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16
速度(字/分钟)
1
倒计时
3
字体颜色
背景颜色
镜像

瑜伽师地论卷第八十

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摄决择分中菩萨地之九
复次云何菩萨于正行中安立所学。谓诸菩萨具足法住。于依世俗谛道理所说不了义。非所依声闻乘相应经典。已作依持已作善巧。而复超度于大乘相应甚深空性相应。依世俗胜义谛道理所说了义。可依经典勤修学时。名为如理正勤修学。如是如理勤修学时。名正修行中道胜行。所以者何。由此正法贯穿十三中道行故。一者贯穿补特伽罗空性。二者贯穿补特伽罗无我性。三者贯穿法空性。四者贯穿法无我性。五者贯穿增益边。六者贯穿损减边。七者贯穿法现观。八者贯穿法现观回向大菩提性。九者贯穿如是行者烦恼众苦不缠绕心性。十者贯穿二无我胜解差别。十一者贯穿前无我性是后因性。十二者贯穿到边际空性。十三者贯穿即彼威德。

云何贯穿补特伽罗空性。谓由一种相。不可得所显故。此中不可得者。谓于三种事。一者有情事。二者彼差别事。三者彼受用事。若内若外若二中间。愚夫遍计所执实我都不可得。

云何贯穿补特伽罗无我性。谓由唯一相。可得所显故。此中可得者。谓即于彼三事愚夫所遍计缘生诸法中常住实性不可得故。愚夫所计我异相性道理可得。

云何贯穿法空性。谓唯由一相。不可得所显故。此中不可得者。即于彼事所取无常性。若内若外若二中间。愚夫遍计所执言说自性都不可得。

云何贯穿法无我性。谓唯由一相。可得所显故。此中可得者。谓即于彼事道理可得圣智所行。又即于彼自内所证不可以言为他宣说。彼由六相于诸凡愚遍计所执言说自性异相可得。何等六相。一者不可自寻思。二者不可说示他。三者超过色根所行。四者超过一切相。五者超过识所行。六者超过烦恼所行。云何贯穿增益边。谓由二种相。一者差别增益所显故。二者自性增益所显故。何等名为差别增益。谓由后后展转八相。一者即于彼事执常增益。二者执无常增益。三者执常增益为所依止。执我增益。四者执无常增益为所依止。执无我增益。五者执无我增益为所依止。执真实心增益。六者执我增益为所依止。执不真实心增益。此复二种。一者决定。二者寻求。寻求者。谓遍计所依及遍计相应。于所对治杂染法中由五过失。谓颠倒过失。戏论过失。发起恶行过失。粗重过失。无常性过失。及于彼能对治清净法中。七者执真实心增益为所依止。执善等增益。乃至执清净增益。八者执不真实心增益为所依止。执不善等增益。乃至执杂染增益。是名八种差别增益。此中菩萨于彼增益都不执著。不劝他执。亦不赞美。何等名为自性增益。谓差别增益为所依止。由诸愚夫遍计所执所有言说自性增益。即于彼事增益为有。

云何贯穿损减。谓由一相。损减实事所显故。此中损减实事者。谓即于彼邪法无我性起于胜解。执著一切种一切法相都无所有。

云何贯穿法现观。谓由三种相。一者即于彼事及第四生事所治能治有为无为安立中。自性不可得所显故。二者彼差别不可得所显故。三者即彼串习故。如实通达智所显故。此中自性不可得者。谓诸愚夫遍计所执自性。此中差别不可得者。谓即彼自性灭生集成二分不可得。此中智通达者。谓即彼自性相不作意不思择加行自内所证智通达。

云何贯穿法现观。回向大菩提性。谓由一种相。思择所得能治所治不断故。此中能治所治者。谓空是烦恼对治。无愿是有愿对治。无相是诸相对治。如是一切名无造作。此复是后有业对治。亦是生身流转。刹那生流转对治。名灭烦恼行无自性。此复以生死流转为所对治。若诸菩萨由此对治故。起思择不断所治。此由悲愍诸众生故。希求大菩提。

云何贯穿如是行者。烦恼众苦不缠绕心。谓由一种相。虽不永断所对治法。而能如实通达故。此中如实通达者。谓即于彼法由法无我加行。观彼自性无染无苦。

云何贯穿差别。谓由四种相。一者见差别所显故。二者即此极远损减差别所显故。三者于断迷失差别所显故。四者于心迷失差别所显故。此中见差别者。谓住补特伽罗无我及涅槃。于当来身起断灭增上慢。又于所取观察故。于能取言说自性毕竟远离。空性所摄不观察故。名不善观察所知境界。由执著诸法故求烦恼断。而诸菩萨则不如是。此中极远损减差别者。谓住补特伽罗无我。于我见异生下中更下。由二因缘。谓苦不解脱故。安住苦故。前后二种执著失坏故。而诸菩萨则不如是。此中于断迷失差别者。谓住补特伽罗无我。执法无我无自性故。便生惊怖。谓无言说自性追求断灭。而诸菩萨则不如是。此中于心迷失差别者。谓如是于断迷失住补特伽罗无我。于自遍计所起境界中。为想颠倒等之所颠倒。而诸菩萨则不如是。

云何贯穿因性。谓由二种相。一者观察能取所显故。二者彼如实通达所显故。此中观察能取者。谓即观察此无我智。远离言说自性故。远离彼分别故。应舍相故。有刹那故。此中彼如实通达者。谓观察所取能取二种。如理作意思惟为因。各别内证决定智生。云何贯穿到边际空性。谓由一种相。即彼法无我智如实显现故。此中如实显现者。谓显现业烦恼相似相故。不可言说法故。离言说自性故。如是不执著故。有刹那故。

云何贯穿即彼空性威德。谓由一种相。业烦恼断对治所显故。此中断者。谓彼刹那光明想生。能断无始时来所集一切诸业烦恼。

复次有几种声闻。声闻所学菩萨所学有何差别。谓有四种声闻。声闻所学菩萨所学当知差别有十三种。

云何名为四种声闻。一者变化声闻。二者增上慢声闻。三者回向菩提声闻。四者一向趣寂声闻。变化声闻者。为欲化度。由彼所化诸有情故。或诸菩萨或诸如来化作声闻。增上慢声闻者。谓但由补特伽罗无我智。及执著邪法无我智。计为清净。回向菩提声闻者。谓从本来是极微劣慈悲种姓。由亲近如来住故。于广大佛法中起大功德想。熏修相续。虽到究竟住无漏界。而蒙诸佛觉悟引入方便开导。由此因故便能发趣广大菩提。彼于如是广大菩提。虽能发趣由乐寂故。于此加行极成迟钝。不如初始发心有佛种性者。一向趣寂声闻者。谓从本来是最极微劣慈悲种性故。一向弃背利益众生事故。于生死苦极怖畏故。唯有安住涅槃意乐。毕竟不能趣大菩提。

如二王子相似处生。平等平等受王快乐。一于王政诗论工巧处等皆悉善知。第二王子则不如是。彼二但由此分差别。非由受用王之快乐。如是于无漏界中诸菩萨众与一向趣寂声闻。当知差别。

应知彼二复有差别。谓意乐故。白法集成故。智集成故。种类故。种性故。持种故。加行故。威德故。正行故。福田故。殊胜差别故。因果故。生依止故。

一向趣寂声闻弃背诸行杂染利益有情事故。一向安住寂静意乐。菩萨虽有垢染而与彼相违。又彼声闻唯为自身得增长故。白法狭小。菩萨为欲增长一切有情乐故。白法无量。又彼声闻由无为智。但为除遣自身烦恼。菩萨普为一切十方诸有情类。又彼声闻虽缘最胜解脱法境作意集成。而非佛子。菩萨虽缘下劣诸行有情法境作意集成。而是佛子。又彼声闻虽勤精进于谛善巧心善安定。不成就佛种性相故。诸佛世尊不堪摄受。而诸菩萨与彼相违。又彼声闻到究竟故。根虽成熟于当来世而不能作佛所作事。菩萨初心刹那生已便能造作。又彼声闻虽到究竟。而不为彼诸天人等供养赞叹。如住始业修行菩萨。而诸菩萨虽复未到究竟之位。然其威德及与智慧映蔽一切声闻独觉。又彼声闻疗烦恼病智慧良药虽复成满。而不能治一切众生诸烦恼病。而诸菩萨与彼相违。由能修行利益他事胜义行故。又彼声闻虽到究竟于诸有情智光明照然。非诸天及余世间真实福田。如诸菩萨未尽烦恼。又于声闻一切时中如来最胜。于最胜中诸菩萨众弥复最胜。彼由于此所集成故。又由二缘应知彼胜。彼能成熟诸有情故。亦能成熟诸佛法故。由此因缘感菩提果。随所成熟诸有情类。能令解脱。譬如有人能办能熟。觉慧希奇非彼端然而食用者。此中道理当知亦尔。又彼声闻虽复一向受学修行清净法因。亦为无量善友摄受。而不能引大菩提果。诸菩萨众与彼相违。而能引发。又诸声闻依菩萨生。非诸菩萨依彼声闻。

复次云何由世间出世间智。能作利益他事。谓诸菩萨遍于十方。或游历世界。或游历国土。或游历生。或劝请他。为大良医。善能疗治烦恼鬼魅所著有情。为无有上。宣说三学清净之道。云何世间智。谓于粗品所有杂染。能为止息对治。于中品者能为制伏对治。云何名为粗品杂染。谓在家者贪嗔痴行性。诸出家者见依止性。及彼所依不正作意依止性。后有愿依止性。由总别四颠倒故。于非解脱执为解脱依止性。

云何中品杂染。谓已止息粗品杂染。别别对治为依止故。于诸境界贪嗔痴缠依止性。于其所缘正系念故。令不定者心得安定。精勤修习菩提分法。方能制伏。不依此修而自恃举故。于所缘系心令住。勇猛精进。从此于住能正摄受。摄受住故。于积聚中。由一合执中烦恼转。便能制伏。从此为断出世间法所对治故。依止对治。即令坚住。从此能伏诸缘起愚。补特伽罗无我性愚。及法无我性愚。从此能于邪道正道皆得决定。由如是相应知粗品中品杂染止息制伏能对治智。是名世间智。

云何出世间智。谓如是制伏贪嗔痴缠诸杂染已。复能对治微细随眠所有杂染。此真实智名出世智。此复云何。谓即依彼制伏对治三处善巧。谓缘起善巧。补特伽罗无我胜解善巧。法无我胜解善巧。为欲超度无余杂染对治四种无知故。不待他教。于内精勤观察自心。四无知者。一于共相无知。二于自相无知。三于杂染相无知。四于清净相无知。由三种相应知心共相。一于缘生者不现在前无作用故。二于现在者唯一刹那无作用故。三于贪等自缘所生非心作故。由三种相应知心自相。一者如前言说自性不可得故。二者如前由六种相如实可得故。三者一切圣者无差别智之所得故。由三种相应知心杂染相。一者生故。二者转故。三者行故。于诸趣中种种自体生故名杂染生。即于此中生者自然刹那有流转故。一切所缘难伏转故。贪爱势力之所转故。名杂染转。若于彼行若如是行。名杂染行。谓于一时行于善中。或于一时行不善中。或于一时行境界中。或于一时行造业中。或于一时行烦恼中。又于烦恼行贪嗔等。无决定行非。即于此行有贪已复行无贪。行无贪已复行有贪。如是等。又于随顺乐等法中。得为增上现行。又生自苦断坏众乐。不由执著故。但由颠倒故。由此引发自身众苦无有厌足。或于善中而安置时。即便弃舍思求瑕隙。为令不善现前行故。于其瑕隙及衰盛中。为诸爱恚之所损恼。又随放逸势力一切所作诸善根本皆令损坏。又极乐著色等境故。虽于极利益甘露界中数数思择。而难可安立。于此义中。示现假合所设譬喻其事应知。由三种相应知心清净相。一者不得得相故。二者无为相故。三者种性相故。若由别异如理勤修。求心清净不能证得。若由如是如理勤修。便能证得。又不观见言说自性。见真如相。此由九种相当观无为相。一者不行世故。二者非如在灭尽定言说自性不可得故。真如相可得故。是无二相。三者非生身相故。四者超过生身因自性相故。五者超过当来生故。六者超过死没故。七者超过刹那展转不远离故。八者超过趣转易故。九者超过业烦恼行故。此中种性相。当知是无学界相。于现法中超过五事。一者超过所作。二者超过非所作。三者超过所作加行。四者超过所作非加行。五者超过非所作加行。于后法中超过六事。一者超过能发起后有行。二者超过彼行。三者超过彼果生。四者超过依彼衰盛。五者超过于彼所依一切无记动摇中修学期愿受用。六者超过彼所依自体差别。复由四位九相应知种性相。何等四位。一不清净位。二清净位。三通达位。四究竟位。云何九相。谓不清净位。于一切相等随行故。譬如虚空。若清净位平等一味及身心远离。若通达位随顺趣究竟。由一切烦恼自性离系离垢故。超过萨迦耶见。及超过彼为根本诸恶见趣。若究竟位安乐成满。及超过三种变坏。何等名为三种变坏。一者老死等变坏。二者颠倒处变坏。三者清净退失变坏。

复次云何于菩萨教授中声闻所学。谓诸贪忧毗柰耶故。是增上戒学加行。厌患作意故。是增上心学加行。补特伽罗无我性故。或法无我性故。是增上慧学加行。此中贪忧是能发起所有毁犯。又如正不除遣。如已不除遣。如正除遣。如已除遣。由此四相。应知自心不如理作意所起贪欲。萨迦耶见。及与嗔恚。若由境界。或复由他而起妄计。如是名正不除遣。若由境界。或由他不饶益加行之所引夺。如是名已不除遣。由随一不除遣故。当知随一亦不除遣。由随一除遣故。当知随一亦复除遣。又若不除遣虽住律仪。于增上戒尚名毁犯。何况安住不律仪者。又增上心学于所缘境散乱错误。是能障碍依补特伽罗无我修增上慧者。萨迦耶见是能障碍依法无我修增上慧者。自性差别分别计缚是能障碍于此三学。正修遣中有八种违逆学法。有八种随顺学法。何等为八。一者唐捐耽著。二者耽著故缚。三者缚故障碍。四者障碍故垢。五者垢故灾雹。六者雹故疮疱。七者疮疱故热恼。八者热恼故诸烦恼病难可疗治。与此相违当知即是八种随顺学法。

复次云何不善学沙门。谓三种。应知一者不顾沙门。二者形相同分。三者轨则正命受用加行戒见意乐皆不同分。若回向资具是增上戒。形相同分是增上心及增上慧。形相同分是彼行意乐不同分。若回向声誉是奢摩他支。同分是毗钵舍那支。同分是俱修支。同分是俱资粮支。同分是意乐不同分。

复次云何善学沙门。当知由四种相。一者加行故。二者意乐故。三者通达故。四者趣究竟故。于现法中由厌患加行故。于前生中由相续成熟加行故。当知加行圆满。由法无我胜解意乐故。若所应得。若能应得。于此二言说自性无执著故。于意趣义正寻求故。不但随顺言词故。当知意乐圆满。若于法真如以不缘他智通达自性无杂染故。于世俗宝及世俗生死。涅槃解脱。系缚自性无所得故。当知通达圆满。已善修习一切杂染对治故。又于真如无断坏故。及能胜伏故。当知趣究竟圆满。

复次不善学沙门。由三种相当知彼名不如其义。一者意乐衰损加行具足。二者意乐具足加行衰损。三者意乐衰损加行衰损。此中意乐衰损加行具足。复有三种。一者能听唯此喜足。二者能说唯此喜足。三者能证世间三摩地而生爱味唯此喜足。若善学沙门唯由一相当知意乐具足加行具足。

复次云何住世俗律仪。当知有四种相。谓虽成就六支尸罗。而为二种损害损害尸罗。谓由萨迦耶见缠故。及于毁犯出离不了知故。虽远离此二种过失。而未得世间清净律仪。不能制伏萨迦耶见。虽已得世间清净律仪。已制伏萨迦耶见。而不损减串习法无我性怖畏。损坏尸罗。虽远离一切所余过失。而为邪法无我胜解。及增上慢。损坏尸罗。

复次云何住胜义律仪。谓所成就出世间。一切烦恼不相应。能对治三界尸罗。又于四种住律仪中。诸戏论法现所可得。若能寂静彼相。当知是名无漏尸罗。云何名为诸戏论法。谓于初住律仪中我执可得。若我所执。若作毁犯。若不作彼。若故思所作加行。若非彼加行。若正知而行。若彼不行。若失念而行。若彼不行。于第二住律仪中萨迦耶见品粗重随行。若名可得。若色可得。若当来生相。若今时无相。若缠寂静。若随眠故彼不寂静。若补特伽罗无我执。若补特伽罗执弃舍。若即于彼补特伽罗无我执中所执性。若非所执性。若由此故于色等中有情执。若彼假设赞善执。若能假设心语假设赞善执。于第三住律仪中。若生上故世间。若舍下故非世间。若三摩他依止。若诸欲依止。若恃举自尸罗。若轻蔑他尸罗。于第四住律仪中若计我尸罗清净。若由自性差别分别故分别尸罗。如是等诸戏论法。于无漏戒中皆悉寂静。又即与此义相应。依清净三学应知所说伽他。当知为令福德资粮尘垢微薄。摄受善士。无失坏故。智慧资粮于甚深处起胜解故。由二因缘入如来教。一者由法住智深了别故。二者由真实智善决定故。

复次云何如来调伏方便。当知此有二种。谓自体同分故。及胜解同分故。又现同分为令安住受教心故。及依教授而出离故。又正清净加行教导教授当知复有四种。一者于杂染清净惊怖转依教导二者远离杂染因缘教导。三者远离于清净惊怖因缘教导。四者第一现法乐住加行教导。此中杂染因缘有二种。一者由世俗言说自性杂染自性执分别故。二者由彼功德过失差别执分别故。由二种相应知于清净导惊怖因缘。一者由于前后清净导杂染分别故。二者由杂染远离分别故。由二种相应知于涅槃清净惊怖因缘。一者由世俗言说自性执故。二者于涅槃增语想中作心所有想故。又于寂静心所有想。若增语想遍了知故。于彼二因缘俱远离故。当知是第一住加行教导。

复次云何名为密意语言。谓无二相智。是能悟入一切密意语言相。云何无二相谓诸名言安足处事。由彼自性无所有故。非名言熏习想所行自性有故。说为无二。于此无二若起二执。名为杂染。若无二执。名为清净。又非一切名言安足处事。由彼世俗言说熏习想所行自性无所有故。非彼熏习智所行自性有故。说为无二。于此无二若起二执。名为杂染。若无二执。名为清净。由此无二相。应知悟入如来一切密意语言。此中由五种相名论圆满。即于教授中由五种相名果圆满。由五种相名果胜利圆满。当知皆依密意语言。云何由五种相名论圆满。谓若由此相宣说。若是宣说。若所宣说。若如是宣说。若彼宣说。如是圆满。云何由五种相名果圆满。谓无余依涅槃界。若有余依涅槃界。若圣道圆满。若胜内怨。若胜外怨。如是圆满。云何由五种相名果胜利圆满。谓即是供养大师。报信施恩。越生死苦。于福田性无有退转。从法化生名如来子。依止如来。

复次云何于菩萨藏教授中胜解胜利。当知由五种相。一者建立因时即能映蔽感大富贵增上因故。二者由转依故。三者即于是处作说器故。四者作说者器故。五者于舍身时得见业清净故。由五种相当知映蔽感大富贵增上之因。所谓此因能引有量无量果故。有尽无尽法故。感非广大广大乐故。是智资粮智自性故。由此能引彼故。又由远离六种过失。应知身行。何等名为六种过失。一者愁忧相过失。二者不了知数习过失。三者由二种相威仪过失。四者由三种相怖畏相过失。五者由二种相遏履瑟吒过失。六者身不调柔过失。又于相庆慰时远离五种过失。应知语行何等名为五种过失。一者怯怖过失。二者粗犷过失。三者弃舍佛语作不相应戏论过失。四者不赞叹如来过失。五者于同法者不施谏诲过失。又于记别所解了时远离五种过失。应知语行。何等名为五种过失。一者于所证得忘念过失。二者前后语言相违过失。三者道理相违过失。四者敬信圣教诸天诃责过失。五者如来诃责过失。又由远离五种过失。应知意行。谓依现法义有前四种。依后法义有第五种。何等名为五种过失。一者不忍过失。不能忍受现在过去不饶益事故。二者覆藏过失。由覆藏故。恶作烧恼故。三者贪染过失。希求诸欲及受用故。希求出离怨故。四者忘念过失。摄受不正见故于断心迷乱故。五者期愿过失。由自轻贱远离广大诸佛菩萨之所加被诸佛国土微妙愿故。由微细意乐引发诸佛法故。于一切法殊胜世间兴盛差别起憍慢故。及愿彼故。于分别菩萨藏教授胜解胜利无量标释中。当知有无量无数胜解胜利。

于此地中余决择文更不复现。

摄决择分中有余依及无余依二地
如是已说菩萨地决择。有余依无余依二地决择。

我今当说嗢拖南曰。

离系与寿行  转依住差别
有常乐殊胜  异性自在等

问于有余依涅槃界中现在转时。一切烦恼当言离系耶。当言不离系耶。答当言离系问于一切苦。当言离系耶。当言不离系耶。答当言亦离系亦不离系。所以者何。若未来生所有众苦当言离系。若现在生心所有苦亦当言离系。若现身中饥苦渴苦界不平苦时节变苦。及余所有逼迫等苦。当言不离系。此由现前行故。非诸烦恼所系缚故。

问若一切阿罗汉皆得心自在。何因缘故。不舍寿行入般涅槃。虽苦所逼而久住耶。答功能有差别故。所以者何。有一分阿罗汉能舍寿行。一分不能。有一分阿罗汉能增寿行。一分不能故。

问若阿罗汉如先所有六处生起。即如是住相续不灭。无有变异。更有何等异转依性。而非六处相续而转。若更无有异转依者。何因缘故。前后二种依止相似而今后时烦恼不转。圣道转耶。答诸阿罗汉实有转依。而此转依与其六处。异不异性俱不可说。何以故。由此转依真如清净所显。真如种性。真如种子。真如集成。而彼真如与其六处。异不异性俱不可说。不可说义。如前已辩。是故若问所得转依与其六处为异不异。非如理问。若此转依无有体者。应有如前所说过失。谓阿罗汉烦恼应行。道应不行。是故当知有转依性。世尊依此转依体性密意说言。

遍计自性中  由有执无执
二种习气故  成杂染清净
是即有漏界  是即无漏界
是即为转依  清净无有上

如屠牛师或彼弟子。以利牛刀杀害牛已。于内一切斫刺椎剖骨肉筋脉皆悉断绝。复以其皮张而蔽之。当言此牛与皮非离非合。如是诸阿罗汉既得转依。由慧利刀断截一切结缚随眠随烦恼缠已。当言与六处皮非离非合。又已转依诸观行者。虽取众相。当知与昔所取差别。此所取相犹如真如自内所证。不可以言说示于他我所观相如是如是。

问诸阿罗汉住有余依涅槃界中。住何等心。于无余依般涅槃界。当般涅槃。答于一切相不复思惟。唯正思惟真无相界。渐入灭定灭转识等。次异熟识舍所依止。由异熟识无有取故。诸转识等不复得生。唯余清净无为离垢真法界在。于此界中般涅槃已。不复堕于天龙药叉。若干达缚。若紧奈洛。若阿素洛。若人等数。以要言之。所有有情假想施设。遍于十方一切界。一切趣。一切生。一切生类。一切得身。一切胜生。一切地中。非此更复堕在彼数。何以故。由此真界离诸戏论。唯成办者内自证故。

问于有余依涅槃界中。若无余依涅槃界中。已般涅槃诸阿罗汉。有何差别。答住有余依。堕在众数。住无余依。不堕众数。住有余依。犹有众苦。住无余依。永离众苦。住有余依。所得转依犹与六处而共相应。住无余依永不相应。

问若无余依涅槃界中。已般涅槃所有转依永与六处不相应者。彼既无有六处所依。云何而住。答非阿罗汉所得转依六处为因。然彼唯用缘真如境修道为因。是故六处若有若无。尚无转依成变异性。何况殒没。又复此界非所遍知。非所应断。故不可灭。

问于无余依涅槃界中。般涅槃已所得转依。当言是有。当言非有。答当言是有。问当言何相。答无戏论相。又善清净法界为相。问何因缘故当言是有。答于有余依及无余依涅槃界中。此转依性皆无动法。无动法故。先有后无不应道理。又此法性非众缘生。无生无灭。然譬如水澄清之性。譬如真金调柔之性。譬如虚空离云雾性。是故转依当言是有。

问当言是常。当言无常。答当言是常。问何因缘故当言是常。答清净真如之所显故。非缘生故。无生灭故。

问当言是乐。当言非乐。答由胜义乐当言是乐。非由受乐。说名为乐。何以故。一切烦恼及所生苦皆超越故。

问于无余依涅槃界中。般涅槃者。为有少分差别意趣殊异不耶。答一切无有。所以者何。非此界中可得安立下中上品。不可施设高下胜劣。此是如来此声闻等。问何因缘故无有差别。所以者何。诸声闻等有余残障。于无余依涅槃界中而般涅槃。佛一切障永无所有。答住有余依涅槃界中。可得安立有障无障。住无余依涅槃界中。毕竟无障可立差别。何以故。于此界中一切众相。及诸粗重皆永息故。皆永灭故。所以者何。诸阿罗汉住有余依涅槃界时。一切众相非悉永灭。异熟粗重亦非永灭。由彼说有烦恼习气。即观待彼相及粗重安立有障。住无余依涅槃界时。彼永无有。是故当知于此界中。无有有障无障差别。问若此界中永无有障。如诸如来离一切障。阿罗汉等亦复如是。何因缘故。阿罗汉等不同如来作诸佛事。答彼阙所修本弘愿故。又彼种类种性尔故。阿罗汉等决定无有还起意乐。而般涅槃。是故不能作诸佛事。

问于无余依涅槃界中。般涅槃者所有无漏界。此与诸色。当言有异。当言无异。答当言非异亦非不异。如与诸色。与诸受等。当知亦尔。与一切行。与一切界。与一切趣。亦复如是。

问于无余依涅槃界中。般涅槃者。于色等法当言获得自在。当言不得自在。答当言获得自在。问此所得自在。当言能现在前。当言不能现在前。答一分能现在前。一分不能现在前。谓诸如来于无余依涅槃界中。般涅槃已能现在前。所余不能令现在前。问若此界中离诸戏论。由此因缘不堕众数。云何复能起现在前。答由先发起正弘愿故。又由修习与彼相似道势力故。譬如正入灭尽定者。虽无是念我于灭定当可还出。或出已住。然由先时加行力故。还从定出。依有心行而起游行当知此中道理亦尔。

问回向菩提声闻。为住无余依涅槃界中。能发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为住有余依涅槃界耶。答唯住有余依涅槃界中可有此事。所以者何。以无余依涅槃界中。远离一切发起事业。一切功用皆悉止息。

问若唯住有余依涅槃界中。能发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云何但由一生便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所以者何。阿罗汉等尚当无有所余一生。何况当有多生相续。答由彼要当增诸寿行。方能成办。世尊多分依此回向菩提声闻。密意说言。物类善男子若有善修四神足已。能住一劫或余一劫余一劫者。此中意说过于一劫。彼虽如是增益寿行。能发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所修行极成迟钝。乐涅槃故。不如初心始业菩萨。彼既如是增寿行已。留有根身。别作化身。同法者前方便示现。于无余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由此因缘皆作是念。某名尊者于无余依般涅槃界。已般涅槃。彼以所留有根实身。即于此界赡部洲中。随其所乐远离而住。一切诸天尚不能睹。何况其余众生能见。彼于涅槃多乐住故。于遍游行彼彼世界。亲近供养佛菩萨中。及于修习菩提资粮诸圣道中。若放逸时诸佛菩萨数数觉悟。被觉悟已。于所修行能不放逸。

问若阿罗汉回向菩提。便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何因缘故。一切阿罗汉不皆回向无上菩提。答由彼种性有差别故。所以者何。诸阿罗汉现见种性有多差别。谓或见有诸阿罗汉俱分解脱。或复见有唯慧解脱于无余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是故当知由彼种性有差别故。非一切阿罗汉皆能回向无上菩提。

复次回向菩提声闻。或于学位即能弃舍求声闻愿。或无学位方能弃舍。由彼根性有差别故。所待众缘有差别故。

如回向菩提声闻由遇缘故。乘无上乘而般涅槃如是。菩萨设为如来及诸菩萨之所弃舍。因弃舍故。若遭尤重求下劣乘般涅槃缘。应乘下乘而般涅槃。然无处。无容诸佛菩萨如是放逸。弃舍于彼。定无是处。

复次回向菩提声闻。若随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即同如来。于无余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

问回向菩提声闻。从本已来当言声闻种性。当言菩萨种性。答当言不定种性。譬如安立有不定聚诸有情类于般涅槃法性聚中。当知此是不定种性。

复次彼即于此住处转时。如无死畏。如是亦无老病等畏。如来亦尔。彼及所余于无余依涅槃界中。般涅槃者。于十方界当知究竟不可思议。数数现作一切有情诸利益事。如首楞伽摩三摩地中说幻师喻。若商主喻。若船师喻。当知此中道理亦尔。是名最极如来秘密。于此及余种种差别如来秘密。胜解行地修行菩萨下忍转时。随其胜解差别而转。从此转胜进入增上意乐净地。如是乃至于九地中。展转增进。胜解清净。第十地中于此胜解最善清净。于彼如来诸秘密中。是诸菩萨应正随转。当知如来如是秘密。不可思议不可度量。超过一切度量境界。问于法决择总义云何答。

由品类差别  而建立诸法
即于彼释难  分别一行等

如是应知此中总义。于此地中余决择文更不复现。当知于彼一一地中。皆有无量决择差别。我今且略开示少分。由此方隅由此所学由此教导。诸有智者余类应思。

内学智慧-世界内学智慧学会官方网站

瑜伽师地论卷第八十

瑜伽师地论卷第八十

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摄决择分中菩萨地之九
复次云何菩萨于正行中安立所学。谓诸菩萨具足法住。于依世俗谛道理所说不了义。非所依声闻乘相应经典。已作依持已作善巧。而复超度于大乘相应甚深空性相应。依世俗胜义谛道理所说了义。可依经典勤修学时。名为如理正勤修学。如是如理勤修学时。名正修行中道胜行。所以者何。由此正法贯穿十三中道行故。一者贯穿补特伽罗空性。二者贯穿补特伽罗无我性。三者贯穿法空性。四者贯穿法无我性。五者贯穿增益边。六者贯穿损减边。七者贯穿法现观。八者贯穿法现观回向大菩提性。九者贯穿如是行者烦恼众苦不缠绕心性。十者贯穿二无我胜解差别。十一者贯穿前无我性是后因性。十二者贯穿到边际空性。十三者贯穿即彼威德。

云何贯穿补特伽罗空性。谓由一种相。不可得所显故。此中不可得者。谓于三种事。一者有情事。二者彼差别事。三者彼受用事。若内若外若二中间。愚夫遍计所执实我都不可得。

云何贯穿补特伽罗无我性。谓由唯一相。可得所显故。此中可得者。谓即于彼三事愚夫所遍计缘生诸法中常住实性不可得故。愚夫所计我异相性道理可得。

云何贯穿法空性。谓唯由一相。不可得所显故。此中不可得者。即于彼事所取无常性。若内若外若二中间。愚夫遍计所执言说自性都不可得。

云何贯穿法无我性。谓唯由一相。可得所显故。此中可得者。谓即于彼事道理可得圣智所行。又即于彼自内所证不可以言为他宣说。彼由六相于诸凡愚遍计所执言说自性异相可得。何等六相。一者不可自寻思。二者不可说示他。三者超过色根所行。四者超过一切相。五者超过识所行。六者超过烦恼所行。云何贯穿增益边。谓由二种相。一者差别增益所显故。二者自性增益所显故。何等名为差别增益。谓由后后展转八相。一者即于彼事执常增益。二者执无常增益。三者执常增益为所依止。执我增益。四者执无常增益为所依止。执无我增益。五者执无我增益为所依止。执真实心增益。六者执我增益为所依止。执不真实心增益。此复二种。一者决定。二者寻求。寻求者。谓遍计所依及遍计相应。于所对治杂染法中由五过失。谓颠倒过失。戏论过失。发起恶行过失。粗重过失。无常性过失。及于彼能对治清净法中。七者执真实心增益为所依止。执善等增益。乃至执清净增益。八者执不真实心增益为所依止。执不善等增益。乃至执杂染增益。是名八种差别增益。此中菩萨于彼增益都不执著。不劝他执。亦不赞美。何等名为自性增益。谓差别增益为所依止。由诸愚夫遍计所执所有言说自性增益。即于彼事增益为有。

云何贯穿损减。谓由一相。损减实事所显故。此中损减实事者。谓即于彼邪法无我性起于胜解。执著一切种一切法相都无所有。

云何贯穿法现观。谓由三种相。一者即于彼事及第四生事所治能治有为无为安立中。自性不可得所显故。二者彼差别不可得所显故。三者即彼串习故。如实通达智所显故。此中自性不可得者。谓诸愚夫遍计所执自性。此中差别不可得者。谓即彼自性灭生集成二分不可得。此中智通达者。谓即彼自性相不作意不思择加行自内所证智通达。

云何贯穿法现观。回向大菩提性。谓由一种相。思择所得能治所治不断故。此中能治所治者。谓空是烦恼对治。无愿是有愿对治。无相是诸相对治。如是一切名无造作。此复是后有业对治。亦是生身流转。刹那生流转对治。名灭烦恼行无自性。此复以生死流转为所对治。若诸菩萨由此对治故。起思择不断所治。此由悲愍诸众生故。希求大菩提。

云何贯穿如是行者。烦恼众苦不缠绕心。谓由一种相。虽不永断所对治法。而能如实通达故。此中如实通达者。谓即于彼法由法无我加行。观彼自性无染无苦。

云何贯穿差别。谓由四种相。一者见差别所显故。二者即此极远损减差别所显故。三者于断迷失差别所显故。四者于心迷失差别所显故。此中见差别者。谓住补特伽罗无我及涅槃。于当来身起断灭增上慢。又于所取观察故。于能取言说自性毕竟远离。空性所摄不观察故。名不善观察所知境界。由执著诸法故求烦恼断。而诸菩萨则不如是。此中极远损减差别者。谓住补特伽罗无我。于我见异生下中更下。由二因缘。谓苦不解脱故。安住苦故。前后二种执著失坏故。而诸菩萨则不如是。此中于断迷失差别者。谓住补特伽罗无我。执法无我无自性故。便生惊怖。谓无言说自性追求断灭。而诸菩萨则不如是。此中于心迷失差别者。谓如是于断迷失住补特伽罗无我。于自遍计所起境界中。为想颠倒等之所颠倒。而诸菩萨则不如是。

云何贯穿因性。谓由二种相。一者观察能取所显故。二者彼如实通达所显故。此中观察能取者。谓即观察此无我智。远离言说自性故。远离彼分别故。应舍相故。有刹那故。此中彼如实通达者。谓观察所取能取二种。如理作意思惟为因。各别内证决定智生。云何贯穿到边际空性。谓由一种相。即彼法无我智如实显现故。此中如实显现者。谓显现业烦恼相似相故。不可言说法故。离言说自性故。如是不执著故。有刹那故。

云何贯穿即彼空性威德。谓由一种相。业烦恼断对治所显故。此中断者。谓彼刹那光明想生。能断无始时来所集一切诸业烦恼。

复次有几种声闻。声闻所学菩萨所学有何差别。谓有四种声闻。声闻所学菩萨所学当知差别有十三种。

云何名为四种声闻。一者变化声闻。二者增上慢声闻。三者回向菩提声闻。四者一向趣寂声闻。变化声闻者。为欲化度。由彼所化诸有情故。或诸菩萨或诸如来化作声闻。增上慢声闻者。谓但由补特伽罗无我智。及执著邪法无我智。计为清净。回向菩提声闻者。谓从本来是极微劣慈悲种姓。由亲近如来住故。于广大佛法中起大功德想。熏修相续。虽到究竟住无漏界。而蒙诸佛觉悟引入方便开导。由此因故便能发趣广大菩提。彼于如是广大菩提。虽能发趣由乐寂故。于此加行极成迟钝。不如初始发心有佛种性者。一向趣寂声闻者。谓从本来是最极微劣慈悲种性故。一向弃背利益众生事故。于生死苦极怖畏故。唯有安住涅槃意乐。毕竟不能趣大菩提。

如二王子相似处生。平等平等受王快乐。一于王政诗论工巧处等皆悉善知。第二王子则不如是。彼二但由此分差别。非由受用王之快乐。如是于无漏界中诸菩萨众与一向趣寂声闻。当知差别。

应知彼二复有差别。谓意乐故。白法集成故。智集成故。种类故。种性故。持种故。加行故。威德故。正行故。福田故。殊胜差别故。因果故。生依止故。

一向趣寂声闻弃背诸行杂染利益有情事故。一向安住寂静意乐。菩萨虽有垢染而与彼相违。又彼声闻唯为自身得增长故。白法狭小。菩萨为欲增长一切有情乐故。白法无量。又彼声闻由无为智。但为除遣自身烦恼。菩萨普为一切十方诸有情类。又彼声闻虽缘最胜解脱法境作意集成。而非佛子。菩萨虽缘下劣诸行有情法境作意集成。而是佛子。又彼声闻虽勤精进于谛善巧心善安定。不成就佛种性相故。诸佛世尊不堪摄受。而诸菩萨与彼相违。又彼声闻到究竟故。根虽成熟于当来世而不能作佛所作事。菩萨初心刹那生已便能造作。又彼声闻虽到究竟。而不为彼诸天人等供养赞叹。如住始业修行菩萨。而诸菩萨虽复未到究竟之位。然其威德及与智慧映蔽一切声闻独觉。又彼声闻疗烦恼病智慧良药虽复成满。而不能治一切众生诸烦恼病。而诸菩萨与彼相违。由能修行利益他事胜义行故。又彼声闻虽到究竟于诸有情智光明照然。非诸天及余世间真实福田。如诸菩萨未尽烦恼。又于声闻一切时中如来最胜。于最胜中诸菩萨众弥复最胜。彼由于此所集成故。又由二缘应知彼胜。彼能成熟诸有情故。亦能成熟诸佛法故。由此因缘感菩提果。随所成熟诸有情类。能令解脱。譬如有人能办能熟。觉慧希奇非彼端然而食用者。此中道理当知亦尔。又彼声闻虽复一向受学修行清净法因。亦为无量善友摄受。而不能引大菩提果。诸菩萨众与彼相违。而能引发。又诸声闻依菩萨生。非诸菩萨依彼声闻。

复次云何由世间出世间智。能作利益他事。谓诸菩萨遍于十方。或游历世界。或游历国土。或游历生。或劝请他。为大良医。善能疗治烦恼鬼魅所著有情。为无有上。宣说三学清净之道。云何世间智。谓于粗品所有杂染。能为止息对治。于中品者能为制伏对治。云何名为粗品杂染。谓在家者贪嗔痴行性。诸出家者见依止性。及彼所依不正作意依止性。后有愿依止性。由总别四颠倒故。于非解脱执为解脱依止性。

云何中品杂染。谓已止息粗品杂染。别别对治为依止故。于诸境界贪嗔痴缠依止性。于其所缘正系念故。令不定者心得安定。精勤修习菩提分法。方能制伏。不依此修而自恃举故。于所缘系心令住。勇猛精进。从此于住能正摄受。摄受住故。于积聚中。由一合执中烦恼转。便能制伏。从此为断出世间法所对治故。依止对治。即令坚住。从此能伏诸缘起愚。补特伽罗无我性愚。及法无我性愚。从此能于邪道正道皆得决定。由如是相应知粗品中品杂染止息制伏能对治智。是名世间智。

云何出世间智。谓如是制伏贪嗔痴缠诸杂染已。复能对治微细随眠所有杂染。此真实智名出世智。此复云何。谓即依彼制伏对治三处善巧。谓缘起善巧。补特伽罗无我胜解善巧。法无我胜解善巧。为欲超度无余杂染对治四种无知故。不待他教。于内精勤观察自心。四无知者。一于共相无知。二于自相无知。三于杂染相无知。四于清净相无知。由三种相应知心共相。一于缘生者不现在前无作用故。二于现在者唯一刹那无作用故。三于贪等自缘所生非心作故。由三种相应知心自相。一者如前言说自性不可得故。二者如前由六种相如实可得故。三者一切圣者无差别智之所得故。由三种相应知心杂染相。一者生故。二者转故。三者行故。于诸趣中种种自体生故名杂染生。即于此中生者自然刹那有流转故。一切所缘难伏转故。贪爱势力之所转故。名杂染转。若于彼行若如是行。名杂染行。谓于一时行于善中。或于一时行不善中。或于一时行境界中。或于一时行造业中。或于一时行烦恼中。又于烦恼行贪嗔等。无决定行非。即于此行有贪已复行无贪。行无贪已复行有贪。如是等。又于随顺乐等法中。得为增上现行。又生自苦断坏众乐。不由执著故。但由颠倒故。由此引发自身众苦无有厌足。或于善中而安置时。即便弃舍思求瑕隙。为令不善现前行故。于其瑕隙及衰盛中。为诸爱恚之所损恼。又随放逸势力一切所作诸善根本皆令损坏。又极乐著色等境故。虽于极利益甘露界中数数思择。而难可安立。于此义中。示现假合所设譬喻其事应知。由三种相应知心清净相。一者不得得相故。二者无为相故。三者种性相故。若由别异如理勤修。求心清净不能证得。若由如是如理勤修。便能证得。又不观见言说自性。见真如相。此由九种相当观无为相。一者不行世故。二者非如在灭尽定言说自性不可得故。真如相可得故。是无二相。三者非生身相故。四者超过生身因自性相故。五者超过当来生故。六者超过死没故。七者超过刹那展转不远离故。八者超过趣转易故。九者超过业烦恼行故。此中种性相。当知是无学界相。于现法中超过五事。一者超过所作。二者超过非所作。三者超过所作加行。四者超过所作非加行。五者超过非所作加行。于后法中超过六事。一者超过能发起后有行。二者超过彼行。三者超过彼果生。四者超过依彼衰盛。五者超过于彼所依一切无记动摇中修学期愿受用。六者超过彼所依自体差别。复由四位九相应知种性相。何等四位。一不清净位。二清净位。三通达位。四究竟位。云何九相。谓不清净位。于一切相等随行故。譬如虚空。若清净位平等一味及身心远离。若通达位随顺趣究竟。由一切烦恼自性离系离垢故。超过萨迦耶见。及超过彼为根本诸恶见趣。若究竟位安乐成满。及超过三种变坏。何等名为三种变坏。一者老死等变坏。二者颠倒处变坏。三者清净退失变坏。

复次云何于菩萨教授中声闻所学。谓诸贪忧毗柰耶故。是增上戒学加行。厌患作意故。是增上心学加行。补特伽罗无我性故。或法无我性故。是增上慧学加行。此中贪忧是能发起所有毁犯。又如正不除遣。如已不除遣。如正除遣。如已除遣。由此四相。应知自心不如理作意所起贪欲。萨迦耶见。及与嗔恚。若由境界。或复由他而起妄计。如是名正不除遣。若由境界。或由他不饶益加行之所引夺。如是名已不除遣。由随一不除遣故。当知随一亦不除遣。由随一除遣故。当知随一亦复除遣。又若不除遣虽住律仪。于增上戒尚名毁犯。何况安住不律仪者。又增上心学于所缘境散乱错误。是能障碍依补特伽罗无我修增上慧者。萨迦耶见是能障碍依法无我修增上慧者。自性差别分别计缚是能障碍于此三学。正修遣中有八种违逆学法。有八种随顺学法。何等为八。一者唐捐耽著。二者耽著故缚。三者缚故障碍。四者障碍故垢。五者垢故灾雹。六者雹故疮疱。七者疮疱故热恼。八者热恼故诸烦恼病难可疗治。与此相违当知即是八种随顺学法。

复次云何不善学沙门。谓三种。应知一者不顾沙门。二者形相同分。三者轨则正命受用加行戒见意乐皆不同分。若回向资具是增上戒。形相同分是增上心及增上慧。形相同分是彼行意乐不同分。若回向声誉是奢摩他支。同分是毗钵舍那支。同分是俱修支。同分是俱资粮支。同分是意乐不同分。

复次云何善学沙门。当知由四种相。一者加行故。二者意乐故。三者通达故。四者趣究竟故。于现法中由厌患加行故。于前生中由相续成熟加行故。当知加行圆满。由法无我胜解意乐故。若所应得。若能应得。于此二言说自性无执著故。于意趣义正寻求故。不但随顺言词故。当知意乐圆满。若于法真如以不缘他智通达自性无杂染故。于世俗宝及世俗生死。涅槃解脱。系缚自性无所得故。当知通达圆满。已善修习一切杂染对治故。又于真如无断坏故。及能胜伏故。当知趣究竟圆满。

复次不善学沙门。由三种相当知彼名不如其义。一者意乐衰损加行具足。二者意乐具足加行衰损。三者意乐衰损加行衰损。此中意乐衰损加行具足。复有三种。一者能听唯此喜足。二者能说唯此喜足。三者能证世间三摩地而生爱味唯此喜足。若善学沙门唯由一相当知意乐具足加行具足。

复次云何住世俗律仪。当知有四种相。谓虽成就六支尸罗。而为二种损害损害尸罗。谓由萨迦耶见缠故。及于毁犯出离不了知故。虽远离此二种过失。而未得世间清净律仪。不能制伏萨迦耶见。虽已得世间清净律仪。已制伏萨迦耶见。而不损减串习法无我性怖畏。损坏尸罗。虽远离一切所余过失。而为邪法无我胜解。及增上慢。损坏尸罗。

复次云何住胜义律仪。谓所成就出世间。一切烦恼不相应。能对治三界尸罗。又于四种住律仪中。诸戏论法现所可得。若能寂静彼相。当知是名无漏尸罗。云何名为诸戏论法。谓于初住律仪中我执可得。若我所执。若作毁犯。若不作彼。若故思所作加行。若非彼加行。若正知而行。若彼不行。若失念而行。若彼不行。于第二住律仪中萨迦耶见品粗重随行。若名可得。若色可得。若当来生相。若今时无相。若缠寂静。若随眠故彼不寂静。若补特伽罗无我执。若补特伽罗执弃舍。若即于彼补特伽罗无我执中所执性。若非所执性。若由此故于色等中有情执。若彼假设赞善执。若能假设心语假设赞善执。于第三住律仪中。若生上故世间。若舍下故非世间。若三摩他依止。若诸欲依止。若恃举自尸罗。若轻蔑他尸罗。于第四住律仪中若计我尸罗清净。若由自性差别分别故分别尸罗。如是等诸戏论法。于无漏戒中皆悉寂静。又即与此义相应。依清净三学应知所说伽他。当知为令福德资粮尘垢微薄。摄受善士。无失坏故。智慧资粮于甚深处起胜解故。由二因缘入如来教。一者由法住智深了别故。二者由真实智善决定故。

复次云何如来调伏方便。当知此有二种。谓自体同分故。及胜解同分故。又现同分为令安住受教心故。及依教授而出离故。又正清净加行教导教授当知复有四种。一者于杂染清净惊怖转依教导二者远离杂染因缘教导。三者远离于清净惊怖因缘教导。四者第一现法乐住加行教导。此中杂染因缘有二种。一者由世俗言说自性杂染自性执分别故。二者由彼功德过失差别执分别故。由二种相应知于清净导惊怖因缘。一者由于前后清净导杂染分别故。二者由杂染远离分别故。由二种相应知于涅槃清净惊怖因缘。一者由世俗言说自性执故。二者于涅槃增语想中作心所有想故。又于寂静心所有想。若增语想遍了知故。于彼二因缘俱远离故。当知是第一住加行教导。

复次云何名为密意语言。谓无二相智。是能悟入一切密意语言相。云何无二相谓诸名言安足处事。由彼自性无所有故。非名言熏习想所行自性有故。说为无二。于此无二若起二执。名为杂染。若无二执。名为清净。又非一切名言安足处事。由彼世俗言说熏习想所行自性无所有故。非彼熏习智所行自性有故。说为无二。于此无二若起二执。名为杂染。若无二执。名为清净。由此无二相。应知悟入如来一切密意语言。此中由五种相名论圆满。即于教授中由五种相名果圆满。由五种相名果胜利圆满。当知皆依密意语言。云何由五种相名论圆满。谓若由此相宣说。若是宣说。若所宣说。若如是宣说。若彼宣说。如是圆满。云何由五种相名果圆满。谓无余依涅槃界。若有余依涅槃界。若圣道圆满。若胜内怨。若胜外怨。如是圆满。云何由五种相名果胜利圆满。谓即是供养大师。报信施恩。越生死苦。于福田性无有退转。从法化生名如来子。依止如来。

复次云何于菩萨藏教授中胜解胜利。当知由五种相。一者建立因时即能映蔽感大富贵增上因故。二者由转依故。三者即于是处作说器故。四者作说者器故。五者于舍身时得见业清净故。由五种相当知映蔽感大富贵增上之因。所谓此因能引有量无量果故。有尽无尽法故。感非广大广大乐故。是智资粮智自性故。由此能引彼故。又由远离六种过失。应知身行。何等名为六种过失。一者愁忧相过失。二者不了知数习过失。三者由二种相威仪过失。四者由三种相怖畏相过失。五者由二种相遏履瑟吒过失。六者身不调柔过失。又于相庆慰时远离五种过失。应知语行何等名为五种过失。一者怯怖过失。二者粗犷过失。三者弃舍佛语作不相应戏论过失。四者不赞叹如来过失。五者于同法者不施谏诲过失。又于记别所解了时远离五种过失。应知语行。何等名为五种过失。一者于所证得忘念过失。二者前后语言相违过失。三者道理相违过失。四者敬信圣教诸天诃责过失。五者如来诃责过失。又由远离五种过失。应知意行。谓依现法义有前四种。依后法义有第五种。何等名为五种过失。一者不忍过失。不能忍受现在过去不饶益事故。二者覆藏过失。由覆藏故。恶作烧恼故。三者贪染过失。希求诸欲及受用故。希求出离怨故。四者忘念过失。摄受不正见故于断心迷乱故。五者期愿过失。由自轻贱远离广大诸佛菩萨之所加被诸佛国土微妙愿故。由微细意乐引发诸佛法故。于一切法殊胜世间兴盛差别起憍慢故。及愿彼故。于分别菩萨藏教授胜解胜利无量标释中。当知有无量无数胜解胜利。

于此地中余决择文更不复现。

摄决择分中有余依及无余依二地
如是已说菩萨地决择。有余依无余依二地决择。

我今当说嗢拖南曰。

离系与寿行  转依住差别
有常乐殊胜  异性自在等

问于有余依涅槃界中现在转时。一切烦恼当言离系耶。当言不离系耶。答当言离系问于一切苦。当言离系耶。当言不离系耶。答当言亦离系亦不离系。所以者何。若未来生所有众苦当言离系。若现在生心所有苦亦当言离系。若现身中饥苦渴苦界不平苦时节变苦。及余所有逼迫等苦。当言不离系。此由现前行故。非诸烦恼所系缚故。

问若一切阿罗汉皆得心自在。何因缘故。不舍寿行入般涅槃。虽苦所逼而久住耶。答功能有差别故。所以者何。有一分阿罗汉能舍寿行。一分不能。有一分阿罗汉能增寿行。一分不能故。

问若阿罗汉如先所有六处生起。即如是住相续不灭。无有变异。更有何等异转依性。而非六处相续而转。若更无有异转依者。何因缘故。前后二种依止相似而今后时烦恼不转。圣道转耶。答诸阿罗汉实有转依。而此转依与其六处。异不异性俱不可说。何以故。由此转依真如清净所显。真如种性。真如种子。真如集成。而彼真如与其六处。异不异性俱不可说。不可说义。如前已辩。是故若问所得转依与其六处为异不异。非如理问。若此转依无有体者。应有如前所说过失。谓阿罗汉烦恼应行。道应不行。是故当知有转依性。世尊依此转依体性密意说言。

遍计自性中  由有执无执
二种习气故  成杂染清净
是即有漏界  是即无漏界
是即为转依  清净无有上

如屠牛师或彼弟子。以利牛刀杀害牛已。于内一切斫刺椎剖骨肉筋脉皆悉断绝。复以其皮张而蔽之。当言此牛与皮非离非合。如是诸阿罗汉既得转依。由慧利刀断截一切结缚随眠随烦恼缠已。当言与六处皮非离非合。又已转依诸观行者。虽取众相。当知与昔所取差别。此所取相犹如真如自内所证。不可以言说示于他我所观相如是如是。

问诸阿罗汉住有余依涅槃界中。住何等心。于无余依般涅槃界。当般涅槃。答于一切相不复思惟。唯正思惟真无相界。渐入灭定灭转识等。次异熟识舍所依止。由异熟识无有取故。诸转识等不复得生。唯余清净无为离垢真法界在。于此界中般涅槃已。不复堕于天龙药叉。若干达缚。若紧奈洛。若阿素洛。若人等数。以要言之。所有有情假想施设。遍于十方一切界。一切趣。一切生。一切生类。一切得身。一切胜生。一切地中。非此更复堕在彼数。何以故。由此真界离诸戏论。唯成办者内自证故。

问于有余依涅槃界中。若无余依涅槃界中。已般涅槃诸阿罗汉。有何差别。答住有余依。堕在众数。住无余依。不堕众数。住有余依。犹有众苦。住无余依。永离众苦。住有余依。所得转依犹与六处而共相应。住无余依永不相应。

问若无余依涅槃界中。已般涅槃所有转依永与六处不相应者。彼既无有六处所依。云何而住。答非阿罗汉所得转依六处为因。然彼唯用缘真如境修道为因。是故六处若有若无。尚无转依成变异性。何况殒没。又复此界非所遍知。非所应断。故不可灭。

问于无余依涅槃界中。般涅槃已所得转依。当言是有。当言非有。答当言是有。问当言何相。答无戏论相。又善清净法界为相。问何因缘故当言是有。答于有余依及无余依涅槃界中。此转依性皆无动法。无动法故。先有后无不应道理。又此法性非众缘生。无生无灭。然譬如水澄清之性。譬如真金调柔之性。譬如虚空离云雾性。是故转依当言是有。

问当言是常。当言无常。答当言是常。问何因缘故当言是常。答清净真如之所显故。非缘生故。无生灭故。

问当言是乐。当言非乐。答由胜义乐当言是乐。非由受乐。说名为乐。何以故。一切烦恼及所生苦皆超越故。

问于无余依涅槃界中。般涅槃者。为有少分差别意趣殊异不耶。答一切无有。所以者何。非此界中可得安立下中上品。不可施设高下胜劣。此是如来此声闻等。问何因缘故无有差别。所以者何。诸声闻等有余残障。于无余依涅槃界中而般涅槃。佛一切障永无所有。答住有余依涅槃界中。可得安立有障无障。住无余依涅槃界中。毕竟无障可立差别。何以故。于此界中一切众相。及诸粗重皆永息故。皆永灭故。所以者何。诸阿罗汉住有余依涅槃界时。一切众相非悉永灭。异熟粗重亦非永灭。由彼说有烦恼习气。即观待彼相及粗重安立有障。住无余依涅槃界时。彼永无有。是故当知于此界中。无有有障无障差别。问若此界中永无有障。如诸如来离一切障。阿罗汉等亦复如是。何因缘故。阿罗汉等不同如来作诸佛事。答彼阙所修本弘愿故。又彼种类种性尔故。阿罗汉等决定无有还起意乐。而般涅槃。是故不能作诸佛事。

问于无余依涅槃界中。般涅槃者所有无漏界。此与诸色。当言有异。当言无异。答当言非异亦非不异。如与诸色。与诸受等。当知亦尔。与一切行。与一切界。与一切趣。亦复如是。

问于无余依涅槃界中。般涅槃者。于色等法当言获得自在。当言不得自在。答当言获得自在。问此所得自在。当言能现在前。当言不能现在前。答一分能现在前。一分不能现在前。谓诸如来于无余依涅槃界中。般涅槃已能现在前。所余不能令现在前。问若此界中离诸戏论。由此因缘不堕众数。云何复能起现在前。答由先发起正弘愿故。又由修习与彼相似道势力故。譬如正入灭尽定者。虽无是念我于灭定当可还出。或出已住。然由先时加行力故。还从定出。依有心行而起游行当知此中道理亦尔。

问回向菩提声闻。为住无余依涅槃界中。能发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为住有余依涅槃界耶。答唯住有余依涅槃界中可有此事。所以者何。以无余依涅槃界中。远离一切发起事业。一切功用皆悉止息。

问若唯住有余依涅槃界中。能发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云何但由一生便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所以者何。阿罗汉等尚当无有所余一生。何况当有多生相续。答由彼要当增诸寿行。方能成办。世尊多分依此回向菩提声闻。密意说言。物类善男子若有善修四神足已。能住一劫或余一劫余一劫者。此中意说过于一劫。彼虽如是增益寿行。能发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所修行极成迟钝。乐涅槃故。不如初心始业菩萨。彼既如是增寿行已。留有根身。别作化身。同法者前方便示现。于无余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由此因缘皆作是念。某名尊者于无余依般涅槃界。已般涅槃。彼以所留有根实身。即于此界赡部洲中。随其所乐远离而住。一切诸天尚不能睹。何况其余众生能见。彼于涅槃多乐住故。于遍游行彼彼世界。亲近供养佛菩萨中。及于修习菩提资粮诸圣道中。若放逸时诸佛菩萨数数觉悟。被觉悟已。于所修行能不放逸。

问若阿罗汉回向菩提。便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何因缘故。一切阿罗汉不皆回向无上菩提。答由彼种性有差别故。所以者何。诸阿罗汉现见种性有多差别。谓或见有诸阿罗汉俱分解脱。或复见有唯慧解脱于无余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是故当知由彼种性有差别故。非一切阿罗汉皆能回向无上菩提。

复次回向菩提声闻。或于学位即能弃舍求声闻愿。或无学位方能弃舍。由彼根性有差别故。所待众缘有差别故。

如回向菩提声闻由遇缘故。乘无上乘而般涅槃如是。菩萨设为如来及诸菩萨之所弃舍。因弃舍故。若遭尤重求下劣乘般涅槃缘。应乘下乘而般涅槃。然无处。无容诸佛菩萨如是放逸。弃舍于彼。定无是处。

复次回向菩提声闻。若随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即同如来。于无余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

问回向菩提声闻。从本已来当言声闻种性。当言菩萨种性。答当言不定种性。譬如安立有不定聚诸有情类于般涅槃法性聚中。当知此是不定种性。

复次彼即于此住处转时。如无死畏。如是亦无老病等畏。如来亦尔。彼及所余于无余依涅槃界中。般涅槃者。于十方界当知究竟不可思议。数数现作一切有情诸利益事。如首楞伽摩三摩地中说幻师喻。若商主喻。若船师喻。当知此中道理亦尔。是名最极如来秘密。于此及余种种差别如来秘密。胜解行地修行菩萨下忍转时。随其胜解差别而转。从此转胜进入增上意乐净地。如是乃至于九地中。展转增进。胜解清净。第十地中于此胜解最善清净。于彼如来诸秘密中。是诸菩萨应正随转。当知如来如是秘密。不可思议不可度量。超过一切度量境界。问于法决择总义云何答。

由品类差别  而建立诸法
即于彼释难  分别一行等

如是应知此中总义。于此地中余决择文更不复现。当知于彼一一地中。皆有无量决择差别。我今且略开示少分。由此方隅由此所学由此教导。诸有智者余类应思。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内学智慧 » 瑜伽师地论卷第八十

世界内学智慧学会

英文简称(WEMPA),总部设在香港,是经香港特区政府批准成立的非盈利性质的社会团体。 我们的宗旨是:促进世界各地内学智慧的研修与推广发展,在内学研修的发展方向和内典文化传播方面进行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关于WEMPA联系我们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