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16
速度(字/分钟)
1
倒计时
3
字体颜色
背景颜色
镜像

 

传法正宗记卷第六
震旦第二十九祖慧可尊者传 震旦第三十祖僧璨尊者传 震旦第三十一祖道信尊者传 震旦第三十二祖弘忍尊者传 震旦第三十三祖慧能尊者传

震旦第二十九祖慧可尊者传
慧可尊者。武牢人也。姓姬氏。母始娠时。有异光发其家。及生以故名之。尊者少嗜学世书。无不窥者。尤能言庄老。年三十遽自感而叹曰。老易世书非极大理。乃探佛经。遂远游求师至洛阳香山。乃从禅师宝静者出家。寻得戒于永穆寺。去务义学。未几而经论皆通。三十二复归其本师。归八年。一夕有神人现。谓尊者曰。何久于此。汝当得道。宜即南之。尊者以神遇遂加其名曰神光。次夕其首忽痛殆不可忍。师欲为灸之。俄闻空中有言曰。此换骨非常痛也。以告其师。即罢不敢治。及晓视其元骨果五处峰起。其师曰。异乎汝必有胜遇行矣。无失其时。然其为人旷达有远量。虽有所出入。而未尝辄发。混然自隐。故久于京洛而世莫之知。及会菩提达磨授道易名。当为法师宗。学者乃知其有大德。竞归如水沛然趋下。一日俄有号居士者。年四十许以疾状趋其前。不称姓名。谓尊者曰。弟子久婴业疾。欲师为之忏罪。愿从所请。尊者曰。将罪来为汝忏。其人良久曰。觅罪不可得。曰我与汝忏罪竟。然汝宜依止乎佛法僧。其人曰。适今睹师。已知僧矣。不识何谓佛法。答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汝知之乎。其人遂曰。今日乃知罪性不在内外中间。如其心然。诚佛法无二也。尊者器之。即为其释褐落发曰。此法宝也。宜名之僧璨。戒后二载乃命之曰昔佛传大法眼。转至达磨。达磨授我。我今以付于汝并其衣钵。汝专传之无使辄绝。听我偈曰。

本来缘有地  因地种花生
本来无有种  花亦不能生

既而复谓僧璨曰。我有夙累在邺。将往偿之。然汝后自亦有难。甚宜避之。璨曰。此实我师圣智先见。然愿闻难之所以。答曰。斯非独我云。亦前祖般若多罗谶之耳。璨曰。何谶。答曰。其所谓后之一百十五年而兴者也。偈不云乎。心中虽吉外头凶。川下僧房名不中。为遇毒龙生武子。忽逢小鼠寂无穷。以数计之当在汝世。汝益宜护法。及可至邺下说法。人大化之。凡三十四载。一旦遽变节游息。不复择处。或廛或野。虽屠门酒家皆一混之。识者或规曰。师高流岂宜此为。尊者曰。我自调心何关汝事。初邺有僧曰辨和者。方聚徒讲涅槃经于筦城县之匡救寺。尊者每往其寺门与人演说。适会正朝众大从于可。辨和之徒亦为之迁。辨和愤之寻。谓其令翟仲侃曰慧可狂邪。颇诳惑人众。此宜治之。仲侃听其言。乃取加之酷刑。尊者因是而化。时世寿一百七岁。士女哀之。共收其遗骸葬于磁州滏阳之东。当隋开皇癸丑之十三年也。唐德宗赐谥曰大祖禅师。武德中高僧法琳。闻其风尝为碑之。其略曰。吁嗟彼禅师。莫知其所以然。唯法斯在。非用书志。则安知其道之尊。其为后贤之所企慕如是也。

评曰。唐僧传谓。可遭贼断臂。与予书云曷其异乎。曰余考法琳碑曰。师乃雪立数宵。断臂无顾。投地碎身。营求开示。然为唐传者与琳同时。琳之说与禅者书合。而宣反之。岂非其采听之未至乎。故其书不足为详。

震旦第三十祖僧璨尊者传
僧璨尊者。不知其何许人也。初以处士见慧可。尊者不称姓名。因问答即有发悟。乃师其出家。可祖器之。谓得法宝。遂为名之。当后周之时。乃受戒于光福寺。戒后归其师。复二载乃得授法。可祖尝规曰。后必有难。汝当远引避之。尊者从其言。遂去隐于舒之皖公山(今所谓山谷山寺者)凡三十余年。其迹寖显。学者知求其道。隋开皇间乃有沙弥曰道信者。一旦来礼其座下。问之曰。乞大师发我解脱法门。尊者曰。谁缚汝。曰无人缚。又曰。既无人缚。汝即是解脱。何须更求解脱。道信即悟。乃愿以弟子礼事之。久之信往求戒于庐陵既还。尊者曰。汝已戒道亦备矣。吾即往之。昔如来大法眼藏今以付汝并其衣钵。汝皆将之。听吾偈曰。

花种虽因地  从地种花生
若无人下种  花地尽无生

复曰。汝善传之。无使其绝。吾往游罗浮。非久乃还。更二载遂复山谷。月余盛会州人与其说法。已而立化于大树之下。当隋大业丙寅之二年也。是时隋室方乱。未遑塔之。至唐天宝五载。会赵郡李常移官于舒。乃发圹焚之。得舍利立窣堵波于其化所。初璨尊者以风疾出家。及居山谷疾虽愈而其元无复黑发。故舒人号为赤头璨。然其奇见异德。诚不测人也。先是其所居颇多蛇兽为害。及尊者至皆绝。一日有神光遽发其寺。甘露泫于山林。时人怪之。以而相问。尊者曰。此佛法将兴舍利欲至之先兆耳。其后京国大获舍利。遂颁天下。果置塔于山谷寺。其感效皆此类也。唐明皇谥曰鉴智禅师。塔曰觉寂。其后宰相房琯为其碑。序之甚详。

评曰。璨尊者初虽不自道其姓族乡邑。后之于世复三十余载。岂绝口而不略云乎。此可疑也。曰余视房碑曰。大师尝谓道信云有人借问。勿道于我处得法。此明尊者自绝之甚也。至人以物迹为大道之累。乃忘其心。今正法之宗犹欲遗之。况其姓族乡国。俗间之事肯以为意耶。

震旦第三十一祖道信尊者传
道信尊者。其先本居河内。后迁于蕲阳之广济县。信生遂为蕲人也。姓司马氏。隋开皇壬子之十二载。以沙弥参见僧璨尊者。即问答悟道。遂北面师之。凡九年乃得其付法授衣。隋大业间。尊者尝南游至庐陵。会贼党曹武卫。以兵围其城七旬不解。尊者因劝城中人。皆念摩诃般若波罗蜜。贼党俄见城堞之上有人不翅千数。皆长丈许。其介胄金色赫赫曜日。贼辈大骇相谓曰。是城必有大福德人。不可攻也。即日引去。至唐武德七年。复北趋乃居蕲之破头山(今所谓双峰山者也)大扬其所得之法。四方学士归之犹日中趋市。正观中太宗。闻其风尝三诏。尊者皆辞不起。又诏。太宗谓使臣曰。今复不从吾命。即取首来。诏至。果逆上意。尊者即引颈待刃。使者还以此奏之。太宗嘉其坚正。慰谕甚盛。至是尊者居山已二十载矣。一日往黄梅县。途中遽见一儿好骨目。可七岁许。心奇之。因问曰。尔何姓。对曰。姓即有非常姓。曰是何姓。对曰。是佛姓。曰汝没姓耶。对曰。其姓空故。尊者即顾从者曰。此儿非凡之器。后当大兴佛事。遂使持见其父母。道儿应对之异。欲命之出家。父母从之。儿偕僧既还。尊者即为剃度。名之曰弘忍。其后乃命曰。昔如来传正法眼转至于我。我今付汝并前祖信衣钵。汝皆将之。勉其传授无使断绝。听吾偈曰。

花种有生性  因地花生生
大缘与信合  当生生不生

复谓忍曰。我昔武德中尝游庐[阜-十+廾]。升其绝顶。见此破头山。其上有紫云如盖。下发白气。横分六道。汝以为何瑞。忍曰。是必和尚已后横出一枝佛法之先兆也。尊者曰。善哉汝能知之。已而沐浴宴坐而化。世寿七十有二。是时实永徽二年辛亥九月四日也。葬后三载其塔户一日忽然自开。而尊者真体俨然若生。大历中。代宗赐谥曰大毉禅师。塔曰慈云。

震旦第三十二祖弘忍尊者传
弘忍尊者。蕲阳黄梅人也。姓周氏。其母孕时。数数有祥光异香发其家。及生性大聪明。有所闻见。无难易者一皆晓之。风骨绝异。有圣人之相。有贤者尝见忍于闾巷。谓人曰。此儿具大人相。所不及如来者七种耳。七岁遇道信尊者出家得戒。寻受其法。继居于破头山。而教化益盛。是时天下慕其风学者。不远千里趋之。咸亨中客有号卢居士者。自称慧能。来法会致礼其前。尊者问曰。汝自何来。对曰。岭南来。曰欲求何事。对曰。唯求作佛。曰岭南人无佛性。若为得佛。对曰。人有南北佛性岂然。尊者知其异人。佯诃之曰。著槽厂去。慧能即退求处碓所。尽力于臼杵间。虽历日月而未尝告劳。一日尊者以传法时至。乃谓其众曰。正法难解。汝等宜各为一偈以明汝见。若真有所至吾即付衣法。时神秀比丘者号有博学。众方尊为冠首。莫敢先之者。神秀自以为众所推。一夕遂作偈。书于寺廊之壁曰。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惹尘埃

尊者见赏之曰。后世若依。此修行亦得胜果。勉众诵之。慧能适闻。乃问其诵者曰。此谁所为。曰此神秀上座之偈。大师善之。当得付法。汝岂知乎。能曰。此言虽善而未了。其流辈皆笑以能为妄言。能寻作偈和之。其夕假笔于童子。并秀偈而书之曰。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有尘埃

及尊者见之。默许不即显称。恐嫉者相害乃佯抑之曰。此谁所作。亦未见性。众因是皆不顾能言。中夜尊者遂潜命慧能入室。而告曰。诸佛出世唯为一大事因缘。以其机器有大小。遂从而导之。故有三乘十地顿渐众。说为之教门。独以无上微妙真实正法眼藏初付上首摩诃迦叶。其后迭传历二十八世至乎达磨祖师。乃以东来。东之益传。适至于我。我今以是大法并其所受。前祖僧伽梨衣宝钵皆付于汝。汝善保之无使法绝。听吾偈曰。

有情来下种  因地果还生
无情既无种  无情亦无生

慧能居士既受法与其衣钵。作礼问曰。法则闻命。衣钵复传授乎。尊者曰。昔达磨以来自异域。虽传法于二祖。恐世未信其所师承。故以衣钵为验。今我宗天下闻之。莫不信者。则此衣钵可止于汝。然正法自汝益广。若必传其衣。恐起诤端。故曰。受衣之人命若悬丝。汝即行矣。汝宜且隐晦。时而后化。慧能复问曰。今某当往何所。尊者曰。逢怀即止。遇会且藏。慧能禀教即夕去之。此后尊者三日不复说法。其众皆疑。因共请之。尊者曰。吾法已南行矣。斯复何言。众复曰。何人得之。答曰。能者得之。众乃悟卢居士传其法也追之。而慧能已亡。此后四载尊者一日忽谓众曰。吾事已毕。可以行矣。即入室宴坐而灭。实上元二年乙亥岁也。其世寿七十有四。四众建浮图于黄梅之东山。代宗谥。号曰大满禅师。塔曰法雨。

震旦第三十三祖慧能
慧能尊者。姓卢氏。其先本籍范阳。父行瑫。武德中谪官新州。乃生能。遂为新兴人也。方三岁而父丧。母不复适人。独养尊者以终其身。然其家贫。母子殆不能自存。尊者遂鬻薪为资。一日至市。逆旅闻客有诵经者。辄问其人曰。此何经耶。客曰。金刚经也。曰君得之于何人。客曰。今第五祖弘忍大师出世于黄梅县。尝谓人曰。若持此经。得速见性。我故诵之。尊者喜之。为母备其岁储。因告往求法。去之至韶阳。会居士刘志略者。引尊者为善友。初志略有姑为尼。号无尽藏者。方读涅槃经为业。尊者往听其经。未几欲为尼释之。尼即推经于尊者。尊者曰。汝读我不识文字。尼曰。字犹不识。安解其义。尊者曰。诸佛妙理岂在文字。尼异其语。知必非常人。遂以告其乡里。乡人德之。寻治宝林兰若。请尊者居之。居未几忽自感曰。我始为法寻师。何久滞此。即去宝林稍进至韶之乐昌县。会高行沙门智远尊者。且依其处才十数朝。智远谓尊者曰。观子知识非凡者。趣向吾道固不足相资。黄梅忍禅师方当大法祖。宜汝师也。汝速诣之。若得道南还。无相忘也。尊者遂北征。是时年已三十有二。及至东山忍祖默识其法器。初示以言试之。终乃付大法眼。及尊者得法南归。而东山先进之徒皆不甘相与追之。有曰慧明者。相及于庾岭。尊者即置其衣钵于盘石而自亡草间。慧明举其衣钵不能动。乃呼曰我以法来。非为衣钵。法兄盍出之。遂相见。慧明与之语。慧明即悟。致师礼于尊者而返。乃绐其后之追者曰。其去已远矣。尊者之南还也。晦迹于四会怀集之间。混一流俗虽四载。而莫有知者。仪凤元年之春。乃抵南海息肩于法性寺。会法师印宗于其寺讲涅槃经。初尊者寄室于廊庑间。一夕风起。刹幡飞扬。俄有二僧室外议论。一曰风动。一曰幡动。其问答如此者甚多。皆非得理。尊者闻辄出谓二僧曰。可容俗士与议乎。僧曰。请闻子说。尊者乃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二僧翼日以其言告印宗。印宗异之。即引入室。穷诘其义。尊者益以大理语之。印宗于是益伏。谓尊者曰。居士诚非凡人。师谁其何自而得道勿隐幸以相示。尊者即以其得法本末告之。印宗甚幸所遇。即执弟子礼。请学其法要。遂谓其众曰。此卢居士者。乃肉身菩萨也。印宗一介凡夫。岂意得与其会。择日乃会耆德比丘。与之释褐落发。又择日严其寺戒坛。命律师智光为受具戒。其坛盖宋时求那跋摩三藏之经始也。初跋摩记曰。后当有肉身菩萨于此受戒。及梁末真谛三藏临其坛手植二菩提树。亦记之曰。后第四代当有上乘菩萨于此受戒。其说法度人无量。戒已众即请尊者开演东山法门。然跋摩真谛虽素号为得果圣士。至此其人始验。明年尊者思返宝林精舍。乃欲别众即往。印宗与道俗千余人送之韶阳。未几韶之刺史韦据。命居其州之大梵寺说法。其时玄儒之士趋而问道者甚众。犹孔氏之在洙泗也。其徒即集其说。目曰坛经。然其平居众亦不下千数。中宗闻其风。神龙中乃下诏曰。朕延安秀二师问道于宫中。皆推曰。南方有能禅师者。躬受衣法于忍大师。可当此问。今遣内供奉薛简驰诏命师。宜念之来副朕意。尊者即上书称疾不起。薛简因问尊者曰。京国禅者每谓。欲得会道必须坐禅。非因禅定而得解脱。未之有也。此言何如。尊者曰。道由心悟。岂在坐耶。经云。若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夫无所从来故不生。亦无所去故不灭。若无生灭即是如来清净之禅。诸法空寂即是如来清净之坐。究竟无得亦无所证。何必坐耶。薛简曰。简归皇帝必有顾问。愿大师示教法要。庶得对扬。然布诸京国。使学者修之。犹以一灯而燃百千灯。庶其冥者皆明。而明终不尽。尊者曰。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明明无尽亦是有尽。盖相待而立名。故经云。法无有比。无相待故。薛简曰。明譬智慧。暗譬烦恼。修道之人苟不以智慧而照破烦恼。则无始生死何由而出离。尊者曰。若以智慧照烦恼者。此是二乘小儿羊鹿等机。上智大器皆不如是。薛简曰。何谓大乘见解。尊者曰。明与无明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薛简曰。大师所说不生不灭。与夫外道之言何尝异乎。尊者曰。外道之说不生不灭者。盖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无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无灭。岂可同于外道乎。仁者欲明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薛简由是发悟。再拜而去归朝。果以其言奏。天子嘉之。复诏慰谢。锡衲衣宝帛各有差。敕改宝林为中兴寺。明年命韶州刺史新之。复改为法泉寺。以其新州旧居为国恩寺。尊者每谓众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法而能建立。皆是自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不取不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隐清净。此名一相三昧。若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使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能含藏长养成就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溥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此沾洽悉得发生。取吾语者决得菩提。依吾行者定证佛果。至先天元年。一日忽谓众曰。吾忝于忍大师处受其法要并之衣钵。今虽说法而不传衣钵者。盖以汝等信心成熟无有疑者。故不传之。听吾偈曰。

心地含诸种  普雨悉皆生
顿悟华情已  菩提果自成

复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净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尊者说法度人。至是已四十载。先此尝命建浮图于新州国恩寺。及其年之六月六日。复促其倍工疾成。然国恩寺盖其家之旧址也。为塔之意乃欲报其父母之德耳。先天二年七月一日谓门人曰。吾将返新州。汝辈宜理舟楫。其时大众皆哀慕请留。尊者曰。诸佛出现犹示涅槃。有来必去理之常耳。吾此形骸归必有所。众乃问曰。师从此去早晚却回。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又问曰。师之法眼付授何人。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又问曰。师之遗教颇有难乎。曰吾灭之后方五六年。必有一人来取吾首。听我偈曰。

头上养亲  口里须餐  遇满之难
杨柳为官

又曰。吾往七十年。有二菩萨之人自东方来。其一出家。其一在家。共隆教化。治我伽蓝。扶我宗旨。已而即往新州。寻于国恩寺沐浴讫安坐而化。异香酷烈。白虹属地。其时实先天二年癸丑八月之二日也。当是新韶二郡各务建塔。争迎其真体。久不能决。刺史乃与二郡之人焚香祝之曰。香烟所向。即得举去。俄而香烟倏发北趣韶境。韶人乃得以十一月十三日归塔于曹侯溪之滨。今南华寺是也。其世寿七十有六。前刺史韦据碑之。始尊者入塔时。徒属思其言将有人取吾首者。遂以铁鍱固护其项。开元十年八月三日。其夕之半。俄闻塔间有若拽铁索之声。主塔者惊起。遽见一人状类孝子(此当日见一人著缞绖而混。言类孝子者。盖顺乎祖师隐语之意耳)自塔驰出。寻视之其铁鍱护处已有痕迹。遂以贼事闻其州邑。官严捕之。他日於邑之石角村果得其贼。史鞫问。贼自称姓张名净满。本汝州梁县人。适于洪州开元寺。受新罗国僧金大悲者。雇令取祖之首。归其国以事之。吏欲以法坐之。刺史以其情不恶。乃问尊者弟子令瑫禅师。令瑫复以佛法论。欲吏原之。刺史善瑫之意亦从而恕之。当其时州刺史曰柳无忝。县令曰杨侃。贼曰张净满验其谶语无少差谬。上元中肃宗慕尊者之道。尝诏取其所传衣钵。就内瞻礼。肃宗崩代宗嗣位。永泰元年五月之五日。遂梦尊者请还其衣钵。天子益敬其法。七日即诏使臣持还曹溪。宪宗锡谥曰大鉴禅师。塔曰元和灵照。初大鉴示为负薪之役。混一凡辈。自谓不识文字。及其以道稍显。虽三藏教文俗间书传。引于言论。一一若素练习。发演圣道解释经义。其无碍大辩灏若江海。人不能得其涯涘。昔唐相始兴公张九龄方为童。其家人携拜大鉴。大鉴抚其顶曰。此奇童也。必为国器。其先知远见皆若此类。孰谓其不识世俗文字乎。识者曰。此非不识文字也。示不识耳。正以其道非世俗文字语言之所及。盖有所表也。然正法东传。自大鉴益广。承之者皆卓荦大士散布四海。其道德利人。人至于今赖之。详此岂真樵者而初学道乎。是乃圣人降迹示出于微者也。其等觉乎妙觉耶。不可得而必知。

评曰。圣人之法一也。安用南北而分其宗乎。曰然。一国所归有岐路焉。不分何正。一姓所出有的庶焉。不分孰亲。传者(宋高僧传也)以方三力士共射一坚洛叉。一曰。摩健那。虽中而不破。二曰钵罗塞建提。破而不度。三曰那罗延箭。度而复穿他物。非坚洛叉有强弱。盖射势之不同耳。南能可谓那罗延。躬而获赏。其喻近之矣。

传法正宗记卷第七
正宗分家略传上(并序)
序曰。正宗至第六祖大鉴禅师。其法益广。师弟子不复一一相传。故后世得各以为家。然承其家之风以为学者。又后世愈繁。然周于天下。其事之本末已详于传灯广灯二录宋高僧传。吾不复列之此。而书者盖次其所出之世系耳。故分家传起自大鉴。而终于智达。凡一千三百有四人也。

大鉴所出法嗣。凡四十三人。其一曰西印度[王*屈]多三藏者。一曰韶阳法海者。一曰庐陵志诚者。一曰匾檐山晓了者。一曰河北智隍者。一曰钟陵法达者。一曰寿州智通者。一曰江西志彻者。一曰信州智常者。一曰广州志道者。一曰广州印宗者。一曰清源山行思者。一曰南岳怀让(避讳)者。一曰温州玄觉者。一曰司空山本净者。一曰婺女玄策者。一曰曹溪令韬者。一曰西京光宅慧忠者。一曰荷泽神会者。一曰韶阳只陀者。一曰抚州净安者。一曰嵩山寻禅师者。一曰罗浮定真者。一曰南岳坚固者。一曰制空山道进者。一曰善快者。一曰韶山缘素者。一曰宗一者。一曰秦望山善现者。一曰南岳梵行者。一曰并州自在者。一曰西京咸空者。一曰峡山泰祥者。一曰光州法净者。一曰清凉山辩才者。一曰广州吴头陀者。一曰道英者。一曰智本者。一曰清苑法真者。一曰玄楷者。一曰昙璀者。一曰韶州刺史韦据者。一曰义兴孙菩萨者。

大鉴之二世。曰清源行思禅师。吉州安域人也。初于大鉴之众最为首冠。大鉴尝谓之曰。从上以衣与法偕传。盖取信于后世耳。今吾得人何患乎不信。我受衣来常恐不免于难。今复传之虑起其诤。衣钵宜留镇山门。汝则以法分化一方无使其绝。思寻归其乡邑。居清源山之静居寺。最为学者所归。其法嗣一人。曰南岳石头希迁者。

大鉴之二世。曰南岳怀让禅师。金州人也。初自嵩山安国师法会往参六祖大鉴。大鉴问曰。什么处来。曰嵩山来。大鉴曰。什么物恁么来。让曰。说似一物即不中。大鉴曰。还可修证否。让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大鉴曰。秖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昔般若多罗所谶。盖于汝足下出一马驹。蹋杀天下人。病在汝心不须速说。让即豁然大悟。事大鉴历十五载。寻往南岳居般若精舍。四方学者归之。故其所出法嗣凡九人。一曰江西道一者。一曰南岳常浩者。一曰智达者。一曰坦然者。一曰潮州神照者。一曰扬州严峻者。一曰新罗国本如者。一曰玄晟者。一曰东雾法空者。

大鉴之二世。曰罗浮定真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灵运者。

大鉴之二世。曰制空山道进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荆州玄觉者。

大鉴之二世。曰韶州下回田善快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善悟者。

大鉴之二世。曰司空山本净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中使杨光庭者。

大鉴之二世。曰缘素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韶州小道进者。一曰韶州游寂者。

大鉴之二世。曰只陀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衡州道倩者。

大鉴之二世。曰南杨慧忠国师。越州诸暨人也。姓冉氏。得法于大鉴。寻隐于南阳白崖山党子谷。凡四十余年不出其山。唐肃宗闻其风。上元二年乃使其臣。孙朝进驰诏。及忠至京师。赐肩舆上殿。待以师礼。然忠道力充甚。智辩绝世。虽以道规教帝者。而无所畏恧。沮折邪见辈。虽难问万端。未尝少为之屈。其所出法嗣五人。一曰吉州耽源真应者。一曰邓州香严惟戒者。一曰开府孙知右者。

肃宗皇帝  代宗皇帝。

大鉴之二世。曰洛阳荷泽神会禅师。初以沙弥参见大鉴。因问答乃发大慧。戒后会大鉴入灭。北秀之说浸盛。会遂趋京师。以天宝四年独断祖道为南北宗著书曰显宗论。大鉴所传自是遂尊于天下。其所出法嗣一十八人。一曰黄州大石山福琳者。一曰沂水蒙山光宝者。一曰磁州法如者。一曰怀安郡西隐山进平者。一曰澧阳慧演者。一曰河汤怀空者。一曰南阳圆震者。一曰宜春广敷者。一曰江陵行觉者。一曰五台山神英者。一曰五台山无名者。一曰南岳皓玉者。一曰宣州志满者。一曰涪州朗禅师者。一曰广陵灵坦者。一曰宁州通隐者。一曰益州南印者。一曰河南尹李常者大鉴之三世。曰南岳石头希迁禅师。其所出法嗣凡二十一人。一曰荆州天皇道悟者。一曰京兆尸利者。一曰丹霞天然者。一曰潭州招提慧朗者。一曰长沙兴国振朗者。一曰澧州药山惟俨者。一曰潭州大川和尚者。一曰汾州石楼和尚者。一曰凤翔法门佛陀和尚者。一曰潭州华林和尚者。一曰潮州大巅和尚者。一曰潭州长髭旷禅师者。一曰水空和尚者。一曰宝通者。一曰海陵大辩者。一曰渚泾和尚者。一曰衡州道诜者。一曰汉州常清者。一曰福州碎石和尚者。一曰商州商岭和尚者。一曰常州义兴和尚者。

大鉴之三世。曰道一禅师汉州什邡人也。姓马氏。其形魁梧有异相。出家初学律范禅定。皆能专之。晚至衡山。会让大师了大法要。寻以其法归天下之学佛者。然当时之王侯大人慕其道者。北面而趋于下风。不可胜数。前祖之谶至是一皆应之。其所出法嗣者凡一百三十七人。大鉴之后世能以法而得人者。一最为隆盛。一曰越州大珠慧海者。一曰百丈惟政者。一曰泐潭法会者。一曰杉山智坚者。一曰泐潭惟建者。一曰澧州茗溪道行者。一曰石巩慧藏者。一曰紫玉山道通者。一曰江西北兰让禅师者。一曰洛京佛光如满者。一曰南源道明者。一曰忻州郦村自满者。一曰鼎州中邑洪恩者。一曰百丈怀海者。一曰镐英者。一曰崇泰者。一曰玉姥山翛然者。一曰华州策禅师者。一曰澧州智聪者。一曰云秀山神鉴者。一曰扬州智通者。一曰杭州智藏者。一曰京兆怀韬者。一曰处州法藏者。一曰河中府怀则者。一曰常州明干者。一曰鄂州洪潭者。一曰象原怀坦者。一曰潞府元礼者。一曰河中府保庆者。一曰甘泉志贤者。一曰大会山道晤者。一曰潞府法柔者。一曰京兆觉平者。一曰义兴胜辨者。一曰海陵庆云者。一曰洪州玄虚者。一曰三角山总印者。一曰鲁祖山宝云者。一曰泐潭山常兴者。一曰处州西堂智藏者。一曰京兆章敬怀晖者。一曰柏岩明哲者。一曰鹅湖大义者。一曰伏牛山自在者。一曰盘山宝积者。一曰芙蓉山太毓者。一曰麻谷山宝彻者。一曰盐官齐安者。一曰五泄山灵默者。一曰大梅山海常者。一曰京兆惟宽者。一曰湖南如会者。一曰鄂州无等者。一曰归宗智常者。一曰韶州清贺者。一曰紫阴山惟建者。一曰封山洪[泳-永+(虍-七+(一/八/八/目))]者。一曰炼山神玩者。一曰崛山道圆者。一曰玉台惟然者。一曰池州灰山昙觊者。一曰荆州宝积者。一曰河中府法藏者。一曰汉南良津者。一曰京兆崇禅师者。一曰南岳智周者。一曰白虎法宣者。一曰金窟惟直者。一曰台州柏岩常彻者。一曰乾元晖禅师者。一曰齐州道岩者。一曰襄州常坚者。一曰荆南宝正道本者。一曰云水靖宗者。一曰荆州灵湍者。一曰龙牙圆畅者。一曰双岭道方者。一曰罗浮山修广者。一曰岘山定庆者。一曰越州惟献者。一曰光明普满者。一曰汾州无业者。一曰澧州大同广澄者。一曰南泉普愿者。一曰五台邓隐峰者。一曰佛[山*(奥-釆+米)]和尚者。一曰乌臼和尚者。一曰石霜大善者。一曰石臼和尚者。一曰本溪和尚者。一曰石林和尚者。一曰西山亮座主者。一曰黑眼和尚者。一曰米岭和尚者。一曰齐峰和尚者。一曰大阳和尚者。一曰红螺山和尚者。一曰龟洋无了者。一曰利山和尚者。一曰乳原和尚者。一曰松山和尚者。一曰则川和尚者。一曰西园昙藏者。一曰百灵和尚者。一曰金牛和尚者。一曰洞安和尚者。一曰忻州打地和尚者。一曰秀溪和尚者。一曰马头峰神藏者。一曰华林善觉者。一曰水塘和尚者。一曰古寺和尚者。一曰江西椑树和尚者。一曰京兆草堂和尚者。一曰阳岐甄叔者。一曰蒙溪和尚者。一曰黑涧和尚者。一曰兴平和尚者。一曰逍遥和尚者。一曰福溪和尚者。一曰水老和尚者。一曰浮杯和尚者。一曰龙山和尚者。一曰居士庞蕴者。一曰天目明觉者。一曰王屋山行明者。一曰京兆智藏者。一曰大阳希项者。一曰昆山定觉者。一曰随州洪山大师者。一曰连州元堤者。一曰泉州慧忠者。一曰安丰山怀空者。一曰罗浮山道行者。一曰庐山法藏者。一曰吕后山宁贲者。

大鉴之三世。曰下回田善悟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潭州无学者。

大鉴之三世。曰衡州道倩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湖南如宝者。

大鉴之三世。曰耽源山真应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吉州正邃者。

大鉴之三世。曰法如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荆南惟忠者。

大鉴之三世。曰河阳怀空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蔡州道明者。

大鉴之三世。曰乌牙山圆震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吴头陀者。一曰四面山法智者。

大鉴之三世。曰五台山无名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五台山华严澄观者。

大鉴之三世。曰益州南印因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义俯者。

大鉴之四世。曰邓州丹霞山天然禅师。其所出法嗣七人。一曰京兆翠微无学者。一曰丹霞义安者。一曰吉州性空者。一曰本童和尚者。一曰米仓和尚者。一曰扬州六合大隐者。一曰丹霞慧勤者。

大鉴之四世。曰药山惟俨禅师。其所出法嗣九人。一曰道吾圆智者。一曰云岩昙晟者。一曰华亭船子德诚者。一曰宣州椑树慧省者。一曰药山高沙弥者。一曰鄂州百颜明哲者。一曰郢州泾源光宓者。一曰药山[卄/夒]禅师者。一曰宣州落霞和尚者。

大鉴之四世。曰潭州长髭旷禅即。其所出法嗣。一人曰潭州石室善道者。

大鉴之四世。曰潮州大巅和尚。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漳州三平山义忠者。一曰茱山和尚者。

大鉴之四世。曰潭州大川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仙天和尚者。一曰福州普光和尚者。

大鉴之四世。曰虔州西堂智藏禅师。其所出法嗣四人。一曰虔州处微者。一曰鸡林道义者。一曰新罗国慧禅师者。一曰新罗国洪直者。

大鉴之四世。曰蒲州麻谷山宝彻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寿州良遂者。一曰新罗无染者。

大鉴之四世。曰湖南东寺如会禅师。其所出法嗣四人。一曰吉州茱山慧超者。一曰舒州景诸者。一曰庄严寺光肇者。一曰潭州幕辅山昭禅师者。

大鉴之四世。曰京兆章敬寺怀晖禅师。其所出法嗣凡十六人。一曰京兆弘辩者。一曰龟山智真者。一曰鼎州怀政者。一曰金州操禅师者。一曰鼎州古堤和尚者。一曰河中府公畿和尚者。一曰柏林闲云者。一曰宣州玄哲者。一曰河中府宝坚者。一曰西京道志者。一曰绛州神佑者。一曰西京智藏者。一曰许州无迹者。一曰寿山惟肃者。一曰新罗玄昱者。一曰新罗觉体者。

大鉴之四世。曰杭州盐官齐安禅师。其所出法嗣八人。其一曰襄州关南道常者。一曰洪州双岭玄真者。一曰径山鉴宗者。一曰白云昙靖者。一曰潞府文举者。一曰新罗品日者。一曰寿州建宗者。唐宣宗皇帝。

大鉴之四世。曰婺州五泄山灵默禅师。其所出法嗣四人。一曰福州龟山正原者。一曰甘泉寺晓方者。一曰甘泉寺元遂者。一曰明州栖心寺藏奂者。

大鉴之四世。曰洛京佛光寺如满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太子少傅白居易者。

大鉴之四世。曰明州大梅山法常禅师。其所出法嗣三人。其一曰新罗国迦智者。一曰杭州天龙和尚者。一曰新罗国忠彦者。

大鉴之四世。曰荆州永泰寺灵湍禅师。其所出法嗣五人。其一曰湖南上林成虚者。一曰五台秘魔和尚者。一曰湖南只林和尚者。一曰吕后山文质者。一曰苏州法河者。

大鉴之四世。曰幽州盘山宝积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镇府普化和尚者。一曰镇州上方和尚者。

大鉴之四世。曰京兆兴善寺惟宽禅师。其所出法嗣六人。一曰京兆法智者。一曰京兆慧建者。一曰京兆无表者。一曰京兆元净者。一曰京兆慧光者。一曰京兆义宗者。

大鉴之四世。曰云水靖宗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华州小马神照者。一曰华州道圆者。

大鉴之四世。曰潭州龙牙山圆畅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嘉禾藏廙者。一曰羊肠藏枢者。

大鉴之四世。曰汾州无业大达国师。其所出法嗣二人。其一曰镇州常正者。一曰镇州奉先义禅师者。

大鉴之四世。曰庐山归宗寺法常(或作智常)禅师。其所出法嗣六人。一曰福州芙蓉山灵训者。一曰汉南谷城县高亭和尚者。一曰新罗大茅和尚者。一曰五台山智通者。一曰洪州高安大愚者。一曰江州刺史李渤者。

大鉴之四世。曰鲁祖山宝云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云水和尚者。

大鉴之四世。曰紫玉山道通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山南道节度使干迪者。

大鉴之四世。曰华严寺智岩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黄州齐安和尚者。

大鉴之四世。曰怀海禅师。福州长乐人也。初参道一禅师于南康。得大法要及居百丈山。四方学士莫不归之。然海师尤有远识。尝以禅者所会。未始有制度。遂以其事宜。折中于经律之规。法遗于后世。其所出法嗣凡三十人。一曰沩山灵佑者。一曰黄檗希运者。一曰大慈山寰中者。一曰天台普岸者。一曰石霜性空者。一曰筠州常观者。一曰福州大安者。一曰古灵神赞者。一曰广州通禅师者。一曰江州云龙(或作龙云)台禅师者。一曰洛京卫国道禅师者。一曰镇州万岁和尚者。一曰洪州东山和尚者。一曰高安无畏者。一曰东岩道旷者。一曰刑州素禅师者。一曰唐州大乘山吉。本者。一曰小乘山慧深者。一曰扬州昭一者。一曰罗浮鉴深者。一曰洪州九仙山梵云者。一曰百丈涅槃和尚者。一曰庐山操禅师者。一曰越州契真者。一曰筠州包山天性者。一曰大梅山彼岸者。一曰辽山藏术者。一曰只阇山道方者。一曰清田和尚者。一曰大于和尚者。

大鉴之四世。曰荆南惟忠禅师。其所出法嗣四人。一曰道圆者。一曰益州如一者。一曰庐山东林雅禅师者。一曰奉国臣照者。

大鉴之四世。曰吴头陀。其所出法嗣一人。曰玄固者。

大鉴之四世。曰池州南泉普愿禅师。其所出法嗣凡十七人。其一曰长沙景岑者。一曰白马昙照者。一曰终南山师祖者。一曰香严义端者。一曰赵州从谂者。一曰池州灵鹫闲禅师者。一曰茱萸山和尚者。一曰子湖利踪者。一曰嵩山和尚者。一曰日子和尚者。一曰苏州西禅和尚者。一曰池州白衣甘贽者。一曰资山存制者。一曰江陵道弘者。一曰宣州玄极者。一曰新罗道均者。一曰宣州刺史陆亘者。

大鉴之四世。曰荆州天皇道悟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澧州龙潭崇信者。

大鉴之五世。曰澧州龙潭崇信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德山宣鉴者。一曰泐潭宝峰和尚者。

大鉴之五世。曰赵州东院从谂禅师。其所出法嗣凡一十三人。一曰洪州严阳尊者。一曰扬州慧觉者。一曰陇州奉禅师者。一曰婺州从朗者。一曰婺州新建禅师者。一曰杭州多福和尚者。一曰益州西睦和尚者。一曰麻谷和尚者。一曰观音定鄂者。一曰宣州茗萍和尚者。一曰太原免道者。一曰幽州燕王者。一曰镇州赵王者。

大鉴之五世。曰衢州子湖岩利踪禅师。其所出法嗣四人。一曰台州胜光和尚者。一曰漳州浮石和尚者。一曰紫桐和尚者。一曰日容和尚者。

大鉴之五世。曰鄂州茱萸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石梯和尚者。

大鉴之五世。曰长沙景岑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雪窦常通者。一曰婺州严灵者。

大鉴之五世。曰白马昙照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晋州霍山无名者。

大鉴之五世。曰吉州性空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歙州务源和尚者。一曰枣山光仁者。

大鉴之五世。曰京兆翠微无学禅师。其所出法嗣五人。一曰鄂州青平令遵者。一曰投子山大同者。一曰湖州道场如讷者。一曰建州白云约禅师者。一曰伏牛山元通者。

大鉴之五世。曰潭州道吾山圆智禅师。其所出法嗣三人。一曰石霜庆诸者。一曰渐源仲兴者。一曰禄清和尚者。

大鉴之五世。曰潭州云岩昙晟禅师。其所出法嗣四人。一曰筠州洞山良价者。一曰涿州杏山鉴洪者。一曰潭州神山僧密者。一曰幽溪和尚者。

大鉴之五世。曰华亭船子德诚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澧州夹山善会者。

大鉴之五世。曰襄州关南道常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关南道吾者。一曰漳州罗汉者。

大鉴之五世。曰杭州径山鉴宗大师。其所出法嗣三人。一曰天童咸启者。一曰背山行真者。一曰杭州大慈山行满者。

大鉴之五世。曰天龙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婺州俱胝和尚者。一曰新罗彦忠者。

大鉴之五世。曰高安大愚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筠州末山尼了然者。

大鉴之五世。曰新罗洪直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兴德大王者。一曰宣康太子者。

大鉴之五世。曰许州无迹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道遂者。

大鉴之五世。曰小马神照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缙云郡有缘者。

大鉴之五世。曰福州长庆院大安禅师。其所出法嗣凡一十人。一曰大随法真者。一曰灵树如敏者。一曰福州寿山师解者。一曰饶州峣山和尚者。一曰莆田崇福慧日者。一曰台州浮江和尚者。一曰潞州渌水和尚者。一曰广州圆(或作圆明)禅师者。一曰温州灵阳禅师者。一曰洪州纸衣和尚者。

大鉴之五世。曰洪州黄蘖山希运禅师。其所出法嗣凡一十三人。一曰临济义玄者。一曰睦州陈尊宿者。一曰杭州千顷山楚南者。一曰福州乌石山灵观者。一曰杭州罗汉宗彻者。一曰魏府大觉者。一曰相国裴休者。一曰扬州德元者。一曰土门赞禅师。者一曰襄州政禅师者。一曰吴门山弘宣者。一曰幽州超禅师者。一曰苏州宪禅师者。

大鉴之五世。曰潭州沩山灵佑禅师。其所出法嗣凡四十二人。一曰仰山慧寂者。一曰香严智闲者。一曰延庆法端者。一曰径山洪諲者。一曰灵云志勤者。一曰益州应天和尚者。一曰九峰慈慧者。一曰京兆米和尚者。一曰晋州霍山和尚者。一曰襄州王敬初常侍者。一曰长延圆鉴者。一曰志和者。一曰洪州道方者。一曰沩山如真者。一曰并州元顺者。一曰兴元府崇皓者。一曰鄂州全谂者。一曰嵩山神剑者。一曰许州弘进者。一曰余杭文立者。一曰越州光相者。一曰苏州文约者。一曰上元智满者。一曰金州法朗者。一曰鄂州超达者。一曰白粗从约者。一曰西堂复禅师者。一曰温州灵空者。一曰大沩简禅师者。一曰荆南智朗者。一曰沩山普润者。一曰沩山法真者。一曰黑山和尚者。一曰滁州神英者。一曰石(或无石字)霜山和尚者。一曰南源和尚者。一曰沩山冲逸者。一曰沩山彦禅师者。一曰三角法遇者。一曰邓州志诠者。一曰荆州弘圭者。一曰岩背道旷者。

大鉴之五世。曰遂州道圆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终南山圭峰宗密者。

大鉴之五世。曰奉国神照禅师。其所出法嗣三人。一曰镇州常一者。一曰滑州智远者。一曰鹿台玄邃者。

大鉴之六世。曰筠州洞山良价禅师。其所出法嗣凡二十六人。一曰云居道膺者。一曰抚州本寂者。一曰洞山道全者。一曰龙牙居遁者。一曰京兆休静者。一曰京兆蚬子和尚者。一曰筠州普满者。一曰台州道幽者。一曰洞山师庆者。一曰洛京遁儒者。一曰越州干峰和尚者。一曰吉州禾山和尚者。一曰天童咸启者。一曰潭州宝盖山和尚者。一曰益州通禅师者。一曰高安白水本仁者。一曰抚州疏山光仁者。一曰澧州钦山文邃者。一曰天童义禅师者。一曰太原方禅师者。一曰新罗金藏和尚者。一曰益州白禅师者。一曰潭州文殊和尚者。一曰舒州白水和尚者。一曰邵州西湖和尚者。一曰青阳通玄和尚者。

大鉴之六世。曰鼎州德山宣鉴禅师。其所出法嗣九人。一曰岩头全豁者。一曰雪峰义存者。一曰天台慧恭者。一曰泉州瓦官者。一曰高亭个禅师者。一曰洪州资国和尚者。一曰德山绍奭者。一曰凤翔府无垢者。一曰益州双流尉迟者。

大鉴之六世。曰睦州陈尊宿。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睦州刺史陈操者。一曰严陵钓台和尚者。

大鉴之六世。曰镇州临济义玄禅师。曹州南华人也。姓邢氏。少有远志。戒后即务学宗乘。及往黄檗法会。其上座僧初劝禅师。问法于黄檗曰。如何是祖师西来的的意。黄檗便打。禅师凡三问。黄檗皆三打之。师以此乃告辞其上座僧。上座遂谓黄檗曰。义玄虽后生可教。若辞去师宜多方接之。明日义玄果辞黄檗遂谓汝可往大愚。及玄至。大愚因问曰。什处来。玄曰。黄檗来。大愚曰。黄檗有何言教。言义玄尝三问。如何是西来的的意。为其三度打之。不知过在何处。大愚曰黄檗恁么老婆。为汝得彻困。犹觅过在。玄于是大悟曰。元来佛法也无多子。大愚遽搊玄曰。汝适来道我不会。而今又道无多子。是多少来是多少来。玄遂挥大愚肋下三拳。大愚托开玄曰。汝师黄檗。非干我事。玄却返黄檗。黄檗问曰。汝回何速。玄曰。秖为老婆心切。黄檗曰。大愚遮老汉待见与打一顿。玄曰。说什么待见即今便打。遂鼓黄檗。一掌。黄檗。吟吟大笑。禅师后乃还赵。赵人慕之。遂命居临济。学者闻风皆不远归之。其所出法嗣凡二十四人。一曰鄂州灌溪志闲者。一曰幽州谭空者。一曰镇州宝寿沼和尚者。一曰镇州三圣慧然者。一曰魏府存奖者。一曰定州善崔者。一曰镇州万岁和尚者。一曰云山和尚者。一曰桐峰庵主者。一曰杉洋庵主者。一曰涿州纸衣和尚者。一曰虎溪庵主者。一曰覆盆庵主者。一曰襄州历村和尚者。一曰沧州米仓和尚者。一曰齐耸者。一曰涿州秀禅师者。一曰善权彻禅师者。一曰金沙禅师者。一曰允诚禅师者。一曰新罗智异山和尚者。一曰魏府大觉者。一曰定上座者。一曰奯上座者。

大鉴之六世。曰魏府大觉禅师。其所出法嗣四人。一曰庐州大觉者。一曰庐州澄心旻德者。一曰汝州南院和尚者。一曰宋州法华和尚者。

大鉴之六世。曰圭峰宗密禅师。其所出法嗣六人。一曰圭峰温禅师者。一曰慈恩太恭者。一曰兴善太锡者。一曰万乘宗禅师者。一曰瑞圣觉禅师者。一曰化度仁瑜者。

大鉴之六世。曰鹿台玄邃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龙兴念禅师者。

大鉴之六世。曰滑州智远禅师。其所出法嗣四人。一曰彭门审用者。一曰圆绍者。一曰上方真禅师者。一曰东京法志者。

大鉴之六世。曰扬州光孝院慧觉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升州长庆道巘者。

大鉴之六世。曰袁州仰山慧寂禅师。其所出法嗣凡一十人。一曰仰山光穆者。一曰晋州景通者。一曰杭州龙泉文喜者。一曰新罗顺支者。一曰仰山南塔光涌者。一曰仰山东塔和尚者。一曰洪州观音常蠲者。一曰福州东禅慧茂者。一曰福州明月山道崇者。一曰处州遂昌者。

大鉴之六世。曰邓州香严智闲禅师。其所出法嗣凡一十二人。一曰吉州止观者。一曰寿州绍宗者。一曰襄州延庆法端者。一曰益州无染者。一曰益州长平山和尚者。一曰益州演教大师者。一曰安州清干者。一曰终南山丰德寺和尚者一曰均州武当山晖禅师者。一曰江州双溪田道者。一曰益州照觉和尚者。一曰睦州东禅和尚者。

大鉴之六世。曰福州双峰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双峰古禅师者。

大鉴之六世。曰杭州径山洪諲禅师。其所出法嗣四人。一曰洪州米岭和尚者。一曰庐州寂禅师者。一曰临川义直者。一曰杭州功臣令道者。

大鉴之六世。曰舒州投子山大同禅师。其所出法嗣凡一十三人。一曰第二世投子温禅师者。一曰福州牛头微禅师者。一曰西川香山澄照者。一曰陕府天福和尚者。一曰濠州思明者。一曰凤翔招福者。一曰兴元中梁山遵古者。一曰襄州谷隐和尚者。一曰安州九[嵕-凶+(鬯-匕)]山和尚者。一曰幽州盘山第二世和尚者。一曰九[嵕-凶+(鬯-匕)]山敬慧者。一曰东京观音岩俊者。一曰桂阳龙福真禅师者。

大鉴之六世。曰鄂州清平山令遵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蕲州三角山令圭者。

大鉴之六世。曰潭州石霜庆诸禅师。其所出法嗣凡四十一人。一曰南际山僧一者。一曰大光山居诲者。一曰庐山怀佑者。一曰九峰道虔者。一曰涌泉景欣者。一曰云盖山志元者。一曰藏禅师者。一曰福州洪荐者。一曰德山慧空者。一曰吉州崇恩者。一曰石霜辉禅师。者一曰郢州芭蕉和尚者。一曰潭州伏和尚者。一曰鹿苑晖禅师者。一曰宝盖约禅师者。一曰云门海晏者。一曰湖南文殊和尚者。一曰石柱和尚者。一曰中云盖和尚者。一曰河中存寿者。一曰南岳玄泰者。一曰杭州敬禅师者。一曰潞府宗海者。一曰新罗钦忠者。一曰新罗行寂者。一曰洪州鹿源和尚者。一曰大阳山和尚者。一曰滑州观音和尚者。一曰郓州正觉和尚者。一曰商州高明和尚者。一曰许州庆寿和尚者。一曰镇州万岁和尚者。一曰镇州灵寿和尚者。一曰镇州洪济和尚者。一曰吉州简之者。一曰大梁洪方者。一曰邛州守闲者。一曰新罗朗禅师者。一曰新罗清灵者。一曰汾州爽禅师者。一曰余杭通禅师者。

大鉴之六世。曰澧州夹山善会禅师。其所出法嗣凡二十二人。一曰乐普山元安者。一曰洪州令超者。一曰郓州四禅和尚者。一曰江西怀忠者。一曰盘龙可文者。一曰抚州月轮者。一曰洛京寰普者。一曰太原海湖和尚者。一曰嘉州白水寺和尚者。一曰凤翔府幽禅师者。一曰洪州同安和尚者。一曰韶州昙普者。一曰吉州仙居山和尚者。一曰太原端禅师者。一曰洪州延庆和尚者。一曰越州越峰和尚者。一曰鼎州只阇山和尚者。一曰益州栖穆和尚者。一曰嵩山全禅师者。一曰益州夹山院和尚者。一曰西京云岩和尚者。一曰安福延庆休和尚者。

大鉴之七世。曰灌溪志闲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池州鲁祖山教和尚者。

大鉴之七世。曰魏府兴化存奖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汝州宝应和尚者。一曰天钵和尚者。

大鉴之七世。曰镇州宝寿沼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汝州西院思明者。一曰西院第二世宝寿和尚者。

大鉴之七世。曰涿州纸衣和尚。其所出法嗣一人。曰镇州谭空者。

大鉴之七世。曰镇州三圣慧然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镇州大悲和尚者。一曰淄州水陆和尚者。

大鉴之七世。曰濠州思明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襄州善本者。

大鉴之七世。曰潭州大光山居诲禅师。其所出法嗣凡一十三人。一曰潭州有缘者。一曰龙兴和尚者。一曰潭州伏龙山第一世和尚者。一曰潭州伏龙山第二世和尚者。一曰京兆白云善藏者。一曰潭州伏龙山第三世和尚者。一曰陕府龙陵山和尚者。一曰大光山玄禅师者。一曰漳州藤霞和尚者。一曰宋州净觉和尚者。一曰华州证和尚者。一曰鄂州永寿和尚者。一曰鄂州灵竹和尚者。

大鉴之七世。曰筠州九峰道虔禅师。其所出法嗣凡一十人。一曰新罗清院和尚者。一曰洪州泐潭神党者。一曰吉州行修者。一曰洪州明禅师者。一曰吉州嵇和尚者。一曰洪州延茂和尚者。一曰洪州同安常察者。一曰洪州泐潭悟禅师者。一曰吉州禾山无殷者。一曰泐潭牟和尚者。

大鉴之七世。曰台州涌泉景欣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台州六通绍禅师者。

大鉴之七世。曰潭州云盖山志元禅师。其所出法嗣三人。一曰云盖山志罕禅师者。一曰新罗卧龙和尚者。一曰彭州天台和尚者。

大鉴之七世。曰潭州谷山藏禅师。其所出法嗣三人。一曰新罗瑞岩和尚者。一曰新罗泊严和尚者。一曰新罗大岭和尚者。

大鉴之七世。曰潭州中云盖山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云盖山景和尚者。

大鉴之七世。曰河中府栖岩存寿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道德者。

大鉴之七世。曰洪州云居山道膺禅师。其所出法嗣凡二十八人。一曰杭州佛日和尚者。一曰苏州永光院真禅师者。一曰洪州同安丕禅师者。一曰归宗澹权者。一曰池州广济和尚者。一曰潭州水西南台和尚者。一曰歙州朱溪谦禅师者。一曰杨州丰化和尚者。一曰云居山道简者。一曰归宗怀恽者。一曰洪州大善慧海者。一曰鼎州德山第七世和尚者。一曰南岳南台和尚者。一曰云居山昌禅师者。一曰池州嵇山章禅师者。一曰晋州大梵和尚者。一曰新罗云柱和尚者。一曰云居山怀岳者。一曰[阿-可+令]珏和尚者。一曰潭州龙兴寺悟空者。一曰建州白云减禅师者。一曰潭州幕辅山和尚者。一曰舒州白水山玮禅师者。一曰庐州冶父山和尚者。一曰南岳法志者。一曰新罗庆猷者。一曰新罗慧禅师者。一曰洪州凤栖山慧志者。

大鉴之七世。曰抚州曹山本寂禅师。其所出法嗣凡一十四人。一曰抚州荷玉光慧者。一曰筠州洞山道延者。一曰衡州育王山弘通者。一曰抚州金峰从志者。一曰襄州鹿门处真者。一曰抚州曹山慧霞者。一曰衡州华光范禅师者。一曰处州广刹容禅师者。一曰泉州小溪院行传者。一曰西川布水岩和尚者。一曰蜀川西禅和尚者。一曰华州草庵法义者。一曰韶州华严和尚者。一曰庐山罗汉池隆山主者。

大鉴之七世。曰潭州龙牙山居遁禅师。其所出法嗣五人。一曰潭州报慈藏屿者。一曰襄州含珠山审哲者。一曰凤翔白马弘寂者。一曰抚州崇寿院道钦者。一曰楚州观音院斌禅师者。

大鉴之七世。曰京兆华严寺体静禅师。其所出法嗣三人。一曰凤翔府紫陵匡一者。一曰饶州北禅院惟直者。一曰潍州化城和尚者。

大鉴之七世。曰筠州九峰普满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洪州同安威禅师者。

大鉴之七世。曰青林师虔禅师。其所出法嗣六人。一曰韶州龙光和尚者。一曰襄州石门寺献禅师者。一曰襄州广德和尚者。一曰郢州芭蕉和尚者。一曰定州石藏慧炬者。一曰襄州延庆通性者。

大鉴之七世。曰洛京白马遁儒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兴元府青剉山和尚者。一曰京兆保福和尚者。

大鉴之七世。曰益州北院通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京兆香城和尚者。

大鉴之七世。曰高安白水本仁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京兆重云智晖者。一曰杭州瑞龙幼璋者。

大鉴之七世。曰抚州疏山康仁禅师。其所出法嗣凡二十人。一曰疏山第二世证禅师者。一曰洪州百丈安禅师者。一曰筠州黄檗慧禅师者。一曰随城山护国守澄者。一曰洛京灵泉归仁者。一曰延州延庆奉璘者。一曰安州大安山省。禅师者。一曰洪州百丈超禅师者。一曰洪州天王院和尚者。一曰常州正勤院蕴禅师者。一曰襄州洞山和尚者。一曰京兆三相和尚者。一曰筠州五峰山行继者。一曰商州高明和尚者。一曰华州西溪道泰者。一曰抚州疏山和尚者(亡其世数)。一曰筠州黄檗山令约者。一曰扬州祥光远禅师者。一曰安州大安山传性者。一曰筠州黄檗嬴禅师者。

大鉴之七世。曰澧州钦山文邃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洪州上蓝自古者。一曰澧州太守雷满者。

大鉴之七世。曰乐普山元安禅师。其所出法嗣十人。一曰京兆永安善静者。一曰蕲州乌牙山彦宾者。一曰凤翔府青峰传楚者。一曰邓州中度和尚者。一曰嘉州洞溪和尚者。一曰京兆卧龙和尚者。一曰嘉州黑水慧通者一。曰京兆盘龙和尚者。一曰单州东禅和尚者。一曰鄜州善雅者。

大鉴之七世。曰江西逍遥山怀忠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泉州福清师巍者。一曰京兆白云无休者。

大鉴之七世。曰袁州盘龙山可文禅师。其所出法嗣五人。一曰江州庐山永安净悟者。一曰袁州木平山善道者。一曰陕府龙溪和尚者。一曰桂阳志通者。一曰庐州寿昌净寂者。

大鉴之七世。曰抚州黄山月轮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郢州桐泉山和尚者。

大鉴之七世。曰洛京韶山寰普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潭州文殊和尚者。一曰祥州大岩白和尚者。

大鉴之七世曰洪州上蓝令超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河东北院简禅师者。一曰洪州南平王钟传者。

大鉴之七世。曰袁州仰山南塔光涌禅师。其所出法嗣五人。一曰越州清化全付者。一曰郢州芭蕉慧清者。一曰韶州黄连山义初者。一曰韶州慧林鸿究者。一曰洪州黄龙和尚者。

大鉴之七世。曰袁州仰山西塔光穆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吉州资福如宝者。

大鉴之七世。曰鄂州岩头全豁禅师。其所出法嗣九人。一曰台州师彦者。一曰怀州彦禅师者。一曰吉州慧宗者。一曰福州道闲者。一曰福州从范者。一曰福州严禅师者。一曰洪州海一者。一曰信州韶和尚者。一曰洪州讷和尚者。

大鉴之七世曰洪州感。潭资国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安州志圆者。

大鉴之七世。曰金陵道巘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金陵广化处微者。

大鉴之七世。曰福州雪峰义存禅师。其所出法嗣五十六人。一曰玄沙师备者。一曰福州慧棱者。一曰福州玄通者。一曰杭州道怤者。一曰福州长生山皎然者。一曰鹅湖山智孚者。一曰漳州报恩怀岳者。一曰杭州西兴化度者。一曰福州鼓山神晏者。一曰漳州隆寿绍卿者。一曰福州仙宗行瑫者。一曰福州莲华山从弇者。一曰杭州龙华寺灵照者。一曰明州翠岩令参者。一曰福州弘瑫者。一曰潭州云盖山归本者。一曰韶州林泉和尚者。一曰洛京南院和尚者。一曰越州洞岩可休者。一曰定州法海行周者。一曰杭州龙井通禅师者。一曰漳州保福从展者。一曰泉州瑞龙道溥者。一曰杭州龙兴寺宗靖者。一曰福州南禅契璠者。一曰越州越山师鼐者。一曰南岳金轮可观者。一曰泉州福清玄讷者。一曰韶州云门文偃者。一曰衢州南台仁禅师者。一曰泉州东禅和尚者。一曰余杭大钱从袭者。一曰福州永泰和尚者。一曰池州和龙山守讷者。一曰建州梦笔和尚者。一曰福州古田极乐院允俨者。一曰福州芙蓉山如体者。一曰洛京憩鹤山和尚者。一曰潭州沩山栖禅师者。一曰吉州潮山延宗者。一曰益州普通山普明者。一曰随州双泉梁家庵永禅师者。一曰漳州保福超悟者。一曰太原孚上座者。一曰南岳惟劲者。一曰台州十相审超者。一曰江州庐山讷禅师者。一曰新罗国大无为禅师者。一曰潞州玄晖者。一曰湖州清净和尚者。一曰益州永安雪峰和尚者。一曰庐仙德明禅师者。一曰抚州明水怀忠者。一曰益州怀杲(或作果)者。一曰杭州耳相行修者。一曰嵩山安德者。

大鉴之八世。曰汝州南院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汝州风穴延沼者。

大鉴之七世曰汝州西院思明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郢州兴阳归静者。

 

内学智慧-世界内学智慧学会官方网站

传法正宗记九卷

 

传法正宗记卷第六
震旦第二十九祖慧可尊者传 震旦第三十祖僧璨尊者传 震旦第三十一祖道信尊者传 震旦第三十二祖弘忍尊者传 震旦第三十三祖慧能尊者传

震旦第二十九祖慧可尊者传
慧可尊者。武牢人也。姓姬氏。母始娠时。有异光发其家。及生以故名之。尊者少嗜学世书。无不窥者。尤能言庄老。年三十遽自感而叹曰。老易世书非极大理。乃探佛经。遂远游求师至洛阳香山。乃从禅师宝静者出家。寻得戒于永穆寺。去务义学。未几而经论皆通。三十二复归其本师。归八年。一夕有神人现。谓尊者曰。何久于此。汝当得道。宜即南之。尊者以神遇遂加其名曰神光。次夕其首忽痛殆不可忍。师欲为灸之。俄闻空中有言曰。此换骨非常痛也。以告其师。即罢不敢治。及晓视其元骨果五处峰起。其师曰。异乎汝必有胜遇行矣。无失其时。然其为人旷达有远量。虽有所出入。而未尝辄发。混然自隐。故久于京洛而世莫之知。及会菩提达磨授道易名。当为法师宗。学者乃知其有大德。竞归如水沛然趋下。一日俄有号居士者。年四十许以疾状趋其前。不称姓名。谓尊者曰。弟子久婴业疾。欲师为之忏罪。愿从所请。尊者曰。将罪来为汝忏。其人良久曰。觅罪不可得。曰我与汝忏罪竟。然汝宜依止乎佛法僧。其人曰。适今睹师。已知僧矣。不识何谓佛法。答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汝知之乎。其人遂曰。今日乃知罪性不在内外中间。如其心然。诚佛法无二也。尊者器之。即为其释褐落发曰。此法宝也。宜名之僧璨。戒后二载乃命之曰昔佛传大法眼。转至达磨。达磨授我。我今以付于汝并其衣钵。汝专传之无使辄绝。听我偈曰。

本来缘有地  因地种花生
本来无有种  花亦不能生

既而复谓僧璨曰。我有夙累在邺。将往偿之。然汝后自亦有难。甚宜避之。璨曰。此实我师圣智先见。然愿闻难之所以。答曰。斯非独我云。亦前祖般若多罗谶之耳。璨曰。何谶。答曰。其所谓后之一百十五年而兴者也。偈不云乎。心中虽吉外头凶。川下僧房名不中。为遇毒龙生武子。忽逢小鼠寂无穷。以数计之当在汝世。汝益宜护法。及可至邺下说法。人大化之。凡三十四载。一旦遽变节游息。不复择处。或廛或野。虽屠门酒家皆一混之。识者或规曰。师高流岂宜此为。尊者曰。我自调心何关汝事。初邺有僧曰辨和者。方聚徒讲涅槃经于筦城县之匡救寺。尊者每往其寺门与人演说。适会正朝众大从于可。辨和之徒亦为之迁。辨和愤之寻。谓其令翟仲侃曰慧可狂邪。颇诳惑人众。此宜治之。仲侃听其言。乃取加之酷刑。尊者因是而化。时世寿一百七岁。士女哀之。共收其遗骸葬于磁州滏阳之东。当隋开皇癸丑之十三年也。唐德宗赐谥曰大祖禅师。武德中高僧法琳。闻其风尝为碑之。其略曰。吁嗟彼禅师。莫知其所以然。唯法斯在。非用书志。则安知其道之尊。其为后贤之所企慕如是也。

评曰。唐僧传谓。可遭贼断臂。与予书云曷其异乎。曰余考法琳碑曰。师乃雪立数宵。断臂无顾。投地碎身。营求开示。然为唐传者与琳同时。琳之说与禅者书合。而宣反之。岂非其采听之未至乎。故其书不足为详。

震旦第三十祖僧璨尊者传
僧璨尊者。不知其何许人也。初以处士见慧可。尊者不称姓名。因问答即有发悟。乃师其出家。可祖器之。谓得法宝。遂为名之。当后周之时。乃受戒于光福寺。戒后归其师。复二载乃得授法。可祖尝规曰。后必有难。汝当远引避之。尊者从其言。遂去隐于舒之皖公山(今所谓山谷山寺者)凡三十余年。其迹寖显。学者知求其道。隋开皇间乃有沙弥曰道信者。一旦来礼其座下。问之曰。乞大师发我解脱法门。尊者曰。谁缚汝。曰无人缚。又曰。既无人缚。汝即是解脱。何须更求解脱。道信即悟。乃愿以弟子礼事之。久之信往求戒于庐陵既还。尊者曰。汝已戒道亦备矣。吾即往之。昔如来大法眼藏今以付汝并其衣钵。汝皆将之。听吾偈曰。

花种虽因地  从地种花生
若无人下种  花地尽无生

复曰。汝善传之。无使其绝。吾往游罗浮。非久乃还。更二载遂复山谷。月余盛会州人与其说法。已而立化于大树之下。当隋大业丙寅之二年也。是时隋室方乱。未遑塔之。至唐天宝五载。会赵郡李常移官于舒。乃发圹焚之。得舍利立窣堵波于其化所。初璨尊者以风疾出家。及居山谷疾虽愈而其元无复黑发。故舒人号为赤头璨。然其奇见异德。诚不测人也。先是其所居颇多蛇兽为害。及尊者至皆绝。一日有神光遽发其寺。甘露泫于山林。时人怪之。以而相问。尊者曰。此佛法将兴舍利欲至之先兆耳。其后京国大获舍利。遂颁天下。果置塔于山谷寺。其感效皆此类也。唐明皇谥曰鉴智禅师。塔曰觉寂。其后宰相房琯为其碑。序之甚详。

评曰。璨尊者初虽不自道其姓族乡邑。后之于世复三十余载。岂绝口而不略云乎。此可疑也。曰余视房碑曰。大师尝谓道信云有人借问。勿道于我处得法。此明尊者自绝之甚也。至人以物迹为大道之累。乃忘其心。今正法之宗犹欲遗之。况其姓族乡国。俗间之事肯以为意耶。

震旦第三十一祖道信尊者传
道信尊者。其先本居河内。后迁于蕲阳之广济县。信生遂为蕲人也。姓司马氏。隋开皇壬子之十二载。以沙弥参见僧璨尊者。即问答悟道。遂北面师之。凡九年乃得其付法授衣。隋大业间。尊者尝南游至庐陵。会贼党曹武卫。以兵围其城七旬不解。尊者因劝城中人。皆念摩诃般若波罗蜜。贼党俄见城堞之上有人不翅千数。皆长丈许。其介胄金色赫赫曜日。贼辈大骇相谓曰。是城必有大福德人。不可攻也。即日引去。至唐武德七年。复北趋乃居蕲之破头山(今所谓双峰山者也)大扬其所得之法。四方学士归之犹日中趋市。正观中太宗。闻其风尝三诏。尊者皆辞不起。又诏。太宗谓使臣曰。今复不从吾命。即取首来。诏至。果逆上意。尊者即引颈待刃。使者还以此奏之。太宗嘉其坚正。慰谕甚盛。至是尊者居山已二十载矣。一日往黄梅县。途中遽见一儿好骨目。可七岁许。心奇之。因问曰。尔何姓。对曰。姓即有非常姓。曰是何姓。对曰。是佛姓。曰汝没姓耶。对曰。其姓空故。尊者即顾从者曰。此儿非凡之器。后当大兴佛事。遂使持见其父母。道儿应对之异。欲命之出家。父母从之。儿偕僧既还。尊者即为剃度。名之曰弘忍。其后乃命曰。昔如来传正法眼转至于我。我今付汝并前祖信衣钵。汝皆将之。勉其传授无使断绝。听吾偈曰。

花种有生性  因地花生生
大缘与信合  当生生不生

复谓忍曰。我昔武德中尝游庐[阜-十+廾]。升其绝顶。见此破头山。其上有紫云如盖。下发白气。横分六道。汝以为何瑞。忍曰。是必和尚已后横出一枝佛法之先兆也。尊者曰。善哉汝能知之。已而沐浴宴坐而化。世寿七十有二。是时实永徽二年辛亥九月四日也。葬后三载其塔户一日忽然自开。而尊者真体俨然若生。大历中。代宗赐谥曰大毉禅师。塔曰慈云。

震旦第三十二祖弘忍尊者传
弘忍尊者。蕲阳黄梅人也。姓周氏。其母孕时。数数有祥光异香发其家。及生性大聪明。有所闻见。无难易者一皆晓之。风骨绝异。有圣人之相。有贤者尝见忍于闾巷。谓人曰。此儿具大人相。所不及如来者七种耳。七岁遇道信尊者出家得戒。寻受其法。继居于破头山。而教化益盛。是时天下慕其风学者。不远千里趋之。咸亨中客有号卢居士者。自称慧能。来法会致礼其前。尊者问曰。汝自何来。对曰。岭南来。曰欲求何事。对曰。唯求作佛。曰岭南人无佛性。若为得佛。对曰。人有南北佛性岂然。尊者知其异人。佯诃之曰。著槽厂去。慧能即退求处碓所。尽力于臼杵间。虽历日月而未尝告劳。一日尊者以传法时至。乃谓其众曰。正法难解。汝等宜各为一偈以明汝见。若真有所至吾即付衣法。时神秀比丘者号有博学。众方尊为冠首。莫敢先之者。神秀自以为众所推。一夕遂作偈。书于寺廊之壁曰。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惹尘埃

尊者见赏之曰。后世若依。此修行亦得胜果。勉众诵之。慧能适闻。乃问其诵者曰。此谁所为。曰此神秀上座之偈。大师善之。当得付法。汝岂知乎。能曰。此言虽善而未了。其流辈皆笑以能为妄言。能寻作偈和之。其夕假笔于童子。并秀偈而书之曰。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有尘埃

及尊者见之。默许不即显称。恐嫉者相害乃佯抑之曰。此谁所作。亦未见性。众因是皆不顾能言。中夜尊者遂潜命慧能入室。而告曰。诸佛出世唯为一大事因缘。以其机器有大小。遂从而导之。故有三乘十地顿渐众。说为之教门。独以无上微妙真实正法眼藏初付上首摩诃迦叶。其后迭传历二十八世至乎达磨祖师。乃以东来。东之益传。适至于我。我今以是大法并其所受。前祖僧伽梨衣宝钵皆付于汝。汝善保之无使法绝。听吾偈曰。

有情来下种  因地果还生
无情既无种  无情亦无生

慧能居士既受法与其衣钵。作礼问曰。法则闻命。衣钵复传授乎。尊者曰。昔达磨以来自异域。虽传法于二祖。恐世未信其所师承。故以衣钵为验。今我宗天下闻之。莫不信者。则此衣钵可止于汝。然正法自汝益广。若必传其衣。恐起诤端。故曰。受衣之人命若悬丝。汝即行矣。汝宜且隐晦。时而后化。慧能复问曰。今某当往何所。尊者曰。逢怀即止。遇会且藏。慧能禀教即夕去之。此后尊者三日不复说法。其众皆疑。因共请之。尊者曰。吾法已南行矣。斯复何言。众复曰。何人得之。答曰。能者得之。众乃悟卢居士传其法也追之。而慧能已亡。此后四载尊者一日忽谓众曰。吾事已毕。可以行矣。即入室宴坐而灭。实上元二年乙亥岁也。其世寿七十有四。四众建浮图于黄梅之东山。代宗谥。号曰大满禅师。塔曰法雨。

震旦第三十三祖慧能
慧能尊者。姓卢氏。其先本籍范阳。父行瑫。武德中谪官新州。乃生能。遂为新兴人也。方三岁而父丧。母不复适人。独养尊者以终其身。然其家贫。母子殆不能自存。尊者遂鬻薪为资。一日至市。逆旅闻客有诵经者。辄问其人曰。此何经耶。客曰。金刚经也。曰君得之于何人。客曰。今第五祖弘忍大师出世于黄梅县。尝谓人曰。若持此经。得速见性。我故诵之。尊者喜之。为母备其岁储。因告往求法。去之至韶阳。会居士刘志略者。引尊者为善友。初志略有姑为尼。号无尽藏者。方读涅槃经为业。尊者往听其经。未几欲为尼释之。尼即推经于尊者。尊者曰。汝读我不识文字。尼曰。字犹不识。安解其义。尊者曰。诸佛妙理岂在文字。尼异其语。知必非常人。遂以告其乡里。乡人德之。寻治宝林兰若。请尊者居之。居未几忽自感曰。我始为法寻师。何久滞此。即去宝林稍进至韶之乐昌县。会高行沙门智远尊者。且依其处才十数朝。智远谓尊者曰。观子知识非凡者。趣向吾道固不足相资。黄梅忍禅师方当大法祖。宜汝师也。汝速诣之。若得道南还。无相忘也。尊者遂北征。是时年已三十有二。及至东山忍祖默识其法器。初示以言试之。终乃付大法眼。及尊者得法南归。而东山先进之徒皆不甘相与追之。有曰慧明者。相及于庾岭。尊者即置其衣钵于盘石而自亡草间。慧明举其衣钵不能动。乃呼曰我以法来。非为衣钵。法兄盍出之。遂相见。慧明与之语。慧明即悟。致师礼于尊者而返。乃绐其后之追者曰。其去已远矣。尊者之南还也。晦迹于四会怀集之间。混一流俗虽四载。而莫有知者。仪凤元年之春。乃抵南海息肩于法性寺。会法师印宗于其寺讲涅槃经。初尊者寄室于廊庑间。一夕风起。刹幡飞扬。俄有二僧室外议论。一曰风动。一曰幡动。其问答如此者甚多。皆非得理。尊者闻辄出谓二僧曰。可容俗士与议乎。僧曰。请闻子说。尊者乃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二僧翼日以其言告印宗。印宗异之。即引入室。穷诘其义。尊者益以大理语之。印宗于是益伏。谓尊者曰。居士诚非凡人。师谁其何自而得道勿隐幸以相示。尊者即以其得法本末告之。印宗甚幸所遇。即执弟子礼。请学其法要。遂谓其众曰。此卢居士者。乃肉身菩萨也。印宗一介凡夫。岂意得与其会。择日乃会耆德比丘。与之释褐落发。又择日严其寺戒坛。命律师智光为受具戒。其坛盖宋时求那跋摩三藏之经始也。初跋摩记曰。后当有肉身菩萨于此受戒。及梁末真谛三藏临其坛手植二菩提树。亦记之曰。后第四代当有上乘菩萨于此受戒。其说法度人无量。戒已众即请尊者开演东山法门。然跋摩真谛虽素号为得果圣士。至此其人始验。明年尊者思返宝林精舍。乃欲别众即往。印宗与道俗千余人送之韶阳。未几韶之刺史韦据。命居其州之大梵寺说法。其时玄儒之士趋而问道者甚众。犹孔氏之在洙泗也。其徒即集其说。目曰坛经。然其平居众亦不下千数。中宗闻其风。神龙中乃下诏曰。朕延安秀二师问道于宫中。皆推曰。南方有能禅师者。躬受衣法于忍大师。可当此问。今遣内供奉薛简驰诏命师。宜念之来副朕意。尊者即上书称疾不起。薛简因问尊者曰。京国禅者每谓。欲得会道必须坐禅。非因禅定而得解脱。未之有也。此言何如。尊者曰。道由心悟。岂在坐耶。经云。若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夫无所从来故不生。亦无所去故不灭。若无生灭即是如来清净之禅。诸法空寂即是如来清净之坐。究竟无得亦无所证。何必坐耶。薛简曰。简归皇帝必有顾问。愿大师示教法要。庶得对扬。然布诸京国。使学者修之。犹以一灯而燃百千灯。庶其冥者皆明。而明终不尽。尊者曰。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明明无尽亦是有尽。盖相待而立名。故经云。法无有比。无相待故。薛简曰。明譬智慧。暗譬烦恼。修道之人苟不以智慧而照破烦恼。则无始生死何由而出离。尊者曰。若以智慧照烦恼者。此是二乘小儿羊鹿等机。上智大器皆不如是。薛简曰。何谓大乘见解。尊者曰。明与无明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薛简曰。大师所说不生不灭。与夫外道之言何尝异乎。尊者曰。外道之说不生不灭者。盖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无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无灭。岂可同于外道乎。仁者欲明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薛简由是发悟。再拜而去归朝。果以其言奏。天子嘉之。复诏慰谢。锡衲衣宝帛各有差。敕改宝林为中兴寺。明年命韶州刺史新之。复改为法泉寺。以其新州旧居为国恩寺。尊者每谓众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法而能建立。皆是自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不取不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隐清净。此名一相三昧。若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使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能含藏长养成就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溥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此沾洽悉得发生。取吾语者决得菩提。依吾行者定证佛果。至先天元年。一日忽谓众曰。吾忝于忍大师处受其法要并之衣钵。今虽说法而不传衣钵者。盖以汝等信心成熟无有疑者。故不传之。听吾偈曰。

心地含诸种  普雨悉皆生
顿悟华情已  菩提果自成

复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净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尊者说法度人。至是已四十载。先此尝命建浮图于新州国恩寺。及其年之六月六日。复促其倍工疾成。然国恩寺盖其家之旧址也。为塔之意乃欲报其父母之德耳。先天二年七月一日谓门人曰。吾将返新州。汝辈宜理舟楫。其时大众皆哀慕请留。尊者曰。诸佛出现犹示涅槃。有来必去理之常耳。吾此形骸归必有所。众乃问曰。师从此去早晚却回。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又问曰。师之法眼付授何人。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又问曰。师之遗教颇有难乎。曰吾灭之后方五六年。必有一人来取吾首。听我偈曰。

头上养亲  口里须餐  遇满之难
杨柳为官

又曰。吾往七十年。有二菩萨之人自东方来。其一出家。其一在家。共隆教化。治我伽蓝。扶我宗旨。已而即往新州。寻于国恩寺沐浴讫安坐而化。异香酷烈。白虹属地。其时实先天二年癸丑八月之二日也。当是新韶二郡各务建塔。争迎其真体。久不能决。刺史乃与二郡之人焚香祝之曰。香烟所向。即得举去。俄而香烟倏发北趣韶境。韶人乃得以十一月十三日归塔于曹侯溪之滨。今南华寺是也。其世寿七十有六。前刺史韦据碑之。始尊者入塔时。徒属思其言将有人取吾首者。遂以铁鍱固护其项。开元十年八月三日。其夕之半。俄闻塔间有若拽铁索之声。主塔者惊起。遽见一人状类孝子(此当日见一人著缞绖而混。言类孝子者。盖顺乎祖师隐语之意耳)自塔驰出。寻视之其铁鍱护处已有痕迹。遂以贼事闻其州邑。官严捕之。他日於邑之石角村果得其贼。史鞫问。贼自称姓张名净满。本汝州梁县人。适于洪州开元寺。受新罗国僧金大悲者。雇令取祖之首。归其国以事之。吏欲以法坐之。刺史以其情不恶。乃问尊者弟子令瑫禅师。令瑫复以佛法论。欲吏原之。刺史善瑫之意亦从而恕之。当其时州刺史曰柳无忝。县令曰杨侃。贼曰张净满验其谶语无少差谬。上元中肃宗慕尊者之道。尝诏取其所传衣钵。就内瞻礼。肃宗崩代宗嗣位。永泰元年五月之五日。遂梦尊者请还其衣钵。天子益敬其法。七日即诏使臣持还曹溪。宪宗锡谥曰大鉴禅师。塔曰元和灵照。初大鉴示为负薪之役。混一凡辈。自谓不识文字。及其以道稍显。虽三藏教文俗间书传。引于言论。一一若素练习。发演圣道解释经义。其无碍大辩灏若江海。人不能得其涯涘。昔唐相始兴公张九龄方为童。其家人携拜大鉴。大鉴抚其顶曰。此奇童也。必为国器。其先知远见皆若此类。孰谓其不识世俗文字乎。识者曰。此非不识文字也。示不识耳。正以其道非世俗文字语言之所及。盖有所表也。然正法东传。自大鉴益广。承之者皆卓荦大士散布四海。其道德利人。人至于今赖之。详此岂真樵者而初学道乎。是乃圣人降迹示出于微者也。其等觉乎妙觉耶。不可得而必知。

评曰。圣人之法一也。安用南北而分其宗乎。曰然。一国所归有岐路焉。不分何正。一姓所出有的庶焉。不分孰亲。传者(宋高僧传也)以方三力士共射一坚洛叉。一曰。摩健那。虽中而不破。二曰钵罗塞建提。破而不度。三曰那罗延箭。度而复穿他物。非坚洛叉有强弱。盖射势之不同耳。南能可谓那罗延。躬而获赏。其喻近之矣。

传法正宗记卷第七
正宗分家略传上(并序)
序曰。正宗至第六祖大鉴禅师。其法益广。师弟子不复一一相传。故后世得各以为家。然承其家之风以为学者。又后世愈繁。然周于天下。其事之本末已详于传灯广灯二录宋高僧传。吾不复列之此。而书者盖次其所出之世系耳。故分家传起自大鉴。而终于智达。凡一千三百有四人也。

大鉴所出法嗣。凡四十三人。其一曰西印度[王*屈]多三藏者。一曰韶阳法海者。一曰庐陵志诚者。一曰匾檐山晓了者。一曰河北智隍者。一曰钟陵法达者。一曰寿州智通者。一曰江西志彻者。一曰信州智常者。一曰广州志道者。一曰广州印宗者。一曰清源山行思者。一曰南岳怀让(避讳)者。一曰温州玄觉者。一曰司空山本净者。一曰婺女玄策者。一曰曹溪令韬者。一曰西京光宅慧忠者。一曰荷泽神会者。一曰韶阳只陀者。一曰抚州净安者。一曰嵩山寻禅师者。一曰罗浮定真者。一曰南岳坚固者。一曰制空山道进者。一曰善快者。一曰韶山缘素者。一曰宗一者。一曰秦望山善现者。一曰南岳梵行者。一曰并州自在者。一曰西京咸空者。一曰峡山泰祥者。一曰光州法净者。一曰清凉山辩才者。一曰广州吴头陀者。一曰道英者。一曰智本者。一曰清苑法真者。一曰玄楷者。一曰昙璀者。一曰韶州刺史韦据者。一曰义兴孙菩萨者。

大鉴之二世。曰清源行思禅师。吉州安域人也。初于大鉴之众最为首冠。大鉴尝谓之曰。从上以衣与法偕传。盖取信于后世耳。今吾得人何患乎不信。我受衣来常恐不免于难。今复传之虑起其诤。衣钵宜留镇山门。汝则以法分化一方无使其绝。思寻归其乡邑。居清源山之静居寺。最为学者所归。其法嗣一人。曰南岳石头希迁者。

大鉴之二世。曰南岳怀让禅师。金州人也。初自嵩山安国师法会往参六祖大鉴。大鉴问曰。什么处来。曰嵩山来。大鉴曰。什么物恁么来。让曰。说似一物即不中。大鉴曰。还可修证否。让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大鉴曰。秖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昔般若多罗所谶。盖于汝足下出一马驹。蹋杀天下人。病在汝心不须速说。让即豁然大悟。事大鉴历十五载。寻往南岳居般若精舍。四方学者归之。故其所出法嗣凡九人。一曰江西道一者。一曰南岳常浩者。一曰智达者。一曰坦然者。一曰潮州神照者。一曰扬州严峻者。一曰新罗国本如者。一曰玄晟者。一曰东雾法空者。

大鉴之二世。曰罗浮定真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灵运者。

大鉴之二世。曰制空山道进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荆州玄觉者。

大鉴之二世。曰韶州下回田善快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善悟者。

大鉴之二世。曰司空山本净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中使杨光庭者。

大鉴之二世。曰缘素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韶州小道进者。一曰韶州游寂者。

大鉴之二世。曰只陀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衡州道倩者。

大鉴之二世。曰南杨慧忠国师。越州诸暨人也。姓冉氏。得法于大鉴。寻隐于南阳白崖山党子谷。凡四十余年不出其山。唐肃宗闻其风。上元二年乃使其臣。孙朝进驰诏。及忠至京师。赐肩舆上殿。待以师礼。然忠道力充甚。智辩绝世。虽以道规教帝者。而无所畏恧。沮折邪见辈。虽难问万端。未尝少为之屈。其所出法嗣五人。一曰吉州耽源真应者。一曰邓州香严惟戒者。一曰开府孙知右者。

肃宗皇帝  代宗皇帝。

大鉴之二世。曰洛阳荷泽神会禅师。初以沙弥参见大鉴。因问答乃发大慧。戒后会大鉴入灭。北秀之说浸盛。会遂趋京师。以天宝四年独断祖道为南北宗著书曰显宗论。大鉴所传自是遂尊于天下。其所出法嗣一十八人。一曰黄州大石山福琳者。一曰沂水蒙山光宝者。一曰磁州法如者。一曰怀安郡西隐山进平者。一曰澧阳慧演者。一曰河汤怀空者。一曰南阳圆震者。一曰宜春广敷者。一曰江陵行觉者。一曰五台山神英者。一曰五台山无名者。一曰南岳皓玉者。一曰宣州志满者。一曰涪州朗禅师者。一曰广陵灵坦者。一曰宁州通隐者。一曰益州南印者。一曰河南尹李常者大鉴之三世。曰南岳石头希迁禅师。其所出法嗣凡二十一人。一曰荆州天皇道悟者。一曰京兆尸利者。一曰丹霞天然者。一曰潭州招提慧朗者。一曰长沙兴国振朗者。一曰澧州药山惟俨者。一曰潭州大川和尚者。一曰汾州石楼和尚者。一曰凤翔法门佛陀和尚者。一曰潭州华林和尚者。一曰潮州大巅和尚者。一曰潭州长髭旷禅师者。一曰水空和尚者。一曰宝通者。一曰海陵大辩者。一曰渚泾和尚者。一曰衡州道诜者。一曰汉州常清者。一曰福州碎石和尚者。一曰商州商岭和尚者。一曰常州义兴和尚者。

大鉴之三世。曰道一禅师汉州什邡人也。姓马氏。其形魁梧有异相。出家初学律范禅定。皆能专之。晚至衡山。会让大师了大法要。寻以其法归天下之学佛者。然当时之王侯大人慕其道者。北面而趋于下风。不可胜数。前祖之谶至是一皆应之。其所出法嗣者凡一百三十七人。大鉴之后世能以法而得人者。一最为隆盛。一曰越州大珠慧海者。一曰百丈惟政者。一曰泐潭法会者。一曰杉山智坚者。一曰泐潭惟建者。一曰澧州茗溪道行者。一曰石巩慧藏者。一曰紫玉山道通者。一曰江西北兰让禅师者。一曰洛京佛光如满者。一曰南源道明者。一曰忻州郦村自满者。一曰鼎州中邑洪恩者。一曰百丈怀海者。一曰镐英者。一曰崇泰者。一曰玉姥山翛然者。一曰华州策禅师者。一曰澧州智聪者。一曰云秀山神鉴者。一曰扬州智通者。一曰杭州智藏者。一曰京兆怀韬者。一曰处州法藏者。一曰河中府怀则者。一曰常州明干者。一曰鄂州洪潭者。一曰象原怀坦者。一曰潞府元礼者。一曰河中府保庆者。一曰甘泉志贤者。一曰大会山道晤者。一曰潞府法柔者。一曰京兆觉平者。一曰义兴胜辨者。一曰海陵庆云者。一曰洪州玄虚者。一曰三角山总印者。一曰鲁祖山宝云者。一曰泐潭山常兴者。一曰处州西堂智藏者。一曰京兆章敬怀晖者。一曰柏岩明哲者。一曰鹅湖大义者。一曰伏牛山自在者。一曰盘山宝积者。一曰芙蓉山太毓者。一曰麻谷山宝彻者。一曰盐官齐安者。一曰五泄山灵默者。一曰大梅山海常者。一曰京兆惟宽者。一曰湖南如会者。一曰鄂州无等者。一曰归宗智常者。一曰韶州清贺者。一曰紫阴山惟建者。一曰封山洪[泳-永+(虍-七+(一/八/八/目))]者。一曰炼山神玩者。一曰崛山道圆者。一曰玉台惟然者。一曰池州灰山昙觊者。一曰荆州宝积者。一曰河中府法藏者。一曰汉南良津者。一曰京兆崇禅师者。一曰南岳智周者。一曰白虎法宣者。一曰金窟惟直者。一曰台州柏岩常彻者。一曰乾元晖禅师者。一曰齐州道岩者。一曰襄州常坚者。一曰荆南宝正道本者。一曰云水靖宗者。一曰荆州灵湍者。一曰龙牙圆畅者。一曰双岭道方者。一曰罗浮山修广者。一曰岘山定庆者。一曰越州惟献者。一曰光明普满者。一曰汾州无业者。一曰澧州大同广澄者。一曰南泉普愿者。一曰五台邓隐峰者。一曰佛[山*(奥-釆+米)]和尚者。一曰乌臼和尚者。一曰石霜大善者。一曰石臼和尚者。一曰本溪和尚者。一曰石林和尚者。一曰西山亮座主者。一曰黑眼和尚者。一曰米岭和尚者。一曰齐峰和尚者。一曰大阳和尚者。一曰红螺山和尚者。一曰龟洋无了者。一曰利山和尚者。一曰乳原和尚者。一曰松山和尚者。一曰则川和尚者。一曰西园昙藏者。一曰百灵和尚者。一曰金牛和尚者。一曰洞安和尚者。一曰忻州打地和尚者。一曰秀溪和尚者。一曰马头峰神藏者。一曰华林善觉者。一曰水塘和尚者。一曰古寺和尚者。一曰江西椑树和尚者。一曰京兆草堂和尚者。一曰阳岐甄叔者。一曰蒙溪和尚者。一曰黑涧和尚者。一曰兴平和尚者。一曰逍遥和尚者。一曰福溪和尚者。一曰水老和尚者。一曰浮杯和尚者。一曰龙山和尚者。一曰居士庞蕴者。一曰天目明觉者。一曰王屋山行明者。一曰京兆智藏者。一曰大阳希项者。一曰昆山定觉者。一曰随州洪山大师者。一曰连州元堤者。一曰泉州慧忠者。一曰安丰山怀空者。一曰罗浮山道行者。一曰庐山法藏者。一曰吕后山宁贲者。

大鉴之三世。曰下回田善悟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潭州无学者。

大鉴之三世。曰衡州道倩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湖南如宝者。

大鉴之三世。曰耽源山真应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吉州正邃者。

大鉴之三世。曰法如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荆南惟忠者。

大鉴之三世。曰河阳怀空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蔡州道明者。

大鉴之三世。曰乌牙山圆震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吴头陀者。一曰四面山法智者。

大鉴之三世。曰五台山无名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五台山华严澄观者。

大鉴之三世。曰益州南印因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义俯者。

大鉴之四世。曰邓州丹霞山天然禅师。其所出法嗣七人。一曰京兆翠微无学者。一曰丹霞义安者。一曰吉州性空者。一曰本童和尚者。一曰米仓和尚者。一曰扬州六合大隐者。一曰丹霞慧勤者。

大鉴之四世。曰药山惟俨禅师。其所出法嗣九人。一曰道吾圆智者。一曰云岩昙晟者。一曰华亭船子德诚者。一曰宣州椑树慧省者。一曰药山高沙弥者。一曰鄂州百颜明哲者。一曰郢州泾源光宓者。一曰药山[卄/夒]禅师者。一曰宣州落霞和尚者。

大鉴之四世。曰潭州长髭旷禅即。其所出法嗣。一人曰潭州石室善道者。

大鉴之四世。曰潮州大巅和尚。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漳州三平山义忠者。一曰茱山和尚者。

大鉴之四世。曰潭州大川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仙天和尚者。一曰福州普光和尚者。

大鉴之四世。曰虔州西堂智藏禅师。其所出法嗣四人。一曰虔州处微者。一曰鸡林道义者。一曰新罗国慧禅师者。一曰新罗国洪直者。

大鉴之四世。曰蒲州麻谷山宝彻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寿州良遂者。一曰新罗无染者。

大鉴之四世。曰湖南东寺如会禅师。其所出法嗣四人。一曰吉州茱山慧超者。一曰舒州景诸者。一曰庄严寺光肇者。一曰潭州幕辅山昭禅师者。

大鉴之四世。曰京兆章敬寺怀晖禅师。其所出法嗣凡十六人。一曰京兆弘辩者。一曰龟山智真者。一曰鼎州怀政者。一曰金州操禅师者。一曰鼎州古堤和尚者。一曰河中府公畿和尚者。一曰柏林闲云者。一曰宣州玄哲者。一曰河中府宝坚者。一曰西京道志者。一曰绛州神佑者。一曰西京智藏者。一曰许州无迹者。一曰寿山惟肃者。一曰新罗玄昱者。一曰新罗觉体者。

大鉴之四世。曰杭州盐官齐安禅师。其所出法嗣八人。其一曰襄州关南道常者。一曰洪州双岭玄真者。一曰径山鉴宗者。一曰白云昙靖者。一曰潞府文举者。一曰新罗品日者。一曰寿州建宗者。唐宣宗皇帝。

大鉴之四世。曰婺州五泄山灵默禅师。其所出法嗣四人。一曰福州龟山正原者。一曰甘泉寺晓方者。一曰甘泉寺元遂者。一曰明州栖心寺藏奂者。

大鉴之四世。曰洛京佛光寺如满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太子少傅白居易者。

大鉴之四世。曰明州大梅山法常禅师。其所出法嗣三人。其一曰新罗国迦智者。一曰杭州天龙和尚者。一曰新罗国忠彦者。

大鉴之四世。曰荆州永泰寺灵湍禅师。其所出法嗣五人。其一曰湖南上林成虚者。一曰五台秘魔和尚者。一曰湖南只林和尚者。一曰吕后山文质者。一曰苏州法河者。

大鉴之四世。曰幽州盘山宝积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镇府普化和尚者。一曰镇州上方和尚者。

大鉴之四世。曰京兆兴善寺惟宽禅师。其所出法嗣六人。一曰京兆法智者。一曰京兆慧建者。一曰京兆无表者。一曰京兆元净者。一曰京兆慧光者。一曰京兆义宗者。

大鉴之四世。曰云水靖宗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华州小马神照者。一曰华州道圆者。

大鉴之四世。曰潭州龙牙山圆畅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嘉禾藏廙者。一曰羊肠藏枢者。

大鉴之四世。曰汾州无业大达国师。其所出法嗣二人。其一曰镇州常正者。一曰镇州奉先义禅师者。

大鉴之四世。曰庐山归宗寺法常(或作智常)禅师。其所出法嗣六人。一曰福州芙蓉山灵训者。一曰汉南谷城县高亭和尚者。一曰新罗大茅和尚者。一曰五台山智通者。一曰洪州高安大愚者。一曰江州刺史李渤者。

大鉴之四世。曰鲁祖山宝云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云水和尚者。

大鉴之四世。曰紫玉山道通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山南道节度使干迪者。

大鉴之四世。曰华严寺智岩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黄州齐安和尚者。

大鉴之四世。曰怀海禅师。福州长乐人也。初参道一禅师于南康。得大法要及居百丈山。四方学士莫不归之。然海师尤有远识。尝以禅者所会。未始有制度。遂以其事宜。折中于经律之规。法遗于后世。其所出法嗣凡三十人。一曰沩山灵佑者。一曰黄檗希运者。一曰大慈山寰中者。一曰天台普岸者。一曰石霜性空者。一曰筠州常观者。一曰福州大安者。一曰古灵神赞者。一曰广州通禅师者。一曰江州云龙(或作龙云)台禅师者。一曰洛京卫国道禅师者。一曰镇州万岁和尚者。一曰洪州东山和尚者。一曰高安无畏者。一曰东岩道旷者。一曰刑州素禅师者。一曰唐州大乘山吉。本者。一曰小乘山慧深者。一曰扬州昭一者。一曰罗浮鉴深者。一曰洪州九仙山梵云者。一曰百丈涅槃和尚者。一曰庐山操禅师者。一曰越州契真者。一曰筠州包山天性者。一曰大梅山彼岸者。一曰辽山藏术者。一曰只阇山道方者。一曰清田和尚者。一曰大于和尚者。

大鉴之四世。曰荆南惟忠禅师。其所出法嗣四人。一曰道圆者。一曰益州如一者。一曰庐山东林雅禅师者。一曰奉国臣照者。

大鉴之四世。曰吴头陀。其所出法嗣一人。曰玄固者。

大鉴之四世。曰池州南泉普愿禅师。其所出法嗣凡十七人。其一曰长沙景岑者。一曰白马昙照者。一曰终南山师祖者。一曰香严义端者。一曰赵州从谂者。一曰池州灵鹫闲禅师者。一曰茱萸山和尚者。一曰子湖利踪者。一曰嵩山和尚者。一曰日子和尚者。一曰苏州西禅和尚者。一曰池州白衣甘贽者。一曰资山存制者。一曰江陵道弘者。一曰宣州玄极者。一曰新罗道均者。一曰宣州刺史陆亘者。

大鉴之四世。曰荆州天皇道悟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澧州龙潭崇信者。

大鉴之五世。曰澧州龙潭崇信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德山宣鉴者。一曰泐潭宝峰和尚者。

大鉴之五世。曰赵州东院从谂禅师。其所出法嗣凡一十三人。一曰洪州严阳尊者。一曰扬州慧觉者。一曰陇州奉禅师者。一曰婺州从朗者。一曰婺州新建禅师者。一曰杭州多福和尚者。一曰益州西睦和尚者。一曰麻谷和尚者。一曰观音定鄂者。一曰宣州茗萍和尚者。一曰太原免道者。一曰幽州燕王者。一曰镇州赵王者。

大鉴之五世。曰衢州子湖岩利踪禅师。其所出法嗣四人。一曰台州胜光和尚者。一曰漳州浮石和尚者。一曰紫桐和尚者。一曰日容和尚者。

大鉴之五世。曰鄂州茱萸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石梯和尚者。

大鉴之五世。曰长沙景岑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雪窦常通者。一曰婺州严灵者。

大鉴之五世。曰白马昙照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晋州霍山无名者。

大鉴之五世。曰吉州性空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歙州务源和尚者。一曰枣山光仁者。

大鉴之五世。曰京兆翠微无学禅师。其所出法嗣五人。一曰鄂州青平令遵者。一曰投子山大同者。一曰湖州道场如讷者。一曰建州白云约禅师者。一曰伏牛山元通者。

大鉴之五世。曰潭州道吾山圆智禅师。其所出法嗣三人。一曰石霜庆诸者。一曰渐源仲兴者。一曰禄清和尚者。

大鉴之五世。曰潭州云岩昙晟禅师。其所出法嗣四人。一曰筠州洞山良价者。一曰涿州杏山鉴洪者。一曰潭州神山僧密者。一曰幽溪和尚者。

大鉴之五世。曰华亭船子德诚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澧州夹山善会者。

大鉴之五世。曰襄州关南道常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关南道吾者。一曰漳州罗汉者。

大鉴之五世。曰杭州径山鉴宗大师。其所出法嗣三人。一曰天童咸启者。一曰背山行真者。一曰杭州大慈山行满者。

大鉴之五世。曰天龙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婺州俱胝和尚者。一曰新罗彦忠者。

大鉴之五世。曰高安大愚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筠州末山尼了然者。

大鉴之五世。曰新罗洪直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兴德大王者。一曰宣康太子者。

大鉴之五世。曰许州无迹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道遂者。

大鉴之五世。曰小马神照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缙云郡有缘者。

大鉴之五世。曰福州长庆院大安禅师。其所出法嗣凡一十人。一曰大随法真者。一曰灵树如敏者。一曰福州寿山师解者。一曰饶州峣山和尚者。一曰莆田崇福慧日者。一曰台州浮江和尚者。一曰潞州渌水和尚者。一曰广州圆(或作圆明)禅师者。一曰温州灵阳禅师者。一曰洪州纸衣和尚者。

大鉴之五世。曰洪州黄蘖山希运禅师。其所出法嗣凡一十三人。一曰临济义玄者。一曰睦州陈尊宿者。一曰杭州千顷山楚南者。一曰福州乌石山灵观者。一曰杭州罗汉宗彻者。一曰魏府大觉者。一曰相国裴休者。一曰扬州德元者。一曰土门赞禅师。者一曰襄州政禅师者。一曰吴门山弘宣者。一曰幽州超禅师者。一曰苏州宪禅师者。

大鉴之五世。曰潭州沩山灵佑禅师。其所出法嗣凡四十二人。一曰仰山慧寂者。一曰香严智闲者。一曰延庆法端者。一曰径山洪諲者。一曰灵云志勤者。一曰益州应天和尚者。一曰九峰慈慧者。一曰京兆米和尚者。一曰晋州霍山和尚者。一曰襄州王敬初常侍者。一曰长延圆鉴者。一曰志和者。一曰洪州道方者。一曰沩山如真者。一曰并州元顺者。一曰兴元府崇皓者。一曰鄂州全谂者。一曰嵩山神剑者。一曰许州弘进者。一曰余杭文立者。一曰越州光相者。一曰苏州文约者。一曰上元智满者。一曰金州法朗者。一曰鄂州超达者。一曰白粗从约者。一曰西堂复禅师者。一曰温州灵空者。一曰大沩简禅师者。一曰荆南智朗者。一曰沩山普润者。一曰沩山法真者。一曰黑山和尚者。一曰滁州神英者。一曰石(或无石字)霜山和尚者。一曰南源和尚者。一曰沩山冲逸者。一曰沩山彦禅师者。一曰三角法遇者。一曰邓州志诠者。一曰荆州弘圭者。一曰岩背道旷者。

大鉴之五世。曰遂州道圆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终南山圭峰宗密者。

大鉴之五世。曰奉国神照禅师。其所出法嗣三人。一曰镇州常一者。一曰滑州智远者。一曰鹿台玄邃者。

大鉴之六世。曰筠州洞山良价禅师。其所出法嗣凡二十六人。一曰云居道膺者。一曰抚州本寂者。一曰洞山道全者。一曰龙牙居遁者。一曰京兆休静者。一曰京兆蚬子和尚者。一曰筠州普满者。一曰台州道幽者。一曰洞山师庆者。一曰洛京遁儒者。一曰越州干峰和尚者。一曰吉州禾山和尚者。一曰天童咸启者。一曰潭州宝盖山和尚者。一曰益州通禅师者。一曰高安白水本仁者。一曰抚州疏山光仁者。一曰澧州钦山文邃者。一曰天童义禅师者。一曰太原方禅师者。一曰新罗金藏和尚者。一曰益州白禅师者。一曰潭州文殊和尚者。一曰舒州白水和尚者。一曰邵州西湖和尚者。一曰青阳通玄和尚者。

大鉴之六世。曰鼎州德山宣鉴禅师。其所出法嗣九人。一曰岩头全豁者。一曰雪峰义存者。一曰天台慧恭者。一曰泉州瓦官者。一曰高亭个禅师者。一曰洪州资国和尚者。一曰德山绍奭者。一曰凤翔府无垢者。一曰益州双流尉迟者。

大鉴之六世。曰睦州陈尊宿。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睦州刺史陈操者。一曰严陵钓台和尚者。

大鉴之六世。曰镇州临济义玄禅师。曹州南华人也。姓邢氏。少有远志。戒后即务学宗乘。及往黄檗法会。其上座僧初劝禅师。问法于黄檗曰。如何是祖师西来的的意。黄檗便打。禅师凡三问。黄檗皆三打之。师以此乃告辞其上座僧。上座遂谓黄檗曰。义玄虽后生可教。若辞去师宜多方接之。明日义玄果辞黄檗遂谓汝可往大愚。及玄至。大愚因问曰。什处来。玄曰。黄檗来。大愚曰。黄檗有何言教。言义玄尝三问。如何是西来的的意。为其三度打之。不知过在何处。大愚曰黄檗恁么老婆。为汝得彻困。犹觅过在。玄于是大悟曰。元来佛法也无多子。大愚遽搊玄曰。汝适来道我不会。而今又道无多子。是多少来是多少来。玄遂挥大愚肋下三拳。大愚托开玄曰。汝师黄檗。非干我事。玄却返黄檗。黄檗问曰。汝回何速。玄曰。秖为老婆心切。黄檗曰。大愚遮老汉待见与打一顿。玄曰。说什么待见即今便打。遂鼓黄檗。一掌。黄檗。吟吟大笑。禅师后乃还赵。赵人慕之。遂命居临济。学者闻风皆不远归之。其所出法嗣凡二十四人。一曰鄂州灌溪志闲者。一曰幽州谭空者。一曰镇州宝寿沼和尚者。一曰镇州三圣慧然者。一曰魏府存奖者。一曰定州善崔者。一曰镇州万岁和尚者。一曰云山和尚者。一曰桐峰庵主者。一曰杉洋庵主者。一曰涿州纸衣和尚者。一曰虎溪庵主者。一曰覆盆庵主者。一曰襄州历村和尚者。一曰沧州米仓和尚者。一曰齐耸者。一曰涿州秀禅师者。一曰善权彻禅师者。一曰金沙禅师者。一曰允诚禅师者。一曰新罗智异山和尚者。一曰魏府大觉者。一曰定上座者。一曰奯上座者。

大鉴之六世。曰魏府大觉禅师。其所出法嗣四人。一曰庐州大觉者。一曰庐州澄心旻德者。一曰汝州南院和尚者。一曰宋州法华和尚者。

大鉴之六世。曰圭峰宗密禅师。其所出法嗣六人。一曰圭峰温禅师者。一曰慈恩太恭者。一曰兴善太锡者。一曰万乘宗禅师者。一曰瑞圣觉禅师者。一曰化度仁瑜者。

大鉴之六世。曰鹿台玄邃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龙兴念禅师者。

大鉴之六世。曰滑州智远禅师。其所出法嗣四人。一曰彭门审用者。一曰圆绍者。一曰上方真禅师者。一曰东京法志者。

大鉴之六世。曰扬州光孝院慧觉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升州长庆道巘者。

大鉴之六世。曰袁州仰山慧寂禅师。其所出法嗣凡一十人。一曰仰山光穆者。一曰晋州景通者。一曰杭州龙泉文喜者。一曰新罗顺支者。一曰仰山南塔光涌者。一曰仰山东塔和尚者。一曰洪州观音常蠲者。一曰福州东禅慧茂者。一曰福州明月山道崇者。一曰处州遂昌者。

大鉴之六世。曰邓州香严智闲禅师。其所出法嗣凡一十二人。一曰吉州止观者。一曰寿州绍宗者。一曰襄州延庆法端者。一曰益州无染者。一曰益州长平山和尚者。一曰益州演教大师者。一曰安州清干者。一曰终南山丰德寺和尚者一曰均州武当山晖禅师者。一曰江州双溪田道者。一曰益州照觉和尚者。一曰睦州东禅和尚者。

大鉴之六世。曰福州双峰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双峰古禅师者。

大鉴之六世。曰杭州径山洪諲禅师。其所出法嗣四人。一曰洪州米岭和尚者。一曰庐州寂禅师者。一曰临川义直者。一曰杭州功臣令道者。

大鉴之六世。曰舒州投子山大同禅师。其所出法嗣凡一十三人。一曰第二世投子温禅师者。一曰福州牛头微禅师者。一曰西川香山澄照者。一曰陕府天福和尚者。一曰濠州思明者。一曰凤翔招福者。一曰兴元中梁山遵古者。一曰襄州谷隐和尚者。一曰安州九[嵕-凶+(鬯-匕)]山和尚者。一曰幽州盘山第二世和尚者。一曰九[嵕-凶+(鬯-匕)]山敬慧者。一曰东京观音岩俊者。一曰桂阳龙福真禅师者。

大鉴之六世。曰鄂州清平山令遵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蕲州三角山令圭者。

大鉴之六世。曰潭州石霜庆诸禅师。其所出法嗣凡四十一人。一曰南际山僧一者。一曰大光山居诲者。一曰庐山怀佑者。一曰九峰道虔者。一曰涌泉景欣者。一曰云盖山志元者。一曰藏禅师者。一曰福州洪荐者。一曰德山慧空者。一曰吉州崇恩者。一曰石霜辉禅师。者一曰郢州芭蕉和尚者。一曰潭州伏和尚者。一曰鹿苑晖禅师者。一曰宝盖约禅师者。一曰云门海晏者。一曰湖南文殊和尚者。一曰石柱和尚者。一曰中云盖和尚者。一曰河中存寿者。一曰南岳玄泰者。一曰杭州敬禅师者。一曰潞府宗海者。一曰新罗钦忠者。一曰新罗行寂者。一曰洪州鹿源和尚者。一曰大阳山和尚者。一曰滑州观音和尚者。一曰郓州正觉和尚者。一曰商州高明和尚者。一曰许州庆寿和尚者。一曰镇州万岁和尚者。一曰镇州灵寿和尚者。一曰镇州洪济和尚者。一曰吉州简之者。一曰大梁洪方者。一曰邛州守闲者。一曰新罗朗禅师者。一曰新罗清灵者。一曰汾州爽禅师者。一曰余杭通禅师者。

大鉴之六世。曰澧州夹山善会禅师。其所出法嗣凡二十二人。一曰乐普山元安者。一曰洪州令超者。一曰郓州四禅和尚者。一曰江西怀忠者。一曰盘龙可文者。一曰抚州月轮者。一曰洛京寰普者。一曰太原海湖和尚者。一曰嘉州白水寺和尚者。一曰凤翔府幽禅师者。一曰洪州同安和尚者。一曰韶州昙普者。一曰吉州仙居山和尚者。一曰太原端禅师者。一曰洪州延庆和尚者。一曰越州越峰和尚者。一曰鼎州只阇山和尚者。一曰益州栖穆和尚者。一曰嵩山全禅师者。一曰益州夹山院和尚者。一曰西京云岩和尚者。一曰安福延庆休和尚者。

大鉴之七世。曰灌溪志闲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池州鲁祖山教和尚者。

大鉴之七世。曰魏府兴化存奖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汝州宝应和尚者。一曰天钵和尚者。

大鉴之七世。曰镇州宝寿沼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汝州西院思明者。一曰西院第二世宝寿和尚者。

大鉴之七世。曰涿州纸衣和尚。其所出法嗣一人。曰镇州谭空者。

大鉴之七世。曰镇州三圣慧然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镇州大悲和尚者。一曰淄州水陆和尚者。

大鉴之七世。曰濠州思明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襄州善本者。

大鉴之七世。曰潭州大光山居诲禅师。其所出法嗣凡一十三人。一曰潭州有缘者。一曰龙兴和尚者。一曰潭州伏龙山第一世和尚者。一曰潭州伏龙山第二世和尚者。一曰京兆白云善藏者。一曰潭州伏龙山第三世和尚者。一曰陕府龙陵山和尚者。一曰大光山玄禅师者。一曰漳州藤霞和尚者。一曰宋州净觉和尚者。一曰华州证和尚者。一曰鄂州永寿和尚者。一曰鄂州灵竹和尚者。

大鉴之七世。曰筠州九峰道虔禅师。其所出法嗣凡一十人。一曰新罗清院和尚者。一曰洪州泐潭神党者。一曰吉州行修者。一曰洪州明禅师者。一曰吉州嵇和尚者。一曰洪州延茂和尚者。一曰洪州同安常察者。一曰洪州泐潭悟禅师者。一曰吉州禾山无殷者。一曰泐潭牟和尚者。

大鉴之七世。曰台州涌泉景欣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台州六通绍禅师者。

大鉴之七世。曰潭州云盖山志元禅师。其所出法嗣三人。一曰云盖山志罕禅师者。一曰新罗卧龙和尚者。一曰彭州天台和尚者。

大鉴之七世。曰潭州谷山藏禅师。其所出法嗣三人。一曰新罗瑞岩和尚者。一曰新罗泊严和尚者。一曰新罗大岭和尚者。

大鉴之七世。曰潭州中云盖山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云盖山景和尚者。

大鉴之七世。曰河中府栖岩存寿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道德者。

大鉴之七世。曰洪州云居山道膺禅师。其所出法嗣凡二十八人。一曰杭州佛日和尚者。一曰苏州永光院真禅师者。一曰洪州同安丕禅师者。一曰归宗澹权者。一曰池州广济和尚者。一曰潭州水西南台和尚者。一曰歙州朱溪谦禅师者。一曰杨州丰化和尚者。一曰云居山道简者。一曰归宗怀恽者。一曰洪州大善慧海者。一曰鼎州德山第七世和尚者。一曰南岳南台和尚者。一曰云居山昌禅师者。一曰池州嵇山章禅师者。一曰晋州大梵和尚者。一曰新罗云柱和尚者。一曰云居山怀岳者。一曰[阿-可+令]珏和尚者。一曰潭州龙兴寺悟空者。一曰建州白云减禅师者。一曰潭州幕辅山和尚者。一曰舒州白水山玮禅师者。一曰庐州冶父山和尚者。一曰南岳法志者。一曰新罗庆猷者。一曰新罗慧禅师者。一曰洪州凤栖山慧志者。

大鉴之七世。曰抚州曹山本寂禅师。其所出法嗣凡一十四人。一曰抚州荷玉光慧者。一曰筠州洞山道延者。一曰衡州育王山弘通者。一曰抚州金峰从志者。一曰襄州鹿门处真者。一曰抚州曹山慧霞者。一曰衡州华光范禅师者。一曰处州广刹容禅师者。一曰泉州小溪院行传者。一曰西川布水岩和尚者。一曰蜀川西禅和尚者。一曰华州草庵法义者。一曰韶州华严和尚者。一曰庐山罗汉池隆山主者。

大鉴之七世。曰潭州龙牙山居遁禅师。其所出法嗣五人。一曰潭州报慈藏屿者。一曰襄州含珠山审哲者。一曰凤翔白马弘寂者。一曰抚州崇寿院道钦者。一曰楚州观音院斌禅师者。

大鉴之七世。曰京兆华严寺体静禅师。其所出法嗣三人。一曰凤翔府紫陵匡一者。一曰饶州北禅院惟直者。一曰潍州化城和尚者。

大鉴之七世。曰筠州九峰普满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洪州同安威禅师者。

大鉴之七世。曰青林师虔禅师。其所出法嗣六人。一曰韶州龙光和尚者。一曰襄州石门寺献禅师者。一曰襄州广德和尚者。一曰郢州芭蕉和尚者。一曰定州石藏慧炬者。一曰襄州延庆通性者。

大鉴之七世。曰洛京白马遁儒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兴元府青剉山和尚者。一曰京兆保福和尚者。

大鉴之七世。曰益州北院通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京兆香城和尚者。

大鉴之七世。曰高安白水本仁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京兆重云智晖者。一曰杭州瑞龙幼璋者。

大鉴之七世。曰抚州疏山康仁禅师。其所出法嗣凡二十人。一曰疏山第二世证禅师者。一曰洪州百丈安禅师者。一曰筠州黄檗慧禅师者。一曰随城山护国守澄者。一曰洛京灵泉归仁者。一曰延州延庆奉璘者。一曰安州大安山省。禅师者。一曰洪州百丈超禅师者。一曰洪州天王院和尚者。一曰常州正勤院蕴禅师者。一曰襄州洞山和尚者。一曰京兆三相和尚者。一曰筠州五峰山行继者。一曰商州高明和尚者。一曰华州西溪道泰者。一曰抚州疏山和尚者(亡其世数)。一曰筠州黄檗山令约者。一曰扬州祥光远禅师者。一曰安州大安山传性者。一曰筠州黄檗嬴禅师者。

大鉴之七世。曰澧州钦山文邃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洪州上蓝自古者。一曰澧州太守雷满者。

大鉴之七世。曰乐普山元安禅师。其所出法嗣十人。一曰京兆永安善静者。一曰蕲州乌牙山彦宾者。一曰凤翔府青峰传楚者。一曰邓州中度和尚者。一曰嘉州洞溪和尚者。一曰京兆卧龙和尚者。一曰嘉州黑水慧通者一。曰京兆盘龙和尚者。一曰单州东禅和尚者。一曰鄜州善雅者。

大鉴之七世。曰江西逍遥山怀忠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泉州福清师巍者。一曰京兆白云无休者。

大鉴之七世。曰袁州盘龙山可文禅师。其所出法嗣五人。一曰江州庐山永安净悟者。一曰袁州木平山善道者。一曰陕府龙溪和尚者。一曰桂阳志通者。一曰庐州寿昌净寂者。

大鉴之七世。曰抚州黄山月轮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郢州桐泉山和尚者。

大鉴之七世。曰洛京韶山寰普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潭州文殊和尚者。一曰祥州大岩白和尚者。

大鉴之七世曰洪州上蓝令超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河东北院简禅师者。一曰洪州南平王钟传者。

大鉴之七世。曰袁州仰山南塔光涌禅师。其所出法嗣五人。一曰越州清化全付者。一曰郢州芭蕉慧清者。一曰韶州黄连山义初者。一曰韶州慧林鸿究者。一曰洪州黄龙和尚者。

大鉴之七世。曰袁州仰山西塔光穆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吉州资福如宝者。

大鉴之七世。曰鄂州岩头全豁禅师。其所出法嗣九人。一曰台州师彦者。一曰怀州彦禅师者。一曰吉州慧宗者。一曰福州道闲者。一曰福州从范者。一曰福州严禅师者。一曰洪州海一者。一曰信州韶和尚者。一曰洪州讷和尚者。

大鉴之七世曰洪州感。潭资国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安州志圆者。

大鉴之七世。曰金陵道巘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金陵广化处微者。

大鉴之七世。曰福州雪峰义存禅师。其所出法嗣五十六人。一曰玄沙师备者。一曰福州慧棱者。一曰福州玄通者。一曰杭州道怤者。一曰福州长生山皎然者。一曰鹅湖山智孚者。一曰漳州报恩怀岳者。一曰杭州西兴化度者。一曰福州鼓山神晏者。一曰漳州隆寿绍卿者。一曰福州仙宗行瑫者。一曰福州莲华山从弇者。一曰杭州龙华寺灵照者。一曰明州翠岩令参者。一曰福州弘瑫者。一曰潭州云盖山归本者。一曰韶州林泉和尚者。一曰洛京南院和尚者。一曰越州洞岩可休者。一曰定州法海行周者。一曰杭州龙井通禅师者。一曰漳州保福从展者。一曰泉州瑞龙道溥者。一曰杭州龙兴寺宗靖者。一曰福州南禅契璠者。一曰越州越山师鼐者。一曰南岳金轮可观者。一曰泉州福清玄讷者。一曰韶州云门文偃者。一曰衢州南台仁禅师者。一曰泉州东禅和尚者。一曰余杭大钱从袭者。一曰福州永泰和尚者。一曰池州和龙山守讷者。一曰建州梦笔和尚者。一曰福州古田极乐院允俨者。一曰福州芙蓉山如体者。一曰洛京憩鹤山和尚者。一曰潭州沩山栖禅师者。一曰吉州潮山延宗者。一曰益州普通山普明者。一曰随州双泉梁家庵永禅师者。一曰漳州保福超悟者。一曰太原孚上座者。一曰南岳惟劲者。一曰台州十相审超者。一曰江州庐山讷禅师者。一曰新罗国大无为禅师者。一曰潞州玄晖者。一曰湖州清净和尚者。一曰益州永安雪峰和尚者。一曰庐仙德明禅师者。一曰抚州明水怀忠者。一曰益州怀杲(或作果)者。一曰杭州耳相行修者。一曰嵩山安德者。

大鉴之八世。曰汝州南院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汝州风穴延沼者。

大鉴之七世曰汝州西院思明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郢州兴阳归静者。

 

1 2 3 4 5 6 7 8 9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内学智慧 » 传法正宗记九卷

世界内学智慧学会

英文简称(WEMPA),总部设在香港,是经香港特区政府批准成立的非盈利性质的社会团体。 我们的宗旨是:促进世界各地内学智慧的研修与推广发展,在内学研修的发展方向和内典文化传播方面进行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关于WEMPA联系我们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