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16
速度(字/分钟)
1
倒计时
3
字体颜色
背景颜色
镜像

大方广佛华严经论卷第四十一

唐方山长者李通玄撰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
从此就俗利生成行门中。自文殊师利童子已下至经末。长科为三段。

第一从尔时文殊师利童子从善住楼阁已下。至六十二卷之初。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劝诸比丘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已。此一段经。名为创始就根入俗游历门。

第二渐次南行经历人间至福城东。是文殊入俗人间。说普照法界修多罗门。

第三从尔时文殊师利童子知福城人悉已来集已下。直至经末。是辨根与法成行门。第一从创始就根入俗游历门中。分为两段。

一从尔时文殊师利童子已下。至辞退南行往于人间有二十行半经。明与同行菩萨及常随侍卫之众辞佛南行往于人间分。

二尔时尊者舍利弗已下。至成就一切佛法。有八十六行半经。明舍利弗等六千比丘随逐文殊师利南行在路发心得此一乘法门分。

随文释义者。第一从初尔时文殊师利童子已下一段中。经云。尔时文殊师利童子从善住楼阁出者。明以自法身现根本智。楼阁中起差别智。以利众生故。名为出。无量同行菩萨者。成助道翼从。共教化众生故。是万行主伴。常随侍卫诸金刚神者。都举诸侍卫之神。此神之中。约有二义。一以诸神所行约自德立名。二约文殊师利之德差别行上。以标其德。以为侍卫守护之义。此一段并菩萨神天有三十二众。通后六千比丘众。以为四十二众。以为四十二种方便行。成就众生大智慧解脱之海。初金刚神者。法身中普光明智也。智现名神。普为众生供养诸佛身众神者。是恭敬义。以广化身云十方恭敬供养诸佛引接众生报得其身端正严饰故。足行者。是精勤义。教化众生无疲劳行。风神者。以摩尼为宝冠。表明净无垢智能设教义。以风体能吹坏散一切万物。亦能升持生长一切万物。然自无体性所依。以离垢宝冠表之。像法身智慧能说教网散坏烦恼染净自无所依。以巽为风教故。余如经自具。如鸠盘茶王所除饿鬼趣者。以此大囊垂下如冬瓜。坐以踞之。行以置之于肩。取像表法。以大悲垂俗担负众生无辞劳倦。摩睺罗伽王者。此是腹行大蟒之类。取像表法。以胸腹行是恭敬义。此是守护僧伽蓝神。自余准名下义。表之仿此。文殊师利及诸菩萨出自住处者。随根接俗也。右绕如来无量匝者。敬顺所行。右绕者。从南自东至北是。

第二舍利弗等六千比丘随逐文殊南行段中。复分为七段。

一尔时尊者舍利弗已下。至皆是文殊师利说法教化之所成就。有十二行半经。明舍利弗及六千比丘随文殊师利南行分。

二尔时尊者舍利弗已下。至白毫相光来照其身从顶上入。有十六行经。明舍利弗劝诸比丘观察文殊师利随路行时十种福相严身及道路分。

三尔时尊者舍利弗已下。至此诸比丘愿得奉觐。有十行半经。明舍利弗赞叹文殊师利十无量德诸比丘众咸欲愿见文殊师利舍利弗为白文殊师利分。

四尔时文殊师利童子已下。至愿我一切悉当具得。有六行半经。明六千比丘顶礼文殊师利自发大愿佛证知分。

五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告诸比丘已下至近如来地。有十八行经。明文殊师利菩萨为诸比丘说十种无疲厌法行不堕二乘地入如来地分。

六时诸比丘闻此法已下。至住菩提心坚固不动。有十六行经。明六千比丘闻文殊师利说法得无碍眼三昧于一切法各得十十法解脱门分。

七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劝诸比丘已下。至卷末。有六行经。明文殊师利重劝比丘住普贤行便得不离文殊师利足下普贤于十方佛所悉现身具足一切佛法分。

随文释义者。六千比丘表信心亦入位故。以十信心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路上一时总得故。故云六千前后围绕。以舍利弗为主。自余为伴。主伴同行。明升进求正法故。出自住处者。出自声闻及诸权见故。趣求法界大菩提故。绕佛三匝。皆顺佛正教故。绕佛三匝。皆是右绕自南向东向北向西至南。如是三匝。以为右绕成法。令人返左行。如是六千比丘是舍利弗同住。出家未久非是罗汉。宿世有种皆易发心。经云。六千比丘悉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植善根解力广大信眼明彻者。明往昔曾种信根今生信种已熟。舍利弗劝诸比丘令观文殊师利菩萨福德圆光映彻者。是心净之常光。能令见者欢喜。光网者。是法网圆满明其教光。严身见者。灭苦故。文殊师利所行之路左右八步平坦。庄严者。明身心常与八正道俱故。周回十方常有道场者。化行常满十方。诸佛说法之时。放眉间光灌文殊顶者。明文殊师利是十方佛创蒙发心。法身无相智慧之顶。一切诸佛初发心时。入此智慧而生佛家故。一切众生初发菩提心。皆以此法身无相智慧为体。一切众生皆自有之。皆须方便三昧。方能明现故。树皆宝严。明因行报生六千比丘观察文殊师利及所闻十种无疲厌法。便获得无碍眼三昧者。得法身中无相智眼明净。以执亡见谢智眼圆通非肉眼故。身边等五见亡法自明矣。即十方碍尽。初一切法中各明十法。以明三昧力创始。初明后劝普贤愿行加进一切诸明悉达。此已上明六千比丘发心竟。后明觉城化缘利物。如舍利弗。是示现声闻。前已述讫。已上余义可解之意。如文自明。

第二入俗人间。说普照法界修多罗门。即在福城东娑罗林大塔庙处也。又此一段从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劝诸比丘已下。至娑罗林中大塔庙处。有十五行半经。复分为两段。

一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已下。至人与非人之所供养。有七行半经。明文殊师利行往人间至所堪授化缘之分。

二时文殊师利与其眷属已下。至大塔庙处。有八行经。明文殊师利说普照法界修多罗门闻法获益分。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劝诸比丘发菩提心都结前法渐次南行经历人间者。明菩萨接引向明以离为明。经人间者。明菩萨大悲为不请之友就根引化故。福城者。约人多修福以立城名。亦约圣者所止皆为福德庄严。幢者有二义。一过去诸佛曾于此处难舍能舍破所著故。名之为幢。二此处古佛塔庙并有林木森竦高妙之所庄严。大塔庙者。名称十方佛国远闻。名之为大。亦约说法界门无里外中间见亡。名之为大。于中安置尊者之形像不可毁坏。名之为塔庙。亦名为幢。有梵僧云。其此塔庙。南边打鼓。北边不闻。故世间名为大也。娑罗云高竦也天龙夜叉已下。明天龙八部及人常所供养故。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者。所同来菩萨神天六千之众。说普照法界修多罗者。是根本智明彻遍周随根遍故。百万亿那由他者。当此沟也。大意明不可说修多罗以为眷属。此明差别智遍周应根授益。修多罗此云长行经。说此经时于大海中已下。明无量龙闻法悉舍龙身生天人中。一万诸龙于无上菩提得不退转及无数众生于三乘中各得调伏。明各自依根随差别智得自根性法门。已上明普照法界修多罗随根济门如经自具。

第三辨根与法成行门。从无量大众从其城出。直至经末。总是为文殊师利观察善财及其数。并往南方妙峰山上。以次南行询求五十三人。为善知识。用五位因果进修行门。欲令后人仿之成行。劫名辨根与法成行门。于此一段之中。复分为两段。

第一从无量大众从其城出已下。至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如象王回。有九十四行经。明福城四众咸集文殊师利随所乐求为其说法令得清净及观善财推其因果劝令亲近善知识门。

第二尔时文殊师利如象王回已下。直至经末。名为知根与法令其成行发生后学门。从初第一段中。有九十四行经。约分为六段。

一从无量大众从其城出来诣其所已下。至五百童女。有二十一行半经。是大众来集分。

二尔时文殊师利童子已下。至回向菩提无所障碍。有二十五行经。明文殊师利菩萨观察善财名字所因及叹往昔善根今生果报分。

三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如是观察善财童子已下。至说一切佛平等无二法。有六行半经。明文殊师利知善财根堪而为说法分。

四尔时文殊师利童子已下。至然后而去。有四行半经。明文殊师利为善财及大众说法已而去分。

五尔时善财童子已下。至而说颂曰。有两行半经。明善财闻法生信已勤求无上菩提向文殊师利说颂自叹三有苦轮及请法教授分。

六说颂中。有三十四行颂明善财自嗟苦本以颂请法自利利他分。其此一段三十四行颂中。初四行颂自嗟生死苦因已下。有三十行颂。是叹文殊师利菩萨德。及请法门分。

随文释义者。如初一段中四众来集。经云。无量大众从其城出及其列数但言五百者。此明约能发菩提心以五位十波罗蜜。成其数不从人为数。以五位修行中十波罗蜜互体有百为一中有十故。且如檀波罗蜜为主。余九为伴。戒波罗蜜为主。余九为伴。忍波罗蜜为主。余九为伴。皆仿此。如是百波罗蜜。于十住十行十向十地十一地升进见道治惑习气深浅上随行名殊。安立五百若约普贤行。总该法界无尽刹海。即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诸波罗蜜。今且但约五位中。一位有百波罗蜜。五位五百。前言一万龙皆发菩提心者。即明万行圆满。须达多者。此世善给。施无依怙者。亦名给孤独。婆须达多者。此云财施。日有善行。如是四众并一万龙。发菩提心。众数有五众。如龙众及五百优婆塞五百优婆夷。并是居世俗流。信心纯厚。童子童女皆是二十已下。年未弱冠。无染世欲。清信男女。名曰童子童女。年幼创启初心。归法流而受教。名曰童子童女。童者创蒙也。立下里为童。为年居未长立志德于闾里之间。号曰童子。年居长者能有清净信心。但云清信士女。已上列众。但随名下义。是所修之德。或以形貌立名。如大智居士女。以父之号故约德立名。余准知之。经云。威光赫奕者。明文殊师利身色盛明映于大众。如文殊师利观察善财名字因缘以初入胎时于其宅内自然出七宝楼阁者。此从因感果不可无因而有报生。明先世信心能信自心是具足白净无垢法身及无依住普光明智以为信种。名之为胎。如信位中普光明殿说金色世界不动智者。是以白净无垢法身。名为金色世界也。普光明智号为不动智佛为本无性可动故。即今号无明者。是为往世信此自心无明及一切众生无明。总是一切诸佛法身清净智种。以此信心。名之为胎。以此信胎生于世间。报得七宝楼阁。此信时以智慧观照力之所成就。云七宝及七伏藏者。并约七种助道分之所报生。已下七数例然。处胎十月者。于信心中。行十波罗蜜。世法满也。诞生者出世智生也。形体支分端正者。以八正道法之所成就故。宅中自然而有五百宝器种种诸物自然盈满诸宝器中间映相严者。明于先世信种之中信佛因果五位行门十波罗蜜五百行门七觉八正同异万行始终因果总在信中之所报得。是今生以此信还能发心。不离一生。一百一十城之法门。一时顿印无亏。信处成一百一十之法门。不出娑罗之林。而身遍游诸国。只为尘含法界性自如然智该三世古今一念。此乃约法界实。然不依凡情虚妄。余义向下对文方明。此已约因辨名约报辨因竟。经云。又此童子已曾供养过去诸佛深种善根信解广大者。明往世信种今生信满。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已下。所谓一切佛积集法者。明积集十波罗蜜四摄四无量三十七品助道之分五位加行一百一十城之法门。一百一十城之法门者。以五位中有五十个所修之因果。即如前十住中十个慧菩萨。是即十个佛果。同号为月者是。如是十行中十林菩萨十眼佛等十回向中十幢菩萨十妙佛等。如是十地十一地。皆依此十回向中菩萨佛因果。如是五位五十重因果上。各具进修因果。分为一百。不离根本三世诸佛恒常法界体中十波罗蜜为一百一十。以初从十住之中。以方便三昧显发法身根本智慧。乘法界乘行普贤行。以治习气安立次第。治惑习气差别之门。以此一百个因果。以为治惑习之升降次第。十个波罗蜜下理智悲愿之因果。即是法界体中普贤常尔之行。与一切发菩提心者。以为履践之迹故。是故名乘如来乘直至道场。以初发心即乘法界中文殊普贤体用理智大悲愿行门故。即道场本之体用也。已下善财童子善知识五十三人。是入道五位中行相故。明前五位但说其法。恐迷其行今此文殊师利菩萨。欲令善财起求法之样。重明前菩萨五位中行相法则令其后学者仿之故。安立此五十三人。成一百一十重之因果门故。明于法界体中。安立文殊为法身佛根本智。普贤为差别智。弥勒佛是此文殊普贤理行中无作之果。以此三法。成一法界体用自在无碍之门。遍与五位中五十个菩萨。以为因果。还如前以法界体中十波罗蜜为所乘之行。随其胜进中五位上五十重波罗蜜。皆有因果。如是五十善知识中一中有二。五十中有百。通法界中本常行十波罗蜜。为一百一十。文殊普贤弥勒佛果。此三法但为一法界无功用中大用自在门。但与一切胜进菩萨作因果以明胜进之功。然自无因果故。犹如帝王自无阶品。但如威德自在。而与一切官属。随有功者而作阶品故。

问曰。何故在此取弥勒佛为佛果。何不取毗卢遮那如来以为佛果。

答曰。明毗卢遮那是已成之果。弥勒是当来之佛果。明如今毗卢遮那佛所初发菩提心。一念成当来弥勒佛果契会相应。故同于弥勒楼阁之内。会三世时劫日月。总一时故。明以根本智印印三世古今无前后故。经云。积集法说一切佛相续法乃至说一切佛次第法。总如上释说。一切佛众会清净法。明一切佛众会皆同一清净故。身土众会不相障碍。重重重重以相映彻故。自余如文自具。如此三十四行颂。初四行颂。自叹生死由三有为首轮回诸苦生老不休。已下有三十行颂。明善财叹文殊德并及请法。三有为城郭者。明善财自叹居三有中自固其身不出如处城郭。三有者。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此三有身一切众生不能出离。憍慢者。非礼为憍。轻他曰慢。又有七慢。慢。过慢。慢过慢。不如慢。增上慢。我慢。邪慢。诸趣者。所谓见趣戒趣。又有三趣。邪定趣。不定趣。正定趣。又有四恶趣。又人天五戒十善趣。又二乘厌苦出世间趣。大乘菩萨净土趣。一乘菩萨智悲圆会未自在趣。如是等诸趣。随善恶言之。皆是门户所入之业。爱水为池堑者。以爱能津润生死故。如池堑。愚痴者。能迷真谛号曰愚痴。凡夫有八万四千。十地菩萨有二十二种随位不了愚痴。若随五位上一百一十种愚痴若了。成一百一十种解脱。贪恚火炽然者。三界烦恼以贪。为十使之首。恚为嗔之眷属。无明为总。覆慢为轻。自轻他。疑与五见俱能障道。共成生死之因果。疑亡见谢智乃现前。十使之中。疑与五见俱能障圣道。贪嗔痴慢能障修道者行。若于行中不以道治之。还于生死中随业流转不得自在。今以经文略。言其贪恚二门。余八总例其义。以此贪恚二障。一切善根不生故。如火炽然。魔王作君主者。所谓四魔。阴魔。烦恼魔。天魔。生死魔童。蒙依止住者。所谓覆障令心不明。名为童蒙。贪爱为徽缠者。前因贪起恚。此因贪起爱。以自缠缚。徽缠者。执缚罪人之绳。谄诳为辔勒者。明乐虚诳被制御故。疑惑覆其明者。以于正道生疑。趣入。诸邪道者。以于无性理智生疑即邪道生也。悭嫉憍盈故者。悭有五种。住处家舍。财物不乐。称赞他善。于法悕惜。不乐与人。是为五。嫉者。憎余胜己。憍者。自纵为憍。不抱礼故。奢者。不俭也。如爱恚慢嫉悭。但为下界五结。色爱无色爱掉举慢无明。通上界下界五结。以如是十使正结四魔。入于三恶道。生老病死苦不得出世者。已上善财叹三界生死苦因缘竟。已下三十行颂。叹德请法。如文自明。如是三界烦恼。初地二地治下界惑。三地治上二界惑。四地出三界。五地习世伎。六地出世慧具足。七地入生死等三界六道行行大慈悲。八地无功用智悲圆。九地佛用方满。十地普贤行周。十一地功齐法界理智恒然。十住法则一分与此十地行门法用相似。但胜进不同。十行但论无染行门。十回向中会融悲愿。如下五十三善知识具彰至位具明。第二文殊师利知根与法令其成行发生后学门中。约立五门。一明信心已发。二明圣者摄受。三明圣者劝亲近善友。四明善财请法。五明文殊指授修行所归。

一明信心已发者。如经云。善男子。汝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是此信心菩提入位菩提。以三昧行方能显得理行。相显业尽纯明。

二明圣者摄受者。经云。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如象王回者。是摄受义。如大圣无方智圆形遍随根对现不背众生一切众生如应见者。皆悉对面时诸众生各不相知。但谓圣者独与我语。今言文殊师利见善财所请如象王回者。是知根采顾摄受与法故。

三明圣者劝亲近善友者。经云。善男子。亲近供养诸善知识是具足一切智最初因缘。是故于此勿生疲厌。此一切智是菩提心无所得。因此而现名根本智。以无所得为体。而照现万法为用。

四明善财请法者。经云。云何学菩萨道。有十一问请菩萨道。

问曰。何故但云求菩萨道。不云学菩提心。

答曰。为菩提无所得无所修无所学无所行。是故但求菩萨道学菩萨行。然菩提心自恒明现。如下妙峰山上得忆念诸佛智慧光明门者。明托事表法。以艮为山。为止。以约止心无念。妄想不生正慧现前。名为忆念。以正慧与一切诸佛无相妙理合故。以此无相正慧现前普照心境。身边等五见总亡万境虚寂。见亡业谢。名曰光明。故言忆念诸佛智慧光明门。此明三昧禅定是方便行。能显理智体用二门。圆周自在。乃至不可说三昧。总是现正智之方便行故。如十波罗蜜中唯智波罗蜜。是无功用自在之果。余九波罗蜜。是助显之行。从初发心住。十十互参。如炼真金转转明净。而令成就种种庄严。业亡智满。行周入因陀罗网法门。方可称法界。功堪任运。从初发心住。皆以菩提心无作用。无所修无所行为体。而求修学普贤一切无尽行门。以此但求菩萨道学菩萨行。无作菩提随行自明。以行行之中常有禅波罗蜜助显。体用理智转令明白自在故。大意初发心住以无念无作三昧加行方便。助显菩提。以菩提无体无性。与一切诸行作无住之缘。以此求菩萨诸行。以诸行即菩提无体性故。若于行外别修菩提。声闻缘觉及空观菩萨菩提。非一乘文殊普贤理智万行悲愿自在菩提。以是如来对权教菩萨。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以权教菩萨修行。法明空观破三界有。如来对此说诸行无常。未明三界诸有即菩提用故。以此一乘实教菩萨。但求菩萨道行菩萨行。即菩提用。明理智体用总该不别求也。若也别求菩提即体用各别二见恒存。不名乘不思议乘故。是故但求菩萨道无别菩提也。以明菩提无求无发心无所行无处所无问无答无得无证。行一切行具普贤道。无行无修。是菩提大用圆满故。但求菩萨道学菩萨行故。始可得名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五明文殊师利指授修行所归者。经云。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国土。名为胜乐。其国有山名曰妙峰。于彼山中有一比丘。名曰德云者是也。又于此知根与法令其成行发生后学门中。直至经末。长科为八段。

一从尔时文殊师利如象王回已下。至尔时文殊师利菩萨说此颂已。并颂。有二十二行。明文殊师利劝发善财童子亲近善知识。明趣入十住以定会理契真门。即妙峰山上德云比丘所得忆念诸佛智慧光明门。是以次向下至王女慈行童女。有十个善知识。总是十住位中善知识也。从此妙峰山已下约立七门。

一从信趣入十住以定会理契真门。十住品是。

二依真发起诸行门。即善见比丘并已下。共有十善知识。是十行品是。

三理智大悲愿行会融门。即从鬻香长者青莲花等。已下十善知识。是十回向品是。

四蕴修悲智成德门。即夜神婆珊婆演底并已下共有十善知识。是十地品是。

五悲终起智成佛门。即佛母摩耶夫人并下共有十善知识。是十定品已下共有十品是。

六修行已满佛果门。即慈氏如来。是如来出现品经是。

七法界自在无功大用如因陀罗网互参圆融门。无功法界大用。是法界品是。明总法界该括所收。如是五十三善知识起此行门。方便令发菩提心者识其五位进修行门。令易解故。前虽法说在行恐迷。是故令善财重起行门。表示令学者不错谬故。第一从信趣入十住以定会理契真门中。从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如象王回已下。至愿学普贤乘并颂有二十二行经。于此段中分为四段。

一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如象王回已下。至是故于此勿生疲厌。有五行经。明文殊师利称叹善财发菩提心劝亲近善知识勿生疲厌分。

二善财白言已下。至云何令普贤行速得圆满。有五行半经。明善财请问十一问菩萨所行分。

三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已下。可有一行经。明文殊师利说颂赞叹善财分。

四正申其颂。云若有诸菩萨不厌生死苦则具普贤道一切无能坏者。明以生死苦为菩提即无所坏若离生死苦修菩萨行发菩提心即有所坏。何以故。即有生死涅槃染净二障所坏。即有是非二见断常所坏。又云若入方便海安住佛菩提能随导师学当成一切智者。明以大愿大悲万行海为方便方可安住佛菩提。若于一切法一切行。一法不明。一行不行。即菩提心不得圆满。以菩提心无障碍无体性。一法一行上有取有舍。即有障碍但以法界普光明智印印之。无法不彻。以此但求菩萨行满。即菩提心圆满。以菩萨行与菩提心无一不俱无合散故。二俱不可得故。如是而行菩萨行故。生死涅槃二俱不可得故。住于生死安住涅槃。如是修行一切菩萨行。长大慈大悲大愿。满普贤道故。自余如文自明。又第一从信趣入十住以定会理契真门中。从尔时文殊师利菩萨说此颂已下。至德云比丘当为汝说。有十二行半经。分为五段。

一从尔时已下。有两行半经。明文殊师利叹善财发无上菩提心分。

二善男子已下。至倍更为难。有两行经。明叹善财求善知识倍更为难分。

三善男子已下。至应决定求真善知识。有一行经。明求一切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分。

四善男子已下。至勿见过失。有两行半经。明文殊师利教诫善财见善知识勿生厌足勿见过失分。

五善男子已下。至德云比丘当为汝说。有四行半经。约有五法。一示善知识所居方面。二示善知识所居国土。三示善知识所居处所。四举善知识约德立名。五举善知识道德堪能演说何法如文具说。

从此已下七卷。总是善财善知识。自此已下十个善知识是十住门。

一示善知识所居方面者。何故令往南方。以明托方隅而表法。以南为正。为离为明。以离中虚。以中虚故。离为明为日。为九天。在身为头为目为心。心达虚无智日自明故取之像表其道也。是故经云。明炼十方一切仪式主方神。方者法也。但取其法大像无方如日行于天明丽于地。智行于空。明丽于万物。无不知无不明。取之一法十方混然。

二示善知识所居国土者。南方有国名为胜乐者。为明理智虚无能净烦恼。名为胜乐。

三示善知识所居处所者。其国有山名曰妙峰。无念静禅名之为山。心空智现名之为妙理。净智明慧能破惑名之为峰。以艮为山。为止。为童蒙。为小男。为门阙。以正为初。明以三阳爻生之始。为正月。一下止则正字也。以十一月一阳生十二月二阳生正月三阳生故取。之为正月故三。阳生故以三为正。又三阳生处火生于寅。以火为日。日生于寅。以日生于寅。是明初生处故。名为童蒙小男位故。取之以像。表之以法。以文殊师利居东北方清凉山者。取摩竭提国菩提场之东北方。此山是此南阎浮提菩提场之东北。是此阎浮提之众山之王。以艮为山故。万菩萨于中止住。是文殊师利主伴万行圆满之侣也。故以文殊主法。身根本智之妙慧。为一切诸佛启蒙之师。有一切处文殊师利。亦乃一切众生皆自有之。皆从此法初入圣智也。初生佛家。与一切诸佛同一智慧解脱知见。从兹之后学差别智发起愿行成大慈悲。号曰普贤法界行也。是故如来取像世间法则用表其法。令易解故。即以胜乐国妙峰山取像。明其三阳生处艮以为止。以止则明初生故。以明初生号曰童蒙。亦以文殊师利以发蒙入圣之初故。故号文殊为童子。菩萨因化立名故。以发起一切众生。入无相妙智慧故。此明以方便三昧现根本智。初生一切诸佛智慧家故故立名也。故以取像表法。令学者先以心无念虑寂静不动如山王。无相妙理智慧便现。自心智慧得解脱。清凉即不要身足登山也。是故十住位于须弥山顶上。说十个随位升进佛果。皆号之为月同此。妙峰山德云比丘已下十个善知识。创从凡得法清凉乐也。此明善财举行用彰十住门。言妙峰山者。意明从定方能显发自心根本智慧。如诸佛见万法无性万法无相万法无依万法无有本末住处。契此法已。名为住佛所。住方得见亡业谢。生圣智流中。学差别智。成就法界无限普贤大用。广化无尽一切法界众生。皆使入于根本智之知见故。亦可凡初学先入山乐静方学定心用现正智。亦是方便。亦可得名胜乐国妙峰山也。以心离俗境乐山寂静亦是胜乐义。引凡方便种种利生。但不住其中也。

四举善知识约德立名。名为德云者。以德云能雨法洒润众生令得清凉之义。比丘者。此云灭诤。以灭有无是非烦恼之诤。故云灭诤。以身边等五见及有无二见能障道故。先须以无念无思三昧止之正智方现。故云灭诤。故以妙峰山表其比丘三昧行。智现定亡寂用自在。方能说教以润童蒙。名为德云。故居艮为蒙位。以止是润生启明之。初以比丘德云居山之顶。取像表法。明此位从信心凡夫。创始以三昧加行启蒙。入圣位中。十住之首至法顶故。与无相妙智慧会处。号为妙峰。以妙智慧能说教处润益含生号名德云。修学如是方便现其自心正智现前。其妙峰山德云比丘之义。总在己躬。乃至文殊普贤佛果。总皆自有。以方便三昧理智现前利众生行。行之。即是一。如经具明。此明于法界品中安立如是五位行门。明五位方便修行行门总以法界佛果为体。以法界普光明根本智具普贤差别智为大用故。始终本末不移此也。以进修生熟处安立诸位。起一百一十城之法门。总共同一十波罗蜜行。一三十七道品一四摄四无量心。总别同异成坏六门在其中也。以智照之可见。一百一十城义如前福城东已释讫。

五举善知识道德所能者。此善知识堪说示菩萨行之加行。具普贤行五位门户。是故文殊令善财问德云比丘。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乃至云何于普贤行。疾得圆满。德云比丘当为汝说。此是入十住之初心名初发心住。

内学智慧-世界内学智慧学会官方网站

大方广佛华严经论卷第四十一

大方广佛华严经论卷第四十一

唐方山长者李通玄撰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
从此就俗利生成行门中。自文殊师利童子已下至经末。长科为三段。

第一从尔时文殊师利童子从善住楼阁已下。至六十二卷之初。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劝诸比丘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已。此一段经。名为创始就根入俗游历门。

第二渐次南行经历人间至福城东。是文殊入俗人间。说普照法界修多罗门。

第三从尔时文殊师利童子知福城人悉已来集已下。直至经末。是辨根与法成行门。第一从创始就根入俗游历门中。分为两段。

一从尔时文殊师利童子已下。至辞退南行往于人间有二十行半经。明与同行菩萨及常随侍卫之众辞佛南行往于人间分。

二尔时尊者舍利弗已下。至成就一切佛法。有八十六行半经。明舍利弗等六千比丘随逐文殊师利南行在路发心得此一乘法门分。

随文释义者。第一从初尔时文殊师利童子已下一段中。经云。尔时文殊师利童子从善住楼阁出者。明以自法身现根本智。楼阁中起差别智。以利众生故。名为出。无量同行菩萨者。成助道翼从。共教化众生故。是万行主伴。常随侍卫诸金刚神者。都举诸侍卫之神。此神之中。约有二义。一以诸神所行约自德立名。二约文殊师利之德差别行上。以标其德。以为侍卫守护之义。此一段并菩萨神天有三十二众。通后六千比丘众。以为四十二众。以为四十二种方便行。成就众生大智慧解脱之海。初金刚神者。法身中普光明智也。智现名神。普为众生供养诸佛身众神者。是恭敬义。以广化身云十方恭敬供养诸佛引接众生报得其身端正严饰故。足行者。是精勤义。教化众生无疲劳行。风神者。以摩尼为宝冠。表明净无垢智能设教义。以风体能吹坏散一切万物。亦能升持生长一切万物。然自无体性所依。以离垢宝冠表之。像法身智慧能说教网散坏烦恼染净自无所依。以巽为风教故。余如经自具。如鸠盘茶王所除饿鬼趣者。以此大囊垂下如冬瓜。坐以踞之。行以置之于肩。取像表法。以大悲垂俗担负众生无辞劳倦。摩睺罗伽王者。此是腹行大蟒之类。取像表法。以胸腹行是恭敬义。此是守护僧伽蓝神。自余准名下义。表之仿此。文殊师利及诸菩萨出自住处者。随根接俗也。右绕如来无量匝者。敬顺所行。右绕者。从南自东至北是。

第二舍利弗等六千比丘随逐文殊南行段中。复分为七段。

一尔时尊者舍利弗已下。至皆是文殊师利说法教化之所成就。有十二行半经。明舍利弗及六千比丘随文殊师利南行分。

二尔时尊者舍利弗已下。至白毫相光来照其身从顶上入。有十六行经。明舍利弗劝诸比丘观察文殊师利随路行时十种福相严身及道路分。

三尔时尊者舍利弗已下。至此诸比丘愿得奉觐。有十行半经。明舍利弗赞叹文殊师利十无量德诸比丘众咸欲愿见文殊师利舍利弗为白文殊师利分。

四尔时文殊师利童子已下。至愿我一切悉当具得。有六行半经。明六千比丘顶礼文殊师利自发大愿佛证知分。

五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告诸比丘已下至近如来地。有十八行经。明文殊师利菩萨为诸比丘说十种无疲厌法行不堕二乘地入如来地分。

六时诸比丘闻此法已下。至住菩提心坚固不动。有十六行经。明六千比丘闻文殊师利说法得无碍眼三昧于一切法各得十十法解脱门分。

七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劝诸比丘已下。至卷末。有六行经。明文殊师利重劝比丘住普贤行便得不离文殊师利足下普贤于十方佛所悉现身具足一切佛法分。

随文释义者。六千比丘表信心亦入位故。以十信心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路上一时总得故。故云六千前后围绕。以舍利弗为主。自余为伴。主伴同行。明升进求正法故。出自住处者。出自声闻及诸权见故。趣求法界大菩提故。绕佛三匝。皆顺佛正教故。绕佛三匝。皆是右绕自南向东向北向西至南。如是三匝。以为右绕成法。令人返左行。如是六千比丘是舍利弗同住。出家未久非是罗汉。宿世有种皆易发心。经云。六千比丘悉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植善根解力广大信眼明彻者。明往昔曾种信根今生信种已熟。舍利弗劝诸比丘令观文殊师利菩萨福德圆光映彻者。是心净之常光。能令见者欢喜。光网者。是法网圆满明其教光。严身见者。灭苦故。文殊师利所行之路左右八步平坦。庄严者。明身心常与八正道俱故。周回十方常有道场者。化行常满十方。诸佛说法之时。放眉间光灌文殊顶者。明文殊师利是十方佛创蒙发心。法身无相智慧之顶。一切诸佛初发心时。入此智慧而生佛家故。一切众生初发菩提心。皆以此法身无相智慧为体。一切众生皆自有之。皆须方便三昧。方能明现故。树皆宝严。明因行报生六千比丘观察文殊师利及所闻十种无疲厌法。便获得无碍眼三昧者。得法身中无相智眼明净。以执亡见谢智眼圆通非肉眼故。身边等五见亡法自明矣。即十方碍尽。初一切法中各明十法。以明三昧力创始。初明后劝普贤愿行加进一切诸明悉达。此已上明六千比丘发心竟。后明觉城化缘利物。如舍利弗。是示现声闻。前已述讫。已上余义可解之意。如文自明。

第二入俗人间。说普照法界修多罗门。即在福城东娑罗林大塔庙处也。又此一段从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劝诸比丘已下。至娑罗林中大塔庙处。有十五行半经。复分为两段。

一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已下。至人与非人之所供养。有七行半经。明文殊师利行往人间至所堪授化缘之分。

二时文殊师利与其眷属已下。至大塔庙处。有八行经。明文殊师利说普照法界修多罗门闻法获益分。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劝诸比丘发菩提心都结前法渐次南行经历人间者。明菩萨接引向明以离为明。经人间者。明菩萨大悲为不请之友就根引化故。福城者。约人多修福以立城名。亦约圣者所止皆为福德庄严。幢者有二义。一过去诸佛曾于此处难舍能舍破所著故。名之为幢。二此处古佛塔庙并有林木森竦高妙之所庄严。大塔庙者。名称十方佛国远闻。名之为大。亦约说法界门无里外中间见亡。名之为大。于中安置尊者之形像不可毁坏。名之为塔庙。亦名为幢。有梵僧云。其此塔庙。南边打鼓。北边不闻。故世间名为大也。娑罗云高竦也天龙夜叉已下。明天龙八部及人常所供养故。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者。所同来菩萨神天六千之众。说普照法界修多罗者。是根本智明彻遍周随根遍故。百万亿那由他者。当此沟也。大意明不可说修多罗以为眷属。此明差别智遍周应根授益。修多罗此云长行经。说此经时于大海中已下。明无量龙闻法悉舍龙身生天人中。一万诸龙于无上菩提得不退转及无数众生于三乘中各得调伏。明各自依根随差别智得自根性法门。已上明普照法界修多罗随根济门如经自具。

第三辨根与法成行门。从无量大众从其城出。直至经末。总是为文殊师利观察善财及其数。并往南方妙峰山上。以次南行询求五十三人。为善知识。用五位因果进修行门。欲令后人仿之成行。劫名辨根与法成行门。于此一段之中。复分为两段。

第一从无量大众从其城出已下。至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如象王回。有九十四行经。明福城四众咸集文殊师利随所乐求为其说法令得清净及观善财推其因果劝令亲近善知识门。

第二尔时文殊师利如象王回已下。直至经末。名为知根与法令其成行发生后学门。从初第一段中。有九十四行经。约分为六段。

一从无量大众从其城出来诣其所已下。至五百童女。有二十一行半经。是大众来集分。

二尔时文殊师利童子已下。至回向菩提无所障碍。有二十五行经。明文殊师利菩萨观察善财名字所因及叹往昔善根今生果报分。

三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如是观察善财童子已下。至说一切佛平等无二法。有六行半经。明文殊师利知善财根堪而为说法分。

四尔时文殊师利童子已下。至然后而去。有四行半经。明文殊师利为善财及大众说法已而去分。

五尔时善财童子已下。至而说颂曰。有两行半经。明善财闻法生信已勤求无上菩提向文殊师利说颂自叹三有苦轮及请法教授分。

六说颂中。有三十四行颂明善财自嗟苦本以颂请法自利利他分。其此一段三十四行颂中。初四行颂自嗟生死苦因已下。有三十行颂。是叹文殊师利菩萨德。及请法门分。

随文释义者。如初一段中四众来集。经云。无量大众从其城出及其列数但言五百者。此明约能发菩提心以五位十波罗蜜。成其数不从人为数。以五位修行中十波罗蜜互体有百为一中有十故。且如檀波罗蜜为主。余九为伴。戒波罗蜜为主。余九为伴。忍波罗蜜为主。余九为伴。皆仿此。如是百波罗蜜。于十住十行十向十地十一地升进见道治惑习气深浅上随行名殊。安立五百若约普贤行。总该法界无尽刹海。即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诸波罗蜜。今且但约五位中。一位有百波罗蜜。五位五百。前言一万龙皆发菩提心者。即明万行圆满。须达多者。此世善给。施无依怙者。亦名给孤独。婆须达多者。此云财施。日有善行。如是四众并一万龙。发菩提心。众数有五众。如龙众及五百优婆塞五百优婆夷。并是居世俗流。信心纯厚。童子童女皆是二十已下。年未弱冠。无染世欲。清信男女。名曰童子童女。年幼创启初心。归法流而受教。名曰童子童女。童者创蒙也。立下里为童。为年居未长立志德于闾里之间。号曰童子。年居长者能有清净信心。但云清信士女。已上列众。但随名下义。是所修之德。或以形貌立名。如大智居士女。以父之号故约德立名。余准知之。经云。威光赫奕者。明文殊师利身色盛明映于大众。如文殊师利观察善财名字因缘以初入胎时于其宅内自然出七宝楼阁者。此从因感果不可无因而有报生。明先世信心能信自心是具足白净无垢法身及无依住普光明智以为信种。名之为胎。如信位中普光明殿说金色世界不动智者。是以白净无垢法身。名为金色世界也。普光明智号为不动智佛为本无性可动故。即今号无明者。是为往世信此自心无明及一切众生无明。总是一切诸佛法身清净智种。以此信心。名之为胎。以此信胎生于世间。报得七宝楼阁。此信时以智慧观照力之所成就。云七宝及七伏藏者。并约七种助道分之所报生。已下七数例然。处胎十月者。于信心中。行十波罗蜜。世法满也。诞生者出世智生也。形体支分端正者。以八正道法之所成就故。宅中自然而有五百宝器种种诸物自然盈满诸宝器中间映相严者。明于先世信种之中信佛因果五位行门十波罗蜜五百行门七觉八正同异万行始终因果总在信中之所报得。是今生以此信还能发心。不离一生。一百一十城之法门。一时顿印无亏。信处成一百一十之法门。不出娑罗之林。而身遍游诸国。只为尘含法界性自如然智该三世古今一念。此乃约法界实。然不依凡情虚妄。余义向下对文方明。此已约因辨名约报辨因竟。经云。又此童子已曾供养过去诸佛深种善根信解广大者。明往世信种今生信满。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已下。所谓一切佛积集法者。明积集十波罗蜜四摄四无量三十七品助道之分五位加行一百一十城之法门。一百一十城之法门者。以五位中有五十个所修之因果。即如前十住中十个慧菩萨。是即十个佛果。同号为月者是。如是十行中十林菩萨十眼佛等十回向中十幢菩萨十妙佛等。如是十地十一地。皆依此十回向中菩萨佛因果。如是五位五十重因果上。各具进修因果。分为一百。不离根本三世诸佛恒常法界体中十波罗蜜为一百一十。以初从十住之中。以方便三昧显发法身根本智慧。乘法界乘行普贤行。以治习气安立次第。治惑习气差别之门。以此一百个因果。以为治惑习之升降次第。十个波罗蜜下理智悲愿之因果。即是法界体中普贤常尔之行。与一切发菩提心者。以为履践之迹故。是故名乘如来乘直至道场。以初发心即乘法界中文殊普贤体用理智大悲愿行门故。即道场本之体用也。已下善财童子善知识五十三人。是入道五位中行相故。明前五位但说其法。恐迷其行今此文殊师利菩萨。欲令善财起求法之样。重明前菩萨五位中行相法则令其后学者仿之故。安立此五十三人。成一百一十重之因果门故。明于法界体中。安立文殊为法身佛根本智。普贤为差别智。弥勒佛是此文殊普贤理行中无作之果。以此三法。成一法界体用自在无碍之门。遍与五位中五十个菩萨。以为因果。还如前以法界体中十波罗蜜为所乘之行。随其胜进中五位上五十重波罗蜜。皆有因果。如是五十善知识中一中有二。五十中有百。通法界中本常行十波罗蜜。为一百一十。文殊普贤弥勒佛果。此三法但为一法界无功用中大用自在门。但与一切胜进菩萨作因果以明胜进之功。然自无因果故。犹如帝王自无阶品。但如威德自在。而与一切官属。随有功者而作阶品故。

问曰。何故在此取弥勒佛为佛果。何不取毗卢遮那如来以为佛果。

答曰。明毗卢遮那是已成之果。弥勒是当来之佛果。明如今毗卢遮那佛所初发菩提心。一念成当来弥勒佛果契会相应。故同于弥勒楼阁之内。会三世时劫日月。总一时故。明以根本智印印三世古今无前后故。经云。积集法说一切佛相续法乃至说一切佛次第法。总如上释说。一切佛众会清净法。明一切佛众会皆同一清净故。身土众会不相障碍。重重重重以相映彻故。自余如文自具。如此三十四行颂。初四行颂。自叹生死由三有为首轮回诸苦生老不休。已下有三十行颂。明善财叹文殊德并及请法。三有为城郭者。明善财自叹居三有中自固其身不出如处城郭。三有者。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此三有身一切众生不能出离。憍慢者。非礼为憍。轻他曰慢。又有七慢。慢。过慢。慢过慢。不如慢。增上慢。我慢。邪慢。诸趣者。所谓见趣戒趣。又有三趣。邪定趣。不定趣。正定趣。又有四恶趣。又人天五戒十善趣。又二乘厌苦出世间趣。大乘菩萨净土趣。一乘菩萨智悲圆会未自在趣。如是等诸趣。随善恶言之。皆是门户所入之业。爱水为池堑者。以爱能津润生死故。如池堑。愚痴者。能迷真谛号曰愚痴。凡夫有八万四千。十地菩萨有二十二种随位不了愚痴。若随五位上一百一十种愚痴若了。成一百一十种解脱。贪恚火炽然者。三界烦恼以贪。为十使之首。恚为嗔之眷属。无明为总。覆慢为轻。自轻他。疑与五见俱能障道。共成生死之因果。疑亡见谢智乃现前。十使之中。疑与五见俱能障圣道。贪嗔痴慢能障修道者行。若于行中不以道治之。还于生死中随业流转不得自在。今以经文略。言其贪恚二门。余八总例其义。以此贪恚二障。一切善根不生故。如火炽然。魔王作君主者。所谓四魔。阴魔。烦恼魔。天魔。生死魔童。蒙依止住者。所谓覆障令心不明。名为童蒙。贪爱为徽缠者。前因贪起恚。此因贪起爱。以自缠缚。徽缠者。执缚罪人之绳。谄诳为辔勒者。明乐虚诳被制御故。疑惑覆其明者。以于正道生疑。趣入。诸邪道者。以于无性理智生疑即邪道生也。悭嫉憍盈故者。悭有五种。住处家舍。财物不乐。称赞他善。于法悕惜。不乐与人。是为五。嫉者。憎余胜己。憍者。自纵为憍。不抱礼故。奢者。不俭也。如爱恚慢嫉悭。但为下界五结。色爱无色爱掉举慢无明。通上界下界五结。以如是十使正结四魔。入于三恶道。生老病死苦不得出世者。已上善财叹三界生死苦因缘竟。已下三十行颂。叹德请法。如文自明。如是三界烦恼。初地二地治下界惑。三地治上二界惑。四地出三界。五地习世伎。六地出世慧具足。七地入生死等三界六道行行大慈悲。八地无功用智悲圆。九地佛用方满。十地普贤行周。十一地功齐法界理智恒然。十住法则一分与此十地行门法用相似。但胜进不同。十行但论无染行门。十回向中会融悲愿。如下五十三善知识具彰至位具明。第二文殊师利知根与法令其成行发生后学门中。约立五门。一明信心已发。二明圣者摄受。三明圣者劝亲近善友。四明善财请法。五明文殊指授修行所归。

一明信心已发者。如经云。善男子。汝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是此信心菩提入位菩提。以三昧行方能显得理行。相显业尽纯明。

二明圣者摄受者。经云。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如象王回者。是摄受义。如大圣无方智圆形遍随根对现不背众生一切众生如应见者。皆悉对面时诸众生各不相知。但谓圣者独与我语。今言文殊师利见善财所请如象王回者。是知根采顾摄受与法故。

三明圣者劝亲近善友者。经云。善男子。亲近供养诸善知识是具足一切智最初因缘。是故于此勿生疲厌。此一切智是菩提心无所得。因此而现名根本智。以无所得为体。而照现万法为用。

四明善财请法者。经云。云何学菩萨道。有十一问请菩萨道。

问曰。何故但云求菩萨道。不云学菩提心。

答曰。为菩提无所得无所修无所学无所行。是故但求菩萨道学菩萨行。然菩提心自恒明现。如下妙峰山上得忆念诸佛智慧光明门者。明托事表法。以艮为山。为止。以约止心无念。妄想不生正慧现前。名为忆念。以正慧与一切诸佛无相妙理合故。以此无相正慧现前普照心境。身边等五见总亡万境虚寂。见亡业谢。名曰光明。故言忆念诸佛智慧光明门。此明三昧禅定是方便行。能显理智体用二门。圆周自在。乃至不可说三昧。总是现正智之方便行故。如十波罗蜜中唯智波罗蜜。是无功用自在之果。余九波罗蜜。是助显之行。从初发心住。十十互参。如炼真金转转明净。而令成就种种庄严。业亡智满。行周入因陀罗网法门。方可称法界。功堪任运。从初发心住。皆以菩提心无作用。无所修无所行为体。而求修学普贤一切无尽行门。以此但求菩萨道学菩萨行。无作菩提随行自明。以行行之中常有禅波罗蜜助显。体用理智转令明白自在故。大意初发心住以无念无作三昧加行方便。助显菩提。以菩提无体无性。与一切诸行作无住之缘。以此求菩萨诸行。以诸行即菩提无体性故。若于行外别修菩提。声闻缘觉及空观菩萨菩提。非一乘文殊普贤理智万行悲愿自在菩提。以是如来对权教菩萨。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以权教菩萨修行。法明空观破三界有。如来对此说诸行无常。未明三界诸有即菩提用故。以此一乘实教菩萨。但求菩萨道行菩萨行。即菩提用。明理智体用总该不别求也。若也别求菩提即体用各别二见恒存。不名乘不思议乘故。是故但求菩萨道无别菩提也。以明菩提无求无发心无所行无处所无问无答无得无证。行一切行具普贤道。无行无修。是菩提大用圆满故。但求菩萨道学菩萨行故。始可得名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五明文殊师利指授修行所归者。经云。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国土。名为胜乐。其国有山名曰妙峰。于彼山中有一比丘。名曰德云者是也。又于此知根与法令其成行发生后学门中。直至经末。长科为八段。

一从尔时文殊师利如象王回已下。至尔时文殊师利菩萨说此颂已。并颂。有二十二行。明文殊师利劝发善财童子亲近善知识。明趣入十住以定会理契真门。即妙峰山上德云比丘所得忆念诸佛智慧光明门。是以次向下至王女慈行童女。有十个善知识。总是十住位中善知识也。从此妙峰山已下约立七门。

一从信趣入十住以定会理契真门。十住品是。

二依真发起诸行门。即善见比丘并已下。共有十善知识。是十行品是。

三理智大悲愿行会融门。即从鬻香长者青莲花等。已下十善知识。是十回向品是。

四蕴修悲智成德门。即夜神婆珊婆演底并已下共有十善知识。是十地品是。

五悲终起智成佛门。即佛母摩耶夫人并下共有十善知识。是十定品已下共有十品是。

六修行已满佛果门。即慈氏如来。是如来出现品经是。

七法界自在无功大用如因陀罗网互参圆融门。无功法界大用。是法界品是。明总法界该括所收。如是五十三善知识起此行门。方便令发菩提心者识其五位进修行门。令易解故。前虽法说在行恐迷。是故令善财重起行门。表示令学者不错谬故。第一从信趣入十住以定会理契真门中。从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如象王回已下。至愿学普贤乘并颂有二十二行经。于此段中分为四段。

一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如象王回已下。至是故于此勿生疲厌。有五行经。明文殊师利称叹善财发菩提心劝亲近善知识勿生疲厌分。

二善财白言已下。至云何令普贤行速得圆满。有五行半经。明善财请问十一问菩萨所行分。

三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已下。可有一行经。明文殊师利说颂赞叹善财分。

四正申其颂。云若有诸菩萨不厌生死苦则具普贤道一切无能坏者。明以生死苦为菩提即无所坏若离生死苦修菩萨行发菩提心即有所坏。何以故。即有生死涅槃染净二障所坏。即有是非二见断常所坏。又云若入方便海安住佛菩提能随导师学当成一切智者。明以大愿大悲万行海为方便方可安住佛菩提。若于一切法一切行。一法不明。一行不行。即菩提心不得圆满。以菩提心无障碍无体性。一法一行上有取有舍。即有障碍但以法界普光明智印印之。无法不彻。以此但求菩萨行满。即菩提心圆满。以菩萨行与菩提心无一不俱无合散故。二俱不可得故。如是而行菩萨行故。生死涅槃二俱不可得故。住于生死安住涅槃。如是修行一切菩萨行。长大慈大悲大愿。满普贤道故。自余如文自明。又第一从信趣入十住以定会理契真门中。从尔时文殊师利菩萨说此颂已下。至德云比丘当为汝说。有十二行半经。分为五段。

一从尔时已下。有两行半经。明文殊师利叹善财发无上菩提心分。

二善男子已下。至倍更为难。有两行经。明叹善财求善知识倍更为难分。

三善男子已下。至应决定求真善知识。有一行经。明求一切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分。

四善男子已下。至勿见过失。有两行半经。明文殊师利教诫善财见善知识勿生厌足勿见过失分。

五善男子已下。至德云比丘当为汝说。有四行半经。约有五法。一示善知识所居方面。二示善知识所居国土。三示善知识所居处所。四举善知识约德立名。五举善知识道德堪能演说何法如文具说。

从此已下七卷。总是善财善知识。自此已下十个善知识是十住门。

一示善知识所居方面者。何故令往南方。以明托方隅而表法。以南为正。为离为明。以离中虚。以中虚故。离为明为日。为九天。在身为头为目为心。心达虚无智日自明故取之像表其道也。是故经云。明炼十方一切仪式主方神。方者法也。但取其法大像无方如日行于天明丽于地。智行于空。明丽于万物。无不知无不明。取之一法十方混然。

二示善知识所居国土者。南方有国名为胜乐者。为明理智虚无能净烦恼。名为胜乐。

三示善知识所居处所者。其国有山名曰妙峰。无念静禅名之为山。心空智现名之为妙理。净智明慧能破惑名之为峰。以艮为山。为止。为童蒙。为小男。为门阙。以正为初。明以三阳爻生之始。为正月。一下止则正字也。以十一月一阳生十二月二阳生正月三阳生故取。之为正月故三。阳生故以三为正。又三阳生处火生于寅。以火为日。日生于寅。以日生于寅。是明初生处故。名为童蒙小男位故。取之以像。表之以法。以文殊师利居东北方清凉山者。取摩竭提国菩提场之东北方。此山是此南阎浮提菩提场之东北。是此阎浮提之众山之王。以艮为山故。万菩萨于中止住。是文殊师利主伴万行圆满之侣也。故以文殊主法。身根本智之妙慧。为一切诸佛启蒙之师。有一切处文殊师利。亦乃一切众生皆自有之。皆从此法初入圣智也。初生佛家。与一切诸佛同一智慧解脱知见。从兹之后学差别智发起愿行成大慈悲。号曰普贤法界行也。是故如来取像世间法则用表其法。令易解故。即以胜乐国妙峰山取像。明其三阳生处艮以为止。以止则明初生故。以明初生号曰童蒙。亦以文殊师利以发蒙入圣之初故。故号文殊为童子。菩萨因化立名故。以发起一切众生。入无相妙智慧故。此明以方便三昧现根本智。初生一切诸佛智慧家故故立名也。故以取像表法。令学者先以心无念虑寂静不动如山王。无相妙理智慧便现。自心智慧得解脱。清凉即不要身足登山也。是故十住位于须弥山顶上。说十个随位升进佛果。皆号之为月同此。妙峰山德云比丘已下十个善知识。创从凡得法清凉乐也。此明善财举行用彰十住门。言妙峰山者。意明从定方能显发自心根本智慧。如诸佛见万法无性万法无相万法无依万法无有本末住处。契此法已。名为住佛所。住方得见亡业谢。生圣智流中。学差别智。成就法界无限普贤大用。广化无尽一切法界众生。皆使入于根本智之知见故。亦可凡初学先入山乐静方学定心用现正智。亦是方便。亦可得名胜乐国妙峰山也。以心离俗境乐山寂静亦是胜乐义。引凡方便种种利生。但不住其中也。

四举善知识约德立名。名为德云者。以德云能雨法洒润众生令得清凉之义。比丘者。此云灭诤。以灭有无是非烦恼之诤。故云灭诤。以身边等五见及有无二见能障道故。先须以无念无思三昧止之正智方现。故云灭诤。故以妙峰山表其比丘三昧行。智现定亡寂用自在。方能说教以润童蒙。名为德云。故居艮为蒙位。以止是润生启明之。初以比丘德云居山之顶。取像表法。明此位从信心凡夫。创始以三昧加行启蒙。入圣位中。十住之首至法顶故。与无相妙智慧会处。号为妙峰。以妙智慧能说教处润益含生号名德云。修学如是方便现其自心正智现前。其妙峰山德云比丘之义。总在己躬。乃至文殊普贤佛果。总皆自有。以方便三昧理智现前利众生行。行之。即是一。如经具明。此明于法界品中安立如是五位行门。明五位方便修行行门总以法界佛果为体。以法界普光明根本智具普贤差别智为大用故。始终本末不移此也。以进修生熟处安立诸位。起一百一十城之法门。总共同一十波罗蜜行。一三十七道品一四摄四无量心。总别同异成坏六门在其中也。以智照之可见。一百一十城义如前福城东已释讫。

五举善知识道德所能者。此善知识堪说示菩萨行之加行。具普贤行五位门户。是故文殊令善财问德云比丘。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乃至云何于普贤行。疾得圆满。德云比丘当为汝说。此是入十住之初心名初发心住。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内学智慧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论卷第四十一

世界内学智慧学会

英文简称(WEMPA),总部设在香港,是经香港特区政府批准成立的非盈利性质的社会团体。 我们的宗旨是:促进世界各地内学智慧的研修与推广发展,在内学研修的发展方向和内典文化传播方面进行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关于WEMPA联系我们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