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16
速度(字/分钟)
1
倒计时
3
字体颜色
背景颜色
镜像

摄大乘论释(无性造•玄奘译)

无性菩萨造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 摄大乘论释卷第一
    释总标纲要分第一
    释所知依分第二之一
  • 摄大乘论释卷第二
    释所知依分第二之二
  • 摄大乘论释卷第三
    释所知依分第二之三
  • 摄大乘论释卷第四
    释所知相分第三之一
  • 摄大乘论释卷第五
    释所知相分第三之二
  • 摄大乘论释卷第六
    释入所知相分第四
  • 摄大乘论释卷第七
    释彼入因果分第五
    释彼修差别分第六
    释增上戒学分第七
  • 摄大乘论释卷第八
    释增上心学分第八
    释增上慧学分第九
  • 摄大乘论释卷第九
    释果断分第十
    释彼果智分第十一之一
  • 摄大乘论释卷第十
    释果智分第十一之二

 

 

摄大乘论释卷第一
释总标纲要分第一
稽首大觉诸如来  无上正法真圣众
为利自他法久住  故我略释摄大乘

论曰。阿毗达磨大乘经中。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萨。为显大乘体大故说。

释曰。欲以十义总摄大乘所有要义。彼义能显此论体性。是圣教故。用此为门。而开发言。阿毗达磨大乘经等。择法因故。或共了故阿毗达磨。想为幖帜。大乘经言。简别余处。若略释者。亦乘亦大故名大乘。或乘大性故名大乘。因果大故。业具运故。果谓十地。若广释者。七种大性共相应故。谓菩提分波罗蜜多。学持相等。贯穿缝缀故名为经。此中即是随堕八时。闻者识上直非直说。聚集显现以为体性。若尔云何菩萨能说非闻者识。彼能说故。彼增上生故作是说。譬如天等增上力故。令于梦中得论咒等。若离识者。佛云何说诸契经句。语为自性。且不应理。由一一字能诠显义。不应理故。次第而生不俱时住。无聚集故。如是不得彼之自性。语无有转故不应理。又非无字转有少名能诠。故诸契经名为自性。亦不应理。是故决定如所说经。自性应理。于此所说阿毗达磨大乘经中。薄伽梵者。破诸魔故。能破四种大魔怨故。名薄伽梵。四种魔者。一者烦恼魔。二者蕴魔。三者天魔。四者死魔。依空三摩地。能破烦恼魔一切粗重。转依相住。无量善根随顺证得。或复依止精进慧力。能破蕴魔。依慈等持能破天魔。依修神足能破死魔。能破如是四大魔故。名薄伽梵。又自在等功德相应。是故说佛名薄伽梵。所以者何。以当宣说佛世尊故。于彼前者。显佛开许。堪广流通。亲对大师无异言故。如十地经。已能善入大乘者。或依德迹。或共了知。谓彼已能善入大乘。或即于此已极善入。故名已能善入大乘显此已得诸陀罗尼辩才功德。于大乘义能持能阐。故依此义说如是名。言菩萨者。菩提萨埵为所缘境故名菩萨。依弘誓语立菩萨声。亦见余处用所缘境。而说其名。如不净等为所缘境。二三摩地。说名不净。说名为空。或即彼心。为求菩提有志有能。故名菩萨。为显大乘体大故者。甚深高广无上故大。体声即说自性作用。如世说言。火暖为体。毒害为体。此体大故说名体大。显者。开示他所未了。为者。欲也。

论曰。谓依大乘诸佛世尊。有十相殊胜殊胜语。一者所知依殊胜殊胜语。二者所知相殊胜殊胜语。三者入所知相殊胜殊胜语。四者彼入因果殊胜殊胜语。五者彼因果修差别殊胜殊胜语。六者即于如是修差别中增上戒殊胜殊胜语。七者即于此中增上心殊胜殊胜语。八者即于此中增上慧殊胜殊胜语。九者彼果断殊胜殊胜语。十者彼果智殊胜殊胜语。由此所说。诸佛世尊契经诸句。显于大乘真是佛语。

释曰。谓声即是略摽所说十胜处义。依大乘者。所为所说非声闻乘。亦非世间。复举大乘为决定义。显所依者。即此非余。以依世间由余相故。异于佛语。如有颂言。谛语而无忿。少施不悕求。如是等。若依声闻。由余相故异于大乘。如有颂言。诸行无常。有生灭法。如是等。是故重举大乘应理。有十等者。以数显数殊胜佛语。安立论体。相者。种也。即此展转差别无杂。故名殊胜。或复望彼声闻等法。极悬远故。又增上故。名为殊胜。以能引发大菩提故。由此十相是殊胜故。彼语殊胜。是故说言。有十相殊胜殊胜语。佛世尊者。染污不染污。二痴睡尽故。于一切所知智。开发义故。说名为佛。如士夫寤。如莲华开。如有说言。寤寤开发义。有时业佛界。如是等。

论曰。复次云何能显由此所说十处。于声闻乘曾不见说。唯大乘中处处见说。谓阿赖耶识说名所知依体。三种自性。一依他起自性。二遍计所执自性。三圆成实自性。说名所知相体。唯识性说名入所知相体。六波罗蜜多说名彼入因果体。菩萨十地说名彼因果修差别体。菩萨律仪说名此中增上戒体。首楞伽摩虚空藏等诸三摩地。说名此中增上心体。无分别智说名此中增上慧体。无住涅槃说名彼果断体。三种佛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变化身。说名彼果智体。由此所说十处。显于大乘异声闻乘。又显最胜。世尊但为菩萨宣说。是故应知但依大乘。诸佛世尊有十相殊胜殊胜语。

释曰。所应可知故名所知。依谓所依。此所依声简取能依。杂染清净诸有为法。不取无为。由彼无有所依义故。所依即是阿赖耶识。是彼因故。能引彼故。如其所应。若尔所知即所知依。由异熟识是所知性故不相违。此所知依即是殊胜。此殊胜故语亦殊胜。即前所说诸佛世尊。言一切处随转。所知相者。所知自性。是所相故。依业运说多置鲁荼所知所断所证等故。或依具运。以遍计所执。相无所相。表无性故。圆成实性是其共相。依他起性是其自相。我有情义识展转别异故。如地界等。以其坚等为能表相。虽无异性而说为相。又如宣说大士夫相。经部等师。生等诸相。由此因缘。或所知即相。或所知之相故名所知相。说无异性故。异无异性故。如其所应此亦如是。入所知相者。谓此能入所应知相。或是所知相之能入。入谓现观入所知相。即唯识性。此即殊胜。此殊胜故语亦殊胜。彼入因果者。谓唯识性。说名彼入胜解行地。修加行时。世间未净波罗蜜多名彼入因。已证入时。即出世间波罗蜜多。清净增上意乐摄故。名彼入果。彼入因果即是殊胜。此殊胜故语亦殊胜。彼因果修差别者。谓即唯识性之因果。数习此故说名为修。分分不同故名差别。彼入因果修差别性。即是十地。此即殊胜。此殊胜故语亦殊胜。即于诸地波罗蜜多修差别中。为摄取后复勤修学。即此为依。安立三学。一增上戒学。谓依止戒正勤修学。是故说名增上戒学。即诸地中菩萨律仪。远离诸恶。饶益有情。摄一切善。三种净戒。所受尸罗。防护过去已生住等身等诸业。如调御者极善调摄。故名律仪。如是即依增上尸罗。修学正行故名为学。此增上戒即是殊胜。此殊胜故语亦殊胜。二增上心学。谓依止心正勤修学。是故说名增上心学。此性即是虚空藏等诸三摩地。等者等取余贤护等三摩地王。又于增上心学中言。

即诸三摩地  大师说为心
由心彩画故  如所作事业

三增上慧学。谓依止慧正勤修学。是故说名增上慧学。此性即是无分别智。对治一切戏论分别。此中加行无分别智根本依止。即此根本无分别智后得依止。如是依止。非次所说。如是三种戒定慧学是道体性。彼果二种。一断二智。此殊胜故语亦殊胜。彼果断者。彼诸学果名为彼果。彼果即断名彼果断。此性即是客障离系。真如解脱无住涅槃。见彼寂静故生死即涅槃。即彼为缘而无染著。非无余依般涅槃界。是故无住此即殊胜。此殊胜故语亦殊胜。彼果智者彼诸学果名为彼果。彼果即智名彼果智。此性即是三种佛身。一自性身。即是无垢无挂碍智。是法身义。今此与彼无分别智有何差别。如是二种所有分别俱不行故。彼有对治当有所作。此是彼果所作已办。如是差别。二受用身。即后得智。即由此智殊胜力故。与诸殊胜大菩萨众共。受不共微妙法乐。成办如是受用事故名受用身。若无如是外清净智。菩萨所作所余资粮应不圆满。三变化身。即是后得智之差别。即能变化名变化身。此增上力之所显现即智差别。谓由此故摧伏他论。与诸菩萨共受法乐。无有断绝。成办初业诸菩萨众。诸声闻等所应作事。譬如眼识了受诸色彼若无者此亦应无。此则殊胜。此殊胜故语亦殊胜。由此所说十处者。谓于此及余总大乘义。处是事义。异声闻乘者。于彼不说故。又显最胜者。究竟宣说佛果道故。世尊但为菩萨宣说者。此中应言菩萨。但为菩萨宣说。由佛现见佛所开许而宣说故。名世尊说。如十地等。是故先说薄伽梵前。

论曰。复次云何由此十相殊胜。殊胜如来语故显于大乘。真是佛语遮声闻乘。是大乘性。由此十处。于声闻乘曾不见说。唯大乘中处处见说。谓此十处是最能引大菩提性。是善成立随顺无违。为能证得一切智智。此中二颂。

所知依及所知相  彼入因果彼修异
三学彼果断及智  最上乘摄是殊胜
此说此余见不见  由此最胜菩提因
故许大乘真佛语  由说十处故殊胜

释曰。复次云何由此等者。犹未信解故设此难何以故。非于声闻乘中六句义等曾未见说。吠世师等论中处处见说。即令吠世师等论真是佛语。先答容他如是妨难。故后通言。谓此十处是最能引大菩提性等。亦觉亦大故名大菩提。或觉大性故名大菩提。此大菩提智断殊胜以为自相。如说烦恼所知障断。由彼断故获得无垢无挂碍智。如是四种总名菩提。是最能引者。谓此十处是能得性。非六句义。或最胜等。是故彼论非真佛语。是善成立者。谓如是十处正量所随故。如广当决择。言随顺者。是能对向是能顺义言无违者。无彼过故。非如六句义等邪智。或声闻乘有过失故佛果相违。此中二颂者。谓颂已说及当说义。此说此余见不见者。谓此十处殊胜语说。于此大乘处处见说。于余小乘曾不见说。

论曰。复次云何如是次第说此十处。谓诸菩萨于诸法因要先善已。方于缘起应得善巧。次后于缘所生诸法应善其相。善能远离增益损减二边过故。次后如是善修菩萨应正通达。善所取相令从诸障心得解脱。次后通达所知相已先加行位。六波罗蜜多由证得故。应更成满增上意乐。得清净故。次后清净意乐所摄六波罗蜜多。于十地中。分分差别应勤修习。谓要经三无数大劫。次后于三菩提所学应令圆满。既圆满已彼果涅槃。及与无上正等菩提应现等证。故说十处如是次第。又此说中一切大乘皆得究竟。

释曰。为辩由此趣大菩提。故复开示次第方便及所须因。谓诸菩萨要先于因得善巧已。方于缘起应得善巧。知从此因而有彼果。复知彼果要从此因。是故非离此因言教能了知彼因者。即是阿赖耶识。由说此故。便舍无因不平等因。次后于缘所生诸法。应了其相。远离增益损减边故。于无无因强立为有。故名增益。于有无因强拨为无。故名损减。如是增益及与损减俱说为边。是坠堕义。此二转时失坏中道。由善数习真实观故。于此二边远离善巧。于遍计所执唯有增益。而无损减。都无有故。以要于有方起损减。于依他起无有增益。以有体故。要于非有方有增益。亦无损减。唯妄有故。于圆成实无有增益。是实有故唯有损减。即由此故。或复于此。善能远离增益损减二边过者。谓于依他起性。增益实无遍计所执性。损减实有圆成实性。又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说。慈氏。于汝意云何。诸遍计所执中非实有性。为色非色不也世尊。诸依他起中唯有名想施设言说。性为色非色。不也世尊。诸圆成实中彼空无我性。为色非色。不也世尊。慈氏。由此门故应如是知。诸遍计所执性决定非有。诸依他起性。唯有名想施设言说。诸圆成实空无我性。是真实有。我依此故密意说言。彼无二数。谓是色等如是解脱二边过失。于三自性得善巧已由。唯识性应善通达所知之相入。者即是通达作证。或由此故能顺通达。次后即于顺唯识性。通达体入所修六种波罗蜜多。由胜义故应更证得清净意乐。应更摄受欲及胜解。名为意乐。此二尔时虽无增数。证净摄故而说清净。次后即彼于十地中。由于三学勤修学故。三无数劫数修习故应令圆满。次后彼果烦恼所知二障永断。及与无垢无有挂碍。一切智智应更证得。如是所辨次第方便。及所须因显是能顺大菩提性。即由如是所说次第。唯有十处不增不减。如是已释主随二论。是故当知声闻乘道即佛乘道不应道理。若尔其果应无差别。又于一切声闻乘中曾未有处。为诸菩萨广说佛道。又亦不许佛与声闻无有差别。师资建立应无有故。由此说有二道差别。是故说此名摄大乘尽。其所有大乘纲要无别说故。

释所知依分第二之一
论曰。此中最初且说所知依。即阿赖耶识。世尊何处说阿赖耶识名阿赖耶识。谓薄伽梵于阿毗达磨大乘经伽他中说。

无始时来界  一切法等依
由此有诸趣  及涅槃证得

释曰。此引阿笈摩。证阿赖耶识名所知依。无始时者初际无故。界者因也。即种子也。是谁因种。谓一切法此唯杂染。非是清净故。后当言多闻熏习所依。非阿赖耶识所摄。如阿赖耶识成种子。如理作意所摄。似法似义所起等。彼一切法等所依者。能任持故非因性故。能任持义。是所依义非因性义。所依能依性各异故。若不尔者。界声已了无假依言。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者。如决择处当广分别。谓生杂染等那落迦等。若离阿赖耶识皆不得有等生等。杂染毕竟止息名为涅槃。若离阿赖耶识不应证得。

论曰。即于此中复说颂言。

由摄藏诸法  一切种子识
故名阿赖耶  胜者我开示

释曰。复引圣言所说。证阿赖耶识名阿赖耶。能摄藏诸法者。谓是所熏是习气义。非如大等显了法性。藏最胜中。阿赖耶识摄藏诸法亦复如是。为简彼义。是故复言一切种子识。与一切种子俱生俱灭故。阿赖耶识与诸转识互为缘故。展转摄藏。是故说名阿赖耶识。非如最胜即显了性。显自简劣故。复说言胜者我开示。即大菩萨有堪能故名为胜者。为彼开示非余劣者。

论曰。如是且引阿笈摩证。复何缘故此识说名阿赖耶识。一切有生杂染品法。于此摄藏为果性故。又即此识于彼摄藏为因性故。是故说名阿赖耶识。或诸有情摄藏此识。为自我故。是故说名阿赖耶识。

释曰。一切有生者谓诸有为。杂染品法者。简清净法。非清净法是杂染性。一切杂染库藏所治。种子体性之所摄藏。能治彼故非互相违。为因果性。是正道理然得为所依。若处有所治亦有能治故。于此摄藏者。显能持习气。由非唯习气名阿赖耶识。要能持习气如彼说意识。或诸有情摄藏此识为自我者。是执取义。

论曰。复次此识亦名阿陀那识。此中阿笈摩者。如解深密经说。

阿陀那识甚深细  一切种子如瀑流
我于凡愚不开演  恐彼分别执为我

释曰。复引余教所说异名。开示建立阿赖耶识。令极显了。言甚深者。世聪睿者所有觉慧难穷底故。言甚细者。诸声闻等难了知故。是故不为诸声闻等开示此识。彼不求微细一切智智故。一切种子如瀑流者。刹那展转相续不断。如水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者。怀我见者不为开示。恐彼分别计执为我。何容彼类分别计执穷生死际。行相一类无改易故。

论曰。何缘此识亦复说名阿陀那识。执受一切有色根故。一切自体取所依故。所以者何。有色诸根。由此执受无有失坏尽寿随转。又于相续正结生时。取彼生故执受自体。是故此识亦复说名阿陀那识。

释曰。执受一切有色根故。等者显声转因以能执受。一切眼等有色诸根。安危共同尽寿随转。是故说名阿陀那识。若不尔者应如死身即便失坏。一切自体取所依故。等者谓是一切。若一若多。所有自体取所依性。若色等根未已生起。若无色界自体生起名为相续。摄受彼故名正结生。受彼生故。精血合故。非无阿赖耶识而有执受一期自体。譬如室宅院摄光明。是一期自体习气所熏故。

论曰。此亦名心。如世尊说心意识三。此中意有二种。第一与作等无间缘所依止性。无间灭识能与意识作生依止。第二染污意与四烦恼恒共相应。一者萨迦耶见。二者我慢。三者我爱。四者无明。此即是识杂染所依识。复由彼第一依生。第二杂染了别境义故。等无间义故。思量义故。意成二种。

释曰。此亦名心者。复引余教安立异名。令此坚固。第二染污意者。由四烦恼萨迦耶见等所染污故。此中萨迦耶见者。谓坚执著我我所性。由此势力而起我慢。恃我我所而自高举。此二有故便起我贪。说名我爱。此三皆用无明为因。言无明者即是无智。明所治故。此即是识杂染所依。于定不定善等位中。皆不相违恒现行故。其如何等。谓善心时亦执我故。由第一依生者。由等无间灭意故。由第二杂染者。由四烦恼相应意故。以计我等能作杂染。了别境义故者。是能取境似境现义。此释识名等。无间义故思量义故意成二种者。此释意名。若离训释声义道理。终不能令他得解了。

论曰。复次云何得知。有染污意。谓此若无不共。无明则不得有。成过失故。又五同法亦不得有。成过失故。所以者何。以五识身必有眼等俱有依故。又训释词亦不得有。成过失故。又无想定与灭尽定差别无有。成过失故。谓无想定染意所显。非灭尽定。若不尔者此二种定应无差别。又无想天一期生中应无染污。成过失故。于中若无我执我慢。又一切时我执现行。现可得故。谓善不善无记心中。若不尔者唯不善心彼相应。故有我我所烦恼现行。非善无记。是故若立俱有现行。非相应现行无此过失。此中颂曰。

若不共无明  及与五同法
训词二定别  无皆成过失
无想主应无  我执转成过
我执恒随逐  一切种无有
离染意无有  二三成相违
无此一切处  我执不应有
真义心当生  常能为障碍
俱行一切分  谓不共无明

此意染污故。有覆无记性。与四烦恼常共相应。如色无色二缠烦恼。是其有覆无记性摄。色无色缠为奢摩他所摄藏故。此意一切时微细随逐故。

释曰。为引正理成染污意故。复略举直说伽他。谓此若无不共无明不得有等。若不说有染污意者。则不得有不共无明。不共无明当说其相。谓能障碍真智生愚。此于五识无容说有。是处无有能对治故。若处有能治。此处有所治。非五识中有彼能治。于此见道不生起故。非于不染意识中有。由彼此应成染性故。亦非染污意识中有。与余烦恼共相应时。不共无明名不成故。若立意识由彼烦恼成染污者。即应毕竟成染污性。诸施等心应不成善。彼烦恼相恒相应故。若复有说善心俱转有彼烦恼。是即一向与彼相应。余不得有。此染意识引生对治不应道理。若有说言染污意俱有别善心。能引对治能治生故。所治即灭应正道理。若尔所立不共无明亦不成就。与身见等所余烦恼恒相应故。汝难不平非我说彼。与余烦恼不相应故名为不共。然说彼惑余处所无故名不共。譬如十八不共佛法。前说与余烦恼相应名不成者。观他所立显彼过故。又五同法亦不得有成过失者。此破唯立从六二缘六识转义。眼等五识与彼意识有同法性。谓从二缘而得生起。彼染污意若无有者与此相违。所谓俱生增上缘依无别有故。又眼等识各具二缘皆是识性。如是识性并有眼等俱转别依。唯增上缘非因缘等。此为能喻。意识亦尔。应有如是差别所依。阿赖耶识虽是意识俱生所依。然不应立为此别依。是共依故。因缘性故。经部所立。色为意识俱生别依。此不成就不应道理。以就思择随念分别。应一切时无分别故。由此道理余部所立。胸中色物意识别依。亦不成就。如所说过恒随逐故。譬如依止色根诸识。如是难通应广决择又训释词亦不得有成过失者。如前所说训释意名依思量性。若不立有染污意者。此何所依六识已谢不应成意。体灭无故。又无想定与灭尽定差别无有成过失者。若有定立有染污意。此有此无在凡相续。在圣相续。如其次第二定差别道理成就。若不尔者。俱想受灭等有识行应无差别。不可说在第四静虑。在第一有地差别故。出离静住欲差别故。二定差别。由二自相无差别故。心及心法俱灭何异。今此决择。对经部师少相近故。彼部所立。不相应行非实物有。何得二定实有差别。又无想天一期生中。无我执转应成过失。言无想者。谓若生在无想天中。心心法灭。初续生时有彼暂起。从此已后相续随转。若不许彼有染污意。一期生中应无我执。曾不见有具烦恼者。一期生中都无我执。又诸圣贤同诃厌故。非生刹那现起意识。我执所依为势引故。名有我执未永断故。如有痫等应正道理。我执所依俱谢灭故。势引亦无余所依故。不应道理。我执习气在身相续。亦不应理。色法受熏不应理故。无堪能故。又经部师不说唯色名为心法。等无间缘此所无故。心及心法四缘定故。若说别有常俱起心。我执所依此无过失。又一切时我执随逐不应道理。谓若不说有染污意。于一切时义不符顺。施等善位亦有我执。常所随逐自谓我能修行施等。非离无明我执随逐。非离依止而有无明。是心法故。此所依止离染污意定无所有。非即善心是无明依。应正道理如说。

如是染污意  是识之所依
此未灭识缚  终不得解脱

无有二者。谓不共无明及与五同法。三成相违者。谓训释词二定差别。无想天生我执随逐。如是三种皆成相违。前已略举不共无明。今为广释故说真义。心当生等。谓能障碍真实义见。彼若现有此不生故。俱行一切分者。是善不善无记位中。常随转义。

论曰。心体第三。若离阿赖耶识无别可得。是故成就阿赖耶识以为心体。由此为种子意及识转。

释曰。心体第三若离阿赖耶识无别可得者。谓如意声说染污意。无间灭意识声则说六种转识。如是心声离彼二种无体可得。非无有体而有能诠。亦非异门意识二声。所诠异故。此中体声意取所诠。是故成就阿赖耶识等者。显阿赖耶识是心声所诠道理决定。

论曰。何因缘故亦说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

释曰。由种种法者。谓由种种品类转识。所摄诸法熏习种子者。谓所熏成功能差别。所积集者。谓杂种类积集其中。故者即是门义依义。此则显示心声转因。

论曰。复次何故声闻乘中。不说此心名阿赖耶识。名阿陀那识。由此深细境所摄故。所以者何。由诸声闻不于一切境智处转。是故于彼虽离此说。然智得成解脱成就故不为说。若诸菩萨定于一切境智处转。是故为说。若离此智不易证得一切智智。

释曰。由此深细境所摄故者。此显阿赖耶识亦是深细亦所知境。由深细故于诸声闻不为宣说。彼是粗浅所知境摄。所应化故深细境智。于彼无恩。由诸声闻不于一切境智处转者。此则显彼无有功能。悕愿处相。是故于彼虽离此说等者。谓于声闻虽离为说阿赖耶识。但由粗浅色等境界。苦集等性无常等行。正观察时。便能永断一切烦恼。彼为此义依世尊所。勤修梵行。言粗浅者。谓诸色法体相粗故。受等诸法所缘行相易可分别。行相粗故。与此相违如其所应阿赖耶识说名深细。如说我不说一法未达未遍知等者。此密意说。不断烦恼以别相声说总相处。非诸烦恼有各别断。或取共相无常等行故不为说。阿赖耶识亦无过失。若诸菩萨定于一切境智处转者。显菩萨有种姓势力。由与功能悕愿处相具相应故。一切智性为所期处异。此不能作他义利。所以者何。非一切智无有堪能随顺知他意乐。随眠界根胜劣有能无能。时分差别具作一切他之义利。如是等事菩萨所求。是故为说阿赖耶识。若离此智等者。若离阿赖耶识智不能永断。于义遍计彼不断故。无分别智则不得有执。有遍计所执义故。由此因缘不易证得一切智智。所以者何。能证一切所知共相。是分别智知遍计义自相分别。展转不同以无边故。决定无能具证一切。若知此唯阿赖耶识。能生习气转变力故。义有情我显现而转。尔时觉知无所取义。如是亦能知无能取。由此证得无分别智。次后得智如所串习通达法性。由一切法共相所显。真如一味知一切法。于一刹那亦易证得。一切境智非无边故。然复说言要经于三无数劫者。此显积习广大资粮方能证得广大殊胜。一切种相微妙果智。如是所说。妙智资粮不离能证法无我境。故说颂言。

非于一切所知境  不断所执法分别
而能证得一切智  是故宣说法无我

不善通达如是理教故有颂言。

由彼相续有堪能  当知如火食一切
如是应许一切智  能作一切知一切

是故于此阿赖耶识知不知者。易证难证一切智智。定依此宗作如是说。非知一切法无我者。名一切智彼虽一切智非一切种智。

 

内学智慧-世界内学智慧学会官方网站

摄大乘论释(无性造•玄奘译)十卷

摄大乘论释(无性造•玄奘译)

无性菩萨造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 摄大乘论释卷第一
    释总标纲要分第一
    释所知依分第二之一
  • 摄大乘论释卷第二
    释所知依分第二之二
  • 摄大乘论释卷第三
    释所知依分第二之三
  • 摄大乘论释卷第四
    释所知相分第三之一
  • 摄大乘论释卷第五
    释所知相分第三之二
  • 摄大乘论释卷第六
    释入所知相分第四
  • 摄大乘论释卷第七
    释彼入因果分第五
    释彼修差别分第六
    释增上戒学分第七
  • 摄大乘论释卷第八
    释增上心学分第八
    释增上慧学分第九
  • 摄大乘论释卷第九
    释果断分第十
    释彼果智分第十一之一
  • 摄大乘论释卷第十
    释果智分第十一之二

 

 

摄大乘论释卷第一
释总标纲要分第一
稽首大觉诸如来  无上正法真圣众
为利自他法久住  故我略释摄大乘

论曰。阿毗达磨大乘经中。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萨。为显大乘体大故说。

释曰。欲以十义总摄大乘所有要义。彼义能显此论体性。是圣教故。用此为门。而开发言。阿毗达磨大乘经等。择法因故。或共了故阿毗达磨。想为幖帜。大乘经言。简别余处。若略释者。亦乘亦大故名大乘。或乘大性故名大乘。因果大故。业具运故。果谓十地。若广释者。七种大性共相应故。谓菩提分波罗蜜多。学持相等。贯穿缝缀故名为经。此中即是随堕八时。闻者识上直非直说。聚集显现以为体性。若尔云何菩萨能说非闻者识。彼能说故。彼增上生故作是说。譬如天等增上力故。令于梦中得论咒等。若离识者。佛云何说诸契经句。语为自性。且不应理。由一一字能诠显义。不应理故。次第而生不俱时住。无聚集故。如是不得彼之自性。语无有转故不应理。又非无字转有少名能诠。故诸契经名为自性。亦不应理。是故决定如所说经。自性应理。于此所说阿毗达磨大乘经中。薄伽梵者。破诸魔故。能破四种大魔怨故。名薄伽梵。四种魔者。一者烦恼魔。二者蕴魔。三者天魔。四者死魔。依空三摩地。能破烦恼魔一切粗重。转依相住。无量善根随顺证得。或复依止精进慧力。能破蕴魔。依慈等持能破天魔。依修神足能破死魔。能破如是四大魔故。名薄伽梵。又自在等功德相应。是故说佛名薄伽梵。所以者何。以当宣说佛世尊故。于彼前者。显佛开许。堪广流通。亲对大师无异言故。如十地经。已能善入大乘者。或依德迹。或共了知。谓彼已能善入大乘。或即于此已极善入。故名已能善入大乘显此已得诸陀罗尼辩才功德。于大乘义能持能阐。故依此义说如是名。言菩萨者。菩提萨埵为所缘境故名菩萨。依弘誓语立菩萨声。亦见余处用所缘境。而说其名。如不净等为所缘境。二三摩地。说名不净。说名为空。或即彼心。为求菩提有志有能。故名菩萨。为显大乘体大故者。甚深高广无上故大。体声即说自性作用。如世说言。火暖为体。毒害为体。此体大故说名体大。显者。开示他所未了。为者。欲也。

论曰。谓依大乘诸佛世尊。有十相殊胜殊胜语。一者所知依殊胜殊胜语。二者所知相殊胜殊胜语。三者入所知相殊胜殊胜语。四者彼入因果殊胜殊胜语。五者彼因果修差别殊胜殊胜语。六者即于如是修差别中增上戒殊胜殊胜语。七者即于此中增上心殊胜殊胜语。八者即于此中增上慧殊胜殊胜语。九者彼果断殊胜殊胜语。十者彼果智殊胜殊胜语。由此所说。诸佛世尊契经诸句。显于大乘真是佛语。

释曰。谓声即是略摽所说十胜处义。依大乘者。所为所说非声闻乘。亦非世间。复举大乘为决定义。显所依者。即此非余。以依世间由余相故。异于佛语。如有颂言。谛语而无忿。少施不悕求。如是等。若依声闻。由余相故异于大乘。如有颂言。诸行无常。有生灭法。如是等。是故重举大乘应理。有十等者。以数显数殊胜佛语。安立论体。相者。种也。即此展转差别无杂。故名殊胜。或复望彼声闻等法。极悬远故。又增上故。名为殊胜。以能引发大菩提故。由此十相是殊胜故。彼语殊胜。是故说言。有十相殊胜殊胜语。佛世尊者。染污不染污。二痴睡尽故。于一切所知智。开发义故。说名为佛。如士夫寤。如莲华开。如有说言。寤寤开发义。有时业佛界。如是等。

论曰。复次云何能显由此所说十处。于声闻乘曾不见说。唯大乘中处处见说。谓阿赖耶识说名所知依体。三种自性。一依他起自性。二遍计所执自性。三圆成实自性。说名所知相体。唯识性说名入所知相体。六波罗蜜多说名彼入因果体。菩萨十地说名彼因果修差别体。菩萨律仪说名此中增上戒体。首楞伽摩虚空藏等诸三摩地。说名此中增上心体。无分别智说名此中增上慧体。无住涅槃说名彼果断体。三种佛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变化身。说名彼果智体。由此所说十处。显于大乘异声闻乘。又显最胜。世尊但为菩萨宣说。是故应知但依大乘。诸佛世尊有十相殊胜殊胜语。

释曰。所应可知故名所知。依谓所依。此所依声简取能依。杂染清净诸有为法。不取无为。由彼无有所依义故。所依即是阿赖耶识。是彼因故。能引彼故。如其所应。若尔所知即所知依。由异熟识是所知性故不相违。此所知依即是殊胜。此殊胜故语亦殊胜。即前所说诸佛世尊。言一切处随转。所知相者。所知自性。是所相故。依业运说多置鲁荼所知所断所证等故。或依具运。以遍计所执。相无所相。表无性故。圆成实性是其共相。依他起性是其自相。我有情义识展转别异故。如地界等。以其坚等为能表相。虽无异性而说为相。又如宣说大士夫相。经部等师。生等诸相。由此因缘。或所知即相。或所知之相故名所知相。说无异性故。异无异性故。如其所应此亦如是。入所知相者。谓此能入所应知相。或是所知相之能入。入谓现观入所知相。即唯识性。此即殊胜。此殊胜故语亦殊胜。彼入因果者。谓唯识性。说名彼入胜解行地。修加行时。世间未净波罗蜜多名彼入因。已证入时。即出世间波罗蜜多。清净增上意乐摄故。名彼入果。彼入因果即是殊胜。此殊胜故语亦殊胜。彼因果修差别者。谓即唯识性之因果。数习此故说名为修。分分不同故名差别。彼入因果修差别性。即是十地。此即殊胜。此殊胜故语亦殊胜。即于诸地波罗蜜多修差别中。为摄取后复勤修学。即此为依。安立三学。一增上戒学。谓依止戒正勤修学。是故说名增上戒学。即诸地中菩萨律仪。远离诸恶。饶益有情。摄一切善。三种净戒。所受尸罗。防护过去已生住等身等诸业。如调御者极善调摄。故名律仪。如是即依增上尸罗。修学正行故名为学。此增上戒即是殊胜。此殊胜故语亦殊胜。二增上心学。谓依止心正勤修学。是故说名增上心学。此性即是虚空藏等诸三摩地。等者等取余贤护等三摩地王。又于增上心学中言。

即诸三摩地  大师说为心
由心彩画故  如所作事业

三增上慧学。谓依止慧正勤修学。是故说名增上慧学。此性即是无分别智。对治一切戏论分别。此中加行无分别智根本依止。即此根本无分别智后得依止。如是依止。非次所说。如是三种戒定慧学是道体性。彼果二种。一断二智。此殊胜故语亦殊胜。彼果断者。彼诸学果名为彼果。彼果即断名彼果断。此性即是客障离系。真如解脱无住涅槃。见彼寂静故生死即涅槃。即彼为缘而无染著。非无余依般涅槃界。是故无住此即殊胜。此殊胜故语亦殊胜。彼果智者彼诸学果名为彼果。彼果即智名彼果智。此性即是三种佛身。一自性身。即是无垢无挂碍智。是法身义。今此与彼无分别智有何差别。如是二种所有分别俱不行故。彼有对治当有所作。此是彼果所作已办。如是差别。二受用身。即后得智。即由此智殊胜力故。与诸殊胜大菩萨众共。受不共微妙法乐。成办如是受用事故名受用身。若无如是外清净智。菩萨所作所余资粮应不圆满。三变化身。即是后得智之差别。即能变化名变化身。此增上力之所显现即智差别。谓由此故摧伏他论。与诸菩萨共受法乐。无有断绝。成办初业诸菩萨众。诸声闻等所应作事。譬如眼识了受诸色彼若无者此亦应无。此则殊胜。此殊胜故语亦殊胜。由此所说十处者。谓于此及余总大乘义。处是事义。异声闻乘者。于彼不说故。又显最胜者。究竟宣说佛果道故。世尊但为菩萨宣说者。此中应言菩萨。但为菩萨宣说。由佛现见佛所开许而宣说故。名世尊说。如十地等。是故先说薄伽梵前。

论曰。复次云何由此十相殊胜。殊胜如来语故显于大乘。真是佛语遮声闻乘。是大乘性。由此十处。于声闻乘曾不见说。唯大乘中处处见说。谓此十处是最能引大菩提性。是善成立随顺无违。为能证得一切智智。此中二颂。

所知依及所知相  彼入因果彼修异
三学彼果断及智  最上乘摄是殊胜
此说此余见不见  由此最胜菩提因
故许大乘真佛语  由说十处故殊胜

释曰。复次云何由此等者。犹未信解故设此难何以故。非于声闻乘中六句义等曾未见说。吠世师等论中处处见说。即令吠世师等论真是佛语。先答容他如是妨难。故后通言。谓此十处是最能引大菩提性等。亦觉亦大故名大菩提。或觉大性故名大菩提。此大菩提智断殊胜以为自相。如说烦恼所知障断。由彼断故获得无垢无挂碍智。如是四种总名菩提。是最能引者。谓此十处是能得性。非六句义。或最胜等。是故彼论非真佛语。是善成立者。谓如是十处正量所随故。如广当决择。言随顺者。是能对向是能顺义言无违者。无彼过故。非如六句义等邪智。或声闻乘有过失故佛果相违。此中二颂者。谓颂已说及当说义。此说此余见不见者。谓此十处殊胜语说。于此大乘处处见说。于余小乘曾不见说。

论曰。复次云何如是次第说此十处。谓诸菩萨于诸法因要先善已。方于缘起应得善巧。次后于缘所生诸法应善其相。善能远离增益损减二边过故。次后如是善修菩萨应正通达。善所取相令从诸障心得解脱。次后通达所知相已先加行位。六波罗蜜多由证得故。应更成满增上意乐。得清净故。次后清净意乐所摄六波罗蜜多。于十地中。分分差别应勤修习。谓要经三无数大劫。次后于三菩提所学应令圆满。既圆满已彼果涅槃。及与无上正等菩提应现等证。故说十处如是次第。又此说中一切大乘皆得究竟。

释曰。为辩由此趣大菩提。故复开示次第方便及所须因。谓诸菩萨要先于因得善巧已。方于缘起应得善巧。知从此因而有彼果。复知彼果要从此因。是故非离此因言教能了知彼因者。即是阿赖耶识。由说此故。便舍无因不平等因。次后于缘所生诸法。应了其相。远离增益损减边故。于无无因强立为有。故名增益。于有无因强拨为无。故名损减。如是增益及与损减俱说为边。是坠堕义。此二转时失坏中道。由善数习真实观故。于此二边远离善巧。于遍计所执唯有增益。而无损减。都无有故。以要于有方起损减。于依他起无有增益。以有体故。要于非有方有增益。亦无损减。唯妄有故。于圆成实无有增益。是实有故唯有损减。即由此故。或复于此。善能远离增益损减二边过者。谓于依他起性。增益实无遍计所执性。损减实有圆成实性。又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说。慈氏。于汝意云何。诸遍计所执中非实有性。为色非色不也世尊。诸依他起中唯有名想施设言说。性为色非色。不也世尊。诸圆成实中彼空无我性。为色非色。不也世尊。慈氏。由此门故应如是知。诸遍计所执性决定非有。诸依他起性。唯有名想施设言说。诸圆成实空无我性。是真实有。我依此故密意说言。彼无二数。谓是色等如是解脱二边过失。于三自性得善巧已由。唯识性应善通达所知之相入。者即是通达作证。或由此故能顺通达。次后即于顺唯识性。通达体入所修六种波罗蜜多。由胜义故应更证得清净意乐。应更摄受欲及胜解。名为意乐。此二尔时虽无增数。证净摄故而说清净。次后即彼于十地中。由于三学勤修学故。三无数劫数修习故应令圆满。次后彼果烦恼所知二障永断。及与无垢无有挂碍。一切智智应更证得。如是所辨次第方便。及所须因显是能顺大菩提性。即由如是所说次第。唯有十处不增不减。如是已释主随二论。是故当知声闻乘道即佛乘道不应道理。若尔其果应无差别。又于一切声闻乘中曾未有处。为诸菩萨广说佛道。又亦不许佛与声闻无有差别。师资建立应无有故。由此说有二道差别。是故说此名摄大乘尽。其所有大乘纲要无别说故。

释所知依分第二之一
论曰。此中最初且说所知依。即阿赖耶识。世尊何处说阿赖耶识名阿赖耶识。谓薄伽梵于阿毗达磨大乘经伽他中说。

无始时来界  一切法等依
由此有诸趣  及涅槃证得

释曰。此引阿笈摩。证阿赖耶识名所知依。无始时者初际无故。界者因也。即种子也。是谁因种。谓一切法此唯杂染。非是清净故。后当言多闻熏习所依。非阿赖耶识所摄。如阿赖耶识成种子。如理作意所摄。似法似义所起等。彼一切法等所依者。能任持故非因性故。能任持义。是所依义非因性义。所依能依性各异故。若不尔者。界声已了无假依言。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者。如决择处当广分别。谓生杂染等那落迦等。若离阿赖耶识皆不得有等生等。杂染毕竟止息名为涅槃。若离阿赖耶识不应证得。

论曰。即于此中复说颂言。

由摄藏诸法  一切种子识
故名阿赖耶  胜者我开示

释曰。复引圣言所说。证阿赖耶识名阿赖耶。能摄藏诸法者。谓是所熏是习气义。非如大等显了法性。藏最胜中。阿赖耶识摄藏诸法亦复如是。为简彼义。是故复言一切种子识。与一切种子俱生俱灭故。阿赖耶识与诸转识互为缘故。展转摄藏。是故说名阿赖耶识。非如最胜即显了性。显自简劣故。复说言胜者我开示。即大菩萨有堪能故名为胜者。为彼开示非余劣者。

论曰。如是且引阿笈摩证。复何缘故此识说名阿赖耶识。一切有生杂染品法。于此摄藏为果性故。又即此识于彼摄藏为因性故。是故说名阿赖耶识。或诸有情摄藏此识。为自我故。是故说名阿赖耶识。

释曰。一切有生者谓诸有为。杂染品法者。简清净法。非清净法是杂染性。一切杂染库藏所治。种子体性之所摄藏。能治彼故非互相违。为因果性。是正道理然得为所依。若处有所治亦有能治故。于此摄藏者。显能持习气。由非唯习气名阿赖耶识。要能持习气如彼说意识。或诸有情摄藏此识为自我者。是执取义。

论曰。复次此识亦名阿陀那识。此中阿笈摩者。如解深密经说。

阿陀那识甚深细  一切种子如瀑流
我于凡愚不开演  恐彼分别执为我

释曰。复引余教所说异名。开示建立阿赖耶识。令极显了。言甚深者。世聪睿者所有觉慧难穷底故。言甚细者。诸声闻等难了知故。是故不为诸声闻等开示此识。彼不求微细一切智智故。一切种子如瀑流者。刹那展转相续不断。如水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者。怀我见者不为开示。恐彼分别计执为我。何容彼类分别计执穷生死际。行相一类无改易故。

论曰。何缘此识亦复说名阿陀那识。执受一切有色根故。一切自体取所依故。所以者何。有色诸根。由此执受无有失坏尽寿随转。又于相续正结生时。取彼生故执受自体。是故此识亦复说名阿陀那识。

释曰。执受一切有色根故。等者显声转因以能执受。一切眼等有色诸根。安危共同尽寿随转。是故说名阿陀那识。若不尔者应如死身即便失坏。一切自体取所依故。等者谓是一切。若一若多。所有自体取所依性。若色等根未已生起。若无色界自体生起名为相续。摄受彼故名正结生。受彼生故。精血合故。非无阿赖耶识而有执受一期自体。譬如室宅院摄光明。是一期自体习气所熏故。

论曰。此亦名心。如世尊说心意识三。此中意有二种。第一与作等无间缘所依止性。无间灭识能与意识作生依止。第二染污意与四烦恼恒共相应。一者萨迦耶见。二者我慢。三者我爱。四者无明。此即是识杂染所依识。复由彼第一依生。第二杂染了别境义故。等无间义故。思量义故。意成二种。

释曰。此亦名心者。复引余教安立异名。令此坚固。第二染污意者。由四烦恼萨迦耶见等所染污故。此中萨迦耶见者。谓坚执著我我所性。由此势力而起我慢。恃我我所而自高举。此二有故便起我贪。说名我爱。此三皆用无明为因。言无明者即是无智。明所治故。此即是识杂染所依。于定不定善等位中。皆不相违恒现行故。其如何等。谓善心时亦执我故。由第一依生者。由等无间灭意故。由第二杂染者。由四烦恼相应意故。以计我等能作杂染。了别境义故者。是能取境似境现义。此释识名等。无间义故思量义故意成二种者。此释意名。若离训释声义道理。终不能令他得解了。

论曰。复次云何得知。有染污意。谓此若无不共。无明则不得有。成过失故。又五同法亦不得有。成过失故。所以者何。以五识身必有眼等俱有依故。又训释词亦不得有。成过失故。又无想定与灭尽定差别无有。成过失故。谓无想定染意所显。非灭尽定。若不尔者此二种定应无差别。又无想天一期生中应无染污。成过失故。于中若无我执我慢。又一切时我执现行。现可得故。谓善不善无记心中。若不尔者唯不善心彼相应。故有我我所烦恼现行。非善无记。是故若立俱有现行。非相应现行无此过失。此中颂曰。

若不共无明  及与五同法
训词二定别  无皆成过失
无想主应无  我执转成过
我执恒随逐  一切种无有
离染意无有  二三成相违
无此一切处  我执不应有
真义心当生  常能为障碍
俱行一切分  谓不共无明

此意染污故。有覆无记性。与四烦恼常共相应。如色无色二缠烦恼。是其有覆无记性摄。色无色缠为奢摩他所摄藏故。此意一切时微细随逐故。

释曰。为引正理成染污意故。复略举直说伽他。谓此若无不共无明不得有等。若不说有染污意者。则不得有不共无明。不共无明当说其相。谓能障碍真智生愚。此于五识无容说有。是处无有能对治故。若处有能治。此处有所治。非五识中有彼能治。于此见道不生起故。非于不染意识中有。由彼此应成染性故。亦非染污意识中有。与余烦恼共相应时。不共无明名不成故。若立意识由彼烦恼成染污者。即应毕竟成染污性。诸施等心应不成善。彼烦恼相恒相应故。若复有说善心俱转有彼烦恼。是即一向与彼相应。余不得有。此染意识引生对治不应道理。若有说言染污意俱有别善心。能引对治能治生故。所治即灭应正道理。若尔所立不共无明亦不成就。与身见等所余烦恼恒相应故。汝难不平非我说彼。与余烦恼不相应故名为不共。然说彼惑余处所无故名不共。譬如十八不共佛法。前说与余烦恼相应名不成者。观他所立显彼过故。又五同法亦不得有成过失者。此破唯立从六二缘六识转义。眼等五识与彼意识有同法性。谓从二缘而得生起。彼染污意若无有者与此相违。所谓俱生增上缘依无别有故。又眼等识各具二缘皆是识性。如是识性并有眼等俱转别依。唯增上缘非因缘等。此为能喻。意识亦尔。应有如是差别所依。阿赖耶识虽是意识俱生所依。然不应立为此别依。是共依故。因缘性故。经部所立。色为意识俱生别依。此不成就不应道理。以就思择随念分别。应一切时无分别故。由此道理余部所立。胸中色物意识别依。亦不成就。如所说过恒随逐故。譬如依止色根诸识。如是难通应广决择又训释词亦不得有成过失者。如前所说训释意名依思量性。若不立有染污意者。此何所依六识已谢不应成意。体灭无故。又无想定与灭尽定差别无有成过失者。若有定立有染污意。此有此无在凡相续。在圣相续。如其次第二定差别道理成就。若不尔者。俱想受灭等有识行应无差别。不可说在第四静虑。在第一有地差别故。出离静住欲差别故。二定差别。由二自相无差别故。心及心法俱灭何异。今此决择。对经部师少相近故。彼部所立。不相应行非实物有。何得二定实有差别。又无想天一期生中。无我执转应成过失。言无想者。谓若生在无想天中。心心法灭。初续生时有彼暂起。从此已后相续随转。若不许彼有染污意。一期生中应无我执。曾不见有具烦恼者。一期生中都无我执。又诸圣贤同诃厌故。非生刹那现起意识。我执所依为势引故。名有我执未永断故。如有痫等应正道理。我执所依俱谢灭故。势引亦无余所依故。不应道理。我执习气在身相续。亦不应理。色法受熏不应理故。无堪能故。又经部师不说唯色名为心法。等无间缘此所无故。心及心法四缘定故。若说别有常俱起心。我执所依此无过失。又一切时我执随逐不应道理。谓若不说有染污意。于一切时义不符顺。施等善位亦有我执。常所随逐自谓我能修行施等。非离无明我执随逐。非离依止而有无明。是心法故。此所依止离染污意定无所有。非即善心是无明依。应正道理如说。

如是染污意  是识之所依
此未灭识缚  终不得解脱

无有二者。谓不共无明及与五同法。三成相违者。谓训释词二定差别。无想天生我执随逐。如是三种皆成相违。前已略举不共无明。今为广释故说真义。心当生等。谓能障碍真实义见。彼若现有此不生故。俱行一切分者。是善不善无记位中。常随转义。

论曰。心体第三。若离阿赖耶识无别可得。是故成就阿赖耶识以为心体。由此为种子意及识转。

释曰。心体第三若离阿赖耶识无别可得者。谓如意声说染污意。无间灭意识声则说六种转识。如是心声离彼二种无体可得。非无有体而有能诠。亦非异门意识二声。所诠异故。此中体声意取所诠。是故成就阿赖耶识等者。显阿赖耶识是心声所诠道理决定。

论曰。何因缘故亦说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

释曰。由种种法者。谓由种种品类转识。所摄诸法熏习种子者。谓所熏成功能差别。所积集者。谓杂种类积集其中。故者即是门义依义。此则显示心声转因。

论曰。复次何故声闻乘中。不说此心名阿赖耶识。名阿陀那识。由此深细境所摄故。所以者何。由诸声闻不于一切境智处转。是故于彼虽离此说。然智得成解脱成就故不为说。若诸菩萨定于一切境智处转。是故为说。若离此智不易证得一切智智。

释曰。由此深细境所摄故者。此显阿赖耶识亦是深细亦所知境。由深细故于诸声闻不为宣说。彼是粗浅所知境摄。所应化故深细境智。于彼无恩。由诸声闻不于一切境智处转者。此则显彼无有功能。悕愿处相。是故于彼虽离此说等者。谓于声闻虽离为说阿赖耶识。但由粗浅色等境界。苦集等性无常等行。正观察时。便能永断一切烦恼。彼为此义依世尊所。勤修梵行。言粗浅者。谓诸色法体相粗故。受等诸法所缘行相易可分别。行相粗故。与此相违如其所应阿赖耶识说名深细。如说我不说一法未达未遍知等者。此密意说。不断烦恼以别相声说总相处。非诸烦恼有各别断。或取共相无常等行故不为说。阿赖耶识亦无过失。若诸菩萨定于一切境智处转者。显菩萨有种姓势力。由与功能悕愿处相具相应故。一切智性为所期处异。此不能作他义利。所以者何。非一切智无有堪能随顺知他意乐。随眠界根胜劣有能无能。时分差别具作一切他之义利。如是等事菩萨所求。是故为说阿赖耶识。若离此智等者。若离阿赖耶识智不能永断。于义遍计彼不断故。无分别智则不得有执。有遍计所执义故。由此因缘不易证得一切智智。所以者何。能证一切所知共相。是分别智知遍计义自相分别。展转不同以无边故。决定无能具证一切。若知此唯阿赖耶识。能生习气转变力故。义有情我显现而转。尔时觉知无所取义。如是亦能知无能取。由此证得无分别智。次后得智如所串习通达法性。由一切法共相所显。真如一味知一切法。于一刹那亦易证得。一切境智非无边故。然复说言要经于三无数劫者。此显积习广大资粮方能证得广大殊胜。一切种相微妙果智。如是所说。妙智资粮不离能证法无我境。故说颂言。

非于一切所知境  不断所执法分别
而能证得一切智  是故宣说法无我

不善通达如是理教故有颂言。

由彼相续有堪能  当知如火食一切
如是应许一切智  能作一切知一切

是故于此阿赖耶识知不知者。易证难证一切智智。定依此宗作如是说。非知一切法无我者。名一切智彼虽一切智非一切种智。

 

1 2 3 4 5 6 7 8 9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内学智慧 » 摄大乘论释(无性造•玄奘译)十卷

世界内学智慧学会

英文简称(WEMPA),总部设在香港,是经香港特区政府批准成立的非盈利性质的社会团体。 我们的宗旨是:促进世界各地内学智慧的研修与推广发展,在内学研修的发展方向和内典文化传播方面进行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关于WEMPA联系我们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