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16
速度(字/分钟)
1
倒计时
3
字体颜色
背景颜色
镜像

大方广佛华严经论卷第九

唐方山长者李通玄撰

  第一会在菩提场中举古佛果法。

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一
稽首十方清净海  法界真报卢遮那
六位因果诸菩萨  文殊普贤大海众
所说法门清净海  果德圆满金刚句
我今释此微妙典  将欲广利诸众生
令于法门无挂碍  诸有见闻获大利
唯愿众圣垂加护  皆同遮那清净海

夫阐教弘经须分四义。一长科经意。二明经宗趣。三明教体。四明总陈会数。

一长科经意者。略作十段千科。一明始成正觉。二明举果劝修。三明以果成信。四明入真实证。五明发行修行。六明智悲相入。七明蕴修成德。八明利生无碍。九明诸贤寄位。十明令凡实证。

一明始成正觉者。即世主妙严品是。

二举果劝修者。即从现相品已下至毗卢遮那品总五品经是。及世主妙严品举佛所成之果令使人修。

三明以果成信者。即从佛名号品已下至贤首品六品经是。亦通取前世主妙严品已来总是。便以十个智佛为自心之果。以不动智佛为首。明自心智随分别性无所动故。

四明入真实证者。从升须弥山顶品已下六品经是。以十住为体。住佛智慧家生故。

五明发行修行者。从升夜摩天宫品已下四品经是。以十行为体。行佛行故。

六明智悲相入者。从升兜率天宫品已下三品经是。以十回向为体。体圆真俗成大悲故。

七明蕴修成德者。他化自在天中十地品是。蕴修前三法令惯习成就故。

八明利生无碍者。十地品已下乃至普贤行品等十一品经总是。以十地中蕴德成功。十一地利生行满。方名法行圆佛。于始于终。无作体性不移毫念。为以法界圆明大智之性。为十住见道之初。无时念故。三世无性故。总一时故。此非情识所知唯智会故。

九明诸贤寄位者。即已上三十七品诸菩萨并佛是出现世间品亦是。皆从性海大智境界中。方便出现其身。寄位成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等觉位十一地法门。令凡夫信入仿学依迹不迷其事。

十明令凡实证者。以法界性中安立十信等六位。进修方便行。十地不离体用。不坏方便。其智弥高。其行弥下。逐根行满故名进修。随力堪能安立诸位。随位知行令不迷因果。使学者善明总别依迹成功不滞始故。不离初故。即如下文。善财等众优婆塞优婆夷童子童女各列有五百。具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五位。一位有十通为五百。如六千比丘。通信亦不退。总云六千。一万诸龙以明万行。如是之众并是凡夫。皆信是法界佛果智境门故。而登十住十地。故名令凡实证。已上十段长科经意竟。于中广意至文方明。如法界一品。总通前后四十品经。总法界故。明三世法总法界故。以此法界一品是一切诸佛及以一切众生之果也。于此一部之经。总有五种因果遍周义。

一示成正觉因果遍周。即世主妙严品通下五品经是。

二信位及进修因果遍周。从佛名号品已下六品经。通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位中。共十品经是。

三定体遍周。即十定十通十忍等品是。

四行海遍周。即普贤行品离世间品是。

五法界不思议大圆明智海遍周。即法界品是。有此五遍周义故。以此一部之经有五品。五品之内。品初皆有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以为品首者。明此五法是一时一法界一刹那际一体用一切诸佛。共同之法一因果等周圆满无前后义。一切诸佛皆如是。如是之法不离十定之中一刹那际。降神入胎示现成佛入涅槃。不离一刹那际。更无移也。以此一部之典。五度一个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唯法界品别。总明此一部之经大体宗趣一法界大圆明智有此五种遍周之因果。从初信心进修诸行。始终因果行圆满。毕竟不出十定之体。无时之性。凡圣总齐。本来如是。由情妄系时量随生。由妄系故生老便有。若于根本法界门中起延促见。皆是自情妄见。非实有故。如是迷无性理。违本无时智境之法门。逐情随妄见时劫延促者。于佛正法之中不成信种。当知是人设修行出三界果。未有成佛之种故。即权教六通菩萨声闻缘觉是也。如法华经不退诸菩萨。亦复不能知。此明出生死之不退未成处生死中不退。又但得以空观折伏现行烦恼入初地见道位。非是以达根本无明得根本智中不退。如是三乘见道。总是三种意生身菩萨。皆非是根本法界大圆明智初发心住中能十方成佛等不退。三种意生身者。初二三地名三摩跋提乐意生身。四五六地名觉法自性意生身。七八九十地名种类俱生无行意生身。如是三种意生身菩萨。并是法界大圆明智海火宅门外。三车权方便安立。令诸子等且免火难。如此经下文。声闻在会如聋。六通菩萨。设闻此经。不能生信。如经具明。为从无始际。设能于佛法生信。但随情生信。迷自智境故。无自契实智起真信修故。若不回心毕竟不成佛故。设复教化众生。还能成得三乘及人天之种。但住一方之净刹。无广大海界量等虚空无边智之大用。十方尘刹对现色身。一切众生随根引接。三乘无分。但云见三千大千之境。如此经。有世界海。有世界性。有世界种。皆甚深广大与法界虚空等。具如华藏世界品说。如三乘中。设见如来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设复广大云八万四千。不见如来十佛刹微尘等身相随好。三乘之种。但见如来化满三千大千世界等行。不见如来化满无尽佛刹微尘等行。三乘之种所作一切皆有边量。不见法界一一尘中无边量法普贤行法互参不碍。

二明经宗趣者。其义有六。一明经宗趣。二此经何藏所摄。三分其序分。四定其正宗。五明此经付嘱何人。六明此经流通所在。

一明经宗趣者。此经名毗卢遮那大智法界。本真自体寂用圆满。果德法报性相无碍。佛自所乘为宗。如法华经云。乘此宝乘直至道场。又此经云。有乐求佛果者。说最胜乘上乘无上乘不思议乘等。是还令初发心者为志乐广大故。还得如是如来大智之果。与自智合一无二故。此经宗趣甚深难信。若有信者。胜过承事十佛刹微尘数诸佛。尽于一劫所得功德。不如信此经中如来大智境界佛果法界门而自有之。信此福胜于彼。如贤首品下文颂云。有以手擎十佛刹。尽于一劫空中住。彼之所作未为难。能信此法为甚难。十刹尘数众生所。悉施乐具经一劫。彼之福德未为胜。信此法者为最胜。十刹尘数如来所。悉皆承事尽一劫。若于此品能诵持。其福最胜过于彼。又前颂云。一切世界诸群生。少有欲求声闻乘。求独觉者转复少。趣大乘者甚希有。趣大乘者犹为易。能信此法倍甚难。为明此经宗趣甚深难信。修空观者。息妄修禅垢净情存。声闻独觉六通菩萨未回心者。无如是分。如经下文云。设有菩萨经无量百千那由他劫行六波罗蜜得六神通。犹名假名菩萨。不真菩萨。设闻此经不信不入。如法华经。亦是为回三乘人令归一乘故。回彼门外三车权引诸子。令归如来大乘智法界真实门故。破几案所依法故。令得如来无依住智本自在故。华严即是始成正觉时顿为上根者说。法华经即是佛出世后。四十年中。为回三乘者说。又佛乘三乘一时总说。但随根自应。一音法门各有差别。总别义生。为真体无时无可作前后故。如法华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又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即非真。余二者。但以十方诸佛共所乘门为实。三乘为余二。但权施未真者是余二。故以一实对诸权。皆是余二。为法华经责声闻缘觉不退菩萨三乘等。皆未能信一乘法故。为权教菩萨虽有一分求菩提之心犹有怖生死故。得离染不退。未得称真染净平等不退。如修空观菩萨。乐空增胜。及假真如观一向离缠。皆有欣厌。及乐生净土等。诸菩萨众皆能离生死。出缠不退。不入法界性海一真无欣厌门故。望此佛乘乐生死者。及厌生死者。二俱是退。设观空增胜修假真如门。行六波罗蜜得六神通。是离生死不退。非是生死涅槃一性中不退故。以是义故。华严及法华经。说得六神通菩萨不闻不信此经典故。如法华经云。若持八万。四千法藏。十二部经。为人演说。令诸听者。得六神通。亦未为难。听受此经是则为难。唯此智境界违情所解故。甚难信也。三乘信解顺情所忻。何以故。说佛果即在三僧只之后。说佛净土在于他方此娑婆是秽土。修菩提者。厌垢欣真乐生净国。设有住世菩萨。亦言留惑润生。为济众生故。非由法尔根本智自在力合如斯故。如是菩萨皆是顺情之法。法易信故。非如此经。说入佛果不逾刹那但隔迷悟。说无量劫总不移一时故。说从凡夫地创见道时。因果一时无前后际。不见未成佛时。不见成正觉时。不见烦恼断。不见菩提证。毕竟不移毫念。修习五十位。满一切种智悉皆成就。总别同异成坏一时。自在。皆非世情所见故。是故难信也。其所信者。如经下文十信之位。金色世界不动智佛。上首菩萨名文殊师利。此云妙德。云金色者。明白净无垢。即法身之理。不动智佛者。即理中智也。一切凡圣身等共有之故。一切处文殊师利一切处金色世界一切处不动智佛。今之信者。当信自心无依住。性妙慧解脱。是自文殊。于心无依住中。无性妙理有自在分别。无性可动。名不动智佛。理智无二妙用自在。是故号曰妙德菩萨。是故一切诸佛从此信生。故号文殊为十方诸佛之母。亦号文殊为童子菩萨。为皆以信为初生故。信心成就。即以定慧观智力印之。相契一念相应。名十住初心便成正觉。取能行处。号曰普贤。取妙慧无依处。号曰妙德。取善能分别知根之智。号之为不动智佛。自契相应名为正觉。且能信处号曰信心。自契相应名为住心。为住佛所住。妙慧解脱相尽无生法故。若心外有佛不名信心。名为邪见人也。一切诸佛皆同自心。一切众生皆同自性。性无依故。体无差别。智慧一性。应如是知。以此同体妙慧。知诸佛心及众生心。应如是信解。不自欺诳。是故此经宗趣为大心众生。设如斯法诸佛自所乘门一乘妙典法界道理。令大心众生入佛根本智佛果故。一念契真理智同现。即便佛故。为法界道理见则无初中后故。异彼三乘劣解者。宜闻三无数劫登佛果故。宜说释迦净土在于他方此娑婆是秽土故。是故法华经内。为回三乘劣解者。令龙女非器刹那成佛。明信心广大。非权施设。现实教故。所修实教不迂滞故。言龙女年始八岁者。表今生成始学非旧学故。畜生女者。明非过去积修。此明此生信法门理直无滞故。法界体性非三世收。一念应真三世情尽。智无出没即佛果故。是故经云。为度劣解众生兴八相等事。娑婆世界举众遥见龙女即往南方无垢世界成佛者。解云。南方者。为明为正。以主离故。离为明。为日。为虚无。即无垢也。举众遥见者。明三乘权学信而未自证故。言遥见。夫法界一真自他相彻。若当自得焉得称遥见。此经即令善财一生得佛。云一生者。从凡夫地起信之后。十住初心契无生也。即任法界智生非业生也。至文广释。今且略举此经宗之所趣佛果法门竟。博达君子熟可思焉。

二明此经何藏所摄者。此经名毗卢遮那法界藏所摄。以遍照法界海一切诸法门尽含藏故。此经不许三乘化佛权教所收众生所知解故。化佛教中菩萨及二乘之众。不能解了一真法界报佛法门。唯知三乘自分法故。设是菩萨。但知三千大千世界为一报佛境界故。千百亿释迦是化身故。不解此一乘实报法界报佛所说法门故。是故此经还名毗卢遮那法界佛果智海所收。非同三乘菩萨化佛教中权施菩萨藏所摄。是故下文法界品中。慈氏所居楼阁名毗卢遮那庄严藏。善财入已。唯见无量诸佛法藏行门报相庄严无尽福相皆阿僧只。一一具如经说。此即依毗卢遮那佛所教法行法行之因。报得所居宫殿楼阁。一依法界藏行所成因果故。乃至诸佛报得庄严因果亦如之故。藏者。含容义。含容法界一切法门因果法皆无尽故。三乘经多以恒河沙为法门数之比量。成广大义。此一乘经多以一佛刹尘及十佛刹尘。乃至无量佛刹微尘。为法数之比量。又三乘法相。或一或二三等。七八九十为数。此经法门一一具十为数。以明佛果法门圆满故。名诠既是广狭不同。法藏法必当差别。是故此经是毗卢遮那藏所收。非三乘菩萨藏所摄故。此经常以佛果为进修道迹。是佛根本大智古迹。修差别智故。若异佛古迹。而有进修。无成佛义。如三乘。且免一分粗生死苦。非是依佛智体古迹契修佛乘也。是故此经是毗卢遮那藏所收。非三乘菩萨藏所摄。

三明分其序分者。分为二门。一都该一部。二当品自有。一都该一部者即世主妙严品。是二当品自有序分。如经品品之中会会之内。皆有尔时如是。如是序其品内之意。又此一部经上下五度序其世尊所居菩提场之处所。

问。何以如是。

答。从初第一卷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竭提国。明初成佛处在兰若之中。次第二会中又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始成正觉。明不移本处而至报宅中居为普光明殿。明理智之行报得之宅寄同世间兰若契证方诣宅居。自此以去。上升天宫。皆云不离本处而身遍坐一切道场。或云而升如是天。上升天者明列位进修。不移本处者。明法界道理以法性妙理无往来内外故。大智体自遍周故。次四十卷中十定品又云。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始成正觉。于普光明殿入刹那际三昧。明以法界法身为定体无三世性故。从兜率天下降神及入涅槃。四十年住世。转一切法轮。总不出刹那际。以此三昧圆通始终非三世古今故。如是序致以总言之。一切过现未来诸佛。皆尽一时成佛。并众生生死亦不移刹那。但众生妄系有年岁长短。如佛所说。即生即死皆不移时。是故经云。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如是遍知三世事。超诸方便成十力。如此一品经总括前后始终之际无去来今古性尽。明从凡夫地一念发心忽然见道。进修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五位等法。成佛转法轮入涅槃。总不移刹那。为以法界门为开示悟入故。明实教一乘法界之门法如是故。是故以三昧名目明之。此品都举此一乘根本法界寂用之门始终一际无本末时分。故以为成佛之头。次离世间品亦然。序致始成正觉乃至普光明殿者。为普贤菩萨入佛华三昧。佛华者。是所修佛行故。三昧者。明寂用无碍也。还同前序致所在者。明修佛行体用无始终常圆满无三世也。此品明修以普贤行还以法界体大智常随众行圆该三世还不移刹那际等故明其众行即法界体用也故。如是序致皆明时不移亦不移处。以菩提场无中边故。所修众行常等如。刹那三世无增减故。无去来故。次入法界品云。尔时世尊在室罗筏国逝多林给孤独园者。此举正宗。如来所乘通前彻后。天上人间十方世界。总以法界为体。非虚妄体故。为众生随迷不达故。此品之内。都举天上人间十方世界总不思议法界体寂用自在。故令众生悟入。是故此之一品。如来但以不思议神力说不借口言。明世间总真总神无出没故。以明法界普该前后本一际故。不须同序菩提场。以菩提即法界故。前会总在法界会中故。故如是序致也。十会之体用。总以此品通括。一体一时一性一智之本母故。此五度序其始成正觉者。总明此法界一时无前后说。如此一部经内。世主妙严品。佛名号品。十定品。离世间品。四度皆重序致始成正觉普光明殿。入法界品。但言给孤独园。此五品经。大意有五种佛果遍周总该余品。此五品经意。是重叙。但为此五种遍周法界因果一刹那际五事顿彰该收诸位总在其内成法界大智果故。以此有五个经题目相似。唯入法界品独言给孤独园。云何为五种遍周因果也。

一世主妙严品。明成佛果遍周。经云。不移本处而身遍坐一切道场。

二佛名号品。在普光明殿中说明报身及国土名号法门。施化利物遍周。此会说六品经。成就信位佛果。此明信心遍周。

三十定品如来入刹那际三昧。以此三昧普该此经及无量三世劫。总是一时本来如是。为佛道合然现其本法成佛说经及灭度时分无有迁移。此明佛大智本性自体寂用定体遍周。乃至入涅槃四十年住世说法。处母胎犹未出。在兜率天犹未下生。以实法际体然无往来今古性故。

四离世间品。明以法界自体本寂定大智为普贤行体。即明觉行遍周。佛华者。觉行也。三昧者。本觉体也。

五入法界品。明根本法界本。体大智佛果遍周。此五种遍周。总以法界为体。总是一遍周法门。此五遍周该收诸位诸差别故。恐人不解失其意趣。一部经内五处序致。题目钩连前后相摄。为明此经以法体本无次第本末两头中间时分长短故。如王宝印一时普印无前后成文也。以法宝印普印诸位。但明五位十住十行等进修习气不同故。性无差别。以总别同异成坏十玄六相义融通道理自明。此六字义为缘起三对。六字都该万法。一总别一对。二同异一对。三成坏一对。总不相离。不可废一留一。亦不可双立。亦不可双舍。总是断常生灭中边等见。皆是情量。不了任法自性缘生。此乃以无思正慧力方解。以思而知之者。且信心也。此是初地菩萨。观察世间一切缘起法。虽总同时。不系俱有。虽总具别。皆无自性。不可系法俱无。余两对亦然。皆是有无非有无俱不俱常无常情所系故。如一切缘生法。如空中响。本自无为应物成音。如善筮蓍龟者。无思无为。不鬼不神。而应缘能知万有而告人。古今吉凶如指掌者也。应如是知。任法缘起非如情也。一多总别诸同异门。一切成坏。皆非前后同时等系。法界法门道理亦复如是。皆非前后有无同时俱不俱或灭或留情所系故。皆是性起大悲无作大愿。任法缘起称无作智。非故非新。施设转正法轮。出生灭没。皆不可作故新去来解。皆是如来无生灭智自在力故。虽异二乘自寂取证。灭情亡智。即以起大愿等利诸众生。而无愿想。虽以大慈大悲饶益众生。而无爱想。虽入生死不没淤泥。虽在涅槃。十方世界利人不息。皆是如来无性无依无作智力。皆不可作去来现在古今之解。

内学智慧-世界内学智慧学会官方网站

大方广佛华严经论卷第九

大方广佛华严经论卷第九

唐方山长者李通玄撰

  第一会在菩提场中举古佛果法。

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一
稽首十方清净海  法界真报卢遮那
六位因果诸菩萨  文殊普贤大海众
所说法门清净海  果德圆满金刚句
我今释此微妙典  将欲广利诸众生
令于法门无挂碍  诸有见闻获大利
唯愿众圣垂加护  皆同遮那清净海

夫阐教弘经须分四义。一长科经意。二明经宗趣。三明教体。四明总陈会数。

一长科经意者。略作十段千科。一明始成正觉。二明举果劝修。三明以果成信。四明入真实证。五明发行修行。六明智悲相入。七明蕴修成德。八明利生无碍。九明诸贤寄位。十明令凡实证。

一明始成正觉者。即世主妙严品是。

二举果劝修者。即从现相品已下至毗卢遮那品总五品经是。及世主妙严品举佛所成之果令使人修。

三明以果成信者。即从佛名号品已下至贤首品六品经是。亦通取前世主妙严品已来总是。便以十个智佛为自心之果。以不动智佛为首。明自心智随分别性无所动故。

四明入真实证者。从升须弥山顶品已下六品经是。以十住为体。住佛智慧家生故。

五明发行修行者。从升夜摩天宫品已下四品经是。以十行为体。行佛行故。

六明智悲相入者。从升兜率天宫品已下三品经是。以十回向为体。体圆真俗成大悲故。

七明蕴修成德者。他化自在天中十地品是。蕴修前三法令惯习成就故。

八明利生无碍者。十地品已下乃至普贤行品等十一品经总是。以十地中蕴德成功。十一地利生行满。方名法行圆佛。于始于终。无作体性不移毫念。为以法界圆明大智之性。为十住见道之初。无时念故。三世无性故。总一时故。此非情识所知唯智会故。

九明诸贤寄位者。即已上三十七品诸菩萨并佛是出现世间品亦是。皆从性海大智境界中。方便出现其身。寄位成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等觉位十一地法门。令凡夫信入仿学依迹不迷其事。

十明令凡实证者。以法界性中安立十信等六位。进修方便行。十地不离体用。不坏方便。其智弥高。其行弥下。逐根行满故名进修。随力堪能安立诸位。随位知行令不迷因果。使学者善明总别依迹成功不滞始故。不离初故。即如下文。善财等众优婆塞优婆夷童子童女各列有五百。具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五位。一位有十通为五百。如六千比丘。通信亦不退。总云六千。一万诸龙以明万行。如是之众并是凡夫。皆信是法界佛果智境门故。而登十住十地。故名令凡实证。已上十段长科经意竟。于中广意至文方明。如法界一品。总通前后四十品经。总法界故。明三世法总法界故。以此法界一品是一切诸佛及以一切众生之果也。于此一部之经。总有五种因果遍周义。

一示成正觉因果遍周。即世主妙严品通下五品经是。

二信位及进修因果遍周。从佛名号品已下六品经。通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位中。共十品经是。

三定体遍周。即十定十通十忍等品是。

四行海遍周。即普贤行品离世间品是。

五法界不思议大圆明智海遍周。即法界品是。有此五遍周义故。以此一部之经有五品。五品之内。品初皆有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以为品首者。明此五法是一时一法界一刹那际一体用一切诸佛。共同之法一因果等周圆满无前后义。一切诸佛皆如是。如是之法不离十定之中一刹那际。降神入胎示现成佛入涅槃。不离一刹那际。更无移也。以此一部之典。五度一个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唯法界品别。总明此一部之经大体宗趣一法界大圆明智有此五种遍周之因果。从初信心进修诸行。始终因果行圆满。毕竟不出十定之体。无时之性。凡圣总齐。本来如是。由情妄系时量随生。由妄系故生老便有。若于根本法界门中起延促见。皆是自情妄见。非实有故。如是迷无性理。违本无时智境之法门。逐情随妄见时劫延促者。于佛正法之中不成信种。当知是人设修行出三界果。未有成佛之种故。即权教六通菩萨声闻缘觉是也。如法华经不退诸菩萨。亦复不能知。此明出生死之不退未成处生死中不退。又但得以空观折伏现行烦恼入初地见道位。非是以达根本无明得根本智中不退。如是三乘见道。总是三种意生身菩萨。皆非是根本法界大圆明智初发心住中能十方成佛等不退。三种意生身者。初二三地名三摩跋提乐意生身。四五六地名觉法自性意生身。七八九十地名种类俱生无行意生身。如是三种意生身菩萨。并是法界大圆明智海火宅门外。三车权方便安立。令诸子等且免火难。如此经下文。声闻在会如聋。六通菩萨。设闻此经。不能生信。如经具明。为从无始际。设能于佛法生信。但随情生信。迷自智境故。无自契实智起真信修故。若不回心毕竟不成佛故。设复教化众生。还能成得三乘及人天之种。但住一方之净刹。无广大海界量等虚空无边智之大用。十方尘刹对现色身。一切众生随根引接。三乘无分。但云见三千大千之境。如此经。有世界海。有世界性。有世界种。皆甚深广大与法界虚空等。具如华藏世界品说。如三乘中。设见如来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设复广大云八万四千。不见如来十佛刹微尘等身相随好。三乘之种。但见如来化满三千大千世界等行。不见如来化满无尽佛刹微尘等行。三乘之种所作一切皆有边量。不见法界一一尘中无边量法普贤行法互参不碍。

二明经宗趣者。其义有六。一明经宗趣。二此经何藏所摄。三分其序分。四定其正宗。五明此经付嘱何人。六明此经流通所在。

一明经宗趣者。此经名毗卢遮那大智法界。本真自体寂用圆满。果德法报性相无碍。佛自所乘为宗。如法华经云。乘此宝乘直至道场。又此经云。有乐求佛果者。说最胜乘上乘无上乘不思议乘等。是还令初发心者为志乐广大故。还得如是如来大智之果。与自智合一无二故。此经宗趣甚深难信。若有信者。胜过承事十佛刹微尘数诸佛。尽于一劫所得功德。不如信此经中如来大智境界佛果法界门而自有之。信此福胜于彼。如贤首品下文颂云。有以手擎十佛刹。尽于一劫空中住。彼之所作未为难。能信此法为甚难。十刹尘数众生所。悉施乐具经一劫。彼之福德未为胜。信此法者为最胜。十刹尘数如来所。悉皆承事尽一劫。若于此品能诵持。其福最胜过于彼。又前颂云。一切世界诸群生。少有欲求声闻乘。求独觉者转复少。趣大乘者甚希有。趣大乘者犹为易。能信此法倍甚难。为明此经宗趣甚深难信。修空观者。息妄修禅垢净情存。声闻独觉六通菩萨未回心者。无如是分。如经下文云。设有菩萨经无量百千那由他劫行六波罗蜜得六神通。犹名假名菩萨。不真菩萨。设闻此经不信不入。如法华经。亦是为回三乘人令归一乘故。回彼门外三车权引诸子。令归如来大乘智法界真实门故。破几案所依法故。令得如来无依住智本自在故。华严即是始成正觉时顿为上根者说。法华经即是佛出世后。四十年中。为回三乘者说。又佛乘三乘一时总说。但随根自应。一音法门各有差别。总别义生。为真体无时无可作前后故。如法华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又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即非真。余二者。但以十方诸佛共所乘门为实。三乘为余二。但权施未真者是余二。故以一实对诸权。皆是余二。为法华经责声闻缘觉不退菩萨三乘等。皆未能信一乘法故。为权教菩萨虽有一分求菩提之心犹有怖生死故。得离染不退。未得称真染净平等不退。如修空观菩萨。乐空增胜。及假真如观一向离缠。皆有欣厌。及乐生净土等。诸菩萨众皆能离生死。出缠不退。不入法界性海一真无欣厌门故。望此佛乘乐生死者。及厌生死者。二俱是退。设观空增胜修假真如门。行六波罗蜜得六神通。是离生死不退。非是生死涅槃一性中不退故。以是义故。华严及法华经。说得六神通菩萨不闻不信此经典故。如法华经云。若持八万。四千法藏。十二部经。为人演说。令诸听者。得六神通。亦未为难。听受此经是则为难。唯此智境界违情所解故。甚难信也。三乘信解顺情所忻。何以故。说佛果即在三僧只之后。说佛净土在于他方此娑婆是秽土。修菩提者。厌垢欣真乐生净国。设有住世菩萨。亦言留惑润生。为济众生故。非由法尔根本智自在力合如斯故。如是菩萨皆是顺情之法。法易信故。非如此经。说入佛果不逾刹那但隔迷悟。说无量劫总不移一时故。说从凡夫地创见道时。因果一时无前后际。不见未成佛时。不见成正觉时。不见烦恼断。不见菩提证。毕竟不移毫念。修习五十位。满一切种智悉皆成就。总别同异成坏一时。自在。皆非世情所见故。是故难信也。其所信者。如经下文十信之位。金色世界不动智佛。上首菩萨名文殊师利。此云妙德。云金色者。明白净无垢。即法身之理。不动智佛者。即理中智也。一切凡圣身等共有之故。一切处文殊师利一切处金色世界一切处不动智佛。今之信者。当信自心无依住。性妙慧解脱。是自文殊。于心无依住中。无性妙理有自在分别。无性可动。名不动智佛。理智无二妙用自在。是故号曰妙德菩萨。是故一切诸佛从此信生。故号文殊为十方诸佛之母。亦号文殊为童子菩萨。为皆以信为初生故。信心成就。即以定慧观智力印之。相契一念相应。名十住初心便成正觉。取能行处。号曰普贤。取妙慧无依处。号曰妙德。取善能分别知根之智。号之为不动智佛。自契相应名为正觉。且能信处号曰信心。自契相应名为住心。为住佛所住。妙慧解脱相尽无生法故。若心外有佛不名信心。名为邪见人也。一切诸佛皆同自心。一切众生皆同自性。性无依故。体无差别。智慧一性。应如是知。以此同体妙慧。知诸佛心及众生心。应如是信解。不自欺诳。是故此经宗趣为大心众生。设如斯法诸佛自所乘门一乘妙典法界道理。令大心众生入佛根本智佛果故。一念契真理智同现。即便佛故。为法界道理见则无初中后故。异彼三乘劣解者。宜闻三无数劫登佛果故。宜说释迦净土在于他方此娑婆是秽土故。是故法华经内。为回三乘劣解者。令龙女非器刹那成佛。明信心广大。非权施设。现实教故。所修实教不迂滞故。言龙女年始八岁者。表今生成始学非旧学故。畜生女者。明非过去积修。此明此生信法门理直无滞故。法界体性非三世收。一念应真三世情尽。智无出没即佛果故。是故经云。为度劣解众生兴八相等事。娑婆世界举众遥见龙女即往南方无垢世界成佛者。解云。南方者。为明为正。以主离故。离为明。为日。为虚无。即无垢也。举众遥见者。明三乘权学信而未自证故。言遥见。夫法界一真自他相彻。若当自得焉得称遥见。此经即令善财一生得佛。云一生者。从凡夫地起信之后。十住初心契无生也。即任法界智生非业生也。至文广释。今且略举此经宗之所趣佛果法门竟。博达君子熟可思焉。

二明此经何藏所摄者。此经名毗卢遮那法界藏所摄。以遍照法界海一切诸法门尽含藏故。此经不许三乘化佛权教所收众生所知解故。化佛教中菩萨及二乘之众。不能解了一真法界报佛法门。唯知三乘自分法故。设是菩萨。但知三千大千世界为一报佛境界故。千百亿释迦是化身故。不解此一乘实报法界报佛所说法门故。是故此经还名毗卢遮那法界佛果智海所收。非同三乘菩萨化佛教中权施菩萨藏所摄。是故下文法界品中。慈氏所居楼阁名毗卢遮那庄严藏。善财入已。唯见无量诸佛法藏行门报相庄严无尽福相皆阿僧只。一一具如经说。此即依毗卢遮那佛所教法行法行之因。报得所居宫殿楼阁。一依法界藏行所成因果故。乃至诸佛报得庄严因果亦如之故。藏者。含容义。含容法界一切法门因果法皆无尽故。三乘经多以恒河沙为法门数之比量。成广大义。此一乘经多以一佛刹尘及十佛刹尘。乃至无量佛刹微尘。为法数之比量。又三乘法相。或一或二三等。七八九十为数。此经法门一一具十为数。以明佛果法门圆满故。名诠既是广狭不同。法藏法必当差别。是故此经是毗卢遮那藏所收。非三乘菩萨藏所摄故。此经常以佛果为进修道迹。是佛根本大智古迹。修差别智故。若异佛古迹。而有进修。无成佛义。如三乘。且免一分粗生死苦。非是依佛智体古迹契修佛乘也。是故此经是毗卢遮那藏所收。非三乘菩萨藏所摄。

三明分其序分者。分为二门。一都该一部。二当品自有。一都该一部者即世主妙严品。是二当品自有序分。如经品品之中会会之内。皆有尔时如是。如是序其品内之意。又此一部经上下五度序其世尊所居菩提场之处所。

问。何以如是。

答。从初第一卷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竭提国。明初成佛处在兰若之中。次第二会中又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始成正觉。明不移本处而至报宅中居为普光明殿。明理智之行报得之宅寄同世间兰若契证方诣宅居。自此以去。上升天宫。皆云不离本处而身遍坐一切道场。或云而升如是天。上升天者明列位进修。不移本处者。明法界道理以法性妙理无往来内外故。大智体自遍周故。次四十卷中十定品又云。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始成正觉。于普光明殿入刹那际三昧。明以法界法身为定体无三世性故。从兜率天下降神及入涅槃。四十年住世。转一切法轮。总不出刹那际。以此三昧圆通始终非三世古今故。如是序致以总言之。一切过现未来诸佛。皆尽一时成佛。并众生生死亦不移刹那。但众生妄系有年岁长短。如佛所说。即生即死皆不移时。是故经云。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如是遍知三世事。超诸方便成十力。如此一品经总括前后始终之际无去来今古性尽。明从凡夫地一念发心忽然见道。进修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五位等法。成佛转法轮入涅槃。总不移刹那。为以法界门为开示悟入故。明实教一乘法界之门法如是故。是故以三昧名目明之。此品都举此一乘根本法界寂用之门始终一际无本末时分。故以为成佛之头。次离世间品亦然。序致始成正觉乃至普光明殿者。为普贤菩萨入佛华三昧。佛华者。是所修佛行故。三昧者。明寂用无碍也。还同前序致所在者。明修佛行体用无始终常圆满无三世也。此品明修以普贤行还以法界体大智常随众行圆该三世还不移刹那际等故明其众行即法界体用也故。如是序致皆明时不移亦不移处。以菩提场无中边故。所修众行常等如。刹那三世无增减故。无去来故。次入法界品云。尔时世尊在室罗筏国逝多林给孤独园者。此举正宗。如来所乘通前彻后。天上人间十方世界。总以法界为体。非虚妄体故。为众生随迷不达故。此品之内。都举天上人间十方世界总不思议法界体寂用自在。故令众生悟入。是故此之一品。如来但以不思议神力说不借口言。明世间总真总神无出没故。以明法界普该前后本一际故。不须同序菩提场。以菩提即法界故。前会总在法界会中故。故如是序致也。十会之体用。总以此品通括。一体一时一性一智之本母故。此五度序其始成正觉者。总明此法界一时无前后说。如此一部经内。世主妙严品。佛名号品。十定品。离世间品。四度皆重序致始成正觉普光明殿。入法界品。但言给孤独园。此五品经。大意有五种佛果遍周总该余品。此五品经意。是重叙。但为此五种遍周法界因果一刹那际五事顿彰该收诸位总在其内成法界大智果故。以此有五个经题目相似。唯入法界品独言给孤独园。云何为五种遍周因果也。

一世主妙严品。明成佛果遍周。经云。不移本处而身遍坐一切道场。

二佛名号品。在普光明殿中说明报身及国土名号法门。施化利物遍周。此会说六品经。成就信位佛果。此明信心遍周。

三十定品如来入刹那际三昧。以此三昧普该此经及无量三世劫。总是一时本来如是。为佛道合然现其本法成佛说经及灭度时分无有迁移。此明佛大智本性自体寂用定体遍周。乃至入涅槃四十年住世说法。处母胎犹未出。在兜率天犹未下生。以实法际体然无往来今古性故。

四离世间品。明以法界自体本寂定大智为普贤行体。即明觉行遍周。佛华者。觉行也。三昧者。本觉体也。

五入法界品。明根本法界本。体大智佛果遍周。此五种遍周。总以法界为体。总是一遍周法门。此五遍周该收诸位诸差别故。恐人不解失其意趣。一部经内五处序致。题目钩连前后相摄。为明此经以法体本无次第本末两头中间时分长短故。如王宝印一时普印无前后成文也。以法宝印普印诸位。但明五位十住十行等进修习气不同故。性无差别。以总别同异成坏十玄六相义融通道理自明。此六字义为缘起三对。六字都该万法。一总别一对。二同异一对。三成坏一对。总不相离。不可废一留一。亦不可双立。亦不可双舍。总是断常生灭中边等见。皆是情量。不了任法自性缘生。此乃以无思正慧力方解。以思而知之者。且信心也。此是初地菩萨。观察世间一切缘起法。虽总同时。不系俱有。虽总具别。皆无自性。不可系法俱无。余两对亦然。皆是有无非有无俱不俱常无常情所系故。如一切缘生法。如空中响。本自无为应物成音。如善筮蓍龟者。无思无为。不鬼不神。而应缘能知万有而告人。古今吉凶如指掌者也。应如是知。任法缘起非如情也。一多总别诸同异门。一切成坏。皆非前后同时等系。法界法门道理亦复如是。皆非前后有无同时俱不俱或灭或留情所系故。皆是性起大悲无作大愿。任法缘起称无作智。非故非新。施设转正法轮。出生灭没。皆不可作故新去来解。皆是如来无生灭智自在力故。虽异二乘自寂取证。灭情亡智。即以起大愿等利诸众生。而无愿想。虽以大慈大悲饶益众生。而无爱想。虽入生死不没淤泥。虽在涅槃。十方世界利人不息。皆是如来无性无依无作智力。皆不可作去来现在古今之解。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内学智慧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论卷第九

世界内学智慧学会

英文简称(WEMPA),总部设在香港,是经香港特区政府批准成立的非盈利性质的社会团体。 我们的宗旨是:促进世界各地内学智慧的研修与推广发展,在内学研修的发展方向和内典文化传播方面进行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关于WEMPA联系我们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