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16
速度(字/分钟)
1
倒计时
3
字体颜色
背景颜色
镜像

摄大乘论释(世亲造•达摩笈多译)

世亲菩萨造隋天竺三藏达摩笈多译
摄大乘论释论卷第一
摄大乘论释论卷第二
摄大乘论释论卷第三
摄大乘论释论卷第四
摄大乘论释论卷第五
摄大乘论释论卷第六
摄大乘论释论卷第七
摄大乘论释论卷第八
摄大乘论释论卷第九
摄大乘论释论卷第十
摄大乘论释序

 

摄大乘论释论卷第一
释应知依止胜相胜语第一(此品有十七章)
无等圣教章第一
论曰。阿毗达磨大乘修多罗中。婆伽婆前善入大乘菩萨。为显扬大乘大体故说。所谓为大乘故。诸佛世尊有十种胜相胜语。

释曰。问何为造论。答为敷演。应知甚深宽大法性故。若除不承佛菩萨力。何人有能于此解释。复以何义故。此论作如此相说。若离阿毗达磨言。则不知是圣说。为此义故。又是出经名。如言十地经。今当释彼经名。为令不知者令知故。言阿毗达磨修多罗者。彼修多罗中。明此阿毗达磨法门故。亦为显修多罗名故。言大乘者。简异声闻阿毗达磨故。亦有非圣说阿毗达磨。有人自以分别慧。谓是佛说阿毗达磨。或言。声闻所说。或言。世智者所作。为此故言大乘修多罗。即显示异于声闻等故。复次言阿毗达磨者。显示菩萨藏摄故复次藏摄者。显示调伏自烦恼故。于大乘中。是菩萨烦恼。菩萨以分别为烦恼故。阿毗达磨者。甚深宽大为相。此藏有三种。谓修多罗。阿毗达磨。毗那耶。即此三上下乘别故为二。谓声闻藏。菩萨藏。复次此三及二。何故名藏。答由摄故。谓摄一切所应知义。云何成三。有九因缘故。对治诸疑者修多罗。若人于义有疑。为令彼人于彼义得决定故说。对治著二边者毗那耶。遮有罪过受用故。谓著欲乐边。听无罪过受用故。遮自疲苦边。对治自见著者。阿毗达磨。由显无倒相故。复次说三学者修多罗。具足增上戒增上心者毗那耶。由持戒故。得不悔等次第得三磨提。具足增上慧者阿毗达磨。简择无倒义故。复次说法及义者修多罗。成就法义者毗那耶。若修行人调伏烦恼。于中得通达故。于法义决定善巧者阿毗达磨。由此等九因缘故立三藏。此等皆为解脱生死故。复次云何得解脱。熏知寂通故得解脱。由闻故熏于心。由思故知于修。中奢摩他故寂静。毗钵舍那故通达。此修多罗毗那耶阿毗达磨。略说各有四义。菩萨解此则得一切智。声闻随解一偈义。则得流尽。云何各有四义。一依二相三法四义。贯穿此者修多罗。于中依者。依处依人依所为故说。相者。世谛相第一义谛相。法者。阴界入缘生谛念定无量无色。解脱胜处一切处菩提分辩才无诤等。义者随顺相续故。一向二数一伏四普集。应知此是阿毗达磨。向者。阿毗达磨是向无住处涅槃法。说谛菩提分解脱等门故。数者。阿毗达磨是数法。于一一法中决了其自相通相等差别。有无量说故。伏者。阿毗达磨是伏他法。能伏他论由具立宗等故。普集者。由阿毗达磨。普集修多罗义故。复次毗那耶四者。一罪过二缘起三还净四出离应知。于中罪过者。谓五篇罪缘起者。起罪有四。一无知二放逸三烦恼炽盛四不尊重。还净者。由净心非治罚法。如禁戒摄持故。出离者。有七种。一自说发露。二与学等治罚。三一向禁断立学句。复以别道理故听。四已解。谓众僧同意共解故。五转身。谓比丘比丘尼转男女根若不共罪。六真实观。由作法郁陀那胜观故。七法尔得。谓得见谛已。小罪及随小罪。法尔无有故。复次毗那耶有四义应知。一人。谓依此立学处。二立制。谓如所白彼人罪过。大师集众制学处。三分别。谓制学句已随更解释。令分分差别。四决判。谓于彼分中云何得罪。云何无罪。令决定知故。今当释本文婆伽婆前者。为显恭敬无异言故。善入大乘者。谓得陀罗尼等功德。显示得彼功德已。于文于义能正持正说故。此菩萨名善入大乘。何为而说。为显发大乘大体故。显发者。广说彼大体故。所谓为大乘故者。依于大乘故。十种胜相胜语者。十相胜故。所以语胜。由此故彼有十种胜相胜语。复次胜言者。两相形故如此物。胜过于彼。最上义是胜义。复次由因体胜故。彼果语胜。今当说彼十种。

论曰。诸佛世尊有应知依止胜相胜语。应知胜相胜语。入应知胜相胜语。彼入因果胜相胜语。彼因果修胜相胜语。于彼修差别中。增上戒胜相胜语。增上心胜相胜语。增上慧胜相胜语。灭胜相胜语。智胜相胜语。如是等所说修多罗句显于大乘是佛语。

释曰。应知依止胜相胜语者。所可知法名应知。谓彼染净等法即是三性。依止者是因义。应知依止即是胜相。故言应知依止胜相。由彼胜相故语胜。即是阿梨耶识。如是等略释义。乃至智胜相亦尔。智即胜相。故言智胜相。应知相者。谓应知自性。应知即是相故言应知相。即是三性。入应知胜相者。此应知相中。若所入及能入。俱名入。即是唯识。即此入名彼入。言彼入因果者。唯识名入。因者。谓世间施等诸波罗蜜。即是加行时。果体者。即此通达时为出世间体故。彼因果修差别者。即是前因果于此因果中。修之差别。修者。谓数习故。此数习于诸地转胜。故名差别。即是十地。于此修差别中。增上戒学者。为戒修学名增上戒。即是十地中。所有菩萨禁戒。于诸不善无复作心故。增上心学者。内观心。此心即是增上学。谓三摩提故。增上慧学者。胜得慧名增上慧。此慧即是增上学。增上慧学即是无分别智故。灭胜相者。谓最胜种类自体灭。于烦恼障智障故。即是无住处涅槃故。智胜相胜语者。无障碍智名智胜相。彼无分别智有对治。佛智者。离一切随眠障。即是无分别智之殊胜。

论曰。复次云何显发。此等所说十处。声闻乘中不说。唯大乘中说故。所谓阿黎耶识。说为应知依止体。三种自性。分别依止他成就。说为应知相体。唯识说为入应知相体。六波罗蜜说为入因果体。菩萨十地说为入因果修差别体。菩萨禁戒说为增上戒体。健行及虚空器等三摩提。说为增上心体。无分别智说为增上慧体。无住涅槃说为彼果灭体。诸佛三身自性身共用身化身。说为彼果智体。由此等十处故。与声闻乘殊异。殊异者最上故。由世尊为菩萨说。是故言诸佛世尊为大乘故。有十种胜相胜语应知。

释曰。云何显发者。谓有何相貌故。六波罗蜜为入彼因果体者。谓唯识观得入三性。即是清净波罗蜜因。虽是世间能引出世间故。入地已去即是清净。为出世果体故。菩萨十地为彼因果修差别体者。即是诸地中修习三学。果者。即此三学果名果。此果中灭是灭果体。谓灭烦恼障智障故。无分别智是增上慧学体者。谓声闻无四倒分别故。名无分别。诸菩萨于一切法无分别。此是二无分别差别故。三种佛身为果智体者。彼三学果名彼果。彼果即是智故。言彼果智。此体即是彼果智体。此中若离自性身即无法身。如眼若离此则无报身。如眼识此能依所依二法平等应知。若离报身。已入大地诸菩萨受用法不成。若无受用法。菩提资粮满足亦不成。如见色化身亦尔。若离此解行中诸菩萨。及诸声闻粗浅解。初发修行亦不成。是故决定应有三身。故大乘与声闻乘殊异者。声闻乘中不说故。最上者。显示于大乘中亦殊胜故。

论曰。复次云何以此十种如来胜相胜语。得显大乘是佛语。亦得遮声闻乘异于大乘。由此十处于声闻乘中不见说故。唯于大乘中说故。引生大菩提。此十处成就随顺不相违。得一切智智故。此中有偈。

应知依相入  因果修差别
三学果灭智  上乘中殊胜
此说余处无  见此胜觉因
故大乘佛语  由说十处胜

释曰。此义云何。能引大菩提故。显示此义。此十处成就随顺不相违者。能引生大菩提故。引生大菩提者。为因故。成就者。于三学量中思量观察。如导师显示道相故。随顺者。于胜得中起修行时。随顺相应住故。如导师所说。于中随顺而住。不相违者。于诸地中障碍事不有故。如所说道中无有贼等障碍。谓生死涅槃不相障碍故。

十义次第章第二
论曰。复次此十处。何故作如此次第说。诸菩萨最初由于如是等诸法。因中得善巧。即于缘生中得善巧故。彼等次于缘所生法中。得善知其相。善知离增益损减二边过故。菩萨于如是等相善相应已。次于彼善摄持相中应须通达。即于障碍中心得解脱故。通达彼应知相已。昔加行中六波罗蜜之胜。得应须成就。依内心清净故。此内心清净所摄。六波罗蜜于十地中。应须三阿僧只劫。分分令净故。次菩萨三学应须圆满。既圆满已彼果涅槃。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须正觉故。十处作如是次第说。于此说中。一切大乘皆得究竟。

释曰。何故作如此次第说者。谓始从诸菩萨。由于如是等诸法因中。乃至彼果涅槃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此说由知诸法因故。得于缘生善巧。由有因故果生。非自在天等。是故得因果二智。次于因所生法应知其相。其相云何。分别性无。执以为有。名为增益。增益于无即是损减。实有成就性离此二边过失。故名善巧。次于所取应以唯识观知其相。由此观故得无障碍。次于随顺入唯识。世间六波罗蜜。依世俗得已第一义者应须得。谓应修净心所摄波罗蜜。次于十地中。经三阿僧只劫。分分应修。非如声闻胜得于三生中。起对治便得解脱。次即于彼修中。戒等三学应令圆满。次学果涅槃烦恼障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身应得。若大乘次第应知齐此。何以故。若欲说缘生。即入阿梨耶识中。若说相即入三性中。若说胜得即是唯识。若说波罗蜜即入诸波罗蜜中。若说地即入地中。若说学即入学处。若说灭及智即摄在无住处涅槃。及三身。佛语如此。故作如是次第说。复有别义引生大菩提等者。谓能生无戏论无分别智故。成就者相应故。随顺者不违三量故。不相违者非先随顺后相违故。如偈说。

摄持求及悲  亦随顺诸善
非黑白我见  有益亦有损

得一切智智者。谓于一切法中。无间一切种智生故。此成就等复有别义。成就随顺不相违等。前句为本。后句为释。云何成就。谓随顺故。云何随顺。谓不相违故。如是展转。

众名章第三
论曰。于中即此最初。应知依止。说名阿梨耶识。世尊于何处说此阿梨耶识。名阿梨耶识。世尊于阿毗达磨经偈中说。

界体无始时  诸法共依止
由此有诸趣  及涅槃胜得

释曰。世尊于阿毗达磨阿含中说阿梨耶识名。阿梨耶识者。即是此论初所说阿毗达磨修多罗。此中界者是因义。诸法共依止者。由是因故一切法同共依止。谓依止此以为因体。有此一切法依止故。诸趣果报由此得生。于无量生中有力。于善说恶说法中能解其义。若复越次得于胜得。又为烦恼依止体。由此得有极重烦恼及牢固烦恼。此等四种果报中。胜者身有堪能。翻此者无堪能。应知一切者于生死中随何趣。非唯诸趣。亦有涅槃胜得。以有烦恼即有涅槃故。此阿含显应知依止是阿梨耶识。彼阿含复说。

论曰。即彼经复说偈。

诸法所依住  一切种子识
故名梨耶识  我为胜人说

释曰。此偈第二句释第一句。胜人者谓诸菩萨故。

论曰。有此等阿含为证。然此识何因缘故。说名阿梨耶。一切有生染法依住为果。此识亦依彼法为因故。名阿梨耶识。又众生依住以为自我故。名阿梨耶识。

释曰。此识名阿梨耶者。谓诸法依住故。依住者共转故。有生者谓有生起类。皆名有生故。染法者谓异于净法故。众生依住为自我者执取故。

论曰。此阿梨耶识复说名阿陀那识。于中有阿含。如世尊解节经中说。

阿陀那识甚深细  一切种子转如流
婴儿凡夫我不说  不令分别谓为我

释曰。复于解节阿含中。佛告广慧。六趣生死中。彼彼众生中。随彼彼众生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中。自身转生于出生时。彼时一切种子心。最初成熟。便得和合。粗大增长圆满。有二种取。所谓有依色根取故。相名分别世俗戏论等熏习取故。于色界中有二种取。无色界中无二种取。广慧。此识或说。名阿陀那。于身普遍持故。或说名阿梨耶于身隐藏普遍同衰利安否故。或说名心。以积聚增长色声香味触法故。广慧。依阿陀那识为住处转生六识身。所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于中有识。眼根及色为缘生眼识。即彼眼识共行。同时共境界。有分别意识生。若一一眼识生。随一一有分别意识。与眼识共行。同时共境界生随一时。一时若二若三若四若五识身转生。即彼一时。一时一分别意识。与五识身共行。同时共境界生。如大川流。若有一起浪缘至。则一浪生。若二若多起浪缘至。则多浪生。彼川自流无断无尽。复次如净镜面。若有一起像缘至。则一像生。若二若多起像缘至。则多像生。然此镜面不转成像。亦无损减。应知如是。如是阿陀那识。犹如大川。依此而住。若有随一起眼识缘至。则随有一眼识生。若乃至随有起五识身缘至。则随有五识身生如是广慧。菩萨住法住智。得心意识秘密善巧。如来一切种一切智。不说菩萨齐此名心意识秘密善巧。广慧。若菩萨于内于外。如实不见阿陀那阿陀那识。不见阿梨耶阿梨耶识。不见滋长。不见种种(此二谓心)。不见眼色眼识。不见耳声耳识。不见鼻香鼻识。不见舌味舌识。不见身触身识。广慧。若菩萨依法住智。住法住智。得心意识善巧。又复如此义者偈中显示。阿陀那识甚深细者难知故。一切种子转如流者。谓一切种子次第转生。犹如水流。念念相续转故。阿陀那者显别名故。不令分别谓为我者。一相转故。分别谓为我。

论曰。何因缘故。说此识名阿陀那。摄持一切有色诸根故。及一切自身取依处故。于彼色根摄持不失。乃至命在故。又于相续受生时。取生令得自身故。是故名阿陀那。

释曰。摄持一切有色诸根故者。谓此诸色根为彼识摄持故。乃至命在者。即以此句为释。何以故。以眼等诸色根阿梨耶识摄持故。不如死身住青瘀等相。若至死时彼识舍离故。即有此诸青瘀等相。是故定知。由彼摄持乃至寿限不坏故。一切身取依处故者。即以相续受生时。取生令得自身故等。解释以相续受生。识于彼相续生处摄取故。何以故。能摄持自身具足故。由阿梨耶识中具足自身熏习住故。即彼生时。名为转生。即彼生时。取名为转生取。由此取故取得自身。以是义故阿梨耶识说名阿陀那识。

论曰。亦说名心。如世尊说心意识。于中意有二种。一次第缘与作依处者。由识次第灭。意识依此生故。第二染污意。与四烦恼常相应。谓身见我慢我爱无明。此意即是余识染污依止。余识由第一依止生。由第二染污。由了境义故。次第义故。念义故。意有二种。

释曰。复说名心者。阿黎耶识即名为心。意及识二种有别义可见。当知此心亦有别义。为显示此故。于中次第缘与作依处故者。谓识若次第灭已。得为意识因。此是第一意。复有第二染污意。四种烦恼故。于中身见者即是我执。由此执故则有我慢。以取我自高。由此等于实无我中。起我渴名我爱。此等三种皆以无明为因。无明者无智故。余识由第一依止生。由第二染污者。若识次第灭已名为意。与当生识处所。为彼生依止故。第二染污意。为染污依止。何以故。由善心中亦有我故。由了境义故。次第义故。念义故。意有二种者。于中取境义故名为识。与处所义故名第一意。我相等染污义故名第二意。

论曰。复次云何得知有染污意。此若不有独行无明。亦不有此为过失。五识相似亦不有此为过失。如五识身有同时依止故。得眼等名。不有此为过失。无想定灭尽定无有差别。此为过失。无想定染污意得名。灭尽定不尔。故有差别。又即此无想一生无有烦恼。此为过失。若彼天中无有我及慢等者。又一切时我执得行。谓善恶无记心若不如是。唯不善心中得相应。我执是烦恼故。不应与善无记心共行。是故若俱有而共行。则无此过。若相应现行。则有此过故。此中有偈。

若独行无明  及相似五法
二种定差别  得名无是过
无想天中生  无我则有过
我执随顺转  一切处不有
离染意不有  二三即相违
无此即亦无  一切处我执
心行实义时  常与为障碍
一切时共行  名独行无明

释曰。此第二染污意以何道理得成立。此意若不有。则独行无明不成。何者是独行无明。未起对治时障真如智。痴此与五识不相应。于此处不为障碍故。若起对治处。则于彼为障。亦不在染污意识。若即是染污意识。则有过失。非染污意识者。以与余烦恼共行。独行名则不成。又若欲令即是烦恼染污意识者。则有常染污过失。云何施等心得成善。以常与彼相应故。若言有意与善相应生。即建立此为引生对治。能治染污意识此不成。若言有善心与染污意共生。此善心能引生对治。治灭余识。此灭则无过。复次与五识相似故。如眼识等五识。则有眼等五根。同时为依止。此意识亦应有同时依止。二定无差别者。若言有染污意。彼无想定中则有。灭心定中则无。可得差别。此二定中意识不行无差别故。得名者。由念自身故名为意。若无体此名何所依。若六识次第过已。此识名意不应道理。以其灭故。又无想天中生。一期应无我故。若言彼处无染污意者。于彼生中则应无我。诸圣人不应厌恶。既厌恶故。是故应知彼中生者。应定有我。我执随顺转者。以施等诸善皆与我相应故。此我执若离无明则不成。无明不离依止。此依止离染污意不可得故。

论曰。此意染污故。是障碍无记。恒与四烦恼相应。如色无色界烦恼。是障碍无记。为色无色界奢摩他所藏。此意一切时染著。故心体第三离阿梨耶识不可得。是故成就阿梨耶识为心。由此为种子故。意及意识等转生。何缘故说名为心。种种诸法熏习种子聚集故。

释曰。以见意及转识。以阿梨耶识为因生故。心体余处不可得。佛说识者。即是次第灭意所摄。由彼识灭已说为意故。复次由种种法熏习种子聚集故。得名心。于中种种者。诸法各各相故。熏习种子者。谓有功能为彼差别因故。聚集者。密合积聚一抟相故。

论曰。复次何故声闻乘中。不说此心名阿梨耶识阿陀那识。微细尔焰所摄故。诸声闻人不为知一切尔焰故。于彼虽离此说。然得成就彼智令得解脱。是故不说。诸菩萨等为欲知一切尔焰。是故为说。由离此智不可得一切智智故。

释曰。微细尔焰所摄故者。此亦微细。亦尔焰故。名微细尔焰。又入在微细尔焰中以难得知故。又诸声闻不为知一切尔焰故。修行唯作自利故。彼等粗烦恼障。唯以苦等智得灭故。菩萨为除自他烦恼障智障故修行。是故为说。

论曰。然于声闻乘中。亦以别道理说阿梨耶识。如增一阿含中说。众生喜阿梨耶。乐阿梨耶。集阿梨耶。求阿梨耶。为灭阿梨耶说正法时。为听闻故应摄耳。为欲知故应作意。愿灭阿梨耶故受法顺法。如来出世故。此希有难得法世间显现。如来出生四种可赞。经中以如是别名阿梨耶识声闻乘中已显现。

释曰。众生乐阿梨耶者。此句为本。后以现在过去未来三时为释。余三句如文次第。复有别义喜阿梨耶者谓现在世。乐阿梨耶者谓过去世。由前世乐阿梨耶。是故复集阿梨耶。由喜阿梨耶集阿梨耶故。复希求未来世阿梨耶。顺法者如说行故。

论曰。摩诃僧只阿含中。亦以别道理说此识。名为根本识。譬如树依根。

释曰。根本识如树依根者。彼根本识为一切识因体故。譬如树根为枝茎等众物因。若无根枝茎等不可得故。若有阿梨耶识。为诸识根本亦尔。

论曰。弥沙塞中亦以别道理说此识。名为穷生死聚。有处有时见色心断绝。阿梨耶识中种子无有断绝。

释曰。亦以别道理。说为穷生死聚者。此识是穷生死聚体。何以故。有因缘故。有处者界也。谓无色界中色断故。有时者有住定时。如无想定等。阿梨耶识中种子不断者。色心熏习为因。后时色心还从此生。

论曰。由此应知依止阿陀那识。心阿梨耶识根本识穷生死聚等名。此阿梨耶识已成大王之路。

释曰。成大王路者宽大故。

论曰。复有余师。执心意识义一名异。是义不然。由见意及识义故。彼心义亦须有异。复有余师执。世尊所说众生喜阿梨耶等诸句者。此中五取聚是阿梨耶。复有余师执与欲俱诸受是阿梨耶。复有余师执。身见是阿梨耶。此等诸师迷阿含及修得故。于阿梨耶识起如是等执。此声闻乘中成立道理。彼等所成立道理不相应。若人不迷阿梨耶体相。以彼所成立名阿梨耶识即为最胜。云何最胜若言五取聚是阿梨耶。于恶趣一向苦受处生。即起厌恶。彼众生一向不爱。言是著处。不当道理。以其常求舍离故。若言诸乐受与欲俱是阿梨耶者。第四禅已上无有此受。已得厌恶故。是诸众生以彼为著处。不当道理。若言身见是阿梨耶者。佛法内人信解无我。于彼即生厌恶。以彼为著处。不当道理。然阿梨耶识中内我犹在故。若于一向苦受处生。唯求离苦聚。阿梨耶识中。我爱所缚故未曾求离。又四禅已上生者。虽厌恶欲俱乐受。于阿梨耶识中。我爱系缚犹在。又佛法内人虽信解无我厌恶我见。然阿梨耶识中我爱系缚亦在。是故以彼所成立阿梨耶。成就阿梨耶识体。则为最胜。是为安立阿梨耶识别道理。

释曰。于中不迷者。谓诸菩萨。恶趣者。谓饿鬼畜生地狱等恶趣。一向苦者。彼趣报体一向非爱故。彼处若有乐受生。即是津液果。彼处生者其报唯苦。诸乐受与欲俱是阿梨耶者。第四禅已上。无有此受。已得厌恶故。彼处众生者。谓四禅已上及即第四禅中故。彼处者。谓于彼得生故。内我犹在者。决定取此识以为内我故。求离苦聚者。愿舍苦受故。阿梨耶识中我爱系缚者。以阿梨耶识为自我。由此渴爱故成系缚。

 

内学智慧-世界内学智慧学会官方网站

摄大乘论释(世亲造•达摩笈多译)十卷

摄大乘论释(世亲造•达摩笈多译)

世亲菩萨造隋天竺三藏达摩笈多译
摄大乘论释论卷第一
摄大乘论释论卷第二
摄大乘论释论卷第三
摄大乘论释论卷第四
摄大乘论释论卷第五
摄大乘论释论卷第六
摄大乘论释论卷第七
摄大乘论释论卷第八
摄大乘论释论卷第九
摄大乘论释论卷第十
摄大乘论释序

 

摄大乘论释论卷第一
释应知依止胜相胜语第一(此品有十七章)
无等圣教章第一
论曰。阿毗达磨大乘修多罗中。婆伽婆前善入大乘菩萨。为显扬大乘大体故说。所谓为大乘故。诸佛世尊有十种胜相胜语。

释曰。问何为造论。答为敷演。应知甚深宽大法性故。若除不承佛菩萨力。何人有能于此解释。复以何义故。此论作如此相说。若离阿毗达磨言。则不知是圣说。为此义故。又是出经名。如言十地经。今当释彼经名。为令不知者令知故。言阿毗达磨修多罗者。彼修多罗中。明此阿毗达磨法门故。亦为显修多罗名故。言大乘者。简异声闻阿毗达磨故。亦有非圣说阿毗达磨。有人自以分别慧。谓是佛说阿毗达磨。或言。声闻所说。或言。世智者所作。为此故言大乘修多罗。即显示异于声闻等故。复次言阿毗达磨者。显示菩萨藏摄故复次藏摄者。显示调伏自烦恼故。于大乘中。是菩萨烦恼。菩萨以分别为烦恼故。阿毗达磨者。甚深宽大为相。此藏有三种。谓修多罗。阿毗达磨。毗那耶。即此三上下乘别故为二。谓声闻藏。菩萨藏。复次此三及二。何故名藏。答由摄故。谓摄一切所应知义。云何成三。有九因缘故。对治诸疑者修多罗。若人于义有疑。为令彼人于彼义得决定故说。对治著二边者毗那耶。遮有罪过受用故。谓著欲乐边。听无罪过受用故。遮自疲苦边。对治自见著者。阿毗达磨。由显无倒相故。复次说三学者修多罗。具足增上戒增上心者毗那耶。由持戒故。得不悔等次第得三磨提。具足增上慧者阿毗达磨。简择无倒义故。复次说法及义者修多罗。成就法义者毗那耶。若修行人调伏烦恼。于中得通达故。于法义决定善巧者阿毗达磨。由此等九因缘故立三藏。此等皆为解脱生死故。复次云何得解脱。熏知寂通故得解脱。由闻故熏于心。由思故知于修。中奢摩他故寂静。毗钵舍那故通达。此修多罗毗那耶阿毗达磨。略说各有四义。菩萨解此则得一切智。声闻随解一偈义。则得流尽。云何各有四义。一依二相三法四义。贯穿此者修多罗。于中依者。依处依人依所为故说。相者。世谛相第一义谛相。法者。阴界入缘生谛念定无量无色。解脱胜处一切处菩提分辩才无诤等。义者随顺相续故。一向二数一伏四普集。应知此是阿毗达磨。向者。阿毗达磨是向无住处涅槃法。说谛菩提分解脱等门故。数者。阿毗达磨是数法。于一一法中决了其自相通相等差别。有无量说故。伏者。阿毗达磨是伏他法。能伏他论由具立宗等故。普集者。由阿毗达磨。普集修多罗义故。复次毗那耶四者。一罪过二缘起三还净四出离应知。于中罪过者。谓五篇罪缘起者。起罪有四。一无知二放逸三烦恼炽盛四不尊重。还净者。由净心非治罚法。如禁戒摄持故。出离者。有七种。一自说发露。二与学等治罚。三一向禁断立学句。复以别道理故听。四已解。谓众僧同意共解故。五转身。谓比丘比丘尼转男女根若不共罪。六真实观。由作法郁陀那胜观故。七法尔得。谓得见谛已。小罪及随小罪。法尔无有故。复次毗那耶有四义应知。一人。谓依此立学处。二立制。谓如所白彼人罪过。大师集众制学处。三分别。谓制学句已随更解释。令分分差别。四决判。谓于彼分中云何得罪。云何无罪。令决定知故。今当释本文婆伽婆前者。为显恭敬无异言故。善入大乘者。谓得陀罗尼等功德。显示得彼功德已。于文于义能正持正说故。此菩萨名善入大乘。何为而说。为显发大乘大体故。显发者。广说彼大体故。所谓为大乘故者。依于大乘故。十种胜相胜语者。十相胜故。所以语胜。由此故彼有十种胜相胜语。复次胜言者。两相形故如此物。胜过于彼。最上义是胜义。复次由因体胜故。彼果语胜。今当说彼十种。

论曰。诸佛世尊有应知依止胜相胜语。应知胜相胜语。入应知胜相胜语。彼入因果胜相胜语。彼因果修胜相胜语。于彼修差别中。增上戒胜相胜语。增上心胜相胜语。增上慧胜相胜语。灭胜相胜语。智胜相胜语。如是等所说修多罗句显于大乘是佛语。

释曰。应知依止胜相胜语者。所可知法名应知。谓彼染净等法即是三性。依止者是因义。应知依止即是胜相。故言应知依止胜相。由彼胜相故语胜。即是阿梨耶识。如是等略释义。乃至智胜相亦尔。智即胜相。故言智胜相。应知相者。谓应知自性。应知即是相故言应知相。即是三性。入应知胜相者。此应知相中。若所入及能入。俱名入。即是唯识。即此入名彼入。言彼入因果者。唯识名入。因者。谓世间施等诸波罗蜜。即是加行时。果体者。即此通达时为出世间体故。彼因果修差别者。即是前因果于此因果中。修之差别。修者。谓数习故。此数习于诸地转胜。故名差别。即是十地。于此修差别中。增上戒学者。为戒修学名增上戒。即是十地中。所有菩萨禁戒。于诸不善无复作心故。增上心学者。内观心。此心即是增上学。谓三摩提故。增上慧学者。胜得慧名增上慧。此慧即是增上学。增上慧学即是无分别智故。灭胜相者。谓最胜种类自体灭。于烦恼障智障故。即是无住处涅槃故。智胜相胜语者。无障碍智名智胜相。彼无分别智有对治。佛智者。离一切随眠障。即是无分别智之殊胜。

论曰。复次云何显发。此等所说十处。声闻乘中不说。唯大乘中说故。所谓阿黎耶识。说为应知依止体。三种自性。分别依止他成就。说为应知相体。唯识说为入应知相体。六波罗蜜说为入因果体。菩萨十地说为入因果修差别体。菩萨禁戒说为增上戒体。健行及虚空器等三摩提。说为增上心体。无分别智说为增上慧体。无住涅槃说为彼果灭体。诸佛三身自性身共用身化身。说为彼果智体。由此等十处故。与声闻乘殊异。殊异者最上故。由世尊为菩萨说。是故言诸佛世尊为大乘故。有十种胜相胜语应知。

释曰。云何显发者。谓有何相貌故。六波罗蜜为入彼因果体者。谓唯识观得入三性。即是清净波罗蜜因。虽是世间能引出世间故。入地已去即是清净。为出世果体故。菩萨十地为彼因果修差别体者。即是诸地中修习三学。果者。即此三学果名果。此果中灭是灭果体。谓灭烦恼障智障故。无分别智是增上慧学体者。谓声闻无四倒分别故。名无分别。诸菩萨于一切法无分别。此是二无分别差别故。三种佛身为果智体者。彼三学果名彼果。彼果即是智故。言彼果智。此体即是彼果智体。此中若离自性身即无法身。如眼若离此则无报身。如眼识此能依所依二法平等应知。若离报身。已入大地诸菩萨受用法不成。若无受用法。菩提资粮满足亦不成。如见色化身亦尔。若离此解行中诸菩萨。及诸声闻粗浅解。初发修行亦不成。是故决定应有三身。故大乘与声闻乘殊异者。声闻乘中不说故。最上者。显示于大乘中亦殊胜故。

论曰。复次云何以此十种如来胜相胜语。得显大乘是佛语。亦得遮声闻乘异于大乘。由此十处于声闻乘中不见说故。唯于大乘中说故。引生大菩提。此十处成就随顺不相违。得一切智智故。此中有偈。

应知依相入  因果修差别
三学果灭智  上乘中殊胜
此说余处无  见此胜觉因
故大乘佛语  由说十处胜

释曰。此义云何。能引大菩提故。显示此义。此十处成就随顺不相违者。能引生大菩提故。引生大菩提者。为因故。成就者。于三学量中思量观察。如导师显示道相故。随顺者。于胜得中起修行时。随顺相应住故。如导师所说。于中随顺而住。不相违者。于诸地中障碍事不有故。如所说道中无有贼等障碍。谓生死涅槃不相障碍故。

十义次第章第二
论曰。复次此十处。何故作如此次第说。诸菩萨最初由于如是等诸法。因中得善巧。即于缘生中得善巧故。彼等次于缘所生法中。得善知其相。善知离增益损减二边过故。菩萨于如是等相善相应已。次于彼善摄持相中应须通达。即于障碍中心得解脱故。通达彼应知相已。昔加行中六波罗蜜之胜。得应须成就。依内心清净故。此内心清净所摄。六波罗蜜于十地中。应须三阿僧只劫。分分令净故。次菩萨三学应须圆满。既圆满已彼果涅槃。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须正觉故。十处作如是次第说。于此说中。一切大乘皆得究竟。

释曰。何故作如此次第说者。谓始从诸菩萨。由于如是等诸法因中。乃至彼果涅槃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此说由知诸法因故。得于缘生善巧。由有因故果生。非自在天等。是故得因果二智。次于因所生法应知其相。其相云何。分别性无。执以为有。名为增益。增益于无即是损减。实有成就性离此二边过失。故名善巧。次于所取应以唯识观知其相。由此观故得无障碍。次于随顺入唯识。世间六波罗蜜。依世俗得已第一义者应须得。谓应修净心所摄波罗蜜。次于十地中。经三阿僧只劫。分分应修。非如声闻胜得于三生中。起对治便得解脱。次即于彼修中。戒等三学应令圆满。次学果涅槃烦恼障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身应得。若大乘次第应知齐此。何以故。若欲说缘生。即入阿梨耶识中。若说相即入三性中。若说胜得即是唯识。若说波罗蜜即入诸波罗蜜中。若说地即入地中。若说学即入学处。若说灭及智即摄在无住处涅槃。及三身。佛语如此。故作如是次第说。复有别义引生大菩提等者。谓能生无戏论无分别智故。成就者相应故。随顺者不违三量故。不相违者非先随顺后相违故。如偈说。

摄持求及悲  亦随顺诸善
非黑白我见  有益亦有损

得一切智智者。谓于一切法中。无间一切种智生故。此成就等复有别义。成就随顺不相违等。前句为本。后句为释。云何成就。谓随顺故。云何随顺。谓不相违故。如是展转。

众名章第三
论曰。于中即此最初。应知依止。说名阿梨耶识。世尊于何处说此阿梨耶识。名阿梨耶识。世尊于阿毗达磨经偈中说。

界体无始时  诸法共依止
由此有诸趣  及涅槃胜得

释曰。世尊于阿毗达磨阿含中说阿梨耶识名。阿梨耶识者。即是此论初所说阿毗达磨修多罗。此中界者是因义。诸法共依止者。由是因故一切法同共依止。谓依止此以为因体。有此一切法依止故。诸趣果报由此得生。于无量生中有力。于善说恶说法中能解其义。若复越次得于胜得。又为烦恼依止体。由此得有极重烦恼及牢固烦恼。此等四种果报中。胜者身有堪能。翻此者无堪能。应知一切者于生死中随何趣。非唯诸趣。亦有涅槃胜得。以有烦恼即有涅槃故。此阿含显应知依止是阿梨耶识。彼阿含复说。

论曰。即彼经复说偈。

诸法所依住  一切种子识
故名梨耶识  我为胜人说

释曰。此偈第二句释第一句。胜人者谓诸菩萨故。

论曰。有此等阿含为证。然此识何因缘故。说名阿梨耶。一切有生染法依住为果。此识亦依彼法为因故。名阿梨耶识。又众生依住以为自我故。名阿梨耶识。

释曰。此识名阿梨耶者。谓诸法依住故。依住者共转故。有生者谓有生起类。皆名有生故。染法者谓异于净法故。众生依住为自我者执取故。

论曰。此阿梨耶识复说名阿陀那识。于中有阿含。如世尊解节经中说。

阿陀那识甚深细  一切种子转如流
婴儿凡夫我不说  不令分别谓为我

释曰。复于解节阿含中。佛告广慧。六趣生死中。彼彼众生中。随彼彼众生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中。自身转生于出生时。彼时一切种子心。最初成熟。便得和合。粗大增长圆满。有二种取。所谓有依色根取故。相名分别世俗戏论等熏习取故。于色界中有二种取。无色界中无二种取。广慧。此识或说。名阿陀那。于身普遍持故。或说名阿梨耶于身隐藏普遍同衰利安否故。或说名心。以积聚增长色声香味触法故。广慧。依阿陀那识为住处转生六识身。所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于中有识。眼根及色为缘生眼识。即彼眼识共行。同时共境界。有分别意识生。若一一眼识生。随一一有分别意识。与眼识共行。同时共境界生随一时。一时若二若三若四若五识身转生。即彼一时。一时一分别意识。与五识身共行。同时共境界生。如大川流。若有一起浪缘至。则一浪生。若二若多起浪缘至。则多浪生。彼川自流无断无尽。复次如净镜面。若有一起像缘至。则一像生。若二若多起像缘至。则多像生。然此镜面不转成像。亦无损减。应知如是。如是阿陀那识。犹如大川。依此而住。若有随一起眼识缘至。则随有一眼识生。若乃至随有起五识身缘至。则随有五识身生如是广慧。菩萨住法住智。得心意识秘密善巧。如来一切种一切智。不说菩萨齐此名心意识秘密善巧。广慧。若菩萨于内于外。如实不见阿陀那阿陀那识。不见阿梨耶阿梨耶识。不见滋长。不见种种(此二谓心)。不见眼色眼识。不见耳声耳识。不见鼻香鼻识。不见舌味舌识。不见身触身识。广慧。若菩萨依法住智。住法住智。得心意识善巧。又复如此义者偈中显示。阿陀那识甚深细者难知故。一切种子转如流者。谓一切种子次第转生。犹如水流。念念相续转故。阿陀那者显别名故。不令分别谓为我者。一相转故。分别谓为我。

论曰。何因缘故。说此识名阿陀那。摄持一切有色诸根故。及一切自身取依处故。于彼色根摄持不失。乃至命在故。又于相续受生时。取生令得自身故。是故名阿陀那。

释曰。摄持一切有色诸根故者。谓此诸色根为彼识摄持故。乃至命在者。即以此句为释。何以故。以眼等诸色根阿梨耶识摄持故。不如死身住青瘀等相。若至死时彼识舍离故。即有此诸青瘀等相。是故定知。由彼摄持乃至寿限不坏故。一切身取依处故者。即以相续受生时。取生令得自身故等。解释以相续受生。识于彼相续生处摄取故。何以故。能摄持自身具足故。由阿梨耶识中具足自身熏习住故。即彼生时。名为转生。即彼生时。取名为转生取。由此取故取得自身。以是义故阿梨耶识说名阿陀那识。

论曰。亦说名心。如世尊说心意识。于中意有二种。一次第缘与作依处者。由识次第灭。意识依此生故。第二染污意。与四烦恼常相应。谓身见我慢我爱无明。此意即是余识染污依止。余识由第一依止生。由第二染污。由了境义故。次第义故。念义故。意有二种。

释曰。复说名心者。阿黎耶识即名为心。意及识二种有别义可见。当知此心亦有别义。为显示此故。于中次第缘与作依处故者。谓识若次第灭已。得为意识因。此是第一意。复有第二染污意。四种烦恼故。于中身见者即是我执。由此执故则有我慢。以取我自高。由此等于实无我中。起我渴名我爱。此等三种皆以无明为因。无明者无智故。余识由第一依止生。由第二染污者。若识次第灭已名为意。与当生识处所。为彼生依止故。第二染污意。为染污依止。何以故。由善心中亦有我故。由了境义故。次第义故。念义故。意有二种者。于中取境义故名为识。与处所义故名第一意。我相等染污义故名第二意。

论曰。复次云何得知有染污意。此若不有独行无明。亦不有此为过失。五识相似亦不有此为过失。如五识身有同时依止故。得眼等名。不有此为过失。无想定灭尽定无有差别。此为过失。无想定染污意得名。灭尽定不尔。故有差别。又即此无想一生无有烦恼。此为过失。若彼天中无有我及慢等者。又一切时我执得行。谓善恶无记心若不如是。唯不善心中得相应。我执是烦恼故。不应与善无记心共行。是故若俱有而共行。则无此过。若相应现行。则有此过故。此中有偈。

若独行无明  及相似五法
二种定差别  得名无是过
无想天中生  无我则有过
我执随顺转  一切处不有
离染意不有  二三即相违
无此即亦无  一切处我执
心行实义时  常与为障碍
一切时共行  名独行无明

释曰。此第二染污意以何道理得成立。此意若不有。则独行无明不成。何者是独行无明。未起对治时障真如智。痴此与五识不相应。于此处不为障碍故。若起对治处。则于彼为障。亦不在染污意识。若即是染污意识。则有过失。非染污意识者。以与余烦恼共行。独行名则不成。又若欲令即是烦恼染污意识者。则有常染污过失。云何施等心得成善。以常与彼相应故。若言有意与善相应生。即建立此为引生对治。能治染污意识此不成。若言有善心与染污意共生。此善心能引生对治。治灭余识。此灭则无过。复次与五识相似故。如眼识等五识。则有眼等五根。同时为依止。此意识亦应有同时依止。二定无差别者。若言有染污意。彼无想定中则有。灭心定中则无。可得差别。此二定中意识不行无差别故。得名者。由念自身故名为意。若无体此名何所依。若六识次第过已。此识名意不应道理。以其灭故。又无想天中生。一期应无我故。若言彼处无染污意者。于彼生中则应无我。诸圣人不应厌恶。既厌恶故。是故应知彼中生者。应定有我。我执随顺转者。以施等诸善皆与我相应故。此我执若离无明则不成。无明不离依止。此依止离染污意不可得故。

论曰。此意染污故。是障碍无记。恒与四烦恼相应。如色无色界烦恼。是障碍无记。为色无色界奢摩他所藏。此意一切时染著。故心体第三离阿梨耶识不可得。是故成就阿梨耶识为心。由此为种子故。意及意识等转生。何缘故说名为心。种种诸法熏习种子聚集故。

释曰。以见意及转识。以阿梨耶识为因生故。心体余处不可得。佛说识者。即是次第灭意所摄。由彼识灭已说为意故。复次由种种法熏习种子聚集故。得名心。于中种种者。诸法各各相故。熏习种子者。谓有功能为彼差别因故。聚集者。密合积聚一抟相故。

论曰。复次何故声闻乘中。不说此心名阿梨耶识阿陀那识。微细尔焰所摄故。诸声闻人不为知一切尔焰故。于彼虽离此说。然得成就彼智令得解脱。是故不说。诸菩萨等为欲知一切尔焰。是故为说。由离此智不可得一切智智故。

释曰。微细尔焰所摄故者。此亦微细。亦尔焰故。名微细尔焰。又入在微细尔焰中以难得知故。又诸声闻不为知一切尔焰故。修行唯作自利故。彼等粗烦恼障。唯以苦等智得灭故。菩萨为除自他烦恼障智障故修行。是故为说。

论曰。然于声闻乘中。亦以别道理说阿梨耶识。如增一阿含中说。众生喜阿梨耶。乐阿梨耶。集阿梨耶。求阿梨耶。为灭阿梨耶说正法时。为听闻故应摄耳。为欲知故应作意。愿灭阿梨耶故受法顺法。如来出世故。此希有难得法世间显现。如来出生四种可赞。经中以如是别名阿梨耶识声闻乘中已显现。

释曰。众生乐阿梨耶者。此句为本。后以现在过去未来三时为释。余三句如文次第。复有别义喜阿梨耶者谓现在世。乐阿梨耶者谓过去世。由前世乐阿梨耶。是故复集阿梨耶。由喜阿梨耶集阿梨耶故。复希求未来世阿梨耶。顺法者如说行故。

论曰。摩诃僧只阿含中。亦以别道理说此识。名为根本识。譬如树依根。

释曰。根本识如树依根者。彼根本识为一切识因体故。譬如树根为枝茎等众物因。若无根枝茎等不可得故。若有阿梨耶识。为诸识根本亦尔。

论曰。弥沙塞中亦以别道理说此识。名为穷生死聚。有处有时见色心断绝。阿梨耶识中种子无有断绝。

释曰。亦以别道理。说为穷生死聚者。此识是穷生死聚体。何以故。有因缘故。有处者界也。谓无色界中色断故。有时者有住定时。如无想定等。阿梨耶识中种子不断者。色心熏习为因。后时色心还从此生。

论曰。由此应知依止阿陀那识。心阿梨耶识根本识穷生死聚等名。此阿梨耶识已成大王之路。

释曰。成大王路者宽大故。

论曰。复有余师。执心意识义一名异。是义不然。由见意及识义故。彼心义亦须有异。复有余师执。世尊所说众生喜阿梨耶等诸句者。此中五取聚是阿梨耶。复有余师执与欲俱诸受是阿梨耶。复有余师执。身见是阿梨耶。此等诸师迷阿含及修得故。于阿梨耶识起如是等执。此声闻乘中成立道理。彼等所成立道理不相应。若人不迷阿梨耶体相。以彼所成立名阿梨耶识即为最胜。云何最胜若言五取聚是阿梨耶。于恶趣一向苦受处生。即起厌恶。彼众生一向不爱。言是著处。不当道理。以其常求舍离故。若言诸乐受与欲俱是阿梨耶者。第四禅已上无有此受。已得厌恶故。是诸众生以彼为著处。不当道理。若言身见是阿梨耶者。佛法内人信解无我。于彼即生厌恶。以彼为著处。不当道理。然阿梨耶识中内我犹在故。若于一向苦受处生。唯求离苦聚。阿梨耶识中。我爱所缚故未曾求离。又四禅已上生者。虽厌恶欲俱乐受。于阿梨耶识中。我爱系缚犹在。又佛法内人虽信解无我厌恶我见。然阿梨耶识中我爱系缚亦在。是故以彼所成立阿梨耶。成就阿梨耶识体。则为最胜。是为安立阿梨耶识别道理。

释曰。于中不迷者。谓诸菩萨。恶趣者。谓饿鬼畜生地狱等恶趣。一向苦者。彼趣报体一向非爱故。彼处若有乐受生。即是津液果。彼处生者其报唯苦。诸乐受与欲俱是阿梨耶者。第四禅已上。无有此受。已得厌恶故。彼处众生者。谓四禅已上及即第四禅中故。彼处者。谓于彼得生故。内我犹在者。决定取此识以为内我故。求离苦聚者。愿舍苦受故。阿梨耶识中我爱系缚者。以阿梨耶识为自我。由此渴爱故成系缚。

 

1 2 3 4 5 6 7 8 9 10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内学智慧 » 摄大乘论释(世亲造•达摩笈多译)十卷

世界内学智慧学会

英文简称(WEMPA),总部设在香港,是经香港特区政府批准成立的非盈利性质的社会团体。 我们的宗旨是:促进世界各地内学智慧的研修与推广发展,在内学研修的发展方向和内典文化传播方面进行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关于WEMPA联系我们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