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16
速度(字/分钟)
1
倒计时
3
字体颜色
背景颜色
镜像

修忏要旨

宋沙门知礼

  (因入内殿头俞源清奉宣到院修法华三昧三昼夜欲知忏法旨趣故述此以示之)。

夫诸大乘经所诠行法约身仪判不出四种摄一切行罄无不尽。

一曰常坐即一行三昧二曰常行即般舟三昧并九十日为一期三曰半行半坐即方等三昧七日为一期又法华三昧三七日为一期四曰非行非坐即请观音三昧四十九日为一期又大悲三昧三七日为一期但诸经中有不专行坐及相半者一切行法并属此三昧所摄。

然限定日数者盖令行者克时破障域意修真决取功成理显也。

若欲长修如法华安乐行毕世行之或宜时促如观无量寿经一日至七日或如普门品一时礼拜等然但在用心不必定日也。

今所修法华三昧者若能精至进功岂不破障显理。

然须预识标心之处进行之门所谓圆常正信也。

云何生信。

信一切法唯心本具全心发生生无别理并由本具具无别具皆是缘生故世间相常缘起理一事理不二色心互融故法法徧周念念具足十方三世不离刹那诸佛众生皆名法界。

当处皆空全体即假二边叵得中道不存三谛圆融一心具足不一不异非纵非横不可言言宁容识识。

斯是不思议境入道要门。

依此博运慈悲无缘无念托此巧安定慧无作无为仗兹徧破执情何情不破据此反寻塞著无著不通道品因其中适助治附此合行圆位可登寂忍不动不滞相似速入分真。

故天台智者先令行人亲近良师学忏悔处即不思议境理观所诣之处也。

次示忏悔之法乃有三种一作法忏谓身口所作一依法度二取相忏谓定心运想相起为期三无生忏谓了我心自空罪福无主观业实相见罪本源法界圆融真如清净。

法虽三种行在一时宁可阙于前前不得亏于后后无生最要取相尚宽盖妙观之宗是大乘之主灭障如翻大地草木皆枯显德如照澄江森罗尽现。

以此理观导于事仪则一礼一旋罪消尘劫一灯一水福等虚空故口说六根罪时心存三种忏法。

如是标心方堪进行。

法华三昧仪云行者初入道场当具足十法一者严净道场二者清净身器三者三业供养四者奉请三宝五者赞叹三宝六者礼佛七者忏悔八者行道旋遶九者诵法华经十者思惟一实境界。

明此十法之中有但说施为方法有教运心作念有教诵文章句口自宣说备详彼文此不具载今但畧述用心旨趣而已。

第一严净道场法第二净身方法此并可见(云云)。

第三修三业供养法行者三业供养之际须起难思之想离于谓实之心若香若花体是法界能供所供性本真空其量徧周出生无尽其性常住亘彻无遗岂唯徧至此界他方抑亦普入未来过去普献三宝等熏众生虽曰施财以财通法是真法供能资法身五果(五果者寿色力辨安)皆常四德咸显故默想香华偈(云云)。

第四请三宝法第五赞叹三宝法第六礼三宝法(云云)。

且初礼佛时深知佛体不离我心同一觉源圆照诸法诸佛悟本起同体悲众生迷强受诸幻苦悲苦相对感应斯成一身徧至诸佛之前一拜普销无边之罪故默想礼佛偈(云云)。

次礼法时深知诸佛所证果德众生所迷理心一切行门无边教道离染清净能轨圣凡称此法门三业致礼故默想礼法偈(云云)。

次礼僧时即三乘贤圣也虽是因位已到真源同佛无缘之慈同佛不谋而应我今三业致感圣众四誓所熏灭我罪根生我乐果故默想礼僧偈(云云)。

次运普忏之心用成旷济之道若不然者岂但不成大道抑亦难灭众愆何者我从无始已来造罪之际自身为业本众生为恶缘生生于彼爱憎处处于他婬杀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无不业累相关悉为烦惑所覆今运同体慈悲如理忏悔尽妄染际彻真性源仰答四恩旁资三有有情之类称性徧该故默想(云云)。

第七忏悔六根及四悔法。

夫六根之罪愿悉销除四悔之心愿皆成就。

初修忏悔者所谓发露众罪也何故尔耶如草木之根露之则枯覆之则茂故善根宜覆则众善皆生罪根宜露则众罪皆灭今对三宝真实知见照我善恶之际穷我本末之边故原始要终从微至著悉皆发露更不覆藏。

所谓逆顺十心通于迷悟两派故迷真造恶则有十心逆涅槃流顺生死海始从无始无明起爱起见终至作一阐提拨因拨果所以沉沦生死无解脱期今遇三宝胜缘能生一念正信先人后己改往修来故起十心逆生死流顺涅槃道始则深信因果不忘终则圆悟心性本寂一一翻破上之十心。

不明前之十心则不识造罪之相若非后之十心则不知修忏之法故欲行五悔先运十心故默想(云云)。

想已当说六根过罪。

然此六根忏文非人师所撰乃圣语亲宣是释迦本师说普贤大士为三昧行者示除障法门。

盖由洞见众生起过之由造罪之相。

又知诸法本来寂灭全体灵明无相无为无染无碍互摄互具互发互生皆真皆如非破非立。

迷情昏动触事狂愚以菩提涅槃为烦恼生死。

是以大士示忏悔法开解脱门令了无明即明知缚无缚就兹妙理忏此深愆。

故忏眼根罪时即见诸佛常色次忏耳根罪时即闻诸佛妙音乃至忏悔意根即悟刹那住处三身一体四德宛然。

以要言之一切罪相无非实相十恶五逆四重八邪皆理毒之法门悉性染之本用以此为能忏即此为所观惑智本如理事一际能障所障皆泯能忏所忏俱忘终日加功终日无作。

是名无罪相忏悔亦名大庄严忏悔亦名最上第一忏悔。

以此无生理观为忏悔主方用有作事仪为忏悔缘其事仪者即五体投地如泰山颓克责己心语泪俱下挫情折意首罪求哀如此事行既勤理观弥进。

如洗涤之法虽净在清水若不加之灰皁则垢腻难除。

故正助合行如目足相假岂独灭罪即能证真故六根忏悔若成六根清净可获若不以圆观为主则不名大乘忏法纵能灭罪止免三涂纵能生善不出三界。

先知此意然诵其文俾在兼行取成大益也(云云)。

次之四悔所谓劝请随喜回向发愿也。

所以悉称悔者盖皆能灭罪故也劝请则灭波旬请佛入灭之罪随喜则灭嫉他修善之愆回向则灭倒求三界之心发愿则灭修行退志之过。

初修劝请者行者先知现今刹那十方世界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佛方坐道树未转法轮我今称理运想于一一佛前请说妙法即此刹那十方复有如上尘数诸佛唱入涅槃我皆于前请久住世能此运念不止灭乎魔愆复能成于法施其功甚大切在用心先运此心方陈其语(云云)。

次修随喜者则随他修善喜他得成谓六道凡夫二乘贤圣一切菩萨三世如来有为无漏善根上求下化功德皆欢喜赞叹随顺修行夫善是乐因今随喜助成则与一切众生安乐之果当以此意念念行之(云云)。

次修回向者所谓回事向理回自向他回因向果初回事向理者元由理具方有事用一切修证不出理性众生强执计是有为今回此心向于实际回自向他者昔迷理徧凡所修善庄严自身及己眷属今顺本性回向众生回因向果者一毫善种三业熏修不趣二乘宁滞三有修既顺性则成缘了二因因必显真同归究竟三德是名回因向果此三种回向一切菩萨共修是故行人依此回向(云云)。

次修发愿者要誓志行也一切菩萨通有四誓谓未度苦者令度未解集者令解未安道者令安未证灭者令证此则通标其志已具前门。

今则别要其心专期净土。

盖此堪忍之界不常值佛多诸恶缘深位尚乃有退若彼安养之土常得见佛唯有胜缘初心即得不退又彼佛愿力普摄有情若能愿求定得生彼况过现积集善恶业缘每至终身咸来责报临终恶念增盛则众恶成功牵生恶道临终善念增盛则众善皆成牵生善道。

今既求生安养必须净业庄严若无愿力强牵焉克临终正念故诚心发愿决志要期既欲往生宜在专切。

第八行道法第九诵经法(云云)。

然欲畧知观法之要者但想遶佛之身诵经之声皆是法界各徧虚空十方三宝受我遶旋一切众生闻此句偈而无能旋所旋永绝能诵所诵旋则步步无迹诵乃声声绝闻。

故曰举足下足无非道场又云其说法者无说无示。

如此旋诵功莫与京。

第十坐禅实相正观法上诸观想虽皆称理而带事修盖欲行人涉事之时体事即理心无倚著功不唐捐故如前施设也今之禅法乃是正修纯用理观。

今先明坐相方示观门。

且坐相者当于别室身就绳牀结跏趺坐以左脚置右脚上名为半跏更以右脚置左脚上牵求就身令齐两髀名为全跏此坐为最易发禅那若不能全跏半跏亦得次整衣服不得太宽宽则袒露不得过急急则气壅次当正身令不萎不倚项脊相对其头不低不昂令平正自然勿以力制合眼令断外光合口令断外风次令气息调匀心离昏散故止观云调身则不缓不急调息则不涩不滑调心则不浮不沈三事若调禅定可获也。

次示观门者所谓舍外就内简色取心不假别求他法为境唯观当念现今刹那最促最微且近且要何必弃兹妄念别想真如当观一念识心德量无边体性常住十方诸佛一切众生过现未来虚空刹土徧摄无外咸趣其中。

如帝网之一珠似大海之一浪浪无别体全水所成水既无边浪亦无际一珠虽小影徧众珠众珠之影皆入一珠众珠非多一珠非少。

现前一念亦复如是性彻三世体徧十方该摄不遗出生无尽九界实造佛地权施不离即今刹那能穷过未作用。

然须知性具一切是故能摄能生勿谓本觉孤然随妄缘而方有不明性具者法成有作观匪无缘今观诸法即一心一心即诸法非一心生诸法非一心含诸法非前非后无所无能虽论诸法性相本空虽即一心圣凡宛尔即立即破不有不无境观双忘待对斯绝非言能议非心可思故强示云不可思议微妙观也。

此观能灭罪之边际能显理之渊源是首楞严禅是法华三昧亦称王三昧统摄一切三昧故亦号总持之主出生一切总持故功德甚深称叹莫及。

上来所述事仪理观多有漏畧备急披详不烦援引。

若欲广知应寻摩诃止观当知止观一部即法华三昧之筌罤一乘十观即法华三昧之正体圆顿大乘究竟于此。

修忏要旨

香华运想偈

我此香华徧十方   以为微妙光明台
诸天音乐天宝香
诸天肴饍天宝衣
不可思议妙法尘
一一尘出一切尘
一一尘出一切法
旋转无碍互庄严
徧至十方三宝前
十方法界三宝前
皆有我身修供养
一一皆悉徧法界
彼彼无杂无障碍
尽未来际作佛事
普熏法界诸众生
蒙熏皆发菩提心
同入无生证佛智
三祖文同卷(竟)

内学智慧-世界内学智慧学会官方网站

修忏要旨一卷

修忏要旨

宋沙门知礼

  (因入内殿头俞源清奉宣到院修法华三昧三昼夜欲知忏法旨趣故述此以示之)。

夫诸大乘经所诠行法约身仪判不出四种摄一切行罄无不尽。

一曰常坐即一行三昧二曰常行即般舟三昧并九十日为一期三曰半行半坐即方等三昧七日为一期又法华三昧三七日为一期四曰非行非坐即请观音三昧四十九日为一期又大悲三昧三七日为一期但诸经中有不专行坐及相半者一切行法并属此三昧所摄。

然限定日数者盖令行者克时破障域意修真决取功成理显也。

若欲长修如法华安乐行毕世行之或宜时促如观无量寿经一日至七日或如普门品一时礼拜等然但在用心不必定日也。

今所修法华三昧者若能精至进功岂不破障显理。

然须预识标心之处进行之门所谓圆常正信也。

云何生信。

信一切法唯心本具全心发生生无别理并由本具具无别具皆是缘生故世间相常缘起理一事理不二色心互融故法法徧周念念具足十方三世不离刹那诸佛众生皆名法界。

当处皆空全体即假二边叵得中道不存三谛圆融一心具足不一不异非纵非横不可言言宁容识识。

斯是不思议境入道要门。

依此博运慈悲无缘无念托此巧安定慧无作无为仗兹徧破执情何情不破据此反寻塞著无著不通道品因其中适助治附此合行圆位可登寂忍不动不滞相似速入分真。

故天台智者先令行人亲近良师学忏悔处即不思议境理观所诣之处也。

次示忏悔之法乃有三种一作法忏谓身口所作一依法度二取相忏谓定心运想相起为期三无生忏谓了我心自空罪福无主观业实相见罪本源法界圆融真如清净。

法虽三种行在一时宁可阙于前前不得亏于后后无生最要取相尚宽盖妙观之宗是大乘之主灭障如翻大地草木皆枯显德如照澄江森罗尽现。

以此理观导于事仪则一礼一旋罪消尘劫一灯一水福等虚空故口说六根罪时心存三种忏法。

如是标心方堪进行。

法华三昧仪云行者初入道场当具足十法一者严净道场二者清净身器三者三业供养四者奉请三宝五者赞叹三宝六者礼佛七者忏悔八者行道旋遶九者诵法华经十者思惟一实境界。

明此十法之中有但说施为方法有教运心作念有教诵文章句口自宣说备详彼文此不具载今但畧述用心旨趣而已。

第一严净道场法第二净身方法此并可见(云云)。

第三修三业供养法行者三业供养之际须起难思之想离于谓实之心若香若花体是法界能供所供性本真空其量徧周出生无尽其性常住亘彻无遗岂唯徧至此界他方抑亦普入未来过去普献三宝等熏众生虽曰施财以财通法是真法供能资法身五果(五果者寿色力辨安)皆常四德咸显故默想香华偈(云云)。

第四请三宝法第五赞叹三宝法第六礼三宝法(云云)。

且初礼佛时深知佛体不离我心同一觉源圆照诸法诸佛悟本起同体悲众生迷强受诸幻苦悲苦相对感应斯成一身徧至诸佛之前一拜普销无边之罪故默想礼佛偈(云云)。

次礼法时深知诸佛所证果德众生所迷理心一切行门无边教道离染清净能轨圣凡称此法门三业致礼故默想礼法偈(云云)。

次礼僧时即三乘贤圣也虽是因位已到真源同佛无缘之慈同佛不谋而应我今三业致感圣众四誓所熏灭我罪根生我乐果故默想礼僧偈(云云)。

次运普忏之心用成旷济之道若不然者岂但不成大道抑亦难灭众愆何者我从无始已来造罪之际自身为业本众生为恶缘生生于彼爱憎处处于他婬杀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无不业累相关悉为烦惑所覆今运同体慈悲如理忏悔尽妄染际彻真性源仰答四恩旁资三有有情之类称性徧该故默想(云云)。

第七忏悔六根及四悔法。

夫六根之罪愿悉销除四悔之心愿皆成就。

初修忏悔者所谓发露众罪也何故尔耶如草木之根露之则枯覆之则茂故善根宜覆则众善皆生罪根宜露则众罪皆灭今对三宝真实知见照我善恶之际穷我本末之边故原始要终从微至著悉皆发露更不覆藏。

所谓逆顺十心通于迷悟两派故迷真造恶则有十心逆涅槃流顺生死海始从无始无明起爱起见终至作一阐提拨因拨果所以沉沦生死无解脱期今遇三宝胜缘能生一念正信先人后己改往修来故起十心逆生死流顺涅槃道始则深信因果不忘终则圆悟心性本寂一一翻破上之十心。

不明前之十心则不识造罪之相若非后之十心则不知修忏之法故欲行五悔先运十心故默想(云云)。

想已当说六根过罪。

然此六根忏文非人师所撰乃圣语亲宣是释迦本师说普贤大士为三昧行者示除障法门。

盖由洞见众生起过之由造罪之相。

又知诸法本来寂灭全体灵明无相无为无染无碍互摄互具互发互生皆真皆如非破非立。

迷情昏动触事狂愚以菩提涅槃为烦恼生死。

是以大士示忏悔法开解脱门令了无明即明知缚无缚就兹妙理忏此深愆。

故忏眼根罪时即见诸佛常色次忏耳根罪时即闻诸佛妙音乃至忏悔意根即悟刹那住处三身一体四德宛然。

以要言之一切罪相无非实相十恶五逆四重八邪皆理毒之法门悉性染之本用以此为能忏即此为所观惑智本如理事一际能障所障皆泯能忏所忏俱忘终日加功终日无作。

是名无罪相忏悔亦名大庄严忏悔亦名最上第一忏悔。

以此无生理观为忏悔主方用有作事仪为忏悔缘其事仪者即五体投地如泰山颓克责己心语泪俱下挫情折意首罪求哀如此事行既勤理观弥进。

如洗涤之法虽净在清水若不加之灰皁则垢腻难除。

故正助合行如目足相假岂独灭罪即能证真故六根忏悔若成六根清净可获若不以圆观为主则不名大乘忏法纵能灭罪止免三涂纵能生善不出三界。

先知此意然诵其文俾在兼行取成大益也(云云)。

次之四悔所谓劝请随喜回向发愿也。

所以悉称悔者盖皆能灭罪故也劝请则灭波旬请佛入灭之罪随喜则灭嫉他修善之愆回向则灭倒求三界之心发愿则灭修行退志之过。

初修劝请者行者先知现今刹那十方世界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佛方坐道树未转法轮我今称理运想于一一佛前请说妙法即此刹那十方复有如上尘数诸佛唱入涅槃我皆于前请久住世能此运念不止灭乎魔愆复能成于法施其功甚大切在用心先运此心方陈其语(云云)。

次修随喜者则随他修善喜他得成谓六道凡夫二乘贤圣一切菩萨三世如来有为无漏善根上求下化功德皆欢喜赞叹随顺修行夫善是乐因今随喜助成则与一切众生安乐之果当以此意念念行之(云云)。

次修回向者所谓回事向理回自向他回因向果初回事向理者元由理具方有事用一切修证不出理性众生强执计是有为今回此心向于实际回自向他者昔迷理徧凡所修善庄严自身及己眷属今顺本性回向众生回因向果者一毫善种三业熏修不趣二乘宁滞三有修既顺性则成缘了二因因必显真同归究竟三德是名回因向果此三种回向一切菩萨共修是故行人依此回向(云云)。

次修发愿者要誓志行也一切菩萨通有四誓谓未度苦者令度未解集者令解未安道者令安未证灭者令证此则通标其志已具前门。

今则别要其心专期净土。

盖此堪忍之界不常值佛多诸恶缘深位尚乃有退若彼安养之土常得见佛唯有胜缘初心即得不退又彼佛愿力普摄有情若能愿求定得生彼况过现积集善恶业缘每至终身咸来责报临终恶念增盛则众恶成功牵生恶道临终善念增盛则众善皆成牵生善道。

今既求生安养必须净业庄严若无愿力强牵焉克临终正念故诚心发愿决志要期既欲往生宜在专切。

第八行道法第九诵经法(云云)。

然欲畧知观法之要者但想遶佛之身诵经之声皆是法界各徧虚空十方三宝受我遶旋一切众生闻此句偈而无能旋所旋永绝能诵所诵旋则步步无迹诵乃声声绝闻。

故曰举足下足无非道场又云其说法者无说无示。

如此旋诵功莫与京。

第十坐禅实相正观法上诸观想虽皆称理而带事修盖欲行人涉事之时体事即理心无倚著功不唐捐故如前施设也今之禅法乃是正修纯用理观。

今先明坐相方示观门。

且坐相者当于别室身就绳牀结跏趺坐以左脚置右脚上名为半跏更以右脚置左脚上牵求就身令齐两髀名为全跏此坐为最易发禅那若不能全跏半跏亦得次整衣服不得太宽宽则袒露不得过急急则气壅次当正身令不萎不倚项脊相对其头不低不昂令平正自然勿以力制合眼令断外光合口令断外风次令气息调匀心离昏散故止观云调身则不缓不急调息则不涩不滑调心则不浮不沈三事若调禅定可获也。

次示观门者所谓舍外就内简色取心不假别求他法为境唯观当念现今刹那最促最微且近且要何必弃兹妄念别想真如当观一念识心德量无边体性常住十方诸佛一切众生过现未来虚空刹土徧摄无外咸趣其中。

如帝网之一珠似大海之一浪浪无别体全水所成水既无边浪亦无际一珠虽小影徧众珠众珠之影皆入一珠众珠非多一珠非少。

现前一念亦复如是性彻三世体徧十方该摄不遗出生无尽九界实造佛地权施不离即今刹那能穷过未作用。

然须知性具一切是故能摄能生勿谓本觉孤然随妄缘而方有不明性具者法成有作观匪无缘今观诸法即一心一心即诸法非一心生诸法非一心含诸法非前非后无所无能虽论诸法性相本空虽即一心圣凡宛尔即立即破不有不无境观双忘待对斯绝非言能议非心可思故强示云不可思议微妙观也。

此观能灭罪之边际能显理之渊源是首楞严禅是法华三昧亦称王三昧统摄一切三昧故亦号总持之主出生一切总持故功德甚深称叹莫及。

上来所述事仪理观多有漏畧备急披详不烦援引。

若欲广知应寻摩诃止观当知止观一部即法华三昧之筌罤一乘十观即法华三昧之正体圆顿大乘究竟于此。

修忏要旨

香华运想偈

我此香华徧十方   以为微妙光明台
诸天音乐天宝香
诸天肴饍天宝衣
不可思议妙法尘
一一尘出一切尘
一一尘出一切法
旋转无碍互庄严
徧至十方三宝前
十方法界三宝前
皆有我身修供养
一一皆悉徧法界
彼彼无杂无障碍
尽未来际作佛事
普熏法界诸众生
蒙熏皆发菩提心
同入无生证佛智
三祖文同卷(竟)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内学智慧 » 修忏要旨一卷

世界内学智慧学会

英文简称(WEMPA),总部设在香港,是经香港特区政府批准成立的非盈利性质的社会团体。 我们的宗旨是:促进世界各地内学智慧的研修与推广发展,在内学研修的发展方向和内典文化传播方面进行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关于WEMPA联系我们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