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16
速度(字/分钟)
1
倒计时
3
字体颜色
背景颜色
镜像

杂阿毗昙心论卷第一下

尊者法救造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译

心界品第二之余
十一种无量色等。总说色阴。如库藏如军众。譬如四种军其类各别名为军众。色亦如是。虽有十一同一色相名为色阴。如阿毗昙说。善观色阴者。一极微摄一界一入一阴少分。不善观者言。一极微摄一界一入一阴。如色阴。受想行识阴亦如是。输门义说入者。通苦乐故。种性义说界者。如一山中多有诸性。金性银性等。如是一身中种种性各异故说十八界。问以何等故说十八界十二入五阴不增不减。答。

境界依者依  度量法所应
是故界入阴  不增亦不减

界度量所应者六依。六依者六缘。彼依若增则非依以无依者故。若减则依者无所依故。如是一切入亦以依缘为量。阴者何故染著色。乐受著故。何故乐受著。想颠倒故。何故想颠倒。烦恼相应故。烦恼依意意即依意。如所说意缘法生意识。离是依更无余依故。已说界入阴自性及因缘。今当广说界。

界中一可见  又说一切界
无记谓八种  余则善不善

界中一可见者。十八界中色界可见可视。在此在彼是故可见。复次示人心行是故可见。复次自现故。谓眼所行。当知十七不可见无行相故。又说。一切界皆可见。慧眼境界故。如所说偈。彼一切诸法。慧者见无我。如阿毗昙说。学见迹见四真谛迹故。是故十八界一切皆可见。无记谓八种者。八界无记。谓五情香味触。无爱不爱果可记故说无记。余十界可记。善及不善故。谓色声法七心界。善身动是善色。不善身动是不善色。余色无记。如是声口动净心七识界是善。无惭无愧相应心是不善。余则无记法界。若心相应如心说。若不相应如杂品说。善有四种。自性相应共起第一义。自性善者。惭愧及三善根。相应者。即彼相应心心法。共起者。即彼所起身口业及心不相应行。第一义者。谓涅槃。是为四种善。自性不善者。无惭无愧三不善根。相应者。即彼相应心心法。共起者。即彼所起身口业及心不相应行。第一义者。轮转危崄。俱相违者是无记。问一切法十二入。即是世尊所记。何故说无记。答不以一向不说故名无记。善者记为善。不善者记为不善。不记善不善故说无记。若因果时则记因果异则无记。或有不说名无记。如记论契经说。

一切皆当死  是论一向记
一切死复生  是名分别论
若问生殊胜  是名诘问论
众生五阴异  是名止记论

一向记论者。若有问一切众生悉当死耶。应一向答。一切众生皆悉当死。分别论者。若有问一切皆当死死复生耶。应分别答。有烦恼者死而复生。无烦恼者死已不生。诘问记论者。若有问人生殊胜不。应反问汝方何趣故问。若言方天趣应答言劣。若言方恶趣应答言胜。止记论者。若有问阴与众生为异为同耶。应当止。何以故。以不应故。譬如有问石女儿善恭敬不。石女无儿何得答言恭敬不恭敬。如是有阴而无众生。何得有同异耶。以不应故不答。阿毗昙者说。一向记论者。若有问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耶。善说教法耶。世尊弟子善向耶。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耶。善分别苦集灭道耶。应一向答。义饶益故。分别论者。若言为我说法。应问言。法有众多。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欲说何法。若言为我说过去法。应问。过去法亦多。或色阴。或受想行识阴。为说何者。若言色阴。应问。色阴亦多。或善不善无记。为说何者。若言善色。应问。善色有七种。不杀生乃至不绮语。为说何者。若言不杀。应问。不杀有三种。不贪不恚不痴。为说何者。若言不贪。应问言。不贪有二种。作及无作。为说何者。如是等论名为分别记论。诘问论者。若有问法。应反诘。法有众多。汝问何者。不为分别若过去未来现在乃至作无作。若软心者为分别说。若谄曲者则还反问令彼自答。是名诘问论。止记论者。若有问言世有边耶世无边耶。如是等如虚空花鬘不可记言香与不香。是名止记论。已说记无记。十二有对今当说。

十二界有对  一界说少分
十界七有对  一少分亦然
说境界有对  障碍及与缘

眼耳鼻舌身界及七心界。此十二界说有对。法界中少分亦说有对。谓心法。又十色界说有对。七心界及法界少分亦说有对。问此中说何等有对。答。

说境界有对  障碍及与缘

三种有对。境界有对。障碍有对。缘有对。境界有对者。如施设经所说。眼与色对。乃至意与法对。已说意界当知。已说七心界法界少分是故当知。十二界一界少分是有对。五外界法界少分是无对。如彼经等说。若观陆则不观水。如是广说。障碍有对者。谓各各相对。各各处障碍。若彼有一则无第二住。极微聚故。障碍故。可分故。据处所故当知。八无对此中应广说。缘有对者。心心法于境界转。应如是言。若法境界有对。彼法障碍有对耶。应作四句。或境界有对非障碍有对者。七心界及心相应法界。或障碍有对非境界有对者。五外界。或境界亦障碍有对者。五内界。或非境界亦非障碍有对者。法入所摄色无为心不相应行。若法境界有对。彼缘有对耶。谓缘有对是境界有对。或境界有对非缘有对。谓五内界。

有漏有十五  余二三三有
欲有中有四  十一在二有

十五界一向有漏。五内界五外界五识界。漏所生故。生漏故。漏处故。漏于中起故说有漏。如前有怖畏。与漏俱故说有漏。如杂毒食。余二者。意界法界意识界。此三界二种。或有漏或无漏。若漏所生是有漏。相违则无漏。三三有者。意界法界意识界。三有中可得。欲有色有无色有。无漏者是不系。虽三界身中得。非自性得故。欲界中有四者。香界味界及此境界识。非色无色界。离揣食欲故。三入是揣食性。彼亦应无触者。此则不然。触入性有二种。或是揣食性。或非非揣食者。在色界彼无揣食性以身微妙故。香味一向揣食性。是故彼无。境界无故。彼识亦无。问彼无香味亦无彼识者。鼻界舌界亦应无。答具诸根故。诸根展转相持故十一在二有者。欲有色有。五内界色声触界及此境界识。此十一非无色界。离色性故。

有觉有观五  三行三余无
有缘当知七  法入说少分

有觉有观五者。五识界有觉有观粗故。乃至梵世非上地。三行三者。三界三种。意界意识界心相应法界。欲界及初禅有觉有观。禅中间无觉有观。上地及一切不相应法无觉无观。问有觉有观地法有四种。或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非有觉有观非无觉有观非无觉无观。云何有觉有观。答曰。欲界及初禅。除觉观诸余心心法。云何无觉有观。答曰觉。云何无觉无观。答色心不相应行。云何非有觉有观非无觉有观非无觉无观。答曰。观余无者。谓余非有觉非有观。无缘故。有缘当知七法入说少分者。七心界说有缘。有此缘故故曰有缘。如人有子谓之有子。法界少分有缘者。心法少分无缘者。非心法。谓眼识及相应法。缘色乃至身识及相应法。触缘意识及相应法一切法缘(谓以一切法为境界耳非攀缘义上眼身识亦同此)

九不受余二  为无为共一
一向是有为  当知十七界

九不受者。九界不受受名。若色现在根数及不离根。若此断坏破裂逼迫。心心法受。于彼止住故。异则不受。谓九界不受。七心界声界法界无断坏故。余二者。五内界现在是受。起断等知故。过去未来是不受。心心法不住故色香味触若现在及不离根是受。如心心法根中止住彼中亦尔。不离根故。为无为共一者。一法界有为无为。于中三种。常故无为。余法无常故有为。是故为无为共一。一向是有为当知十七界者。十七界无常故。一向有为生灭故。三有为相所成故。有因故。堕阴故堕世故。软中上故。与上相违是无为。

有罪及有报  染污及隐没
修习则有十  一界中有见
亦说有心法  一界是见性

七心界色声法界二种。或有罪或无罪。秽污是有罪。不秽污是无罪。如有罪如无罪。如是秽污隐没亦如是。五识界色界声界若善不善是有报。若无记是无报。意界意识界法界若不善善有漏是有报。若无记无漏是无报。问以何等故不善善有漏是有报无记无漏是无报。答譬如外种三事和合生有种坚实。溉之以水。覆以草土。自性众具力故牙叶得生。有种虽坚实。不以水溉。不草土覆。众缘不具故牙叶不生。有种不实。虽溉以水覆以草土。自性不实故牙叶不生。如外种三事差别。如是内缘起亦三事差别。如初种如是不善善有漏法坚固。溉以爱水。覆以余结。以自性众缘力故有牙得生。如第二种如是无漏法坚固。无爱水溉及余结覆。因缘不具故有牙不生。如第三种如是无记法。虽溉以爱水覆以余结。自性不实有牙不生。修习则有十者。七心界色声界善者修。不善无记者不修。法界善有为修。不善无记及数灭不修。问以何等故不善无记及数灭是不修。答为爱果故修。不善无记无爱果故不修。数灭性是果不相续生故不修。当知八界无罪无报无染污无隐没不修。一界中有见者。法界中有八种见。身见等五见。世俗等见。学见。无学见。见者观视故。决定故。坚受故。缘深入故。如阴夜见色秽污慧见法亦如是。如晴夜见色。世俗等见亦如是。如阴昼见色。学见亦如是。如晴昼见色。无学见亦如是。亦说有心法者。即此法界有心法。谓受相等。有此心法故说有心法。当知十七界及一界少分非心法。一界是见性者。一界是见性。谓眼界能视故。当知十六界及一界少分非见。问云何见。为眼见。为眼识见。为眼识相应慧见。为和合见。彼何所疑一切有过。若言眼见者。余识俱时何故不见。何故不俱得一切境界。若言眼识见者。识相非见相。无眼者亦应见。若言眼识相应慧见者。复以耳识相应慧闻耶。若言和合见者。此则不定。或时眼识二十二法。或二十一。或十二。答。

自分眼见色  非彼眼识见
非慧非和合  不见障色故

自分眼见色。是故余识俱时则不见。以余识俱空眼现在前非自分故。以是因故不俱得一切境界自分诸根不俱识住根故名自分。无有二识俱行。无第二次第缘故。问若眼离识不见色者。是则识见非眼见。眼复何用。答识成彼则成彼。非分则因非分故。如受不离想想不离受。彼亦如是。若眼识见者谁复识耶。若慧见者谁复知耶。若和合见者此等诸法事业各异其义。有间则无和合。若和合见者则应有二决定自法。是义不然。若复眼识见者应见障色。以无对故。慧及和合亦复如是。以眼识无对不识障色。谓不见者不然。应分别故。分别者应言何故眼识不识障色。应说眼一境界转故是故眼识。不识障色。眼有对有对故不见障色。是故眼识不识。识应有二自性。若识若见余亦如是。又复眼识见者何故不识。已知眼识不识障色。复应知眼一境界转故。当复说碍有对依故不识障色者不然。有无对依故眼识二种依眼及次第灭意。若有对依故不见障色者。无对依故应见障色。异说有过。眼是不共依意是共依不见障色者不然。依者于色等相非分。亦非眼是色故。眼识是色。亦非眼无缘故。无缘亦非眼不相应故。不相应如是等皆有过。复次意亦是不共依若依意眼识生。未曾依彼余识生。心一一相续转故。是故意亦是不共依。见识无间识即见者不然。四种不坏故。世尊说见闻觉识四种不坏。若识即见者。唯闻觉识三种见即识故不如是。是故当知眼见识用分别建立四种者不然。不见障色先已说过。识见有间名义各异。眼光照名为见。心随分别名为识。若复言眼见彼应称眼量者。彼自生过。识无限量故。识无限量世尊所说。如世尊说眼有见。而谓识见者不然。如言意识法。复有余法于中识耶。若言即意识法者。当知眼亦如是。如所说梵志眼是门为见色故。此见之异名。汝于所说妄解。心心法无方处而言出入者不然。即彼契经说。意是门为识法故。更无异法于中识法。是故眼中即见(从眼识非见至此凡七章初诘问辩非余六章辩析释识等非见物异人异叙其所执终则检实罚违以成己义)

极微数有十  九界四大造
二界说少分  内界说十二
此即是根性  一界中有根

极微数有十者。十色界是极微聚。有分故。覆障故。大碍故。据处所故。当知八界非极微聚。九界四大造者。除触界。余九色界四大造。四大所生故。四大因故。四大与此诸界五因生。生因依因建立因养因长因。二界说少分者。二界当分别触界法界。或四大造。或非四大造。触界中四大性非四大造。七种造色四大造。法界中身业口业四大造。余法界非四大造。七心界非四大造。十一种四大。眼入所依。乃至法入所依。非意入。造色亦十一种。眼入乃至法入。非意入。或有说。眼入所依四大生眼入。余亦如是。复有说者。眼入所依四大生三入。眼入身入触入。如是乃至舌入所依。是中差别者。说自根身入所依生二入。身入触入。色声香味入所依亦如是。触入所依唯生触入。彼又作是说。一切四大生色声。一切欲界色不离香味。法入所依亦如是。眼入所依生七入。眼入身入及五境界。如是乃至舌入所依身入所依生六入。除眼等四根。法入所依亦如是。色入所依生五入。乃至触入所依亦如是。复有说者。眼入所依生十一入。乃至法入所依亦如是。于此四大因缘分别异相四大起异相造色。应作四句。有同相四大起异相造色。有异相四大起同相造色。有异相四大起异相造色。有同相四大起同相造色。云何同相四大起异相造色。谓触相四大起十一种造色。云何异相四大起同相造色。谓坚湿暖动相四大起触相造色。云何异相四大起异相造色。谓坚湿暖动相四大起十一种造色。云何同相四大起同相造色。谓触相四大起触相造色。问四大造色何差别。答四大是因。造色是果。坚湿暖动相是四大。若色因四大而无四大相。彼是造色。复次不可见者四大。可见不可见者造色。如是等说。内界说十二者。内五色及七心界。此十二是内界。当知六界是外。问法故说内人故说内耶。若法故说内者。一切法无自。若人故说内者。法无有人。答法故说内。但非一切法。心心法所依故说内彼意界亦依亦依者彼五色界是依。非依者心法虽是依者而非依。余非依亦非依者。此即是根性者。即此十二说根。一界中有根者。法界中十一法是根。余者非根。当知五界及一界少分非根。

分余分十七  一界说有分
十七界堕世  一少分三业

分余分十七者。除法界。余界说有分及余有分。彼眼界有分者。三种世分别故。过去已见色。现在今见色。未来当见色。余有分者四种。过去不见色已灭。现在不见色而灭。未来世二种。谓不生法及生法。生法者不见色当灭。余色界亦如是。七心界若未来不生法彼余有分。余者是有分。一界说有分者。法界一向是有分。非余有分。以一切法界意识境界故。若言余界亦应非余有分者。此则不然。彼不以意识故立有分余有分。谓眼见色是有分。不见色是余有分。谓色眼所见是有分。所不见是余有分。差别者。若眼是一有分。余一切亦有分。若一余有分。余一切亦余有分。色若见者是有分非余。耳鼻舌身声香味触亦如是。第一义如眼说。俗数如色说。问颇共有法或有分或余有分耶。答有。十色入或余有分。彼生等相是有分。法界摄故。若不生法意是余有分。彼相应共有法是有分。法界摄故。问有分余有分有何义。答有分时说有分。眼界有二种。有业及无业分。彼有业分为无业分。所分故说有分。彼无业分亦为有业分。所分亦说有分。二分俱得有分相。问何等分数名分。答无业分为有业分。所分故说余有分。何以故。得有业分力故。如人有子彼亦如是。十七界堕世者。十七界堕三世事故说三世。或过去或未来或现在。若起已灭是过去。若未起是未来。已起未灭是现在。复次若未作是说未来。若作是说现在。若作已灭是说过去。一界当分别者。法界若有为堕三世。若无为则不堕三世。业者。三界有业。谓色声法。色界身作是业谓色界非业。声界口作是业。余声非业。法界身口业及思是业。余法界非业业相。业品当广说。

非学非无学  当知十五界
彼悉修道断  余界俱三种
于彼三界中  说持戒犯戒

非学非无学当知十五界者。十色界五识界。是非学非无学。有漏故。即此诸界。修道断智对治故。余界俱三种者。余三界。意界法界意识界。俱三种。或学或无学或非学非无学。或见断或修断或无断。学相应意是学。谓苦法忍。乃至金刚三昧相应意是学。无学相应意是无学。谓尽智无生智。及无学等见相应意是无学。非学非无学相应意是非学非无学。谓善染污无记。善有三种。方便得离欲得生得。染污有二种。不善及隐没无记。无记有四种。威仪工巧报生变化。如意界。意识界亦如是。法界或学或无学或非学非无学。谓学身口业受想行阴是学此即无学。法界所摄有漏身口业受想行阴及无为是非学非无学。学无学义。业品当广说。此三界忍对治是见断。智对治是修断。智无漏是无断。见断修断义。使品当广说。于彼三界中说持戒犯戒者。谓色界善身作是持戒。不善身作是犯戒。声界是口作。法界唯无作。持戒犯戒相。业品当广说。

十七说有上  一界说二种
果有果十七  一三觉所说

十七说有上者。除法界。彼十七界有上。有为故。一界说二种者。法界或有上或无上。有为法界及虚空非数灭是有上数灭。善故常故说无上。果有果十七者。除法界。余十七界是果有果。以有为法性劣展转相因生故。一三觉所说者。法界有三种。或果非有果。或果有果。或非果非有果。果非有果者数灭。果有果者有为法界。非果非有果者。虚空非数灭。

三界三种缘  一依亦复然
五一或分别  余缘唯说一

三界三种缘者。眼耳意识界三种缘。善不善无记。一依亦复然者。意识界所依亦三种。善不善无记。五一者。五识依一种。或分别者。谓俱起五根及次第灭意。若取俱起依则一无记。以五根唯无记故。若取次第灭意则三种。以意界善不善无记故。复次眼识依分次第缘分应作四句。或依分非次第缘分。或次第缘分非依分。或依分亦次第缘分。或非依分非次第缘分。依分非次第缘分者。眼识俱起眼根。次第缘分非依分者。彼次第灭心法。依分亦次第缘分者。次第灭意。非依分非次第缘分者。除上尔所事。乃至身识依亦如是。问意识依是次第缘耶。答曰如是。意识依是次第缘。颇次第缘非意识依耶。答意识依相应心法。问若眼识以意界为依者。何故名眼识不名意识耶。答眼是不共依故。如种牙如鼓声。眼是眼识不共依。意是共依。以六识身展转次第缘生故。余缘唯说一者。鼻识舌识身识唯缘无记。以香味触一向无记故。意界即六识身。离是无余故不说法界。若心相应如心说。

若眼随生见  耳界随生闻
三界随生觉  意界随生识

若眼随生名为见。耳随生名为闻。三事随生名为觉。意随生名为识。彼三界以方便得离欲得。修得神通性四支五支定果。是故彼随生各别建立。余三随生无彼相分故共建立一。问觉有何义。答。

境界唯无记  觉心于中转
随生三种识  是则名为觉

香味触一向无记。无记故说觉。是故随生三识名为觉。

二境不近受  远近境界一
余一向近受  依及境界等

二境不近受者。眼识耳识不近受境界。如逼眼色不见故。耳亦如是逼则不闻。虽深在内而远闻外声。若言远亦不见闻者。此则不论意识者远近境界悉受。除自己及相应共有。余一切法悉受。余一向近受者。鼻舌身识近受境界依缘无间故。依及境界等者。谓鼻舌识身识。此三识依取等境界。鼻根香微均而生识。舌身根微亦如是(谓根尘合处乃生著)

二界说不定  一界境亦然
五界依或俱  一界依说远

二界说不定者。眼识耳识依缘俱不定。眼识界。或依大而缘小如见毛端。或依小而缘大如见山。或依缘等如见蒱桃果。耳识亦如是。一界境亦然者。意识境界不定境界或大或小。一切法境界故。依无形故。大小不可说故。离意界六识无别体故。不说心法如心说。五界依或俱者。五识身或与依俱。俱者。谓五根。远者次第灭意。一界依说远者。意识界依说远。谓彼次第灭意。

十一界有二  六三一四种
事及长养报  刹那与依种

十一界有二者。五内界声界五识界二种。六三者。色香味触意界意识界。此六界三种。一四种者。法界四种。问云何种说二三四。答事及长养报刹那与依种。彼眼界二种报及长养。彼报生者。善不善业报果。三恶道是不善业果。人天是善业果。眼及众具。梵行正受所长养故。是长养无别依性故不说。依刹那事亦尔。如眼。耳鼻舌身界亦如是。声界亦二种。长养及依。问何故声非报。答现在方便生故。声者。现在方便生。报者。前业所起。声者。随欲生。报非随欲生。复次声声有间报报无间。若声是报者。应如色一切时不断。而声有断。是故非报。五识界报及依。色香味触界三种报依长养。意界三种报依刹那。刹那者。苦法忍俱生意界。意识界亦如是。法界四种。报刹那依事。彼报者。善不善业报果。刹那者。苦法忍眷属。依者。除苦法忍眷属。余善有为法界。除报余不隐没无记有为法界染污法界。无为法界唯有事。

生身眼色界  自地及他地
若彼眼识生  自他地亦然

生欲界。欲界身。欲界眼。欲界色。欲界眼识生。如是生初禅地。初禅地身。初禅地眼。初禅地色。初禅地眼识生。是名自地。他地者。生欲界。初禅地眼见欲界色。彼欲界身初禅地眼欲界色初禅地眼识生。见初禅者。彼欲界身初禅地眼色初禅地眼识生。生欲界。二禅地眼见欲界色。彼欲界身二禅地眼欲界色初禅地眼识生。见初禅地者。彼欲界身二禅地眼初禅地色初禅地眼识生。见二禅者。彼欲界身二禅地眼色初禅地眼识生。生欲界。三禅地眼见欲界色。彼欲界身三禅地眼见欲界色初禅地眼识生。见初禅者。彼欲界身三禅地眼初禅地色初禅地眼识生。见二禅者。彼欲界身三禅地眼二禅地色初禅地眼识生。见三禅者。彼欲界身三禅地眼色初禅地眼识生。生欲界。四禅地眼见欲界色。彼欲界身四禅地眼见欲界色。初禅地眼识生。见初禅者。彼欲界身四禅地眼初禅地色初禅地眼识生。见二禅者。彼欲界身四禅地眼二禅地色初禅地眼识生。见三禅者。彼欲界身四禅地眼三禅地色初禅地眼识生。见四禅者。彼欲界身四禅地眼色初禅地眼识生。如说生欲界。乃至生第四禅亦如是。有差别者。谓下地眼不见上地色。生上地下地眼不现在前。

耳界如前说  鼻舌界自地
身触即地说  意识则众多

耳界如前说者。如前说眼识。耳识亦如是。鼻界说自地者。生欲界。欲界身欲界鼻欲界香欲界鼻识生。舌界亦如是。身触即地说者。身识有差别故。生欲界。欲界身欲界触欲界身识生。初禅亦如是。生二禅。二禅身触初禅地身识生。以觉自地触故。非他地生。第三第四禅亦如是。意识则众多者。或自地意自地法自地意识生。或他地。彼自地者。生欲界。欲界意欲界法欲界意识生。乃至生有想无想处亦如是。他地者。生欲界正受时。欲界善心次第初禅正受。起彼欲界意初禅地意识生法。或三界系或不系。初禅次第欲界善心现在前。彼初禅意欲界意识生法。或三界系或不系。初禅次第二禅正受。彼初禅意二禅意识生法。或三界系或不系。如是第二禅初禅。初禅第二禅。初禅第三禅。第三禅初禅。乃至有想无想处。逆顺次第超越应广说。有差别者。此正受为意界。彼正受为意识。若禅为意识者法。或三界系。或不系。若无色为意识者。彼法自地上地及不系。又复正受净初禅次第欲界初禅果变化心现在前。彼初禅意欲界意识生。法者欲界化。即彼欲界初禅果次第净初禅现在前。彼欲界意初禅意识生法。或三界系(或不系乃至)。第四禅亦如是。生者。彼欲界没生初禅地。彼欲界意初禅地意识生法。或色无色界系或不系。初禅地没生欲界彼初禅地意欲界意识生法。或三界系或不系。乃至有想无想处亦如是。彼没者是意受。生者是意识。但彼法自地上地及不系。

若彼得眼界  或彼所依识
二俱得不得  亦色及与舍

若彼得眼界者。或眼界不成就。得成就。非眼识界。谓无色界没生第二第三第四禅。生欲界渐得眼根。或彼所依识者。或眼识界不成就得成就非眼界。谓上三禅地没生欲界及初禅。若即住彼眼识现在前。二俱得者。或眼及眼识界俱得。谓无色界没生欲界及初禅。俱不可得者。非眼界不成就得成就。亦非眼识界不成就得成就。谓生欲界不失眼根及梵天上若命终生梵天及欲界。第二第三第四禅没生第二第三第四禅。无色界没生无色界。亦色者。若色界不成就得成就。彼即眼界不成就得成就。或眼界非色界者。生欲界渐得眼界。若色界不成就得成就。彼眼识界耶。应作四句。色界不成就得成就非眼识界者。无色界没生上三禅中。眼识界不成就得成就非色者。即彼三禅没生欲界及初禅若即住彼眼识现在前色界不成就得成就。亦眼识界者。无色界没生欲界及初禅。非色界亦非眼识界者。除上尔所事。及与舍者。如说得舍亦如是广说。

色界二识识  乃至触亦然
诸余十三界  一向意识缘

色界二识识者。谓色界二识识。眼识及意识。眼识界自相意识界自相及共相。乃至触亦然者。声界二识识。耳识及意识。耳识界自相意识界自相及共相。乃至触界二识识。身识及意识。身识自相意识自相及共相。以五识身自相境界故。不思惟故。现在境界故。一念故。诸余十三界一向意识缘者。五色根七心界及法界。此十三界一向意识。识自相及共相。此意识二种坏缘及不坏缘。不坏缘者。即此十三界缘。坏缘者。十三与五境界一一合缘。乃至十八界总缘。

思惟识三种  是意欲有中
色无色分别  一种谓余界

思惟识三种是意欲有中者。欲界意识有三种思惟。自性思惟。随忆思惟。分别思惟。彼自性思惟者。谓觉也。随忆思惟者。意地念也。分别思惟者。意地不定慧也。此三思惟。欲界意识思惟也。色无色分别者。色无色界意识或三种。谓初禅地不定。入定者二。不定者三。三禅意识不定者二。除自性思惟。若定者一。随忆思惟。有说。无色界无不定者。彼惟一种。随忆思惟。若说有不定者。定者一。不定者二。一种谓余界者。五识身说余唯有自性思惟不利故。问如是分别法相已。云何摄法为自性为他性。答自性。何以故。

诸法离他性  各自住己性
故说一切法  自性之所摄

诸法离他性者。眼界离十七界异性故。余界亦如是。不应说若离性是摄以异相故。故说自性之所摄非他性。各自住己性者。一切性各住自相。此性非他相故。应说若住者是摄非余故。说一切法自性之所摄义。谓自性自性不空。非余自色色不空。又复说相持义是摄。如契经说。如楼观中心众材所依为楼观之最。如所说。如綖持衣。如户枢持扇。如斧持薪。或说方便摄。如所说。此五根慧为首。谓摄故。或说和合摄。谓四摄事能摄众生。或说随顺摄。如所说。等见等至等方便是慧身。或摄取故名摄。谓和上以财法摄。此等世俗言说非究竟摄。自性自性摄者。是究竟第一义。三段摄。此中说者是自性摄。如是自性摄不舍第一义故。已说自性摄。眼界摄一界一入一阴。不摄十七界十一入五阴。复次右眼摄右眼。左眼摄左眼。眼二种。长养及报。长养摄长养。报摄报。报复二种。善业报不善业报。善业摄善业报。不善业报摄不善业报。不善业报三种。谓三恶趣。畜生摄畜生。饿鬼地狱亦如是。善业报二种。谓人天。人摄人天摄天。过去摄过去。未来现在乃至刹那摄刹那。

界中说一界  阴入亦复然
如是阴入界  则摄一切法

一界者法界。一入者意入。一阴者色阴也(界品竟)

内学智慧-世界内学智慧学会官方网站

杂阿毗昙心论卷第一下

杂阿毗昙心论卷第一下

尊者法救造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译

心界品第二之余
十一种无量色等。总说色阴。如库藏如军众。譬如四种军其类各别名为军众。色亦如是。虽有十一同一色相名为色阴。如阿毗昙说。善观色阴者。一极微摄一界一入一阴少分。不善观者言。一极微摄一界一入一阴。如色阴。受想行识阴亦如是。输门义说入者。通苦乐故。种性义说界者。如一山中多有诸性。金性银性等。如是一身中种种性各异故说十八界。问以何等故说十八界十二入五阴不增不减。答。

境界依者依  度量法所应
是故界入阴  不增亦不减

界度量所应者六依。六依者六缘。彼依若增则非依以无依者故。若减则依者无所依故。如是一切入亦以依缘为量。阴者何故染著色。乐受著故。何故乐受著。想颠倒故。何故想颠倒。烦恼相应故。烦恼依意意即依意。如所说意缘法生意识。离是依更无余依故。已说界入阴自性及因缘。今当广说界。

界中一可见  又说一切界
无记谓八种  余则善不善

界中一可见者。十八界中色界可见可视。在此在彼是故可见。复次示人心行是故可见。复次自现故。谓眼所行。当知十七不可见无行相故。又说。一切界皆可见。慧眼境界故。如所说偈。彼一切诸法。慧者见无我。如阿毗昙说。学见迹见四真谛迹故。是故十八界一切皆可见。无记谓八种者。八界无记。谓五情香味触。无爱不爱果可记故说无记。余十界可记。善及不善故。谓色声法七心界。善身动是善色。不善身动是不善色。余色无记。如是声口动净心七识界是善。无惭无愧相应心是不善。余则无记法界。若心相应如心说。若不相应如杂品说。善有四种。自性相应共起第一义。自性善者。惭愧及三善根。相应者。即彼相应心心法。共起者。即彼所起身口业及心不相应行。第一义者。谓涅槃。是为四种善。自性不善者。无惭无愧三不善根。相应者。即彼相应心心法。共起者。即彼所起身口业及心不相应行。第一义者。轮转危崄。俱相违者是无记。问一切法十二入。即是世尊所记。何故说无记。答不以一向不说故名无记。善者记为善。不善者记为不善。不记善不善故说无记。若因果时则记因果异则无记。或有不说名无记。如记论契经说。

一切皆当死  是论一向记
一切死复生  是名分别论
若问生殊胜  是名诘问论
众生五阴异  是名止记论

一向记论者。若有问一切众生悉当死耶。应一向答。一切众生皆悉当死。分别论者。若有问一切皆当死死复生耶。应分别答。有烦恼者死而复生。无烦恼者死已不生。诘问记论者。若有问人生殊胜不。应反问汝方何趣故问。若言方天趣应答言劣。若言方恶趣应答言胜。止记论者。若有问阴与众生为异为同耶。应当止。何以故。以不应故。譬如有问石女儿善恭敬不。石女无儿何得答言恭敬不恭敬。如是有阴而无众生。何得有同异耶。以不应故不答。阿毗昙者说。一向记论者。若有问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耶。善说教法耶。世尊弟子善向耶。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耶。善分别苦集灭道耶。应一向答。义饶益故。分别论者。若言为我说法。应问言。法有众多。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欲说何法。若言为我说过去法。应问。过去法亦多。或色阴。或受想行识阴。为说何者。若言色阴。应问。色阴亦多。或善不善无记。为说何者。若言善色。应问。善色有七种。不杀生乃至不绮语。为说何者。若言不杀。应问。不杀有三种。不贪不恚不痴。为说何者。若言不贪。应问言。不贪有二种。作及无作。为说何者。如是等论名为分别记论。诘问论者。若有问法。应反诘。法有众多。汝问何者。不为分别若过去未来现在乃至作无作。若软心者为分别说。若谄曲者则还反问令彼自答。是名诘问论。止记论者。若有问言世有边耶世无边耶。如是等如虚空花鬘不可记言香与不香。是名止记论。已说记无记。十二有对今当说。

十二界有对  一界说少分
十界七有对  一少分亦然
说境界有对  障碍及与缘

眼耳鼻舌身界及七心界。此十二界说有对。法界中少分亦说有对。谓心法。又十色界说有对。七心界及法界少分亦说有对。问此中说何等有对。答。

说境界有对  障碍及与缘

三种有对。境界有对。障碍有对。缘有对。境界有对者。如施设经所说。眼与色对。乃至意与法对。已说意界当知。已说七心界法界少分是故当知。十二界一界少分是有对。五外界法界少分是无对。如彼经等说。若观陆则不观水。如是广说。障碍有对者。谓各各相对。各各处障碍。若彼有一则无第二住。极微聚故。障碍故。可分故。据处所故当知。八无对此中应广说。缘有对者。心心法于境界转。应如是言。若法境界有对。彼法障碍有对耶。应作四句。或境界有对非障碍有对者。七心界及心相应法界。或障碍有对非境界有对者。五外界。或境界亦障碍有对者。五内界。或非境界亦非障碍有对者。法入所摄色无为心不相应行。若法境界有对。彼缘有对耶。谓缘有对是境界有对。或境界有对非缘有对。谓五内界。

有漏有十五  余二三三有
欲有中有四  十一在二有

十五界一向有漏。五内界五外界五识界。漏所生故。生漏故。漏处故。漏于中起故说有漏。如前有怖畏。与漏俱故说有漏。如杂毒食。余二者。意界法界意识界。此三界二种。或有漏或无漏。若漏所生是有漏。相违则无漏。三三有者。意界法界意识界。三有中可得。欲有色有无色有。无漏者是不系。虽三界身中得。非自性得故。欲界中有四者。香界味界及此境界识。非色无色界。离揣食欲故。三入是揣食性。彼亦应无触者。此则不然。触入性有二种。或是揣食性。或非非揣食者。在色界彼无揣食性以身微妙故。香味一向揣食性。是故彼无。境界无故。彼识亦无。问彼无香味亦无彼识者。鼻界舌界亦应无。答具诸根故。诸根展转相持故十一在二有者。欲有色有。五内界色声触界及此境界识。此十一非无色界。离色性故。

有觉有观五  三行三余无
有缘当知七  法入说少分

有觉有观五者。五识界有觉有观粗故。乃至梵世非上地。三行三者。三界三种。意界意识界心相应法界。欲界及初禅有觉有观。禅中间无觉有观。上地及一切不相应法无觉无观。问有觉有观地法有四种。或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非有觉有观非无觉有观非无觉无观。云何有觉有观。答曰。欲界及初禅。除觉观诸余心心法。云何无觉有观。答曰觉。云何无觉无观。答色心不相应行。云何非有觉有观非无觉有观非无觉无观。答曰。观余无者。谓余非有觉非有观。无缘故。有缘当知七法入说少分者。七心界说有缘。有此缘故故曰有缘。如人有子谓之有子。法界少分有缘者。心法少分无缘者。非心法。谓眼识及相应法。缘色乃至身识及相应法。触缘意识及相应法一切法缘(谓以一切法为境界耳非攀缘义上眼身识亦同此)

九不受余二  为无为共一
一向是有为  当知十七界

九不受者。九界不受受名。若色现在根数及不离根。若此断坏破裂逼迫。心心法受。于彼止住故。异则不受。谓九界不受。七心界声界法界无断坏故。余二者。五内界现在是受。起断等知故。过去未来是不受。心心法不住故色香味触若现在及不离根是受。如心心法根中止住彼中亦尔。不离根故。为无为共一者。一法界有为无为。于中三种。常故无为。余法无常故有为。是故为无为共一。一向是有为当知十七界者。十七界无常故。一向有为生灭故。三有为相所成故。有因故。堕阴故堕世故。软中上故。与上相违是无为。

有罪及有报  染污及隐没
修习则有十  一界中有见
亦说有心法  一界是见性

七心界色声法界二种。或有罪或无罪。秽污是有罪。不秽污是无罪。如有罪如无罪。如是秽污隐没亦如是。五识界色界声界若善不善是有报。若无记是无报。意界意识界法界若不善善有漏是有报。若无记无漏是无报。问以何等故不善善有漏是有报无记无漏是无报。答譬如外种三事和合生有种坚实。溉之以水。覆以草土。自性众具力故牙叶得生。有种虽坚实。不以水溉。不草土覆。众缘不具故牙叶不生。有种不实。虽溉以水覆以草土。自性不实故牙叶不生。如外种三事差别。如是内缘起亦三事差别。如初种如是不善善有漏法坚固。溉以爱水。覆以余结。以自性众缘力故有牙得生。如第二种如是无漏法坚固。无爱水溉及余结覆。因缘不具故有牙不生。如第三种如是无记法。虽溉以爱水覆以余结。自性不实有牙不生。修习则有十者。七心界色声界善者修。不善无记者不修。法界善有为修。不善无记及数灭不修。问以何等故不善无记及数灭是不修。答为爱果故修。不善无记无爱果故不修。数灭性是果不相续生故不修。当知八界无罪无报无染污无隐没不修。一界中有见者。法界中有八种见。身见等五见。世俗等见。学见。无学见。见者观视故。决定故。坚受故。缘深入故。如阴夜见色秽污慧见法亦如是。如晴夜见色。世俗等见亦如是。如阴昼见色。学见亦如是。如晴昼见色。无学见亦如是。亦说有心法者。即此法界有心法。谓受相等。有此心法故说有心法。当知十七界及一界少分非心法。一界是见性者。一界是见性。谓眼界能视故。当知十六界及一界少分非见。问云何见。为眼见。为眼识见。为眼识相应慧见。为和合见。彼何所疑一切有过。若言眼见者。余识俱时何故不见。何故不俱得一切境界。若言眼识见者。识相非见相。无眼者亦应见。若言眼识相应慧见者。复以耳识相应慧闻耶。若言和合见者。此则不定。或时眼识二十二法。或二十一。或十二。答。

自分眼见色  非彼眼识见
非慧非和合  不见障色故

自分眼见色。是故余识俱时则不见。以余识俱空眼现在前非自分故。以是因故不俱得一切境界自分诸根不俱识住根故名自分。无有二识俱行。无第二次第缘故。问若眼离识不见色者。是则识见非眼见。眼复何用。答识成彼则成彼。非分则因非分故。如受不离想想不离受。彼亦如是。若眼识见者谁复识耶。若慧见者谁复知耶。若和合见者此等诸法事业各异其义。有间则无和合。若和合见者则应有二决定自法。是义不然。若复眼识见者应见障色。以无对故。慧及和合亦复如是。以眼识无对不识障色。谓不见者不然。应分别故。分别者应言何故眼识不识障色。应说眼一境界转故是故眼识。不识障色。眼有对有对故不见障色。是故眼识不识。识应有二自性。若识若见余亦如是。又复眼识见者何故不识。已知眼识不识障色。复应知眼一境界转故。当复说碍有对依故不识障色者不然。有无对依故眼识二种依眼及次第灭意。若有对依故不见障色者。无对依故应见障色。异说有过。眼是不共依意是共依不见障色者不然。依者于色等相非分。亦非眼是色故。眼识是色。亦非眼无缘故。无缘亦非眼不相应故。不相应如是等皆有过。复次意亦是不共依若依意眼识生。未曾依彼余识生。心一一相续转故。是故意亦是不共依。见识无间识即见者不然。四种不坏故。世尊说见闻觉识四种不坏。若识即见者。唯闻觉识三种见即识故不如是。是故当知眼见识用分别建立四种者不然。不见障色先已说过。识见有间名义各异。眼光照名为见。心随分别名为识。若复言眼见彼应称眼量者。彼自生过。识无限量故。识无限量世尊所说。如世尊说眼有见。而谓识见者不然。如言意识法。复有余法于中识耶。若言即意识法者。当知眼亦如是。如所说梵志眼是门为见色故。此见之异名。汝于所说妄解。心心法无方处而言出入者不然。即彼契经说。意是门为识法故。更无异法于中识法。是故眼中即见(从眼识非见至此凡七章初诘问辩非余六章辩析释识等非见物异人异叙其所执终则检实罚违以成己义)

极微数有十  九界四大造
二界说少分  内界说十二
此即是根性  一界中有根

极微数有十者。十色界是极微聚。有分故。覆障故。大碍故。据处所故。当知八界非极微聚。九界四大造者。除触界。余九色界四大造。四大所生故。四大因故。四大与此诸界五因生。生因依因建立因养因长因。二界说少分者。二界当分别触界法界。或四大造。或非四大造。触界中四大性非四大造。七种造色四大造。法界中身业口业四大造。余法界非四大造。七心界非四大造。十一种四大。眼入所依。乃至法入所依。非意入。造色亦十一种。眼入乃至法入。非意入。或有说。眼入所依四大生眼入。余亦如是。复有说者。眼入所依四大生三入。眼入身入触入。如是乃至舌入所依。是中差别者。说自根身入所依生二入。身入触入。色声香味入所依亦如是。触入所依唯生触入。彼又作是说。一切四大生色声。一切欲界色不离香味。法入所依亦如是。眼入所依生七入。眼入身入及五境界。如是乃至舌入所依身入所依生六入。除眼等四根。法入所依亦如是。色入所依生五入。乃至触入所依亦如是。复有说者。眼入所依生十一入。乃至法入所依亦如是。于此四大因缘分别异相四大起异相造色。应作四句。有同相四大起异相造色。有异相四大起同相造色。有异相四大起异相造色。有同相四大起同相造色。云何同相四大起异相造色。谓触相四大起十一种造色。云何异相四大起同相造色。谓坚湿暖动相四大起触相造色。云何异相四大起异相造色。谓坚湿暖动相四大起十一种造色。云何同相四大起同相造色。谓触相四大起触相造色。问四大造色何差别。答四大是因。造色是果。坚湿暖动相是四大。若色因四大而无四大相。彼是造色。复次不可见者四大。可见不可见者造色。如是等说。内界说十二者。内五色及七心界。此十二是内界。当知六界是外。问法故说内人故说内耶。若法故说内者。一切法无自。若人故说内者。法无有人。答法故说内。但非一切法。心心法所依故说内彼意界亦依亦依者彼五色界是依。非依者心法虽是依者而非依。余非依亦非依者。此即是根性者。即此十二说根。一界中有根者。法界中十一法是根。余者非根。当知五界及一界少分非根。

分余分十七  一界说有分
十七界堕世  一少分三业

分余分十七者。除法界。余界说有分及余有分。彼眼界有分者。三种世分别故。过去已见色。现在今见色。未来当见色。余有分者四种。过去不见色已灭。现在不见色而灭。未来世二种。谓不生法及生法。生法者不见色当灭。余色界亦如是。七心界若未来不生法彼余有分。余者是有分。一界说有分者。法界一向是有分。非余有分。以一切法界意识境界故。若言余界亦应非余有分者。此则不然。彼不以意识故立有分余有分。谓眼见色是有分。不见色是余有分。谓色眼所见是有分。所不见是余有分。差别者。若眼是一有分。余一切亦有分。若一余有分。余一切亦余有分。色若见者是有分非余。耳鼻舌身声香味触亦如是。第一义如眼说。俗数如色说。问颇共有法或有分或余有分耶。答有。十色入或余有分。彼生等相是有分。法界摄故。若不生法意是余有分。彼相应共有法是有分。法界摄故。问有分余有分有何义。答有分时说有分。眼界有二种。有业及无业分。彼有业分为无业分。所分故说有分。彼无业分亦为有业分。所分亦说有分。二分俱得有分相。问何等分数名分。答无业分为有业分。所分故说余有分。何以故。得有业分力故。如人有子彼亦如是。十七界堕世者。十七界堕三世事故说三世。或过去或未来或现在。若起已灭是过去。若未起是未来。已起未灭是现在。复次若未作是说未来。若作是说现在。若作已灭是说过去。一界当分别者。法界若有为堕三世。若无为则不堕三世。业者。三界有业。谓色声法。色界身作是业谓色界非业。声界口作是业。余声非业。法界身口业及思是业。余法界非业业相。业品当广说。

非学非无学  当知十五界
彼悉修道断  余界俱三种
于彼三界中  说持戒犯戒

非学非无学当知十五界者。十色界五识界。是非学非无学。有漏故。即此诸界。修道断智对治故。余界俱三种者。余三界。意界法界意识界。俱三种。或学或无学或非学非无学。或见断或修断或无断。学相应意是学。谓苦法忍。乃至金刚三昧相应意是学。无学相应意是无学。谓尽智无生智。及无学等见相应意是无学。非学非无学相应意是非学非无学。谓善染污无记。善有三种。方便得离欲得生得。染污有二种。不善及隐没无记。无记有四种。威仪工巧报生变化。如意界。意识界亦如是。法界或学或无学或非学非无学。谓学身口业受想行阴是学此即无学。法界所摄有漏身口业受想行阴及无为是非学非无学。学无学义。业品当广说。此三界忍对治是见断。智对治是修断。智无漏是无断。见断修断义。使品当广说。于彼三界中说持戒犯戒者。谓色界善身作是持戒。不善身作是犯戒。声界是口作。法界唯无作。持戒犯戒相。业品当广说。

十七说有上  一界说二种
果有果十七  一三觉所说

十七说有上者。除法界。彼十七界有上。有为故。一界说二种者。法界或有上或无上。有为法界及虚空非数灭是有上数灭。善故常故说无上。果有果十七者。除法界。余十七界是果有果。以有为法性劣展转相因生故。一三觉所说者。法界有三种。或果非有果。或果有果。或非果非有果。果非有果者数灭。果有果者有为法界。非果非有果者。虚空非数灭。

三界三种缘  一依亦复然
五一或分别  余缘唯说一

三界三种缘者。眼耳意识界三种缘。善不善无记。一依亦复然者。意识界所依亦三种。善不善无记。五一者。五识依一种。或分别者。谓俱起五根及次第灭意。若取俱起依则一无记。以五根唯无记故。若取次第灭意则三种。以意界善不善无记故。复次眼识依分次第缘分应作四句。或依分非次第缘分。或次第缘分非依分。或依分亦次第缘分。或非依分非次第缘分。依分非次第缘分者。眼识俱起眼根。次第缘分非依分者。彼次第灭心法。依分亦次第缘分者。次第灭意。非依分非次第缘分者。除上尔所事。乃至身识依亦如是。问意识依是次第缘耶。答曰如是。意识依是次第缘。颇次第缘非意识依耶。答意识依相应心法。问若眼识以意界为依者。何故名眼识不名意识耶。答眼是不共依故。如种牙如鼓声。眼是眼识不共依。意是共依。以六识身展转次第缘生故。余缘唯说一者。鼻识舌识身识唯缘无记。以香味触一向无记故。意界即六识身。离是无余故不说法界。若心相应如心说。

若眼随生见  耳界随生闻
三界随生觉  意界随生识

若眼随生名为见。耳随生名为闻。三事随生名为觉。意随生名为识。彼三界以方便得离欲得。修得神通性四支五支定果。是故彼随生各别建立。余三随生无彼相分故共建立一。问觉有何义。答。

境界唯无记  觉心于中转
随生三种识  是则名为觉

香味触一向无记。无记故说觉。是故随生三识名为觉。

二境不近受  远近境界一
余一向近受  依及境界等

二境不近受者。眼识耳识不近受境界。如逼眼色不见故。耳亦如是逼则不闻。虽深在内而远闻外声。若言远亦不见闻者。此则不论意识者远近境界悉受。除自己及相应共有。余一切法悉受。余一向近受者。鼻舌身识近受境界依缘无间故。依及境界等者。谓鼻舌识身识。此三识依取等境界。鼻根香微均而生识。舌身根微亦如是(谓根尘合处乃生著)

二界说不定  一界境亦然
五界依或俱  一界依说远

二界说不定者。眼识耳识依缘俱不定。眼识界。或依大而缘小如见毛端。或依小而缘大如见山。或依缘等如见蒱桃果。耳识亦如是。一界境亦然者。意识境界不定境界或大或小。一切法境界故。依无形故。大小不可说故。离意界六识无别体故。不说心法如心说。五界依或俱者。五识身或与依俱。俱者。谓五根。远者次第灭意。一界依说远者。意识界依说远。谓彼次第灭意。

十一界有二  六三一四种
事及长养报  刹那与依种

十一界有二者。五内界声界五识界二种。六三者。色香味触意界意识界。此六界三种。一四种者。法界四种。问云何种说二三四。答事及长养报刹那与依种。彼眼界二种报及长养。彼报生者。善不善业报果。三恶道是不善业果。人天是善业果。眼及众具。梵行正受所长养故。是长养无别依性故不说。依刹那事亦尔。如眼。耳鼻舌身界亦如是。声界亦二种。长养及依。问何故声非报。答现在方便生故。声者。现在方便生。报者。前业所起。声者。随欲生。报非随欲生。复次声声有间报报无间。若声是报者。应如色一切时不断。而声有断。是故非报。五识界报及依。色香味触界三种报依长养。意界三种报依刹那。刹那者。苦法忍俱生意界。意识界亦如是。法界四种。报刹那依事。彼报者。善不善业报果。刹那者。苦法忍眷属。依者。除苦法忍眷属。余善有为法界。除报余不隐没无记有为法界染污法界。无为法界唯有事。

生身眼色界  自地及他地
若彼眼识生  自他地亦然

生欲界。欲界身。欲界眼。欲界色。欲界眼识生。如是生初禅地。初禅地身。初禅地眼。初禅地色。初禅地眼识生。是名自地。他地者。生欲界。初禅地眼见欲界色。彼欲界身初禅地眼欲界色初禅地眼识生。见初禅者。彼欲界身初禅地眼色初禅地眼识生。生欲界。二禅地眼见欲界色。彼欲界身二禅地眼欲界色初禅地眼识生。见初禅地者。彼欲界身二禅地眼初禅地色初禅地眼识生。见二禅者。彼欲界身二禅地眼色初禅地眼识生。生欲界。三禅地眼见欲界色。彼欲界身三禅地眼见欲界色初禅地眼识生。见初禅者。彼欲界身三禅地眼初禅地色初禅地眼识生。见二禅者。彼欲界身三禅地眼二禅地色初禅地眼识生。见三禅者。彼欲界身三禅地眼色初禅地眼识生。生欲界。四禅地眼见欲界色。彼欲界身四禅地眼见欲界色。初禅地眼识生。见初禅者。彼欲界身四禅地眼初禅地色初禅地眼识生。见二禅者。彼欲界身四禅地眼二禅地色初禅地眼识生。见三禅者。彼欲界身四禅地眼三禅地色初禅地眼识生。见四禅者。彼欲界身四禅地眼色初禅地眼识生。如说生欲界。乃至生第四禅亦如是。有差别者。谓下地眼不见上地色。生上地下地眼不现在前。

耳界如前说  鼻舌界自地
身触即地说  意识则众多

耳界如前说者。如前说眼识。耳识亦如是。鼻界说自地者。生欲界。欲界身欲界鼻欲界香欲界鼻识生。舌界亦如是。身触即地说者。身识有差别故。生欲界。欲界身欲界触欲界身识生。初禅亦如是。生二禅。二禅身触初禅地身识生。以觉自地触故。非他地生。第三第四禅亦如是。意识则众多者。或自地意自地法自地意识生。或他地。彼自地者。生欲界。欲界意欲界法欲界意识生。乃至生有想无想处亦如是。他地者。生欲界正受时。欲界善心次第初禅正受。起彼欲界意初禅地意识生法。或三界系或不系。初禅次第欲界善心现在前。彼初禅意欲界意识生法。或三界系或不系。初禅次第二禅正受。彼初禅意二禅意识生法。或三界系或不系。如是第二禅初禅。初禅第二禅。初禅第三禅。第三禅初禅。乃至有想无想处。逆顺次第超越应广说。有差别者。此正受为意界。彼正受为意识。若禅为意识者法。或三界系。或不系。若无色为意识者。彼法自地上地及不系。又复正受净初禅次第欲界初禅果变化心现在前。彼初禅意欲界意识生。法者欲界化。即彼欲界初禅果次第净初禅现在前。彼欲界意初禅意识生法。或三界系(或不系乃至)。第四禅亦如是。生者。彼欲界没生初禅地。彼欲界意初禅地意识生法。或色无色界系或不系。初禅地没生欲界彼初禅地意欲界意识生法。或三界系或不系。乃至有想无想处亦如是。彼没者是意受。生者是意识。但彼法自地上地及不系。

若彼得眼界  或彼所依识
二俱得不得  亦色及与舍

若彼得眼界者。或眼界不成就。得成就。非眼识界。谓无色界没生第二第三第四禅。生欲界渐得眼根。或彼所依识者。或眼识界不成就得成就非眼界。谓上三禅地没生欲界及初禅。若即住彼眼识现在前。二俱得者。或眼及眼识界俱得。谓无色界没生欲界及初禅。俱不可得者。非眼界不成就得成就。亦非眼识界不成就得成就。谓生欲界不失眼根及梵天上若命终生梵天及欲界。第二第三第四禅没生第二第三第四禅。无色界没生无色界。亦色者。若色界不成就得成就。彼即眼界不成就得成就。或眼界非色界者。生欲界渐得眼界。若色界不成就得成就。彼眼识界耶。应作四句。色界不成就得成就非眼识界者。无色界没生上三禅中。眼识界不成就得成就非色者。即彼三禅没生欲界及初禅若即住彼眼识现在前色界不成就得成就。亦眼识界者。无色界没生欲界及初禅。非色界亦非眼识界者。除上尔所事。及与舍者。如说得舍亦如是广说。

色界二识识  乃至触亦然
诸余十三界  一向意识缘

色界二识识者。谓色界二识识。眼识及意识。眼识界自相意识界自相及共相。乃至触亦然者。声界二识识。耳识及意识。耳识界自相意识界自相及共相。乃至触界二识识。身识及意识。身识自相意识自相及共相。以五识身自相境界故。不思惟故。现在境界故。一念故。诸余十三界一向意识缘者。五色根七心界及法界。此十三界一向意识。识自相及共相。此意识二种坏缘及不坏缘。不坏缘者。即此十三界缘。坏缘者。十三与五境界一一合缘。乃至十八界总缘。

思惟识三种  是意欲有中
色无色分别  一种谓余界

思惟识三种是意欲有中者。欲界意识有三种思惟。自性思惟。随忆思惟。分别思惟。彼自性思惟者。谓觉也。随忆思惟者。意地念也。分别思惟者。意地不定慧也。此三思惟。欲界意识思惟也。色无色分别者。色无色界意识或三种。谓初禅地不定。入定者二。不定者三。三禅意识不定者二。除自性思惟。若定者一。随忆思惟。有说。无色界无不定者。彼惟一种。随忆思惟。若说有不定者。定者一。不定者二。一种谓余界者。五识身说余唯有自性思惟不利故。问如是分别法相已。云何摄法为自性为他性。答自性。何以故。

诸法离他性  各自住己性
故说一切法  自性之所摄

诸法离他性者。眼界离十七界异性故。余界亦如是。不应说若离性是摄以异相故。故说自性之所摄非他性。各自住己性者。一切性各住自相。此性非他相故。应说若住者是摄非余故。说一切法自性之所摄义。谓自性自性不空。非余自色色不空。又复说相持义是摄。如契经说。如楼观中心众材所依为楼观之最。如所说。如綖持衣。如户枢持扇。如斧持薪。或说方便摄。如所说。此五根慧为首。谓摄故。或说和合摄。谓四摄事能摄众生。或说随顺摄。如所说。等见等至等方便是慧身。或摄取故名摄。谓和上以财法摄。此等世俗言说非究竟摄。自性自性摄者。是究竟第一义。三段摄。此中说者是自性摄。如是自性摄不舍第一义故。已说自性摄。眼界摄一界一入一阴。不摄十七界十一入五阴。复次右眼摄右眼。左眼摄左眼。眼二种。长养及报。长养摄长养。报摄报。报复二种。善业报不善业报。善业摄善业报。不善业报摄不善业报。不善业报三种。谓三恶趣。畜生摄畜生。饿鬼地狱亦如是。善业报二种。谓人天。人摄人天摄天。过去摄过去。未来现在乃至刹那摄刹那。

界中说一界  阴入亦复然
如是阴入界  则摄一切法

一界者法界。一入者意入。一阴者色阴也(界品竟)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内学智慧 » 杂阿毗昙心论卷第一下

世界内学智慧学会

英文简称(WEMPA),总部设在香港,是经香港特区政府批准成立的非盈利性质的社会团体。 我们的宗旨是:促进世界各地内学智慧的研修与推广发展,在内学研修的发展方向和内典文化传播方面进行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关于WEMPA联系我们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