是为明证(大品经云。一切法趣味。是趣不过味。尚不可得。云何当有趣非趣。所言一切法趣味者。味即是食。此食即是不思议法界。食中含受一切法。食若是有。一切法皆有。食若是无一切法皆无。今食不可思议故尚不见是有。云何当有趣尚不见是无。云何当有非趣。若观食不见趣非趣。即是中道三昧名真法喜禅悦之食。而能通达趣非趣法。即双照二谛。得二谛三昧法喜禅悦之食。是名食等)。以此食故。成般若食。能养法身。法身得立。即得解脱。是为三德。照此食者非新非故。而有旧食之故。而有新食之新。是名为假。求故不得。求新不得。毕竟空寂。名之为空。观食者自那可食为新。既无新食那可得食者。而不离旧食养身而新食重益。因缘和合不可前后分别。名之为中。只中即假空。只空即中假。只假即空中不可思议。名为中道。又净名云。非有烦恼。非离烦恼。非入定意。非起定意。是名食法也(什曰。一揣食。二愿食如见沙囊命不绝也。三业食。如地狱无食而活。四识食。无色众生识想相续也)

篇聚名报篇第六十三
僧只明五篇。一波罗夷。二僧残。三波逸提。四提舍尼。五突吉罗。四分明六聚。开第三偷兰遮。或明七聚。开第七恶说。今依事钞列释六聚。并无正译。但用义翻。

一。波罗夷。僧只义当极恶。三意释之。一者退没。由犯此戒道果无分故。二者不共住。非但失道而已。不得于说戒羯磨二种僧中共住故。三者堕落。舍比身已。堕在阿鼻地狱故。四分云。譬如断人头不可复起。若犯此法。不复成比丘故。偈云。诸作恶行者。犹如彼死尸。众所不容受。以此当持戒。自古从众法绝分义译名弃。目连问罪报经云。犯波罗夷罪如他化自在天寿十六千岁堕泥犁中。于人间数。九百二十一亿六十千岁。此堕焰热地狱。以人间一千六百年。为他化天一昼夜。

二。僧伽婆尸沙。善见云。僧伽者为僧。婆者为初。谓僧前与覆藏羯磨也。言尸沙者。云残。谓末后与出罪羯磨也。若犯此罪僧作法除。故从境为名。毗尼母云。僧残者。如人为他所斫。残有咽喉。故名为残。理须早救。僧伽婆尸沙罪。如不憍天寿八千岁。于人间数。二百三十亿四十千岁。此堕大大叫地狱。人间八百年。为天一日夜。

摩那埵。论云。秦言意喜。前虽自意欢喜。亦生惭愧。亦使众僧欢喜。

阿浮诃那。善见翻为唤入众羯磨。或名拔除罪根。母论云清净戒生得净解脱。

三。偷兰遮。善见云。偷兰名大遮。言障善道。后堕恶道。体是鄙秽。从不善体以立名者。由能成初二两篇之罪故也。明了论。解伦兰为粗。遮即为过。粗有二种。一是重罪方便。二能断善根。所言过者。不依佛所立戒而行。故言过也。偷兰遮罪。如兜率天寿四千岁。于人间数。五十亿六十千岁。此堕嗥叫地狱。人间四百年为天一昼夜。

四。波逸提。义翻为堕。十诵云。堕在烧煮覆障地狱。八热通为烧煮。八寒黑暗等通为覆障。波逸提罪。如夜摩天寿二千岁。于人间数二十一亿四十千岁。此堕众合地狱。人间二百年。为天一昼夜。

尼萨耆。出要律仪。旧翻舍堕。声论尼翻为尽。萨耆为舍。四分僧有百二十种。分取三十因财事生犯贪慢心。强制舍入僧。故名尼萨耆也。

五。波罗提提舍尼。义翻向彼悔。从对治境以立名。僧只云。此罪应发露也。提舍尼罪。如三十三天寿命千岁。于人间数三亿六十千岁。此堕黑绳地狱。人间一百年为天一昼夜。

六。突吉罗。善见云。突者恶也。吉罗者作也。声论正音突悉吉栗多。四分律本云。式叉迦罗尼。义翻应当学。胡国讹云尸叉罽赖尼。胡僧翻守戒也。此罪微细持之极难。故随学随守以立名。十诵云。天眼见犯罪比丘。如驶雨下。岂非专玩在心。乃名守戒也。七聚之中。分此一部。以为二聚。身名恶作。口名恶说。多论问。何此独名应当学。答余戒易持罪重。此戒难持易犯。常须念学。故不列罪名。但言应当学。犯突吉罗众学戒。罪如四天王寿五百岁。堕泥犁中。于人间数。九百千岁。此堕等活地狱。人间五十年。下天一昼夜。俱舍颂云。等活等上六如次以欲天寿为一昼夜。寿量亦同彼。极热中半劫。无间中劫全。傍生极一中。鬼日月五百。頞部陀寿量如一婆诃麻百年除一尽。后后倍二十。

内学智慧-世界内学智慧学会官方网站

翻译名义集卷第十九

翻译名义集卷第十九

宋姑苏景德寺普润大师法云编

斋法四食篇第六十二
佛地论云。任持名食。谓能任持色身令不断坏。长养善法。身依食住。命托食存。流入五脏充浃四肢。补气益肌。身心适悦(食有三德。一轻软。二净洁。三如法。味有六种。谓苦酸甘辛咸淡)。楞严云。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是故佛言。一切众生皆依食住。槜李释曰。言段食者。段谓形段。以香味触三尘为体。入腹变坏资益诸根。故言段食(起世经云。粗段微细食。阎浮提人。饭麨豆肉等。名粗段食。按摩澡浴拭膏等名微细食。古译经律皆名搏食。说文搏圜也。礼云。无搏食。通俗文手团曰搏。熏闻云。其义则局。如浆饮等不可搏故。于是后译皆云段食)言触食者。触谓触对。取六识中相应触对前境而生喜乐。故名触食(通慧云。如男与女相对为触。触能资身。故得食名。准僧只。见色爱著名食。岂非触食义耶。设非触食何以观戏剧等终日不食而自饱耶。起世经云。一切卵生得身故以触为食。[流-ㄊ+ㄙ]疏云。冷暖触等亦名触食)。言思食者。思谓意思。取第六识相应思于可意境生希望故(起世经云。思食者若有众生。意思资润。诸根增长。如鱼鳖蛇虾蟆伽罗瞿陀等及余众生。以意思润益诸根寿命者。此等用思为食。熏闻云。相应触及相应思者。皆心所遍行法中也。[流-ㄊ+ㄙ]疏云。思想饮食令人不死。亦名思食)。言识食者。识即第八执持之相。由前三食势分所资令此识增胜能执持诸根大种故(起世经云。识食地狱众生及无边识处天等。皆用识持以为其食)。若约三界辨之。段食唯在欲界。以色无色无香味二尘。余之三食遍通三界(中阴但有三食。亦有段食。如杂心论云。如人中阴还食人中所食香气也。但现阴粗。故多[藉-耒+糸]段食。中阴细故。多藉三食耳)。此乃总叙四食也。

僧跋。即等供之唱法也。寄归传云。三钵罗佉多。旧讹云僧跋。梵摩难国王经云。夫欲施食者。皆当平等不问大小。于是佛令阿难临饭唱僧跋。僧跋者众僧饭皆平等。故庄严论明。尸利鞠多长者受外道嘱。以毒和食。请佛及众。佛知令阿难唱僧跋。唱已方食。唱已毒散。事钞云。况僧食十方普同。彼取自分理应随喜。而人情忌。陕用心不等。或有闭门限碍客僧者。不亦[山/一/虫]乎。鸣钟本意岂其然哉。出家舍著。尤不应尔。但以危脆之身不能坚护正法。浮假之命不肯远通僧食。违诸佛之教。损檀越之福。伤一时众情。塞十方僧路。传谬后生所败远矣。改前迷而复道。不亦善哉(悭食独啖饿鬼之业)。或问僧事有限。外容无穷以有限之食。供无穷之僧事必不立。答曰。此乃鄙俗之浅度。琐人之短怀。岂谓清智之深识达士之高见。夫四事之供养。三宝之福田。犹天地之生长山海之受用。何有尽哉。故佛藏经云。当一心行道随顺法行勿念衣食所须者。如来白毫相中一分。供诸一切出家弟子。亦不能尽。由此言之。勤修戒行。至诚护法。由道得利。以道通用。寺寺开门。处处同食。必当供足。判无乏少。凡受食时。应作五观。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大论云。复次思惟。此食垦植耘除。收获蹂治。舂磨淘汰。炊煮乃成。用功甚重。计一钵之饭。作夫流汗集合。量之食少汗多。此食作之功重。辛苦如是。入口食之。即成不净。更无所直宿昔之间变为屎尿。本是美味。人之所嗜。变成不净)德(乌故不欲见。行者自思惟。如此弊食。我若贪著。当堕地狱啖烧铁丸。从地狱出当作畜生牛羊骆驼。偿其宿债或作猪狗。常啖粪除。如是观食。则生厌想)。二忖已德行。

全缺多减。三防心显过。不过三毒。四正事良药。取济形苦。五为成道业。世报非意。事钞。食不过三匙。初匙断一切恶。中匙修一切善。后匙度一切众生。增一云。多食致苦患。少食气力衰。处中而食者如秤无高下。

逋沙他。此云斋日。请观音经疏云。斋者齐也。齐身口业也。齐者只是中道也。后不得食者。表中道法界外更无别法也。中前得啖而非正中。此得明表前方便。但似道之中得有证义。故得啖也。亦是表中道法界外有法也。阐义引祭统云。斋之为言齐也。齐不齐以致斋者也。是故君子非有大事也。非有恭敬也。则不斋。不斋则于物无防也。嗜欲无止也。及其将斋也。防其邪物讫其嗜欲。耳不听乐。今释氏以不过中食为斋。亦取其防邪讫欲齐不齐之义也。毗罗三昧经。瓶沙王问佛。何故日中佛食。答云。旱起诸天食。日中三世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鬼神食。佛制断六趣因。令同三世佛食故。今约理解。故云斋者秖是中道。后不得食者。即佛制中后。不得食也。今表初住初地圆证中道。心外无法如中后不食也。中前得啖者。佛制中前非正食皆得啖之。毗婆沙论云。夫斋者以过中不食为体。以八事助成斋体。共相支持名八支斋法。报恩经云。以无终身戒。不名优婆塞。但名中间人。智论问曰。何故六斋日受八戒修福德。答是日恶鬼逐人。欲夺人命。疾病凶衰。令人不吉。是故劫初圣人教人持斋修善作福。以避凶衰。是时斋法。不受八戒。直以一日不食为斋。后佛出世教语之言。汝当一日一夜如诸佛持八戒不过中食(云云)。是功德将人至涅槃。如四天王经中佛说。月六斋日。使者太子及四天王自下。观察众生。布施持戒孝顺父母少者。便上忉利以启。帝释诸天心皆不悦说言。阿修罗种多。诸天种减少。若布施持戒孝顺父母多者。诸天帝释心皆欢喜说言。增诸天众。减损阿修罗(云云)。又提谓经明八王日。何等为八王日。谓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是谓八王日。天地诸神阴阳交代。故名八王日。

乌晡沙他。此云受斋。又云增长。谓受持斋法。增长善根。南齐沈约字休文撰论云。人所以不得道者。由于心神昏惑。心神所以昏惑。由于外物扰之。扰之大者其事有三。一则荣名势利。二则妖奸靡曼。三则甘旨肥浓。荣名虽日用于心。要无晷刻之累。妖奸靡曼。方之已深。甘旨肥浓。为累甚切。万事(云云)皆三者之枝叶耳。圣人知不断此三事故求道无从可得。不为之立法而使易从也。若直言三事惑本。并宜禁绝。而此三事是人情所惑甚。念累所难遣。虽有禁约之旨。事难卒从。譬于方舟济河。岂不欲直至彼岸。河流既急。会无直济之理。不得不从邪流靡。久而获至。非不愿速。事难故也。禁此三事宜有其端。何则食之于人不可顿息。于其情性所累莫甚。故以此晚食并置中前。自中之后。清虚无事。因此无事。念虑得简。在始未专。在久自习。于是束八支。纡以禁戒。靡曼之欲。无由得前。荣名众累。稍从事遣。故云。往古诸佛过中不食。盖是遣累之筌[竺-二+(囚/弟)]。适道之捷径。而惑者谓。止于不食。此乃迷于向方。不知厥路者也。处处经佛言。中后不食。有五福。一少淫。二少睡。三得一心。四无有下风。五身得安稳。亦不作病。四分戒云。若比丘非时食。波逸提。

蒲阇尼。四分律云。有五种蒲阇尼。此云正食。谓麨饭干饭鱼肉也。僧只云。时食谓时得食。非时不得食。多论云。从旦至中其明转盛。名之为时。中后明没。名为非时。今言中食。以天中日午时得食。僧只云。午时日影过一发一瞬。即是非时。宋文帝饭僧同众。御于地筵。班食迟。众疑将旰不食。帝曰。始可中矣。生公曰。白日丽天。天言始中。何得非中。遂取钵便食。众从之。帝大悦。

佉阇尼。四分云。五种佉阇尼。此云不正食。谓枝叶华果细末磨食。

半者蒲善尼。寄归传云。唐言五啖食。谓饭饼麨等。

半者珂但尼。此云五嚼食。谓根茎叶华果等。寄归传云。若已食前五必不食后五。若先食后五则前五随意啖之。今僧斋后不食果菜是。

佉陀尼。或蹇茶。此云可食物。

钵和罗。应法师据自誓经云钵和兰。亦梵语轻重耳。此云自恣食。应法师云坐腊腊饼。谓夏罢献佛之饼。名佛腊食。又西方以佛从天降下王宫之日。供养佛食。名佛腊食。会正记云。即自恣日食待佛比丘。

分卫。善见论云。此云乞食。僧只律云。乞食分施僧尼卫护令修道业。故云分卫。是则论从梵语。律谓华言。两说未详。应法师云。讹略。正言傧茶波多。此云团堕。言食堕在钵中也。或云傧茶夜。此云团。团者食团。谓行乞食也。十二头陀明常乞食。大论释三种食。一受请食。二众僧食。三常乞食。若前二食起诸漏因缘。所以者何。受请食者。若得作是念。我是福德好人。故得。若不得则嫌恨请者。彼为无所别识。不应请者请。应请者不请。或自鄙薄。懊恼自情。而生忧苦。是贪爱法则能遮道。众僧食者。入众中当随众法断事料理僧事处分作使。心则散乱妨废行道。有如是等乱事。故受常乞食法。辅行云。诸律论文。乞食之法不一处足。为福他故令至七家。肇法师云。乞食有四意。一为福利群生。二为折伏憍慢。三为知身有苦。四为除去滞著。宝雨经云。乞食成就十法。一为摄受诸有情。二为次第。三为不疲厌。四为知足。五为分布。六为不耽嗜。七为知量。八为善品现前。九为善根圆满。十为离我执。宝云经明乞食四分。一分奉同梵行者。一与穷乞人。一与诸鬼神。一分自食。辅行云。昔有长者。名曰鸠留。不信因果。与五百俱行远见丛树。想是居家。到彼唯见树神。作礼已说己饥渴。神即攀手五指。自然出于饮食。甘美难言。食讫大哭。神问其故。答曰。有五百伴。亦大饥渴。神令呼来。如前与食。众人皆饱。长者问曰。何福所致。答曰。我本迦叶佛时极贫。于城门外磨镜每有沙门乞食。常以此指。示分卫处及佛精舍。如是非一。寿终生此。长者大悟。日饭八千僧。淘米汁流出城外可以乘船。

怛钵那。此云麨。通慧指归云。谓将杂米糗碎蒸曝。母论二种散糗。又将糖蜜持之。或言糒(音备)与糗不同。后堂云。糒是釜煮连釜硬干饭也。辅篇云。取干饭糗三过磨筛作之。称为糒也。孟子曰。舜糗饭茹菜。糗去久反干饭屑也。

迦师。后堂云。唐言错麦。慈和云。此人呼为燕麦。南人呼为雀麦。南泉抄。以错麦为大麦。十诵指迦师为小麦饭。事钞错麦与迦师一物也。

修陀。此译云白。或云须陀。此天食也。

天台禅师观心食法。既敷座坐已。听维那进止鸣磬。后敛手供养一体三宝。遍十方施作佛事。次出生饭称施六道。即表六波罗蜜。然后受此食。夫食者众生之外命。若不入观。即润生死。若能知入观。分别生死有边无边。不问分卫与清众净食。皆须作观。观之者自恐此身自旧食。皆是无明烦恼。润益生死。今之所食皆是般若。想于旧食从毛孔次第而出。食既出已。心路即开。食今新食照诸闇灭成于般若。故净名云。于食等者。于法亦等。是为明证(大品经云。一切法趣味。是趣不过味。尚不可得。云何当有趣非趣。所言一切法趣味者。味即是食。此食即是不思议法界。食中含受一切法。食若是有。一切法皆有。食若是无一切法皆无。今食不可思议故尚不见是有。云何当有趣尚不见是无。云何当有非趣。若观食不见趣非趣。即是中道三昧名真法喜禅悦之食。而能通达趣非趣法。即双照二谛。得二谛三昧法喜禅悦之食。是名食等)。以此食故。成般若食。能养法身。法身得立。即得解脱。是为三德。照此食者非新非故。而有旧食之故。而有新食之新。是名为假。求故不得。求新不得。毕竟空寂。名之为空。观食者自那可食为新。既无新食那可得食者。而不离旧食养身而新食重益。因缘和合不可前后分别。名之为中。只中即假空。只空即中假。只假即空中不可思议。名为中道。又净名云。非有烦恼。非离烦恼。非入定意。非起定意。是名食法也(什曰。一揣食。二愿食如见沙囊命不绝也。三业食。如地狱无食而活。四识食。无色众生识想相续也)

篇聚名报篇第六十三
僧只明五篇。一波罗夷。二僧残。三波逸提。四提舍尼。五突吉罗。四分明六聚。开第三偷兰遮。或明七聚。开第七恶说。今依事钞列释六聚。并无正译。但用义翻。

一。波罗夷。僧只义当极恶。三意释之。一者退没。由犯此戒道果无分故。二者不共住。非但失道而已。不得于说戒羯磨二种僧中共住故。三者堕落。舍比身已。堕在阿鼻地狱故。四分云。譬如断人头不可复起。若犯此法。不复成比丘故。偈云。诸作恶行者。犹如彼死尸。众所不容受。以此当持戒。自古从众法绝分义译名弃。目连问罪报经云。犯波罗夷罪如他化自在天寿十六千岁堕泥犁中。于人间数。九百二十一亿六十千岁。此堕焰热地狱。以人间一千六百年。为他化天一昼夜。

二。僧伽婆尸沙。善见云。僧伽者为僧。婆者为初。谓僧前与覆藏羯磨也。言尸沙者。云残。谓末后与出罪羯磨也。若犯此罪僧作法除。故从境为名。毗尼母云。僧残者。如人为他所斫。残有咽喉。故名为残。理须早救。僧伽婆尸沙罪。如不憍天寿八千岁。于人间数。二百三十亿四十千岁。此堕大大叫地狱。人间八百年。为天一日夜。

摩那埵。论云。秦言意喜。前虽自意欢喜。亦生惭愧。亦使众僧欢喜。

阿浮诃那。善见翻为唤入众羯磨。或名拔除罪根。母论云清净戒生得净解脱。

三。偷兰遮。善见云。偷兰名大遮。言障善道。后堕恶道。体是鄙秽。从不善体以立名者。由能成初二两篇之罪故也。明了论。解伦兰为粗。遮即为过。粗有二种。一是重罪方便。二能断善根。所言过者。不依佛所立戒而行。故言过也。偷兰遮罪。如兜率天寿四千岁。于人间数。五十亿六十千岁。此堕嗥叫地狱。人间四百年为天一昼夜。

四。波逸提。义翻为堕。十诵云。堕在烧煮覆障地狱。八热通为烧煮。八寒黑暗等通为覆障。波逸提罪。如夜摩天寿二千岁。于人间数二十一亿四十千岁。此堕众合地狱。人间二百年。为天一昼夜。

尼萨耆。出要律仪。旧翻舍堕。声论尼翻为尽。萨耆为舍。四分僧有百二十种。分取三十因财事生犯贪慢心。强制舍入僧。故名尼萨耆也。

五。波罗提提舍尼。义翻向彼悔。从对治境以立名。僧只云。此罪应发露也。提舍尼罪。如三十三天寿命千岁。于人间数三亿六十千岁。此堕黑绳地狱。人间一百年为天一昼夜。

六。突吉罗。善见云。突者恶也。吉罗者作也。声论正音突悉吉栗多。四分律本云。式叉迦罗尼。义翻应当学。胡国讹云尸叉罽赖尼。胡僧翻守戒也。此罪微细持之极难。故随学随守以立名。十诵云。天眼见犯罪比丘。如驶雨下。岂非专玩在心。乃名守戒也。七聚之中。分此一部。以为二聚。身名恶作。口名恶说。多论问。何此独名应当学。答余戒易持罪重。此戒难持易犯。常须念学。故不列罪名。但言应当学。犯突吉罗众学戒。罪如四天王寿五百岁。堕泥犁中。于人间数。九百千岁。此堕等活地狱。人间五十年。下天一昼夜。俱舍颂云。等活等上六如次以欲天寿为一昼夜。寿量亦同彼。极热中半劫。无间中劫全。傍生极一中。鬼日月五百。頞部陀寿量如一婆诃麻百年除一尽。后后倍二十。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内学智慧 » 翻译名义集卷第十九

世界内学智慧学会

英文简称(WEMPA),总部设在香港,是经香港特区政府批准成立的非盈利性质的社会团体。 我们的宗旨是:促进世界各地内学智慧的研修与推广发展,在内学研修的发展方向和内典文化传播方面进行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关于WEMPA联系我们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