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16
速度(字/分钟)
1
倒计时
3
字体颜色
背景颜色
镜像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一

唐西明寺沙门释道世撰

六度篇第八十五之二
施度量境部篇六
述曰。谓能施之人行有智愚。若智人行施要观前人。有益便施。无益不施。故优婆塞戒经云。若见贫穷者先语言。汝能归依三宝受斋戒不。若言能者。先授三归及斋戒。后则与施物。若言不能。后语言。能随我语念一切法无常无我涅槃寂灭不。若言能者。教已便施。如其无财教余有财令作是施。若其愚人贪著财物。不知无常人物属他。恋著悭惜。菩萨见此无益之物。即令急施。废修道业。故大庄严论云。若物能令起恼则不应畜。纵令宝玩要必有离。如蜂作蜜他得自不得。财宝亦如是。

又地持论云。若菩萨布施令他受苦。若致逼迫。若被侵欺及非法求。自力他力不随所欲。为众生故。宁自弃舍身命不随彼欲。令致逼迫则不施与。非是菩萨行净施时。菩萨外不施者。若有众生求毒火刀酒媒行作戏等一切非法来求乞者。菩萨不施。若施与者而多起恶。堕于恶道。不到彼岸。若他求索我之身分。即须施与。不须量他前人起退屈心。

又智度论问。云何布施得到彼岸不到彼岸。答曰。如舍利弗于六十劫中行菩萨道欲度彼岸。时有乞人来乞其眼。舍利弗言。眼无所任。何以索之。若须我身及以财物者。当以相与。答言。不须。唯欲得眼。若汝实行檀者。以眼见与。尔时舍利弗出一眼与之。乞者得眼。于舍利弗前嗅之。嫌臭唾而弃地。又以脚蹋。舍利弗思惟言。如此弊人难可度也。眼实无用而强索之。既得无用而弃。又以脚蹋。何弊之甚。如此人辈不可度也。不如自调早度生死。思惟是已于菩萨道退回向小乘。是名不到彼岸。若能不退成办佛道名到彼岸。

福田部第七
如优婆塞戒经云。若施畜生得百倍报。施破戒者得千倍报。施持戒者得十万报。施外道离欲人得百万报。施向道者得千亿报。施须陀洹得无量报。向斯陀含亦无量报。乃至成佛亦无量报。我今为汝分别诸福田。故作是说。若能至心生大怜愍施于畜生。专心恭敬施于诸佛。其福正等无有差别。言百倍得。如以寿命色力安辩施于彼者。施主后得寿命色力安乐辩才。各各百倍。乃至无量亦复如是。是故我于契经中说。我施舍利弗。舍利弗亦施于我。然我得福多。非舍利弗得福多也。或有人说。受者作恶罪及施主。是义不然。何以故。施主施时为破彼苦。非为作罪。是故施主应得善果。受者作恶。罪自钟己。不及施主。问若施圣人得福多者。云何经说智人行施不简福田。答今释此意义有多途。明能施之人。有愚智之别。所施之境。有悲敬之殊。悲是贫苦。敬是三宝。悲是田劣而心胜。敬是田胜而心劣。若取心胜施佛。则不如施贫。故像法决疑经云。有诸众生。见他聚集作诸福业。但求名闻。倾家财物以用布施。及见贫穷孤独。呵骂驱出不济一毫。如此众生名为颠倒作善痴狂祸福。名为不正作福。如此人等甚可怜愍。用财甚多获福甚少。善男子。我于一时告诸大众。若人于阿僧只身供养十方诸佛并诸菩萨及声闻众。不如有人施畜生一口饮食。其福胜彼百千万倍无量无边。乃至施与饿狗蚁子等。悲田最胜。

又智度论云。如舍利弗。以一钵饭上佛。佛即回施狗。而问舍利弗。谁得福多。舍利弗言。如我解佛法义。佛施狗得福多。若据敬法重人识位修道。敬田即胜。故优婆塞戒经云。若施畜生得百倍报。乃至须陀洹得无量报。罗汉辟支尚不如佛。况余类也。若据平等而行施者。无问悲敬。等心而施得福弘广。故维摩经云。分作二分。一分施彼难胜如来。一分与城中最下乞人。福田无二。

又贤愚经云。佛姨母摩诃波阇波提。佛已出家。手自纺织。预作一端金色之氎。积心系想唯俟于佛。既得见佛喜发心髓。即持此[叠*毛]奉上如来。佛告憍昙弥。汝持此[叠*毛]往奉众僧。波提重白佛言。自佛出家心每思念。故手自纺织规心俟佛。唯愿垂愍为我受之。佛告之曰。知母专心欲用施我。然恩爱心施福不弘广。若施众僧获报弥多。我知此事是以相劝。

又居士请僧福田经云。别请五百罗汉。不如僧次一凡夫僧。吾法中无受别请法。若有别请僧者。非吾弟子。是六师法。七佛所不可。故知施有三种。故不可以一概论也。

相对部第八
述曰。此别有五种相对。第一田财相对有四。一田胜财劣。如童子施土与佛等。二财胜田劣。如将宝施贫人等。三田财俱胜。如将宝施佛等。四田财俱劣。如将草施畜等。

第二轻重相对有四。一心重财轻。如贫女将一钱施大众得福弘多。二财重心轻如王夫人。心慢多将宝物。施众得福鲜少(下二可知)

第三空有相对。一空心不空境。如虽学空观然惜财不施还得贫报。二空境不空心。知财不坚常多乐施得福增多(下二可知)

第四多少相对。如法句喻经云。施有四事。何等为四。一者施多得福报少。二者施少得福报多。三者施少得福报少。四者施多得福报亦多。何谓施多得福报少。其人愚痴杀生祭祠。饮酒歌舞。损费钱宝无有福慧。是为施多得福少。何谓施少得福多者。能以慈心奉道德人。众僧食已精进学诵。施此虽少其福弥大。是为施少得福多。何谓施少得报少者。以悭贪恶意施凡道士。两俱愚痴。是故施少得福亦少。何谓施多得福多者。若有贤者觉世无常。好心出财。起立塔寺。精舍园果。供养三尊。衣被履屣床榻厨膳。斯福如五大河流入于大海。福流如是。世世不断。是为施多其报亦多。

第五染净相对。如智度论云。佛法中有四种布施。一施者清净受者不净。二施者不净受者清净。三施受俱净。四施受俱不净。佛自供养佛故。是为二俱清净。如东方宝积佛功德力所生华。寄十住法身普明菩萨。送此华来上散释迦牟尼佛。知十方佛是第一福田。是为二俱清净(余句可解)

财施部第九
如大宝积经云。财施有五种。一至心施。二信心施。三随时施。四自手施。五如法施。

述曰。然所施之财。有是有非。非法之物纵将布施得福鲜少。如法之财得福弥多。如大宝积经云。所不应施复有五事。一非理求财不以施人。物不净故。二酒及毒药不以施人。乱众生故。三罝罗机网不以施人。恼众生故。四刀杖箭不以施人。害众生故。五音乐女色不以施人。坏净心故。

又地持论云。菩萨亦不以不如法食施。所谓施出家人余残饮食。便利洟唾脓血污食。不语不知饭及麦饭。不如法和应弃者。谓不葱食杂污不肉食不酒饮杂污。如是和合不如法者。勿以施人。

又智度论云。若人鞭打拷掠闭系法得财而作布施。生象马牛中。虽受畜生形负重鞭策羁靽乘骑。而得好屋好食。为人所重以人供给。又如恶人多怀嗔恚心由不端而行布施。当堕龙中得七宝宫殿妙食好色。又如憍人多慢嗔心布施。堕金翅鸟中常得自在。有如意宝珠以为缨络。种种所须皆得自恣。无不如意。变化万端无事不办。又如宰官之人枉滥人民不顺治法。而取财物以用布施。堕鬼神中作鸠盘茶鬼。能种种变化五尘自娱。又如多嗔佷戾嗜好酒肉之人而行布施。堕地夜叉鬼中。常得种种欢乐音乐饮食。又如有人刚愎强梁而能布施车马代步。堕虚空夜叉中而有大力。所至如风。又如有人妒心好诤而能以好房舍卧具衣服饮食布施。故生宫观飞行夜叉中。有种种娱乐便身之物。若恼前人强求人物而营福者。反招其罪。不如静心修治内心得利转胜。

又优婆塞经云。若恼眷属得物以施。是人未来虽得大报身当病苦。若先不能供养父母。恼其妻子奴婢困苦而布施者。是名恶人。是假名施。不名义施。如是施者。名无怜愍。不知报恩。是人未来虽得财宝。常求不集不能出用。身多病苦。以此文证。强役人物营修福者。反招苦报。何名出益。今时末世道俗讹替。竞兴斋讲强抑求财。营修塔寺依经不合。反招前罪。不如静坐内修实行。出离中胜无过于此。若有净心为人说法。前人敬诚求法舍施。即须为说令成福智。不得见有前判。雷同总拨妄生讥谤。抑遏前福。

又无性摄论释云。谓菩萨见彼有情。于其财位。有重业障。故不施与。令知慧施空无有果。设复施彼亦不能受。何用施为。如有颂言。

如母乳婴儿  一经月无倦
婴儿喉若闭  乳母欲何为

宁使贫乏于财位  远离恶趣诸恶行
勿彼富贵乱诸根  令感当来众苦器

又增一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应时之施有五事益。云何为五。一者施远来人。二者施远去人。三者施病人。四者俭时施。五者若初得新果蓏若谷食等。先与持戒精进人。然后自食。是故欲行此五施。当念随时施。若应时净施者。还得应时果报。谓随时所宜净心而施。若寒时施温室毡被薪火暖食等。若热时施凉室轻衣水扇冷物等。渴时与浆。饥时给食。风雨送供。天和请僧。如是随时应情令悦。未来获福还受顺报。

又菩萨地持论云。一切施者。略说有二种。一内物。二外物。菩萨舍身。是名内施。若为食吐众生食已吐施。是名内外施。除上所说。是名外施。菩萨内施有二种。一随所欲作他力自在舍身布施。譬如有人为衣食故系属于人为他仆使。如是菩萨不为利养。但为无上菩提。为安乐众生。为满足檀波罗蜜。随所欲作他力自在舍身布施。二随他所须。支节等一切施与。菩萨外施复有三种。一随其所求受用乐具欢喜施与。二奉事彼故一切舍心一切施与。菩萨内外物非无差别。等施一切。或有所施。或有不施。若于众生乐而不安。不乐不安。则不施与。若于众生安而不乐。亦安亦乐。是则尽施。

又大集经云。菩萨有四种施具足智慧。何等为四。一以纸笔墨与法师令书写经。二种种校饰庄严妙座以施法师。三以诸所须供养之具奉上法师。四无谄曲心赞叹法师。

又智度论云。若人布施修福。不好有为作业生活。则得生四天王处。若人布施加以供养父母伯叔兄弟姊妹等。无嗔无恨不好诤讼。又不喜诤讼之人。得生忉利天乃至他化自在天。

又优婆塞戒经云。若以衣施得上妙色。若以食施得无上力。若以灯施得净妙眼。若以乘施身受安乐。若以舍施所须无乏。

若以净妙物施。后得好色。人所乐见。善名流布。所求如意。生上种姓。是不名为恶。

若为自身造作衣服庄严之具种种器物。作已欢喜自未服用。持以施人。是人未来得如意树。若有人能日日立要。先施他食。然后自食。若违此要誓输佛物。犯则生愧。如其不违。即是微妙智慧因缘。如是施者诸施中最上。是人亦得名上施主。

若给妻子奴婢衣食。常以怜愍欢喜心与。未来则得无量福德。若复观田仓中多有鼠雀犯暴谷米。常生怜愍复作是念。如是鼠雀因我得活。念已欢喜无触恼想。当知是人得福无量。

又大宝积经云。若以华施。具陀罗尼七觉华故。

若以香施。具戒定慧熏涂身故。若以果施具戒成就无漏果故。

若以食施。具足命辩色力乐故。

若以衣施。具清净色除无惭愧故。

若以灯施。具足佛眼照了一切诸法性故。

若以象马车乘施。得无上乘具足神通故。

若以璎珞施。具足八十随形好故。

若以珍宝施。具足大人三十二相故。

若以筋力仆使施。具佛十力四无畏故。

取要言之。乃至国城妻子头目手足举身施与。心无吝惜。为得无上菩提度众生故。

又大菩萨藏经云。菩萨为得阿耨菩提故。行拖那波罗蜜多时。所修布施。又得十种称赞利益。何等为十。一者菩萨摩诃萨以上妙五欲施故。获得清净戒定慧聚及以解脱解脱知见聚无不具足。二者菩萨以上妙戏乐器施故。获得清净游戏法乐无不具足。三者菩萨以足施故。感得圆满法义之足。趣菩提坐无不具足。四者菩萨以手施故。感得圆满清净法手。拯济众生无不具足。五者菩萨以耳鼻施故。获得诸根圆满成就无不具足。六者以支节施故。获得清净无染威严佛身无不具足。七者菩萨以目施故。获得观视一切众生。清净法眼无有障碍。无不具足。八者菩萨以血肉施故。获得坚固身命。摄持长养一切众生。真实善权无不具足。九者菩萨以髓脑施故。获得圆满不可破坏等金刚身无不具足。十者菩萨以头施故。证得圆满超过三界无上最上一切智智之首。无不具足。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为得菩提行如是施。摄受如是相貌圆满佛法称赞利益上妙功德。皆为满足拖那波罗蜜多故。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行施不求妙色财  亦不愿感天人趣
我求无上胜菩提  施微便感无量福

又百缘经云。佛在世时。舍卫城中有一长者。财宝无量不可称计。其妇生一男儿。端正殊妙世所希有。当生之日天降大雨。父母欢喜。举国闻知。相师占善。因为立字。名耶奢蜜多。不饮乳哺。其牙齿间自然八功德水用自充足。年渐长大见佛出家得阿罗汉果。诸天世人所见敬仰时诸比丘见是事已。请佛为说宿福因缘。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此贤劫中有佛出世。号曰迦叶。于彼法中有一长者。年极老耄。出家入道不能精勤。又复重病。良医占之教当服苏。病乃可差。寻用医教取苏服之。于其夜中药发热渴。驰走求水。水器皆空。复趣泉河普皆枯渴。如是处处求水不得。深自悔责。于彼河岸脱衣系树。舍之还来。至其明旦以状白师。师闻是语即答之言。汝遭此苦状似饿鬼。汝今可即取我瓶中水至僧中行。即受教取瓶水。水尽涸竭。心怀忧怖。谓其命终必堕饿鬼。寻诣佛所具陈上事。而白世尊。幸为见示。佛告比丘。汝今当于众僧之中行好净水。可得脱此饿鬼之身。闻已欢喜。即便僧中常行净水。经二万岁即便命终。在所生处其牙齿间。常有清净八功德水。自然充足。不饮乳哺。乃至今者遭值于我出家得道。比丘闻已欢喜奉行。

又阿育王经云。昔佛在世时与诸比丘及与阿难前后围绕。入王舍城而行乞食。至于巷中见二小儿。一名德胜。二名无胜。弄土而戏。拥土作城舍宅仓储。以土为麨著于仓中。此二小儿见佛相好金色光明遍照城内。德胜欢喜掬仓中土名为糗者。奉上世尊。而发愿言。使我将来盖于天地广设供养。缘是善根发愿功德。佛般涅槃一百年后。作转轮王王阎浮提。住华氏城。正法治世。号阿怒伽王。分佛舍利而作八万四千宝塔。其王信心常请众僧宫中供养。时王宫中有一婢使。最贫下贱。见王作福自克责言。王先身时布施如来一掬土故。今得富贵。今日重作。将来转胜。我先身罪今日厮下。又复贫穷。无可修福。将来转贱。何有出期。思已啼哭。众僧食讫。此婢扫地粪扫中得一铜钱。以此一钱即施众僧。心生欢喜。其后不久得病命终。生阿育王夫人腹中。满足十月产生一女。端正殊妙世之少双。其女右手寻常急拳。年满五岁。夫人白王。所生女子一手常拳。王即唤来抱著膝上。王为摩手。手即自开。当于掌中有一金钱随取随有而无穷尽。须臾之间金钱满藏。王怪所以。即将往问耶奢罗汉上座。此女先身作何福德。于手掌中有此金钱。取无穷尽上座答言。此女先身是王宫人。于粪扫中得一铜钱布施众僧。以此善根得生王家。以为王女。缘昔一钱布施众僧善根因缘。恒常手中把一大金钱取无穷尽。

又杂宝藏经云。昔耆阇崛山中多有僧住。诸方人闻送供者众。有一贫穷乞索女人。见诸长者送供诣山。作是念言。此必作会。我当往乞。便向山中见诸长者。以种种食供养众僧。自思惟言。彼诸人等。先世修福。今日富贵。今复重作。未来转胜。我先不修今世贫苦。今若不作未来转剧。思已啼哭。先于粪中拾得两钱。每常保惜以俟乞索不得之时。当用买食。我今持以布施众僧。分一二日不得食意。伺僧食讫即便布施。维那僧前欲为祝愿。上座不听。自为祝愿。复留食施。诸人既见上座乞食。诸人亦与。女大欢喜云。我得果报。将食出外。到一树下。食讫而卧。施福所感黄云覆之。时值国王最大夫人亡来七日。王遣人访谁有福德应为夫人。使与相师至彼树下见此女人。相师占之。此女福德堪为夫人。即以香汤沐浴清净。与彼夫人衣服令著。大小相称。千乘万骑将至王所。王见欢喜。心甚敬重。后时自念。我今所以得福报。缘以两钱施僧故尔。当知彼僧便为于我有大重恩。即白王言。我先厮贱。王见洗拔得为人次愿听往彼僧所报恩。王言。随意。夫人即便车载饮食及珍宝。诣山布施。上座即遣维那祝愿。不自祝愿。夫人念言。前施两钱见为祝愿。今载珍宝不为祝愿。年少比丘亦嫌此事。上座尔时语夫人言。心念嫌我。两钱施时为我祝愿。今载珍宝不为祝愿。我佛法中唯贵善心。不贵珍宝。夫人先施两钱之时。善心极胜。今施珍宝吾我贡高。是以我今不为祝愿。诸年少等亦莫嫌我。年少比丘闻已惭愧。悉皆获得须陀洹果。夫人听法惭愧亦得须陀洹果。

又杂宝藏经云。昔拘留沙国有恶生王。诣园堂上见一金猫。从东北角入西南角。王时见已即遣人掘。得一铜盆。盆受三斛。满中金钱。渐渐深掘复得一盆。如是次第得三重盆。各受三斛。悉满金钱。转复傍掘经于五里。步步之中尽得铜盆。皆满金钱。王虽得钱怖不敢用。怪其所以。即诣尊者迦旃延所。说其因缘。尊者答王。此王宿因所获福报。但用无苦。王即请问往昔因缘。尊者答王。乃往过去九十一劫。毗婆尸佛入般涅槃后。遗法之中有诸比丘。四衢道头施座置钵。在上教化。而作是言。谁有人能举财著此坚牢藏中。若入此藏王贼水火所不能夺。时有贫人。先因卖薪得钱三文。见僧教化欢喜布施。即以此钱重著钵中。发愿而去。去家五里步步欢喜。到门欲入。复遥向僧至心顶礼。发愿而入。时贫人者今王身是。缘昔三钱欢喜施僧。世世尊贵常得如是。三重铜盆满中金钱。缘五里中步步欢喜。常于五里有此金钱。以是因缘。若布施时应当至心。欢喜施与勿生悔心。

随喜部第十
如优婆塞戒经云。佛言。若人有财见有求者。言无言遽。当知是人已说来世贫穷薄德。如是之人名为放逸。自说无财。是义不然。何以故。一切水草人无不有。虽是国主不必能施。虽是贫穷非不能施。何以故。贫穷之人亦有食分。食已洗器弃荡涤汁施应食者。亦得福德。若以尘麨施于蚁子亦得无量福德果报。天下极贫谁当无此尘许糗耶。谁有一日不食三抟糗命不全者。是故诸人应以食半施于乞者。善男子。极贫之人谁有赤体无衣服者。若有衣服。岂无一线施人系疮一指许财作灯炷耶。天下之人谁有贫穷当无身者。如其有身见他作福。身应往助欢喜无厌。亦名施主。亦得福德。或时有分。或有与等。或有胜者。以是因缘。我受波斯匿王食时亦祝愿。王及贫穷人所得功德等无差别。如人买香。涂香末香散香烧香。如是四香有人触者。买者量者等闻无异。而诸香不失毫厘。修施之德亦复如是。若多若少。若粗若细。若随喜心身往佐助。若遥见闻心生欢喜。其心等故所得果报无有差别。若无财物见他施已。心不喜信。疑于福田。是名贫穷。若多财宝自在无碍有良福田。内无信心不能奉施。亦名贫穷。是故智者自观余一抟食。自食则生。施他则死。犹应施与。况复多耶。智者复观。世间若有持戒多闻乃至获得阿罗汉果。犹不能遮断饥渴等。若房舍衣服饮食卧具病药。皆由先世不施因缘。破戒之人若乐行施。是人虽堕饿鬼畜生。常得饱满无所乏少。虽富有四天地受无量乐。犹不知足。是故我应为无上乐而行布施。不为人天。何以故。无常故。有边故。若施主欢喜不悔。亲近善人。财富自在。生上族家。得人天乐。至无上果。能离一切烦恼结缚。

若施主能自手施已。生上姓家遇善知识。多饶财宝眷属成就。能用能施。一切众生喜乐见之。见已恭敬尊重赞叹。

又大丈夫论云。若悭心多者。虽复泥土重于金玉。若悲心多者。虽施金玉轻于草木。若悭心多者。丧失财宝。心大忧恼。若行施者。令受者喜悦。自亦喜悦。设有美食。若不施与而食啖者。不以为美。设有恶食得行布施。然后食者心中欢悦以为极美。若行施竟有余自食。善丈夫者心生喜乐。如得涅槃。无信心者谁信是语。设有粗食。有饥者在前。尚不能施与。况余胜解而能与人。若人于大水边。尚不能以少水施与众生。况余好财。是人于世间粪土易得于水。悭贪之人闻乞粪土犹怀吝惜。况复财物。

如有二人。一则大富。一则贫穷。有乞者来。如是二人俱怀苦恼。有财物者惧其求索。无财物者我当云何。得少财物与之。如是二人忧苦虽同。果报各异。贫悲念者生天人中受无量乐。富悭贪者生饿鬼中受无量苦。若菩萨但有悲愍心。便为具足。况与少物。菩萨悲心念施无有财物。见人乞时不忍言无。悲苦堕泪。设闻他苦尚不能堪忍。况复眼见他苦恼而不救济者。无有是处。有悲心者见贫苦众生。无财可与。悲苦叹息。无可为喻。救众生者。见众生受苦悲泣堕泪。以堕泪故知其心软。菩萨泪有三时。一见修功德人以爱敬故为之堕泪。二见苦恼众生无功德者以悲愍故。为之堕泪。三修大施时悲喜踊跃堕泪。计菩萨堕泪已来多四大海水。世间众生舍于亲属悲泣堕泪。不及菩萨见贫苦众生无财施时悲泣堕泪。菩萨闻乞声为之堕泪。乞者见菩萨雨泪。虽不言与当知必得。菩萨见乞者来时。极生悲苦。乞者得财物时。心生欢喜得灭悲苦。菩萨闻乞言时。悲泣堕泪不能自比。乞者言足。尔时乃止。菩萨修行施已。众生满足。便入山林。修行禅定。灭除三毒。财物倍多。无乞可施。我今出家断诸结使。菩萨发愿度诸众生。诸有所索一切皆舍。有悲心者。为他故涅槃尚舍。况复舍身命财有何难也。舍财物者。不如舍身。舍身者。不如舍于涅槃。涅槃尚舍。何有不舍。悲心彻髓得自在悲。作救济者。大菩萨施。都无难也。菩萨悲心悉得知见一切众生身者。无不是病。无有知者。以三事故。知其有病。何者为三。饮食衣服汤药即是病相。菩萨悲心以三事得显。何者为三。即是财法无畏施也。菩萨与一切众生作乐。为灭一切众生苦故。舍身救之。菩萨不求果报。视如刍草。菩萨大悲作种种方便。犹如乳聚。以血施人。易于世人以水用施。如菩萨昔日五处出血施诸夜叉鬼。踊跃欢喜无可为喻。

施福部第十一
如月灯三昧经云。佛言。若有菩萨信乐檀波罗蜜者有十种利益。何等为十。一降伏悭吝烦恼。二修习舍心相续。三共诸众生同其资产。摄受坚固而至灭度。四生豪富家。五在所生处施心现前。六常为四众之所爱乐。七处于四众不怯不畏。八胜名流布遍于诸方。九手足柔软足掌坦平。十乃至道树不离善知识。

又大宝积经云。乐施之人获五种名利。一常得亲近一切贤圣。二一切众生之所乐见。三入大众时人所宗敬。四好名善誉流闻十方。五能为菩提作上妙因。

又菩萨善戒经云。具足三种慧施乃能受持菩萨禁戒。一者施。二者大施。三者无上施。第一施者。于四天下尚不吝惜。况于小物。是名为施。第二大施者。能舍妻子。第三无上施者。头目髓脑骨肉皮血。菩萨具足如是三施。乃具于忍能持禁戒。

又增一阿含经云。若檀越主慧施之日得五事功德。云何为五。一者施命。二者施色。三者施安。四者施力。五者施辩。施命之时欲得长寿。施色之时欲得端正。施安之时欲得无病。施力之时欲得无能胜。施辩之时欲得无上正真之辩。

又十住毗婆沙论云。在家菩萨所贪惜物。若有乞人急从求索。汝以此物施与我者。速得成佛。菩萨即应思惟。若我今者不舍此物。此物必当远离于我。设至死时不随我去。此物则是远离之相。今为发菩提故须施与。后死时心无有悔。必生善处。是得大利。若犹贪者应辞谢乞者言。勿生嗔恨。我新发意善根未具。于菩萨行法未得势力。是以未能舍于此物。后得势力。善根坚固。当以相与。

又优婆塞戒经云。若施佛已。用与不用。果报已定。施人及僧。有二种福。一从用生。二从受生。何以故。施主施时自破悭吝。受者用时破他悭吝。是故说言。从用生福。

内学智慧-世界内学智慧学会官方网站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一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一

唐西明寺沙门释道世撰

六度篇第八十五之二
施度量境部篇六
述曰。谓能施之人行有智愚。若智人行施要观前人。有益便施。无益不施。故优婆塞戒经云。若见贫穷者先语言。汝能归依三宝受斋戒不。若言能者。先授三归及斋戒。后则与施物。若言不能。后语言。能随我语念一切法无常无我涅槃寂灭不。若言能者。教已便施。如其无财教余有财令作是施。若其愚人贪著财物。不知无常人物属他。恋著悭惜。菩萨见此无益之物。即令急施。废修道业。故大庄严论云。若物能令起恼则不应畜。纵令宝玩要必有离。如蜂作蜜他得自不得。财宝亦如是。

又地持论云。若菩萨布施令他受苦。若致逼迫。若被侵欺及非法求。自力他力不随所欲。为众生故。宁自弃舍身命不随彼欲。令致逼迫则不施与。非是菩萨行净施时。菩萨外不施者。若有众生求毒火刀酒媒行作戏等一切非法来求乞者。菩萨不施。若施与者而多起恶。堕于恶道。不到彼岸。若他求索我之身分。即须施与。不须量他前人起退屈心。

又智度论问。云何布施得到彼岸不到彼岸。答曰。如舍利弗于六十劫中行菩萨道欲度彼岸。时有乞人来乞其眼。舍利弗言。眼无所任。何以索之。若须我身及以财物者。当以相与。答言。不须。唯欲得眼。若汝实行檀者。以眼见与。尔时舍利弗出一眼与之。乞者得眼。于舍利弗前嗅之。嫌臭唾而弃地。又以脚蹋。舍利弗思惟言。如此弊人难可度也。眼实无用而强索之。既得无用而弃。又以脚蹋。何弊之甚。如此人辈不可度也。不如自调早度生死。思惟是已于菩萨道退回向小乘。是名不到彼岸。若能不退成办佛道名到彼岸。

福田部第七
如优婆塞戒经云。若施畜生得百倍报。施破戒者得千倍报。施持戒者得十万报。施外道离欲人得百万报。施向道者得千亿报。施须陀洹得无量报。向斯陀含亦无量报。乃至成佛亦无量报。我今为汝分别诸福田。故作是说。若能至心生大怜愍施于畜生。专心恭敬施于诸佛。其福正等无有差别。言百倍得。如以寿命色力安辩施于彼者。施主后得寿命色力安乐辩才。各各百倍。乃至无量亦复如是。是故我于契经中说。我施舍利弗。舍利弗亦施于我。然我得福多。非舍利弗得福多也。或有人说。受者作恶罪及施主。是义不然。何以故。施主施时为破彼苦。非为作罪。是故施主应得善果。受者作恶。罪自钟己。不及施主。问若施圣人得福多者。云何经说智人行施不简福田。答今释此意义有多途。明能施之人。有愚智之别。所施之境。有悲敬之殊。悲是贫苦。敬是三宝。悲是田劣而心胜。敬是田胜而心劣。若取心胜施佛。则不如施贫。故像法决疑经云。有诸众生。见他聚集作诸福业。但求名闻。倾家财物以用布施。及见贫穷孤独。呵骂驱出不济一毫。如此众生名为颠倒作善痴狂祸福。名为不正作福。如此人等甚可怜愍。用财甚多获福甚少。善男子。我于一时告诸大众。若人于阿僧只身供养十方诸佛并诸菩萨及声闻众。不如有人施畜生一口饮食。其福胜彼百千万倍无量无边。乃至施与饿狗蚁子等。悲田最胜。

又智度论云。如舍利弗。以一钵饭上佛。佛即回施狗。而问舍利弗。谁得福多。舍利弗言。如我解佛法义。佛施狗得福多。若据敬法重人识位修道。敬田即胜。故优婆塞戒经云。若施畜生得百倍报。乃至须陀洹得无量报。罗汉辟支尚不如佛。况余类也。若据平等而行施者。无问悲敬。等心而施得福弘广。故维摩经云。分作二分。一分施彼难胜如来。一分与城中最下乞人。福田无二。

又贤愚经云。佛姨母摩诃波阇波提。佛已出家。手自纺织。预作一端金色之氎。积心系想唯俟于佛。既得见佛喜发心髓。即持此[叠*毛]奉上如来。佛告憍昙弥。汝持此[叠*毛]往奉众僧。波提重白佛言。自佛出家心每思念。故手自纺织规心俟佛。唯愿垂愍为我受之。佛告之曰。知母专心欲用施我。然恩爱心施福不弘广。若施众僧获报弥多。我知此事是以相劝。

又居士请僧福田经云。别请五百罗汉。不如僧次一凡夫僧。吾法中无受别请法。若有别请僧者。非吾弟子。是六师法。七佛所不可。故知施有三种。故不可以一概论也。

相对部第八
述曰。此别有五种相对。第一田财相对有四。一田胜财劣。如童子施土与佛等。二财胜田劣。如将宝施贫人等。三田财俱胜。如将宝施佛等。四田财俱劣。如将草施畜等。

第二轻重相对有四。一心重财轻。如贫女将一钱施大众得福弘多。二财重心轻如王夫人。心慢多将宝物。施众得福鲜少(下二可知)

第三空有相对。一空心不空境。如虽学空观然惜财不施还得贫报。二空境不空心。知财不坚常多乐施得福增多(下二可知)

第四多少相对。如法句喻经云。施有四事。何等为四。一者施多得福报少。二者施少得福报多。三者施少得福报少。四者施多得福报亦多。何谓施多得福报少。其人愚痴杀生祭祠。饮酒歌舞。损费钱宝无有福慧。是为施多得福少。何谓施少得福多者。能以慈心奉道德人。众僧食已精进学诵。施此虽少其福弥大。是为施少得福多。何谓施少得报少者。以悭贪恶意施凡道士。两俱愚痴。是故施少得福亦少。何谓施多得福多者。若有贤者觉世无常。好心出财。起立塔寺。精舍园果。供养三尊。衣被履屣床榻厨膳。斯福如五大河流入于大海。福流如是。世世不断。是为施多其报亦多。

第五染净相对。如智度论云。佛法中有四种布施。一施者清净受者不净。二施者不净受者清净。三施受俱净。四施受俱不净。佛自供养佛故。是为二俱清净。如东方宝积佛功德力所生华。寄十住法身普明菩萨。送此华来上散释迦牟尼佛。知十方佛是第一福田。是为二俱清净(余句可解)

财施部第九
如大宝积经云。财施有五种。一至心施。二信心施。三随时施。四自手施。五如法施。

述曰。然所施之财。有是有非。非法之物纵将布施得福鲜少。如法之财得福弥多。如大宝积经云。所不应施复有五事。一非理求财不以施人。物不净故。二酒及毒药不以施人。乱众生故。三罝罗机网不以施人。恼众生故。四刀杖箭不以施人。害众生故。五音乐女色不以施人。坏净心故。

又地持论云。菩萨亦不以不如法食施。所谓施出家人余残饮食。便利洟唾脓血污食。不语不知饭及麦饭。不如法和应弃者。谓不葱食杂污不肉食不酒饮杂污。如是和合不如法者。勿以施人。

又智度论云。若人鞭打拷掠闭系法得财而作布施。生象马牛中。虽受畜生形负重鞭策羁靽乘骑。而得好屋好食。为人所重以人供给。又如恶人多怀嗔恚心由不端而行布施。当堕龙中得七宝宫殿妙食好色。又如憍人多慢嗔心布施。堕金翅鸟中常得自在。有如意宝珠以为缨络。种种所须皆得自恣。无不如意。变化万端无事不办。又如宰官之人枉滥人民不顺治法。而取财物以用布施。堕鬼神中作鸠盘茶鬼。能种种变化五尘自娱。又如多嗔佷戾嗜好酒肉之人而行布施。堕地夜叉鬼中。常得种种欢乐音乐饮食。又如有人刚愎强梁而能布施车马代步。堕虚空夜叉中而有大力。所至如风。又如有人妒心好诤而能以好房舍卧具衣服饮食布施。故生宫观飞行夜叉中。有种种娱乐便身之物。若恼前人强求人物而营福者。反招其罪。不如静心修治内心得利转胜。

又优婆塞经云。若恼眷属得物以施。是人未来虽得大报身当病苦。若先不能供养父母。恼其妻子奴婢困苦而布施者。是名恶人。是假名施。不名义施。如是施者。名无怜愍。不知报恩。是人未来虽得财宝。常求不集不能出用。身多病苦。以此文证。强役人物营修福者。反招苦报。何名出益。今时末世道俗讹替。竞兴斋讲强抑求财。营修塔寺依经不合。反招前罪。不如静坐内修实行。出离中胜无过于此。若有净心为人说法。前人敬诚求法舍施。即须为说令成福智。不得见有前判。雷同总拨妄生讥谤。抑遏前福。

又无性摄论释云。谓菩萨见彼有情。于其财位。有重业障。故不施与。令知慧施空无有果。设复施彼亦不能受。何用施为。如有颂言。

如母乳婴儿  一经月无倦
婴儿喉若闭  乳母欲何为

宁使贫乏于财位  远离恶趣诸恶行
勿彼富贵乱诸根  令感当来众苦器

又增一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应时之施有五事益。云何为五。一者施远来人。二者施远去人。三者施病人。四者俭时施。五者若初得新果蓏若谷食等。先与持戒精进人。然后自食。是故欲行此五施。当念随时施。若应时净施者。还得应时果报。谓随时所宜净心而施。若寒时施温室毡被薪火暖食等。若热时施凉室轻衣水扇冷物等。渴时与浆。饥时给食。风雨送供。天和请僧。如是随时应情令悦。未来获福还受顺报。

又菩萨地持论云。一切施者。略说有二种。一内物。二外物。菩萨舍身。是名内施。若为食吐众生食已吐施。是名内外施。除上所说。是名外施。菩萨内施有二种。一随所欲作他力自在舍身布施。譬如有人为衣食故系属于人为他仆使。如是菩萨不为利养。但为无上菩提。为安乐众生。为满足檀波罗蜜。随所欲作他力自在舍身布施。二随他所须。支节等一切施与。菩萨外施复有三种。一随其所求受用乐具欢喜施与。二奉事彼故一切舍心一切施与。菩萨内外物非无差别。等施一切。或有所施。或有不施。若于众生乐而不安。不乐不安。则不施与。若于众生安而不乐。亦安亦乐。是则尽施。

又大集经云。菩萨有四种施具足智慧。何等为四。一以纸笔墨与法师令书写经。二种种校饰庄严妙座以施法师。三以诸所须供养之具奉上法师。四无谄曲心赞叹法师。

又智度论云。若人布施修福。不好有为作业生活。则得生四天王处。若人布施加以供养父母伯叔兄弟姊妹等。无嗔无恨不好诤讼。又不喜诤讼之人。得生忉利天乃至他化自在天。

又优婆塞戒经云。若以衣施得上妙色。若以食施得无上力。若以灯施得净妙眼。若以乘施身受安乐。若以舍施所须无乏。

若以净妙物施。后得好色。人所乐见。善名流布。所求如意。生上种姓。是不名为恶。

若为自身造作衣服庄严之具种种器物。作已欢喜自未服用。持以施人。是人未来得如意树。若有人能日日立要。先施他食。然后自食。若违此要誓输佛物。犯则生愧。如其不违。即是微妙智慧因缘。如是施者诸施中最上。是人亦得名上施主。

若给妻子奴婢衣食。常以怜愍欢喜心与。未来则得无量福德。若复观田仓中多有鼠雀犯暴谷米。常生怜愍复作是念。如是鼠雀因我得活。念已欢喜无触恼想。当知是人得福无量。

又大宝积经云。若以华施。具陀罗尼七觉华故。

若以香施。具戒定慧熏涂身故。若以果施具戒成就无漏果故。

若以食施。具足命辩色力乐故。

若以衣施。具清净色除无惭愧故。

若以灯施。具足佛眼照了一切诸法性故。

若以象马车乘施。得无上乘具足神通故。

若以璎珞施。具足八十随形好故。

若以珍宝施。具足大人三十二相故。

若以筋力仆使施。具佛十力四无畏故。

取要言之。乃至国城妻子头目手足举身施与。心无吝惜。为得无上菩提度众生故。

又大菩萨藏经云。菩萨为得阿耨菩提故。行拖那波罗蜜多时。所修布施。又得十种称赞利益。何等为十。一者菩萨摩诃萨以上妙五欲施故。获得清净戒定慧聚及以解脱解脱知见聚无不具足。二者菩萨以上妙戏乐器施故。获得清净游戏法乐无不具足。三者菩萨以足施故。感得圆满法义之足。趣菩提坐无不具足。四者菩萨以手施故。感得圆满清净法手。拯济众生无不具足。五者菩萨以耳鼻施故。获得诸根圆满成就无不具足。六者以支节施故。获得清净无染威严佛身无不具足。七者菩萨以目施故。获得观视一切众生。清净法眼无有障碍。无不具足。八者菩萨以血肉施故。获得坚固身命。摄持长养一切众生。真实善权无不具足。九者菩萨以髓脑施故。获得圆满不可破坏等金刚身无不具足。十者菩萨以头施故。证得圆满超过三界无上最上一切智智之首。无不具足。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为得菩提行如是施。摄受如是相貌圆满佛法称赞利益上妙功德。皆为满足拖那波罗蜜多故。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行施不求妙色财  亦不愿感天人趣
我求无上胜菩提  施微便感无量福

又百缘经云。佛在世时。舍卫城中有一长者。财宝无量不可称计。其妇生一男儿。端正殊妙世所希有。当生之日天降大雨。父母欢喜。举国闻知。相师占善。因为立字。名耶奢蜜多。不饮乳哺。其牙齿间自然八功德水用自充足。年渐长大见佛出家得阿罗汉果。诸天世人所见敬仰时诸比丘见是事已。请佛为说宿福因缘。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此贤劫中有佛出世。号曰迦叶。于彼法中有一长者。年极老耄。出家入道不能精勤。又复重病。良医占之教当服苏。病乃可差。寻用医教取苏服之。于其夜中药发热渴。驰走求水。水器皆空。复趣泉河普皆枯渴。如是处处求水不得。深自悔责。于彼河岸脱衣系树。舍之还来。至其明旦以状白师。师闻是语即答之言。汝遭此苦状似饿鬼。汝今可即取我瓶中水至僧中行。即受教取瓶水。水尽涸竭。心怀忧怖。谓其命终必堕饿鬼。寻诣佛所具陈上事。而白世尊。幸为见示。佛告比丘。汝今当于众僧之中行好净水。可得脱此饿鬼之身。闻已欢喜。即便僧中常行净水。经二万岁即便命终。在所生处其牙齿间。常有清净八功德水。自然充足。不饮乳哺。乃至今者遭值于我出家得道。比丘闻已欢喜奉行。

又阿育王经云。昔佛在世时与诸比丘及与阿难前后围绕。入王舍城而行乞食。至于巷中见二小儿。一名德胜。二名无胜。弄土而戏。拥土作城舍宅仓储。以土为麨著于仓中。此二小儿见佛相好金色光明遍照城内。德胜欢喜掬仓中土名为糗者。奉上世尊。而发愿言。使我将来盖于天地广设供养。缘是善根发愿功德。佛般涅槃一百年后。作转轮王王阎浮提。住华氏城。正法治世。号阿怒伽王。分佛舍利而作八万四千宝塔。其王信心常请众僧宫中供养。时王宫中有一婢使。最贫下贱。见王作福自克责言。王先身时布施如来一掬土故。今得富贵。今日重作。将来转胜。我先身罪今日厮下。又复贫穷。无可修福。将来转贱。何有出期。思已啼哭。众僧食讫。此婢扫地粪扫中得一铜钱。以此一钱即施众僧。心生欢喜。其后不久得病命终。生阿育王夫人腹中。满足十月产生一女。端正殊妙世之少双。其女右手寻常急拳。年满五岁。夫人白王。所生女子一手常拳。王即唤来抱著膝上。王为摩手。手即自开。当于掌中有一金钱随取随有而无穷尽。须臾之间金钱满藏。王怪所以。即将往问耶奢罗汉上座。此女先身作何福德。于手掌中有此金钱。取无穷尽上座答言。此女先身是王宫人。于粪扫中得一铜钱布施众僧。以此善根得生王家。以为王女。缘昔一钱布施众僧善根因缘。恒常手中把一大金钱取无穷尽。

又杂宝藏经云。昔耆阇崛山中多有僧住。诸方人闻送供者众。有一贫穷乞索女人。见诸长者送供诣山。作是念言。此必作会。我当往乞。便向山中见诸长者。以种种食供养众僧。自思惟言。彼诸人等。先世修福。今日富贵。今复重作。未来转胜。我先不修今世贫苦。今若不作未来转剧。思已啼哭。先于粪中拾得两钱。每常保惜以俟乞索不得之时。当用买食。我今持以布施众僧。分一二日不得食意。伺僧食讫即便布施。维那僧前欲为祝愿。上座不听。自为祝愿。复留食施。诸人既见上座乞食。诸人亦与。女大欢喜云。我得果报。将食出外。到一树下。食讫而卧。施福所感黄云覆之。时值国王最大夫人亡来七日。王遣人访谁有福德应为夫人。使与相师至彼树下见此女人。相师占之。此女福德堪为夫人。即以香汤沐浴清净。与彼夫人衣服令著。大小相称。千乘万骑将至王所。王见欢喜。心甚敬重。后时自念。我今所以得福报。缘以两钱施僧故尔。当知彼僧便为于我有大重恩。即白王言。我先厮贱。王见洗拔得为人次愿听往彼僧所报恩。王言。随意。夫人即便车载饮食及珍宝。诣山布施。上座即遣维那祝愿。不自祝愿。夫人念言。前施两钱见为祝愿。今载珍宝不为祝愿。年少比丘亦嫌此事。上座尔时语夫人言。心念嫌我。两钱施时为我祝愿。今载珍宝不为祝愿。我佛法中唯贵善心。不贵珍宝。夫人先施两钱之时。善心极胜。今施珍宝吾我贡高。是以我今不为祝愿。诸年少等亦莫嫌我。年少比丘闻已惭愧。悉皆获得须陀洹果。夫人听法惭愧亦得须陀洹果。

又杂宝藏经云。昔拘留沙国有恶生王。诣园堂上见一金猫。从东北角入西南角。王时见已即遣人掘。得一铜盆。盆受三斛。满中金钱。渐渐深掘复得一盆。如是次第得三重盆。各受三斛。悉满金钱。转复傍掘经于五里。步步之中尽得铜盆。皆满金钱。王虽得钱怖不敢用。怪其所以。即诣尊者迦旃延所。说其因缘。尊者答王。此王宿因所获福报。但用无苦。王即请问往昔因缘。尊者答王。乃往过去九十一劫。毗婆尸佛入般涅槃后。遗法之中有诸比丘。四衢道头施座置钵。在上教化。而作是言。谁有人能举财著此坚牢藏中。若入此藏王贼水火所不能夺。时有贫人。先因卖薪得钱三文。见僧教化欢喜布施。即以此钱重著钵中。发愿而去。去家五里步步欢喜。到门欲入。复遥向僧至心顶礼。发愿而入。时贫人者今王身是。缘昔三钱欢喜施僧。世世尊贵常得如是。三重铜盆满中金钱。缘五里中步步欢喜。常于五里有此金钱。以是因缘。若布施时应当至心。欢喜施与勿生悔心。

随喜部第十
如优婆塞戒经云。佛言。若人有财见有求者。言无言遽。当知是人已说来世贫穷薄德。如是之人名为放逸。自说无财。是义不然。何以故。一切水草人无不有。虽是国主不必能施。虽是贫穷非不能施。何以故。贫穷之人亦有食分。食已洗器弃荡涤汁施应食者。亦得福德。若以尘麨施于蚁子亦得无量福德果报。天下极贫谁当无此尘许糗耶。谁有一日不食三抟糗命不全者。是故诸人应以食半施于乞者。善男子。极贫之人谁有赤体无衣服者。若有衣服。岂无一线施人系疮一指许财作灯炷耶。天下之人谁有贫穷当无身者。如其有身见他作福。身应往助欢喜无厌。亦名施主。亦得福德。或时有分。或有与等。或有胜者。以是因缘。我受波斯匿王食时亦祝愿。王及贫穷人所得功德等无差别。如人买香。涂香末香散香烧香。如是四香有人触者。买者量者等闻无异。而诸香不失毫厘。修施之德亦复如是。若多若少。若粗若细。若随喜心身往佐助。若遥见闻心生欢喜。其心等故所得果报无有差别。若无财物见他施已。心不喜信。疑于福田。是名贫穷。若多财宝自在无碍有良福田。内无信心不能奉施。亦名贫穷。是故智者自观余一抟食。自食则生。施他则死。犹应施与。况复多耶。智者复观。世间若有持戒多闻乃至获得阿罗汉果。犹不能遮断饥渴等。若房舍衣服饮食卧具病药。皆由先世不施因缘。破戒之人若乐行施。是人虽堕饿鬼畜生。常得饱满无所乏少。虽富有四天地受无量乐。犹不知足。是故我应为无上乐而行布施。不为人天。何以故。无常故。有边故。若施主欢喜不悔。亲近善人。财富自在。生上族家。得人天乐。至无上果。能离一切烦恼结缚。

若施主能自手施已。生上姓家遇善知识。多饶财宝眷属成就。能用能施。一切众生喜乐见之。见已恭敬尊重赞叹。

又大丈夫论云。若悭心多者。虽复泥土重于金玉。若悲心多者。虽施金玉轻于草木。若悭心多者。丧失财宝。心大忧恼。若行施者。令受者喜悦。自亦喜悦。设有美食。若不施与而食啖者。不以为美。设有恶食得行布施。然后食者心中欢悦以为极美。若行施竟有余自食。善丈夫者心生喜乐。如得涅槃。无信心者谁信是语。设有粗食。有饥者在前。尚不能施与。况余胜解而能与人。若人于大水边。尚不能以少水施与众生。况余好财。是人于世间粪土易得于水。悭贪之人闻乞粪土犹怀吝惜。况复财物。

如有二人。一则大富。一则贫穷。有乞者来。如是二人俱怀苦恼。有财物者惧其求索。无财物者我当云何。得少财物与之。如是二人忧苦虽同。果报各异。贫悲念者生天人中受无量乐。富悭贪者生饿鬼中受无量苦。若菩萨但有悲愍心。便为具足。况与少物。菩萨悲心念施无有财物。见人乞时不忍言无。悲苦堕泪。设闻他苦尚不能堪忍。况复眼见他苦恼而不救济者。无有是处。有悲心者见贫苦众生。无财可与。悲苦叹息。无可为喻。救众生者。见众生受苦悲泣堕泪。以堕泪故知其心软。菩萨泪有三时。一见修功德人以爱敬故为之堕泪。二见苦恼众生无功德者以悲愍故。为之堕泪。三修大施时悲喜踊跃堕泪。计菩萨堕泪已来多四大海水。世间众生舍于亲属悲泣堕泪。不及菩萨见贫苦众生无财施时悲泣堕泪。菩萨闻乞声为之堕泪。乞者见菩萨雨泪。虽不言与当知必得。菩萨见乞者来时。极生悲苦。乞者得财物时。心生欢喜得灭悲苦。菩萨闻乞言时。悲泣堕泪不能自比。乞者言足。尔时乃止。菩萨修行施已。众生满足。便入山林。修行禅定。灭除三毒。财物倍多。无乞可施。我今出家断诸结使。菩萨发愿度诸众生。诸有所索一切皆舍。有悲心者。为他故涅槃尚舍。况复舍身命财有何难也。舍财物者。不如舍身。舍身者。不如舍于涅槃。涅槃尚舍。何有不舍。悲心彻髓得自在悲。作救济者。大菩萨施。都无难也。菩萨悲心悉得知见一切众生身者。无不是病。无有知者。以三事故。知其有病。何者为三。饮食衣服汤药即是病相。菩萨悲心以三事得显。何者为三。即是财法无畏施也。菩萨与一切众生作乐。为灭一切众生苦故。舍身救之。菩萨不求果报。视如刍草。菩萨大悲作种种方便。犹如乳聚。以血施人。易于世人以水用施。如菩萨昔日五处出血施诸夜叉鬼。踊跃欢喜无可为喻。

施福部第十一
如月灯三昧经云。佛言。若有菩萨信乐檀波罗蜜者有十种利益。何等为十。一降伏悭吝烦恼。二修习舍心相续。三共诸众生同其资产。摄受坚固而至灭度。四生豪富家。五在所生处施心现前。六常为四众之所爱乐。七处于四众不怯不畏。八胜名流布遍于诸方。九手足柔软足掌坦平。十乃至道树不离善知识。

又大宝积经云。乐施之人获五种名利。一常得亲近一切贤圣。二一切众生之所乐见。三入大众时人所宗敬。四好名善誉流闻十方。五能为菩提作上妙因。

又菩萨善戒经云。具足三种慧施乃能受持菩萨禁戒。一者施。二者大施。三者无上施。第一施者。于四天下尚不吝惜。况于小物。是名为施。第二大施者。能舍妻子。第三无上施者。头目髓脑骨肉皮血。菩萨具足如是三施。乃具于忍能持禁戒。

又增一阿含经云。若檀越主慧施之日得五事功德。云何为五。一者施命。二者施色。三者施安。四者施力。五者施辩。施命之时欲得长寿。施色之时欲得端正。施安之时欲得无病。施力之时欲得无能胜。施辩之时欲得无上正真之辩。

又十住毗婆沙论云。在家菩萨所贪惜物。若有乞人急从求索。汝以此物施与我者。速得成佛。菩萨即应思惟。若我今者不舍此物。此物必当远离于我。设至死时不随我去。此物则是远离之相。今为发菩提故须施与。后死时心无有悔。必生善处。是得大利。若犹贪者应辞谢乞者言。勿生嗔恨。我新发意善根未具。于菩萨行法未得势力。是以未能舍于此物。后得势力。善根坚固。当以相与。

又优婆塞戒经云。若施佛已。用与不用。果报已定。施人及僧。有二种福。一从用生。二从受生。何以故。施主施时自破悭吝。受者用时破他悭吝。是故说言。从用生福。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内学智慧 »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一

世界内学智慧学会

英文简称(WEMPA),总部设在香港,是经香港特区政府批准成立的非盈利性质的社会团体。 我们的宗旨是:促进世界各地内学智慧的研修与推广发展,在内学研修的发展方向和内典文化传播方面进行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关于WEMPA联系我们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