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16
速度(字/分钟)
1
倒计时
3
字体颜色
背景颜色
镜像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卷第十五

尊者舍利子说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六法品第七之一
时,舍利子复告众言:“具寿当知,佛于六法自善通达现等觉已,为诸弟子宣说开示,我等今应和合结集,佛灭度后勿有乖诤,当令随顺梵行法律,久住利乐无量有情,哀愍世间诸天人众,令获殊胜义利安乐。”
六法云何?此中有二嗢柁南颂,初嗢柁南曰:

初六法十种  谓内外识触  及受想思爱  退不退各六
有六内处,六外处,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爱身,六顺退法,六顺不退法。
六内处者,云何为六?
答:一眼内处,二耳内处,三鼻内处,四舌内处,五身内处,六意内处。
云何眼内处?
答:若眼于色,或已见或今见或当见,或彼同分是名眼内处,耳鼻舌身意内处,随所应当广说。
六外处者,云何为六?
答:一色外处,二声外处,三香外处,四味外处,五触外处,六法外处。
云何色外处?
答:若色为眼,或已见或今见或当见,或彼同分,是名色外处,声香味触法外处,随所应当广说。
六识身者,云何为六?
答:一眼识身,二耳识身,三鼻识身,四舌识身,五身识身,六意识身。
云何眼识身?
答:眼及诸色为缘生眼识,此中眼为增上色为所缘,于眼所识色,诸了别性,极了别性,了别色性,是名眼识身,耳鼻舌身意识身,随所应当广说。
六触身者,云何为六?
答:一眼触身,二耳触身,三鼻触身,四舌触身,五身触身,六意触身。
云何眼触身?
答:眼及诸色为缘生眼识,三和合故触,此中眼为增上色为所缘,于眼所识色,诸触等触等触性,已触当触,是名眼触身,耳鼻舌身意触身,随所应当广说。
六受身者,云何为六?
答:一眼触所生受身,二耳触所生受身,三者鼻触所生受身,四舌触所生受身,五身触所生受身,六意触所生受身。
云何眼触所生受身?
答:眼及诸色为缘生眼识,三和合故触,触为缘故受,此中眼为增上色为所缘,眼触为因眼触等起,眼触种类眼触所生,眼触所起作意相应,于眼所识色诸受等受,别受已受当受,是名眼触所生受身,耳鼻舌身意触所生受身,随所应当广说。
六想身者,云何为六?
答:一眼触所生想身,二耳触所生想身,三鼻触所生想身,四舌触所生想身,五身触所生想身,六意触所生想身。
云何眼触所生想身?
答:眼及诸色为缘生眼识,三和合故触,触为缘故想,此中眼为增上色为所缘,眼触为因眼触等起,眼触种类眼触所生,眼触所起作意相应,于眼所识色诸想等想,现前等想已想当想,是名眼触所生想身,耳鼻舌身意触所生想身,随所应当广说。
六思身者,云何为六?
答:一眼触所生思身,二耳触所生思身,三鼻触所生思身,四舌触所生思身,五身触所生思身,六意触所生思身。
云何眼触所生思身?
答:眼及诸色为缘生眼识,三和合故触,触为缘故思,此中眼为增上色为所缘,眼触为因眼触等起,眼触种类眼触所生眼触所起作意相应,于眼所识色,诸思等思,现前等思已思当思,作心意业,是名眼触所生思身,耳鼻舌身意触所生思身,随所应当广说。
六爱身者,云何为六?
答:一眼触所生爱身,二耳触所生爱身,三鼻触所生爱身,四舌触所生爱身,五身触所生爱身,六意触所生爱身。
云何眼触所生爱身?
答:眼及诸色为缘生眼识,三和合故触,触为缘故受,受为缘故爱,此中眼为增上色为所缘,于眼所识色诸贪等贪,执藏防护耽著爱乐,是名眼触所生爱身,耳鼻舌身意触所生爱身,随所应当广说。
六顺退法者,云何为六?
答:一于佛不恭敬住,二于法不恭敬住,三于僧不恭敬住,四于学不恭敬住,五具恶言,六遇恶友。
于佛不恭敬住者,云何于佛不恭敬性?
答:于佛世尊诸不恭敬性,不等恭敬性,不与自在性,不等与自在性,是名于佛不恭敬性,于法于僧于学亦尔。
具恶言者,云何恶言性?
答:如前恶语说。
遇恶友者,云何恶友性?
答:如前恶友说。
六顺不退法者,云何为六?
答:一于佛有恭敬住,二于法有恭敬住,三于僧有恭敬住,四于学有恭敬住,五具善言,六遇善友。
于佛有恭敬住者,云何于佛有恭敬性?
答:于佛世尊诸恭敬性,有恭敬性,有与自在性,有怖随自在转性,是名于佛有恭敬性,于法于僧于学亦尔。
具善言者,云何善言性?
答:如前善语说。
遇善友者,云何善友性?
答:善友谓佛及佛弟子,广说乃至行远离痴调伏痴行,是名善友性,若于如是善友,诸习近等习近,亲近等亲近,恭敬承事,是名遇善友。
后嗢柁南曰:

后六有十四  谓喜忧舍恒  界出根喜通  明念上观类
有六喜近行,六忧近行,六舍近行,六恒住,六界,六出离界,六诤根法,六可喜法,六通,六顺明分想,六随念,六无上法,六观待,六生类。
六喜近行者,云何为六?
答:一眼见色已顺喜处色近行,二耳闻声已顺喜处声近行,三鼻嗅香已顺喜处香近行,四舌尝味已顺喜处味近行,五身觉触已顺喜处触近行,六意了法已顺喜处法近行。
眼见色已顺喜处色近行者,谓眼见色已,于一向可爱一向可乐一向可欣一向可意色,以顺喜处作意思惟,若于此色由顺喜处作意思惟,所生喜受,是名眼见色已顺喜处色近行,耳鼻舌身意喜近行亦尔。
六忧近行者,云何为六?
答:一眼见色已顺忧处色近行,二耳闻声已顺忧处声近行,三鼻嗅香已顺忧处香近行,四舌尝味已顺忧处味近行,五身觉触已顺忧处触近行,六意了法已顺忧处法近行。
眼见色已顺忧处色近行者,谓眼见色已,于一向不可爱一向不可乐一向不可欣一向不可意色,以顺忧处作意思惟,若于此色由顺忧处作意思惟,所生忧受,是名眼见色已顺忧处色近行,耳鼻舌身意忧近行亦尔。
六舍近行者,云何为六?
答:一眼见色已顺舍处色近行,二耳闻声已顺舍处声近行,三鼻嗅香已顺舍处香近行,四舌尝味已顺舍处味近行,五身觉触已顺舍处触近行,六意了法已顺舍处法近行。
眼见色已顺舍处色近行者,谓眼见色已,于非可爱非不可爱,非可乐非不可乐,非可欣非不可欣,非可意非不可意色,以顺舍处作意思惟,若于此色由顺舍处,作意思惟所生舍受,是名眼见色已顺舍处色近行,耳鼻舌身意舍近行亦尔。
六恒住者,云何为六?
答:一眼见色已不喜不忧,具念正知恒安住舍,二耳闻声已不喜不忧,具念正知恒安住舍,三鼻嗅香已不喜不忧,具念正知恒安住舍,四舌尝味已不喜不忧,具念正知恒安住舍,五身觉触已不喜不忧,具念正知恒安住舍,六意了法已不喜不忧,具念正知恒安住舍。
眼见色已不喜不忧,具念正知恒安住舍者,谓眼见色于可爱不可爱,可乐不可乐,可欣不可欣,可意不可意,或所依止,或等无间,或所缘,或处所,或增上色,以顺舍处作意思惟,若于此色由顺舍处作意思惟,所生妙舍,是名眼见色已不喜不忧具念正知恒安住舍,耳鼻舌身意恒住亦尔。
问此中舍者何所谓耶?
答: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惊觉任运住性,应知此中说名为舍;复次有说,六识相应缘色声香味触法境,舍受名舍;今此义中应知意说,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惊觉任运住性,行舍名舍。
六界者,云何为六?
答:一地界,二水界,三火界,四风界,五空界,六识界,分别此六如法蕴论。
六出离界者,云何为六?
答:一有具寿作如是言:“我于慈心定,虽已习已修已多所作,而我心犹为嗔所缠缚。”应告彼曰:“勿作是言。所以者何?若有具寿,于慈心定,已习已修,已多所作,无处无容,其心犹为嗔所缠缚,若心犹为嗔所缠缚,无有是处,谓慈心定必能出离一切嗔缚。”
问:此中出离何所谓耶?
答:嗔缚永断亦名出离,超越嗔缚亦名出离,诸慈心定亦名出离,今此义中意说慈心定名出离。
二有具寿作如是言:“我于悲心定,虽已习已修已多所作,而我心犹为害所缠缚。”应告彼曰:“勿作是言。所以者何?若有具寿,于悲心定,已习已修,已多所作,无处无容,其心犹为害所缠缚,若心犹为害所缠缚,无有是处,谓悲心定必能出离一切害缚。”
问:此中出离何所谓耶?
答:害缚永断亦名出离,超越害缚亦名出离,诸悲心定亦名出离,今此义中意说悲心定名出离。
三有具寿作如是言:“我于喜心定,虽已习已修已多所作,而我心犹为不乐缠缚。”应告彼曰:“勿作是言。所以者何?若有具寿,于喜心定,已习已修,已多所作,无处无容,其心犹为不乐缠缚,若心犹为不乐缠缚,无有是处,谓喜心定必能出离一切不乐。”
问:此中出离何所谓耶?
答:不乐永断亦名出离,超越不乐亦名出离,诸喜心定亦名出离,今此义中意说喜心定名出离。
四有具寿作如是言:“我于舍心定虽已习已修已多所作,而我心犹为欲贪嗔缠缚。”应告彼曰:“勿作是言。所以者何?若有具寿,于舍心定,已习已修,已多所作,无处无容,其心犹为欲贪嗔缠缚,若心犹为欲贪嗔缠缚,无有是处,谓舍心定必能出离一切欲贪嗔。”
问:此中出离何所谓耶?
答:欲贪嗔永断亦名出离,超越欲贪嗔亦名出离,诸舍心定亦名出离,今此义中意说舍心定名出离。
五有具寿作如是言:“我于无相心定,虽已习已修已多所作,而我心犹为随相识缠缚。”应告彼曰:“勿作是言。所以者何?若有具寿,于无相心定,已习已修,已多所作,无处无容,其心犹为随相识缠缚,若心犹为随相识缠缚,无有是处,谓无相心定必能出离一切随相识。”
问:此中出离何所谓耶?
答:随相识永断亦名出离,超越随相识亦名出离,无相心定亦名出离,今此义中意说无相心定名出离。
六有具寿作如是言:“我虽远离我慢不观见我我所,而我心犹为疑犹豫箭缠缚损害。”应告彼曰:“勿作是言。所以者何?若有具寿,远离我慢不观见我我所,无处无容,其心犹为疑犹豫箭缠缚损害,若心犹为疑犹豫箭缠缚损害,无有是处,谓远离我慢不观见我我所者,必能出离一切疑犹豫箭。”
问:此中出离何所谓耶?
答:我慢永断亦名出离,超越我慢亦名出离,今此义中意说,超越诸慢名出离。
六诤根法者,云何为六?
答:谓有一类有忿有恨,若有忿恨,便于大师,不能恭敬供养尊重赞叹;若于大师不能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即不见法;若不见法即不顾沙门;若不顾沙门便起染著,轻弄鬪诤;由起染著,轻弄鬪诤为所依止,令多众生无义无利受诸苦恼。由此能引无量天人,无义无利诸苦恼事,如是诤根汝等若见,或内或外有所未断,即应聚集和合精勤,方便求断无得放逸。汝等应使如是诤根无余断灭,如先未起如是诤根。汝等若见或内或外皆悉已断,即应发起正念正知,猛利之心精勤防护,令当来世永不复起,是为正断,善断诤根。如有忿恨,若有覆恼若有嫉悭,若有诳谄若有邪见倒见广说亦尔。
复有一类取著自见,起坚固执难教弃舍;若取著自见起坚固执难教弃舍,便于大师不能恭敬供养尊重赞叹;若于大师不能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即不见法;若不见法即不顾沙门;若不顾沙门便起染著轻弄鬪诤;由起染著轻弄鬪诤为所依止,令多众生无义无利受诸苦恼。由此能引无量天人无义无利诸苦恼事,如是诤根汝等若见或内或外,有所未断,即应聚集和合精勤,方便求断无得放逸。汝等应使如是诤根无余断灭,如先未起如是诤根。汝等若见或内或外皆悉已断,即应发起正念正知猛利之心,精勤防护令当来世永不复起,是为正断善断诤根。有忿有恨若有覆恼,若有嫉悭若有诳谄,如是一切皆如前说。
有邪见倒见者,云何邪见?
答:诸所有见,无施与无祠祀,无爱乐,广说乃至无自觉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是名邪见。言倒见者,谓即邪见所见颠倒。
取著自见起坚固执难教弃舍者,云何取著自见?
答:执我及世间常,唯此谛实余皆愚妄,广说乃至执如来死后非有非非有,唯此谛实余皆愚妄,是名取著自见。
云何起坚固执?
答:即由取著自见,是故起坚执。
云何难教弃舍?
答:由于自见起爱乐等爱乐现前爱乐,是故难教厌离解脱。
六可喜法者,云何为六?
答:“若有苾刍,于大师所,及诸有智同梵行者,起慈身业,是名第一可喜法,由此法故能发可爱,能发尊重能发可意,能引可爱尊重可意悦意,摄受欢喜无违无诤一趣。复有苾刍,于大师所,及诸有智同梵行者,起慈语业,是名第二可喜法,由此法故能发可爱,广说乃至无诤一趣。复有苾刍,于大师所,及诸有智同梵行者,起慈意业,是名第三可喜法,由此法故能发可爱,广说乃至无诤一趣。复有苾刍,以法获得如法利养,下至鉢中所受饮食,于此利养与诸有智同梵行者,等共受用不别藏隐,是名第四可喜法,由此法故能发可爱,广说乃至无诤一趣。复有苾刍,诸所有戒,无缺无隙无杂无秽,应供无执善究竟,善受取诸有智者称赞无毁,于如是戒与诸有智同梵行者,等共受持无所藏隐,是名第五可喜法,由此法故能发可爱,广说乃至无诤一趣。复有苾刍,诸所有见,是圣出离能善通达,若起作彼能正尽苦,于如是见与诸有智同梵行者,等共修学无所藏隐,是名第六可喜法,由此法故能发可爱,能发尊重能发可意,能引可爱尊重可意悦意,摄受欢喜无违无诤一趣。”
于大师所者,云何大师?
答:一切如来应正等觉,说名大师。
及诸有智同梵行者,云何有智同梵行者?
答:解憍阵那乃至广说,是名有智同梵行者。
起慈身业者,云何慈身业?
答:兴起俱行哀愍俱行所有身业,此中意说名慈身业。
于大师所,及诸有智同梵行者,此慈身业和合现前,由斯故说于大师所及诸有智同梵行者起慈身业。
是名第一可喜法者,谓如是法是能随顺甚可爱乐,长养端严应供常委支具资粮,是故名可喜法。
能发可爱者,谓由此法,能发可爱。
能发尊重者,谓由此法能发尊重。
能发可意者,谓由此法能发可意。
能引可爱尊重可意悦意摄受欢喜无违无诤一趣者,谓由此法能引可爱尊重可意悦意摄受欢喜无违无诤一趣。此中摄受,谓令和合。言一趣者,谓趣一境一味现前。如慈身业,慈语意业应知亦尔。
以法获得如法利养者,云何以法获得如法利养?
答:若诸利养不由矫妄而得,不由诡诈而得,不由现相而得,不由激发而得,不由以利求利而得,然受用时无罪生长,故名以法获得如法利养。
下至鉢中所受饮食者,谓下至堕鉢中饮食,尚共受用,况余财物?
于此利养与诸有智同梵行者,等共受用不别藏隐者,谓以法获得如法利养,是名于此利养,若苾刍苾刍尼,正学勤策勤策女,近事近事女,是名有智同梵行者,以法所得如法利养,应与有智同梵行者,等共受用不应各别藏隐受用。
是名第四可喜法等,如前广说。
诸所有戒者,云何名为诸所有戒?
答:无漏身业语业,及命清净,一切皆名诸所有戒。
无缺无隙无杂无秽者,谓于此戒恒随作恒随转,平等共作平等共转,故名无缺无隙,无杂无秽。
言应供者,谓诸有情有贪嗔痴名为给使,若诸有情离贪嗔痴名为应供,应受给使以衣服饮食卧具医药等常供养故。
言无执者,谓圣弟子于戒不起若取若执。
善究竟者,谓于此戒善守善护至极究竟。
善受取者,谓于此戒殷重恭敬。
具足摄受诸有智者,称赞无毁者,谓诸佛及弟子名有智者,此诸智者皆共称赞,无诃毁者,由斯故说诸有智者称赞无毁。
于如是戒与诸有智同梵行者等共受持无所藏隐者,云何名为于如是戒?
答:谓平等戒,平等戒者,谓八圣道支中正语正业正命名平等戒。
与诸有智同梵行者,谓解憍陈那等,皆名有智同梵行者。
等共受持无所藏隐者,谓于此戒与诸有智同梵行者,共一义利共一所趣,彼此相似。
是名第五可喜法等,如前广说。
诸所有见者,云何名为诸所有见?
答:若依出离远离所生善法,于诸法相诸简择极简择,乃至广说,如是名为诸所有见。
是圣出离等,如前广说。
于如是见与诸有智同梵行者等共修学无所藏隐者,云何名为于如是见?
答:谓平等见。
平等见者,谓八圣道支中正见名平等见,余如前说,如是亦名六和敬法。
六通者,云何为六?
一神境智证通,二天耳智证通,三他心智证通,四宿住智证通,五死生智证通,六漏尽智证通。
云何神境智证通?
答:领受示现种种神境,乃至广说,是名神境智证通。
问:此中通者何所谓耶?
答:于诸神境所有妙智。
云何天耳智证通?
答:以天耳闻种种音声,谓人声非人声远声近声等,是名天耳智证通。
问:此中通者何所谓耶?
答:于天耳境所有妙智。
云何他心智证通?
答:于他有情补特伽罗寻伺心等,皆如实知,谓有贪心如实知有贪心,离贪心如实知离贪心,如是,有嗔心离嗔心,有痴心离痴心,略心散心,下心举心,掉心不掉心,寂静心不寂静心,不定心定心,不修心修心,不解脱心解脱心,皆如实知,是名他心智证通。
问:此中通者何所谓耶?
答:于他心等所有妙智。
云何宿住智证通?
答:能随忆念过去无量诸宿住事,谓或一生,乃至广说,是名宿住智证通。
问:此中通者何所谓耶?
答:于诸宿住所有妙智。
云何死生智证通?
答:如明广说。
云何漏尽智证通?
答:亦如明广说。

内学智慧-世界内学智慧学会官方网站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卷第十五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卷第十五

尊者舍利子说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六法品第七之一
时,舍利子复告众言:“具寿当知,佛于六法自善通达现等觉已,为诸弟子宣说开示,我等今应和合结集,佛灭度后勿有乖诤,当令随顺梵行法律,久住利乐无量有情,哀愍世间诸天人众,令获殊胜义利安乐。”
六法云何?此中有二嗢柁南颂,初嗢柁南曰:

初六法十种  谓内外识触  及受想思爱  退不退各六
有六内处,六外处,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爱身,六顺退法,六顺不退法。
六内处者,云何为六?
答:一眼内处,二耳内处,三鼻内处,四舌内处,五身内处,六意内处。
云何眼内处?
答:若眼于色,或已见或今见或当见,或彼同分是名眼内处,耳鼻舌身意内处,随所应当广说。
六外处者,云何为六?
答:一色外处,二声外处,三香外处,四味外处,五触外处,六法外处。
云何色外处?
答:若色为眼,或已见或今见或当见,或彼同分,是名色外处,声香味触法外处,随所应当广说。
六识身者,云何为六?
答:一眼识身,二耳识身,三鼻识身,四舌识身,五身识身,六意识身。
云何眼识身?
答:眼及诸色为缘生眼识,此中眼为增上色为所缘,于眼所识色,诸了别性,极了别性,了别色性,是名眼识身,耳鼻舌身意识身,随所应当广说。
六触身者,云何为六?
答:一眼触身,二耳触身,三鼻触身,四舌触身,五身触身,六意触身。
云何眼触身?
答:眼及诸色为缘生眼识,三和合故触,此中眼为增上色为所缘,于眼所识色,诸触等触等触性,已触当触,是名眼触身,耳鼻舌身意触身,随所应当广说。
六受身者,云何为六?
答:一眼触所生受身,二耳触所生受身,三者鼻触所生受身,四舌触所生受身,五身触所生受身,六意触所生受身。
云何眼触所生受身?
答:眼及诸色为缘生眼识,三和合故触,触为缘故受,此中眼为增上色为所缘,眼触为因眼触等起,眼触种类眼触所生,眼触所起作意相应,于眼所识色诸受等受,别受已受当受,是名眼触所生受身,耳鼻舌身意触所生受身,随所应当广说。
六想身者,云何为六?
答:一眼触所生想身,二耳触所生想身,三鼻触所生想身,四舌触所生想身,五身触所生想身,六意触所生想身。
云何眼触所生想身?
答:眼及诸色为缘生眼识,三和合故触,触为缘故想,此中眼为增上色为所缘,眼触为因眼触等起,眼触种类眼触所生,眼触所起作意相应,于眼所识色诸想等想,现前等想已想当想,是名眼触所生想身,耳鼻舌身意触所生想身,随所应当广说。
六思身者,云何为六?
答:一眼触所生思身,二耳触所生思身,三鼻触所生思身,四舌触所生思身,五身触所生思身,六意触所生思身。
云何眼触所生思身?
答:眼及诸色为缘生眼识,三和合故触,触为缘故思,此中眼为增上色为所缘,眼触为因眼触等起,眼触种类眼触所生眼触所起作意相应,于眼所识色,诸思等思,现前等思已思当思,作心意业,是名眼触所生思身,耳鼻舌身意触所生思身,随所应当广说。
六爱身者,云何为六?
答:一眼触所生爱身,二耳触所生爱身,三鼻触所生爱身,四舌触所生爱身,五身触所生爱身,六意触所生爱身。
云何眼触所生爱身?
答:眼及诸色为缘生眼识,三和合故触,触为缘故受,受为缘故爱,此中眼为增上色为所缘,于眼所识色诸贪等贪,执藏防护耽著爱乐,是名眼触所生爱身,耳鼻舌身意触所生爱身,随所应当广说。
六顺退法者,云何为六?
答:一于佛不恭敬住,二于法不恭敬住,三于僧不恭敬住,四于学不恭敬住,五具恶言,六遇恶友。
于佛不恭敬住者,云何于佛不恭敬性?
答:于佛世尊诸不恭敬性,不等恭敬性,不与自在性,不等与自在性,是名于佛不恭敬性,于法于僧于学亦尔。
具恶言者,云何恶言性?
答:如前恶语说。
遇恶友者,云何恶友性?
答:如前恶友说。
六顺不退法者,云何为六?
答:一于佛有恭敬住,二于法有恭敬住,三于僧有恭敬住,四于学有恭敬住,五具善言,六遇善友。
于佛有恭敬住者,云何于佛有恭敬性?
答:于佛世尊诸恭敬性,有恭敬性,有与自在性,有怖随自在转性,是名于佛有恭敬性,于法于僧于学亦尔。
具善言者,云何善言性?
答:如前善语说。
遇善友者,云何善友性?
答:善友谓佛及佛弟子,广说乃至行远离痴调伏痴行,是名善友性,若于如是善友,诸习近等习近,亲近等亲近,恭敬承事,是名遇善友。
后嗢柁南曰:

后六有十四  谓喜忧舍恒  界出根喜通  明念上观类
有六喜近行,六忧近行,六舍近行,六恒住,六界,六出离界,六诤根法,六可喜法,六通,六顺明分想,六随念,六无上法,六观待,六生类。
六喜近行者,云何为六?
答:一眼见色已顺喜处色近行,二耳闻声已顺喜处声近行,三鼻嗅香已顺喜处香近行,四舌尝味已顺喜处味近行,五身觉触已顺喜处触近行,六意了法已顺喜处法近行。
眼见色已顺喜处色近行者,谓眼见色已,于一向可爱一向可乐一向可欣一向可意色,以顺喜处作意思惟,若于此色由顺喜处作意思惟,所生喜受,是名眼见色已顺喜处色近行,耳鼻舌身意喜近行亦尔。
六忧近行者,云何为六?
答:一眼见色已顺忧处色近行,二耳闻声已顺忧处声近行,三鼻嗅香已顺忧处香近行,四舌尝味已顺忧处味近行,五身觉触已顺忧处触近行,六意了法已顺忧处法近行。
眼见色已顺忧处色近行者,谓眼见色已,于一向不可爱一向不可乐一向不可欣一向不可意色,以顺忧处作意思惟,若于此色由顺忧处作意思惟,所生忧受,是名眼见色已顺忧处色近行,耳鼻舌身意忧近行亦尔。
六舍近行者,云何为六?
答:一眼见色已顺舍处色近行,二耳闻声已顺舍处声近行,三鼻嗅香已顺舍处香近行,四舌尝味已顺舍处味近行,五身觉触已顺舍处触近行,六意了法已顺舍处法近行。
眼见色已顺舍处色近行者,谓眼见色已,于非可爱非不可爱,非可乐非不可乐,非可欣非不可欣,非可意非不可意色,以顺舍处作意思惟,若于此色由顺舍处,作意思惟所生舍受,是名眼见色已顺舍处色近行,耳鼻舌身意舍近行亦尔。
六恒住者,云何为六?
答:一眼见色已不喜不忧,具念正知恒安住舍,二耳闻声已不喜不忧,具念正知恒安住舍,三鼻嗅香已不喜不忧,具念正知恒安住舍,四舌尝味已不喜不忧,具念正知恒安住舍,五身觉触已不喜不忧,具念正知恒安住舍,六意了法已不喜不忧,具念正知恒安住舍。
眼见色已不喜不忧,具念正知恒安住舍者,谓眼见色于可爱不可爱,可乐不可乐,可欣不可欣,可意不可意,或所依止,或等无间,或所缘,或处所,或增上色,以顺舍处作意思惟,若于此色由顺舍处作意思惟,所生妙舍,是名眼见色已不喜不忧具念正知恒安住舍,耳鼻舌身意恒住亦尔。
问此中舍者何所谓耶?
答: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惊觉任运住性,应知此中说名为舍;复次有说,六识相应缘色声香味触法境,舍受名舍;今此义中应知意说,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惊觉任运住性,行舍名舍。
六界者,云何为六?
答:一地界,二水界,三火界,四风界,五空界,六识界,分别此六如法蕴论。
六出离界者,云何为六?
答:一有具寿作如是言:“我于慈心定,虽已习已修已多所作,而我心犹为嗔所缠缚。”应告彼曰:“勿作是言。所以者何?若有具寿,于慈心定,已习已修,已多所作,无处无容,其心犹为嗔所缠缚,若心犹为嗔所缠缚,无有是处,谓慈心定必能出离一切嗔缚。”
问:此中出离何所谓耶?
答:嗔缚永断亦名出离,超越嗔缚亦名出离,诸慈心定亦名出离,今此义中意说慈心定名出离。
二有具寿作如是言:“我于悲心定,虽已习已修已多所作,而我心犹为害所缠缚。”应告彼曰:“勿作是言。所以者何?若有具寿,于悲心定,已习已修,已多所作,无处无容,其心犹为害所缠缚,若心犹为害所缠缚,无有是处,谓悲心定必能出离一切害缚。”
问:此中出离何所谓耶?
答:害缚永断亦名出离,超越害缚亦名出离,诸悲心定亦名出离,今此义中意说悲心定名出离。
三有具寿作如是言:“我于喜心定,虽已习已修已多所作,而我心犹为不乐缠缚。”应告彼曰:“勿作是言。所以者何?若有具寿,于喜心定,已习已修,已多所作,无处无容,其心犹为不乐缠缚,若心犹为不乐缠缚,无有是处,谓喜心定必能出离一切不乐。”
问:此中出离何所谓耶?
答:不乐永断亦名出离,超越不乐亦名出离,诸喜心定亦名出离,今此义中意说喜心定名出离。
四有具寿作如是言:“我于舍心定虽已习已修已多所作,而我心犹为欲贪嗔缠缚。”应告彼曰:“勿作是言。所以者何?若有具寿,于舍心定,已习已修,已多所作,无处无容,其心犹为欲贪嗔缠缚,若心犹为欲贪嗔缠缚,无有是处,谓舍心定必能出离一切欲贪嗔。”
问:此中出离何所谓耶?
答:欲贪嗔永断亦名出离,超越欲贪嗔亦名出离,诸舍心定亦名出离,今此义中意说舍心定名出离。
五有具寿作如是言:“我于无相心定,虽已习已修已多所作,而我心犹为随相识缠缚。”应告彼曰:“勿作是言。所以者何?若有具寿,于无相心定,已习已修,已多所作,无处无容,其心犹为随相识缠缚,若心犹为随相识缠缚,无有是处,谓无相心定必能出离一切随相识。”
问:此中出离何所谓耶?
答:随相识永断亦名出离,超越随相识亦名出离,无相心定亦名出离,今此义中意说无相心定名出离。
六有具寿作如是言:“我虽远离我慢不观见我我所,而我心犹为疑犹豫箭缠缚损害。”应告彼曰:“勿作是言。所以者何?若有具寿,远离我慢不观见我我所,无处无容,其心犹为疑犹豫箭缠缚损害,若心犹为疑犹豫箭缠缚损害,无有是处,谓远离我慢不观见我我所者,必能出离一切疑犹豫箭。”
问:此中出离何所谓耶?
答:我慢永断亦名出离,超越我慢亦名出离,今此义中意说,超越诸慢名出离。
六诤根法者,云何为六?
答:谓有一类有忿有恨,若有忿恨,便于大师,不能恭敬供养尊重赞叹;若于大师不能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即不见法;若不见法即不顾沙门;若不顾沙门便起染著,轻弄鬪诤;由起染著,轻弄鬪诤为所依止,令多众生无义无利受诸苦恼。由此能引无量天人,无义无利诸苦恼事,如是诤根汝等若见,或内或外有所未断,即应聚集和合精勤,方便求断无得放逸。汝等应使如是诤根无余断灭,如先未起如是诤根。汝等若见或内或外皆悉已断,即应发起正念正知,猛利之心精勤防护,令当来世永不复起,是为正断,善断诤根。如有忿恨,若有覆恼若有嫉悭,若有诳谄若有邪见倒见广说亦尔。
复有一类取著自见,起坚固执难教弃舍;若取著自见起坚固执难教弃舍,便于大师不能恭敬供养尊重赞叹;若于大师不能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即不见法;若不见法即不顾沙门;若不顾沙门便起染著轻弄鬪诤;由起染著轻弄鬪诤为所依止,令多众生无义无利受诸苦恼。由此能引无量天人无义无利诸苦恼事,如是诤根汝等若见或内或外,有所未断,即应聚集和合精勤,方便求断无得放逸。汝等应使如是诤根无余断灭,如先未起如是诤根。汝等若见或内或外皆悉已断,即应发起正念正知猛利之心,精勤防护令当来世永不复起,是为正断善断诤根。有忿有恨若有覆恼,若有嫉悭若有诳谄,如是一切皆如前说。
有邪见倒见者,云何邪见?
答:诸所有见,无施与无祠祀,无爱乐,广说乃至无自觉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是名邪见。言倒见者,谓即邪见所见颠倒。
取著自见起坚固执难教弃舍者,云何取著自见?
答:执我及世间常,唯此谛实余皆愚妄,广说乃至执如来死后非有非非有,唯此谛实余皆愚妄,是名取著自见。
云何起坚固执?
答:即由取著自见,是故起坚执。
云何难教弃舍?
答:由于自见起爱乐等爱乐现前爱乐,是故难教厌离解脱。
六可喜法者,云何为六?
答:“若有苾刍,于大师所,及诸有智同梵行者,起慈身业,是名第一可喜法,由此法故能发可爱,能发尊重能发可意,能引可爱尊重可意悦意,摄受欢喜无违无诤一趣。复有苾刍,于大师所,及诸有智同梵行者,起慈语业,是名第二可喜法,由此法故能发可爱,广说乃至无诤一趣。复有苾刍,于大师所,及诸有智同梵行者,起慈意业,是名第三可喜法,由此法故能发可爱,广说乃至无诤一趣。复有苾刍,以法获得如法利养,下至鉢中所受饮食,于此利养与诸有智同梵行者,等共受用不别藏隐,是名第四可喜法,由此法故能发可爱,广说乃至无诤一趣。复有苾刍,诸所有戒,无缺无隙无杂无秽,应供无执善究竟,善受取诸有智者称赞无毁,于如是戒与诸有智同梵行者,等共受持无所藏隐,是名第五可喜法,由此法故能发可爱,广说乃至无诤一趣。复有苾刍,诸所有见,是圣出离能善通达,若起作彼能正尽苦,于如是见与诸有智同梵行者,等共修学无所藏隐,是名第六可喜法,由此法故能发可爱,能发尊重能发可意,能引可爱尊重可意悦意,摄受欢喜无违无诤一趣。”
于大师所者,云何大师?
答:一切如来应正等觉,说名大师。
及诸有智同梵行者,云何有智同梵行者?
答:解憍阵那乃至广说,是名有智同梵行者。
起慈身业者,云何慈身业?
答:兴起俱行哀愍俱行所有身业,此中意说名慈身业。
于大师所,及诸有智同梵行者,此慈身业和合现前,由斯故说于大师所及诸有智同梵行者起慈身业。
是名第一可喜法者,谓如是法是能随顺甚可爱乐,长养端严应供常委支具资粮,是故名可喜法。
能发可爱者,谓由此法,能发可爱。
能发尊重者,谓由此法能发尊重。
能发可意者,谓由此法能发可意。
能引可爱尊重可意悦意摄受欢喜无违无诤一趣者,谓由此法能引可爱尊重可意悦意摄受欢喜无违无诤一趣。此中摄受,谓令和合。言一趣者,谓趣一境一味现前。如慈身业,慈语意业应知亦尔。
以法获得如法利养者,云何以法获得如法利养?
答:若诸利养不由矫妄而得,不由诡诈而得,不由现相而得,不由激发而得,不由以利求利而得,然受用时无罪生长,故名以法获得如法利养。
下至鉢中所受饮食者,谓下至堕鉢中饮食,尚共受用,况余财物?
于此利养与诸有智同梵行者,等共受用不别藏隐者,谓以法获得如法利养,是名于此利养,若苾刍苾刍尼,正学勤策勤策女,近事近事女,是名有智同梵行者,以法所得如法利养,应与有智同梵行者,等共受用不应各别藏隐受用。
是名第四可喜法等,如前广说。
诸所有戒者,云何名为诸所有戒?
答:无漏身业语业,及命清净,一切皆名诸所有戒。
无缺无隙无杂无秽者,谓于此戒恒随作恒随转,平等共作平等共转,故名无缺无隙,无杂无秽。
言应供者,谓诸有情有贪嗔痴名为给使,若诸有情离贪嗔痴名为应供,应受给使以衣服饮食卧具医药等常供养故。
言无执者,谓圣弟子于戒不起若取若执。
善究竟者,谓于此戒善守善护至极究竟。
善受取者,谓于此戒殷重恭敬。
具足摄受诸有智者,称赞无毁者,谓诸佛及弟子名有智者,此诸智者皆共称赞,无诃毁者,由斯故说诸有智者称赞无毁。
于如是戒与诸有智同梵行者等共受持无所藏隐者,云何名为于如是戒?
答:谓平等戒,平等戒者,谓八圣道支中正语正业正命名平等戒。
与诸有智同梵行者,谓解憍陈那等,皆名有智同梵行者。
等共受持无所藏隐者,谓于此戒与诸有智同梵行者,共一义利共一所趣,彼此相似。
是名第五可喜法等,如前广说。
诸所有见者,云何名为诸所有见?
答:若依出离远离所生善法,于诸法相诸简择极简择,乃至广说,如是名为诸所有见。
是圣出离等,如前广说。
于如是见与诸有智同梵行者等共修学无所藏隐者,云何名为于如是见?
答:谓平等见。
平等见者,谓八圣道支中正见名平等见,余如前说,如是亦名六和敬法。
六通者,云何为六?
一神境智证通,二天耳智证通,三他心智证通,四宿住智证通,五死生智证通,六漏尽智证通。
云何神境智证通?
答:领受示现种种神境,乃至广说,是名神境智证通。
问:此中通者何所谓耶?
答:于诸神境所有妙智。
云何天耳智证通?
答:以天耳闻种种音声,谓人声非人声远声近声等,是名天耳智证通。
问:此中通者何所谓耶?
答:于天耳境所有妙智。
云何他心智证通?
答:于他有情补特伽罗寻伺心等,皆如实知,谓有贪心如实知有贪心,离贪心如实知离贪心,如是,有嗔心离嗔心,有痴心离痴心,略心散心,下心举心,掉心不掉心,寂静心不寂静心,不定心定心,不修心修心,不解脱心解脱心,皆如实知,是名他心智证通。
问:此中通者何所谓耶?
答:于他心等所有妙智。
云何宿住智证通?
答:能随忆念过去无量诸宿住事,谓或一生,乃至广说,是名宿住智证通。
问:此中通者何所谓耶?
答:于诸宿住所有妙智。
云何死生智证通?
答:如明广说。
云何漏尽智证通?
答:亦如明广说。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内学智慧 »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卷第十五

世界内学智慧学会

英文简称(WEMPA),总部设在香港,是经香港特区政府批准成立的非盈利性质的社会团体。 我们的宗旨是:促进世界各地内学智慧的研修与推广发展,在内学研修的发展方向和内典文化传播方面进行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关于WEMPA联系我们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