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16
速度(字/分钟)
1
倒计时
3
字体颜色
背景颜色
镜像

瑜伽师地论卷第十九

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四
贤圣常说最善语  爱非不爱语第二
谛非不谛语第三  法非非法语第四

今此颂中。言善语者。所谓善说善言善论。当知善说有三种相。所谓悦意无染唯善。由第一语令他庆悦。由第二语令自尸罗终无穿缺。由第三语能令他人出不善处。安住善处。因此引摄利益安乐。或有爱语非谛非法。谓如有一以美妙言。称赞他人非真实德。或有谛语非爱非法。谓如有一以染污心发粗恶言。诃责他人真实过恶。或有法语亦爱亦谛。谓如有一善知称赞及与诃责。知可称赞可诃责已。然不称赞亦不诃责。唯善方便为说正法。能令彼人出不善处安住善处。

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此中略示所有善语若标若释。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信惭戒施法  善人所称赞
是名趣天道  能往天世间

此颂所明。谓如有一于佛所证法毗奈耶。获得正信。耻在居家。受持净戒趣得衣服饮食卧具。便生喜足。减除器物。俭约资缘。凡所获得如法利养终无私隐。必与智人同梵行者而共受用。所有正法初中后善称扬梵行。所谓契经乃至论议。皆能受持研寻究达。传授他人广为开阐。彼既成就是诸善法。当知必获三种胜利。一者诸佛诸佛弟子真实善人之所称赞。二者若彼尸罗财施之所摄引。福德资粮。法施摄引智慧资粮善圆满者。便得趣入证解脱处清净诸天众同分中。三者若彼二种资粮犹未圆满。便能令彼速得圆满。身坏已后定生善趣。多往天上乐世界中。复有差别。谓如有一于佛所证法毗奈耶。获得正信。信恶尸罗当堕恶趣信悭贪者得贫穷报。如是信已。于现法中恶戒悭贪深生羞耻。以羞耻故。弃恶尸罗受清净戒。弃舍悭贪以无垢心安处居家。广说乃至。善行布施。由此因缘。于现法中圣贤所赞。身坏已后乃至当生善趣天上乐世界中。

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此中略示在家出家二种正行及正行果所有胜利。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多闻能知法  多闻能远恶
多闻舍无义  多闻得涅槃

此颂所明。谓如有一于依先时正所应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无倒教法。恭敬听闻。闻已遂能了知其义。谓现法中种种恶行及当恶趣苦无义因。诸恶行所应速远离。及往善趣舍生恶趣苦无义因。彼由了知如是法义。法随法行能远苦因。能引乐因。由此因缘。得乐舍苦。若于增上四圣谛等相应教法。恭敬听闻。闻已遂能了知其义。谓一切有生死大苦寂静涅槃。彼由了知如是法义。若根已熟资粮已满便能获得如是义。识心清净故。才闻法已于诸圣谛未现观者。能入现观。已现观者便得漏尽。若根未熟资粮未满。即由如是远离诸恶。依增上戒起增上心。依增上心发增上慧。由此能舍一切苦本烦恼无义。证得涅槃。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此中略示先闻正法如理思惟。先如理思法随法行。法随法行为先因故得胜利果。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智者如空无染污  不动犹如天帝幢
如泛清凉盈满池  不乐淤泥生死海

今此颂中。辩阿罗汉苾刍心善解脱超诸戏论犹如虚空。何以故。譬如虚空离诸戏论。净与不净皆不能染。诸阿罗汉亦复如是。一切世法若顺若违皆不能染。所谓利衰乃至苦乐。又诸有学已离欲贪。向阿罗汉。于四念住善住其心。修无相心三摩地时。如天帝幢。于其一切动发憍举戏论营为生愿俱行所有贪爱。不能倾动。又诸有学已离欲贪得不还果。于上解脱心生欲乐。譬如游泛清冷泉池。于爱味定上分诸结热淤泥中终不欣乐。由于此中不欣乐故。亦不欣乐生死大海。复有差别。谓阿罗汉所有饮食言说游行处无相住。有余依苦之所随逐。如其次第三处应知。复有差别。谓慧解脱诸阿罗汉。有学身证。及俱解脱诸阿罗汉。如其次第三处应知。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此中略示离三界欲于佛圣旨犹有余依。离欲界贪胜进道摄及不还果。复有差别。谓略显示解脱胜利等持胜利智慧胜利。复有差别。谓略显示增上心慧学所得果。及显增上心慧二学。

若以色量我  以音声寻我
欲贪所执持  彼不能知我
若于内了知  于外不能见
由内果观察  彼音声所引
若于内无知  于外而能见
由外果观察  亦音声所引
若于内无知  于外不能见
彼普障愚夫  亦音声所引
若于内了知  于外亦能见
英雄出离慧  非音声所引

此颂所明。谓如有一体是异生。未断虚妄分别欲贪。观见世尊具三十二大丈夫相遂便测量。此薄伽梵定是如来应正等觉。其所说法决定微妙。其弟子众所行必善。彼于后时近不善人闻不正法。随逐他论及他音声。信顺于他他所引摄。他所引故于佛法僧还生毁谤。如是皆由不如实知如来法身故。致如此。复有异生。由内静虑果天眼通。远见世尊便作是解。此薄伽梵定是如来应正等觉。余如前说。复有由外欲界系业果报肉眼见已测量。当知彼亦随逐他论及他音声。信顺于他他所引摄。复有异生于尔所见都无所有。彼普被障。长时为他音声所引。若诸贤圣除断调伏。超越欲贪得圣慧眼。彼由如是圣慧眼故。于内证解如来法身。虽于外见如来色身。或见制多或图画等而能了知。非第一义应正等觉。彼由如是于内正知于外正观。不随他论及他音声。不信顺他非他所引。于佛法僧决定信受。如是皆由如实了知如来法身故。致如此。

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此中略示若唯世俗见如来者则不决定。若以胜义见如来者是则决定。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第六增上王  染时染自取
于无染不染  染者名愚夫

今此颂中。第六增上王者。谓心意识。若有已渡五暴流未渡第六意暴流。尔时其心随逐诸定所有爱味故名染时。复有补特伽罗。于长夜染取为己有。于可爱法执藏不舍。是故说彼为染自取。贪名为染。因贪所生当来世苦亦名为染。若染自取于所染心不随功用。摄受遮止修意对治作意故。如是彼心于现法中无有染污。于无染心此染自取。当来世中因彼诸苦亦无有染。若有于彼随作功用。而不摄受亦不遮止。不修意对治作意。故依此苦因长夜受苦。于此苦因不能远离故名愚夫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此中略示远离苦因所有胜利。及显苦因能感自苦是愚夫性。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有城骨为墉  筋肉而涂饰
其中有贪恚  慢覆所任持

今此颂中。所言城者。谓心意识。此城唯以骨充甎石。筋代蝇纴肉当涂漫。为形骸墉周匝围绕。此城中有违害善说法毗柰耶所有善法四种恶法之所任持。二是在家诸受欲者。谓贪与嗔。二是恶说法毗柰耶中而出家者。谓慢与覆。由著诸欲悕求诸欲。与鄙秽行不相违背。于善说法及毗柰耶尚不信受。况当修善。恃恶说法而生憍慢。不能自然趣佛世尊或弟子所。设佛世尊或佛弟子由悲愍故。自往其所。然彼由覆随烦恼缠染污其心。尚不如实发露己过。况能信解修诸善法。如是当知于彼善说法毗柰耶相应善法二种心城。皆不能入。何况复能取为己有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此中略示在家出家总由四种杂染因缘失坏善说法毗柰耶。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如龟藏支于自[谷-禾+卵]  苾刍善摄意寻思
无所依止不恼他  证般涅槃无所谤

此颂所明。谓如有一依初静虑舍三恶寻。所谓欲寻。恚寻。害寻。又能弃舍初静虑地诸善寻思。安住无寻无伺定中。如龟藏支于其自[谷-禾+卵]。略摄寻思亦复如是。无寻无伺定者。应知此上乃至有顶。彼于此定正安住时不生爱味。出已成就可爱乐法。调顺柔和易可共住。不恼有智同梵行者。又为智人同梵行者欣乐共住。又复成就无违诤法。彼由如是正方便故。于诸圣谛能入现观及得漏尽。彼于诸法不由他信。获得善净胜智见故。如实了知法真是法。毗柰耶真是毗柰耶。由如是知故。终不依止诸见颠倒于法谤法。及于非法亦谤非法。终不显示非法为法。法为非法。非毗柰耶为毗柰耶。或毗柰耶为非毗柰耶。

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此中略示善说法者四种扰乱断对治道。何等名为四种扰乱。一染不染寻思扰乱。二于胜定爱味扰乱。三互相违诤讼扰乱。四于正道诽谤扰乱。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等不等而生  牟尼舍有行
内乐定差别  如俱舍卵生

此颂所明。谓佛示现住最后有菩萨位时。先所获得三十有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好圆满庄严妙色身生。于后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其色身生。与前正等。其名身生由胜无漏不相似故。与前不等。又佛示现内寂静乐及妙门乐为依止故。得定自在。如定心力舍诸寿行及诸有行。彼舍边际妙色身生。与前正等其名身生。与前不等故有差别。如因其[谷-禾+卵]卵生鸡等依卵而生。即此生已渐渐增长。种类相似破[谷-禾+卵]而出。如是如来色身名身差别道理当知亦尔。此中差别。谓佛世尊若不弃舍诸寿行者。应满寿量方般涅槃。定力所持舍寿行故。不满寿量而般涅槃。

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此中略示舍诸寿行色身名身二种差别。及显弃舍所依因缘。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无淤泥等欲  无魑魅等嗔
无罗网等痴  无江河等爱

此颂所明。谓有四种。能为世俗不自在法。世间现见能令有情不自在转。一者陷溺淤泥。二者鬼魅所著。三者入于罗网。四者堕驶流河随流漂溺。复有四种。能为真实不自在法。能令有情不自在转当知亦尔何等为四。谓如有一生长欲界。陷溺不净腥臊生臭诸欲淤泥。不能自在引发守护增长善法。又如有一弃舍诸欲。于善说法毗奈耶中而得出家。心怀忿怒性多恶言。由忿所持不得自在。不数学处。动生违越。于诸智者同梵行所。屡以粗言击刺诃摈侵恼毁辱。又如有一弃舍诸欲。于恶说法毗奈耶中而得出家。入诸恶魔大痴见网。彼既入已流转生死不得自在。又如有一生长上分诸离欲地。于诸爱结未能永断。亦未遍知不得自在。还生下界顺流而住。难可出离。

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此中略示诸界诸品愚夫缠缚。

复有差别。谓如有一陷欲淤泥不能自在。于善说法毗奈耶中清净出家。又如有一为性忿怒。忿怒所蔽愤恚缠心。尚于自身或害或损。何况于他。又如有一成就痴品诸恶邪见。谓无父母毁谤父母。于父母所反悕敬养。况自能为。又如有一广集诸欲。贪爱所漂不得自在。尚不欲自食。况能惠于他。如是四法。当知能障诸聪慧者。四应知法。谓善说法毗奈耶中清净出家。远离恚害。敬事父母。乐行慧施。

虚空无鸟迹  外道无沙门
愚夫乐戏论  如来则无有

此颂所明。谓有众生悕乐胜欲欲求所摄。又有众生悕乐胜身有求所摄。又有众生悕乐沙门及婆罗门所有解脱梵行求摄。此中欲求有求摄者。谓我因少分布施少分持戒。当得往生善趣天上乐世界中。以妙五欲而自赏纳欢娱游戏。彼既修习如是愿已。得最胜欲及最胜身。譬如众鸟翱翔虚空。遍虚空中无安足处。如是众生于其所得无常诸欲及身分中都无安住。当知亦尔。若乐沙门及婆罗门所有解脱梵行求摄。复有二种。或依善说法。或依恶说法。依恶说法诸外道辈并无沙门。依善说法邪梵行求所摄受者亦无沙门。正梵行求所摄受者得有沙门。又此一切三门所摄。或欲求门。或有求门。或梵行求门。如是皆名乐著戏论。当知如来弃舍一切所有悕求故无戏论。即以此义类知如来诸弟子众正梵行求所摄受者亦无戏论。

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此中略示离善说法及毗奈耶勤精进者皆空无益。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住戏论皆无  踰墙堑离爱
牟尼游世间  天人不能识

此颂所明。谓阿罗汉苾刍永离贪爱。由四种相。于恶魔怨一切愚夫所系属主。解脱自在随意游行空闲聚落。有诸愚夫遇见如是真阿罗汉于最究竟自在游行。不如实知。便于二处妄生轻毁。云何此善男子。弃舍自属养命珍财。乃求属他资生众具。何故弃舍生天方便。苦勤精进求有断灭。是诸愚夫见生天上有胜功德。见处居家有多财产故。于牟尼妄生轻忽。彼所事天于此牟尼广大功德。尚不能了。况能事者而能识知。云何离爱诸阿罗汉。由四种相。于恶魔怨一切愚夫所系属主。解脱自在。谓诸愚夫由四识住。为魔怨主之所驱役。令生死中往还五趣非阿罗汉。又诸愚夫如由重过。为魔怨王之所驱役谓或增益或复损减诸恶见故。发起种种执刀杖等恶不善法。堕诸戏论生诸恶趣。令造种种诸恶业缘。非阿罗汉。又诸愚夫如由中过为魔怨主之所驱役。令处欲爱系缚垣墙。不能出离欲界生苦。非阿罗汉。又诸愚夫如由轻过。为魔怨主之所驱役。令生色界及无色界。无明深堑周匝围绕闭在生死众苦牢狱。于生等苦不得出离非阿罗汉。

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此中略示一切愚夫羞不应羞。应羞不羞。于不应怖而生怖见。于应怖中生无怖见。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若有熏除诸寻思  于内无余离分别
超过碍著诸色想  四轭蠲除不往生

此颂所明。谓如有一已入有学位。未离欲界欲。依初静虑。熏除欲界诸恶寻思。依第二静虑内等清净心一趣性。初静虑地所有分别。无余永离无复分别。依第三静虑。超过第二静虑地诸喜碍著。依第四静虑。超过第三静虑地诸乐碍著。依无色定。超过一切所有色想。如是渐次因依诸定乃至有顶。若定若生蠲除四轭。何等为四。一蠲除染污寻思轭。二蠲除不染污寻思轭。三蠲除喜乐系缚轭。四蠲除一切色想轭。由此因缘。于诸下地不复往生。当知异生虽到有顶若定若生犹为四轭所系缚故。于诸下地还复往生。

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此中略示到有边际有学异生二种差别。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惠施令福增  防非灭怨害
修善舍诸恶  惑尽得涅槃

此颂所明。谓如有一于佛所证法毗奈耶。获得正信。虽处居家。而心远离悭垢缠缚。受持七种依福业事。由此因缘。若行若住广说如经。乃至生长如是福德。若有复能于善说法毗奈耶中。清净出家。既出家已具足忍力。为护尸罗。虽遭他骂侵恼诃责。或以身手瓦砾刀杖欧击伤害。恐坏尸罗当为障碍。心无恶念不出恶言。唯缘彼境与慈俱心。于一切方遍满而住。由此因缘。于现法中自他相续所有怨害并皆止息。当生无恼乐世界中。无多怨敌。为世欣仰。众所乐见。如是善修正方便已。依增上戒起增上心。依增上心发增上慧。当于圣谛入现观时。则能永舍趣恶趣业及诸恶趣。又修如先所得道故。渐次永除所有诸结。于有余依涅槃界中而般涅槃。如是后时于无余依涅槃界中复般涅槃。

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此中略示得净信者四种正行。一感财富行。二感善趣行。三离恶趣苦清净修行。四离一切苦清净修行。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诸恶者莫作  诸善者奉行
自调伏其心  是诸佛圣教

此颂所明。谓如有一于佛所证法毗奈耶。获得正信。于一切种一切因缘一切处所所有恶行。皆能断灭。于善说法毗奈耶中。能善受学尸罗律仪。彼由三相奉行众善。谓善住尸罗。守别解脱清净律仪。乃至受学所有学处。依增上戒学发增上心学。依增上心学发增上慧学。彼由此故于所知境如实知见。如是具足诸善法已。复由三相调伏自心。谓如实知故能起厌患。由厌患故能得离染。由离染故能得解脱。

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此中略示三学学果。显自圣教不与他共。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难调伏轻躁  沦坠于诸欲
善调伏其心  心调引安乐

此颂所明。谓宣说心若意若识长夜爱乐愦闹杂处。于愦闹处难得远离难可调伏。虽强安处无间修习。诸善法中而不一向能住离贪离嗔离痴。亦不一向能住策举无掉寂静。然复疾疾还生有贪有嗔有痴下劣掉举及不寂静。虽强安处内寂止中。长夜爱乐色声香味触故。于五欲境驰趣沦没。诸圣弟子于如是等乐著杂染能生苦心。终不纵其令自在转。亦不随顺数数思择成办远离。恒修善法心一境性。彼由如是正定心故能如实知。如实知故能起厌患。由厌患故能得离染。由离染故能得解脱。彼既如是善调伏心尽苦因故。于现法中得安乐住。当来众苦亦得永尽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此中略示能不随顺长夜流转左道之心。及不随顺所得胜利。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于心相善知  能餐远离味
静虑常委念  受无染喜乐

此颂所明。谓如有一有学见迹。能善了知止举舍相。由此因缘得四功德。谓心住一缘远离粗重。能善受用身心安乐。是初功德。又净定心尽所修故。如所修故。能正审虑诸法道理。获得内法毗钵舍那。是第二功德。彼由如是清净止观为依止故。于所修习菩提分法。勇猛无间能常修习。能委修习无懈无惮。是第三功德。彼由如是无懈惮心。获得第一正念正知。心善解脱。又能受用解脱喜乐及无染乐。于现法中得安乐住。是第四功德。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此中略示于相善巧四种功德。谓奢摩他所作。毗钵舍那所作。无懈惮所作。到究竟所作。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无工巧活轻自己  乐胜诸根尽解脱
无家无所无悕望  断欲独行真苾刍

此颂所明。谓成就五支永断五支。当知得名真实苾刍。何等为五。谓不依止矫设方便邪活命法。亦不恃赖有势之家。亦不修治名称族望。亦不诈受诸佛所说圣弟子说。犹如依止工巧处所非法悕求衣服饮食。是名初支。又复减省器物众具善弃珍财。衣仅蔽身食才充腹知足欢喜。凡所游行必持衣钵。是第二支。又悕慕沙门爱乐沙门。悕慕学处爱乐学处命难因缘尚不违越所学禁戒。何况少小利养因缘。是第三支。又彼如是正修方便。净命喜足爱乐学处。于诸圣谛未现观者。能入现观得清净见。或时夫念暂尔发生。恶不善寻引起贪欲嗔恚愚痴迟缓忘念。速复除遣。是第四支。又彼修习如先得道。于诸结缚一切随眠随烦恼缠。心得解脱。是第五支。如是名为成就五支。云何复名永断五支。谓阿罗汉苾刍。于五处所不复能犯。所谓不能舍所学处而复退还。又复不能有所贮积执为己有而受用之。亦不受用诸欲境界。又复不能为财为命知而妄语。又复不能弃舍诸欲行不与取。亦不复能永离贪欲独住独行。而更习近非梵行法两两交会。或计自作而招苦乐。或计他作或自他作。或非自作亦非他作。不由因生而招苦乐。如是名为五支永断。

心远行独行  无身寐于窟
能调伏难伏  我说婆罗门

今此颂中所言心者。亦名为意亦名为识。此于过去一切愚夫无量差别自体展转。及因展转虽无作者。而流生死前际叵知。故名远行。此于现在一一而转。第二伴心所远离故。一切种心不顿转故。名为独行。又此现在随其自体初起现前。或由贪性或由嗔性或由痴性。或由一一所余烦恼随烦恼性。即彼自体不毕竟转如五色根。或同或异或劣或胜。随其自体初起现前。即此自体毕竟而转。心不如是。何以故。心经彼彼日夜刹那腊缚等位。非一众多种种品类。异生时生异灭时灭。由心自性染污之体不成实故。名为无身。此未来世居四识住而有随眠。可于后生有往来义。名寐于窟。若有总慧由此四相。能于过现未来世心。如实了知修厌离灭及心解脱。彼能超度诸萨迦耶。到于彼岸安住陆地。名婆罗门。

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此中略示心于过去长时染污无作者性。于现在世性是刹那自性清净。于未来世由有放逸不放逸故染污清净。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谁能覆世间  谁能令不显
谁复能涂染  谁为大怖畏
无明覆世间  放逸令不显
戏论能涂染  苦为大怖畏
诸流处处漏  是漏谁能止
当说谁防护  众流谁所偃
世间诸流漏  是漏念能止
我说能防护  由慧故能偃
念慧与名色  今问是一切
何当永灭尽  唯愿为我说
念慧与名色  我说是一切
若诸识永灭  于斯永灭尽
云何念所行  诸识当永灭
今请垂方便  为释令无疑
于内外诸受  都不生欣乐
如是念所行  诸识当永灭
若诸善说法  及有学异类
彼常委能趣  请大仙为说
不耽著诸欲  其心无浊染
于诸法巧念  是苾刍能趣

此是波罗延中。因阿氏多所请问颂。言世间者。略有三种。一欲世间。二色世间。三无色世间。今此义中意辨出家在家二种世间。出家世间复有二种。一恶说法。二善说法。恶说法者。无明所覆。善说法者。由有明故应可显了。由放逸故令不显了。若诸在家异类白衣。为诸戏论之所涂染。当知戏论略有三种。谓三种言事名为戏论。于四种言说有所宣谈亦名戏论。能发语言所有寻伺亦名戏论。若于过去未来现在三种言事。依四言说发起异类分别思惟。或违或顺是名涂染。若前戏论若后涂染。诸在家者多分可得。是故说彼为诸戏论之所涂染。此中恶说法者无明所覆。善说法者放逸不显。诸在家者戏论涂染。彼于现法苦因转时。于此苦因不能如实知是苦因。于此苦因爱乐而住。由此因缘。生当来苦。即说此苦名大怖畏。又恶说法者由无明门。从六处流漏泄众苦。诸在家者由戏论门。从六处流漏泄众苦。善说法者由放逸门。从六处流漏泄众苦。如是无明放逸戏论诸门流漏。由闻他音内正作意。于诸行中了知过患。此相应念逆流而转。故能遮止。如是方便名伏对治。若出世间正见所摄诸无漏慧。于三种流皆能偃塞。如是方便名断对治。于此流漏若伏若永。二种对治皆能断故。俱名防护。又恶说法者及在家者。一向堕于染污品摄。若善说法毗奈耶中二种可得。诸纵逸者堕杂染品非显了摄。不纵逸者堕清净品显了所摄。又若已显了若应显了。当知二种皆无放逸诸阿罗汉。斯已显了于不放逸无更须作不放逸事。于四念住若念若慧已善修故。已善证得清净识故唯有决定。于无余依涅槃界中善清净识当永灭故。若念若慧亦随永灭。余依所摄先业所引一切名色亦随灭尽。乃至彼法未永灭来。于六恒住常善安住。于离欲地所有内受。及于诸欲相应外受。不生欣乐。如是名为诸阿罗汉正念现行乃至寿尽识方永灭。若诸有学斯应显了。于不放逸应更须作不放逸事。彼复二种。于不放逸不放逸事。谓常所作。委悉所作。有学异类若诸有学极七反有。或复家家一来果等。及于现法堪般涅槃。于下分结及上分结心无染污。为断彼故修习对治。又于诸欲不耽著故。诸下分结不能染污。心无浊故诸上分结不能染污。又于一切有苦法中。如实知集乃至出离。于四念住善住其心。修习如先所得圣道。能趣究竟。如是修习对治道故。彼于一切不放逸中诸所应作不放逸事。皆得究竟。

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此中略示诸在家者及于外法而出家者决定杂染。及显于善说法毗奈耶中而出家者。若行放逸堕染污品。若不放逸堕清净品。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于诸欲悕求  或所期果遂
得已心定喜  至死而保爱
诸乐欲众生  若退失诸欲
其色便变坏  如毒箭所中
若远离诸欲  犹如毒蛇首
彼于爱世间  正念能超度
田事与金银  牛马珠环钏
女仆增诸欲  是人所耽乐
攀缘沉下劣  变坏生诸漏
从此集众苦  如船破水溢
若永绝诸欲  如断多罗顶
弃舍诸愁忧  犹莲华水滴

此是义品中依诸欲颂。谓如有一悕求未来所有诸欲。为获得故发勤方便。得已现前耽著受用。如是悕求及正受用所得诸欲。由此因缘生喜生乐。如是总名诸欲爱味。又彼悕求及正受用所有诸欲。于其所得所受用事若退失时。随彼诸欲恋著爱味。爱箭入心如中毒箭。受大忧苦或致殒殁。如是名为诸欲过患。又复毒蛇譬诸欲境。毒蛇首者。譬诸欲中所有爱味。若诸愚夫爱味诸欲贪著受用。如蛇所螫。若有多闻诸圣弟子。远离诸欲所有爱味。如毒蛇首。终不爱染而受用之。广说乃至。不生耽著。彼于诸色所有贪爱。乃至于触所有贪爱。皆能调伏断灭超度。如是名为诸欲出离。又诸欲自性略有二种。一者事欲。二者烦恼欲。事欲有二。一者谷彼所依处。谓田事。二者财彼所依处。谓金银等事。何以故。诸求谷者必求田事。诸求财者必求金银等事。求金银等复有二种。一者事王。二者商贾。求谷求田方便须牛。求财事王方便须马。求财商贾所有方便。若金银等共相应者。谓诸宝珠。金银异类不相应者。谓环钏等。此举最胜。若买卖言说事务当知亦尔。积集如是财谷事已。受用戏乐所有助伴。谓诸女色。若未积集招集守护。及息利中所有助伴。谓诸僮仆。如是财谷积集广大。于此处所耽乐不舍。如是一切皆名事欲。烦恼欲者。谓于事欲随逐爱味。依耽著识发生种种妄分别贪。又于事欲由烦恼欲。令心沉没成下劣性。若彼事欲变坏散失便生诸漏。愁叹忧悲种种苦恼缠绕其心。彼由如是于现法中诸漏蔽伏无有对治。犹如船破水渐盈溢。招集当来生老病等种种苦恼。若于诸欲已得出离。便能永绝随欲爱味发起贪著诸染污识。犹如断截多罗树顶不复生长。又彼事欲可爱可乐乃至可意。若变坏时于清净识诸忧愁等一切苦恼皆不得住。如莲华叶水滴不著。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此中略示诸欲爱味过患出离三种自性。又显爱味能为过患及彼出离所有功德。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于过去无恋  不悕求未来
现在诸法中  处处遍观察
智者所增长  无夺亦无动

此是造贤善颂。谓如有一于佛所证法毗奈耶。获得净信。以正信心弃舍家法趣于非家。由五种相。修行梵行令善清净。谓能舍离居家诸行无所顾恋。亦不缘彼心生追恋还起染著。是名初相。又于现法利养恭敬未来种类所有诸行。不生悕望。亦不愿求当来人天所有诸行修行梵行。是第二相。又于现在五取蕴摄色等诸法及彼安立。能正观察。又于现法及当来世诸身恶行及恶果报。谓我于身不应发起所有恶行。广说如经。乃至应断身诸恶行修身善行。语意善行当知亦尔。又于色等诸蕴能随观察。去来今世皆是无常。无常故苦。苦故无我。由无我故于彼一切不执我所。乃至于彼不执为我。如是如实正慧观察。是第三相。又依初法毗钵舍那诸根成熟。福德智慧二种资粮于当来世通达增长。非诸王等所能劫夺。是第四相。又依第二法毗钵舍那。于现法中涅槃功德能善增长。非诸烦恼及随烦恼所能倾动。是第五相。由此五相。修行梵行令善清净。若依如是一日一夜。亦为贤善第一贤善。当知超度此余一切所有梵行。

复次今当略辩上所说义。谓薄伽梵此中略示于善说法毗奈耶中所修梵行。于一切相皆善清净不与他共。当知是名此中略义。嗢拖南曰。

恶说贪流怖  类与池流贪
作劬劳得义  论议十四种

内学智慧-世界内学智慧学会官方网站

瑜伽师地论卷第十九

瑜伽师地论卷第十九

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四
贤圣常说最善语  爱非不爱语第二
谛非不谛语第三  法非非法语第四

今此颂中。言善语者。所谓善说善言善论。当知善说有三种相。所谓悦意无染唯善。由第一语令他庆悦。由第二语令自尸罗终无穿缺。由第三语能令他人出不善处。安住善处。因此引摄利益安乐。或有爱语非谛非法。谓如有一以美妙言。称赞他人非真实德。或有谛语非爱非法。谓如有一以染污心发粗恶言。诃责他人真实过恶。或有法语亦爱亦谛。谓如有一善知称赞及与诃责。知可称赞可诃责已。然不称赞亦不诃责。唯善方便为说正法。能令彼人出不善处安住善处。

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此中略示所有善语若标若释。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信惭戒施法  善人所称赞
是名趣天道  能往天世间

此颂所明。谓如有一于佛所证法毗奈耶。获得正信。耻在居家。受持净戒趣得衣服饮食卧具。便生喜足。减除器物。俭约资缘。凡所获得如法利养终无私隐。必与智人同梵行者而共受用。所有正法初中后善称扬梵行。所谓契经乃至论议。皆能受持研寻究达。传授他人广为开阐。彼既成就是诸善法。当知必获三种胜利。一者诸佛诸佛弟子真实善人之所称赞。二者若彼尸罗财施之所摄引。福德资粮。法施摄引智慧资粮善圆满者。便得趣入证解脱处清净诸天众同分中。三者若彼二种资粮犹未圆满。便能令彼速得圆满。身坏已后定生善趣。多往天上乐世界中。复有差别。谓如有一于佛所证法毗奈耶。获得正信。信恶尸罗当堕恶趣信悭贪者得贫穷报。如是信已。于现法中恶戒悭贪深生羞耻。以羞耻故。弃恶尸罗受清净戒。弃舍悭贪以无垢心安处居家。广说乃至。善行布施。由此因缘。于现法中圣贤所赞。身坏已后乃至当生善趣天上乐世界中。

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此中略示在家出家二种正行及正行果所有胜利。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多闻能知法  多闻能远恶
多闻舍无义  多闻得涅槃

此颂所明。谓如有一于依先时正所应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无倒教法。恭敬听闻。闻已遂能了知其义。谓现法中种种恶行及当恶趣苦无义因。诸恶行所应速远离。及往善趣舍生恶趣苦无义因。彼由了知如是法义。法随法行能远苦因。能引乐因。由此因缘。得乐舍苦。若于增上四圣谛等相应教法。恭敬听闻。闻已遂能了知其义。谓一切有生死大苦寂静涅槃。彼由了知如是法义。若根已熟资粮已满便能获得如是义。识心清净故。才闻法已于诸圣谛未现观者。能入现观。已现观者便得漏尽。若根未熟资粮未满。即由如是远离诸恶。依增上戒起增上心。依增上心发增上慧。由此能舍一切苦本烦恼无义。证得涅槃。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此中略示先闻正法如理思惟。先如理思法随法行。法随法行为先因故得胜利果。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智者如空无染污  不动犹如天帝幢
如泛清凉盈满池  不乐淤泥生死海

今此颂中。辩阿罗汉苾刍心善解脱超诸戏论犹如虚空。何以故。譬如虚空离诸戏论。净与不净皆不能染。诸阿罗汉亦复如是。一切世法若顺若违皆不能染。所谓利衰乃至苦乐。又诸有学已离欲贪。向阿罗汉。于四念住善住其心。修无相心三摩地时。如天帝幢。于其一切动发憍举戏论营为生愿俱行所有贪爱。不能倾动。又诸有学已离欲贪得不还果。于上解脱心生欲乐。譬如游泛清冷泉池。于爱味定上分诸结热淤泥中终不欣乐。由于此中不欣乐故。亦不欣乐生死大海。复有差别。谓阿罗汉所有饮食言说游行处无相住。有余依苦之所随逐。如其次第三处应知。复有差别。谓慧解脱诸阿罗汉。有学身证。及俱解脱诸阿罗汉。如其次第三处应知。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此中略示离三界欲于佛圣旨犹有余依。离欲界贪胜进道摄及不还果。复有差别。谓略显示解脱胜利等持胜利智慧胜利。复有差别。谓略显示增上心慧学所得果。及显增上心慧二学。

若以色量我  以音声寻我
欲贪所执持  彼不能知我
若于内了知  于外不能见
由内果观察  彼音声所引
若于内无知  于外而能见
由外果观察  亦音声所引
若于内无知  于外不能见
彼普障愚夫  亦音声所引
若于内了知  于外亦能见
英雄出离慧  非音声所引

此颂所明。谓如有一体是异生。未断虚妄分别欲贪。观见世尊具三十二大丈夫相遂便测量。此薄伽梵定是如来应正等觉。其所说法决定微妙。其弟子众所行必善。彼于后时近不善人闻不正法。随逐他论及他音声。信顺于他他所引摄。他所引故于佛法僧还生毁谤。如是皆由不如实知如来法身故。致如此。复有异生。由内静虑果天眼通。远见世尊便作是解。此薄伽梵定是如来应正等觉。余如前说。复有由外欲界系业果报肉眼见已测量。当知彼亦随逐他论及他音声。信顺于他他所引摄。复有异生于尔所见都无所有。彼普被障。长时为他音声所引。若诸贤圣除断调伏。超越欲贪得圣慧眼。彼由如是圣慧眼故。于内证解如来法身。虽于外见如来色身。或见制多或图画等而能了知。非第一义应正等觉。彼由如是于内正知于外正观。不随他论及他音声。不信顺他非他所引。于佛法僧决定信受。如是皆由如实了知如来法身故。致如此。

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此中略示若唯世俗见如来者则不决定。若以胜义见如来者是则决定。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第六增上王  染时染自取
于无染不染  染者名愚夫

今此颂中。第六增上王者。谓心意识。若有已渡五暴流未渡第六意暴流。尔时其心随逐诸定所有爱味故名染时。复有补特伽罗。于长夜染取为己有。于可爱法执藏不舍。是故说彼为染自取。贪名为染。因贪所生当来世苦亦名为染。若染自取于所染心不随功用。摄受遮止修意对治作意故。如是彼心于现法中无有染污。于无染心此染自取。当来世中因彼诸苦亦无有染。若有于彼随作功用。而不摄受亦不遮止。不修意对治作意。故依此苦因长夜受苦。于此苦因不能远离故名愚夫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此中略示远离苦因所有胜利。及显苦因能感自苦是愚夫性。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有城骨为墉  筋肉而涂饰
其中有贪恚  慢覆所任持

今此颂中。所言城者。谓心意识。此城唯以骨充甎石。筋代蝇纴肉当涂漫。为形骸墉周匝围绕。此城中有违害善说法毗柰耶所有善法四种恶法之所任持。二是在家诸受欲者。谓贪与嗔。二是恶说法毗柰耶中而出家者。谓慢与覆。由著诸欲悕求诸欲。与鄙秽行不相违背。于善说法及毗柰耶尚不信受。况当修善。恃恶说法而生憍慢。不能自然趣佛世尊或弟子所。设佛世尊或佛弟子由悲愍故。自往其所。然彼由覆随烦恼缠染污其心。尚不如实发露己过。况能信解修诸善法。如是当知于彼善说法毗柰耶相应善法二种心城。皆不能入。何况复能取为己有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此中略示在家出家总由四种杂染因缘失坏善说法毗柰耶。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如龟藏支于自[谷-禾+卵]  苾刍善摄意寻思
无所依止不恼他  证般涅槃无所谤

此颂所明。谓如有一依初静虑舍三恶寻。所谓欲寻。恚寻。害寻。又能弃舍初静虑地诸善寻思。安住无寻无伺定中。如龟藏支于其自[谷-禾+卵]。略摄寻思亦复如是。无寻无伺定者。应知此上乃至有顶。彼于此定正安住时不生爱味。出已成就可爱乐法。调顺柔和易可共住。不恼有智同梵行者。又为智人同梵行者欣乐共住。又复成就无违诤法。彼由如是正方便故。于诸圣谛能入现观及得漏尽。彼于诸法不由他信。获得善净胜智见故。如实了知法真是法。毗柰耶真是毗柰耶。由如是知故。终不依止诸见颠倒于法谤法。及于非法亦谤非法。终不显示非法为法。法为非法。非毗柰耶为毗柰耶。或毗柰耶为非毗柰耶。

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此中略示善说法者四种扰乱断对治道。何等名为四种扰乱。一染不染寻思扰乱。二于胜定爱味扰乱。三互相违诤讼扰乱。四于正道诽谤扰乱。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等不等而生  牟尼舍有行
内乐定差别  如俱舍卵生

此颂所明。谓佛示现住最后有菩萨位时。先所获得三十有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好圆满庄严妙色身生。于后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其色身生。与前正等。其名身生由胜无漏不相似故。与前不等。又佛示现内寂静乐及妙门乐为依止故。得定自在。如定心力舍诸寿行及诸有行。彼舍边际妙色身生。与前正等其名身生。与前不等故有差别。如因其[谷-禾+卵]卵生鸡等依卵而生。即此生已渐渐增长。种类相似破[谷-禾+卵]而出。如是如来色身名身差别道理当知亦尔。此中差别。谓佛世尊若不弃舍诸寿行者。应满寿量方般涅槃。定力所持舍寿行故。不满寿量而般涅槃。

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此中略示舍诸寿行色身名身二种差别。及显弃舍所依因缘。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无淤泥等欲  无魑魅等嗔
无罗网等痴  无江河等爱

此颂所明。谓有四种。能为世俗不自在法。世间现见能令有情不自在转。一者陷溺淤泥。二者鬼魅所著。三者入于罗网。四者堕驶流河随流漂溺。复有四种。能为真实不自在法。能令有情不自在转当知亦尔何等为四。谓如有一生长欲界。陷溺不净腥臊生臭诸欲淤泥。不能自在引发守护增长善法。又如有一弃舍诸欲。于善说法毗奈耶中而得出家。心怀忿怒性多恶言。由忿所持不得自在。不数学处。动生违越。于诸智者同梵行所。屡以粗言击刺诃摈侵恼毁辱。又如有一弃舍诸欲。于恶说法毗奈耶中而得出家。入诸恶魔大痴见网。彼既入已流转生死不得自在。又如有一生长上分诸离欲地。于诸爱结未能永断。亦未遍知不得自在。还生下界顺流而住。难可出离。

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此中略示诸界诸品愚夫缠缚。

复有差别。谓如有一陷欲淤泥不能自在。于善说法毗奈耶中清净出家。又如有一为性忿怒。忿怒所蔽愤恚缠心。尚于自身或害或损。何况于他。又如有一成就痴品诸恶邪见。谓无父母毁谤父母。于父母所反悕敬养。况自能为。又如有一广集诸欲。贪爱所漂不得自在。尚不欲自食。况能惠于他。如是四法。当知能障诸聪慧者。四应知法。谓善说法毗奈耶中清净出家。远离恚害。敬事父母。乐行慧施。

虚空无鸟迹  外道无沙门
愚夫乐戏论  如来则无有

此颂所明。谓有众生悕乐胜欲欲求所摄。又有众生悕乐胜身有求所摄。又有众生悕乐沙门及婆罗门所有解脱梵行求摄。此中欲求有求摄者。谓我因少分布施少分持戒。当得往生善趣天上乐世界中。以妙五欲而自赏纳欢娱游戏。彼既修习如是愿已。得最胜欲及最胜身。譬如众鸟翱翔虚空。遍虚空中无安足处。如是众生于其所得无常诸欲及身分中都无安住。当知亦尔。若乐沙门及婆罗门所有解脱梵行求摄。复有二种。或依善说法。或依恶说法。依恶说法诸外道辈并无沙门。依善说法邪梵行求所摄受者亦无沙门。正梵行求所摄受者得有沙门。又此一切三门所摄。或欲求门。或有求门。或梵行求门。如是皆名乐著戏论。当知如来弃舍一切所有悕求故无戏论。即以此义类知如来诸弟子众正梵行求所摄受者亦无戏论。

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此中略示离善说法及毗奈耶勤精进者皆空无益。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住戏论皆无  踰墙堑离爱
牟尼游世间  天人不能识

此颂所明。谓阿罗汉苾刍永离贪爱。由四种相。于恶魔怨一切愚夫所系属主。解脱自在随意游行空闲聚落。有诸愚夫遇见如是真阿罗汉于最究竟自在游行。不如实知。便于二处妄生轻毁。云何此善男子。弃舍自属养命珍财。乃求属他资生众具。何故弃舍生天方便。苦勤精进求有断灭。是诸愚夫见生天上有胜功德。见处居家有多财产故。于牟尼妄生轻忽。彼所事天于此牟尼广大功德。尚不能了。况能事者而能识知。云何离爱诸阿罗汉。由四种相。于恶魔怨一切愚夫所系属主。解脱自在。谓诸愚夫由四识住。为魔怨主之所驱役。令生死中往还五趣非阿罗汉。又诸愚夫如由重过。为魔怨王之所驱役谓或增益或复损减诸恶见故。发起种种执刀杖等恶不善法。堕诸戏论生诸恶趣。令造种种诸恶业缘。非阿罗汉。又诸愚夫如由中过为魔怨主之所驱役。令处欲爱系缚垣墙。不能出离欲界生苦。非阿罗汉。又诸愚夫如由轻过。为魔怨主之所驱役。令生色界及无色界。无明深堑周匝围绕闭在生死众苦牢狱。于生等苦不得出离非阿罗汉。

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此中略示一切愚夫羞不应羞。应羞不羞。于不应怖而生怖见。于应怖中生无怖见。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若有熏除诸寻思  于内无余离分别
超过碍著诸色想  四轭蠲除不往生

此颂所明。谓如有一已入有学位。未离欲界欲。依初静虑。熏除欲界诸恶寻思。依第二静虑内等清净心一趣性。初静虑地所有分别。无余永离无复分别。依第三静虑。超过第二静虑地诸喜碍著。依第四静虑。超过第三静虑地诸乐碍著。依无色定。超过一切所有色想。如是渐次因依诸定乃至有顶。若定若生蠲除四轭。何等为四。一蠲除染污寻思轭。二蠲除不染污寻思轭。三蠲除喜乐系缚轭。四蠲除一切色想轭。由此因缘。于诸下地不复往生。当知异生虽到有顶若定若生犹为四轭所系缚故。于诸下地还复往生。

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此中略示到有边际有学异生二种差别。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惠施令福增  防非灭怨害
修善舍诸恶  惑尽得涅槃

此颂所明。谓如有一于佛所证法毗奈耶。获得正信。虽处居家。而心远离悭垢缠缚。受持七种依福业事。由此因缘。若行若住广说如经。乃至生长如是福德。若有复能于善说法毗奈耶中。清净出家。既出家已具足忍力。为护尸罗。虽遭他骂侵恼诃责。或以身手瓦砾刀杖欧击伤害。恐坏尸罗当为障碍。心无恶念不出恶言。唯缘彼境与慈俱心。于一切方遍满而住。由此因缘。于现法中自他相续所有怨害并皆止息。当生无恼乐世界中。无多怨敌。为世欣仰。众所乐见。如是善修正方便已。依增上戒起增上心。依增上心发增上慧。当于圣谛入现观时。则能永舍趣恶趣业及诸恶趣。又修如先所得道故。渐次永除所有诸结。于有余依涅槃界中而般涅槃。如是后时于无余依涅槃界中复般涅槃。

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此中略示得净信者四种正行。一感财富行。二感善趣行。三离恶趣苦清净修行。四离一切苦清净修行。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诸恶者莫作  诸善者奉行
自调伏其心  是诸佛圣教

此颂所明。谓如有一于佛所证法毗奈耶。获得正信。于一切种一切因缘一切处所所有恶行。皆能断灭。于善说法毗奈耶中。能善受学尸罗律仪。彼由三相奉行众善。谓善住尸罗。守别解脱清净律仪。乃至受学所有学处。依增上戒学发增上心学。依增上心学发增上慧学。彼由此故于所知境如实知见。如是具足诸善法已。复由三相调伏自心。谓如实知故能起厌患。由厌患故能得离染。由离染故能得解脱。

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此中略示三学学果。显自圣教不与他共。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难调伏轻躁  沦坠于诸欲
善调伏其心  心调引安乐

此颂所明。谓宣说心若意若识长夜爱乐愦闹杂处。于愦闹处难得远离难可调伏。虽强安处无间修习。诸善法中而不一向能住离贪离嗔离痴。亦不一向能住策举无掉寂静。然复疾疾还生有贪有嗔有痴下劣掉举及不寂静。虽强安处内寂止中。长夜爱乐色声香味触故。于五欲境驰趣沦没。诸圣弟子于如是等乐著杂染能生苦心。终不纵其令自在转。亦不随顺数数思择成办远离。恒修善法心一境性。彼由如是正定心故能如实知。如实知故能起厌患。由厌患故能得离染。由离染故能得解脱。彼既如是善调伏心尽苦因故。于现法中得安乐住。当来众苦亦得永尽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此中略示能不随顺长夜流转左道之心。及不随顺所得胜利。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于心相善知  能餐远离味
静虑常委念  受无染喜乐

此颂所明。谓如有一有学见迹。能善了知止举舍相。由此因缘得四功德。谓心住一缘远离粗重。能善受用身心安乐。是初功德。又净定心尽所修故。如所修故。能正审虑诸法道理。获得内法毗钵舍那。是第二功德。彼由如是清净止观为依止故。于所修习菩提分法。勇猛无间能常修习。能委修习无懈无惮。是第三功德。彼由如是无懈惮心。获得第一正念正知。心善解脱。又能受用解脱喜乐及无染乐。于现法中得安乐住。是第四功德。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此中略示于相善巧四种功德。谓奢摩他所作。毗钵舍那所作。无懈惮所作。到究竟所作。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无工巧活轻自己  乐胜诸根尽解脱
无家无所无悕望  断欲独行真苾刍

此颂所明。谓成就五支永断五支。当知得名真实苾刍。何等为五。谓不依止矫设方便邪活命法。亦不恃赖有势之家。亦不修治名称族望。亦不诈受诸佛所说圣弟子说。犹如依止工巧处所非法悕求衣服饮食。是名初支。又复减省器物众具善弃珍财。衣仅蔽身食才充腹知足欢喜。凡所游行必持衣钵。是第二支。又悕慕沙门爱乐沙门。悕慕学处爱乐学处命难因缘尚不违越所学禁戒。何况少小利养因缘。是第三支。又彼如是正修方便。净命喜足爱乐学处。于诸圣谛未现观者。能入现观得清净见。或时夫念暂尔发生。恶不善寻引起贪欲嗔恚愚痴迟缓忘念。速复除遣。是第四支。又彼修习如先得道。于诸结缚一切随眠随烦恼缠。心得解脱。是第五支。如是名为成就五支。云何复名永断五支。谓阿罗汉苾刍。于五处所不复能犯。所谓不能舍所学处而复退还。又复不能有所贮积执为己有而受用之。亦不受用诸欲境界。又复不能为财为命知而妄语。又复不能弃舍诸欲行不与取。亦不复能永离贪欲独住独行。而更习近非梵行法两两交会。或计自作而招苦乐。或计他作或自他作。或非自作亦非他作。不由因生而招苦乐。如是名为五支永断。

心远行独行  无身寐于窟
能调伏难伏  我说婆罗门

今此颂中所言心者。亦名为意亦名为识。此于过去一切愚夫无量差别自体展转。及因展转虽无作者。而流生死前际叵知。故名远行。此于现在一一而转。第二伴心所远离故。一切种心不顿转故。名为独行。又此现在随其自体初起现前。或由贪性或由嗔性或由痴性。或由一一所余烦恼随烦恼性。即彼自体不毕竟转如五色根。或同或异或劣或胜。随其自体初起现前。即此自体毕竟而转。心不如是。何以故。心经彼彼日夜刹那腊缚等位。非一众多种种品类。异生时生异灭时灭。由心自性染污之体不成实故。名为无身。此未来世居四识住而有随眠。可于后生有往来义。名寐于窟。若有总慧由此四相。能于过现未来世心。如实了知修厌离灭及心解脱。彼能超度诸萨迦耶。到于彼岸安住陆地。名婆罗门。

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此中略示心于过去长时染污无作者性。于现在世性是刹那自性清净。于未来世由有放逸不放逸故染污清净。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谁能覆世间  谁能令不显
谁复能涂染  谁为大怖畏
无明覆世间  放逸令不显
戏论能涂染  苦为大怖畏
诸流处处漏  是漏谁能止
当说谁防护  众流谁所偃
世间诸流漏  是漏念能止
我说能防护  由慧故能偃
念慧与名色  今问是一切
何当永灭尽  唯愿为我说
念慧与名色  我说是一切
若诸识永灭  于斯永灭尽
云何念所行  诸识当永灭
今请垂方便  为释令无疑
于内外诸受  都不生欣乐
如是念所行  诸识当永灭
若诸善说法  及有学异类
彼常委能趣  请大仙为说
不耽著诸欲  其心无浊染
于诸法巧念  是苾刍能趣

此是波罗延中。因阿氏多所请问颂。言世间者。略有三种。一欲世间。二色世间。三无色世间。今此义中意辨出家在家二种世间。出家世间复有二种。一恶说法。二善说法。恶说法者。无明所覆。善说法者。由有明故应可显了。由放逸故令不显了。若诸在家异类白衣。为诸戏论之所涂染。当知戏论略有三种。谓三种言事名为戏论。于四种言说有所宣谈亦名戏论。能发语言所有寻伺亦名戏论。若于过去未来现在三种言事。依四言说发起异类分别思惟。或违或顺是名涂染。若前戏论若后涂染。诸在家者多分可得。是故说彼为诸戏论之所涂染。此中恶说法者无明所覆。善说法者放逸不显。诸在家者戏论涂染。彼于现法苦因转时。于此苦因不能如实知是苦因。于此苦因爱乐而住。由此因缘。生当来苦。即说此苦名大怖畏。又恶说法者由无明门。从六处流漏泄众苦。诸在家者由戏论门。从六处流漏泄众苦。善说法者由放逸门。从六处流漏泄众苦。如是无明放逸戏论诸门流漏。由闻他音内正作意。于诸行中了知过患。此相应念逆流而转。故能遮止。如是方便名伏对治。若出世间正见所摄诸无漏慧。于三种流皆能偃塞。如是方便名断对治。于此流漏若伏若永。二种对治皆能断故。俱名防护。又恶说法者及在家者。一向堕于染污品摄。若善说法毗奈耶中二种可得。诸纵逸者堕杂染品非显了摄。不纵逸者堕清净品显了所摄。又若已显了若应显了。当知二种皆无放逸诸阿罗汉。斯已显了于不放逸无更须作不放逸事。于四念住若念若慧已善修故。已善证得清净识故唯有决定。于无余依涅槃界中善清净识当永灭故。若念若慧亦随永灭。余依所摄先业所引一切名色亦随灭尽。乃至彼法未永灭来。于六恒住常善安住。于离欲地所有内受。及于诸欲相应外受。不生欣乐。如是名为诸阿罗汉正念现行乃至寿尽识方永灭。若诸有学斯应显了。于不放逸应更须作不放逸事。彼复二种。于不放逸不放逸事。谓常所作。委悉所作。有学异类若诸有学极七反有。或复家家一来果等。及于现法堪般涅槃。于下分结及上分结心无染污。为断彼故修习对治。又于诸欲不耽著故。诸下分结不能染污。心无浊故诸上分结不能染污。又于一切有苦法中。如实知集乃至出离。于四念住善住其心。修习如先所得圣道。能趣究竟。如是修习对治道故。彼于一切不放逸中诸所应作不放逸事。皆得究竟。

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此中略示诸在家者及于外法而出家者决定杂染。及显于善说法毗奈耶中而出家者。若行放逸堕染污品。若不放逸堕清净品。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于诸欲悕求  或所期果遂
得已心定喜  至死而保爱
诸乐欲众生  若退失诸欲
其色便变坏  如毒箭所中
若远离诸欲  犹如毒蛇首
彼于爱世间  正念能超度
田事与金银  牛马珠环钏
女仆增诸欲  是人所耽乐
攀缘沉下劣  变坏生诸漏
从此集众苦  如船破水溢
若永绝诸欲  如断多罗顶
弃舍诸愁忧  犹莲华水滴

此是义品中依诸欲颂。谓如有一悕求未来所有诸欲。为获得故发勤方便。得已现前耽著受用。如是悕求及正受用所得诸欲。由此因缘生喜生乐。如是总名诸欲爱味。又彼悕求及正受用所有诸欲。于其所得所受用事若退失时。随彼诸欲恋著爱味。爱箭入心如中毒箭。受大忧苦或致殒殁。如是名为诸欲过患。又复毒蛇譬诸欲境。毒蛇首者。譬诸欲中所有爱味。若诸愚夫爱味诸欲贪著受用。如蛇所螫。若有多闻诸圣弟子。远离诸欲所有爱味。如毒蛇首。终不爱染而受用之。广说乃至。不生耽著。彼于诸色所有贪爱。乃至于触所有贪爱。皆能调伏断灭超度。如是名为诸欲出离。又诸欲自性略有二种。一者事欲。二者烦恼欲。事欲有二。一者谷彼所依处。谓田事。二者财彼所依处。谓金银等事。何以故。诸求谷者必求田事。诸求财者必求金银等事。求金银等复有二种。一者事王。二者商贾。求谷求田方便须牛。求财事王方便须马。求财商贾所有方便。若金银等共相应者。谓诸宝珠。金银异类不相应者。谓环钏等。此举最胜。若买卖言说事务当知亦尔。积集如是财谷事已。受用戏乐所有助伴。谓诸女色。若未积集招集守护。及息利中所有助伴。谓诸僮仆。如是财谷积集广大。于此处所耽乐不舍。如是一切皆名事欲。烦恼欲者。谓于事欲随逐爱味。依耽著识发生种种妄分别贪。又于事欲由烦恼欲。令心沉没成下劣性。若彼事欲变坏散失便生诸漏。愁叹忧悲种种苦恼缠绕其心。彼由如是于现法中诸漏蔽伏无有对治。犹如船破水渐盈溢。招集当来生老病等种种苦恼。若于诸欲已得出离。便能永绝随欲爱味发起贪著诸染污识。犹如断截多罗树顶不复生长。又彼事欲可爱可乐乃至可意。若变坏时于清净识诸忧愁等一切苦恼皆不得住。如莲华叶水滴不著。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此中略示诸欲爱味过患出离三种自性。又显爱味能为过患及彼出离所有功德。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于过去无恋  不悕求未来
现在诸法中  处处遍观察
智者所增长  无夺亦无动

此是造贤善颂。谓如有一于佛所证法毗奈耶。获得净信。以正信心弃舍家法趣于非家。由五种相。修行梵行令善清净。谓能舍离居家诸行无所顾恋。亦不缘彼心生追恋还起染著。是名初相。又于现法利养恭敬未来种类所有诸行。不生悕望。亦不愿求当来人天所有诸行修行梵行。是第二相。又于现在五取蕴摄色等诸法及彼安立。能正观察。又于现法及当来世诸身恶行及恶果报。谓我于身不应发起所有恶行。广说如经。乃至应断身诸恶行修身善行。语意善行当知亦尔。又于色等诸蕴能随观察。去来今世皆是无常。无常故苦。苦故无我。由无我故于彼一切不执我所。乃至于彼不执为我。如是如实正慧观察。是第三相。又依初法毗钵舍那诸根成熟。福德智慧二种资粮于当来世通达增长。非诸王等所能劫夺。是第四相。又依第二法毗钵舍那。于现法中涅槃功德能善增长。非诸烦恼及随烦恼所能倾动。是第五相。由此五相。修行梵行令善清净。若依如是一日一夜。亦为贤善第一贤善。当知超度此余一切所有梵行。

复次今当略辩上所说义。谓薄伽梵此中略示于善说法毗奈耶中所修梵行。于一切相皆善清净不与他共。当知是名此中略义。嗢拖南曰。

恶说贪流怖  类与池流贪
作劬劳得义  论议十四种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内学智慧 » 瑜伽师地论卷第十九

世界内学智慧学会

英文简称(WEMPA),总部设在香港,是经香港特区政府批准成立的非盈利性质的社会团体。 我们的宗旨是:促进世界各地内学智慧的研修与推广发展,在内学研修的发展方向和内典文化传播方面进行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关于WEMPA联系我们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